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五万大军分三路,先后突破峰口以西的长城关龙井关、马兰,然后势如破竹,一路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效的阻击,于十月三十日夜,就会师于西线的军事重镇遵化城下。
救急文书送走后,王元雅终于明白了望穿秋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不过他再望也是白望。求救文书已送出去四五天了,其间除了朱国彦那封让他破口大骂的回书外,余者干脆连个信儿都没有。
看着满山遍野,滚滚而来的八旗兵,王元雅彻底绝望。遵化虽是京东重镇,但数十年无战事,城垣早已失修,武备更是松懈,守是守不住的,援军不来,必破无。
王元雅现在是抓心掏肝地后悔,他不是后悔没有听袁崇焕的建议加强城防,他后悔的是,他为什么要嫌遵化穷,没有将家眷带来。如果家眷都在遵化,那就干脆投降皇太极,他听说皇太极对归降的汉官极为优待,只要有才干,不但不杀,反而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但现在呢,正如盼援军是白盼一样,他想投降也是白想,他一旦投降皇太极,家里三百多口人必尽遭屠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人诚不欺我!彻底绝望之后,王元雅反而平静下来,他决心死守遵化,这样至少也能为老婆孩子弄点好处。
月色惨白。
清冷孤寂的大:上,四千关宁儿郎星夜疾弛,急促杂沓的马蹄声敲击着冰冷的大地,在群山间回响。
当八旗劲旅陆续抵达遵城下时,赵率教帅四千儿郎也抵达了三屯营。
夜幕降临,朱彦忙碌了一天,刚刚坐下想吃饭,忽听城外战马嘶鸣声音立时嘈杂之极。
国彦大惊,他没想到八旗兵来的这么快,顾不得饥肠辘辘,赶紧起身奔城头而去。
刚堂口见参将朱彤兴冲冲跑了进来。道:“军门大人。征辽将军赵率教率援军到了。”
朱彤万没想到军到了。朱国彦非但有喜色。脸色反而陡然阴沉了下来。
愣了片刻后。彤马上就明白了朱国彦脸色变化地原因。他是朱国彦地远房亲戚。一入军旅。就跟在朱国彦身边。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对朱国彦极为了解知道朱国彦这是怕赵率教抢了他地功劳。
“朱彤。你去跟赵率教说。夜色太黑。看不清是什么人马。为防敌人骗城。请天明以后再入城。”朱国彦命令道。
朱彤叹息一声。他可不像朱国彦那么有信心。但又自知说服不了朱国彦只得领命而去。
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早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地关宁儿郎这会儿谁不想进到城中喝口水。暖和暖和饱餐一顿。然后好好睡个大头觉。
当听到朱彤的混账话提将士们,赵率教的心就是咯噔一下这是他决没有想到过的情况。
赵率教明白他肩上的重担,只要能把西线的两个重镇遵化和三屯营守住八旗大军就绝不敢深入。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步,那天大的大坏事就会变成天大的大好事。
在赵率教看来,这次能否重创建奴,根本不重要;是不是堵上了整个防线上的这个唯一的漏洞也不重要;这次的事,真正重要的是对大帅的所有指责都将不攻自破。
归根结底,只要皇帝信任大帅,建奴就根本不是问题。但如果遵化失守,八旗大军长驱直入,那大帅就危险了……
进不了三屯营,就他们这四千人,对遵化能有什么帮助?为了大局,忍气吞声,赵率教好话说尽,但没用。
赵率教心急如焚,他意识到,看这个样子,天亮他们也进不了三屯营。
怎么办?刺骨的寒风拷问着赵率教:就此返回,还是以四千兄弟的生死搏万一之机?
就此回去,大帅绝不会怪罪他,谁能想到会有这种事发生?但是……赵率教转回头,看着身后的将士,他们很多人都跟了他十几年,不知多少次出生入死,他又怎忍心……
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
三屯营城外民房尽已被毁,水井也已都被填,四周空无一物,只有白茫茫的一片。这儿连露宿也不可能了,默然良久,赵率教飞身上马,迎着刺骨的寒风,疾驰而去。
三更天,赵率教在一个叫歇马岭的山坳里勒住了马头。
虽然心急如焚,又让朱国彦气的差点吐血,但身为大将军,赵率教丝毫也没有乱了方寸,行军途中,连环哨探依然放出了十里开外。
赵率教本就对这一带的地形不陌生,升为山海关总兵,尤其是对西线产生担忧之后,他更是做足了功课,对这一带的地形地物和兵力配置都了解的极为详尽。
歇马岭离遵化城还有十八里,赵率教命将士们就地安歇,但不许生火。
谁也没想到会有这种事,口袋里的干粮也就剩点碎渣了,又不许生火,所以人人都冻得直哆嗦,却也只能抓几把雪往嘴里塞。
将近四更天,哨探回报,鞑子大军已经把遵化团团围住,但一直围而未攻。
赵率教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些,还好,遵化还在,他们还有机会。
想到这儿,赵率教刚刚舒展些的眉头不觉又皱了起来,恨的。遵化城驻军一万三千人,三屯营驻军八千,虽说这么多年兵备废弛,但那毕竟都是正当壮年的男子。只要组织好了,那仍是一股可以依靠的力量。何况,他们的任务也不是要守多久,最多最多,只要能把鞑子大军挡在遵化城下四五天,大帅就能到了。
要这些人冲锋陷阵,那肯定是指望不上,但要是守城,只要气不泻,那尽管遵化比不上宁远、锦州那等坚城守个几天肯定是没问题的。
他们的存在,最大的作用应该是给遵化城的守军以希望,让他们坚持下去。如果不是朱国彦那老贼,他就会有极大的回旋余地即能达到目的,他和将士们又可不必冒这种九死一生的危险。但现在,要守住遵化到大帅到来,他已经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唯一的办法就是他们冲进遵化。
望着这些跟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赵率教心中难过,这些人至少要有大半得埋骨在遵化城下,可他竟然不能让他们睡一个暖觉,吃一顿饱饭,甚至是不能让他们喝上一口热水。
将士们太疲惫了已经没有时间。
五更,战士们提刀上马。
