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勿看
为表示她的新政改制,把高宗去世的这一年改过三个年号,即嗣圣、明和光宅,分别代表着宗继位、睿宗即位和太后临朝。自从武则天入宫辅佐高宗之后,唐廷改用过许多新年号,这都是武则天的主意。高祖只用了一个武德年号、太宗只用了一贞观年号,而武则天先后用过三十多个年号。每生一件大事,她就改个年号来纪念,的确反映了武则天的改革新思想,旧的传统观念难以约束她。
她亲自临轩执政后,就把大唐的旗帜易为金色,改东都为神都,改洛阳宫为太初宫,改八品以下官员旧服青色为碧色。
她又一次大改官名,目的是“因时而立号”,“适事以标名”。从而改尚书省为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依次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改门下省为鸾台、书省为凤阁;改侍为纳言,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加一个右肃政台。其余的省、寺、监、率名称,都按各部门的职权令改名称,表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史书对武则天的改制成见很深,认为标新立易,乱改一通。而武则天举例解释说:“御史是分管官吏风气的官职,要起到整肃吏治的作用。现在国土之大,州县官员之多,很难整治。现在把御史台改为肃政御史台,增设右肃政台,就是用以监督地方官的风纪。而旧御史台不变,专管京的部门和军队的风纪。”[《资治通鉴》,卷o,光宅元年九月。]这说明武则天的改官员名为的“适事以标名”,而增设官为的是更好的做好国家的工作,只要不是对她有成见,就可以看以她改革的用心了。
武则天代子临轩,改元光宅时曾写改元赦,表示自己要励精图治的决心。其有语曰:“以社稷之大任,属荒眇之微躬。钦奉遗言,载深悲惧。遂以兹菲德,开导嗣王。”“惟欲励精图治,克己化人。便宗社固北辰之安,区宇致南风之泰。以斯酬眷命,用此报先恩。”谨表示她身负先帝的遗言和社稷的大任,要用心教育皇嗣,要把重担子挑好,使社稷稳固,让百姓有好光景,以此报答先皇的顾眷和委托。只能看到她垂念先帝的慈心、教育好皇嗣的苦心、治好国家的雄心,而并不见她吞并社稷的野心和害国害民的祸心。
正当武则天改元称制,除旧布新,准备为大唐江山的巩固与展、为黎民百姓的安乐与幸福大干一场时,一场由唐朝勋旧大臣的后代动的叛乱爆。叛乱距废黜宗李显、置新群于别殿、宣布临轩执政仅仅半年;距离易帜改元和改官名只有十十几天。对勋旧势力的可能叛变,武则天是有预料和准备的,但她也没有料到会生得如此之快。
叛乱生的原因,按传统史家的说法是“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因而为自保而动。如司马光的记述:“武承嗣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太后从之。裴炎谏曰:‘太后母临天下,当示其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对曰:‘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太后水从。”于是追尊五代祖考妣,皆为公、王和夫人。又在山西水建五代祠堂,并任用诸武,才激起唐宗室和勋臣后代的叛乱。
这个原因并不成为叛乱的原因,这仍然是“顺口而言”,把西汉吕后任用“诸吕”的先例顺手加到了武则天的头上。试问:如果武则天任用的是“诸李”,把李姓宗室孩娃不留,一个个全用上,是否就没有人说话了呢?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还用再多说吗?当李世民、李治执政时不是把李家的祖宗八代全追封为“皇帝”吗?李氏兄弟子侄哪个不是王侯呢?史家们感到完全应该。何况,武则天当时也都把李氏宗亲全安排到很高的位子上去了,高祖的五个儿子、太宗的两个儿子都安排在央枢的显要位子上了。央的三省六部堂官现任宰相、辅大臣全部是原来班子余下的老臣或新晋的多姓大臣。任用“诸武”是以后的事,是许多顽固大臣、李氏宗室叛她而去,才用上她的几个侄子为官,而朝的主要官员仍是多姓,始终未出现“诸武用事”的大局(此问题后当论及)。所以,这次叛乱是另有原因的。
具体原因,司马光接着就叙述出来了。而且行十分简炼,简直数语道破:
