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事实证明,沈常茂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
在他的暗中运作之下,不过是短短两个时辰之间,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达成结盟的事情就已经传遍了京城朝野。
这项消息太过惊人,就好似平地惊雷一般,顿时就引发了朝野各方的一片哗然!
任谁也没想到,一向是势不两立的朱和堉与赵俊臣二人,就是这般轻易的冰释前嫌、携手合作了!
尤其是庙堂里的众位清流,纷纷是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一时间就好似信仰崩塌一般。
确实,经过了陕甘战事与文祸风波之后,赵俊臣的朝野声誉已是扭转了许多,但这种变化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而清流们对于赵俊臣的敌意却早已是根深蒂固,心中成见依然是无法根除!
尤其是不久之前,赵俊臣还使用卑鄙手段迫害了清流领袖之一的少傅郭汤,清流们那段时间也皆是闹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对于心眼如豆的清流们而言,这般旧恨又岂是轻易就能化解的?
所以,在大多数清流们的眼中,赵俊臣依然还是敌人!而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的突然结盟,也无异就是一种背叛了!
另一方面,眼看着德庆皇帝另立太子的想法愈发露骨,清流们也确实是立场摇摆不定,并没有态度坚定的继续支持朱和堉,反倒是渐渐倾向于朱和坚了,固然是主动背叛了朱和堉,但清流们的背叛乃是情有可原,孟子不是也说过“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吗?可是你太子朱和堉又岂能背叛我等清流?
所以,这一天的晚上,太子东宫的外面可谓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清流们纷纷寻到太子朱和堉的面前,想要亲自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假,这般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晚上亥时也不见停缓。
在太子东宫之中,朱和堉对于这般情况也是早有觉悟,当他面对清流们的纷纷质问之际,却是毫无遮掩之意,很坦然的承认了自己与赵俊臣结为同盟的事情。
清流们得到了肯定答案之后,一个个皆是激烈反对、痛心疾首,但朱和堉依然是坚持己见,完全不打算改变想法。
从某方面而言,太子朱和堉依然还保留着当初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性格。
最终,太子朱和堉与清流们也就闹得很不愉快,冷脸挥袖而去的清流不知凡几。
也就是从这一天晚上开始,清流们与太子朱和堉彻底走向了决裂。
“太子殿下啊!您务必要再慎重考虑一下!赵俊臣是什么人?他的那些朋党又是什么人?都是被世人所不齿的贪官奸臣,注定要遗臭万年之辈!您贵为储君太子、一向是持身为正、清誉满朝,又岂能与那样的人合作?”
翰林院侍讲学士王博的讲话之际,可谓是慷慨激昂、捶胸顿足!
“是啊,就因为陕甘战事略有寸功的缘故,赵俊臣的风评确实是稍有好转,但他的根底太差了,他的门人爪牙一个个也都是贪得无厌的蠢虫,绝无改邪归正的可能!而太子您迟早都要继承大统、成为九五之尊,又岂能与他们同流合污?若是重用了这些贪官奸臣,我大明江山岂不是就要国不将国了!?”
另一边,国子监司业李正淳也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大声劝阻道。
见到这两人的直言相劝,太子朱和堉的脸上满是无奈与疲惫。
这一个多时辰以来,类似的场景在太子东宫之中已经反复上演许多次了。
朱和堉心中也很清楚这般场景的后续发展,但他还是耐心解释道:“我自然是明白各位贤达的顾虑,但我的当务之急还是稳固自己的储君位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父皇已是愈发厌恶于我,我再想要不做不错、稳妥继位已是绝无可能了,必须要做出一些成绩、改变父皇的心意才行!遍目朝野,唯有赵俊臣才能助我成事!这也是我眼下的唯一选择了!
赵俊臣固然是贪官出身,但他近段时间的作风也确实是改变了许多,甚至还曾有多次亲手处置了自己门下的贪污官员,可见他确实是想要改邪归正的!我与他达成合作之后,也会密切督促于他,绝不会耽误国事、坏了朝纲!”
朱和堉的这般苦口婆心,显然是无法说服王博与李正淳二人。
王博依旧是不甘心,又问道:“太子殿下,你难道已经忘了少傅郭汤惨遭赵俊臣的陷害、最终家破人亡的事情了?这些年来,我等清流屡屡遭到赵俊臣羞辱的事情,太子殿下难道就毫不在意不成?”
朱和堉叹息一声,道:“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终究要往前看!而且,赵俊臣也向我承诺过了,今后不会再去刁难郭汤的家人了。”
见到朱和堉的这般反应,王博不由是大失所望,李正淳则是表情冰冷,起身拱手道:“既然是太子殿下不听良言相劝,我等也就无话可说了!告辞!”
话声刚落,李正淳也不等朱和堉的挽留,就直接转身离开了。
另一边,见到李正淳的毅然离开,王博表情稍有犹豫,也同样是起身拱手道:“太子你……你就好自为之吧!”
