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将要出兵三十万增援西夏,皇帝完颜允恭将御架亲征的消息,也立刻由大宋在金国设立的谍报系统传回了建康。因此大宋朝廷也立刻为此展开了讨论,商议如何应对金军的出兵。
虽然大宋朝廷对于金国将会干涉西夏的战事早有思想准备,也制定了好几套应对的措施。但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整个朝廷上下还是都大吃一惊。因为按杨炎当初预料,金军出兵很有可能会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后,但那知金国的反应之及时,动作之迅速,都远远超过了这个预计。而且三十万大军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以目前宋军在西夏的兵力是否足以应付,真是未必可知。
其实自从大宋出兵进攻西夏之后,几乎就是势如破竹一般,连战连胜,战事一直都进行得十分顺利,由其是夺取了大宋当年数代都梦寐以求的河套地区,因此赵忱也十分放心。而且在朝中反对的声音也渐渐平息下来,随着每一份捷报传回建康,群臣们都精神大振,然后纷纷赞扬赵忱英明,当初力主对西夏岀兵是一个英明的决策。
但金国出兵的消息传到建康之后,朝廷上下也都紧张起来,没有人在称赞赵忱的英明决策,当初反对出兵西夏的官员这时也都蠢蠢欲动,虽然还不敢明目张胆反对进攻西夏,但多数人都以金军势大,恐怕宋军难以抵抗,因此有人以经建议还是暂时撤军为好。而当初力主对西夏用兵的官员,如王炎则认为战事进行到这一步,绝对不能退缩了,大宋应该向西夏派出援军,以增加杨炎的兵力,就在西夏与金国决战。
赵忱有些踌躇不决,不知是该如何取舍才好。从他心里来说,是绝不希望就此撤军的,因为一但撤军,那么之前大宋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了,以后也再难以找到这么好的灭夏良机,但继续留在西夏,与金军决战,赵忱心里也没有底。他现在己不是刚刚继位的懵懂少年,十分淸楚以目前大宋的力量,还沒有完全做好与金国决战的准备。
而为这场战争设立的都督府同样对与金军决战没有把握,因此也提不出什么好的参考意见来。最后还是尚书左朴射韩彦直建议,立刻命人以八百里加急将这个消息传到西夏前线,向杨炎询问。看一看杨炎是什么想法。毕竟他才是前线的指挥官,
这一点赵忱其实早就想到了,但现在杨炎身在数千里之远的西夏。虽然为了这场战争,大宋专程修建了一条从建康通往兰州的驿道,使公文传递的迅速大大加快了。但建康的公文传到杨炎手中,然后杨炎再把答复朝廷的奏章送回来。这一去一来至少也要十五六天的时间,就算朝廷可以根据杨炎的答复做出决定,不需要再次询问,但等到朝廷的诏令再次下到前线,只怕一个月的时间都过去了。到了那时,恐怕想撤军都来不及了。
韩彦直自然也想到了这一层,因此道:“陛下,依臣之见,可以在朝廷的公文中加上“前线的战事,杨驸马可以自行便宜行事”之句,一但杨驸马认为必需撤军,那么就可以无需等到朝廷再下令,就可以自行安排撤军。这样一来,也就不会误事了。”
赵忱听了之后也觉得只能如此,同时他也相信杨炎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来,于是点点头,道:“韩卿所言极是,但如果杨驸马认为可以在西夏与金军一战,但需要朝廷派兵增援,等公文回复到建康时,是否也迟了呢?”
韩彦直一听,觉得皇帝说得也对,自古道救兵如救火,如果杨炎那里真的需要援军,等公文传回建康之后再发援军,少说也要耽误近二十天的时间,说不定决定胜负的关建就在这二十天的时间里。
因此韩彦直想了一想,道:“那么就再下一道诏书给赵汝愚和刘珙,如果前线真的需要援军,就先暂时从四川调遣,然后朝廷立刻先调集五六万大军派去,前线如果需要援军,则正好来得极,如果杨炎决定撤军,那么大军行进,必然迟缓,公文到了杨炎手中,大军只怕还在湖北境内,因此只需要把行军的路线告䜣杨炎,让他立刻派人阻止大军进川,也就是了。”
赵忱这才露出笑容,道:“韩卿果然是持重之臣,能够如此面面俱到,实在是难得。好,朕立刻就下诏,依韩卿所言去办吧!”