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盩厔(zu,z县名,在陕西省——引者)令敬猷、给事唐之奇、长安县主薄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栝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求仁,正伦之侄也。盩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恕望,仍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资治通鉴》,卷o,光宅元年九月。]
有这段字的记述,这次叛乱的具体原因太明白了。原来是一群犯罪的官员阴谋报复,所进行的作乱。这些龌龊小人因贪赃、受贿、赌博等原因,被贬了官,便凑到一起,先是泄不满情绪,然后利用形势变动进行政治投机,便以匡复庐陵王李哲为旗号,“乃谋作乱”。司马光已经给他们的阴谋活动下了定论:“谋作乱”,即阴谋动叛乱。看来,正统官史对历史上的叛乱者也是痛恨的。
叛乱祸是被赠爵为太尉、英国公、扬州大都督的李绩之孙李敬业。
李绩在前已经叙述过了,他是高祖兴唐建国后的三代功臣,也为武则天能成为皇后立过汗马功劳。武则天和高宗都极为尊重这位国家功勋元老,他死后为之罢朝七日表示全国哀悼。下葬时,武则天和高宗登上未央城楼,望着百官护送下的李绩灵东大声恸哭。由此可见武则天对李绩的重视与尊敬。
然而,李绩之孙李敬业、李敬猷兄弟荫袭了李绩的高爵却不思进取,只知吃喝玩乐,仍不知足又贪赃枉法,终未逃法而被贬免。又混淆视听,以前朝功勋之后为号召,打着恢复李唐之旗号,纠集犯官而公然为叛。
这群犯罪官员魏思温是朝的监察卸史,因犯法被贬为盩厔尉,再因故又被贬,他是个人,又有政治头脑,同那几个武夫不同,就成了这次叛乱的“谋主”。
他为这次扬州叛乱想出个毒辣的鬼主意:先让他们的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请求出使江都,当时武则天正令御史到各地监察官员的风纪,一求准奏。薛仲仲璋到达江都后,再由另一个党羽韦到薛仲璋处告扬州都督长史陈敬之谋反。这样,薛仲璋便以央派遣出使御史的身份逮捕陈敬之,如此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军事重镇扬州。
按照这个阴谋行事,果然成功。同年八月,薛仲璋以陈敬之“谋反”,把他逮捕。接着,李敬业自称“奉旨”来担任扬州司马,又假称高州地方酋长冯子猷谋反,太后令他扬州兵讨伐。遂即打开府库和监狱,把囚犯放出来给他们兵器和铠甲,同时招兵买马,杀死陈敬之。州府参军孙处行现了他们阴谋,也被他们杀害。于是,便控制了扬州的军队,宣布叛变,改回嗣圣元年宗的年号。
正如武则天所料,这批叛乱分子果然利用她儿子的名义起兵。他们一方面打起匡复宗的旗号,一方面又找个貌似李贤的人,扬言“李贤未死”,已逃来扬州,接着又说李贤委任他李敬业为匡复府上将军,领扬州大都督。接着在扬伪开三个府衙:一是匡复府,二是英公府,三是扬州大都督府。让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楚州(今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司马李崇福举所部三县响应。十几天就纠集十余万兵马。让“唐初四杰”之一、任叛军记室的骆宾王写出“讨伐檄”,传之各地,宣布武则天的罪恶,号召天下为匡复庐陵王共同叛变。这就是国历史上著名的“李敬业之乱”。
自高宗崩逝之后,武则天早有军事准备,闻扬州叛乱她无丝毫惊慌之色,她指挥东西用兵,对这帮跑梁小丑,根本不放心。所说那篇檄写得满好,便找来展读:
她很快读完第一段。其内容写她两度入宫,她何陷害皇后,夺得后位,然后“杀姊屠兄,弑群鸩母”,是“虺蜴为心,豺狼成性”等,堆积污秽,对她造谣陷害,几十年她都听得生厌了,编造的也太拙劣。
军二段写她如何阴谋夺位取帝位的罪行,用了不少大道边上的典故,章的对信工整,但只顾工整,内容就不够确切了。什么“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1,音离,龙的口水)帝后,识夏廷之遽衷”。仍把武则天比之于吕后、赵飞燕、褒姒红颜祸国,她将年过花甲,皇子又是自己的儿子,如此比喻,太过荒唐,更不见新颖。
军三段写李敬业叛乱。开介绍李敬业的出身,武则天有点气愤和讪笑,心说我对你徐家那样尊重,尊之高官厚爵,而徐懋功的不孝之孙自己不思进取,反欺世盗名,叛乱为祸。然而再看一去,她竟为章的工笔和气势所吸引,只见其曰:“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故,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谁托?”