说完,王博也随着李正淳而去了。
眼看着李正淳与王博二人的陆续离开,朱和堉的表情也愈发的疲惫与无奈。
从某方面而言,朱和堉从前太过于放纵这些清流了,清流们早就习惯了朱和堉的从善如流、知错就改,也就越发是见不得朱和堉的“倒行逆施”了。
这般场景,朱和堉今天已经见到好几次了,清流们纷纷是挥袖而去,也代表着朱和堉渐渐失去了清流们的支持。
再次叹息一声之后,朱和堉转头看向了东宫正堂之中的最后两位客人。
这两位客人,也是太子朱和堉内心之中最为重视的两位支持者——都察院右都御史吕纯孝、以及礼部侍郎鲍文杰!
看着吕纯孝与鲍文杰只是面无表情的坐在一旁,完全没有主动开口的意思,朱和堉的表情满是苦涩,轻声问道:“两位大人可是同样不认同和堉的选择,也打算要抛弃和堉而去不成?”
吕纯孝与太子朱和堉皆是前任太子太师肖温阮的亲传弟子,一向是最为关系紧密,他自然是不忍心就这样抛弃朱和堉。
但吕纯孝也有自己的难处,他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而都察院一向都是清流们的大本营,若是吕纯孝立场坚定的明确表态支持朱和堉,他也就坐不稳自己的官位了。
所以,吕纯孝也是面带苦笑,答道:“我其实也同意太子殿下的许多观点,但我今后还要执掌都察院,都察院的过半官员都是清流出身,我若是明确表态的话,只怕是御史们就要造反,所以我也就暂时无法明确表态了,这样的话还能帮着太子殿下化解一下清流们的过激举动。”
朱和堉倒也理解吕纯孝的难处,满是无奈的点头之后,又转头看向了礼部侍郎鲍文杰。
见到朱和堉隐隐带着恳求的目光,鲍文杰的表情间充满了矛盾。
事实上,自从鲍文杰随同赵俊臣去了一趟陕甘三边之后,他的某些观念就已是渐渐动摇了,开始怀疑自己过往的某些坚持究竟是否正确与必要——他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在考虑这件事情,也就无暇顾及别的事情,表现颇为低调。
得知了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合作的事情之后,鲍文杰的心中想法也是极为矛盾,他一方面认为太子朱和堉的这般做法是放弃了自己的底线与原则、更是对于黑暗现状的妥协之举,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朱和堉最好的未来出路。
这般矛盾的思绪之下,鲍文杰犹豫良久之后,终究还是选择了暂时观望。
“太子殿下见谅!今天傍晚的时候,我刚刚收到了陛下的圣旨,今后一段时间要离开京城再次前往陕甘三边一趟,陛下认为我较为了解陕甘近况,让我配合厂卫们进一步调查陕甘各方这段时间以来的功过赏罚……所以,我暂时还无法给予太子殿下一个准确答复,今后一段时间也无法表态支持太子殿下,一切只能等到我完成圣命之后返回京城再说了。”
对于鲍文杰的暂不表态,朱和堉固然是有些失望,但也没有意外,只是听到鲍文杰的解释之后,不由是好奇问道:“这已经是你近半年以来第三次前往陕甘了吧?河套战事目前正值最为激烈的时候,陕甘各方的功过赏罚也还没有尘埃落定,父皇他为何要这般急切的调查与确认?陕甘那边有梁阁老主持大局还不够吗?”
鲍文杰摇了摇头,道:“圣心难测,我也无法猜到陛下的具体想法,我所收到的圣旨颇是含糊其辞,只是让我配合厂卫们办事,但具体要如何办事就不清楚了。不过,眼下已是立冬许久,北疆气候也是愈发寒冷,我估摸着自己抵达陕甘三边之后,河套战事也就应该已经结束了吧。”
朱和堉隐约觉得这件事情并不简单,但一时间无法考虑清楚,也就没有细究,只是点头道:“既然是鲍大人还没有考虑清楚,我也不会逼迫你……但只要鲍大人你今后依旧是愿意辅佐于我,我就依然会把鲍大人视为股肱!”
接下来,朱和堉与吕纯孝、鲍文杰二人又说了几句心里话,眼见到这二人并不愿意多谈,也就没有强行挽留,只是亲自把他们送出了太子东宫。
再等到朱和堉返回东宫正堂之际,却发现七皇子朱和坚已是满脸担忧的站在那里迎接自己了。
原来,早在清流们纷纷造访东宫质问朱和堉之前,朱和坚就已是率先抵达了东宫,想要打探一下朱和堉的态度变化。
然而,还不等他们兄弟交谈几句,清流们就已是陆续踏访,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朱和坚为了避免尴尬,就躲到了旁边的侧堂之内。
因为清流们来了又走、陆续不断的缘故,朱和坚直到这个时候才有机会出来。
见到朱和坚的满脸担忧,好似是极为忧心自己的处境,朱和堉的心中思绪满是复杂,但还是强笑道:“让七弟久等了,听说你最近身体情况不佳,等了这般长时间,可有感到不适?”
