温见宁一展开报纸,瞬间明白了齐先生今日不肯让她看到小报的原因。
原来,温家还是发现了她就是白茅的事,并以此在小报上大做文章来编排她。齐先生大约是怕她看了生气难过,所以本想把这件事遮掩过去的。
当初她离开半山别墅前,虽然用墨水把私藏的信件、手稿关键处都进行涂抹,为的就是防止被温静姝她们抓住把柄,但很显然,她们最终还是发现了她就是白茅的事实。只是不知道,她们有没有发现她从前跟冯翊有书信往来。
不过冯家的势力非同小可,他们应该不会主动招惹才对。话虽如此,温见宁还是打算先看完余下几份小报,稍后再写封信提醒冯翊那边要小心温家人。
这叠小报本就是那个卖蟹壳黄的小贩打算用来包烧饼的,上面沾了些油污,但并不妨碍人看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写文章的人无疑是知情者,对方用一种故弄玄虚的口吻,遮遮掩掩地写了大半篇,虽未完全透露温见宁的姓名,但把她这些年的经历都说了个四五分,余下的那五六分全是编造。
报纸上的铅字清清楚楚地写着,什么家中有个自幼订婚的未婚夫,后来家中败落,被她嫌弃,故而负气离家出走,什么家人苦苦哀求,她却至今不归,在大上海与陌生男子把臂同游,看得温见宁都气笑了。
不得不说,温家这泼脏水的手段虽上不得台面,却是最有效不过。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恰好是妙龄少女,还身陷桃色新闻中,哪怕是不知道白茅是何方神圣的人,都不会错过看热闹的机会。而这种事只要一传出来,哪怕是她想澄清,只怕都百口莫辩。
她拿起另一份跟齐先生一同看了起来,这一份小报把温见宁的身世抖露出来,说她本是个被赶出家门的婢女所生,流落在乡下,因温家人好心又找了回来,被温家养大后又卷了姑母家里的钱财逃跑,通篇把温见宁刻画成一个忘恩负义、狼心狗肺之辈,全然不提他们当初把温家姐妹送到港岛去是为了什么,也不提她为何要逃出半山别墅。
当然,如果只有这些,还不至于让温见宁愤怒。
令她气愤的是,温家的人竟然在小报上还提到了她早已过世的母亲。即便当年母亲明贞有不对的地方,但他们温家人就真的清清白白摘不出错吗。
这些陈年往事暂且不提,俗话说死者为大,再怎么侮辱人也不及尊长,温家这一次行事,是想用舆.论让温见宁彻底声名狼藉。
齐先生还在一旁担心,温见宁反而又笑了:“他们好像不太清楚,惹我什么不好,偏要跟我这样一个小报文人打笔墨官司。”
……
接下来的几日,小报上的流言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温见宁先前写给廖静秋那篇《续李娃传》发表在广州的报刊上,不知怎么也被人翻了出来。到了小报上,被有心人言之凿凿地一同分析,不知怎地便成了她出身不好的铁证。期间倒也有寥寥几个为她说话的人,但这些声音很快都被淹没在一群人的唾沫里。
在某一家小报突然刊登了温见宁的“玉照”后,舆.论更是被推上了顶峰。那照片虽只是黑白的影像,但仍能清楚地看出上面的少女容貌秀丽。如果说一个女作家就已经能引来半个上海滩的苍蝇,那么这下,连黄浦江那边的苍蝇都要飞过来了。
温家人的手里根本没有她的照片,不用说,只有可能是香.港那边给的。
温见宁很快提笔写了一个短篇,名叫《太太的下午茶》。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富商遗孀梁太太,她继承了亡夫的大笔遗产后移居香.港,买了栋半山别墅过着奢侈糜烂的日子。为了打发时间,她在别墅里养了一批年轻的女孩子,教养她们如何与男人打情骂俏,如何从年老的富豪绅士手里榨出钱财来。因为所有场景都发生在梁太太那种满英国玫瑰的花园里,又正好是在她喝下午茶的时候,故而起名为此。
由于写的几乎都是亲身见闻,温见宁下笔时几乎一气呵成,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写完,装进了信封里,等齐先生出门时代为投给了上海本地一家很出名的小报。
