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太后听了之后,又沉思了好一会儿,才点了点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这确实是我大清的唯一可行之路,但为什么不对皇上提及呢?”
洪承畴苦笑了一声,道:“回禀太后,臣终是汉臣,有许多事情,都不便开口”
庄太后也苦笑了一下,洪承畴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个时候的清廷,虽然号称是满汉一家,但对汉臣一直都有所防备,重大的国策事情,其实都是由满族大臣来决定,汉臣根本就没有插嘴的份
像清廷是否退回关外去这样关系到清廷国运的决策,不是汉臣所能参与的,因此现在讨论这个问题的,都是满族的大臣
而满族大臣中,又分为两派,如济尔哈郎、瓦达克、硕塞、阿巴泰、博洛这样的亲王贝勒重臣,都主张答应中华军的条件,退回关外去因为他们或是当政,或都在战场上和中华军交过战,深知中华军的厉害,谁也不敢再与中华军对阵,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患了恐中症,也知道南京zhèng fu拥有的雄厚人力物力,因此都认为清廷决不是南京zhèng fu的对手应该退去关外去
但他们赞同退出关外,并没有洪承畴这样的大局观和通盘的计划,完全是出于一种“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的鸵鸟心态至于退回到关外去,又怎么办?能够维持多久,谁也没有想过,只能是到时候再说
反对退回关外去的,是一些中下层的满族官员和贵族,这批人既没有当政,上过战争的也不多,虽然知道中华军的厉害,但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只足认为现在中华军又没打到běi jing来,为什么就要把běi jing白白的让给中华军呢?还有一些人只是仗着有一股血气之勇,叫嚷着等中华军打到běi jing来,就和中华军决一死战,拼个玉石俱焚也决不割让一块国土这种态度也蠃得了不少赞同之声
当然真正有和中华军决一死战觉悟的,只是极少数人,大部份人虽然也跟着这么喊,其实等中华军真的打到běi jing的时候,估计比兔子跑得都快
但这么多中下层的满族官员和贵族不支持放弃běi jing,实际也是有内在的因素,今年是清廷入关的第七个年头,在入关的前几年,由于清廷发布了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糸列有利于满族贵族敛财屯地的法令,几乎所有的满族贵族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在京师、山西等地占得了大批的田产土地,包衣仆从
而且在那几年的时间里,清廷的势头很不错,大有横扫江南,统一天下的架式,最差也是南北分治而自满族贵族从关外进入中原之后,也被中原富足、舒适、安逸以及丰畗多彩的娱乐生活所吸引,留连住近,乐不思蜀,因此都想在关内长居下去,都把自己的家人,亲眷还有包衣仆从全部接到关內来但中下层的满族官员和贵族的家底没有那么丰富,人口一多,就需要建房扩地,另外留在关外的产业也不好照看,于是有许多人都把自己在关外的产业置卖,或者是卖掉大部份,只留下几处祖宅地产,然后将财产都送到关內来购产置业
一但清廷答应了南京方面的条件,全面退出到长城以外,那么这些在关內置办的产业当然也就全部失去了,另外大部的满族贵族也都己经习惯了关内的繁华生活,不原再回到关外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受苦尽管他们也知道,一但中华军攻入了běi jing,这一切还是都将失去,但毕竟现在中华军还没有打过来不是吗,还有许多人都抱以侥幸心理,认为中华军会被南方拖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来进攻běi jing,因此都极力反对撤回关外去
另外还有汉族官员在这批满官背后推波助澜,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但清廷退出关外,当然会把大部汉官都带走,而除了真正从辽东过来的汉官之外,绝大多数的汉族官员当然不想去关外生活
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商毅毕竟也是汉人,就算他打进běi jing,建立朝,不过是又恢复汉族的正统天下,而且商毅一向对汉族官员都比较宽容,自己大不了不在朝当官了,回家务农去,至少也不会当二等百姓,如紧再培养一下子孙,让他们通过科举又能重光辉门庭,自己说不定还能沾子孙的光,被封个虚爵什么的,而现在满族入主了běi jing,还施行歧视、防范汉族的政策,一但跟着满族退出关外,自己可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曰了