第二天,韩彦直立刻以中书省的名议,用八百里加急,给杨炎和赵汝愚、刘珙各发出一份公文。然后立刻调遣人马,由曹勋统领,立刻进川去增援宋军。
消息传递不便,一直都是战场上的一大难题。所谓八百里加急,其实都达不到八百里,一天能够达到五六百里,以算很不错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进攻西夏之前,大宋特意修建了一条建康通往兰州的专用驿道,每隔六十里设立一个驿站,每个驿站有二十人看守,并养马十二匹。一但有紧急文件,则层层传递,一刻不停。同时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传递制度,并且规定,两个驿站之间传递,必需在一个时辰之内跑完,公文自开始传递起,在每一个驿站都会领取一份到达的日期时间,那个驿站超过了传递时间,必将重罚。相反如果能够提前一定的时间,还有奖赏。
因此在这种奖罚措秩下,驿卒们都不敢有所怠慢,基本都能保证一天八百里的速度,有时一天甚致可以跑出一千多里去。使消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从建康到兰州的公文以前至少需要七八天时间,而现在只用四五天就可以传到了。
而在兴州主持全局的赵汝愚和刘珙首先接到了朝廷的诏书,得知金国将出动三十万大军援救西夏,两人也意识到事实的严重,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赶到前线和杨炎见一面,无论是继续留在西夏,还是退军,都要当面商议对策。
因此两人将公事交待了一下之后,立刻启程,先到兰州见到了辛弃疾,说明了来意。辛弃疾同样也明白事件紧急,因此一面命人先通知杨炎,一面调遣了三千宋军,自己亲自统带,保护两人进入西夏。到达会州时,接到了杨炎的回书,请他们三人到韦州见面详谈
好在他们经过的地方都以被宋军占领,一路上也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十分顺利的到达了韦州。这时杨炎、高震,杨昌鹏三人都以经在韦州等候了。
这时金军以经发兵了,先锋人马以经到达了银州边缘。因此双方见面之后,赵汝愚也顾不得客套,直接问道:“子昊,现在金国出动大军三十万,来援助西夏,依你之见,应该如何应对?”
其实杨炎早己经得知了金军的动向、兵力,而且也早就做好了应对的方案,听赵汝愚问起,胸有成竹道:“眼前西夏以经指日可破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退军。相公放心,在下以经早有定计,管教这一次金军有来无回。”
虽然还没有听到杨炎有什么定计,但见杨炎说得这么有把握,赵汝愚等人对他的用兵才能也有十足的信心,因此也安心了不少。
赵汝愚当然也不希望大宋就此撤军,他当了一年多的宰相,对大宋的以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淸楚一但撤军,不仅仅是这次进攻西夏的一番心血都白费了,更重要的是给了那些主和派大臣以口实,日后再想用兵北伐,困难也将大大增加。而相反如果杨炎真能击败金军,不光是能够收取西夏,同时也将极大的鼓舞大宋的士气民心,在也没有人敢轻易反对北伐了。
因此赵汝愚道:“那么不知现在子昊还需要那些帮助,汝愚必然会尽己所能,全力支持子昊,就算是汝愚力不能及,也必会为子昊在朝出尽力争取,全力保障子昊这一次能够战胜金军。”
杨炎点点头,道:“我军以经攻占了西夏不少地方,如今都要分兵把守,因此兵力太过分散。因此我想把韦州以西的所有地方都移交给后方管理,请相公和宣抚回去之后尽快抽调人马,与我军完成交接。”
赵汝愚也点了点头,道:“此事好办,我回去之后立刻安排人手,交接之事就全由幼安来付责吧!”
辛弃疾本来就是做为安抚西夏地方的行政长官的人选,以前因为战事未明,才一直留在兰州。现在即然宋军以经攻占了大片土地,也应该开始建立大宋的统治体系了。
份咐完了辛弃疾,赵汝愚又道:“除此之外,子昊还有什么要求呢?”
