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嗅觉往往比狗还灵。
早在津门开港之前泉州、明州的商人已经对欧阳家过份关注东海北部的动态有所怀疑之后通过各种途径而知道了北方会兴起新的商机那些饱怀冒险精神者便都义无反顾地向北扬帆。
政和六年中津门开港时南方的商人们都还只是抱着试探性的心态借着东海季风洋流的末绪来到这个新港。他们也带来一些货物如茶、丝绸、陶瓷等这一仓半仓的货物虽然走俏但相对于赵观、刘从为的契丹、渤海商人以及李相隆为的高丽商人而言这些货物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北地市场可怕的**。而且由于没有足够的货物作为资本更没有携带大量的宋钱这些大宋商人能买回去的货物数量也极为有限——他们面对汉部美轮美奂的琉璃品、高丽质优价廉的人参以及津门郊外成群的草原战马都只能望而兴叹怨恨自己当初没敢下更大的决心与本钱。
在大宋商人里面政和六年获利最大的是欧阳家和黄家。欧阳家是有备而来而黄家则得杨应麒开金口秘密赊走了大量的琉璃品和两百匹马。他们两家船只回闽之后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相当大的商潮风头之盛一时间竟然盖过了陈、林两大家族。
这种暴利性成功的传播能力是很可怕的。在政和七年的春季“一到津门金银满盆”这个传说便传遍了半个大宋:南至两广北达江淮西边甚至到了四川!
这一年的冬、春之际到底有多少商人在准备着北上的船只货物?管理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宋市舶司根本就无从统计。
在泉州和明州有船没船引的商家正变着法子去贿赂市舶司的官员实在拿不到船引的就想着如何走私连船都没有的小商人则想尽办法要把货物托运在别家的船上。总之政和七年所有即将北上的船只在夏季到来之前就已经被订满了。
杨应麒曾经对卢克忠说他低估了大海的肚量卢克忠当时对这句话不以为然。不过津门在政和六年欣欣向荣的局面也让他颇为自己治下能如此繁华而自豪。
然而政和七年五月之后卢克忠才现:如果把去年的津门和今年相比那去年那个他视为“繁华”的港口简直可以用荒凉来形容!
南边的商船几乎是和季风同时来到津门!北来船只的数量和大小完全出了卢克忠的想象力!进入五月中旬以后整个津门已经繁荣到近乎混乱的地步了。欧阳适顾着海上缉私竟然再也没能力兼顾岸上的治安。卢克忠只好请求杨开远调一千工兵过来维持局面。
幸好这些北来的商人们看来十分安分守己谨守秩序。卢克忠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杨应麒在去年给欧阳家、黄家颁的《津门商贾律法禁令》早在二三月时便在江南一带流传甚广。黄家在杨应麒的示意下大肆宣传称若不读通这本书则没法去津门做生意。没几天时间江南的书坊便都开动起来狂印几乎所有来津门的商人都人手一册。
这本小册子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略述商人当有之精神;第二部分是津门各项关税的基本指标;第三部分是津门饮食、住宿、交易地点以及交易规则的指南;第四部分才是三十六条和商贾相关的律法禁令;第五部分是杂项。可以说这本小册子囊括了前往津门所需要的信息它能够迅流行也并不仅仅因为黄家的大力宣传。
杨应麒这本小册子成稿之后卢克忠也曾看过当时不以为意这时重新翻阅不由得感叹七将军的先见之明。他将那些守则一一细读联想起这几日津门的景况才体会到每一条律法禁令都有深意直到此刻卢克忠才知道杨朴为何会对杨应麒如此钦佩。
随着南边商船北来数量日渐增多津门的各种问题也逐一暴露出来。最先爆的是住宿问题。虽然政和六年年间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都已经修建了许多房屋然而这些房屋比起需求来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津门内部的民房早在四月就已经挤满了人杨应麒见状便从萧铁奴处借来几百个大帐篷在津门外搭建起来这才勉强解决了住的问题。
接着便是饮食问题。伴随商船而来的不仅有商贾还有流民、短工、家人、船夫等各式各样的人这些新流入的人口对津门的粮食供应而言无疑是一个可怕的负担。由于杨应麒严格限制粮食供给并不让军备仓、荒备仓里的存粮无限量地流入市场因此在商船自带粮食见底之后整个津门的粮价便急剧飙升。
津门粮价高涨之后又迅影响到了开州、辰州与曷苏馆部甚至连辽阳府的粮价也开始出现失衡的征兆。胡十门在杨应麒的暗示下倒卖了不少粮食让曷苏馆大大赚了一笔合族欢庆。这种类似的好处已不是第一次了——杨应麒南来以后屡屡以各种手段向曷苏馆人示好比如赠送大批的书籍、煤炉等物大大改善了曷苏馆部的民生民俗。
不过辽河地区这一年能够流入市场的余粮却不多加上其中一部分又被杨应麒以各种方式控制着津门的粮店很快又告罄了。不少商人开始通过贿赂、求情等手段去打备用粮的主意却一个个碰了大钉子!原住民虽然有些存粮但看到这种突如其来的粮荒也个个捂紧了自己的米缸。就在津门的外来者眼见就要断粮的时候两艘千料大海船开进了津门。
一开始没人去注意这两艘大海船的到来——近一个多月来来津门的船只实在太多了。然而不久后就有人走向奔告说这两艘船上的货物十分奇怪以至于竟然在短短的时间之内便吸引了整个津门商贾的眼光!