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作家白茅突然来稿,那家报纸的编辑反应也很快,没两天就印了出来。但凡熟悉温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故事的原型正是温静姝。
齐先生看了不禁摇头:“你这讽刺也未免太尖刻了些,只怕你姑母见了要被你气出病来。”
可温见宁却只觉还不够。
总归这段时日不能随意出门,她接连写了数个短篇,打算和那篇《太太的下午茶》一起组成一个系列,并将其起名为《望族》。这个系列里,她虚构了一个江南的大户人家梁家,从他们老太爷那辈发家时写起。梁家本不姓梁,原借了另一个大户人家的家底才发了家。
梁家老太爷原先是个破落户出身,早年凭着一张还不差的脸和三寸不烂之舌,入赘到了那大户人家。在那家的老太爷死后,家里的大权逐渐落到他手里。他的原配夫人为他一连生了四个儿子,生到最后一个小的难产死了。
原配一死,梁老太爷悲痛欲绝,呕血昏倒,令当地人无不感慨他的情深意重。可关上门来不到一年他便给儿子们改了姓,不仅顺理成章地鸠占鹊巢,还很快陆续娶了三房姨太太。
梁老太爷尝到了拽女人的裤腰带往上爬的好处,对自己的女儿也不手软,把她嫁给一个半截身子快要入土的闽商。没过两三年,那个商人死了,大半家产落在梁老太爷的女儿手上,被她卷去香.港随意挥霍,正好与先前那篇《太太的客厅》接上了首尾。
而另一边的梁老太爷也吃到了甜头,他一边让儿子们娶了大户人家的太太联姻,等儿子们的后代出来,再让香.港的女儿帮忙培养下一代的孙女们,想让这些年轻的女孩们继续通过家族联姻,为梁家成为名门望族奉献出一切。
而这些中梁家人的原型,自然就是装得分外体面的温家。
当初她刚到温家时,还没来得及弄清这家人的底细,就被仓促送走。不过前些年在香港,知道这些事的梅珊可没少在她耳边念叨。若非如此,眼下温见宁只有坐在这里干生气的份。
她写完文章,转头就匿名给几份小报投了稿,装作是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一一把文章中的情况作了注解,把温家那点腌臜事都抖落得干干净净。
齐先生对此不赞同,再三提醒她:“你这样未免太过激了,这是从哪里学来的手段,竟然这样不饶人。他们固然有不对,但你也要学会得饶人处且饶人。此事终归是你与温家的家事,你是晚辈,让外人看了,哪怕是你再有道理,也都是你的不对。”
“先生,您不必替他们说话。如今不肯善罢甘休的不是我,而是他们。只要他们不让步,我才不会轻易停手,”温见宁对此只是轻哼一声,“他们既然想借外人的口来议论我,自然也要尝尝同样的滋味。”
……
正当温见宁与温家在小报上你来我往地较劲时,一艘巨轮从上海的码头出发,在太平洋的风浪中行过数日,终于抵达了对岸的旧金山。
冯翊结束了接连数月的实验,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学校回到与人合租的公寓。走到门口时,她习惯性地随手打开门外的信箱,却发现这几日的报纸和信件都已经不见了。
他眉头微皱,推门进去,看到小客厅的沙发上正坐着亲姐姐冯苓。
不过几年不见,已为少妇的冯苓和少女时的她截然不同,乌黑长发盘起,尽数拢在垂下面网的软帽里,举手投足间少了几分随性洒脱,多了些从容妩媚:“你都多少天不回来了,我问你的房东要了钥匙,打开一看看家里到处都落了灰,才让人帮忙清扫完。”
冯翊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前段时间和同学一直在学校里忙实验,这里离学校太远,不方便回来,我累了就在那里的宿舍睡一觉。”
姐弟二人许久未见,自然免不了要好生叙旧,只是他们性情迥异,一个话多,另一个话少,多数时候是冯苓在说,弟弟冯翊在听。
简单寒暄几句后,冯苓直接切入了正题。
