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的话引发了大殿内的一阵骚动,百官吃惊地面面相觑,以眼神交流着心中的惊奇与震撼。自从“清君侧”以来,陈雨一再刷新他们的认知,以往的官场经验似乎都不适用于陈雨,他们发现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年轻、强势的文成侯了。
陈雨练兵打仗的本事独步天下就不说了,野心和魄力也是极其惊人。受了朝廷的打压就敢悍然起兵“清君侧”,而且成功率这么低的事情居然就让他干成了,一举成为凌驾于百官之上的权臣,一向刚愎自用、态度强硬的皇帝也被迫妥协,俨然一个大明版的曹操横空出世。做到了这个程度还不算,脚跟没站稳就把矛头对准了全城的勋戚大臣,几天之内硬生生榨出了几千万两白银,丝毫不在乎得罪整个京城的权贵圈子,再次颠覆了众人的认知。现在,在把皇帝和大臣得罪了个遍之后,居然要主动要求出城与皇太极硬刚!
很多人心里都想,这家伙内外树敌,两面出击,是自以为铜头铁臂、刀枪不入吗?就算他手握重兵,不怕城内权贵反水,难道就有把握撼动皇太极吗?要知道,这次可不是多尔衮的一支偏师,而是整个满蒙八旗的十万精锐!要是轻易就能击退,朝廷这么多年来又何须花费重金打造辽东防线?
出征的提议太过震撼,反倒让所有人忽视了一个细节:陈雨能够及时掌握满清大军的一举一动,情报收集能力远在厂卫等机构之上。在明清之前的较量中,在情报战方面,明朝完全被满清碾压,除了彼此硬实力的差距外,情报信息不对称,对清军的行动部署一无所知,也是军事上处处被动的原因之一。
与群臣的震撼不一样,崇祯的心情非常复杂。
站在大明皇帝的角度,能够堂堂正正击败皇太极,是他登基以来就梦寐以求的事情,收复辽东更是他心目中足以载入史册的千秋伟业,要不然当年也不会被袁崇焕一句“五年平辽”忽悠,屁颠颠地为其堆砌资源、赋予极大权力。只可惜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最后换来的只是皇太极率领大军势如破竹攻到北京城下,“五年平辽”成为泡影。现在领兵大将换成陈雨,过去一年多时间的辉煌战绩,似乎预示着陈雨能完成袁崇焕时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击溃卷土重来的皇太极,甚至收复辽东都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但是在这种非常时期,如果陈雨击败皇太极,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打崇祯的脸。皇太极作为大明宿敌,这次入关却是崇祯纵容所致,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外敌之手解除内部危机,说起来不甚光彩,但只要按照计划进行,道德的污点可以设法粉饰掩盖。只可惜随着陈雨的入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以下犯上的罪臣摇身一变成了掌控朝堂的权臣;暂时与明朝廷妥协、“助明平乱”的皇太极又回到了原来的宿命之敌角色。陈雨站在了大义名分的制高点,与皇太极的战斗,胜了就是千古留名的功臣,即便输了也是悲壮的英雄,无论结局如何,崇祯都颇为尴尬。
除去立场的尴尬,崇祯对陈雨的观感也变得纠结起来。原本对其足以动摇皇权统治的“清君侧”行为非常反感,不过敢怒不敢言,但捐饷的成功,又让崇祯看到了陈雨的另一面。如果没有之前的以下犯上,这样能打仗、能聚财的武将简直是百年难遇的人才,足以成为崇祯能够倚仗的国之栋梁,甩袁崇焕等人几条街。
怀着纠结的心情,崇祯忍不住问:“爱卿真的想好了,有把握吗?”
此刻,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希望陈雨是胜还是败。
陈雨信心十足地回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臣也不敢托大自称必胜,但有八成的把握重挫皇太极,铸就老奴起兵以来最辉煌的胜绩,让大明扬眉吐气,让陛下成为三朝以来最成功的帝王!”
三朝以来最成功的帝王!
崇祯全身的血液一下就变得沸腾起来。从万历开始,到天启皇帝,再到自己,面对辽东的这群蛮夷屡战屡败,已经不复大明曾经的辉煌,若是能在自己手上彻底扭转这个局面,那是多么诱人的功绩?
他激动地差点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提高音量说道:“爱卿果然是国之栋梁、朝廷之柱石!既然如此,就准予爱卿领兵出征,你要什么,朕就给什么,粮饷自不必说,各部衙门也会倾力配合,保证后顾无忧,朕会在京城等着你凯旋归来!”
