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麻烦的苏联
讨论开始以后,在谈话和电报中常常出现“间接侵略”这一个词。(手打小说)但是有一段时间西方的谈判者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词的含义对于他们和对于俄国人是多么的不相同。英国人和法国人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进攻比利时、荷兰或瑞士,因为这将威胁他们自己的安全,它是相对于直接进攻英法而言的。同样道理,在他们看来,德国如进攻波兰、罗马尼亚或波罗的海国家,也将构成对苏联的间接侵略。从一开始他们就愿望,如果发生对三缔约国中任何一国的一个弱小邻邦使用武力或威胁要使用武力从而使其丧失独立或中立立场的事情时,就应互相支援。然而他们认为,当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明了时,那就最好是先磋商一下。到6月底时,英国政府同意从它所起草的文本中删去两个条款,那是为了保护小国不受以防止间接侵略为借口而强加于它们的“援助”而规定的。在法国施加压力以后,它还同意在某一条款的“有关缔约国认为有责任加以援助以维护其独立或中立的另一个欧洲国家”这一短语中,不用“援助”一词而代以“保卫”一词。
然而,这些让步,在俄国人看来并没有触及事情的根本。他们坚持认为,关于互相援助的条款不仅应适用于西方国家所考虑的那种“典型的”间接侵略,而且也应适用于纳粹所施展的新花招,他们就是使用这些新花招不发一枪就控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美美尔的。莫洛托夫5月30日提到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恰的投降,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子。7月1日他再次提到这一事例;此后它就变成了他的现成的论据之一。7月1日,当大使们反驳说,6月2日的建议中并未提及这一类的间接侵略,而苏联政府却说过它仍然坚持6月2日的建议;这时莫洛托夫就说道,苏联政府同其他两国政府一样,有权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新的观点。7月3日,莫洛托夫要求把间接侵略的定义写进有受到保卫、免遭侵略的国家名单的秘密议定书中。苏联政府建议的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间接侵略,其中,应理解为也包括为侵略者的利益而发生的国内政变或政策的大转变。”西方政府竭力反对这一提议。这一次莫洛托夫倒是没有拒绝“稍微退让一步”。7月9日,他提出了一个新的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一名词应理解为适用于一个欧洲大国为了侵略下述国家中的一个或三缔约国中的一个的目的而占用这个国家的领土。”他解释说,这一定义打算适用于这样一些事例:一个波罗的海国家和德国签订了一项侵犯这个小国的独立或中立地位的协定,但还不是以武力相威胁;或者使用德国的军官和教官来把一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军队变成为德国的侵略工具。
大使们认为他们的政府也许可能会接受这一方案,法国政府已准备同意了。他们认为,它在实质上与7月6日英国提出的那个方案没有多少差别;英国的方案完全不提间接侵略,只是说“侵略”应“理解为是指该有关国家在另一大国的武力威胁下遭受到的行动,包括放弃它自己的独立或中立”。法国政府还向英国政府指出,它将如此解释俄国的方案而不受约束:它没有义务必须支持俄国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行动。然而,英国政府却不愿采取这样的方针,即只要不要求西方政府支持其行动,就不管苏联政府在波罗的海各国干些什么。英国政府似乎真诚地关心让那些受保护的小国有几分自由来决定它们自己的命运。它这时似乎也想到了对俄国人要立场坚定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冒谈判破裂的风险也在所不惜;而且在间接侵略的定义上持这样的立场要比在另一个仍在争论的问题(同时签订一项军事协定和一项政治协定)上采取这种立场好得多。不管怎样,7月21日外交部通知西兹说,英国政府不能“参与这样一项安排,以致使它可能因此被置于干涉别国内政的同谋者的地位”。英国政府认为,如果试图寻找这样一种方案,其中包括有能迫使一个国家放弃其独立和中立的所有一切办法,那只能导致猜疑和误解。依照它的看法,需要进行干涉的检验标淮,必须是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以致使独立或中立遭到破坏。西兹在7月21日接到指示说,英国政府不可能走得比它7月6日的方案更远了。这一方案的要旨,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以维护,虽然也可以加入一句话,规定如一旦发生定义不能适用的情况时可进行磋商。