虽然说清廷一定推行限制、防范汉族官员的政策,但现在大家毕竟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了,互相之间也总要有些交流来往,再加上一些汉族官员也蓄意结交,而且许多政务事情,满族官员也要依赖汉族官员帮忙解决处理,因此这一来二往的,每一个汉族官员多少也都有几个满族朋友,不管是真朋友还是假朋友,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在官场里混得开
这样一来汉族官员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这件事情的决策,但却可以运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来影响满族官员,达到自己的目地,在这方面的能力,这个时候的满人还很差,拍马也赶不上己经受也几千年政治薰陶的汉人
虽然说这一批满族官员的官职并不高,也不执掌朝政,但人数众多,而且还有不少是功臣元勋的后代,远房宗室也有一些,而清廷现在本质还是实行的部落政治,如果大批的中小贵族都不给朝廷干活了,那么清廷的统治基础也就会产生动摇,因此这一批人后影响力也不能小视
结果不管怎么样,现在一方人少但权重,另一方人多却无权,两派的整体实力大体相当,虽然少数派把持着朝政,可以占着一点上风,但这点优势并不足以压得多数派,朝廷也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
当然在这个时候,皇帝的态度很重要,虽然清廷是部落政治,但皇帝依然还是有无与伦比的权威,如果这个时侯福临也加入少数派的阵营里,也不是不能和少数派一起,压制住多数派,强行通过退出关外的决议但兴可惜在福临心里,是倾向于多数派的
这时福临将满十四岁,正是正当年少,血气方刚,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期望的时候,而且清廷先辈的辉煌战绩也在激励着他,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现在刚刚亲政不久,正想着放开手脚,大干出一番业绩来因此他虽然知道,现在的局势对清廷不利,不得不向南京方面割地求和,但从他心里来说,被当然还是不甘心的,而南京方面提出要求清廷退出长城以北,才能议和的条件,对福临来说,绝对不想接受
但福临毕竟也知道,战争并非儿戏,一但真的拒绝了南京方面的条件,也就意味着彻底关上了和谈的大门,但现在的清廷,还守得住běi jing吗?站在朝堂上,作慷慨激昂状,开口闭口喊打容易,但真动起手来,清廷能是中华军的对手吗?毕竟清廷入关以来,和商毅大战三次,虽然中途也会占有一些上风,但结果都是无一例外的败阵,由其是最后一次中原大战,清廷集中了三国的人马,前后投入七十余万的兵力,包括有数万按照中华军的训练方式,苦练两年的军,而且指挥者都是清廷赫赫有名,身经百战的宿将,结果却一败涂地,拆兵五十余万,大清的jing锐全部都尚失殆尽,那么现在又拿什么去和中华军拼呢?
因此现在的福临也陷入一种矛盾的心态中,从理智上来说,他也知道现在清廷不能再和中华军打下去,只能接受中华军的条件,但在心里又不甘心,幻想着有人能为自已出一个奇谋妙策,一下孑将局面调转过来在是战是和中犹豫不决
而正是福临的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才使目前清廷朝中两派争论不下,始终断决不了
庄太后虽然在深宫之中,但对现在清廷面临的情况十分清楚,只不过她对是战是和也拿不定主意,因此也无法给福临好的建议,而听洪承畴这一番说明,庄太后心里也总算有了一个计较,因此也点了点头,道:“洪承畴,哀家己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你且先回去休息去,以后皇帝和哀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向你请教”
洪承畴听了,也再次向庄太后叩拜,然后退出了翊坤宫
等洪承畴离开之后,庄太后想了一会儿,见了福临之后,该怎么说,问身边的一个太监道:“皇上这会儿下朝了吗?”
太监道:“回太后的话,皇上早就下朝了,不过今儿安排到西郊狩猎阅兵,因此到晚上才能回来”
庄太后点了点头,清廷的惯例,狩猎和练兵是一体的,因此到不认为狩猎有什么不好,而福临借狩猎的机会阅兵,也是正常的事情
就在这时,庄太后的贴身宫女苏茉儿从外面进来,在庄太后耳边悄声说了几句,庄太后也不禁脸sè一变,道:“这是真的吗?”