朱和坚摇头道:“我的身体情况很好,并没有觉得不适,只是我躲在侧堂听着清流们纷纷与三哥争执不下,心里有些担忧三哥的今后处境。”
顿了顿后,朱和坚试探着问道:“三哥你可是下定决心要与赵俊臣合作了?我倒不是反对三哥你的决定,只是我认为赵俊臣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也绝不可以信任,我担心他迟早都会背叛三哥,会让你吃个大亏。”
另一边,经过了今天与赵俊臣的谈话之后,朱和堉已经下定决心要不折手段的稳固储位了,这也就意味着朱和坚迟早都会成为朱和堉的最大政敌,也会遭到朱和堉的极力打压与刻意针对。
如今,见到朱和坚是这般担忧自己的处境,朱和堉只觉得自己无法直面这份“兄弟情深”,也就避开了朱和坚的“担忧目光”,摇头道:“放心吧,我也留有后手,绝不会让赵俊臣任意妄为的……这些事情,皆是涉及到了庙堂党争,最是肮脏至极,七弟你是一位纯良君子,就不要再管了,还是多留意一下自己的身体就好。”
这一番话的最后几句,似乎是含有某种暗示的意味。
闻言,朱和坚的表情间满是惊慌与委屈,连声道:“三哥你、你可是还在怪我这段时间太出风头、威胁了你的储位?……三哥,我的心思你是知道的,我从来都没想过与你相争,全是因为父皇的圣命难违,我也与父皇反复争论过,怎奈父皇他……”
“我明白!我当然明白!”朱和堉摆手道:“我至始至终都是相信你的!只是……就怕你我二人今后将会是身不由己……”
说到这里,朱和堉突然抬头看着朱和坚,语气认真的承诺道:“七弟你放心好了,无论如何,你我二人都是血浓于水的兄弟,三哥今后不论做了什么,都不会让你委屈的!”
听到朱和堉的这般表态,朱和坚的眼神之中闪过了一丝了然与放松。
朱和坚能够感觉到,朱和堉面对自己的时候有一种逃避心理,但并没有太多的敌视与厌恶。
这意味着——赵俊臣并没有说出真相,朱和堉依然不知道朱和坚的真正面目,朱和堉目前还只是下定决心要与朱和坚争夺正朔、打算要不折手段的稳固储位而已。
这也就代表着,赵俊臣与朱和堉达成合作的时候,依然是暗藏私心,并不会竭尽全力的辅佐。
这样一来,朱和坚也就安心了。
但表面上,朱和坚也是满脸的诚挚与感动,用力点头道:“那就好!你永远都是我的三哥,我对你的看法,也永远都不会改变!”
然后,貌合神离的两兄弟握紧了对方的双手,场面颇是感人。
无需多谈这一晚发生在东宫之中的种种风波。
却说,第二天的卯时一刻,随着德庆皇帝驾临太和殿,这一天的朝议也就正式开始了。
这场朝会,将会有两件万众瞩目的事情发生。
第一件事情,乃是太子朱和堉被德庆皇帝正式任命成为全权钦差,调查各地藩王的乱政违纪之事。
这件事情的影响之深远、牵连之广大,丝毫不逊于前线的河套战事,自然是遭到了百官之纷纷瞩目。
太子朱和堉已经提前收拾好了行装,得到了正式任命之后,朝议结束就会立即离开京城,前往各地藩王的封地——他的首要目标乃是洛阳,也就是近年来风头最劲、同时也是问题最大、隐隐已是众位藩王之首的福王!
然而,太子朱和堉过往几次被德庆皇帝委以重任的时候,总会有大批清流站出来歌功颂德、摇旗助威,但朱和堉这一次得到了德庆皇帝的钦差任命之后,整个太和殿内却是冷冷清清,一时间竟是无人说话,清流们大都是面无表情,各派系的官员们也皆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若是寻常时候,也许还会有官员站出来说几句场面话,但这件事情太过敏感了,各派系皆是不愿意卷入太深,又正赶上清流们与太子朱和堉的关系破裂,自然也就冷场了。
在众官员的冷漠对待之下,朱和堉也是面无表情,只是沉声领了圣旨,表态自己一定会彻查各地藩王的乱政乱纪之事,然后就退回了原位,再也不吭一声。
眼见到这般状况,德庆皇帝看向太子朱和堉的目光里多了一丝怜惜。
在德庆皇帝的心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对朱和堉委以重任了,他知道朱和堉极有可能会办砸这件事情——以朱和堉的性格,查案到了最后必然是牵连太广,引来各地藩王的纷纷反弹——所以他才会把这件事情交给朱和堉全权处理,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废黜朱和堉了,顺便还能敲打一下各地藩王。
但转瞬间,德庆皇帝已是收敛了心中的怜惜之意,表情也没有任何变化,就好似他完全不认为这个时候的冷场有任何不妥。
这场朝会的第二件大事,则是河套战事的军粮筹备。
国库早就没有存粮了,想要支援前线战事也是有心无力,最终还是赵俊臣前几天临时坐镇户部的时候,提出了争议极大的“筹粮三策”,分别是“陕甘境内的秋税征粮直接交给花马池营”、“进一步扩大国子监的粮捐名额”、以及“百官与众藩王的俸米折银”!
