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英联邦动员上
1939年战争的爆发,对英联邦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宪法方面,也有其深远的意义。这使当时所有已经获得自治的英联邦国家在主权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受到了一次考验,要决定是否参战。这也可能是一个最最引人注目的考验,看那种主张英联邦的各个自治成员国应有全权决定本国事务的主张能否实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王向德、奥、匈三国一宣战,英帝国(当时是这样称呼的)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各个自治领,都自然而然地卷入了战争;但在1939年,英王于9月3日向德国宣战时,卷入战争的只有联合王国、印度帝国以及一些殖民地和保护国。各个自治领——那些事实上已经独立的英联邦国家当时仍然通称自治领——则可由它们自由作出选择。
这些国家作出的选择因国而异,各不相同,但正是由于它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就越发显出了它们事实上是真的独立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政府认为,当英王处于战争状态时,他的所有自治领也就处于交战状态,因此它们立刻宣布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在加拿大,政府向议会提交了一项决议案,由议会两院召开会议对这问题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加拿大保持了一个星期的中立。南非联邦则是经过联邦议会的激烈辩论和投票表决并导致政府改组以后才参战的。爱尔兰自由邦却走极端,宣布中立,它虽然仍是英联邦的一个正式成员国,却在整个大战期间始终保持中立。1926年的鲍尔弗报告中所提出的“自治共同体”的主张,通过上述事实,最有力地证明是可行的。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无须由英王另行宣战,对此工党的伊瓦特博士持有异议,他本人曾写过一篇论述君权的论文。他认为,除非经过英王特别指定并由英联邦首相副署,否则总督是不能代表澳大利亚宣战的。两年多以后,对日战争发生时,伊瓦特已经担任外交部长,澳大利亚就是按照这个新的方式向日本宣战的。可是,在1939年时,人们却认为,单由总督高里勋爵宣布澳大利亚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也就够了。
在新西兰,当英国向德国发出的最后通牒到期的时候,内阁正在开会,它代表该自治领立即向德国宣战。两天后,议会召集会议,一致通过了要求批准这一行动的动议。
在加拿大,麦肯齐?金总理早已宣称,这个问题将由加拿大议会来决定;后来,自治领众议院一致投票决定,建议英王代表加拿大宣战。可是,直到9月10日,方才宣战。麦肯齐?金于9月8日向加拿大众议院讲话时,阐明了加拿大的态度。他说:“本政府今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的名义而采取的,……是完完全全以一个国家的名义而采取的。今天我们正在采取的行动,以及日后本议会将批准通过的那些行动,都是由我国和将要由我国自愿采取的,不是因为我们与英国的关系,处于殖民地或下级的地位,而是因为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有许多人曾预料加拿大国内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会发生意见分歧,这时它既已团结一致参战,就证明了以前的估计是错误的。1939年9月以前,在加拿大西部的许多地方,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的思潮很强烈,在魁北克省操法语的加拿大人中间,表现得更突出。有几个最主要的法裔加拿大议员,都坚持赞成中立政策,可是其他的人,包括司法部长e?拉波安特在内,却谴责中立不论在宪法上还是在道义上都是错误的。尽管后来魁北克省的省总理莫里斯?杜普莱西斯曾力图利用法裔加拿大人的孤立主义思想,但是中立政策仍然垮掉了,在整个战争时期,简直难得再听到有人提起中立的事。
在南非,由于在9月3日就任总理的国民党领袖赫佐格将军决心要实行中立政策——虽然他也同意让联合王国继续使用西蒙斯敦的海军基地——结果导致了政府的改组。他的政府中意见分歧,9月4日,他所提出的要求采纳他的政策的动议以六十七票对八十票被否决,在他自己的内阁中也有六名阁员投了反对票。结果,史末资将军提出的要求宣战的修正案获得通过。于是,赫佐格就要求总督解散议会。这个要求遭到了拒绝,理由是,另组一个政府将会获得本届众议院的信任(这个宪法方面的裁决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接着史末资将军出任南非总理。这个新政府于9月6日取得众议院的同意而宣战。
