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宋军大营这时李显忠正坐在大帐中议事。
天临府临时朝廷下令,对金军展开了全面反击之后,由李显忠全面负责江北的进军。从四川的十万援军之中,大半都拨调到李显忠部下,在江北作战。川军中的几位主要将领,杨昌鹏、周宏明、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这时也都在李显忠的帐下听用。
现在江北的宋军归李显忠节制的还有李宝、戚方二支人马,总兵力达到二十七八万。戚方部现在正驻守襄樊一线,以抵抗南阳的金军。李显忠和李宝合兵一处,全力攻取淮东。
宋军在江北的进攻分为三路,由马军司都指挥使陈敏率七万人马为左路,进攻盱眙军,李显忠亲率八万大军为中路进攻滁州,李宝为右路率六万大军,水陆并进,攻取和州,全面展开对淮东的进攻。
金军在淮东的守将是完颜陈和尚,兵力约有十万。他早己做好准备,将淮东守卫的十分严密。过云了半个多月,宋军只有右路的李宝水陆并进,攻下了和州,而其他两路的进展都不大。战事这样僵持,也令李显忠心中也不禁有些焦急。
李显忠是在绍兴九年(1139年)归宋,那时李显忠正好三十岁,正是当年。但因为他归宋时间较晚,在军中的资历太浅,因此在绍兴十年、十一年期间的宋金大战,李显忠基本上都没赶上。而随后宋金绍兴议和成功,两国罢兵,有近二十年末发生过战事,其间李显忠虽然逐步晋升到了节度使的位置,却始终未能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归宋目地,而大好的年华就这样白白耗废了。
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宋金采石之战中,李显忠才真正有机会,能够独自领兵作战,终于成为宋军的主要战将之一,而右那一年,李显忠以经五十二岁的老人了。而随后的时间里,随着绍兴时期的那一批名将逐渐凋零,李显忠在宋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到了现在以经成为大宋的最主要战将之一。
归宋之后,李显忠虽然也几经起伏,但从来没有人说李显忠是一个嫉妒成性的人,只是李显忠深知自已年华渐老,因此建立功业,抱效国家的心情也更为迫切,而然就在这时,杨炎突然横空出世,短短数年内,屡建奇功,虽然年纪轻轻,但也以经晋升到节度使,俨然已有凌驾于李显忠之上的势头。
对于杨炎的晋升之快,李显忠到也并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一来是因为杨炎的晋升,完全是靠自己建立的功勋彪炳,并没有一点侥幸的地方。而在另一方面,昔日杨沂中对李显忠有推荐提拔之恩,李显忠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因此对杨沂中一直心怀感激,因此他对杨炎的晋升不但不感到不悦,相反还为杨沂中有这么一个好孙子感到高兴,同时也为朝廷又出了一位优秀的青年将领而感到欣慰。只是心里难免会有一些愦憾,毕竟现在李显忠也巳是年过六旬的人了,留给他建功立业,实现抱负,名重青史的时间以经不多了。
而在金军南侵之后,大宋朝廷也是几经跌宕,现在甚至出现了两君并位的局面。李显忠始终都是十分坚定的站在杨炎拥立的赵忱这一边,从来都未曾动摇过。而赵忱继位之后,对李显忠同样十分信任,从一开始就将江北的军务大权全部交于李显忠掌管,并且在朝中设置都督府,由李显忠最敬服的杨沂中出任都督,主管全局军务。这一点也令李显忠感到非常舒心,同时在心里也对天临府朝廷更加忠诚,
在杨炎赴四川平乱的时间里,李显忠率领宋军,在襄鄂一线死死抵挡住了金军从南阳和庐州的两路进攻,令完颜长之也觉得无机可趁,守住了荆湖防线,终于坚持到杨炎平定了四川内乱,从四川回军。也算是回报了朝廷对自已的信任。
后来在宋军收复淮西的战斗中,李显忠作为江北宋军的总指挥,和这次战斗的参与者,这里面自然也有李显忠的一份功劳。不过和杨炎的情况一样,因为现在李显忠的官职太高,不会马上加封,只能等打退金军之后,再按功绩大小封赏。
但李显忠心里也明白,收复淮西的战斗是由杨炎一手策划,而且在远袭安庆,强攻庐州这两场收复淮西的关建性的大战,都是杨炎的功劳。自已虽然也参与了这一战,但收复淮西的首功并不是自己。对此他到也并不嫉妒,相反还对杨炎的用兵想法大怛,不拘一格,骁勇善战还是十分赞赏,自己也承认不如。只是李显忠心中的遗憾之意更为深重,因此他一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机会,独立作战,战下一个大战功,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对得起自己当年归宋。