“你的教授罗森特先生给咱们父亲写了封信,说你和几个同学有意毕业后回国,他挽留了你几次,结果你始终不肯听劝。父亲听说我正好来美国,让我顺道看看你在这边过得怎么样。你可是一个人孤身在异乡久了,想家了。依我看不如这样,今年春节你就回上海,咱们一家团圆,好好过个年如何。”
冯翊一眼就看穿了她的用意,淡淡道:“也好,我本就打算早些回国内,这次收拾好行李回去,年后也不用回这边了。”
冯苓嗔怪道:“好了,跟你说正经的,不要耍小孩子脾气。你在国外好好地念你的书,偶尔想家了回上海看看不要紧。不过你这也不跟家里商量好了,就打算毕了业回去,又算怎么回事。如今国内乱糟糟的,哪里比得上这里安安静静的。”
冯翊平静道:“您和姐夫,还有父亲、叔公他们不也都留在国内。”
冯苓对他这副油盐不进的态度有些头痛。
当初家里当初送他还有其他几个子弟出来留学,本就是考虑到国内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要让男丁们尽可能留在国外,以防万一。但谁能想到这群年轻人在国外也不知受了什么人的鼓动,硬是想回国去。
别房的人冯苓管不着,但对这个素来固执己见的亲弟弟却没了脾气,只能再次劝道:“当初家里特意送你出国,不就是为了能让你有个好的环境可以潜心学习吗。你喜欢物理,这里不仅有世界顶尖的实验室,还有一流的教授。可国内的学生到处上街游行,整天忙着演讲、辩论,哪里是学习的地方。你看不如这样,你若是想回去,每年假期都可以回家常看看,没必要耽误自己的学业。”
冯翊终于抬起眼,声音镇定而有力:“阿姊,我并非在跟您还有父亲讨价还价。我想您也清楚,自小我打定主意做的事,你们都谁都拦不住我。即便您和家里有法子一时拦着我不回国,我迟早还是回去的。”
他虽能理解父亲和姐姐的一片苦心,但正如他所说的,没有让家人留在时局混乱的国内,他一个人在国外安稳度日的道理。更何况,留学生在这里的日子也并没有那么好过。
美国向来是个排华情绪很重的国家,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几乎无处不在,即便他的导师罗森特与冯家有交情,对他颇为照顾,但在大环境下,像罗森特这样肯不持偏见、公平待人的只是个例,绝大多数外国人仍然对国人心怀偏见。
冯翊虽然生性沉默寡言,但并非愚钝木讷之人。这六年来,他看多了国人在异国他乡饱受欺凌的情形,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他实在难以生出什么认同感。然而这种苦闷,实在不足以对外人道也,尤其是自幼长在国外受西式教育、对这些不能完全理解的冯苓。
恰巧在不久前,一位世交家的朋友写信问他,是否有意在毕业后返回国内去北平的一所高校当物理助教。冯翊颇为意动,等明年提交毕业论文后,他就打算飞回国内去北平看看。
坐在对面的冯苓看他语气这样坚定,也不由得神色变幻。
她自然看得出弟弟的决心,知道这事一时半会肯定是不那么容易劝的。但眼下离他毕业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一切尚有转圜的余地。而且即便最后真的还是没能说服他,等他回了国内,在上海的地界上,只要家里人看住了,想来也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冯苓心中很快有了决断,当即笑道:“好了好了,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你是我唯一的亲弟弟,又是长房的独苗,你说什么自然就是什么,我绝不拦你。”
她虽然答应得容易,冯翊也能猜出她的打算,只是没有戳破罢了。
姐弟二人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气氛又谈了一会,冯翊才迟疑着问道:“对了,你知不知道见宁……就是你曾经教过的那位温小姐,她最近家里可是出了什么事?”