杨炎道:“如今粮草物资到是不差,只是现在以是十一月天气,气温寒冷,士兵们的衣甲都十分单薄,因此要尽快将棉衣、毛毡送来,好让士兵们能够度过寒冬,现在这里随时都可能会下雪,因此这件事也非常紧急,绝不能有所拖延。”
虽然大宋朝廷对于金国将会干涉西夏的战事早有思想准备,也制定了好几套应对的措施。但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整个朝廷上下还是都大吃一惊。因为按杨炎当初预料,金军出兵很有可能会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后,但那知金国的反应之及时,动作之迅速,都远远超过了这个预计。而且三十万大军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以目前宋军在西夏的兵力是否足以应付,真是未必可知。
其实自从大宋出兵进攻西夏之后,几乎就是势如破竹一般,连战连胜,战事一直都进行得十分顺利,由其是夺取了大宋当年数代都梦寐以求的河套地区,因此赵忱也十分放心。而且在朝中反对的声音也渐渐平息下来,随着每一份捷报传回建康,群臣们都精神大振,然后纷纷赞扬赵忱英明,当初力主对西夏岀兵是一个英明的决策。
但金国出兵的消息传到建康之后,朝廷上下也都紧张起来,没有人在称赞赵忱的英明决策,当初反对出兵西夏的官员这时也都蠢蠢欲动,虽然还不敢明目张胆反对进攻西夏,但多数人都以金军势大,恐怕宋军难以抵抗,因此有人以经建议还是暂时撤军为好。而当初力主对西夏用兵的官员,如王炎则认为战事进行到这一步,绝对不能退缩了,大宋应该向西夏派出援军,以增加杨炎的兵力,就在西夏与金国决战。
赵忱有些踌躇不决,不知是该如何取舍才好。从他心里来说,是绝不希望就此撤军的,因为一但撤军,那么之前大宋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了,以后也再难以找到这么好的灭夏良机,但继续留在西夏,与金军决战,赵忱心里也没有底。他现在己不是刚刚继位的懵懂少年,十分淸楚以目前大宋的力量,还沒有完全做好与金国决战的准备。
而为这场战争设立的都督府同样对与金军决战没有把握,因此也提不出什么好的参考意见来。最后还是尚书左朴射韩彦直建议,立刻命人以八百里加急将这个消息传到西夏前线,向杨炎询问。看一看杨炎是什么想法。毕竟他才是前线的指挥官,
这一点赵忱其实早就想到了,但现在杨炎身在数千里之远的西夏。虽然为了这场战争,大宋专程修建了一条从建康通往兰州的驿道,使公文传递的迅速大大加快了。但建康的公文传到杨炎手中,然后杨炎再把答复朝廷的奏章送回来。这一去一来至少也要十五六天的时间,就算朝廷可以根据杨炎的答复做出决定,不需要再次询问,但等到朝廷的诏令再次下到前线,只怕一个月的时间都过去了。到了那时,恐怕想撤军都来不及了。
韩彦直自然也想到了这一层,因此道:“陛下,依臣之见,可以在朝廷的公文中加上“前线的战事,杨驸马可以自行便宜行事”之句,一但杨驸马认为必需撤军,那么就可以无需等到朝廷再下令,就可以自行安排撤军。这样一来,也就不会误事了。”
赵忱听了之后也觉得只能如此,同时他也相信杨炎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来,于是点点头,道:“韩卿所言极是,但如果杨驸马认为可以在西夏与金军一战,但需要朝廷派兵增援,等公文回复到建康时,是否也迟了呢?”
韩彦直一听,觉得皇帝说得也对,自古道救兵如救火,如果杨炎那里真的需要援军,等公文传回建康之后再发援军,少说也要耽误近二十天的时间,说不定决定胜负的关建就在这二十天的时间里。
因此韩彦直想了一想,道:“那么就再下一道诏书给赵汝愚和刘珙,如果前线真的需要援军,就先暂时从四川调遣,然后朝廷立刻先调集五六万大军派去,前线如果需要援军,则正好来得极,如果杨炎决定撤军,那么大军行进,必然迟缓,公文到了杨炎手中,大军只怕还在湖北境内,因此只需要把行军的路线告䜣杨炎,让他立刻派人阻止大军进川,也就是了。”
赵忱这才露出笑容,道:“韩卿果然是持重之臣,能够如此面面俱到,实在是难得。好,朕立刻就下诏,依韩卿所言去办吧!”