放在以往,国库空虚、兵员不足,他是不敢表这个态的,要不然也不会面对卢象升的请战避之不及,酿成天雄军全军覆没的悲剧,他不是不想做一个抗击鞑虏、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是实力不允许啊。
但是现在不同了,坐拥文登营这支强军,手握三千万两真金白银——尽管军队的指挥权和银子的出处和他都没什么关系——有了充足的底气,崇祯第一次敢撂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感觉浑身毛孔都散发着舒坦。多少年了,朝廷军国大事都是缝缝补补过日子,拆东墙补西墙,何曾这么爽快过?
陈雨躬身行礼:“吾皇圣明!”口中恭敬,心里暗笑:兵权在我手中,内阁和兵部都有我的人,银子也是我逼捐的,不用你说,这些也都不是问题,不过给你面子让你占点头口便宜罢了。
百官察言观色,知道出征是大势所趋,打鞑子又是个政治正确的问题,自然乐得见风使舵,随着陈雨行礼,整齐地高呼:“吾皇圣明!”
崇祯笑的合不拢嘴,除了自己刚刚即位做掉魏忠贤那年,这样和谐的场景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要不是顾忌帝王威仪,只怕当场就要失态。
心潮澎湃之下,崇祯觉得陈雨之前的所作所为似乎都不重要了,当即脱口而出:“出征之前,国公的封赏一定要完成,朕也会率百官亲自送大军出城!”
陈雨刚挺直腰,闻言只得再躬身谢恩:“谢主隆恩!”
早朝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结束,崇祯和陈雨各取所需,一个满足了虚荣心,得到了面子,一个获得了大义名分的加持,得到了里子,皆大欢喜。
两日后,礼部在皇帝的催促下,匆匆走完了原本繁琐的流程,然后朝廷颁下圣旨,陈雨从文成侯升为文国公,赐予“护国征虏文武大将军”封号,掌握天下兵马调度大权,并以五军都督府大都督身份参与朝政,正式成为满朝文武第一人,真真切切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历朝历代的丞相、大将军,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三日,从山东风尘仆仆赶来的朱大典、赵梓隆、邓范和近万军队在天津卫登陆,避开东面广渠门的清军,趁夜从南面安定门入城。
朱大典马不停蹄入主户部,赵梓隆出任神枢营总兵官,暂代总督京营戎政事务,邓范虽没有出任新职,但受兵部之命接管了外城防务。这几项人事任命,加上方正化任御马监秉笔兼东厂提督、陈新甲掌管兵部、唐世济在内阁站稳脚跟,陈雨在京城各个要害位置的布局就宣告完成,整个京城可以说都在他掌控之下,后方无忧,与满清的决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陈雨练兵打仗的本事独步天下就不说了,野心和魄力也是极其惊人。受了朝廷的打压就敢悍然起兵“清君侧”,而且成功率这么低的事情居然就让他干成了,一举成为凌驾于百官之上的权臣,一向刚愎自用、态度强硬的皇帝也被迫妥协,俨然一个大明版的曹操横空出世。做到了这个程度还不算,脚跟没站稳就把矛头对准了全城的勋戚大臣,几天之内硬生生榨出了几千万两白银,丝毫不在乎得罪整个京城的权贵圈子,再次颠覆了众人的认知。现在,在把皇帝和大臣得罪了个遍之后,居然要主动要求出城与皇太极硬刚!
很多人心里都想,这家伙内外树敌,两面出击,是自以为铜头铁臂、刀枪不入吗?就算他手握重兵,不怕城内权贵反水,难道就有把握撼动皇太极吗?要知道,这次可不是多尔衮的一支偏师,而是整个满蒙八旗的十万精锐!要是轻易就能击退,朝廷这么多年来又何须花费重金打造辽东防线?