至于爱尔兰的决议,已由迪?瓦莱拉于1938年7月13日在众议院讲话时清楚地作了预示,他说:
我认为,在考虑这个防务问题时,我仍应当把自己在宪法上所处的地位与将来在事实上可能处于的地位仔细地区分开来。从宪法上来说,我希望各位代表能理解到,我们没有承担义务,我们可以不参战,我们可以保持中立,如果我们想这样做的话。就我所知,在宪法上我们没有不保持中立的义务。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的地位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南非毫无区别。这些国家的政府首脑已经非常明确地声称,他们没有承担义务必须参战,也没有预先承担义务必须采取任何行动,除非在当时情况下,议会认为采取这种行动是正确而且可取的。我们的地位就是这样。
当战争临到英国头上时,爱尔兰众议院对中立问题甚至没有举行辩论,认为此事早已决定了;众议院只是批准采取一些紧急措施,用以维护想当然的中立地位。
可是,五年半的战争不单是突出地表明了,那种认为取得自治领地位就等于事实上独立的说法是可靠的;这场战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这一点。这几年中的事态发展迫使英联邦有些组成部分的政治地位和宪法地位起了变化,导致了战局的巨大发展,印度、巴基斯坦和锡兰这三个新获得自治的亚洲国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1949年对联邦关系重新下的定义而成为英联邦的正式成员国。另有两个国家,爱尔兰自由邦和缅甸,以后干脆行使自己的权利退出了英联邦。在其他地区,尤其是在西非,宪法方面的进展也将大大加速。
在战争初期,印度和缅甸在这方面的进展最为重大。战争的果真爆发,确实突出地显示了这些国家对自身的事务并无全权处理,这就大大促使它们要求至少应有一个正式自治领的地位。这个运动在印度比在缅甸发展得更迅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1939年9月的时候,缅甸已经自治了两年之久。缅甸内阁虽然在是否宣战的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但是全力支持成立一个缅甸国防委员会,以组织该国的作战努力。11月7日,缅甸总督重申,英国政府的意图是尽力帮助缅甸获得它在英联邦应有的地位。尽管随着战争的进展,民族主义的煽动在缅甸有所增加,但是直到日本在远东发动进攻的前夕,这个运动才发展到较大的规模。
在印度,战争的过程将以两种截然不同但都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方针为标志。一方面,是一个争取独立的激烈的政治运动,不时地爆发为同英国人的公开冲突;另一方面,是为盟国在军事和经济这两方面作出卓越的努力。这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到战争末期,印度次大陆不仅已能提出完全独立的要求,而且在战争年代里已经获得了武装力量和经济实力去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新的自治领
在战争爆发时,英联邦的军事组织,正如其政治结构一样,也是缺乏固定形式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它是同样持久和有效的。每个自治领都对自己的国防军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并且对自身的防务负有主要的责任。唯一重大的例外情况是皇家新西兰海军,它在1940年之前是作为英国海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另一方面,联合王国不仅负责整个英联邦的所有主要防务,包括海军基地和沿交通线的要塞的维护和守卫工作,而且还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尽量负责协助英联邦各国的防务。例如,联合王国希望,在发生战争时,它将能在南太平洋用海军为保卫通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航道作出贡献。在战前,各自治领对维护英联邦的安全这一共同任务所作的贡献,实际上是很有限的。这时,加拿大已经让英国海军自由使用在哈利法克斯和埃斯奎莫尔特的两个基地,南非的重要海军基地西蒙斯敦也已向联合王国的军舰开放。新西兰已有好几年在经济上支援了新加坡的防务建设,1939年,加拿大派遣了四艘驱逐舰驻扎在太平洋,作为英联邦总的海军计划的一部分。1939年4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与联合王国的代表在惠灵顿举行会议后,也一起承担了保卫北至斐济为界的南太平洋地区的责任。