到底是什么奇怪的货物呢?来到这里的商贩可以说个个见多识广就算是南洋的长鼻大象西域的绝色美女高丽的千年人参都未必能让他们心动!可他们现在望着那两艘大船卸货所在的仓库却个个眼红!
“我见过的!真的见过!在码头上卸的时候一个袋子钩破了那里面都是……”
都是什么?不是丝绸陶瓷也不是翡翠珍珠而是一袋袋、一仓仓的大米!
“哦——”许多精明的商人听说后不是感叹终于有粮食了而是感叹这艘船主的精明!在这种节骨眼上运来大米几乎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整个津门物价的走向——除非七将军肯打开备用仓否则津门所有外来者都不得不接受这个极有眼光的船主的盘剥了。
“唉……好厉害!现在的米价只怕一袋大米便能换走我们一袋好茶!”
“是啊!到底是什么人有这样的手笔、这样的远见?”
“你还不知道么?那可是我们福建鼎鼎大名的家族!”
“鼎鼎大名的家族?难道是……”
“林家!”
早在津门开港之前泉州、明州的商人已经对欧阳家过份关注东海北部的动态有所怀疑之后通过各种途径而知道了北方会兴起新的商机那些饱怀冒险精神者便都义无反顾地向北扬帆。
政和六年中津门开港时南方的商人们都还只是抱着试探性的心态借着东海季风洋流的末绪来到这个新港。他们也带来一些货物如茶、丝绸、陶瓷等这一仓半仓的货物虽然走俏但相对于赵观、刘从为的契丹、渤海商人以及李相隆为的高丽商人而言这些货物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北地市场可怕的**。而且由于没有足够的货物作为资本更没有携带大量的宋钱这些大宋商人能买回去的货物数量也极为有限——他们面对汉部美轮美奂的琉璃品、高丽质优价廉的人参以及津门郊外成群的草原战马都只能望而兴叹怨恨自己当初没敢下更大的决心与本钱。
在大宋商人里面政和六年获利最大的是欧阳家和黄家。欧阳家是有备而来而黄家则得杨应麒开金口秘密赊走了大量的琉璃品和两百匹马。他们两家船只回闽之后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相当大的商潮风头之盛一时间竟然盖过了陈、林两大家族。
这种暴利性成功的传播能力是很可怕的。在政和七年的春季“一到津门金银满盆”这个传说便传遍了半个大宋:南至两广北达江淮西边甚至到了四川!
这一年的冬、春之际到底有多少商人在准备着北上的船只货物?管理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宋市舶司根本就无从统计。
在泉州和明州有船没船引的商家正变着法子去贿赂市舶司的官员实在拿不到船引的就想着如何走私连船都没有的小商人则想尽办法要把货物托运在别家的船上。总之政和七年所有即将北上的船只在夏季到来之前就已经被订满了。
杨应麒曾经对卢克忠说他低估了大海的肚量卢克忠当时对这句话不以为然。不过津门在政和六年欣欣向荣的局面也让他颇为自己治下能如此繁华而自豪。
然而政和七年五月之后卢克忠才现:如果把去年的津门和今年相比那去年那个他视为“繁华”的港口简直可以用荒凉来形容!