西兹在几天前已接到指示,7月6日的方案应看作是英国政府对间接侵略问题的最后意见,他并且在7月17日把这一点转告给了莫洛托夫。莫洛托夫那时就说,他7月9日提出的定义是代表他的政府的最后决定,是不可变更的。由于莫洛托夫与大使们在7月23日的下一次会谈中,无论哪一方都没有愿意在实质性问题上让步的表示,谈判似乎已经陷入僵局。西兹根据来自伦敦的指示,7月27日再次与莫洛托夫会谈时仍坚持原来的立场。虽然对各种不同方案提出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一般是由法国人提出来的,但这并不能弥合英俄之间的分歧。7月31日下院在威斯敏斯特进行了一场关于国际局势的辩论。张伯伦在其演说中对间接侵略的问题作了如下的阐述:
当然这已不是什么秘密,苏联政府与英法两国政府之间至今还未能在“间接侵略”的定义上取得能使各方都满意的一致意见;虽然我们三国全都知道,间接侵略可能同直接侵略一样危险,而且我们三方也都期望找到一种满意的办法来防止它。与此同时……我们也极其担心,决不要即使是只显露出一点想要侵犯他国独立的样子。如果说我们至今还未能在这个间接侵略的定义上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那是因为它所赞成的方案,在我们看来正好包含有那种意义。
辩论是由r?a?巴特勒来收场的。他在发言的末尾也提到了间接侵略的问题,他的话也许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和下院成员们对这个争论问题的意见,但是也无法指望它能解决困难,找到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同俄国商讨我们之间尚未解决的困难问题,而……主要的问题还是,我们是否应该侵犯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我们同意(a?辛克莱爵士),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在这一点上难以找到一个方案,这就是谈判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莫斯科立即对巴特勒的讲话作出了激烈的反应。8月2日刊登在《消息报》上的一份塔斯社公报声称,巴特勒的话“歪曲了苏联政府的态度”。
(公报接着说)事实上意见的分歧并不在侵犯或不侵犯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这一问题上,因为双方都赞成应保证,这种独立问题是不要在有关“间接侵略”的条款中留下漏洞,使企图侵犯波罗的海国家独立的人有空子可钻。谈判拖延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的方案为侵略者留下了这样的空子。
8月2日大使们又一次见到莫洛托夫时,莫洛托夫立即强烈抗议巴特勒的讲话。西兹试图替巴特勒辩解,他说巴特勒一定是认为,重要的是不要使波罗的海各国产生疑虑,或给予敌意的宣传以可乘之机。然而这种解释并不能平息莫洛托夫的怒气。西兹报告说,在这次会谈中莫洛托夫成了“另一个人”,这位大使觉得谈判遇到了“严重挫折”。因此,这次会谈在寻找一个双方都同意的间接侵略定义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是并不出人意外的。次日,当哈利法克斯在上院发表演说时,他也只能说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此时,在签订一项军事协定的时间问题上,两个西方政府迫于俄国人的压力,已经作了让步。因而只剩下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至少已使这三个大国在总参谋部人员会谈开始之前不可能草签一项政治协定的条款了。
那时作出的关于军事协定的谈判应立即开始的决定,也是经伦敦和巴黎再三考虑研究后才得出的。正如我们已知道的,缔结一项军事协定是5月15日莫洛托夫向西兹提到的三基本要点中的第…。6月2日俄国的建议中还有这样一条规定,即载明三国同意彼此互相给予的援助的“方法、方式和范围”的一项军事协定,应与公约本身同时生效。然而,在6月间谈判初开始时,英法政府就希望它们能够说服苏联政府撤回这一要求。它们反对这个建议的主要原因是,军事协定的谈判必然会进展缓慢,而它们则极其不愿意将签订一项政治协定的时间拖延到三国总参谋部能够在军事条款上达成协议的时候。当然,它们还有另外一个想法。这在斯特朗7月20日给外交部的一封信中略有提到:“的确,这是非常奇怪的,在我们还不能确实断定它将成为我们的盟国之前,就要我们去同苏联政府谈军事秘密问题。”然而,在有些问题上莫洛托夫的死缠住不放战术证明是很成功的,而这就是其中之一。大使们的争辩毫无用处。的确,随着双方之间的分歧在谈判中逐渐减少,军事协定的问题也越来越被苏联政府看成是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了。如果不能确实保证它将得到西方的实质性援助,它是不会承担任何新的义务的。