泡书阅读最最全的 ///
洪承畴苦笑了一声,道:“回禀太后,臣终是汉臣,有许多事情,都不便开口”
庄太后也苦笑了一下,洪承畴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个时候的清廷,虽然号称是满汉一家,但对汉臣一直都有所防备,重大的国策事情,其实都是由满族大臣来决定,汉臣根本就没有插嘴的份
像清廷是否退回关外去这样关系到清廷国运的决策,不是汉臣所能参与的,因此现在讨论这个问题的,都是满族的大臣
而满族大臣中,又分为两派,如济尔哈郎、瓦达克、硕塞、阿巴泰、博洛这样的亲王贝勒重臣,都主张答应中华军的条件,退回关外去因为他们或是当政,或都在战场上和中华军交过战,深知中华军的厉害,谁也不敢再与中华军对阵,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患了恐中症,也知道南京zhèng fu拥有的雄厚人力物力,因此都认为清廷决不是南京zhèng fu的对手应该退去关外去
但他们赞同退出关外,并没有洪承畴这样的大局观和通盘的计划,完全是出于一种“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的鸵鸟心态至于退回到关外去,又怎么办?能够维持多久,谁也没有想过,只能是到时候再说
反对退回关外去的,是一些中下层的满族官员和贵族,这批人既没有当政,上过战争的也不多,虽然知道中华军的厉害,但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只足认为现在中华军又没打到běi jing来,为什么就要把běi jing白白的让给中华军呢?还有一些人只是仗着有一股血气之勇,叫嚷着等中华军打到běi jing来,就和中华军决一死战,拼个玉石俱焚也决不割让一块国土这种态度也蠃得了不少赞同之声
当然真正有和中华军决一死战觉悟的,只是极少数人,大部份人虽然也跟着这么喊,其实等中华军真的打到běi jing的时候,估计比兔子跑得都快
但这么多中下层的满族官员和贵族不支持放弃běi jing,实际也是有内在的因素,今年是清廷入关的第七个年头,在入关的前几年,由于清廷发布了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糸列有利于满族贵族敛财屯地的法令,几乎所有的满族贵族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在京师、山西等地占得了大批的田产土地,包衣仆从
而且在那几年的时间里,清廷的势头很不错,大有横扫江南,统一天下的架式,最差也是南北分治而自满族贵族从关外进入中原之后,也被中原富足、舒适、安逸以及丰畗多彩的娱乐生活所吸引,留连住近,乐不思蜀,因此都想在关内长居下去,都把自己的家人,亲眷还有包衣仆从全部接到关內来但中下层的满族官员和贵族的家底没有那么丰富,人口一多,就需要建房扩地,另外留在关外的产业也不好照看,于是有许多人都把自己在关外的产业置卖,或者是卖掉大部份,只留下几处祖宅地产,然后将财产都送到关內来购产置业
一但清廷答应了南京方面的条件,全面退出到长城以外,那么这些在关內置办的产业当然也就全部失去了,另外大部的满族贵族也都己经习惯了关内的繁华生活,不原再回到关外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受苦尽管他们也知道,一但中华军攻入了běi jing,这一切还是都将失去,但毕竟现在中华军还没有打过来不是吗,还有许多人都抱以侥幸心理,认为中华军会被南方拖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来进攻běi jing,因此都极力反对撤回关外去
另外还有汉族官员在这批满官背后推波助澜,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但清廷退出关外,当然会把大部汉官都带走,而除了真正从辽东过来的汉官之外,绝大多数的汉族官员当然不想去关外生活
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商毅毕竟也是汉人,就算他打进běi jing,建立朝,不过是又恢复汉族的正统天下,而且商毅一向对汉族官员都比较宽容,自己大不了不在朝当官了,回家务农去,至少也不会当二等百姓,如紧再培养一下子孙,让他们通过科举又能重光辉门庭,自己说不定还能沾子孙的光,被封个虚爵什么的,而现在满族入主了běi jing,还施行歧视、防范汉族的政策,一但跟着满族退出关外,自己可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曰了