这三项征粮策略固然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粮食,但也损害了朝野各方的利益,户部官员皆是不敢答应,然后就有了“赵俊臣惊怒之后昏倒于户部衙门”的戏码。
最终,德庆皇帝眼看到别无他策之后,也就强行逼迫户部衙门采用了赵俊臣的“筹粮三策”。
到了今天,筹粮三策就应该是初见成效了,第一批粮食也应该运往前线了。
德庆皇帝把太子朱和堉任命为全权钦差之后,很快就转移了注意力,把目光转向了两位户部侍郎——洪正朔与马森。
“洪爱卿、马爱卿……户部的筹粮事宜进行得如何了?能征到多少粮食运往前线?”德庆皇帝询问之际的语气很是客气,但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味道。
洪正朔连忙是出列答道:“启禀陛下,户部经过这两天的连夜统算之后,认为陕甘三边的今年秋税征粮原本应该有一百一十万石左右,但因为天灾与战事的缘故,各地皆有欠收与损失,陛下也赦免许多地方的钱粮,实收只有不足四十万石,户部已是下达了公文,让陕甘各地官府征到秋粮之后就直接送往花马池营,不必进入国库!只不过,陕甘三边距离遥远,公文传达也需要时间,等到各地秋粮送到花马池营就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只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德庆皇帝点头道:“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时候,但朝廷收复河套之后,还会有建城、屯田、驻兵等等事宜,这批粮草送过去也能应急。”
“陛下圣明!”连忙恭维了一句之后,洪正朔又说道:“此外,户部与国子监也一同发了公文,表示国子监今年将会扩招监生,有两百个‘捐监’名额,各地商绅只需要捐粮五百石就可以安排一名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京城以外的地方还没有得到回应,但京城之中已经有十一位商绅表态愿意捐粮,总共征到了五千五百石粮食,今后两天时间之内就能收入国库、送往前线。”
听到这一番话,德庆皇帝眉头一皱,只觉得这批捐粮数目太少。
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朝廷已经连续好几年向民间开放“捐监”名额了,只不过今年的“捐监”名额特别多罢了。
所以,民间有能力、有需求“捐监”的商绅,已是少之又少了,京城境内尤其是被透支了潜力,能在短短两天时间内收到这般多的捐粮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剩余的“捐监”名额也只能期待京城以外的各地商绅了。
见德庆皇帝有些不高兴,洪正朔连忙又说道:“不过,户部经过统算之后,把藩王与百官的今后三个月俸米尽数折成俸银的话,国库就多出了六十五万石的余粮,这批粮食存在各地粮库,很快就可以运往前线……”
听到洪正朔的这一番话,太和殿内所有官员皆是表情不快。
这些年来,民间粮价越来越高,把俸米折成俸银之后,百官们拿到手里的俸银往往是只能买到一半数量的粮食,这种筹粮手段让百官们皆是损了利益,自然是没人高兴,但因为“大义”二字,也无人敢大声反对。
另一边,德庆皇帝听到粮食数量之后,既是高兴也是心疼。
这批粮食高达六十五万石,自然是可以解决前线战事的燃眉之急,但百官利益受损之后,也需要德庆皇帝想出办法安抚一二。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次的俸米折银之后,户部就必须要拿出相同价值的银子作为俸银发放给藩王与百官,按市价折算的话就是一百九十五万两银子!
但各地的今年秋税征入国库之前,户部也同样缺银子,这笔银子就需要从德庆皇帝的私帑这边暂时借挪了,德庆皇帝自然是有些担心与心疼,害怕国库会拖欠自己的借银。
“公是公、私是私,朝廷的国库与朕的私帑一向是泾渭分明,朕这次拿私帑的银子借给户部,利息也必须要算一下……恩,这件事情不适合在这个场合提出来,等到早朝结束之后倒是需要与户部官员商议一下……”
暗思之际,德庆皇帝的表情间满是肃穆,点头道:“这批粮食高达六十五万石,倒是足够前线将士们的用度了,户部衙门一定要抓紧时间,尽快运到往线,绝不能影响到朝廷收复河套的战事!”
“臣遵旨!还请陛下放心,今天午时之前,第一批粮食就可以运往前线!”
在百官们的冰冷目光之下,洪正朔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连忙领命道。
等到这两件重要事情皆是告一段落,太和殿内的氛围也终于是稍稍轻松了一些。
但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位户部侍郎马森却是突然出列,大声道:“启禀陛下,臣有要事要奏!”
两件大事皆已经尘埃落定,德庆皇帝的心情也是稍稍放松了一些,轻轻点头道:“哦?马爱卿难得有事要奏,说吧。”
“陛下,漕运不畅,户部的存粮存银皆是告急!若是把所有库存皆是运往前线,国库内的剩余钱粮也就丝毫不剩,必然是坚持不到下个月了!”
马森的禀报就好似晴天霹雳,百官闻言之后皆是大为震惊,太和殿内顿时就迎来了一阵嗡嗡议论声,德庆皇帝的表情大变,更是觉得自己头皮要炸了!