1938年已经结束,1939年业已开始,但俄国的内部形势却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变化。尽管经过清洗,193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的草案是在1939年1月30日公布的。它公开宣布的目标是使国家在经济上、技术上独立自主和使国家的防务坚不可摧。因此,重点是摆在生产资料方面而不是消费品方面。在老的工业中心(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哈尔科夫等地),不再发展新的工业;新的工业将向东面,在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和更遥远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那里要发展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工业区。具有早期计划特色的大型工厂的建设将要停下来;中等规模的和小型的工厂将得到发展;整个工业生产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规定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六;其中重工业生产将以百分之十五点二的速度增长。机器制造和化学、电气工业产量的增加将超过一倍;重金属冶炼、造船、载重汽车、采煤和石油的产量都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以便形成紧急储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规定到1942年时应为百分之六十五,生产成本与1937年相比要降低百分之十一(这两项是**国家工业利润的指标)。1938-1942年期间的投资,工业方面是一千零三十三亿卢布(生产资料为八百六十八亿卢布,消费资料为一百六十五亿卢布);交通运输方面为三百五十八亿卢布;农业方面为一百零五亿卢布。
相形之下,普通人的个人福利强调得很不够。在整个期间,消费按人口计算每人可望增长百分之一点七。不过,在此期间普及中等教育可望实现。
在上述计划中有两点是十分清楚的。一,计划优先考虑的是国防和重整军备;二,为了完成这项计划,苏联应争取做到在1942年前不被卷入战争。
1939年初,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和重整军备,将国防工业委员会分成四个委员会:卡冈诺维奇(前国防工业人民委员)领导下的航空工业委员会;造船工业委员会;军火工业委员会;武器装备工业委员会。重工业委员会分成:l?卡冈诺维奇(前重工业人民委员)领导下的燃料工业委员会;电气工业委员会;黑色冶金工业委员会;化学工业委员会;建筑材料工业委员会。
2月23日,苏联武装力量全体成员(包括内务人民委员会所属各单位的成员)向“人民、苏维埃祖国和工农政府”宣誓效忠,并且每人都在新效忠书上签名。红军采取这种性质的宣誓还是第一次。同一天,海军委员会人民委员在《真理报》上一篇文章中宣布苏联政府决定建立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
显然,苏联此刻已经在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事情了。
第一个重大事件——虽然人们当时尚未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是第十八次党代会上就苏联国内外形势所作的演说。在回顾国内形势时,斯大林对苏联在经济上所取得的进展表示祝贺。他提到(在他的公开言论中这是第一次)对叛国罪的审判,并宣称由于清除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分子这一小撮间谍、杀人凶手和破坏分子——他们对外国奴颜婢膝,在每一个外国官老爷面前奴气十足,匍伏跪拜,甘愿为他充当间谍”——国家已经变得更加强大而不是更为削弱了。他就**的清洗(当时有一百六十万党员,这个数字比1934年上次代表大会时少了二十七万)和从党的队伍中清除“那些偶然混进来的、死气沉沉的、有野心的和公开敌对的分子”的情况,作了说明。他解释说,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马克思关于“国家消亡”的预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国家机器,包括陆军、海军和政治警察,必须继续存在,以确保国家免受国外敌人的侵犯。
讲到国际关系时,他公开谴责了在西班牙和其他地方所采取的不干涉政策,因为其目的是诱使德国把侵略矛头转向苏联。他说最近关于苏维埃乌克兰的一片“喧嚣”便是明证:胡说什么德国人正向乌克兰进军,他们已经控制了喀尔巴阡乌克兰,他们马上就要侵入和并吞苏维埃乌克兰,等等。他说,这种挑拨的目的是要毒化气氛,引起苏联同德国之间毫无来由的冲突。他谴责了“侵略国”,特别是日本和德国,但是他甚至更加强烈地谴责了那些忍气吞声宁愿向侵略者的要求让步的“非侵略国”。他声称,苏联的政策必须是既谨慎而又和平的:
讨论开始以后,在谈话和电报中常常出现“间接侵略”这一个词。(手打小说)但是有一段时间西方的谈判者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词的含义对于他们和对于俄国人是多么的不相同。英国人和法国人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进攻比利时、荷兰或瑞士,因为这将威胁他们自己的安全,它是相对于直接进攻英法而言的。同样道理,在他们看来,德国如进攻波兰、罗马尼亚或波罗的海国家,也将构成对苏联的间接侵略。从一开始他们就愿望,如果发生对三缔约国中任何一国的一个弱小邻邦使用武力或威胁要使用武力从而使其丧失独立或中立立场的事情时,就应互相支援。然而他们认为,当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明了时,那就最好是先磋商一下。到6月底时,英国政府同意从它所起草的文本中删去两个条款,那是为了保护小国不受以防止间接侵略为借口而强加于它们的“援助”而规定的。在法国施加压力以后,它还同意在某一条款的“有关缔约国认为有责任加以援助以维护其独立或中立的另一个欧洲国家”这一短语中,不用“援助”一词而代以“保卫”一词。
然而,这些让步,在俄国人看来并没有触及事情的根本。他们坚持认为,关于互相援助的条款不仅应适用于西方国家所考虑的那种“典型的”间接侵略,而且也应适用于纳粹所施展的新花招,他们就是使用这些新花招不发一枪就控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美美尔的。莫洛托夫5月30日提到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恰的投降,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子。7月1日他再次提到这一事例;此后它就变成了他的现成的论据之一。7月1日,当大使们反驳说,6月2日的建议中并未提及这一类的间接侵略,而苏联政府却说过它仍然坚持6月2日的建议;这时莫洛托夫就说道,苏联政府同其他两国政府一样,有权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新的观点。7月3日,莫洛托夫要求把间接侵略的定义写进有受到保卫、免遭侵略的国家名单的秘密议定书中。苏联政府建议的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间接侵略,其中,应理解为也包括为侵略者的利益而发生的国内政变或政策的大转变。”西方政府竭力反对这一提议。这一次莫洛托夫倒是没有拒绝“稍微退让一步”。7月9日,他提出了一个新的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一名词应理解为适用于一个欧洲大国为了侵略下述国家中的一个或三缔约国中的一个的目的而占用这个国家的领土。”他解释说,这一定义打算适用于这样一些事例:一个波罗的海国家和德国签订了一项侵犯这个小国的独立或中立地位的协定,但还不是以武力相威胁;或者使用德国的军官和教官来把一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军队变成为德国的侵略工具。
大使们认为他们的政府也许可能会接受这一方案,法国政府已准备同意了。他们认为,它在实质上与7月6日英国提出的那个方案没有多少差别;英国的方案完全不提间接侵略,只是说“侵略”应“理解为是指该有关国家在另一大国的武力威胁下遭受到的行动,包括放弃它自己的独立或中立”。法国政府还向英国政府指出,它将如此解释俄国的方案而不受约束:它没有义务必须支持俄国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行动。然而,英国政府却不愿采取这样的方针,即只要不要求西方政府支持其行动,就不管苏联政府在波罗的海各国干些什么。英国政府似乎真诚地关心让那些受保护的小国有几分自由来决定它们自己的命运。它这时似乎也想到了对俄国人要立场坚定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冒谈判破裂的风险也在所不惜;而且在间接侵略的定义上持这样的立场要比在另一个仍在争论的问题(同时签订一项军事协定和一项政治协定)上采取这种立场好得多。不管怎样,7月21日外交部通知西兹说,英国政府不能“参与这样一项安排,以致使它可能因此被置于干涉别国内政的同谋者的地位”。英国政府认为,如果试图寻找这样一种方案,其中包括有能迫使一个国家放弃其独立和中立的所有一切办法,那只能导致猜疑和误解。依照它的看法,需要进行干涉的检验标淮,必须是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以致使独立或中立遭到破坏。西兹在7月21日接到指示说,英国政府不可能走得比它7月6日的方案更远了。这一方案的要旨,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以维护,虽然也可以加入一句话,规定如一旦发生定义不能适用的情况时可进行磋商。