在联合王国本土之外,英联邦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在印度。在战争爆发时,印度军队有十八万三千人;由海军上将查特菲尔德勋爵主持的一个委员会,不久以前打了一份报告,提出一旦发生战事时扩充印度军队并使其现代化的方法。这支军队将发展成为一支人数为前所未有的志愿军,在1939年,它为英联邦在中东和远东提供了主要的战略后备力量。同年4月,这支后备力量向亚丁派遣了一个特别守备队,同年6月,印度军队被派到新加坡和中东去驻防。
即使没有正式的英联邦总的防务计划,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整个时期内,各自治领和联合王国的武装部队之间的协作也已经达到高度的水平。各自治领一直断断续续地参加了负责防务的内阁委员会的讨论——这个委员会仍然使用着英国国防委员会这个多少会令人误解的名称——并与联合王国的三军首长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它们在组织、训练和装备方面都采用同一制度。这就使英联邦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潜力,即使其大部分还没有被动员起来。
当战争开始时,除南非外,所有在海外的英联邦国家都立即准备派遣远征军,或是到欧洲战场去协同作战,或是去加强其他地区,特别是中东和远东的驻军和后备力量。它们的打算是基于一种信念,认为应当固守欧洲的西线,以使英联邦有充分时间来发展和部署它那非常分散的力量。但无疑的是,在头几个月里,工作肯定未抓紧进行,因此一位研究印度作战努力的史学家康普顿?麦肯齐指责这是一种“有气无力的乐观主义”。主要依靠的是志愿军。联合王国于1939年已采用征兵制,同年晚些时候,澳大利亚也跟着这样做,并且还重新制定了为国内防卫所需要的强迫军事训练制度。可是,这些都是例外的情况。加拿大就没有实行征兵制,一部分是由于战争初期还不需要这样做,一部分是由于这是一个争辩得很激烈的政治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拿大于1917年在受到**语的加拿大人强烈反对的情况下,曾实行过义务兵役制。1939年,又出现了同样的反对情况,所以直到1945年初之前,加拿大并未作过为海外作战而征兵的尝试。然而,志愿报名的还是不乏其人。虽然在战争爆发时,加拿大的军队只有四千五百人,但是它发展得很快,到1939年底,有一个加拿大师的大部分部队已经被运到联合王国。象加拿大一样,英联邦的其他国家也沿用了自愿参军的制度。
到1940年初,一个新西兰旅和一个澳大利亚师的大部分部队已经训练好,准备开往中东。在南非,征兵工作和训练工作都进展得相当快,但是,由于缺乏装备,一直到第一步兵旅才被全面动员起来参加作战。1940年7月,这个旅作为南非师的先头突击部队被调派到东非,最后在攻打阿比西尼亚的战役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南非政府的行动自由,受到南非联邦议会在同意宣战时所通过的动议中的第三条的限制。该条要求南非联邦“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卫它的领土和南非的利益”,但是也要求“政府不得象在上次大战那样向海外派遣军队”。此外,按照国防法令,除保卫南非外,不得要求动用联邦国防军。但是,事情的发展使这些定义有了很大的伸缩性。1940年以后,由于北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战场,“海外”这个名词所包含的局限性大大地放宽了。这个名词被解释为不指非洲的任何部分,1940年2月,国民义勇军——相当于英国的本土军——作为志愿军队重新组织起来,其任务是在本大陆的任何地方作战。
印度军队打算在三年之内扩展到二百万人,但是这项工作开始时进行得很缓慢。由于装备缺乏,不能大规模征召后备役军人,在头几个月里,有几千名志愿参军的人没有能入伍,政府只得打发他们回家,表示以后有机会时一定再作安排。可是,那些在战争爆发时已经组织和训练好的印度军队,却马上就派了用场。有相当多的兵力留在印度,驻扎在西北国境线上,一个原因是,自从德苏协定签署后,这里就被看作是危险地带,另一个原因是,与当地部族的战斗直到1940年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还在继续。然而,也有两旅印度军队集结在中东,这两个旅后来成为那个赫赫有名的印度第四师的核心。另外,印度军队也被派到新加坡、缅甸和东非,还有一支小规模的运输部队被派到法国,及时地参加了1940年的战役。缅甸编为一个独立的战区,这时也着手招募新的军队。它建立了一支辅助作战的缅甸空军和一支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在其他殖民地,志愿参军的人也源源而来,有的参加了联合王国的军队,有的参加了当地的部队。
在东非,皇家非洲步枪队的骨干经过扩充成为非洲第十一师和第十二师,基地设在肯尼亚。最后共有十九个非洲部族参加了这些部队。在西非,皇家西非边防军也经过扩充,先后派部队到东非、意属索马里兰和缅甸去作战。在南罗得西亚,成立了第一支单独被派到海外去作战的罗得西亚联队——南罗得西亚装甲部队,另外,还有八千名志愿人员参加了其他部队。塞浦路斯提供了一个驮载运输连,于1940年在法国登陆;在英联邦的其他领土上,也建立了许多其他小规模的军队;在非洲的一些保护国,有许多出色的新兵参加了非洲辅助工兵部队。