与将士们对望片刻,赵率教没有说一句话,将士们也没人说一句话。
这一刻,他们都明白彼此的心意。
当赵率教拨转马头,向遵化弛去的时候,没有人犹豫,将士们都握紧了他们手中冰冷的刀枪声息地跟在了大将军的背后。
大金国汗致书遵化王巡抚:
我两国
好,后因尔国诲慢侵陵,致成七恨,我乃告天兴师。
幸蒙上天垂鉴,不计国之大小论理之曲直,以我为直。故举山海关以东东、广宁诸地,悉以我。我犹欲息兵国共享太平,屡遣人致书议和。尔君臣妄自尊大自视如天上人,且卑视我,不以我书转达,我深恨之。因完固城池,重兵留守,爰整师旅,大举而至。凡我兵所向,自喜峰口迤西,大安口迤东,拒敌之兵,悉以诛戮。其汉儿庄一带归顺人民,秋毫无犯,但取刍糗,饱我士马。今尔等若输城来降,功名富贵,当与共之。尝闻良禽择木而栖;俊杰相时而动。尔等可不深念?至于民人,皆吾赤子,来归之后,自当加以恩养。昔辽东之民,既降复叛,我曾杀之,良用自悔。今图治更新,仁恩遐布,尔等当亦闻知,无俟予言也。我既大举兴师,岂肯中止,尔可速自审处,毋贻后时之悔。
这是鞑子昨天下午围城后,射进城里的劝降书。
王元雅很困,困极了,但就是睡不着。这几天来都是这样,所以没几天就脱像了,一点孩子模样都没了。
上,梆声敲了五下,五更了。
这五下梆声声敲在了王元雅的心坎上,让他心惊肉跳,怎么也睡不着。
翻身坐起,王元雅又把皇极的劝降书从怀里拿了出来,展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
一天不到,这劝降书王元雅没看一百遍,也至少有八十遍,倒背如流是绝对没问题的。
一刻,幽暗昏黄的光影下,堂堂的一省巡抚,国家的封疆大吏,却凄凄惶惶如快要咽气的小鬼似的。
王雅魔怔了。
该想的问题已经想过了千百遍,每个都有明确的答案,但这丝毫也无助于他最终的决定。
问题一:鞑子势迅猛,所向披靡,而援兵又迟迟未到,遵化城看来是万难守得住了。
问题二:坚守不降!就是死了,也能名扬朝野,流芳百世;要是侥幸还活着,又守住了遵化,那不就赚大了!一定也会像袁崇焕固守宁远孤城那样,被朝廷看重,为世人瞩目。到时,就是戴不上督师的乌纱帽,但起码这蓟辽总督的位置也该轮到我王元雅坐一坐了。
问题三:鞑子破城即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拒敌之兵,悉以诛戮”,不降就只有死!
问题四:投降,自己解脱了,可三百多口家人必死。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跟着魔似的,王元雅小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哆哆嗦嗦,不停地嘟囓着。
忽然,喊杀声隐隐从东门的方向传了过来。
喊杀声越来越大,终于把王元雅从魔怔中给拽了回来。
跟火烧屁股似的,王元雅一蹦三尺高:鞑子攻城了!
“来人!快来人!”好像被鬼给拿住了,一蹦之后,王元雅就挪不动步了,而且他觉得自己喊的声嘶力竭,但实际上,就是有人把耳朵贴在王元雅的嘴巴上,也未必能听得见这位巡抚大人说什么。
似乎过了千万年,王元雅精神有些恍惚感到四周的一切都不一样了,都不是原来的模样了。面前有个人,他认识,是推官何天球何天球怎么这个模样了,一会扁一会儿园的,真是可笑。
他死了吗?王元雅大惊。
这一大惊倒让王元雅的感官恢复了正常,他看到了何天球那张异常激动的脸,还有,他也听到了何天球在说什么:“大人,救兵来了!”
什么?救兵来了!一瞬间,好像吃了一把抓的神仙大力丸,王元雅彻底恢复了过来,而且精神从来也没这么旺盛过。
一把抓住何天球的手臂元雅惊喜地问道:“真的,真的来救兵了?”
“是的,大人,是救兵来了,救兵真来了,是山海关总兵赵率教赵大人带兵到了。大人,您听,现在赵将军他们正和鞑子兵激战呢!”何天球激动的难以自抑。
腿一软即又站的笔直,王元雅精神大振,他一连声地催促道:“快!快!快上城楼去!”
东城外,赵率教和他的四千兄弟陷入了八旗大军的重重围困之中,但距离东门也已经不远了。
对赵率教这支突然出现的轻骑皇太极和范文程都感到非常意外,这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的。
这一次的险冒的太大了只要有一处出现差错,他们就得万劫不复因而准备工作做到了细的不能再细,任何能做的准备他们都做了。
蓟镇三协、以及相关的各地的驻军情况怎样些驻军的将领为人如何、以及这些将领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这些情况他们都在事先做了尽可能详尽的了解。
了解了这些,他们就能对一些事做出预测,比如遵化被围后,那些地方的驻军会被派出援军,而那些地方不会。
最后,他们研判,唯一可能派出援军,而且也是唯一对他们有威胁的就是山海关的总兵赵率教。
他们预估,最坏的可能是,得到警报后,赵率教率领轻骑入三屯营,然后合兵一处,驰援遵化。
辽东最精锐的关宁铁骑有一万五千人,其中山海关有四千。由于山海关是大后方,所以没必要留人,赵率教必然会把这四千精锐全部带上。而三屯营在朱国彦治下,那八千守军是蓟镇三协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赵率教天下良将,四千精锐关宁铁骑加上三屯营的八千人,他们由赵率教来统领,那这就是一股决不可小视的力量。
制定计划之时,他们就曾大费思量,是同时攻取遵化和三屯营,还是集中力量攻取遵化?最后,衡量再三,他们决定还是集中力量攻取遵化最为稳妥。
情势如此紧急,他们之所以没有立刻开始攻城,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为了防备赵率教。为此,他们早就制定好了对策,就是要攻城,必须先打垮山海关和三屯营的援军。
但,他们万没曾想,还没等他们有所行动,赵率教就到了。
一听到禀报,皇太极就急了,这要是让赵率教冲进遵化,那就全完了。一边调兵,下死命令,皇太极一边百思不解,他不明白赵率教哪来这么大的胆子!
赵率教这个时候到,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们昼夜兼程,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压缩到极限。但这怎么可能?赵率教是不是疯了?这么急驰几昼夜,士兵得疲惫到什么程度?那还会有战斗力吗?