西兹在几天前已接到指示,7月6日的方案应看作是英国政府对间接侵略问题的最后意见,他并且在7月17日把这一点转告给了莫洛托夫。莫洛托夫那时就说,他7月9日提出的定义是代表他的政府的最后决定,是不可变更的。由于莫洛托夫与大使们在7月23日的下一次会谈中,无论哪一方都没有愿意在实质性问题上让步的表示,谈判似乎已经陷入僵局。西兹根据来自伦敦的指示,7月27日再次与莫洛托夫会谈时仍坚持原来的立场。虽然对各种不同方案提出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一般是由法国人提出来的,但这并不能弥合英俄之间的分歧。7月31日下院在威斯敏斯特进行了一场关于国际局势的辩论。张伯伦在其演说中对间接侵略的问题作了如下的阐述:
当然这已不是什么秘密,苏联政府与英法两国政府之间至今还未能在“间接侵略”的定义上取得能使各方都满意的一致意见;虽然我们三国全都知道,间接侵略可能同直接侵略一样危险,而且我们三方也都期望找到一种满意的办法来防止它。与此同时……我们也极其担心,决不要即使是只显露出一点想要侵犯他国独立的样子。如果说我们至今还未能在这个间接侵略的定义上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那是因为它所赞成的方案,在我们看来正好包含有那种意义。
辩论是由r?a?巴特勒来收场的。他在发言的末尾也提到了间接侵略的问题,他的话也许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和下院成员们对这个争论问题的意见,但是也无法指望它能解决困难,找到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同俄国商讨我们之间尚未解决的困难问题,而……主要的问题还是,我们是否应该侵犯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我们同意(a?辛克莱爵士),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在这一点上难以找到一个方案,这就是谈判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莫斯科立即对巴特勒的讲话作出了激烈的反应。8月2日刊登在《消息报》上的一份塔斯社公报声称,巴特勒的话“歪曲了苏联政府的态度”。
(公报接着说)事实上意见的分歧并不在侵犯或不侵犯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这一问题上,因为双方都赞成应保证,这种独立问题是不要在有关“间接侵略”的条款中留下漏洞,使企图侵犯波罗的海国家独立的人有空子可钻。谈判拖延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的方案为侵略者留下了这样的空子。
8月2日大使们又一次见到莫洛托夫时,莫洛托夫立即强烈抗议巴特勒的讲话。西兹试图替巴特勒辩解,他说巴特勒一定是认为,重要的是不要使波罗的海各国产生疑虑,或给予敌意的宣传以可乘之机。然而这种解释并不能平息莫洛托夫的怒气。西兹报告说,在这次会谈中莫洛托夫成了“另一个人”,这位大使觉得谈判遇到了“严重挫折”。因此,这次会谈在寻找一个双方都同意的间接侵略定义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是并不出人意外的。次日,当哈利法克斯在上院发表演说时,他也只能说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此时,在签订一项军事协定的时间问题上,两个西方政府迫于俄国人的压力,已经作了让步。因而只剩下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至少已使这三个大国在总参谋部人员会谈开始之前不可能草签一项政治协定的条款了。
那时作出的关于军事协定的谈判应立即开始的决定,也是经伦敦和巴黎再三考虑研究后才得出的。正如我们已知道的,缔结一项军事协定是5月15日莫洛托夫向西兹提到的三基本要点中的第…。6月2日俄国的建议中还有这样一条规定,即载明三国同意彼此互相给予的援助的“方法、方式和范围”的一项军事协定,应与公约本身同时生效。然而,在6月间谈判初开始时,英法政府就希望它们能够说服苏联政府撤回这一要求。它们反对这个建议的主要原因是,军事协定的谈判必然会进展缓慢,而它们则极其不愿意将签订一项政治协定的时间拖延到三国总参谋部能够在军事条款上达成协议的时候。当然,它们还有另外一个想法。这在斯特朗7月20日给外交部的一封信中略有提到:“的确,这是非常奇怪的,在我们还不能确实断定它将成为我们的盟国之前,就要我们去同苏联政府谈军事秘密问题。”然而,在有些问题上莫洛托夫的死缠住不放战术证明是很成功的,而这就是其中之一。大使们的争辩毫无用处。的确,随着双方之间的分歧在谈判中逐渐减少,军事协定的问题也越来越被苏联政府看成是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了。如果不能确实保证它将得到西方的实质性援助,它是不会承担任何新的义务的。