……
……
……
事实证明,沈常茂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
在他的暗中运作之下,不过是短短两个时辰之间,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达成结盟的事情就已经传遍了京城朝野。
这项消息太过惊人,就好似平地惊雷一般,顿时就引发了朝野各方的一片哗然!
任谁也没想到,一向是势不两立的朱和堉与赵俊臣二人,就是这般轻易的冰释前嫌、携手合作了!
尤其是庙堂里的众位清流,纷纷是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一时间就好似信仰崩塌一般。
确实,经过了陕甘战事与文祸风波之后,赵俊臣的朝野声誉已是扭转了许多,但这种变化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而清流们对于赵俊臣的敌意却早已是根深蒂固,心中成见依然是无法根除!
尤其是不久之前,赵俊臣还使用卑鄙手段迫害了清流领袖之一的少傅郭汤,清流们那段时间也皆是闹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对于心眼如豆的清流们而言,这般旧恨又岂是轻易就能化解的?
所以,在大多数清流们的眼中,赵俊臣依然还是敌人!而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的突然结盟,也无异就是一种背叛了!
另一方面,眼看着德庆皇帝另立太子的想法愈发露骨,清流们也确实是立场摇摆不定,并没有态度坚定的继续支持朱和堉,反倒是渐渐倾向于朱和坚了,固然是主动背叛了朱和堉,但清流们的背叛乃是情有可原,孟子不是也说过“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吗?可是你太子朱和堉又岂能背叛我等清流?
所以,这一天的晚上,太子东宫的外面可谓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清流们纷纷寻到太子朱和堉的面前,想要亲自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假,这般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晚上亥时也不见停缓。
在太子东宫之中,朱和堉对于这般情况也是早有觉悟,当他面对清流们的纷纷质问之际,却是毫无遮掩之意,很坦然的承认了自己与赵俊臣结为同盟的事情。
清流们得到了肯定答案之后,一个个皆是激烈反对、痛心疾首,但朱和堉依然是坚持己见,完全不打算改变想法。
从某方面而言,太子朱和堉依然还保留着当初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性格。
最终,太子朱和堉与清流们也就闹得很不愉快,冷脸挥袖而去的清流不知凡几。
也就是从这一天晚上开始,清流们与太子朱和堉彻底走向了决裂。
“太子殿下啊!您务必要再慎重考虑一下!赵俊臣是什么人?他的那些朋党又是什么人?都是被世人所不齿的贪官奸臣,注定要遗臭万年之辈!您贵为储君太子、一向是持身为正、清誉满朝,又岂能与那样的人合作?”
翰林院侍讲学士王博的讲话之际,可谓是慷慨激昂、捶胸顿足!
“是啊,就因为陕甘战事略有寸功的缘故,赵俊臣的风评确实是稍有好转,但他的根底太差了,他的门人爪牙一个个也都是贪得无厌的蠢虫,绝无改邪归正的可能!而太子您迟早都要继承大统、成为九五之尊,又岂能与他们同流合污?若是重用了这些贪官奸臣,我大明江山岂不是就要国不将国了!?”
另一边,国子监司业李正淳也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大声劝阻道。
见到这两人的直言相劝,太子朱和堉的脸上满是无奈与疲惫。
这一个多时辰以来,类似的场景在太子东宫之中已经反复上演许多次了。
朱和堉心中也很清楚这般场景的后续发展,但他还是耐心解释道:“我自然是明白各位贤达的顾虑,但我的当务之急还是稳固自己的储君位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父皇已是愈发厌恶于我,我再想要不做不错、稳妥继位已是绝无可能了,必须要做出一些成绩、改变父皇的心意才行!遍目朝野,唯有赵俊臣才能助我成事!这也是我眼下的唯一选择了!
赵俊臣固然是贪官出身,但他近段时间的作风也确实是改变了许多,甚至还曾有多次亲手处置了自己门下的贪污官员,可见他确实是想要改邪归正的!我与他达成合作之后,也会密切督促于他,绝不会耽误国事、坏了朝纲!”
朱和堉的这般苦口婆心,显然是无法说服王博与李正淳二人。
王博依旧是不甘心,又问道:“太子殿下,你难道已经忘了少傅郭汤惨遭赵俊臣的陷害、最终家破人亡的事情了?这些年来,我等清流屡屡遭到赵俊臣羞辱的事情,太子殿下难道就毫不在意不成?”
朱和堉叹息一声,道:“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终究要往前看!而且,赵俊臣也向我承诺过了,今后不会再去刁难郭汤的家人了。”
见到朱和堉的这般反应,王博不由是大失所望,李正淳则是表情冰冷,起身拱手道:“既然是太子殿下不听良言相劝,我等也就无话可说了!告辞!”
话声刚落,李正淳也不等朱和堉的挽留,就直接转身离开了。
另一边,见到李正淳的毅然离开,王博表情稍有犹豫,也同样是起身拱手道:“太子你……你就好自为之吧!”