南边的商船几乎是和季风同时来到津门!北来船只的数量和大小完全出了卢克忠的想象力!进入五月中旬以后整个津门已经繁荣到近乎混乱的地步了。欧阳适顾着海上缉私竟然再也没能力兼顾岸上的治安。卢克忠只好请求杨开远调一千工兵过来维持局面。
幸好这些北来的商人们看来十分安分守己谨守秩序。卢克忠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杨应麒在去年给欧阳家、黄家颁的《津门商贾律法禁令》早在二三月时便在江南一带流传甚广。黄家在杨应麒的示意下大肆宣传称若不读通这本书则没法去津门做生意。没几天时间江南的书坊便都开动起来狂印几乎所有来津门的商人都人手一册。
这本小册子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略述商人当有之精神;第二部分是津门各项关税的基本指标;第三部分是津门饮食、住宿、交易地点以及交易规则的指南;第四部分才是三十六条和商贾相关的律法禁令;第五部分是杂项。可以说这本小册子囊括了前往津门所需要的信息它能够迅流行也并不仅仅因为黄家的大力宣传。
杨应麒这本小册子成稿之后卢克忠也曾看过当时不以为意这时重新翻阅不由得感叹七将军的先见之明。他将那些守则一一细读联想起这几日津门的景况才体会到每一条律法禁令都有深意直到此刻卢克忠才知道杨朴为何会对杨应麒如此钦佩。
随着南边商船北来数量日渐增多津门的各种问题也逐一暴露出来。最先爆的是住宿问题。虽然政和六年年间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都已经修建了许多房屋然而这些房屋比起需求来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津门内部的民房早在四月就已经挤满了人杨应麒见状便从萧铁奴处借来几百个大帐篷在津门外搭建起来这才勉强解决了住的问题。
接着便是饮食问题。伴随商船而来的不仅有商贾还有流民、短工、家人、船夫等各式各样的人这些新流入的人口对津门的粮食供应而言无疑是一个可怕的负担。由于杨应麒严格限制粮食供给并不让军备仓、荒备仓里的存粮无限量地流入市场因此在商船自带粮食见底之后整个津门的粮价便急剧飙升。
津门粮价高涨之后又迅影响到了开州、辰州与曷苏馆部甚至连辽阳府的粮价也开始出现失衡的征兆。胡十门在杨应麒的暗示下倒卖了不少粮食让曷苏馆大大赚了一笔合族欢庆。这种类似的好处已不是第一次了——杨应麒南来以后屡屡以各种手段向曷苏馆人示好比如赠送大批的书籍、煤炉等物大大改善了曷苏馆部的民生民俗。
不过辽河地区这一年能够流入市场的余粮却不多加上其中一部分又被杨应麒以各种方式控制着津门的粮店很快又告罄了。不少商人开始通过贿赂、求情等手段去打备用粮的主意却一个个碰了大钉子!原住民虽然有些存粮但看到这种突如其来的粮荒也个个捂紧了自己的米缸。就在津门的外来者眼见就要断粮的时候两艘千料大海船开进了津门。
一开始没人去注意这两艘大海船的到来——近一个多月来来津门的船只实在太多了。然而不久后就有人走向奔告说这两艘船上的货物十分奇怪以至于竟然在短短的时间之内便吸引了整个津门商贾的眼光!
到底是什么奇怪的货物呢?来到这里的商贩可以说个个见多识广就算是南洋的长鼻大象西域的绝色美女高丽的千年人参都未必能让他们心动!可他们现在望着那两艘大船卸货所在的仓库却个个眼红!
“我见过的!真的见过!在码头上卸的时候一个袋子钩破了那里面都是……”
都是什么?不是丝绸陶瓷也不是翡翠珍珠而是一袋袋、一仓仓的大米!
“哦——”许多精明的商人听说后不是感叹终于有粮食了而是感叹这艘船主的精明!在这种节骨眼上运来大米几乎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整个津门物价的走向——除非七将军肯打开备用仓否则津门所有外来者都不得不接受这个极有眼光的船主的盘剥了。
“唉……好厉害!现在的米价只怕一袋大米便能换走我们一袋好茶!”
“是啊!到底是什么人有这样的手笔、这样的远见?”
“你还不知道么?那可是我们福建鼎鼎大名的家族!”
“鼎鼎大名的家族?难道是……”
“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