虽然说清廷一定推行限制、防范汉族官员的政策,但现在大家毕竟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了,互相之间也总要有些交流来往,再加上一些汉族官员也蓄意结交,而且许多政务事情,满族官员也要依赖汉族官员帮忙解决处理,因此这一来二往的,每一个汉族官员多少也都有几个满族朋友,不管是真朋友还是假朋友,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在官场里混得开
这样一来汉族官员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这件事情的决策,但却可以运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来影响满族官员,达到自己的目地,在这方面的能力,这个时候的满人还很差,拍马也赶不上己经受也几千年政治薰陶的汉人
虽然说这一批满族官员的官职并不高,也不执掌朝政,但人数众多,而且还有不少是功臣元勋的后代,远房宗室也有一些,而清廷现在本质还是实行的部落政治,如果大批的中小贵族都不给朝廷干活了,那么清廷的统治基础也就会产生动摇,因此这一批人后影响力也不能小视
结果不管怎么样,现在一方人少但权重,另一方人多却无权,两派的整体实力大体相当,虽然少数派把持着朝政,可以占着一点上风,但这点优势并不足以压得多数派,朝廷也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
当然在这个时候,皇帝的态度很重要,虽然清廷是部落政治,但皇帝依然还是有无与伦比的权威,如果这个时侯福临也加入少数派的阵营里,也不是不能和少数派一起,压制住多数派,强行通过退出关外的决议但兴可惜在福临心里,是倾向于多数派的
这时福临将满十四岁,正是正当年少,血气方刚,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期望的时候,而且清廷先辈的辉煌战绩也在激励着他,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现在刚刚亲政不久,正想着放开手脚,大干出一番业绩来因此他虽然知道,现在的局势对清廷不利,不得不向南京方面割地求和,但从他心里来说,被当然还是不甘心的,而南京方面提出要求清廷退出长城以北,才能议和的条件,对福临来说,绝对不想接受
但福临毕竟也知道,战争并非儿戏,一但真的拒绝了南京方面的条件,也就意味着彻底关上了和谈的大门,但现在的清廷,还守得住běi jing吗?站在朝堂上,作慷慨激昂状,开口闭口喊打容易,但真动起手来,清廷能是中华军的对手吗?毕竟清廷入关以来,和商毅大战三次,虽然中途也会占有一些上风,但结果都是无一例外的败阵,由其是最后一次中原大战,清廷集中了三国的人马,前后投入七十余万的兵力,包括有数万按照中华军的训练方式,苦练两年的军,而且指挥者都是清廷赫赫有名,身经百战的宿将,结果却一败涂地,拆兵五十余万,大清的jing锐全部都尚失殆尽,那么现在又拿什么去和中华军拼呢?
因此现在的福临也陷入一种矛盾的心态中,从理智上来说,他也知道现在清廷不能再和中华军打下去,只能接受中华军的条件,但在心里又不甘心,幻想着有人能为自已出一个奇谋妙策,一下孑将局面调转过来在是战是和中犹豫不决
而正是福临的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才使目前清廷朝中两派争论不下,始终断决不了
庄太后虽然在深宫之中,但对现在清廷面临的情况十分清楚,只不过她对是战是和也拿不定主意,因此也无法给福临好的建议,而听洪承畴这一番说明,庄太后心里也总算有了一个计较,因此也点了点头,道:“洪承畴,哀家己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你且先回去休息去,以后皇帝和哀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向你请教”
洪承畴听了,也再次向庄太后叩拜,然后退出了翊坤宫
等洪承畴离开之后,庄太后想了一会儿,见了福临之后,该怎么说,问身边的一个太监道:“皇上这会儿下朝了吗?”
太监道:“回太后的话,皇上早就下朝了,不过今儿安排到西郊狩猎阅兵,因此到晚上才能回来”
庄太后点了点头,清廷的惯例,狩猎和练兵是一体的,因此到不认为狩猎有什么不好,而福临借狩猎的机会阅兵,也是正常的事情
就在这时,庄太后的贴身宫女苏茉儿从外面进来,在庄太后耳边悄声说了几句,庄太后也不禁脸sè一变,道:“这是真的吗?”
泡书阅读最最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