后来随后川军东进,天临府朝廷决定对金军展开全面反击,而李显忠依然作为江北的主将,负责攻取淮东。麾下节制的人马总数接近三十万,想不到自己一直盼望的机会这么快就来了,因此李显忠踌躇满志,发誓这一次一定要打一场漂亮的胜仗,回报年轻君主的知遇之恩。
那知偏偏事与愿违,出兵半个多月了,宋军在江北的进展并不大,仅仅只攻下了一个和州。而这时宋军在江南却是捷报连传,杨炎在严州大败完颜长之,李公佐在海上大胜金军,宋军连续收复了徽州、严州、处州、温州等地。这两下一对比,李显忠也觉得自已脸上无光,因此心里也十分焦急。
而就在这时,从天临府都督府发来命令,让李显忠暂时停止进攻淮东,立刻调集人马,准备渡过长江,与杨炎合兵去进攻建康,并由李显忠负责主攻建康,杨炎负责阻击金军的援军。
原来杨炎战胜了完颜长之以后,因为找到了独孤痴可以牵制普风,因此也就放开手脚,立刻回报都督府,建议先暂时缓攻临安,集中兵力,收复建康,重而封锁长江,将金军彻底困死在江南。
临安偏处一隅,从地理上来说,并非什么战略要地。只是做为现在的大宋国都,地立才显得十分重要。但即使是夺回来,也是政治意义大于实际的战略意义。而建康府则不同,作为目前大宋的陪都,本身居有的政治意义也仅次于临安,而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更是不可低估。
如果收复了建康,李公佐再从海上进军,堵住长江的出海口,大宋的水军不仅可以彻底控制长江水道,堵死江南金军北还的退路,而且向北还可以从长江沿岸各处袭击淮东,令金军无法驻守。向南则可以直取临安。可以说是控制了两淮两浙的要点。大宋不禁能够完全收复失地,而且还能重创金军,令金朝至少在十年以内无法恢复元气。
而且现在宋军的水军在长江上已占绝对优势,在江北与建康隔江相望,在江南刚刚大胜金军,迫使金军退守临安,现在金军的主要防御力都侧重于临安方向,而建康一带的防守侧相对空虚,可以说收复建康的条件和时机以经成熟了。
因此接到杨炎的信之后,朝中的几位执政大臣经过了简单的讨论之后,也都认为先收复建康对目前的战事更为有利一些,也更有把握一些,因此立刻通过同意了杨炎的建议,暂时缓攻临安,集中兵力,收复建康。杨沂中等人只是对杨炎的计划细节做了一些小的修改,进一步的完善了这个计划,然后分别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到李显忠和杨炎军中,让他们两人立刻开始,实施收复建康的计划。
这时李显忠正力在江北迟迟打不开局面而发愁,接到都督府的军令之后,也不由眼前一亮。金军南侵之前,李显忠就是担任建康府御前驻军都统制,对建康的战略地位自然十分清楚,明白现在宋军一但收复建康,那么击败金军,取得反击战的全面胜利是指日可待。
当然李显忠也知道,想要收复建康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康府也称金陵,是一座历史名城,历来南北对持的南方朝廷都是以建康府为都,周围环着三山一水,地形十分险要,屡经战火考验。
事实上建康的防御力比临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四周山川的天然屏障外,经历数代的修健之后,防御结构设计得很合理。整座城市还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一但外城失守,守军还可以退入内城,继续抵抗敌人的进攻。
外城有长墙围护,城墙高大,普遍都在四丈以上,十分坚固,外围城墙宽达五丈,可容多骑并排而驰,不仅可以放置床弩、投石器一类的大型城防武器,而且分为上下两层,守军在下层,弓弩手在上层。既使敌人攻上城墙,也可以由下层的守将迎战,弓箭手可以在上层从容利用城墙上的掩护,与敌军周旋。而城楼更加宏大,高达五丈,可以府视全城。
虽然内城墙比外城墙要低,但在内城与外城之间有二百步左右的距离,是一片大空白区,没有任向可以遮掩的地方,敌军在进攻内城的时候,将完全在金军的打击范围之内。
好在李显忠在撤离建康的时候,将难以搬运的投石机和床弩全都毁掉,金军现在缺少这样的大型城防武器,但是尽管如此,建康城依然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市。