武则天读到此处,禁不住连连称赞章的笔意生色,气吞山河。看罢章的结尾:“请看今日之日之域,竟是谁家之天下”又将为者“奇才奇才”问左右此不知出自谁的手笔。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听了叹道:“如此人才,却流落不用,这是你们宰相的过失啊”左右的大臣们看到武则天在这紧急的情况下,竟如此欣赏敌人的檄,称赞其笔,责备宰相不能识人用人,其镇定自若,无不为之叹服。
武则天放下檄,敕令左玉钤卫大将军(此军职也为太后所改,原名领军卫)李孝逸领兵三十万前往讨伐,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帅。她要领教一下叛军有无骆宾王檄说的那般气派。同时赦令追夺李敬业祖父李绩的官爵,掘其坟墓,碎其棺木,复其徐姓。这不怪武则天做事绝,封建社会的法律就是如此,一人谋反,诛连前后数代,灭其族。
那个大将军的后人徐敬业(因赐姓李已被剥夺)却对军事阵仗一窍不通。叛乱时弄得挺痛快,现在要同大唐官兵对阵了,他毫无主张,只好让叛贼众领讨论。军师魏思温说:“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薛仲璋则不同意进兵洛阳,而是守金陵,徐图北进,他说:“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是以为固,不知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魏思温又说:“山东豪杰麦饭为粮,伸锄为兵,以俟南军之至。不乘此势而立大功,乃更蓄缩自谋巢穴,远近闻之,其谁不解体”
徐敬业无才无识,终于不听魏思温的进取之计,而采取了薛仲璋的退守之策。于是,下令唐之奇守江都,徐敬猷屯军淮阴,韦屯兵都梁山,自率人马取润州(今江苏镇江)。魏思温叹声道:“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而取洛阳,则在眼矣”[《资治通鉴》,卷o,光宅元年九月。]
但徐敬业控制叛军主力,润州又是个小城镇,进攻润州开始取得了胜利。
守润州的刺史正好是徐敬业的叔父,李绩之子李思。徐敬业曾几次企图拉他一起叛变,不仅遭到拒绝,李思还派人向武则天火告急。徐敬业大军渡江改润州,李思奋力拒守,以小小润州之兵力,与叛军大战四十多天,终因兵力悬殊城破被擒。魏思温提出斩其祭旗,徐敬业不许,他向李思说:“叔叔和武氏一党,这么忠于她,应改姓武,今后就叫武思好了”。
润州司马刘延嗣同时被俘,徐敬业要杀他,而魏思温则以他是自己的旧相识请求赦免了死刑。两个人都被关进了监狱。曲阿县令尹元贞率一县之兵往救润州。兵败被俘。徐敬业命人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逼他投降,结果“不屈而死”。
李孝逸的大兵就要赶过来了,徐敬业闻讯急忙由润州退兵拒守,在高邮县的下河溪屯兵。命其弟敬猷守淮阴,韦、尉迟昭守都梁山。李孝逸兵进临淮,偏将雷仁智与叛军初战失利,李孝逸就害怕了,按兵屯守不再进攻。担任监军的殿侍御史魏元忠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如今天下太平,叛贼搅乱,人们都盼着尽快扑灭叛乱。今日将军却按兵不动,使远近失望。倘若朝廷得知,改派他将来取代将军,将军打算用什么理由解脱逗留不进的罪过呢?”李孝逸听了吓个半死,才急令进攻。都梁山一战,马敬臣斩叛将尉迟昭于阵前。