一打眼,皇太极就知道这确实是赵率教统领的关宁铁骑,不是三屯营的军队。他向范文程看去,范文程也是满脸的惊之色。
战况越来越激烈,皇太极看的是越来越心寒:这些士兵明明已经疲惫之极,但每一个却都在做殊死的搏斗,纵然战死,也不肯后退一步。
因为集中在东城的狭小之地,兵力上的优势
现出来。一开始,皇太极还在担心,要是遵化城里出来,那十有能把赵率教接进城去。
但很快,他的担心就变成了心寒,要是……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遵化始终没有动静,当最后剩下的千余关宁铁骑被最精锐的八旗给分割包围后,范文程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大冬天的位一心为“国”的范仲淹的后人发现自己的背心全都湿透了,两个手心里也全是汗。
和皇太极不一样,范文程是在不紧张之后才开始心寒的,他的脸色变得惨白……这一刻暂时失去了作为奴才的本能,没有去为心寒的主子宽宽心。
已经激战了一时辰,天早已大亮了。
赵率教已经忘了愤怒了伤痛,更忘了疲累,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杀!
“赵”字帅旗已;破烂不堪,但依旧在寒风中飘扬,始终坚定地追随在大将军的身后。一个掌旗官倒下,一个紧跟着顶上……
在,除了杀人,赵率教已经没有了目标城是进不去了,逃?兄弟们都倒在了这里,他也要倒在这里陪着,要不兄弟们就太冷了。
哪人多,赵率教就冲向哪里;赵率教冲向哪里,哪里的八旗兵就会像波浪一般分开……
混战中,忽然,一根流矢飞来入了赵的咽喉……
“大将军!”一声乎,随后其后的一名护卫忘记了身前身后无数的刀枪,他飞跃而下,抱住了栽下马去的赵率教。
无数的刀枪落下,落在了护卫拱起的脊背上。
“大将军!”仅剩的十几名将士疯了们爆发出了最后的力量,他们把数十名八旗兵砍落马下。
八旗兵散而复聚他们的刀枪落在了跪在地上的儿郎背上。
战场复归宁静,那宁静太冷了到了王元雅的骨头缝里。
刚才,激战正酣时名部将请战,要出城去把赵率教接进来,但王元雅怕了,八旗兵太多了,援军太少了,他怕出城非但救不出赵率教,反而把遵化这点人再搭进去。
他,严令,不许出城!
比天更冷的是人的目光,从将军,到士兵,每一个人的目光都让王元雅冷到了骨子里。
崇祯二年,十一月初一,在初生的日光里,赵率教和麾下四千将士全部战死。
王元雅冷,皇太极也冷,比王元雅更冷。
为了不让赵率教闯进遵化,皇太极都没敢让蒙古兵当炮灰,他一开始就把最精锐的八旗兵派上去了。
一个时辰,一个赵率教和四千精疲力尽的轻骑兵,却整整拼去了他的两千八旗精锐!如果赵率教带领的是一支生力军,哪又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就是想想,皇太极都胆寒,如果今后……
赵率教到底出了什么事?三屯营到底怎么了?不能再等了,午时,皇太极下令攻城。
攻城战惨烈之极,皇太极的眉头越皱越深。
一个时辰后,范文程道:“大汗,这城不能攻了。”
不攻怎么行?皇太极转头向范文程看去。
“大汗,现在的遵化军民都憋着一股劲,这个时候攻城得不偿失。如果我们等一两天,等他们这股劲泻了,对王元雅的不满就会爆发,那样就会离心离德。那时我们再攻城,就会容易多了。”
皇太极点头。
遵化不攻了,但三屯营怎么回事一定要弄清楚,皇太极令三贝勒芒古尔泰率军攻取三屯营。
朱国彦从军近四十年,一个基本的道理却始终都没弄明白。相较其他带兵的将领而言,他更清廉,更爱护部下,但这还远不足以令麾下将士为他效死命,何况他的清廉,他的爱护部下也只是与其他将领相较而言,实际上,他还远未尽到为将者的本分。
能令麾下将士甘效死命,在危急关头也不离不弃的根本原因是统帅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培育出来的士卒对自己近乎盲目的信心,其次才是士卒对统帅的感情。若没有对胜利的信心和希望,生死关头,即便亲如父子也难保不会离心离德,就又何况是朱国彦这等利欲熏心之徒!
朱国彦以为,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苛待部下,部下就一定会对他感激涕零,他的三屯营就是铁板一块。赵率教离去之后,他就开始不安,及至听朱彤说赵率教没有从原路折返,而是驰援遵化去了,不安顿时变成了羞耻和恐惧的混合体。
羞耻因为和赵率教比,他朱国彦简直猪狗不如,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赵率教是怎么来的,有点脑袋的都知道原本以为赵率教会原路返回,即使不直接回山海关,也会回最近的村镇安歇。但赵率教没有率教带着这群疲惫不堪的士兵驰援遵化去了。
这么去遵化,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但不管什么结果,将来都没他的好果子吃。如果赵率教创造了奇迹,守住了遵化,那他自然难逃法网;如果赵率教死了,遵化也没守住,袁崇焕能饶得了他?
惴惴不安中转了大半夜,朱国彦这才恍恍惚惚地睡去。天光放亮的时候,他被朱彤唤醒,当听朱彤说,副将朱来同和其他几位将领跑了,然后就是士兵和百姓开始大规模逃亡,顿时睡意全无。
看着洞开的城门,看着人人脸上惶恐不安的神色国彦追悔莫及,他知道三屯营完了。
朱国彦脸如死灰,木然半晌后,他吩咐朱彤传令下去,打开库房将所有粮秣、物资全部分给将士和百姓,能带走多少就带走多少不走的就焚毁,而后便与夫人张氏双双投自尽。
详细询问过莽古尔泰派来的信使皇太极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真是太险了,以赵率教和麾下四千轻骑的表现果没有这个不可思议的意外,那他们就太危险了。
这真是天大的吉兆,而且,最令皇太极开心的是,前者朱国彦,后者王元雅。有了这些人,即便赵率教这些人再勇武十倍,也无济于事。他们此番冒险,求的不就是让王元雅、朱国彦这些人对付袁崇焕吗?