说完,王博也随着李正淳而去了。
眼看着李正淳与王博二人的陆续离开,朱和堉的表情也愈发的疲惫与无奈。
从某方面而言,朱和堉从前太过于放纵这些清流了,清流们早就习惯了朱和堉的从善如流、知错就改,也就越发是见不得朱和堉的“倒行逆施”了。
这般场景,朱和堉今天已经见到好几次了,清流们纷纷是挥袖而去,也代表着朱和堉渐渐失去了清流们的支持。
再次叹息一声之后,朱和堉转头看向了东宫正堂之中的最后两位客人。
这两位客人,也是太子朱和堉内心之中最为重视的两位支持者——都察院右都御史吕纯孝、以及礼部侍郎鲍文杰!
看着吕纯孝与鲍文杰只是面无表情的坐在一旁,完全没有主动开口的意思,朱和堉的表情满是苦涩,轻声问道:“两位大人可是同样不认同和堉的选择,也打算要抛弃和堉而去不成?”
吕纯孝与太子朱和堉皆是前任太子太师肖温阮的亲传弟子,一向是最为关系紧密,他自然是不忍心就这样抛弃朱和堉。
但吕纯孝也有自己的难处,他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而都察院一向都是清流们的大本营,若是吕纯孝立场坚定的明确表态支持朱和堉,他也就坐不稳自己的官位了。
所以,吕纯孝也是面带苦笑,答道:“我其实也同意太子殿下的许多观点,但我今后还要执掌都察院,都察院的过半官员都是清流出身,我若是明确表态的话,只怕是御史们就要造反,所以我也就暂时无法明确表态了,这样的话还能帮着太子殿下化解一下清流们的过激举动。”
朱和堉倒也理解吕纯孝的难处,满是无奈的点头之后,又转头看向了礼部侍郎鲍文杰。
见到朱和堉隐隐带着恳求的目光,鲍文杰的表情间充满了矛盾。
事实上,自从鲍文杰随同赵俊臣去了一趟陕甘三边之后,他的某些观念就已是渐渐动摇了,开始怀疑自己过往的某些坚持究竟是否正确与必要——他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在考虑这件事情,也就无暇顾及别的事情,表现颇为低调。
得知了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合作的事情之后,鲍文杰的心中想法也是极为矛盾,他一方面认为太子朱和堉的这般做法是放弃了自己的底线与原则、更是对于黑暗现状的妥协之举,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朱和堉最好的未来出路。
这般矛盾的思绪之下,鲍文杰犹豫良久之后,终究还是选择了暂时观望。
“太子殿下见谅!今天傍晚的时候,我刚刚收到了陛下的圣旨,今后一段时间要离开京城再次前往陕甘三边一趟,陛下认为我较为了解陕甘近况,让我配合厂卫们进一步调查陕甘各方这段时间以来的功过赏罚……所以,我暂时还无法给予太子殿下一个准确答复,今后一段时间也无法表态支持太子殿下,一切只能等到我完成圣命之后返回京城再说了。”
对于鲍文杰的暂不表态,朱和堉固然是有些失望,但也没有意外,只是听到鲍文杰的解释之后,不由是好奇问道:“这已经是你近半年以来第三次前往陕甘了吧?河套战事目前正值最为激烈的时候,陕甘各方的功过赏罚也还没有尘埃落定,父皇他为何要这般急切的调查与确认?陕甘那边有梁阁老主持大局还不够吗?”
鲍文杰摇了摇头,道:“圣心难测,我也无法猜到陛下的具体想法,我所收到的圣旨颇是含糊其辞,只是让我配合厂卫们办事,但具体要如何办事就不清楚了。不过,眼下已是立冬许久,北疆气候也是愈发寒冷,我估摸着自己抵达陕甘三边之后,河套战事也就应该已经结束了吧。”
朱和堉隐约觉得这件事情并不简单,但一时间无法考虑清楚,也就没有细究,只是点头道:“既然是鲍大人还没有考虑清楚,我也不会逼迫你……但只要鲍大人你今后依旧是愿意辅佐于我,我就依然会把鲍大人视为股肱!”
接下来,朱和堉与吕纯孝、鲍文杰二人又说了几句心里话,眼见到这二人并不愿意多谈,也就没有强行挽留,只是亲自把他们送出了太子东宫。
再等到朱和堉返回东宫正堂之际,却发现七皇子朱和坚已是满脸担忧的站在那里迎接自己了。
原来,早在清流们纷纷造访东宫质问朱和堉之前,朱和坚就已是率先抵达了东宫,想要打探一下朱和堉的态度变化。
然而,还不等他们兄弟交谈几句,清流们就已是陆续踏访,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朱和坚为了避免尴尬,就躲到了旁边的侧堂之内。
因为清流们来了又走、陆续不断的缘故,朱和坚直到这个时候才有机会出来。
见到朱和坚的满脸担忧,好似是极为忧心自己的处境,朱和堉的心中思绪满是复杂,但还是强笑道:“让七弟久等了,听说你最近身体情况不佳,等了这般长时间,可有感到不适?”
