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孔融之后不久,刘备便接到了从公孙瓒处传来的檄文。发檄文这种手段,大家都会用,就好像后来打仗之前,大家伙先要来一通电报战一样。
自从袁绍、袁术二人,兄弟反目,各自寻找同盟,关东诸侯之间的局势,就开始剧烈的演变。
一开始,袁绍还是想争取一番袁术的。当初,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决定拥立幽州刘虞为帝,还曾经给袁术写信征求袁术的意见。袁术本来就看袁绍这庶子居然比自己有名不爽,这次得到机会,借着回信之机,正大光明的嘲讽了袁绍一番。两人本来就不怎么对付,这下更加雪上加霜,兄弟关系彻底跌到了谷底。
袁绍又派人拥立刘虞为帝,各种手段都用上了。此时,天子年幼,又是董卓所立。而刘虞作为宗室长者,名望又高,为海内所敬仰,袁绍搞这一手,让长安朝廷十分的被动,还好刘虞并无称帝之心,甚至言辞激烈的表示,你们再逼我当皇帝,我就跑到匈奴人那里去做野人,这才罢休。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刘虞想要找个使者去长安“展效臣节”。就问手下你们知不知道谁能干这个事。他的手下告诉他田畴虽然年少,但是个能托付重任的人。
于是 ,刘虞招来田畴,田畴领命之后,特地从胡人地盘绕了一大圈,先北上后南下,奔波几千里,终于到了长安,对朝廷解释,说明刘虞绝无称帝之意。
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献帝身边担任侍中,献帝在长安想东归,就派刘和逃出长安,回幽州联络刘虞,请他派兵马来迎驾。派刘虞的儿子,是表示皇帝信任刘虞的意思,所以不留你儿子做人质。
刘和没有直接回幽州,而是去了南阳袁术处,这不是刘和路痴,不知道怎么回幽州,绕了个弯路。而是因为现在天下诸侯中,还在坚持讨伐董卓的,就只有袁术和孙坚两人了,孙坚还算是袁术的盟友兼半个部下。
结果刘和一到南阳,袁术当场就把刘和给扣下了,说要一起去讨伐董卓,让刘和写信给刘虞,让刘虞派兵马过来南阳,然后一起去长安迎接天子。
刘虞收到儿子的信后,与公孙瓒商议,主张派出几千骑兵前去帮助袁术。公孙瓒认为袁术有异心,劝刘虞不要派兵,不要白白赔了兵马。
不能说公孙瓒说的没道理,问题是人家刘虞的儿子在袁术手里呢,最后,刘虞还是派了数千人马给袁术。公孙瓒见状,害怕得罪袁术,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主意,干脆自己派兵抢先一步去帮助袁术,顺便劝说袁术干脆收编了刘虞派去的兵马,让刘虞不听我的。
于是,公孙瓒主动派遣堂弟公孙越,率领一千多骑兵帮助袁术。公孙越一到南阳郡就暗地里劝袁术扣下刘和,把刘虞派来的几千人马吞并。公孙瓒这事干的有些不厚道,这些事情发生以后,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便公开化了。
公孙越又被袁术派去,跟随孙坚攻打袁绍抢地盘,结果在孙坚与周昂之战时,中流矢而死。
公孙瓒得知堂弟公孙越战死,非常悲痛。虽然他堂弟的死牵扯到的人很多,刘虞、袁术、孙坚、周昂,包括公孙瓒自己都有责任。但公孙瓒,还是这笔账算到了袁绍头上,对别人说,“余弟死,祸起于绍。”
当初,袁绍和公孙瓒说好了,大家伙平分冀州,结果公孙瓒还在冀州外面打转,袁绍已经从韩馥手里接过冀州了。公孙瓒虽然也不能说什么都没捞到,但也只控制了冀州北部的一些地区,实在是称不上平分冀州。
不过袁绍不是韩馥,袁绍名气大,手下兵马也多,韩馥又已将冀州牧让给了他,公孙瓒师出无名,再说也占了一定的便宜,最后,到底没敢翻脸。