皇太极信心大涨。
初二,一整天,按照范文程的建议,皇太极令将士们吃饱喝足,然后围着遵化城纵马狂奔,同时时不时就派人高喊:不投降,破城就屠城。
这个口号本来就是他们一贯的行动指南,但在经过日前的两场激战之后,对范文程这个时候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个,很多人都有问,包括皇太极。
范文程笑着解释道:“大汗,这个不是给城里的百姓和普通士兵听的,而是给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听的。这些人是不经吓的,在目前的情势下,王元雅已经没了起码的威望,只要这些人闹起来,遵化非乱不可。”
十月二十八日,接到了山海关送来的警讯之后,袁崇焕便开始了密集的部署。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不是说带着人走就能带着人走的,因为这个警讯也有可能是假的,现在还不能排除这是皇太极为了谋取宁远而耍的一个大阴谋。
如果皇太极本人不在入关的八旗军中,或者说入关的八旗军实际上只有一两万人,而其余的多是蒙古人,那辽东精锐一走,建奴必然趁机攻取锦州和宁远,甚至是山海关。
不论如何,这一手都非常厉害。
一切都布置完毕,十一月初一,袁崇焕带着宁远的五千关宁铁骑到了山海关。与此同时,祖大寿率领四千铁骑则进了宁远。
初二上午午时,帝的圣旨到了山海关,但袁崇焕却没有立刻入关,他在等,在等赵率教的消息。
初二傍晚,消息终于来了。
赵率教在离开三屯营的候,他派了一名亲信将校回转山海关,说明情况。
这非常重要,们没能进入三屯营这个意外也就极大地意味着遵化和三屯营都守不住,身为统帅,袁崇焕势必要另谋对策,早作打算。
崇焕没能见到那名将校,他死了,死在了永平,他跟永平守将李三成说明了情况之后就死了,累死的。
永是受赵率教节制的关内城防,李三成不敢怠慢,立刻命人飞马去山海关报信。
知道朱国彦闭门不让赵率教入城,袁焕气的几乎目眦尽裂。听到这个消息,比听到建奴入关更让袁崇焕心惊,他太在意赵率教的安危了。现在,袁崇焕唯一的期盼是入关的不是八旗军的主力,而真是皇太极在跟他耍阴谋。
但这个可能……崇焕恨的心都要蹦出血来。
压下心头的忧虑和怒火,袁崇焕继续按兵不动,同时开始调整部署令祖大寿调集重兵,做好一切入关的准备。
如果皇太极真的入关了,如果赵率教战死,那不论在公在私都将是殊死一搏!
范文程看的很准,遵化确实乱了,但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袁崇焕当年守宁远的那会儿也是这个样子。只不过,那时袁崇焕能够弹压下去,但这一刻,在遵化,别说王元雅没这个心,就是有这个心,他也没这个力。
望着城内冒起的滚滚浓烟,范文程道:“大汗们可以攻城了。”
皇太极这方面的经验还有限,他有些不解,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范文程笑了,笑的很开心,他道:“大汗,进城后您就明白了,一定会有人来跟您这儿邀功的。”
皇太极也笑了,笑的也很开心。
初三未时,攻城战开始了。
攻城战开始了,皇太极和范文程却笑不出来了,他们万没想到,攻城战竟然是这样的惨烈!
三波潮水般的攻势次被击退。
还好,遵化城中内乱又起火的地方越来越多。皇太极下令,继续猛攻。他清楚给这些人缓过气来,清除了内奸城之战势必会更加艰难。
薄暮时分,前锋终于突破了城墙,洞开了西城门。
皇太极松了口气,他以为攻城战结束了,但他错了,攻城战现在只是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而已。
如今,参与抵抗的,平民要比士兵更多,他们在各个街道、小巷里,与搭子兵殊死搏杀,直至流尽最后的一滴血。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在这样的时候,王元雅也变了,他这个文弱书生竟然也溅的满身是血。
那是鞑子兵的血。
身边已经没有了一个人,喊杀声似乎远了,又似乎更近了,王元雅一个人回到了巡抚衙门。
他从容走进衙门,从容走进书房,又从容地将一条白绫悬在房上,接着朝东城城门的方向拜了三拜,随即踏上高凳,将头伸进已经挽好的结里。
城破了,一路行来,皇太极的脸上没有丝毫喜色。这一战,他们竟然付出了五千伤亡的代价。只不过,这五千伤亡的多是蒙古人而已。
屠城之后,皇太极没有立刻进兵,他下令军队就地修整。
初三,夜,距三屯营还三十多里,袁崇焕派出的探马遇到了赵率教派回送信的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士兵,他是四千轻骑中年龄最小的。
青年名叫李双虎,赵率教给他下了死命令: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他的任务就是把发生的事告知大帅袁崇焕。
探马是怀抱着李双虎回到山海关的。
“大帅,您一定要给大将军报仇啊!”一见到袁崇焕,李双虎哭跪在地,泣不成声。
一见到李双虎的神情,袁崇焕就一个趔趄,差点跌坐在地上。及至听到李双虎的话,袁崇焕好悬没有疼昏过去。在辽东所有的将领中,袁崇焕最器重的就是赵率教,而赵率教也从没有辜负过他。
同样的事,如果坐镇辽东的不是他袁崇焕,赵率教绝对不会这么做,而赵率教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件事对他袁崇焕太重要了。
可以说,赵率教忠于的不是朝廷,而是他袁崇焕,这或许是另一种知遇之恩。袁崇焕清楚,让赵率教死容易,但要让赵率教不顾手下士兵的死活,那是千难万难。但今天,为了他,赵率教和四千兄弟一同捐躯。
山海关悲声一片。
袁崇焕把自己关在了屋子里,老将军朱梅、祖大寿、何可刚、郭广都默默坐在厅堂里,等候着袁崇焕出来。
朱梅由于年事已高,退休有几年了,但这一次,事起非常,袁崇焕又把朱梅给请了出来。一旦确认真是皇太极率领八旗精锐入关,那辽东也要精锐尽出,而这就需要朱梅这样的老将军坐镇宁远了。
一个时辰后,袁崇焕从屋子里出来,眼里布满了血丝。
在主位落座之后,袁崇焕神色肃穆凝重,扫视了四人两眼,他缓缓地道:“诸位,现在已毫无问,确是皇太极率领八旗精锐入关了,本督明日也要尽起辽东精锐入关,此番务必要把入关的建奴全部留在关内。”
这是必然的,四人都默默无语。
袁崇焕又道:“老将军、郭大人,辽东就拜托两位了。”