朱和坚摇头道:“我的身体情况很好,并没有觉得不适,只是我躲在侧堂听着清流们纷纷与三哥争执不下,心里有些担忧三哥的今后处境。”
顿了顿后,朱和坚试探着问道:“三哥你可是下定决心要与赵俊臣合作了?我倒不是反对三哥你的决定,只是我认为赵俊臣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也绝不可以信任,我担心他迟早都会背叛三哥,会让你吃个大亏。”
另一边,经过了今天与赵俊臣的谈话之后,朱和堉已经下定决心要不折手段的稳固储位了,这也就意味着朱和坚迟早都会成为朱和堉的最大政敌,也会遭到朱和堉的极力打压与刻意针对。
如今,见到朱和坚是这般担忧自己的处境,朱和堉只觉得自己无法直面这份“兄弟情深”,也就避开了朱和坚的“担忧目光”,摇头道:“放心吧,我也留有后手,绝不会让赵俊臣任意妄为的……这些事情,皆是涉及到了庙堂党争,最是肮脏至极,七弟你是一位纯良君子,就不要再管了,还是多留意一下自己的身体就好。”
这一番话的最后几句,似乎是含有某种暗示的意味。
闻言,朱和坚的表情间满是惊慌与委屈,连声道:“三哥你、你可是还在怪我这段时间太出风头、威胁了你的储位?……三哥,我的心思你是知道的,我从来都没想过与你相争,全是因为父皇的圣命难违,我也与父皇反复争论过,怎奈父皇他……”
“我明白!我当然明白!”朱和堉摆手道:“我至始至终都是相信你的!只是……就怕你我二人今后将会是身不由己……”
说到这里,朱和堉突然抬头看着朱和坚,语气认真的承诺道:“七弟你放心好了,无论如何,你我二人都是血浓于水的兄弟,三哥今后不论做了什么,都不会让你委屈的!”
听到朱和堉的这般表态,朱和坚的眼神之中闪过了一丝了然与放松。
朱和坚能够感觉到,朱和堉面对自己的时候有一种逃避心理,但并没有太多的敌视与厌恶。
这意味着——赵俊臣并没有说出真相,朱和堉依然不知道朱和坚的真正面目,朱和堉目前还只是下定决心要与朱和坚争夺正朔、打算要不折手段的稳固储位而已。
这也就代表着,赵俊臣与朱和堉达成合作的时候,依然是暗藏私心,并不会竭尽全力的辅佐。
这样一来,朱和坚也就安心了。
但表面上,朱和坚也是满脸的诚挚与感动,用力点头道:“那就好!你永远都是我的三哥,我对你的看法,也永远都不会改变!”
然后,貌合神离的两兄弟握紧了对方的双手,场面颇是感人。
无需多谈这一晚发生在东宫之中的种种风波。
却说,第二天的卯时一刻,随着德庆皇帝驾临太和殿,这一天的朝议也就正式开始了。
这场朝会,将会有两件万众瞩目的事情发生。
第一件事情,乃是太子朱和堉被德庆皇帝正式任命成为全权钦差,调查各地藩王的乱政违纪之事。
这件事情的影响之深远、牵连之广大,丝毫不逊于前线的河套战事,自然是遭到了百官之纷纷瞩目。
太子朱和堉已经提前收拾好了行装,得到了正式任命之后,朝议结束就会立即离开京城,前往各地藩王的封地——他的首要目标乃是洛阳,也就是近年来风头最劲、同时也是问题最大、隐隐已是众位藩王之首的福王!
然而,太子朱和堉过往几次被德庆皇帝委以重任的时候,总会有大批清流站出来歌功颂德、摇旗助威,但朱和堉这一次得到了德庆皇帝的钦差任命之后,整个太和殿内却是冷冷清清,一时间竟是无人说话,清流们大都是面无表情,各派系的官员们也皆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若是寻常时候,也许还会有官员站出来说几句场面话,但这件事情太过敏感了,各派系皆是不愿意卷入太深,又正赶上清流们与太子朱和堉的关系破裂,自然也就冷场了。
在众官员的冷漠对待之下,朱和堉也是面无表情,只是沉声领了圣旨,表态自己一定会彻查各地藩王的乱政乱纪之事,然后就退回了原位,再也不吭一声。
眼见到这般状况,德庆皇帝看向太子朱和堉的目光里多了一丝怜惜。
在德庆皇帝的心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对朱和堉委以重任了,他知道朱和堉极有可能会办砸这件事情——以朱和堉的性格,查案到了最后必然是牵连太广,引来各地藩王的纷纷反弹——所以他才会把这件事情交给朱和堉全权处理,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废黜朱和堉了,顺便还能敲打一下各地藩王。
但转瞬间,德庆皇帝已是收敛了心中的怜惜之意,表情也没有任何变化,就好似他完全不认为这个时候的冷场有任何不妥。
这场朝会的第二件大事,则是河套战事的军粮筹备。
国库早就没有存粮了,想要支援前线战事也是有心无力,最终还是赵俊臣前几天临时坐镇户部的时候,提出了争议极大的“筹粮三策”,分别是“陕甘境内的秋税征粮直接交给花马池营”、“进一步扩大国子监的粮捐名额”、以及“百官与众藩王的俸米折银”!