可以说如果有充足的粮食和物资,就算有百万大军也未必能够攻得破建康。当然前提是建康还毕须要有足够的兵力才行。因为建康城太大,想要完全守住建康,至少需要十万以上的兵力才行。而现在金军在建康驻守的兵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宋军能够改变战略,先取建康的重要原因。
宋军继善守城,自然也善攻城,而且李显忠又对建康的城防情况可谓了若指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忠认为最多十五天时间,宋军就可以攻下建康。当然在此其间,杨炎必须能阻挡住金军的援军。可以说这一次转攻建康能不能成功,关建其实就在杨炎身上。
因此接到将令之后,李显忠立刻和陈敏、李宝两人商议,渡江去取建康的事情。陈敏和李宝也认为现在去取建康,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只是收复建康之功绝不算小,而且这一次是由李显忠为主将,杨炎只是协助,干得又是绝对废力不讨好的阻击援军的事情,朝廷和都督府平白无故将一个大好的立功机会送给了自己,只是不知杨炎是做何想法。虽然李宝以前和杨炎有过一些接触,对杨炎的印象不错,但也不敢确定杨炎是否甘心为别人作嫁衣。
就在这时,杨炎的信也送到李显忠处,在信中明确表示,愿意协助李显忠,收复建康。并且说明自己以经率军出发,将在溧水至石臼湖之间组织防线,阻击金军。因此请李显忠进快渡过长江,进攻建康。
其实杨沂中也明白,这种阻击战是最不好打的。但他之所以还做这样安排,其实是想把收复建康的功劳让给李显忠。因为杨炎现在所建立的功勋太大了,太引人注意了,虽然深受赵忱的信赖,向长此下去,不仅难免遭到诽议,而且在武将之中,也难免受人则目。因此希望让李显忠攻下建康,为杨炎分但一下注意力。
李显忠接信之后,心中大为感激,立刻和李宝、陈敏商议进军的事宜。三人商议之后决定,留下陈敏在庐州主持军务,率领八万大军与金军对持,李显忠和李宝两人合兵共计十三万大军,另加水军两万,战船六百五十余艘,率军南渡,进攻建康。
第二天,李显忠立即开始调军南下。而李宝连夜赶回和州,立刻率领水军,顺江而下,向金军的长江水军发动猛攻。
天临府临时朝廷下令,对金军展开了全面反击之后,由李显忠全面负责江北的进军。从四川的十万援军之中,大半都拨调到李显忠部下,在江北作战。川军中的几位主要将领,杨昌鹏、周宏明、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这时也都在李显忠的帐下听用。
现在江北的宋军归李显忠节制的还有李宝、戚方二支人马,总兵力达到二十七八万。戚方部现在正驻守襄樊一线,以抵抗南阳的金军。李显忠和李宝合兵一处,全力攻取淮东。
宋军在江北的进攻分为三路,由马军司都指挥使陈敏率七万人马为左路,进攻盱眙军,李显忠亲率八万大军为中路进攻滁州,李宝为右路率六万大军,水陆并进,攻取和州,全面展开对淮东的进攻。
金军在淮东的守将是完颜陈和尚,兵力约有十万。他早己做好准备,将淮东守卫的十分严密。过云了半个多月,宋军只有右路的李宝水陆并进,攻下了和州,而其他两路的进展都不大。战事这样僵持,也令李显忠心中也不禁有些焦急。
李显忠是在绍兴九年(1139年)归宋,那时李显忠正好三十岁,正是当年。但因为他归宋时间较晚,在军中的资历太浅,因此在绍兴十年、十一年期间的宋金大战,李显忠基本上都没赶上。而随后宋金绍兴议和成功,两国罢兵,有近二十年末发生过战事,其间李显忠虽然逐步晋升到了节度使的位置,却始终未能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归宋目地,而大好的年华就这样白白耗废了。
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宋金采石之战中,李显忠才真正有机会,能够独自领兵作战,终于成为宋军的主要战将之一,而右那一年,李显忠以经五十二岁的老人了。而随后的时间里,随着绍兴时期的那一批名将逐渐凋零,李显忠在宋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到了现在以经成为大宋的最主要战将之一。
归宋之后,李显忠虽然也几经起伏,但从来没有人说李显忠是一个嫉妒成性的人,只是李显忠深知自已年华渐老,因此建立功业,抱效国家的心情也更为迫切,而然就在这时,杨炎突然横空出世,短短数年内,屡建奇功,虽然年纪轻轻,但也以经晋升到节度使,俨然已有凌驾于李显忠之上的势头。