朱梅和郭广都站起身来,道:“我等定不负大帅之托。”
这几天来,他们一直就在商讨可能的各种情况,以及如何应对。现在,他们又详细商定了各种行动的细节。
当晚,朱梅和祖大寿回返宁远。其中,由朱梅镇守宁远,而祖大寿负责调转需要随后入关大队步兵。
山海关由郭广镇守。
第二天天一亮,十一月初五,袁崇焕亲率五千关宁铁骑入卫。 <a href="" target="_blank"></a>
救急文书送走后,王元雅终于明白了望穿秋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不过他再望也是白望。求救文书已送出去四五天了,其间除了朱国彦那封让他破口大骂的回书外,余者干脆连个信儿都没有。
看着满山遍野,滚滚而来的八旗兵,王元雅彻底绝望。遵化虽是京东重镇,但数十年无战事,城垣早已失修,武备更是松懈,守是守不住的,援军不来,必破无。
王元雅现在是抓心掏肝地后悔,他不是后悔没有听袁崇焕的建议加强城防,他后悔的是,他为什么要嫌遵化穷,没有将家眷带来。如果家眷都在遵化,那就干脆投降皇太极,他听说皇太极对归降的汉官极为优待,只要有才干,不但不杀,反而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但现在呢,正如盼援军是白盼一样,他想投降也是白想,他一旦投降皇太极,家里三百多口人必尽遭屠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人诚不欺我!彻底绝望之后,王元雅反而平静下来,他决心死守遵化,这样至少也能为老婆孩子弄点好处。
月色惨白。
清冷孤寂的大:上,四千关宁儿郎星夜疾弛,急促杂沓的马蹄声敲击着冰冷的大地,在群山间回响。
当八旗劲旅陆续抵达遵城下时,赵率教帅四千儿郎也抵达了三屯营。
夜幕降临,朱彦忙碌了一天,刚刚坐下想吃饭,忽听城外战马嘶鸣声音立时嘈杂之极。
国彦大惊,他没想到八旗兵来的这么快,顾不得饥肠辘辘,赶紧起身奔城头而去。
刚堂口见参将朱彤兴冲冲跑了进来。道:“军门大人。征辽将军赵率教率援军到了。”
朱彤万没想到军到了。朱国彦非但有喜色。脸色反而陡然阴沉了下来。
愣了片刻后。彤马上就明白了朱国彦脸色变化地原因。他是朱国彦地远房亲戚。一入军旅。就跟在朱国彦身边。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对朱国彦极为了解知道朱国彦这是怕赵率教抢了他地功劳。
“朱彤。你去跟赵率教说。夜色太黑。看不清是什么人马。为防敌人骗城。请天明以后再入城。”朱国彦命令道。
朱彤叹息一声。他可不像朱国彦那么有信心。但又自知说服不了朱国彦只得领命而去。
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早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地关宁儿郎这会儿谁不想进到城中喝口水。暖和暖和饱餐一顿。然后好好睡个大头觉。
当听到朱彤的混账话提将士们,赵率教的心就是咯噔一下这是他决没有想到过的情况。
赵率教明白他肩上的重担,只要能把西线的两个重镇遵化和三屯营守住八旗大军就绝不敢深入。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步,那天大的大坏事就会变成天大的大好事。
在赵率教看来,这次能否重创建奴,根本不重要;是不是堵上了整个防线上的这个唯一的漏洞也不重要;这次的事,真正重要的是对大帅的所有指责都将不攻自破。
归根结底,只要皇帝信任大帅,建奴就根本不是问题。但如果遵化失守,八旗大军长驱直入,那大帅就危险了……
进不了三屯营,就他们这四千人,对遵化能有什么帮助?为了大局,忍气吞声,赵率教好话说尽,但没用。
赵率教心急如焚,他意识到,看这个样子,天亮他们也进不了三屯营。
怎么办?刺骨的寒风拷问着赵率教:就此返回,还是以四千兄弟的生死搏万一之机?
就此回去,大帅绝不会怪罪他,谁能想到会有这种事发生?但是……赵率教转回头,看着身后的将士,他们很多人都跟了他十几年,不知多少次出生入死,他又怎忍心……
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
三屯营城外民房尽已被毁,水井也已都被填,四周空无一物,只有白茫茫的一片。这儿连露宿也不可能了,默然良久,赵率教飞身上马,迎着刺骨的寒风,疾驰而去。
三更天,赵率教在一个叫歇马岭的山坳里勒住了马头。
虽然心急如焚,又让朱国彦气的差点吐血,但身为大将军,赵率教丝毫也没有乱了方寸,行军途中,连环哨探依然放出了十里开外。
赵率教本就对这一带的地形不陌生,升为山海关总兵,尤其是对西线产生担忧之后,他更是做足了功课,对这一带的地形地物和兵力配置都了解的极为详尽。
歇马岭离遵化城还有十八里,赵率教命将士们就地安歇,但不许生火。
谁也没想到会有这种事,口袋里的干粮也就剩点碎渣了,又不许生火,所以人人都冻得直哆嗦,却也只能抓几把雪往嘴里塞。
将近四更天,哨探回报,鞑子大军已经把遵化团团围住,但一直围而未攻。
赵率教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些,还好,遵化还在,他们还有机会。
想到这儿,赵率教刚刚舒展些的眉头不觉又皱了起来,恨的。遵化城驻军一万三千人,三屯营驻军八千,虽说这么多年兵备废弛,但那毕竟都是正当壮年的男子。只要组织好了,那仍是一股可以依靠的力量。何况,他们的任务也不是要守多久,最多最多,只要能把鞑子大军挡在遵化城下四五天,大帅就能到了。
要这些人冲锋陷阵,那肯定是指望不上,但要是守城,只要气不泻,那尽管遵化比不上宁远、锦州那等坚城守个几天肯定是没问题的。
他们的存在,最大的作用应该是给遵化城的守军以希望,让他们坚持下去。如果不是朱国彦那老贼,他就会有极大的回旋余地即能达到目的,他和将士们又可不必冒这种九死一生的危险。但现在,要守住遵化到大帅到来,他已经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唯一的办法就是他们冲进遵化。
望着这些跟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赵率教心中难过,这些人至少要有大半得埋骨在遵化城下,可他竟然不能让他们睡一个暖觉,吃一顿饱饭,甚至是不能让他们喝上一口热水。
将士们太疲惫了已经没有时间。