上一次他收到温见宁的回信只觉不对,但因为对方已说了暂时不要给她写信,他也不好进一步追问,只能先把这件事搁置在后。
如今冯苓从国内过来了,他下意识地想从她这里寻求答案。
一提起温见宁来,冯苓不由得挑眉笑道:“你在国外不知道,她家里近来为了她的事,可是闹得天翻地覆,几乎整个上海滩人尽皆知。”
她把温见宁逃家后这段时日和温家在报纸上打的口头官司,当成一桩趣谈,都说给了冯翊听。一边说,一边还不忘观察冯翊的神色,果不其然看见他皱了眉。
冯翊道:“她一个女孩子,孤身在上海无亲无靠,只怕会有危险。”
冯苓对此很是不以为然:“她既然决心逃出来,肯定事先准备好了退路,估计目前正在哪个朋友家里寄宿,不然也没有这个余裕和温家在报纸上打笔墨官司。”
冯翊却没有她那么轻松:“她是你的学生,有没有办法暂时帮她一把?”
冯苓只是微微一笑:“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当初我也不过教了她们姐妹几个月罢了。再说这是温家的家事,我一个外人插手其中,让别人听了,只怕要说是咱们冯家在外不懂规矩,连人家管教孩子的事都要横加干涉。阿翊,这事我管不了的。”
她话虽说得委婉,但意思很明确,她不会插手这件事。
冯翊沉吟片刻,突然问道:“你当年让温小姐主动和我往来,究竟答应了她什么?”
冯苓怔了一下,才颇有几分意外道:“她连这个都和你说了。”
冯翊没有回答。
这件事起初是他自己猜到的,但当年他在和温见宁跳舞时,她也暗示过这点。只是对于冯苓究竟说了什么,这些年他们都没再提过。今日跟姐姐冯苓提起,才突然想起了这件事。
“没错,我当年答应了她,若是她肯与你多亲近,将来她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会酌情考虑帮她一把,”冯苓从沙发上站起身来,站在冯翊面前看着他:“不过现在的问题是,直到今天她也没有开口向我求助,所以这件事还轮不到我来插手。”
(本章完)
原来,温家还是发现了她就是白茅的事,并以此在小报上大做文章来编排她。齐先生大约是怕她看了生气难过,所以本想把这件事遮掩过去的。
当初她离开半山别墅前,虽然用墨水把私藏的信件、手稿关键处都进行涂抹,为的就是防止被温静姝她们抓住把柄,但很显然,她们最终还是发现了她就是白茅的事实。只是不知道,她们有没有发现她从前跟冯翊有书信往来。
不过冯家的势力非同小可,他们应该不会主动招惹才对。话虽如此,温见宁还是打算先看完余下几份小报,稍后再写封信提醒冯翊那边要小心温家人。
这叠小报本就是那个卖蟹壳黄的小贩打算用来包烧饼的,上面沾了些油污,但并不妨碍人看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写文章的人无疑是知情者,对方用一种故弄玄虚的口吻,遮遮掩掩地写了大半篇,虽未完全透露温见宁的姓名,但把她这些年的经历都说了个四五分,余下的那五六分全是编造。
报纸上的铅字清清楚楚地写着,什么家中有个自幼订婚的未婚夫,后来家中败落,被她嫌弃,故而负气离家出走,什么家人苦苦哀求,她却至今不归,在大上海与陌生男子把臂同游,看得温见宁都气笑了。
不得不说,温家这泼脏水的手段虽上不得台面,却是最有效不过。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恰好是妙龄少女,还身陷桃色新闻中,哪怕是不知道白茅是何方神圣的人,都不会错过看热闹的机会。而这种事只要一传出来,哪怕是她想澄清,只怕都百口莫辩。
她拿起另一份跟齐先生一同看了起来,这一份小报把温见宁的身世抖露出来,说她本是个被赶出家门的婢女所生,流落在乡下,因温家人好心又找了回来,被温家养大后又卷了姑母家里的钱财逃跑,通篇把温见宁刻画成一个忘恩负义、狼心狗肺之辈,全然不提他们当初把温家姐妹送到港岛去是为了什么,也不提她为何要逃出半山别墅。
当然,如果只有这些,还不至于让温见宁愤怒。