[奉献]
1939年战争的爆发,对英联邦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宪法方面,也有其深远的意义。这使当时所有已经获得自治的英联邦国家在主权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受到了一次考验,要决定是否参战。这也可能是一个最最引人注目的考验,看那种主张英联邦的各个自治成员国应有全权决定本国事务的主张能否实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王向德、奥、匈三国一宣战,英帝国(当时是这样称呼的)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各个自治领,都自然而然地卷入了战争;但在1939年,英王于9月3日向德国宣战时,卷入战争的只有联合王国、印度帝国以及一些殖民地和保护国。各个自治领——那些事实上已经独立的英联邦国家当时仍然通称自治领——则可由它们自由作出选择。
这些国家作出的选择因国而异,各不相同,但正是由于它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就越发显出了它们事实上是真的独立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政府认为,当英王处于战争状态时,他的所有自治领也就处于交战状态,因此它们立刻宣布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在加拿大,政府向议会提交了一项决议案,由议会两院召开会议对这问题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加拿大保持了一个星期的中立。南非联邦则是经过联邦议会的激烈辩论和投票表决并导致政府改组以后才参战的。爱尔兰自由邦却走极端,宣布中立,它虽然仍是英联邦的一个正式成员国,却在整个大战期间始终保持中立。1926年的鲍尔弗报告中所提出的“自治共同体”的主张,通过上述事实,最有力地证明是可行的。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无须由英王另行宣战,对此工党的伊瓦特博士持有异议,他本人曾写过一篇论述君权的论文。他认为,除非经过英王特别指定并由英联邦首相副署,否则总督是不能代表澳大利亚宣战的。两年多以后,对日战争发生时,伊瓦特已经担任外交部长,澳大利亚就是按照这个新的方式向日本宣战的。可是,在1939年时,人们却认为,单由总督高里勋爵宣布澳大利亚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也就够了。
在新西兰,当英国向德国发出的最后通牒到期的时候,内阁正在开会,它代表该自治领立即向德国宣战。两天后,议会召集会议,一致通过了要求批准这一行动的动议。
在加拿大,麦肯齐?金总理早已宣称,这个问题将由加拿大议会来决定;后来,自治领众议院一致投票决定,建议英王代表加拿大宣战。可是,直到9月10日,方才宣战。麦肯齐?金于9月8日向加拿大众议院讲话时,阐明了加拿大的态度。他说:“本政府今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的名义而采取的,……是完完全全以一个国家的名义而采取的。今天我们正在采取的行动,以及日后本议会将批准通过的那些行动,都是由我国和将要由我国自愿采取的,不是因为我们与英国的关系,处于殖民地或下级的地位,而是因为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有许多人曾预料加拿大国内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会发生意见分歧,这时它既已团结一致参战,就证明了以前的估计是错误的。1939年9月以前,在加拿大西部的许多地方,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的思潮很强烈,在魁北克省操法语的加拿大人中间,表现得更突出。有几个最主要的法裔加拿大议员,都坚持赞成中立政策,可是其他的人,包括司法部长e?拉波安特在内,却谴责中立不论在宪法上还是在道义上都是错误的。尽管后来魁北克省的省总理莫里斯?杜普莱西斯曾力图利用法裔加拿大人的孤立主义思想,但是中立政策仍然垮掉了,在整个战争时期,简直难得再听到有人提起中立的事。
在南非,由于在9月3日就任总理的国民党领袖赫佐格将军决心要实行中立政策——虽然他也同意让联合王国继续使用西蒙斯敦的海军基地——结果导致了政府的改组。他的政府中意见分歧,9月4日,他所提出的要求采纳他的政策的动议以六十七票对八十票被否决,在他自己的内阁中也有六名阁员投了反对票。结果,史末资将军提出的要求宣战的修正案获得通过。于是,赫佐格就要求总督解散议会。这个要求遭到了拒绝,理由是,另组一个政府将会获得本届众议院的信任(这个宪法方面的裁决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接着史末资将军出任南非总理。这个新政府于9月6日取得众议院的同意而宣战。
至于爱尔兰的决议,已由迪?瓦莱拉于1938年7月13日在众议院讲话时清楚地作了预示,他说:
我认为,在考虑这个防务问题时,我仍应当把自己在宪法上所处的地位与将来在事实上可能处于的地位仔细地区分开来。从宪法上来说,我希望各位代表能理解到,我们没有承担义务,我们可以不参战,我们可以保持中立,如果我们想这样做的话。就我所知,在宪法上我们没有不保持中立的义务。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的地位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南非毫无区别。这些国家的政府首脑已经非常明确地声称,他们没有承担义务必须参战,也没有预先承担义务必须采取任何行动,除非在当时情况下,议会认为采取这种行动是正确而且可取的。我们的地位就是这样。
当战争临到英国头上时,爱尔兰众议院对中立问题甚至没有举行辩论,认为此事早已决定了;众议院只是批准采取一些紧急措施,用以维护想当然的中立地位。
可是,五年半的战争不单是突出地表明了,那种认为取得自治领地位就等于事实上独立的说法是可靠的;这场战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这一点。这几年中的事态发展迫使英联邦有些组成部分的政治地位和宪法地位起了变化,导致了战局的巨大发展,印度、巴基斯坦和锡兰这三个新获得自治的亚洲国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1949年对联邦关系重新下的定义而成为英联邦的正式成员国。另有两个国家,爱尔兰自由邦和缅甸,以后干脆行使自己的权利退出了英联邦。在其他地区,尤其是在西非,宪法方面的进展也将大大加速。
在战争初期,印度和缅甸在这方面的进展最为重大。战争的果真爆发,确实突出地显示了这些国家对自身的事务并无全权处理,这就大大促使它们要求至少应有一个正式自治领的地位。这个运动在印度比在缅甸发展得更迅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1939年9月的时候,缅甸已经自治了两年之久。缅甸内阁虽然在是否宣战的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但是全力支持成立一个缅甸国防委员会,以组织该国的作战努力。11月7日,缅甸总督重申,英国政府的意图是尽力帮助缅甸获得它在英联邦应有的地位。尽管随着战争的进展,民族主义的煽动在缅甸有所增加,但是直到日本在远东发动进攻的前夕,这个运动才发展到较大的规模。
在印度,战争的过程将以两种截然不同但都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方针为标志。一方面,是一个争取独立的激烈的政治运动,不时地爆发为同英国人的公开冲突;另一方面,是为盟国在军事和经济这两方面作出卓越的努力。这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到战争末期,印度次大陆不仅已能提出完全独立的要求,而且在战争年代里已经获得了武装力量和经济实力去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新的自治领
在战争爆发时,英联邦的军事组织,正如其政治结构一样,也是缺乏固定形式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它是同样持久和有效的。每个自治领都对自己的国防军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并且对自身的防务负有主要的责任。唯一重大的例外情况是皇家新西兰海军,它在1940年之前是作为英国海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另一方面,联合王国不仅负责整个英联邦的所有主要防务,包括海军基地和沿交通线的要塞的维护和守卫工作,而且还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尽量负责协助英联邦各国的防务。例如,联合王国希望,在发生战争时,它将能在南太平洋用海军为保卫通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航道作出贡献。在战前,各自治领对维护英联邦的安全这一共同任务所作的贡献,实际上是很有限的。这时,加拿大已经让英国海军自由使用在哈利法克斯和埃斯奎莫尔特的两个基地,南非的重要海军基地西蒙斯敦也已向联合王国的军舰开放。新西兰已有好几年在经济上支援了新加坡的防务建设,1939年,加拿大派遣了四艘驱逐舰驻扎在太平洋,作为英联邦总的海军计划的一部分。1939年4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与联合王国的代表在惠灵顿举行会议后,也一起承担了保卫北至斐济为界的南太平洋地区的责任。
在联合王国本土之外,英联邦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在印度。在战争爆发时,印度军队有十八万三千人;由海军上将查特菲尔德勋爵主持的一个委员会,不久以前打了一份报告,提出一旦发生战事时扩充印度军队并使其现代化的方法。这支军队将发展成为一支人数为前所未有的志愿军,在1939年,它为英联邦在中东和远东提供了主要的战略后备力量。同年4月,这支后备力量向亚丁派遣了一个特别守备队,同年6月,印度军队被派到新加坡和中东去驻防。