五更,战士们提刀上马。
与将士们对望片刻,赵率教没有说一句话,将士们也没人说一句话。
这一刻,他们都明白彼此的心意。
当赵率教拨转马头,向遵化弛去的时候,没有人犹豫,将士们都握紧了他们手中冰冷的刀枪声息地跟在了大将军的背后。
大金国汗致书遵化王巡抚:
我两国
好,后因尔国诲慢侵陵,致成七恨,我乃告天兴师。
幸蒙上天垂鉴,不计国之大小论理之曲直,以我为直。故举山海关以东东、广宁诸地,悉以我。我犹欲息兵国共享太平,屡遣人致书议和。尔君臣妄自尊大自视如天上人,且卑视我,不以我书转达,我深恨之。因完固城池,重兵留守,爰整师旅,大举而至。凡我兵所向,自喜峰口迤西,大安口迤东,拒敌之兵,悉以诛戮。其汉儿庄一带归顺人民,秋毫无犯,但取刍糗,饱我士马。今尔等若输城来降,功名富贵,当与共之。尝闻良禽择木而栖;俊杰相时而动。尔等可不深念?至于民人,皆吾赤子,来归之后,自当加以恩养。昔辽东之民,既降复叛,我曾杀之,良用自悔。今图治更新,仁恩遐布,尔等当亦闻知,无俟予言也。我既大举兴师,岂肯中止,尔可速自审处,毋贻后时之悔。
这是鞑子昨天下午围城后,射进城里的劝降书。
王元雅很困,困极了,但就是睡不着。这几天来都是这样,所以没几天就脱像了,一点孩子模样都没了。
上,梆声敲了五下,五更了。
这五下梆声声敲在了王元雅的心坎上,让他心惊肉跳,怎么也睡不着。
翻身坐起,王元雅又把皇极的劝降书从怀里拿了出来,展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
一天不到,这劝降书王元雅没看一百遍,也至少有八十遍,倒背如流是绝对没问题的。
一刻,幽暗昏黄的光影下,堂堂的一省巡抚,国家的封疆大吏,却凄凄惶惶如快要咽气的小鬼似的。
王雅魔怔了。
该想的问题已经想过了千百遍,每个都有明确的答案,但这丝毫也无助于他最终的决定。
问题一:鞑子势迅猛,所向披靡,而援兵又迟迟未到,遵化城看来是万难守得住了。
问题二:坚守不降!就是死了,也能名扬朝野,流芳百世;要是侥幸还活着,又守住了遵化,那不就赚大了!一定也会像袁崇焕固守宁远孤城那样,被朝廷看重,为世人瞩目。到时,就是戴不上督师的乌纱帽,但起码这蓟辽总督的位置也该轮到我王元雅坐一坐了。
问题三:鞑子破城即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拒敌之兵,悉以诛戮”,不降就只有死!
问题四:投降,自己解脱了,可三百多口家人必死。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跟着魔似的,王元雅小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哆哆嗦嗦,不停地嘟囓着。
忽然,喊杀声隐隐从东门的方向传了过来。
喊杀声越来越大,终于把王元雅从魔怔中给拽了回来。
跟火烧屁股似的,王元雅一蹦三尺高:鞑子攻城了!
“来人!快来人!”好像被鬼给拿住了,一蹦之后,王元雅就挪不动步了,而且他觉得自己喊的声嘶力竭,但实际上,就是有人把耳朵贴在王元雅的嘴巴上,也未必能听得见这位巡抚大人说什么。
似乎过了千万年,王元雅精神有些恍惚感到四周的一切都不一样了,都不是原来的模样了。面前有个人,他认识,是推官何天球何天球怎么这个模样了,一会扁一会儿园的,真是可笑。
他死了吗?王元雅大惊。
这一大惊倒让王元雅的感官恢复了正常,他看到了何天球那张异常激动的脸,还有,他也听到了何天球在说什么:“大人,救兵来了!”
什么?救兵来了!一瞬间,好像吃了一把抓的神仙大力丸,王元雅彻底恢复了过来,而且精神从来也没这么旺盛过。
一把抓住何天球的手臂元雅惊喜地问道:“真的,真的来救兵了?”
“是的,大人,是救兵来了,救兵真来了,是山海关总兵赵率教赵大人带兵到了。大人,您听,现在赵将军他们正和鞑子兵激战呢!”何天球激动的难以自抑。
腿一软即又站的笔直,王元雅精神大振,他一连声地催促道:“快!快!快上城楼去!”
东城外,赵率教和他的四千兄弟陷入了八旗大军的重重围困之中,但距离东门也已经不远了。
对赵率教这支突然出现的轻骑皇太极和范文程都感到非常意外,这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的。
这一次的险冒的太大了只要有一处出现差错,他们就得万劫不复因而准备工作做到了细的不能再细,任何能做的准备他们都做了。
蓟镇三协、以及相关的各地的驻军情况怎样些驻军的将领为人如何、以及这些将领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这些情况他们都在事先做了尽可能详尽的了解。
了解了这些,他们就能对一些事做出预测,比如遵化被围后,那些地方的驻军会被派出援军,而那些地方不会。
最后,他们研判,唯一可能派出援军,而且也是唯一对他们有威胁的就是山海关的总兵赵率教。
他们预估,最坏的可能是,得到警报后,赵率教率领轻骑入三屯营,然后合兵一处,驰援遵化。
辽东最精锐的关宁铁骑有一万五千人,其中山海关有四千。由于山海关是大后方,所以没必要留人,赵率教必然会把这四千精锐全部带上。而三屯营在朱国彦治下,那八千守军是蓟镇三协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赵率教天下良将,四千精锐关宁铁骑加上三屯营的八千人,他们由赵率教来统领,那这就是一股决不可小视的力量。
制定计划之时,他们就曾大费思量,是同时攻取遵化和三屯营,还是集中力量攻取遵化?最后,衡量再三,他们决定还是集中力量攻取遵化最为稳妥。
情势如此紧急,他们之所以没有立刻开始攻城,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为了防备赵率教。为此,他们早就制定好了对策,就是要攻城,必须先打垮山海关和三屯营的援军。
但,他们万没曾想,还没等他们有所行动,赵率教就到了。
一听到禀报,皇太极就急了,这要是让赵率教冲进遵化,那就全完了。一边调兵,下死命令,皇太极一边百思不解,他不明白赵率教哪来这么大的胆子!
赵率教这个时候到,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们昼夜兼程,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压缩到极限。但这怎么可能?赵率教是不是疯了?这么急驰几昼夜,士兵得疲惫到什么程度?那还会有战斗力吗?