第二天,韩彦直立刻以中书省的名议,用八百里加急,给杨炎和赵汝愚、刘珙各发出一份公文。然后立刻调遣人马,由曹勋统领,立刻进川去增援宋军。
消息传递不便,一直都是战场上的一大难题。所谓八百里加急,其实都达不到八百里,一天能够达到五六百里,以算很不错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进攻西夏之前,大宋特意修建了一条建康通往兰州的专用驿道,每隔六十里设立一个驿站,每个驿站有二十人看守,并养马十二匹。一但有紧急文件,则层层传递,一刻不停。同时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传递制度,并且规定,两个驿站之间传递,必需在一个时辰之内跑完,公文自开始传递起,在每一个驿站都会领取一份到达的日期时间,那个驿站超过了传递时间,必将重罚。相反如果能够提前一定的时间,还有奖赏。
因此在这种奖罚措秩下,驿卒们都不敢有所怠慢,基本都能保证一天八百里的速度,有时一天甚致可以跑出一千多里去。使消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从建康到兰州的公文以前至少需要七八天时间,而现在只用四五天就可以传到了。
而在兴州主持全局的赵汝愚和刘珙首先接到了朝廷的诏书,得知金国将出动三十万大军援救西夏,两人也意识到事实的严重,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赶到前线和杨炎见一面,无论是继续留在西夏,还是退军,都要当面商议对策。
因此两人将公事交待了一下之后,立刻启程,先到兰州见到了辛弃疾,说明了来意。辛弃疾同样也明白事件紧急,因此一面命人先通知杨炎,一面调遣了三千宋军,自己亲自统带,保护两人进入西夏。到达会州时,接到了杨炎的回书,请他们三人到韦州见面详谈
好在他们经过的地方都以被宋军占领,一路上也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十分顺利的到达了韦州。这时杨炎、高震,杨昌鹏三人都以经在韦州等候了。
这时金军以经发兵了,先锋人马以经到达了银州边缘。因此双方见面之后,赵汝愚也顾不得客套,直接问道:“子昊,现在金国出动大军三十万,来援助西夏,依你之见,应该如何应对?”
其实杨炎早己经得知了金军的动向、兵力,而且也早就做好了应对的方案,听赵汝愚问起,胸有成竹道:“眼前西夏以经指日可破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退军。相公放心,在下以经早有定计,管教这一次金军有来无回。”
虽然还没有听到杨炎有什么定计,但见杨炎说得这么有把握,赵汝愚等人对他的用兵才能也有十足的信心,因此也安心了不少。
赵汝愚当然也不希望大宋就此撤军,他当了一年多的宰相,对大宋的以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淸楚一但撤军,不仅仅是这次进攻西夏的一番心血都白费了,更重要的是给了那些主和派大臣以口实,日后再想用兵北伐,困难也将大大增加。而相反如果杨炎真能击败金军,不光是能够收取西夏,同时也将极大的鼓舞大宋的士气民心,在也没有人敢轻易反对北伐了。
因此赵汝愚道:“那么不知现在子昊还需要那些帮助,汝愚必然会尽己所能,全力支持子昊,就算是汝愚力不能及,也必会为子昊在朝出尽力争取,全力保障子昊这一次能够战胜金军。”
杨炎点点头,道:“我军以经攻占了西夏不少地方,如今都要分兵把守,因此兵力太过分散。因此我想把韦州以西的所有地方都移交给后方管理,请相公和宣抚回去之后尽快抽调人马,与我军完成交接。”
赵汝愚也点了点头,道:“此事好办,我回去之后立刻安排人手,交接之事就全由幼安来付责吧!”
辛弃疾本来就是做为安抚西夏地方的行政长官的人选,以前因为战事未明,才一直留在兰州。现在即然宋军以经攻占了大片土地,也应该开始建立大宋的统治体系了。
份咐完了辛弃疾,赵汝愚又道:“除此之外,子昊还有什么要求呢?”
杨炎道:“如今粮草物资到是不差,只是现在以是十一月天气,气温寒冷,士兵们的衣甲都十分单薄,因此要尽快将棉衣、毛毡送来,好让士兵们能够度过寒冬,现在这里随时都可能会下雪,因此这件事也非常紧急,绝不能有所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