这三项征粮策略固然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粮食,但也损害了朝野各方的利益,户部官员皆是不敢答应,然后就有了“赵俊臣惊怒之后昏倒于户部衙门”的戏码。
最终,德庆皇帝眼看到别无他策之后,也就强行逼迫户部衙门采用了赵俊臣的“筹粮三策”。
到了今天,筹粮三策就应该是初见成效了,第一批粮食也应该运往前线了。
德庆皇帝把太子朱和堉任命为全权钦差之后,很快就转移了注意力,把目光转向了两位户部侍郎——洪正朔与马森。
“洪爱卿、马爱卿……户部的筹粮事宜进行得如何了?能征到多少粮食运往前线?”德庆皇帝询问之际的语气很是客气,但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味道。
洪正朔连忙是出列答道:“启禀陛下,户部经过这两天的连夜统算之后,认为陕甘三边的今年秋税征粮原本应该有一百一十万石左右,但因为天灾与战事的缘故,各地皆有欠收与损失,陛下也赦免许多地方的钱粮,实收只有不足四十万石,户部已是下达了公文,让陕甘各地官府征到秋粮之后就直接送往花马池营,不必进入国库!只不过,陕甘三边距离遥远,公文传达也需要时间,等到各地秋粮送到花马池营就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只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德庆皇帝点头道:“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时候,但朝廷收复河套之后,还会有建城、屯田、驻兵等等事宜,这批粮草送过去也能应急。”
“陛下圣明!”连忙恭维了一句之后,洪正朔又说道:“此外,户部与国子监也一同发了公文,表示国子监今年将会扩招监生,有两百个‘捐监’名额,各地商绅只需要捐粮五百石就可以安排一名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京城以外的地方还没有得到回应,但京城之中已经有十一位商绅表态愿意捐粮,总共征到了五千五百石粮食,今后两天时间之内就能收入国库、送往前线。”
听到这一番话,德庆皇帝眉头一皱,只觉得这批捐粮数目太少。
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朝廷已经连续好几年向民间开放“捐监”名额了,只不过今年的“捐监”名额特别多罢了。
所以,民间有能力、有需求“捐监”的商绅,已是少之又少了,京城境内尤其是被透支了潜力,能在短短两天时间内收到这般多的捐粮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剩余的“捐监”名额也只能期待京城以外的各地商绅了。
见德庆皇帝有些不高兴,洪正朔连忙又说道:“不过,户部经过统算之后,把藩王与百官的今后三个月俸米尽数折成俸银的话,国库就多出了六十五万石的余粮,这批粮食存在各地粮库,很快就可以运往前线……”
听到洪正朔的这一番话,太和殿内所有官员皆是表情不快。
这些年来,民间粮价越来越高,把俸米折成俸银之后,百官们拿到手里的俸银往往是只能买到一半数量的粮食,这种筹粮手段让百官们皆是损了利益,自然是没人高兴,但因为“大义”二字,也无人敢大声反对。
另一边,德庆皇帝听到粮食数量之后,既是高兴也是心疼。
这批粮食高达六十五万石,自然是可以解决前线战事的燃眉之急,但百官利益受损之后,也需要德庆皇帝想出办法安抚一二。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次的俸米折银之后,户部就必须要拿出相同价值的银子作为俸银发放给藩王与百官,按市价折算的话就是一百九十五万两银子!
但各地的今年秋税征入国库之前,户部也同样缺银子,这笔银子就需要从德庆皇帝的私帑这边暂时借挪了,德庆皇帝自然是有些担心与心疼,害怕国库会拖欠自己的借银。
“公是公、私是私,朝廷的国库与朕的私帑一向是泾渭分明,朕这次拿私帑的银子借给户部,利息也必须要算一下……恩,这件事情不适合在这个场合提出来,等到早朝结束之后倒是需要与户部官员商议一下……”
暗思之际,德庆皇帝的表情间满是肃穆,点头道:“这批粮食高达六十五万石,倒是足够前线将士们的用度了,户部衙门一定要抓紧时间,尽快运到往线,绝不能影响到朝廷收复河套的战事!”
“臣遵旨!还请陛下放心,今天午时之前,第一批粮食就可以运往前线!”
在百官们的冰冷目光之下,洪正朔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连忙领命道。
等到这两件重要事情皆是告一段落,太和殿内的氛围也终于是稍稍轻松了一些。
但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位户部侍郎马森却是突然出列,大声道:“启禀陛下,臣有要事要奏!”
两件大事皆已经尘埃落定,德庆皇帝的心情也是稍稍放松了一些,轻轻点头道:“哦?马爱卿难得有事要奏,说吧。”
“陛下,漕运不畅,户部的存粮存银皆是告急!若是把所有库存皆是运往前线,国库内的剩余钱粮也就丝毫不剩,必然是坚持不到下个月了!”
马森的禀报就好似晴天霹雳,百官闻言之后皆是大为震惊,太和殿内顿时就迎来了一阵嗡嗡议论声,德庆皇帝的表情大变,更是觉得自己头皮要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