一打眼,皇太极就知道这确实是赵率教统领的关宁铁骑,不是三屯营的军队。他向范文程看去,范文程也是满脸的惊之色。
战况越来越激烈,皇太极看的是越来越心寒:这些士兵明明已经疲惫之极,但每一个却都在做殊死的搏斗,纵然战死,也不肯后退一步。
因为集中在东城的狭小之地,兵力上的优势
现出来。一开始,皇太极还在担心,要是遵化城里出来,那十有能把赵率教接进城去。
但很快,他的担心就变成了心寒,要是……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遵化始终没有动静,当最后剩下的千余关宁铁骑被最精锐的八旗给分割包围后,范文程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大冬天的位一心为“国”的范仲淹的后人发现自己的背心全都湿透了,两个手心里也全是汗。
和皇太极不一样,范文程是在不紧张之后才开始心寒的,他的脸色变得惨白……这一刻暂时失去了作为奴才的本能,没有去为心寒的主子宽宽心。
已经激战了一时辰,天早已大亮了。
赵率教已经忘了愤怒了伤痛,更忘了疲累,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杀!
“赵”字帅旗已;破烂不堪,但依旧在寒风中飘扬,始终坚定地追随在大将军的身后。一个掌旗官倒下,一个紧跟着顶上……
在,除了杀人,赵率教已经没有了目标城是进不去了,逃?兄弟们都倒在了这里,他也要倒在这里陪着,要不兄弟们就太冷了。
哪人多,赵率教就冲向哪里;赵率教冲向哪里,哪里的八旗兵就会像波浪一般分开……
混战中,忽然,一根流矢飞来入了赵的咽喉……
“大将军!”一声乎,随后其后的一名护卫忘记了身前身后无数的刀枪,他飞跃而下,抱住了栽下马去的赵率教。
无数的刀枪落下,落在了护卫拱起的脊背上。
“大将军!”仅剩的十几名将士疯了们爆发出了最后的力量,他们把数十名八旗兵砍落马下。
八旗兵散而复聚他们的刀枪落在了跪在地上的儿郎背上。
战场复归宁静,那宁静太冷了到了王元雅的骨头缝里。
刚才,激战正酣时名部将请战,要出城去把赵率教接进来,但王元雅怕了,八旗兵太多了,援军太少了,他怕出城非但救不出赵率教,反而把遵化这点人再搭进去。
他,严令,不许出城!
比天更冷的是人的目光,从将军,到士兵,每一个人的目光都让王元雅冷到了骨子里。
崇祯二年,十一月初一,在初生的日光里,赵率教和麾下四千将士全部战死。
王元雅冷,皇太极也冷,比王元雅更冷。
为了不让赵率教闯进遵化,皇太极都没敢让蒙古兵当炮灰,他一开始就把最精锐的八旗兵派上去了。
一个时辰,一个赵率教和四千精疲力尽的轻骑兵,却整整拼去了他的两千八旗精锐!如果赵率教带领的是一支生力军,哪又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就是想想,皇太极都胆寒,如果今后……
赵率教到底出了什么事?三屯营到底怎么了?不能再等了,午时,皇太极下令攻城。
攻城战惨烈之极,皇太极的眉头越皱越深。
一个时辰后,范文程道:“大汗,这城不能攻了。”
不攻怎么行?皇太极转头向范文程看去。
“大汗,现在的遵化军民都憋着一股劲,这个时候攻城得不偿失。如果我们等一两天,等他们这股劲泻了,对王元雅的不满就会爆发,那样就会离心离德。那时我们再攻城,就会容易多了。”
皇太极点头。
遵化不攻了,但三屯营怎么回事一定要弄清楚,皇太极令三贝勒芒古尔泰率军攻取三屯营。
朱国彦从军近四十年,一个基本的道理却始终都没弄明白。相较其他带兵的将领而言,他更清廉,更爱护部下,但这还远不足以令麾下将士为他效死命,何况他的清廉,他的爱护部下也只是与其他将领相较而言,实际上,他还远未尽到为将者的本分。
能令麾下将士甘效死命,在危急关头也不离不弃的根本原因是统帅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培育出来的士卒对自己近乎盲目的信心,其次才是士卒对统帅的感情。若没有对胜利的信心和希望,生死关头,即便亲如父子也难保不会离心离德,就又何况是朱国彦这等利欲熏心之徒!
朱国彦以为,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苛待部下,部下就一定会对他感激涕零,他的三屯营就是铁板一块。赵率教离去之后,他就开始不安,及至听朱彤说赵率教没有从原路折返,而是驰援遵化去了,不安顿时变成了羞耻和恐惧的混合体。
羞耻因为和赵率教比,他朱国彦简直猪狗不如,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赵率教是怎么来的,有点脑袋的都知道原本以为赵率教会原路返回,即使不直接回山海关,也会回最近的村镇安歇。但赵率教没有率教带着这群疲惫不堪的士兵驰援遵化去了。
这么去遵化,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但不管什么结果,将来都没他的好果子吃。如果赵率教创造了奇迹,守住了遵化,那他自然难逃法网;如果赵率教死了,遵化也没守住,袁崇焕能饶得了他?
惴惴不安中转了大半夜,朱国彦这才恍恍惚惚地睡去。天光放亮的时候,他被朱彤唤醒,当听朱彤说,副将朱来同和其他几位将领跑了,然后就是士兵和百姓开始大规模逃亡,顿时睡意全无。
看着洞开的城门,看着人人脸上惶恐不安的神色国彦追悔莫及,他知道三屯营完了。
朱国彦脸如死灰,木然半晌后,他吩咐朱彤传令下去,打开库房将所有粮秣、物资全部分给将士和百姓,能带走多少就带走多少不走的就焚毁,而后便与夫人张氏双双投自尽。
详细询问过莽古尔泰派来的信使皇太极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真是太险了,以赵率教和麾下四千轻骑的表现果没有这个不可思议的意外,那他们就太危险了。
这真是天大的吉兆,而且,最令皇太极开心的是,前者朱国彦,后者王元雅。有了这些人,即便赵率教这些人再勇武十倍,也无济于事。他们此番冒险,求的不就是让王元雅、朱国彦这些人对付袁崇焕吗?