十一月,武则天果然派左鹰杨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统领大军增援李孝逸。李孝逸闻讯,再攻都梁山,而叛将韦坚守不出战。李孝逸诸将在阵前攻守莫定,议论纷纷。而魏元忠建议先攻徐敬业之弟徐敬猷,诸将认为攻敬猷莫若全力进攻徐敬业。魏元忠分说:“不然,徐敬业之师虽乌合之众,但其人数众多,可凭险死战。若战之不利,大事玄矣而徐敬猷是一个赌棍,根本不懂战事,其军单弱。大军一到,立马可克。徐敬业想救,必难及时。今舍弱不先攻取,乃下策。“李孝逸听取了魏元忠的意见,先引兵进攻韦,韦则乘夜逃去。再进击攻淮阴的徐敬猷,徐敬猷果然大败,仅以身免。于是,大军进攻徐敬业。
徐敬业凭河抗拒官兵。官兵后军总管苏孝祥夜率五千人马袭击徐敬业,叛军死战,苏孝祥战死,士卒死者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成立三朗被擒,将被斩杀,成三朗大呼:“官兵大至,尔曹破在旦夕。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也”遂不屈而死。
李孝逸督军与徐敬业几战不利,又害怕起来,想退守石梁。魏元忠等再劝说:“现在正是顺风,芦苇干枯,用火攻有利,此时决不能退却”而徐敬业的叛军更是疲惫不堪,互相观望,失去斗志。李孝逸听从魏元忠火攻之计,官兵借风势纵火烧敌,徐敬业果然大败。一阵杀死七千余人,溺死者不可胜数。
徐敬业见大势已去,便率轻骑进入江都城,取出家小,奔去润州,准备在那里渡海,东奔高丽。结果逃至海陵界,被大风阻住,无法渡海。其部将王那相见大势已去,便杀死徐敬业、徐敬猷兄弟,献其投降。唐之奇、魏思温等皆被活捉。唯有骆宾王不知下落。有人说他削躲进了和尚庙;也有人说他死在乱军之死骨不寻;还有人说他隐姓埋名浪迹江湖而终。徐敬业的叛乱被快剿灭,前后不到四个月。
武则天镇压了徐敬业的叛乱,其宗族皆不得免,唯李思被提升为司仆少卿。武则天对他说:“徐敬业把你改姓武,今天就赐你姓武了”[事见《资治通鉴》,卷o,垂拱元年一月。]李绩立功三朝,功勋赫赫,最终因徐敬业叛乱,使其宗族被刑,唯李思一脉余存,实令人感叹啊。
徐敬业代表豪门士族顽固势力叛乱反对武则天,不得人心,才迅灭亡。当叛乱生后,江淮各州县顽强抵抗叛乱军队,说明地方庶族地主对武则天的拥护。徐敬业的叛乱,被武则天迅剿灭,避免了广大人民遭受战争之苦。平叛战争仅限于扬、楚两州,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动乱,对唐初的政治与经济,尤其对人民的社会生产影响不大,使唐代建国六十多年的国内和平得到保持。社会展规律、人心思治的实性,都决定闹军事动乱者不得人心,这是徐敬业叛乱迅失败的根本原因。
高宗一死,武则天就成了众矢之的。过去,懦弱的高宗用男性和正统的皇帝招牌挡着向她射来的暗箭,如今招牌撤去她就成了明靶。一双双恶毒的眼睛斜着向她瞄准,弯了撘箭,理由有的是,光明正大的理由。她是女人,出身卑贱、当过尼姑、侍候两代皇帝的贱女人。她是褒姒、妲己、吕后,是“母鸡司晨”,是个妖怪。赶快杀死她她姓武,不姓李,她用**杀死了高宗、用毒药和绳索杀死了高宗的犯子,又把今天子“幽之于别宫”,李氏的天下就要改姓武了。赶快杀死她,以匡正朔