即使没有正式的英联邦总的防务计划,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整个时期内,各自治领和联合王国的武装部队之间的协作也已经达到高度的水平。各自治领一直断断续续地参加了负责防务的内阁委员会的讨论——这个委员会仍然使用着英国国防委员会这个多少会令人误解的名称——并与联合王国的三军首长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它们在组织、训练和装备方面都采用同一制度。这就使英联邦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潜力,即使其大部分还没有被动员起来。
当战争开始时,除南非外,所有在海外的英联邦国家都立即准备派遣远征军,或是到欧洲战场去协同作战,或是去加强其他地区,特别是中东和远东的驻军和后备力量。它们的打算是基于一种信念,认为应当固守欧洲的西线,以使英联邦有充分时间来发展和部署它那非常分散的力量。但无疑的是,在头几个月里,工作肯定未抓紧进行,因此一位研究印度作战努力的史学家康普顿?麦肯齐指责这是一种“有气无力的乐观主义”。主要依靠的是志愿军。联合王国于1939年已采用征兵制,同年晚些时候,澳大利亚也跟着这样做,并且还重新制定了为国内防卫所需要的强迫军事训练制度。可是,这些都是例外的情况。加拿大就没有实行征兵制,一部分是由于战争初期还不需要这样做,一部分是由于这是一个争辩得很激烈的政治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拿大于1917年在受到**语的加拿大人强烈反对的情况下,曾实行过义务兵役制。1939年,又出现了同样的反对情况,所以直到1945年初之前,加拿大并未作过为海外作战而征兵的尝试。然而,志愿报名的还是不乏其人。虽然在战争爆发时,加拿大的军队只有四千五百人,但是它发展得很快,到1939年底,有一个加拿大师的大部分部队已经被运到联合王国。象加拿大一样,英联邦的其他国家也沿用了自愿参军的制度。
到1940年初,一个新西兰旅和一个澳大利亚师的大部分部队已经训练好,准备开往中东。在南非,征兵工作和训练工作都进展得相当快,但是,由于缺乏装备,一直到第一步兵旅才被全面动员起来参加作战。1940年7月,这个旅作为南非师的先头突击部队被调派到东非,最后在攻打阿比西尼亚的战役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南非政府的行动自由,受到南非联邦议会在同意宣战时所通过的动议中的第三条的限制。该条要求南非联邦“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卫它的领土和南非的利益”,但是也要求“政府不得象在上次大战那样向海外派遣军队”。此外,按照国防法令,除保卫南非外,不得要求动用联邦国防军。但是,事情的发展使这些定义有了很大的伸缩性。1940年以后,由于北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战场,“海外”这个名词所包含的局限性大大地放宽了。这个名词被解释为不指非洲的任何部分,1940年2月,国民义勇军——相当于英国的本土军——作为志愿军队重新组织起来,其任务是在本大陆的任何地方作战。
印度军队打算在三年之内扩展到二百万人,但是这项工作开始时进行得很缓慢。由于装备缺乏,不能大规模征召后备役军人,在头几个月里,有几千名志愿参军的人没有能入伍,政府只得打发他们回家,表示以后有机会时一定再作安排。可是,那些在战争爆发时已经组织和训练好的印度军队,却马上就派了用场。有相当多的兵力留在印度,驻扎在西北国境线上,一个原因是,自从德苏协定签署后,这里就被看作是危险地带,另一个原因是,与当地部族的战斗直到1940年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还在继续。然而,也有两旅印度军队集结在中东,这两个旅后来成为那个赫赫有名的印度第四师的核心。另外,印度军队也被派到新加坡、缅甸和东非,还有一支小规模的运输部队被派到法国,及时地参加了1940年的战役。缅甸编为一个独立的战区,这时也着手招募新的军队。它建立了一支辅助作战的缅甸空军和一支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在其他殖民地,志愿参军的人也源源而来,有的参加了联合王国的军队,有的参加了当地的部队。
在东非,皇家非洲步枪队的骨干经过扩充成为非洲第十一师和第十二师,基地设在肯尼亚。最后共有十九个非洲部族参加了这些部队。在西非,皇家西非边防军也经过扩充,先后派部队到东非、意属索马里兰和缅甸去作战。在南罗得西亚,成立了第一支单独被派到海外去作战的罗得西亚联队——南罗得西亚装甲部队,另外,还有八千名志愿人员参加了其他部队。塞浦路斯提供了一个驮载运输连,于1940年在法国登陆;在英联邦的其他领土上,也建立了许多其他小规模的军队;在非洲的一些保护国,有许多出色的新兵参加了非洲辅助工兵部队。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