皇太极信心大涨。
初二,一整天,按照范文程的建议,皇太极令将士们吃饱喝足,然后围着遵化城纵马狂奔,同时时不时就派人高喊:不投降,破城就屠城。
这个口号本来就是他们一贯的行动指南,但在经过日前的两场激战之后,对范文程这个时候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个,很多人都有问,包括皇太极。
范文程笑着解释道:“大汗,这个不是给城里的百姓和普通士兵听的,而是给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听的。这些人是不经吓的,在目前的情势下,王元雅已经没了起码的威望,只要这些人闹起来,遵化非乱不可。”
十月二十八日,接到了山海关送来的警讯之后,袁崇焕便开始了密集的部署。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不是说带着人走就能带着人走的,因为这个警讯也有可能是假的,现在还不能排除这是皇太极为了谋取宁远而耍的一个大阴谋。
如果皇太极本人不在入关的八旗军中,或者说入关的八旗军实际上只有一两万人,而其余的多是蒙古人,那辽东精锐一走,建奴必然趁机攻取锦州和宁远,甚至是山海关。
不论如何,这一手都非常厉害。
一切都布置完毕,十一月初一,袁崇焕带着宁远的五千关宁铁骑到了山海关。与此同时,祖大寿率领四千铁骑则进了宁远。
初二上午午时,帝的圣旨到了山海关,但袁崇焕却没有立刻入关,他在等,在等赵率教的消息。
初二傍晚,消息终于来了。
赵率教在离开三屯营的候,他派了一名亲信将校回转山海关,说明情况。
这非常重要,们没能进入三屯营这个意外也就极大地意味着遵化和三屯营都守不住,身为统帅,袁崇焕势必要另谋对策,早作打算。
崇焕没能见到那名将校,他死了,死在了永平,他跟永平守将李三成说明了情况之后就死了,累死的。
永是受赵率教节制的关内城防,李三成不敢怠慢,立刻命人飞马去山海关报信。
知道朱国彦闭门不让赵率教入城,袁焕气的几乎目眦尽裂。听到这个消息,比听到建奴入关更让袁崇焕心惊,他太在意赵率教的安危了。现在,袁崇焕唯一的期盼是入关的不是八旗军的主力,而真是皇太极在跟他耍阴谋。
但这个可能……崇焕恨的心都要蹦出血来。
压下心头的忧虑和怒火,袁崇焕继续按兵不动,同时开始调整部署令祖大寿调集重兵,做好一切入关的准备。
如果皇太极真的入关了,如果赵率教战死,那不论在公在私都将是殊死一搏!
范文程看的很准,遵化确实乱了,但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袁崇焕当年守宁远的那会儿也是这个样子。只不过,那时袁崇焕能够弹压下去,但这一刻,在遵化,别说王元雅没这个心,就是有这个心,他也没这个力。
望着城内冒起的滚滚浓烟,范文程道:“大汗们可以攻城了。”
皇太极这方面的经验还有限,他有些不解,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范文程笑了,笑的很开心,他道:“大汗,进城后您就明白了,一定会有人来跟您这儿邀功的。”
皇太极也笑了,笑的也很开心。
初三未时,攻城战开始了。
攻城战开始了,皇太极和范文程却笑不出来了,他们万没想到,攻城战竟然是这样的惨烈!
三波潮水般的攻势次被击退。
还好,遵化城中内乱又起火的地方越来越多。皇太极下令,继续猛攻。他清楚给这些人缓过气来,清除了内奸城之战势必会更加艰难。
薄暮时分,前锋终于突破了城墙,洞开了西城门。
皇太极松了口气,他以为攻城战结束了,但他错了,攻城战现在只是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而已。
如今,参与抵抗的,平民要比士兵更多,他们在各个街道、小巷里,与搭子兵殊死搏杀,直至流尽最后的一滴血。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在这样的时候,王元雅也变了,他这个文弱书生竟然也溅的满身是血。
那是鞑子兵的血。
身边已经没有了一个人,喊杀声似乎远了,又似乎更近了,王元雅一个人回到了巡抚衙门。
他从容走进衙门,从容走进书房,又从容地将一条白绫悬在房上,接着朝东城城门的方向拜了三拜,随即踏上高凳,将头伸进已经挽好的结里。
城破了,一路行来,皇太极的脸上没有丝毫喜色。这一战,他们竟然付出了五千伤亡的代价。只不过,这五千伤亡的多是蒙古人而已。
屠城之后,皇太极没有立刻进兵,他下令军队就地修整。
初三,夜,距三屯营还三十多里,袁崇焕派出的探马遇到了赵率教派回送信的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士兵,他是四千轻骑中年龄最小的。
青年名叫李双虎,赵率教给他下了死命令: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他的任务就是把发生的事告知大帅袁崇焕。
探马是怀抱着李双虎回到山海关的。
“大帅,您一定要给大将军报仇啊!”一见到袁崇焕,李双虎哭跪在地,泣不成声。
一见到李双虎的神情,袁崇焕就一个趔趄,差点跌坐在地上。及至听到李双虎的话,袁崇焕好悬没有疼昏过去。在辽东所有的将领中,袁崇焕最器重的就是赵率教,而赵率教也从没有辜负过他。
同样的事,如果坐镇辽东的不是他袁崇焕,赵率教绝对不会这么做,而赵率教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件事对他袁崇焕太重要了。
可以说,赵率教忠于的不是朝廷,而是他袁崇焕,这或许是另一种知遇之恩。袁崇焕清楚,让赵率教死容易,但要让赵率教不顾手下士兵的死活,那是千难万难。但今天,为了他,赵率教和四千兄弟一同捐躯。
山海关悲声一片。
袁崇焕把自己关在了屋子里,老将军朱梅、祖大寿、何可刚、郭广都默默坐在厅堂里,等候着袁崇焕出来。
朱梅由于年事已高,退休有几年了,但这一次,事起非常,袁崇焕又把朱梅给请了出来。一旦确认真是皇太极率领八旗精锐入关,那辽东也要精锐尽出,而这就需要朱梅这样的老将军坐镇宁远了。
一个时辰后,袁崇焕从屋子里出来,眼里布满了血丝。
在主位落座之后,袁崇焕神色肃穆凝重,扫视了四人两眼,他缓缓地道:“诸位,现在已毫无问,确是皇太极率领八旗精锐入关了,本督明日也要尽起辽东精锐入关,此番务必要把入关的建奴全部留在关内。”
这是必然的,四人都默默无语。
袁崇焕又道:“老将军、郭大人,辽东就拜托两位了。”
朱梅和郭广都站起身来,道:“我等定不负大帅之托。”
这几天来,他们一直就在商讨可能的各种情况,以及如何应对。现在,他们又详细商定了各种行动的细节。
当晚,朱梅和祖大寿回返宁远。其中,由朱梅镇守宁远,而祖大寿负责调转需要随后入关大队步兵。
山海关由郭广镇守。
第二天天一亮,十一月初五,袁崇焕亲率五千关宁铁骑入卫。 <a href="" target="_bla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