没想到,武则天也有一双眼睛,一双知己知彼、洞察天下的眼睛;一双明亮、犀利、正义的女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些貌似公允、实则邪恶的“正统”的眼睛;盯着那些饱读儒学、猎取金钱、美女、高官的男人们的眼睛。盯着那些明里暗里向她弄刀放箭的恶毒的眼睛。
徐敬业们没逃过她犀利的法眼,跑到扬州造了反。她只扬一扬眉,动一动嘴,便镇压了那帮无知无识的狂妄的男人、犯人。她有千手千眼,每只眼睛都各有用处,都在盯着她身边不远的那些假装休眠的狼一样的眼睛。其,最险恶的就是她的当朝宰相、顾命大臣裴炎的眼睛。
武则天明察秋毫,徐敬业乃明将之后,以匡复为名招降纳叛,其声威影响自然不会小,不数日招集千万之众。在这种形势下,朝内官员一定有所反映,他们对她临朝称制本就不满。如今,有人聚众而起,朝内官员也就会以某些形式,与之呼应。监察御史薛仲璋在关键时刻请求出使江都,作了叛乱集团的骨干。而裴炎是薛仲璋的舅父,当朝宰相对监察御史自有控制之权,何况又是他的外甥,能不知其内情?所以,自扬州叛乱的信息传到东都,武则天就密切关注朝的动向,似乎若如其事地观察着,尤其是这位貌似若无其事的当朝宰相裴炎。她心里数着裴炎的以往……
裴炎是山西闻喜人。裴氏家族是山西有名的名门大族,在前朝出了不少高官名将,立有赫赫战功的裴行俭也是山西闻喜世家。裴炎受到过传统良好教育,熟读儒家经史,尤其精《左氏春秋》。举明经冬天及第后,历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史官)、黄门侍郎等职。武则天垂帘听政后,一手提拔他为同书门下三品,进拜侍,成了宰相。高宗崩逝,受诏顾命[《旧唐书》,卷87,《裴炎传》。]。武则天临朝执政后,对他倚为股肱,重用不疑,以当朝辅宰相,加爵河东县侯。宗李显荒谬,他力争死谏,依靠武则天废黜了宗,立睿宗李旦为帝。他用“春秋大义的儒家思想来衡量这一切,都是符合礼义传统的。
但是,自睿宗即位,他做辅弼大臣,武则天应该坐到后宫做她的皇太后了。谁想这个六十多岁的女人竟把皇帝弄到其他宫殿读书写字,自己临朝做起皇帝的事来。难道他这个辅佐大臣还能跟着睿宗教他读书写字去?他心里好一顿翻腾,便升现了西汉吕后专权的图景来,也就是“母鸡司晨”的强烈威觉,有了让武则天归政睿宗的大主意。
所以,当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请求皇太后追封武士彟为王、立武氏七庙时,裴炎便拿西汉吕后的专权误国来劝谏她。武则天没有听他的,第二天就下诏追封五代。此后,裴炎一则心烦恼,生怕李家天下被武则天霸占了去;二则害怕,他知道皇太后何等人物,一旦报复起来他难以抵挡。
不久之后,生了徐敬业在扬州叛乱之事,而裴炎的外甥、监察御史薛仲璋从央跑去扬州一起策划,成了叛乱的主谋。从裴炎劝谏太后不封七庙遭太后拒绝,到扬州叛乱生还有一段时间。
就是这一段时间,让好些人去想。裴炎的外甥由央去扬州谋叛乱,是否裴炎在央的策动?扬州的叛乱是否只是裴炎覆武后的一个行动计划组成部分?裴炎是否还要在央总动?裴炎如动成功后是归政睿宗还是自己当皇帝?