令她气愤的是,温家的人竟然在小报上还提到了她早已过世的母亲。即便当年母亲明贞有不对的地方,但他们温家人就真的清清白白摘不出错吗。
这些陈年往事暂且不提,俗话说死者为大,再怎么侮辱人也不及尊长,温家这一次行事,是想用舆.论让温见宁彻底声名狼藉。
齐先生还在一旁担心,温见宁反而又笑了:“他们好像不太清楚,惹我什么不好,偏要跟我这样一个小报文人打笔墨官司。”
……
接下来的几日,小报上的流言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温见宁先前写给廖静秋那篇《续李娃传》发表在广州的报刊上,不知怎么也被人翻了出来。到了小报上,被有心人言之凿凿地一同分析,不知怎地便成了她出身不好的铁证。期间倒也有寥寥几个为她说话的人,但这些声音很快都被淹没在一群人的唾沫里。
在某一家小报突然刊登了温见宁的“玉照”后,舆.论更是被推上了顶峰。那照片虽只是黑白的影像,但仍能清楚地看出上面的少女容貌秀丽。如果说一个女作家就已经能引来半个上海滩的苍蝇,那么这下,连黄浦江那边的苍蝇都要飞过来了。
温家人的手里根本没有她的照片,不用说,只有可能是香.港那边给的。
温见宁很快提笔写了一个短篇,名叫《太太的下午茶》。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富商遗孀梁太太,她继承了亡夫的大笔遗产后移居香.港,买了栋半山别墅过着奢侈糜烂的日子。为了打发时间,她在别墅里养了一批年轻的女孩子,教养她们如何与男人打情骂俏,如何从年老的富豪绅士手里榨出钱财来。因为所有场景都发生在梁太太那种满英国玫瑰的花园里,又正好是在她喝下午茶的时候,故而起名为此。
由于写的几乎都是亲身见闻,温见宁下笔时几乎一气呵成,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写完,装进了信封里,等齐先生出门时代为投给了上海本地一家很出名的小报。
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作家白茅突然来稿,那家报纸的编辑反应也很快,没两天就印了出来。但凡熟悉温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故事的原型正是温静姝。
齐先生看了不禁摇头:“你这讽刺也未免太尖刻了些,只怕你姑母见了要被你气出病来。”
可温见宁却只觉还不够。
总归这段时日不能随意出门,她接连写了数个短篇,打算和那篇《太太的下午茶》一起组成一个系列,并将其起名为《望族》。这个系列里,她虚构了一个江南的大户人家梁家,从他们老太爷那辈发家时写起。梁家本不姓梁,原借了另一个大户人家的家底才发了家。
梁家老太爷原先是个破落户出身,早年凭着一张还不差的脸和三寸不烂之舌,入赘到了那大户人家。在那家的老太爷死后,家里的大权逐渐落到他手里。他的原配夫人为他一连生了四个儿子,生到最后一个小的难产死了。
原配一死,梁老太爷悲痛欲绝,呕血昏倒,令当地人无不感慨他的情深意重。可关上门来不到一年他便给儿子们改了姓,不仅顺理成章地鸠占鹊巢,还很快陆续娶了三房姨太太。
梁老太爷尝到了拽女人的裤腰带往上爬的好处,对自己的女儿也不手软,把她嫁给一个半截身子快要入土的闽商。没过两三年,那个商人死了,大半家产落在梁老太爷的女儿手上,被她卷去香.港随意挥霍,正好与先前那篇《太太的客厅》接上了首尾。
而另一边的梁老太爷也吃到了甜头,他一边让儿子们娶了大户人家的太太联姻,等儿子们的后代出来,再让香.港的女儿帮忙培养下一代的孙女们,想让这些年轻的女孩们继续通过家族联姻,为梁家成为名门望族奉献出一切。
而这些中梁家人的原型,自然就是装得分外体面的温家。
当初她刚到温家时,还没来得及弄清这家人的底细,就被仓促送走。不过前些年在香港,知道这些事的梅珊可没少在她耳边念叨。若非如此,眼下温见宁只有坐在这里干生气的份。