这一次,公孙越战死,公孙瓒怒不可遏,终于爆发,要和袁绍算总账,便向冀州各地发布讨伐袁绍的檄文,发兵夺取冀州,报仇雪恨。
平原,刘备得知了消息,急忙遣人请众人前来商议。这一次,刘备下定决心,要是不能决断,就听荀彧的,毕竟,荀彧是被历史证明过的人物,还是可以信任的。总之,刘备绝对不能像袁绍那样,给人留下一个“好谋无断”的感觉。要是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见众人未至,刘备打开公孙瓒的檄文一看,里面详细列举了袁绍的十宗罪。也不知道是谁给公孙瓒写的,要是他自己写的,那公孙瓒还真没白跟卢植学习一场,至少文章写的不错。刘备一边看,还一边在那里品头论足。
公孙瓒一上来,先把袁绍的人品贬低了一番,然后又列举了袁绍的十宗罪。
第一宗罪,袁绍做司隶校尉的时候,尽出馊主意,怂恿何进把董卓招来,袁绍才是害的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第二宗罪,袁绍在董卓入京之后,明知道董卓控制了皇帝,袁绍不但不出面保护皇帝,反而自己跑了,所以袁绍不忠。
第三宗罪,袁绍为勃海太守,私底下准备兵马,要攻打董卓,但是没有告诉父兄,让他叔叔和哥哥全家被董卓杀光光,所以袁绍不孝。
第四宗罪,袁绍讨伐董卓,前前后后用了两年,不好好打仗,就知道培植势力,盘剥富户,收考责钱,以至于百姓吁嗟,莫不痛怨,所以袁绍不仁。
第五宗罪,袁绍逼迫韩馥,夺了他的冀州牧,又刻金印玉玺,每下文书,文曰“诏书一封,邟乡侯印”,其作为和当初王莽一样,所以袁绍早有谋逆之心。
第六宗罪,袁绍又重用一个叫做崔巨业的占星士,给他巨额财货,和他一起饮食,大事小情都要先看看天象才做决定,包括什么时间、抢什么地方都要先问占星士。这不是大臣该有的行为。
第七宗罪,袁绍与故虎牙都尉刘勋首共造兵,刘勋为袁绍立下了不少功劳,又降伏张杨,袁绍而以小忿杀害了刘勋。
第八宗罪,袁绍又向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要钱,钱给的让袁绍不满意,袁绍就杀了二人来示威。
第九宗罪,袁绍是小婢养的,这不是骂他,而是事实。根据《春秋》之义,子以母贵。袁绍出身微贱,侮辱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门庭。
第十宗罪,袁绍最不该做的,就是去抢了故长沙太守,现在的豫州刺史孙坚的地盘,孙坚领豫州刺史,驱走董卓,扫除陵庙,功劳极大,袁绍令周昂盗居其位,断绝坚粮,令不得入,使董卓不被诛。
后将军袁术曾经写信给公孙瓒,说袁绍不是袁家人。而袁绍之罪戾,虽南山之竹不能载。
看到这里,刘备忍不住惊奇的“咦”了一声,“罄竹难书”这个词,居然是从公孙瓒这里起源的。
最后,公孙瓒表示,他要效仿齐桓、晋文那样,与诸将州郡兵共同讨伐袁绍。
平心而论,公孙瓒揭露袁绍这十宗罪,或许在修辞上有所夸张,不过,基本上都是事实。
只是,其中一些事情有些苛刻了,比如“诏书一封,邟乡侯印”,公孙瓒认为袁绍是僭越,这倒的确是僭越,不过此时全国人,包括公孙瓒在内,都是这么干的,都在僭越。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叫做“表奏”,“表荐”,“表举”。
袁绍重用观星士,特别迷信,其实这时代迷信的人不要太多,公孙瓒也是如此,也一样信任算命先生,还和一个算命先生变了把子,成了兄弟。
真正对袁绍打击最大的,反而是公孙瓒爆料,袁绍的母亲是一名奴婢。
这个在现代人看来,或者还没什么,在古代,嫡庶之别,极其严重,一直到宋代,科举大兴,嫡庶之别,才不怎么被人看重。
而在古代,小婢养的,属于是骂人的话。小婢养的孩子,甚至都没人·权,袁术干脆就叫袁绍为家奴。