1938年已经结束,1939年业已开始,但俄国的内部形势却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变化。尽管经过清洗,193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的草案是在1939年1月30日公布的。它公开宣布的目标是使国家在经济上、技术上独立自主和使国家的防务坚不可摧。因此,重点是摆在生产资料方面而不是消费品方面。在老的工业中心(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哈尔科夫等地),不再发展新的工业;新的工业将向东面,在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和更遥远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那里要发展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工业区。具有早期计划特色的大型工厂的建设将要停下来;中等规模的和小型的工厂将得到发展;整个工业生产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规定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六;其中重工业生产将以百分之十五点二的速度增长。机器制造和化学、电气工业产量的增加将超过一倍;重金属冶炼、造船、载重汽车、采煤和石油的产量都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以便形成紧急储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规定到1942年时应为百分之六十五,生产成本与1937年相比要降低百分之十一(这两项是**国家工业利润的指标)。1938-1942年期间的投资,工业方面是一千零三十三亿卢布(生产资料为八百六十八亿卢布,消费资料为一百六十五亿卢布);交通运输方面为三百五十八亿卢布;农业方面为一百零五亿卢布。
相形之下,普通人的个人福利强调得很不够。在整个期间,消费按人口计算每人可望增长百分之一点七。不过,在此期间普及中等教育可望实现。
在上述计划中有两点是十分清楚的。一,计划优先考虑的是国防和重整军备;二,为了完成这项计划,苏联应争取做到在1942年前不被卷入战争。
1939年初,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和重整军备,将国防工业委员会分成四个委员会:卡冈诺维奇(前国防工业人民委员)领导下的航空工业委员会;造船工业委员会;军火工业委员会;武器装备工业委员会。重工业委员会分成:l?卡冈诺维奇(前重工业人民委员)领导下的燃料工业委员会;电气工业委员会;黑色冶金工业委员会;化学工业委员会;建筑材料工业委员会。
2月23日,苏联武装力量全体成员(包括内务人民委员会所属各单位的成员)向“人民、苏维埃祖国和工农政府”宣誓效忠,并且每人都在新效忠书上签名。红军采取这种性质的宣誓还是第一次。同一天,海军委员会人民委员在《真理报》上一篇文章中宣布苏联政府决定建立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
显然,苏联此刻已经在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事情了。
第一个重大事件——虽然人们当时尚未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是第十八次党代会上就苏联国内外形势所作的演说。在回顾国内形势时,斯大林对苏联在经济上所取得的进展表示祝贺。他提到(在他的公开言论中这是第一次)对叛国罪的审判,并宣称由于清除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分子这一小撮间谍、杀人凶手和破坏分子——他们对外国奴颜婢膝,在每一个外国官老爷面前奴气十足,匍伏跪拜,甘愿为他充当间谍”——国家已经变得更加强大而不是更为削弱了。他就**的清洗(当时有一百六十万党员,这个数字比1934年上次代表大会时少了二十七万)和从党的队伍中清除“那些偶然混进来的、死气沉沉的、有野心的和公开敌对的分子”的情况,作了说明。他解释说,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马克思关于“国家消亡”的预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国家机器,包括陆军、海军和政治警察,必须继续存在,以确保国家免受国外敌人的侵犯。
讲到国际关系时,他公开谴责了在西班牙和其他地方所采取的不干涉政策,因为其目的是诱使德国把侵略矛头转向苏联。他说最近关于苏维埃乌克兰的一片“喧嚣”便是明证:胡说什么德国人正向乌克兰进军,他们已经控制了喀尔巴阡乌克兰,他们马上就要侵入和并吞苏维埃乌克兰,等等。他说,这种挑拨的目的是要毒化气氛,引起苏联同德国之间毫无来由的冲突。他谴责了“侵略国”,特别是日本和德国,但是他甚至更加强烈地谴责了那些忍气吞声宁愿向侵略者的要求让步的“非侵略国”。他声称,苏联的政策必须是既谨慎而又和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