她写完文章,转头就匿名给几份小报投了稿,装作是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一一把文章中的情况作了注解,把温家那点腌臜事都抖落得干干净净。
齐先生对此不赞同,再三提醒她:“你这样未免太过激了,这是从哪里学来的手段,竟然这样不饶人。他们固然有不对,但你也要学会得饶人处且饶人。此事终归是你与温家的家事,你是晚辈,让外人看了,哪怕是你再有道理,也都是你的不对。”
“先生,您不必替他们说话。如今不肯善罢甘休的不是我,而是他们。只要他们不让步,我才不会轻易停手,”温见宁对此只是轻哼一声,“他们既然想借外人的口来议论我,自然也要尝尝同样的滋味。”
……
正当温见宁与温家在小报上你来我往地较劲时,一艘巨轮从上海的码头出发,在太平洋的风浪中行过数日,终于抵达了对岸的旧金山。
冯翊结束了接连数月的实验,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学校回到与人合租的公寓。走到门口时,她习惯性地随手打开门外的信箱,却发现这几日的报纸和信件都已经不见了。
他眉头微皱,推门进去,看到小客厅的沙发上正坐着亲姐姐冯苓。
不过几年不见,已为少妇的冯苓和少女时的她截然不同,乌黑长发盘起,尽数拢在垂下面网的软帽里,举手投足间少了几分随性洒脱,多了些从容妩媚:“你都多少天不回来了,我问你的房东要了钥匙,打开一看看家里到处都落了灰,才让人帮忙清扫完。”
冯翊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前段时间和同学一直在学校里忙实验,这里离学校太远,不方便回来,我累了就在那里的宿舍睡一觉。”
姐弟二人许久未见,自然免不了要好生叙旧,只是他们性情迥异,一个话多,另一个话少,多数时候是冯苓在说,弟弟冯翊在听。
简单寒暄几句后,冯苓直接切入了正题。
“你的教授罗森特先生给咱们父亲写了封信,说你和几个同学有意毕业后回国,他挽留了你几次,结果你始终不肯听劝。父亲听说我正好来美国,让我顺道看看你在这边过得怎么样。你可是一个人孤身在异乡久了,想家了。依我看不如这样,今年春节你就回上海,咱们一家团圆,好好过个年如何。”
冯翊一眼就看穿了她的用意,淡淡道:“也好,我本就打算早些回国内,这次收拾好行李回去,年后也不用回这边了。”
冯苓嗔怪道:“好了,跟你说正经的,不要耍小孩子脾气。你在国外好好地念你的书,偶尔想家了回上海看看不要紧。不过你这也不跟家里商量好了,就打算毕了业回去,又算怎么回事。如今国内乱糟糟的,哪里比得上这里安安静静的。”
冯翊平静道:“您和姐夫,还有父亲、叔公他们不也都留在国内。”
冯苓对他这副油盐不进的态度有些头痛。
当初家里当初送他还有其他几个子弟出来留学,本就是考虑到国内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要让男丁们尽可能留在国外,以防万一。但谁能想到这群年轻人在国外也不知受了什么人的鼓动,硬是想回国去。
别房的人冯苓管不着,但对这个素来固执己见的亲弟弟却没了脾气,只能再次劝道:“当初家里特意送你出国,不就是为了能让你有个好的环境可以潜心学习吗。你喜欢物理,这里不仅有世界顶尖的实验室,还有一流的教授。可国内的学生到处上街游行,整天忙着演讲、辩论,哪里是学习的地方。你看不如这样,你若是想回去,每年假期都可以回家常看看,没必要耽误自己的学业。”
冯翊终于抬起眼,声音镇定而有力:“阿姊,我并非在跟您还有父亲讨价还价。我想您也清楚,自小我打定主意做的事,你们都谁都拦不住我。即便您和家里有法子一时拦着我不回国,我迟早还是回去的。”
他虽能理解父亲和姐姐的一片苦心,但正如他所说的,没有让家人留在时局混乱的国内,他一个人在国外安稳度日的道理。更何况,留学生在这里的日子也并没有那么好过。