对于杨炎的晋升之快,李显忠到也并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一来是因为杨炎的晋升,完全是靠自己建立的功勋彪炳,并没有一点侥幸的地方。而在另一方面,昔日杨沂中对李显忠有推荐提拔之恩,李显忠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因此对杨沂中一直心怀感激,因此他对杨炎的晋升不但不感到不悦,相反还为杨沂中有这么一个好孙子感到高兴,同时也为朝廷又出了一位优秀的青年将领而感到欣慰。只是心里难免会有一些愦憾,毕竟现在李显忠也巳是年过六旬的人了,留给他建功立业,实现抱负,名重青史的时间以经不多了。
而在金军南侵之后,大宋朝廷也是几经跌宕,现在甚至出现了两君并位的局面。李显忠始终都是十分坚定的站在杨炎拥立的赵忱这一边,从来都未曾动摇过。而赵忱继位之后,对李显忠同样十分信任,从一开始就将江北的军务大权全部交于李显忠掌管,并且在朝中设置都督府,由李显忠最敬服的杨沂中出任都督,主管全局军务。这一点也令李显忠感到非常舒心,同时在心里也对天临府朝廷更加忠诚,
在杨炎赴四川平乱的时间里,李显忠率领宋军,在襄鄂一线死死抵挡住了金军从南阳和庐州的两路进攻,令完颜长之也觉得无机可趁,守住了荆湖防线,终于坚持到杨炎平定了四川内乱,从四川回军。也算是回报了朝廷对自已的信任。
后来在宋军收复淮西的战斗中,李显忠作为江北宋军的总指挥,和这次战斗的参与者,这里面自然也有李显忠的一份功劳。不过和杨炎的情况一样,因为现在李显忠的官职太高,不会马上加封,只能等打退金军之后,再按功绩大小封赏。
但李显忠心里也明白,收复淮西的战斗是由杨炎一手策划,而且在远袭安庆,强攻庐州这两场收复淮西的关建性的大战,都是杨炎的功劳。自已虽然也参与了这一战,但收复淮西的首功并不是自己。对此他到也并不嫉妒,相反还对杨炎的用兵想法大怛,不拘一格,骁勇善战还是十分赞赏,自己也承认不如。只是李显忠心中的遗憾之意更为深重,因此他一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机会,独立作战,战下一个大战功,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对得起自己当年归宋。
后来随后川军东进,天临府朝廷决定对金军展开全面反击,而李显忠依然作为江北的主将,负责攻取淮东。麾下节制的人马总数接近三十万,想不到自己一直盼望的机会这么快就来了,因此李显忠踌躇满志,发誓这一次一定要打一场漂亮的胜仗,回报年轻君主的知遇之恩。
那知偏偏事与愿违,出兵半个多月了,宋军在江北的进展并不大,仅仅只攻下了一个和州。而这时宋军在江南却是捷报连传,杨炎在严州大败完颜长之,李公佐在海上大胜金军,宋军连续收复了徽州、严州、处州、温州等地。这两下一对比,李显忠也觉得自已脸上无光,因此心里也十分焦急。
而就在这时,从天临府都督府发来命令,让李显忠暂时停止进攻淮东,立刻调集人马,准备渡过长江,与杨炎合兵去进攻建康,并由李显忠负责主攻建康,杨炎负责阻击金军的援军。
原来杨炎战胜了完颜长之以后,因为找到了独孤痴可以牵制普风,因此也就放开手脚,立刻回报都督府,建议先暂时缓攻临安,集中兵力,收复建康,重而封锁长江,将金军彻底困死在江南。
临安偏处一隅,从地理上来说,并非什么战略要地。只是做为现在的大宋国都,地立才显得十分重要。但即使是夺回来,也是政治意义大于实际的战略意义。而建康府则不同,作为目前大宋的陪都,本身居有的政治意义也仅次于临安,而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更是不可低估。
如果收复了建康,李公佐再从海上进军,堵住长江的出海口,大宋的水军不仅可以彻底控制长江水道,堵死江南金军北还的退路,而且向北还可以从长江沿岸各处袭击淮东,令金军无法驻守。向南则可以直取临安。可以说是控制了两淮两浙的要点。大宋不禁能够完全收复失地,而且还能重创金军,令金朝至少在十年以内无法恢复元气。
而且现在宋军的水军在长江上已占绝对优势,在江北与建康隔江相望,在江南刚刚大胜金军,迫使金军退守临安,现在金军的主要防御力都侧重于临安方向,而建康一带的防守侧相对空虚,可以说收复建康的条件和时机以经成熟了。