此时,众人都已经来了,刘备放下檄文,递给众人,对众人道:“都看看吧。”
自从袁绍、袁术二人,兄弟反目,各自寻找同盟,关东诸侯之间的局势,就开始剧烈的演变。
一开始,袁绍还是想争取一番袁术的。当初,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决定拥立幽州刘虞为帝,还曾经给袁术写信征求袁术的意见。袁术本来就看袁绍这庶子居然比自己有名不爽,这次得到机会,借着回信之机,正大光明的嘲讽了袁绍一番。两人本来就不怎么对付,这下更加雪上加霜,兄弟关系彻底跌到了谷底。
袁绍又派人拥立刘虞为帝,各种手段都用上了。此时,天子年幼,又是董卓所立。而刘虞作为宗室长者,名望又高,为海内所敬仰,袁绍搞这一手,让长安朝廷十分的被动,还好刘虞并无称帝之心,甚至言辞激烈的表示,你们再逼我当皇帝,我就跑到匈奴人那里去做野人,这才罢休。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刘虞想要找个使者去长安“展效臣节”。就问手下你们知不知道谁能干这个事。他的手下告诉他田畴虽然年少,但是个能托付重任的人。
于是 ,刘虞招来田畴,田畴领命之后,特地从胡人地盘绕了一大圈,先北上后南下,奔波几千里,终于到了长安,对朝廷解释,说明刘虞绝无称帝之意。
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献帝身边担任侍中,献帝在长安想东归,就派刘和逃出长安,回幽州联络刘虞,请他派兵马来迎驾。派刘虞的儿子,是表示皇帝信任刘虞的意思,所以不留你儿子做人质。
刘和没有直接回幽州,而是去了南阳袁术处,这不是刘和路痴,不知道怎么回幽州,绕了个弯路。而是因为现在天下诸侯中,还在坚持讨伐董卓的,就只有袁术和孙坚两人了,孙坚还算是袁术的盟友兼半个部下。
结果刘和一到南阳,袁术当场就把刘和给扣下了,说要一起去讨伐董卓,让刘和写信给刘虞,让刘虞派兵马过来南阳,然后一起去长安迎接天子。
刘虞收到儿子的信后,与公孙瓒商议,主张派出几千骑兵前去帮助袁术。公孙瓒认为袁术有异心,劝刘虞不要派兵,不要白白赔了兵马。
不能说公孙瓒说的没道理,问题是人家刘虞的儿子在袁术手里呢,最后,刘虞还是派了数千人马给袁术。公孙瓒见状,害怕得罪袁术,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主意,干脆自己派兵抢先一步去帮助袁术,顺便劝说袁术干脆收编了刘虞派去的兵马,让刘虞不听我的。
于是,公孙瓒主动派遣堂弟公孙越,率领一千多骑兵帮助袁术。公孙越一到南阳郡就暗地里劝袁术扣下刘和,把刘虞派来的几千人马吞并。公孙瓒这事干的有些不厚道,这些事情发生以后,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便公开化了。
公孙越又被袁术派去,跟随孙坚攻打袁绍抢地盘,结果在孙坚与周昂之战时,中流矢而死。
公孙瓒得知堂弟公孙越战死,非常悲痛。虽然他堂弟的死牵扯到的人很多,刘虞、袁术、孙坚、周昂,包括公孙瓒自己都有责任。但公孙瓒,还是这笔账算到了袁绍头上,对别人说,“余弟死,祸起于绍。”
当初,袁绍和公孙瓒说好了,大家伙平分冀州,结果公孙瓒还在冀州外面打转,袁绍已经从韩馥手里接过冀州了。公孙瓒虽然也不能说什么都没捞到,但也只控制了冀州北部的一些地区,实在是称不上平分冀州。
不过袁绍不是韩馥,袁绍名气大,手下兵马也多,韩馥又已将冀州牧让给了他,公孙瓒师出无名,再说也占了一定的便宜,最后,到底没敢翻脸。
这一次,公孙越战死,公孙瓒怒不可遏,终于爆发,要和袁绍算总账,便向冀州各地发布讨伐袁绍的檄文,发兵夺取冀州,报仇雪恨。