美国向来是个排华情绪很重的国家,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几乎无处不在,即便他的导师罗森特与冯家有交情,对他颇为照顾,但在大环境下,像罗森特这样肯不持偏见、公平待人的只是个例,绝大多数外国人仍然对国人心怀偏见。
冯翊虽然生性沉默寡言,但并非愚钝木讷之人。这六年来,他看多了国人在异国他乡饱受欺凌的情形,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他实在难以生出什么认同感。然而这种苦闷,实在不足以对外人道也,尤其是自幼长在国外受西式教育、对这些不能完全理解的冯苓。
恰巧在不久前,一位世交家的朋友写信问他,是否有意在毕业后返回国内去北平的一所高校当物理助教。冯翊颇为意动,等明年提交毕业论文后,他就打算飞回国内去北平看看。
坐在对面的冯苓看他语气这样坚定,也不由得神色变幻。
她自然看得出弟弟的决心,知道这事一时半会肯定是不那么容易劝的。但眼下离他毕业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一切尚有转圜的余地。而且即便最后真的还是没能说服他,等他回了国内,在上海的地界上,只要家里人看住了,想来也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冯苓心中很快有了决断,当即笑道:“好了好了,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你是我唯一的亲弟弟,又是长房的独苗,你说什么自然就是什么,我绝不拦你。”
她虽然答应得容易,冯翊也能猜出她的打算,只是没有戳破罢了。
姐弟二人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气氛又谈了一会,冯翊才迟疑着问道:“对了,你知不知道见宁……就是你曾经教过的那位温小姐,她最近家里可是出了什么事?”
上一次他收到温见宁的回信只觉不对,但因为对方已说了暂时不要给她写信,他也不好进一步追问,只能先把这件事搁置在后。
如今冯苓从国内过来了,他下意识地想从她这里寻求答案。
一提起温见宁来,冯苓不由得挑眉笑道:“你在国外不知道,她家里近来为了她的事,可是闹得天翻地覆,几乎整个上海滩人尽皆知。”
她把温见宁逃家后这段时日和温家在报纸上打的口头官司,当成一桩趣谈,都说给了冯翊听。一边说,一边还不忘观察冯翊的神色,果不其然看见他皱了眉。
冯翊道:“她一个女孩子,孤身在上海无亲无靠,只怕会有危险。”
冯苓对此很是不以为然:“她既然决心逃出来,肯定事先准备好了退路,估计目前正在哪个朋友家里寄宿,不然也没有这个余裕和温家在报纸上打笔墨官司。”
冯翊却没有她那么轻松:“她是你的学生,有没有办法暂时帮她一把?”
冯苓只是微微一笑:“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当初我也不过教了她们姐妹几个月罢了。再说这是温家的家事,我一个外人插手其中,让别人听了,只怕要说是咱们冯家在外不懂规矩,连人家管教孩子的事都要横加干涉。阿翊,这事我管不了的。”
她话虽说得委婉,但意思很明确,她不会插手这件事。
冯翊沉吟片刻,突然问道:“你当年让温小姐主动和我往来,究竟答应了她什么?”
冯苓怔了一下,才颇有几分意外道:“她连这个都和你说了。”
冯翊没有回答。
这件事起初是他自己猜到的,但当年他在和温见宁跳舞时,她也暗示过这点。只是对于冯苓究竟说了什么,这些年他们都没再提过。今日跟姐姐冯苓提起,才突然想起了这件事。
“没错,我当年答应了她,若是她肯与你多亲近,将来她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会酌情考虑帮她一把,”冯苓从沙发上站起身来,站在冯翊面前看着他:“不过现在的问题是,直到今天她也没有开口向我求助,所以这件事还轮不到我来插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