因此接到杨炎的信之后,朝中的几位执政大臣经过了简单的讨论之后,也都认为先收复建康对目前的战事更为有利一些,也更有把握一些,因此立刻通过同意了杨炎的建议,暂时缓攻临安,集中兵力,收复建康。杨沂中等人只是对杨炎的计划细节做了一些小的修改,进一步的完善了这个计划,然后分别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到李显忠和杨炎军中,让他们两人立刻开始,实施收复建康的计划。
这时李显忠正力在江北迟迟打不开局面而发愁,接到都督府的军令之后,也不由眼前一亮。金军南侵之前,李显忠就是担任建康府御前驻军都统制,对建康的战略地位自然十分清楚,明白现在宋军一但收复建康,那么击败金军,取得反击战的全面胜利是指日可待。
当然李显忠也知道,想要收复建康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康府也称金陵,是一座历史名城,历来南北对持的南方朝廷都是以建康府为都,周围环着三山一水,地形十分险要,屡经战火考验。
事实上建康的防御力比临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四周山川的天然屏障外,经历数代的修健之后,防御结构设计得很合理。整座城市还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一但外城失守,守军还可以退入内城,继续抵抗敌人的进攻。
外城有长墙围护,城墙高大,普遍都在四丈以上,十分坚固,外围城墙宽达五丈,可容多骑并排而驰,不仅可以放置床弩、投石器一类的大型城防武器,而且分为上下两层,守军在下层,弓弩手在上层。既使敌人攻上城墙,也可以由下层的守将迎战,弓箭手可以在上层从容利用城墙上的掩护,与敌军周旋。而城楼更加宏大,高达五丈,可以府视全城。
虽然内城墙比外城墙要低,但在内城与外城之间有二百步左右的距离,是一片大空白区,没有任向可以遮掩的地方,敌军在进攻内城的时候,将完全在金军的打击范围之内。
好在李显忠在撤离建康的时候,将难以搬运的投石机和床弩全都毁掉,金军现在缺少这样的大型城防武器,但是尽管如此,建康城依然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市。
可以说如果有充足的粮食和物资,就算有百万大军也未必能够攻得破建康。当然前提是建康还毕须要有足够的兵力才行。因为建康城太大,想要完全守住建康,至少需要十万以上的兵力才行。而现在金军在建康驻守的兵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宋军能够改变战略,先取建康的重要原因。
宋军继善守城,自然也善攻城,而且李显忠又对建康的城防情况可谓了若指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忠认为最多十五天时间,宋军就可以攻下建康。当然在此其间,杨炎必须能阻挡住金军的援军。可以说这一次转攻建康能不能成功,关建其实就在杨炎身上。
因此接到将令之后,李显忠立刻和陈敏、李宝两人商议,渡江去取建康的事情。陈敏和李宝也认为现在去取建康,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只是收复建康之功绝不算小,而且这一次是由李显忠为主将,杨炎只是协助,干得又是绝对废力不讨好的阻击援军的事情,朝廷和都督府平白无故将一个大好的立功机会送给了自己,只是不知杨炎是做何想法。虽然李宝以前和杨炎有过一些接触,对杨炎的印象不错,但也不敢确定杨炎是否甘心为别人作嫁衣。
就在这时,杨炎的信也送到李显忠处,在信中明确表示,愿意协助李显忠,收复建康。并且说明自己以经率军出发,将在溧水至石臼湖之间组织防线,阻击金军。因此请李显忠进快渡过长江,进攻建康。
其实杨沂中也明白,这种阻击战是最不好打的。但他之所以还做这样安排,其实是想把收复建康的功劳让给李显忠。因为杨炎现在所建立的功勋太大了,太引人注意了,虽然深受赵忱的信赖,向长此下去,不仅难免遭到诽议,而且在武将之中,也难免受人则目。因此希望让李显忠攻下建康,为杨炎分但一下注意力。
李显忠接信之后,心中大为感激,立刻和李宝、陈敏商议进军的事宜。三人商议之后决定,留下陈敏在庐州主持军务,率领八万大军与金军对持,李显忠和李宝两人合兵共计十三万大军,另加水军两万,战船六百五十余艘,率军南渡,进攻建康。
第二天,李显忠立即开始调军南下。而李宝连夜赶回和州,立刻率领水军,顺江而下,向金军的长江水军发动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