出征的提议太过震撼,反倒让所有人忽视了一个细节:陈雨能够及时掌握满清大军的一举一动,情报收集能力远在厂卫等机构之上。在明清之前的较量中,在情报战方面,明朝完全被满清碾压,除了彼此硬实力的差距外,情报信息不对称,对清军的行动部署一无所知,也是军事上处处被动的原因之一。
与群臣的震撼不一样,崇祯的心情非常复杂。
站在大明皇帝的角度,能够堂堂正正击败皇太极,是他登基以来就梦寐以求的事情,收复辽东更是他心目中足以载入史册的千秋伟业,要不然当年也不会被袁崇焕一句“五年平辽”忽悠,屁颠颠地为其堆砌资源、赋予极大权力。只可惜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最后换来的只是皇太极率领大军势如破竹攻到北京城下,“五年平辽”成为泡影。现在领兵大将换成陈雨,过去一年多时间的辉煌战绩,似乎预示着陈雨能完成袁崇焕时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击溃卷土重来的皇太极,甚至收复辽东都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但是在这种非常时期,如果陈雨击败皇太极,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打崇祯的脸。皇太极作为大明宿敌,这次入关却是崇祯纵容所致,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外敌之手解除内部危机,说起来不甚光彩,但只要按照计划进行,道德的污点可以设法粉饰掩盖。只可惜随着陈雨的入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以下犯上的罪臣摇身一变成了掌控朝堂的权臣;暂时与明朝廷妥协、“助明平乱”的皇太极又回到了原来的宿命之敌角色。陈雨站在了大义名分的制高点,与皇太极的战斗,胜了就是千古留名的功臣,即便输了也是悲壮的英雄,无论结局如何,崇祯都颇为尴尬。
除去立场的尴尬,崇祯对陈雨的观感也变得纠结起来。原本对其足以动摇皇权统治的“清君侧”行为非常反感,不过敢怒不敢言,但捐饷的成功,又让崇祯看到了陈雨的另一面。如果没有之前的以下犯上,这样能打仗、能聚财的武将简直是百年难遇的人才,足以成为崇祯能够倚仗的国之栋梁,甩袁崇焕等人几条街。
怀着纠结的心情,崇祯忍不住问:“爱卿真的想好了,有把握吗?”
此刻,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希望陈雨是胜还是败。
陈雨信心十足地回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臣也不敢托大自称必胜,但有八成的把握重挫皇太极,铸就老奴起兵以来最辉煌的胜绩,让大明扬眉吐气,让陛下成为三朝以来最成功的帝王!”
三朝以来最成功的帝王!
崇祯全身的血液一下就变得沸腾起来。从万历开始,到天启皇帝,再到自己,面对辽东的这群蛮夷屡战屡败,已经不复大明曾经的辉煌,若是能在自己手上彻底扭转这个局面,那是多么诱人的功绩?
他激动地差点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提高音量说道:“爱卿果然是国之栋梁、朝廷之柱石!既然如此,就准予爱卿领兵出征,你要什么,朕就给什么,粮饷自不必说,各部衙门也会倾力配合,保证后顾无忧,朕会在京城等着你凯旋归来!”
放在以往,国库空虚、兵员不足,他是不敢表这个态的,要不然也不会面对卢象升的请战避之不及,酿成天雄军全军覆没的悲剧,他不是不想做一个抗击鞑虏、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是实力不允许啊。
但是现在不同了,坐拥文登营这支强军,手握三千万两真金白银——尽管军队的指挥权和银子的出处和他都没什么关系——有了充足的底气,崇祯第一次敢撂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感觉浑身毛孔都散发着舒坦。多少年了,朝廷军国大事都是缝缝补补过日子,拆东墙补西墙,何曾这么爽快过?
陈雨躬身行礼:“吾皇圣明!”口中恭敬,心里暗笑:兵权在我手中,内阁和兵部都有我的人,银子也是我逼捐的,不用你说,这些也都不是问题,不过给你面子让你占点头口便宜罢了。
百官察言观色,知道出征是大势所趋,打鞑子又是个政治正确的问题,自然乐得见风使舵,随着陈雨行礼,整齐地高呼:“吾皇圣明!”
崇祯笑的合不拢嘴,除了自己刚刚即位做掉魏忠贤那年,这样和谐的场景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要不是顾忌帝王威仪,只怕当场就要失态。
心潮澎湃之下,崇祯觉得陈雨之前的所作所为似乎都不重要了,当即脱口而出:“出征之前,国公的封赏一定要完成,朕也会率百官亲自送大军出城!”
陈雨刚挺直腰,闻言只得再躬身谢恩:“谢主隆恩!”
早朝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结束,崇祯和陈雨各取所需,一个满足了虚荣心,得到了面子,一个获得了大义名分的加持,得到了里子,皆大欢喜。
两日后,礼部在皇帝的催促下,匆匆走完了原本繁琐的流程,然后朝廷颁下圣旨,陈雨从文成侯升为文国公,赐予“护国征虏文武大将军”封号,掌握天下兵马调度大权,并以五军都督府大都督身份参与朝政,正式成为满朝文武第一人,真真切切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历朝历代的丞相、大将军,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三日,从山东风尘仆仆赶来的朱大典、赵梓隆、邓范和近万军队在天津卫登陆,避开东面广渠门的清军,趁夜从南面安定门入城。
朱大典马不停蹄入主户部,赵梓隆出任神枢营总兵官,暂代总督京营戎政事务,邓范虽没有出任新职,但受兵部之命接管了外城防务。这几项人事任命,加上方正化任御马监秉笔兼东厂提督、陈新甲掌管兵部、唐世济在内阁站稳脚跟,陈雨在京城各个要害位置的布局就宣告完成,整个京城可以说都在他掌控之下,后方无忧,与满清的决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