平原,刘备得知了消息,急忙遣人请众人前来商议。这一次,刘备下定决心,要是不能决断,就听荀彧的,毕竟,荀彧是被历史证明过的人物,还是可以信任的。总之,刘备绝对不能像袁绍那样,给人留下一个“好谋无断”的感觉。要是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见众人未至,刘备打开公孙瓒的檄文一看,里面详细列举了袁绍的十宗罪。也不知道是谁给公孙瓒写的,要是他自己写的,那公孙瓒还真没白跟卢植学习一场,至少文章写的不错。刘备一边看,还一边在那里品头论足。
公孙瓒一上来,先把袁绍的人品贬低了一番,然后又列举了袁绍的十宗罪。
第一宗罪,袁绍做司隶校尉的时候,尽出馊主意,怂恿何进把董卓招来,袁绍才是害的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第二宗罪,袁绍在董卓入京之后,明知道董卓控制了皇帝,袁绍不但不出面保护皇帝,反而自己跑了,所以袁绍不忠。
第三宗罪,袁绍为勃海太守,私底下准备兵马,要攻打董卓,但是没有告诉父兄,让他叔叔和哥哥全家被董卓杀光光,所以袁绍不孝。
第四宗罪,袁绍讨伐董卓,前前后后用了两年,不好好打仗,就知道培植势力,盘剥富户,收考责钱,以至于百姓吁嗟,莫不痛怨,所以袁绍不仁。
第五宗罪,袁绍逼迫韩馥,夺了他的冀州牧,又刻金印玉玺,每下文书,文曰“诏书一封,邟乡侯印”,其作为和当初王莽一样,所以袁绍早有谋逆之心。
第六宗罪,袁绍又重用一个叫做崔巨业的占星士,给他巨额财货,和他一起饮食,大事小情都要先看看天象才做决定,包括什么时间、抢什么地方都要先问占星士。这不是大臣该有的行为。
第七宗罪,袁绍与故虎牙都尉刘勋首共造兵,刘勋为袁绍立下了不少功劳,又降伏张杨,袁绍而以小忿杀害了刘勋。
第八宗罪,袁绍又向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要钱,钱给的让袁绍不满意,袁绍就杀了二人来示威。
第九宗罪,袁绍是小婢养的,这不是骂他,而是事实。根据《春秋》之义,子以母贵。袁绍出身微贱,侮辱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门庭。
第十宗罪,袁绍最不该做的,就是去抢了故长沙太守,现在的豫州刺史孙坚的地盘,孙坚领豫州刺史,驱走董卓,扫除陵庙,功劳极大,袁绍令周昂盗居其位,断绝坚粮,令不得入,使董卓不被诛。
后将军袁术曾经写信给公孙瓒,说袁绍不是袁家人。而袁绍之罪戾,虽南山之竹不能载。
看到这里,刘备忍不住惊奇的“咦”了一声,“罄竹难书”这个词,居然是从公孙瓒这里起源的。
最后,公孙瓒表示,他要效仿齐桓、晋文那样,与诸将州郡兵共同讨伐袁绍。
平心而论,公孙瓒揭露袁绍这十宗罪,或许在修辞上有所夸张,不过,基本上都是事实。
只是,其中一些事情有些苛刻了,比如“诏书一封,邟乡侯印”,公孙瓒认为袁绍是僭越,这倒的确是僭越,不过此时全国人,包括公孙瓒在内,都是这么干的,都在僭越。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叫做“表奏”,“表荐”,“表举”。
袁绍重用观星士,特别迷信,其实这时代迷信的人不要太多,公孙瓒也是如此,也一样信任算命先生,还和一个算命先生变了把子,成了兄弟。
真正对袁绍打击最大的,反而是公孙瓒爆料,袁绍的母亲是一名奴婢。
这个在现代人看来,或者还没什么,在古代,嫡庶之别,极其严重,一直到宋代,科举大兴,嫡庶之别,才不怎么被人看重。
而在古代,小婢养的,属于是骂人的话。小婢养的孩子,甚至都没人·权,袁术干脆就叫袁绍为家奴。
此时,众人都已经来了,刘备放下檄文,递给众人,对众人道:“都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