历史就是如此,史作者也无孔不钻。只要有裴炎的时机,史作者就去考究、钻研、猜测,写出令人感兴趣的章来。史书或记闻曾有如下记述:
当徐敬业谋反时,让骆宾王写个行动计划。而骆宾王去找裴炎商量,骆宾王不仅会写章,鬼主意也有一大堆,他一只脚踏在墙上,思考了片刻,一歌谣竟让他想了出来:“一片火,二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然后教给裴炎家乡和都下儿童诵唱。很快,大街小巷便传开了这童谣。裴炎听到后自己不能解,便找学问大的人解释。实际那浅陋的童谣裴炎哪能不会解,两片火不就是个“炎”字吗?非衣合起来是个“裴”字,加在一起是说他裴炎要当皇帝了。故事书继续写下去,终于找到了采英华的骆宾王头上。裴炎先给他好多礼物,骆宾王不理他。又给他好多美女和骏马,骆宾王尽情享受仍不理他。后来又拿出左代忠臣烈士图来,同骆宾王一起观赏。当翻到司马懿的画像后,骆宾王突然站起来大叫:“这才是英雄啊”又说:“自古大臣执政,多能谋夺社稷。”裴炎听了大喜过望。骆宾王问:“但不知童谣说的是什么?”裴炎便告知片火绯衣之事。骆宾王听了瞪大眼想了想,而后突然离开座位,跪在裴炎脚下说:“您就是人主啊”于是,裴炎以真命天子的设想与徐敬业等合谋起兵,他在朝作内应。而裴炎致书扬州的许敬业,只写了“青鹅”两个字。谁料想竟让武则天得到了这封信,群臣都不能解释“青鹅”的含义。武则天想了想告诉大家“青”字拆开来是“十二月”;“鹅”字是“我自与”之意。合起来是他裴炎要同扬州叛贼十二月动叛乱,于是认定裴炎操纵扬州叛乱,乃捕杀之。
史书上还介绍:裴炎还策划乘武则天出游龙门时劫持她,逼交权,归政睿宗。龙门在洛阳之南,又名伊阙,是洛阳名胜。武则天喜爱名胜,常去龙门。但因当时阴雨不晴,武则天没去龙门,使裴炎的计划落空,才不得不改变计划,举行兵叛。[《新唐书》,卷7,《裴炎传》;张:《朝野佥载》,卷5。]
这些史料或笔述为正史所载,虽仍难成信史,但裴炎外甥请使江都,去策划叛乱,如愿而去,裴炎就成了难以摆脱的嫌疑。而当叛乱已成事实后,作为一国宰相、顾命大臣,出了如此大事,不见裴炎的镇叛行动。武则天自然要征求宰相的意见,他却回答:“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坚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
裴炎不仅不提只字平叛,反而利用叛乱逼太后归政,司马光就认定“炎欲示闲暇,不汲汲议诛讨”,是在故意拖延时间,让叛乱者有机会从容行事,再用扩大事态,不可收拾,逼太后规政。无论是要自己做皇帝,还是还政睿宗,他仍做辅弼大臣,此时他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朝就有人看出了他的阴谋,监察御史崔詧(詧,察的古体字)上书说:“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求太后归政?”武则天早已觉察到裴炎的野心,看到田崔詧的奏书后,即令人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将裴炎拘捕,审理此案。当时有人劝他向太后逊词求免,裴炎知道他自己陷得太深,无法解脱,就说:“宰相下狱,安有全理”表示不向太后低头,自愿赴死。
此时,朝大臣对徐敬业的叛乱几乎无人过问,而当裴炎被捕入狱,却都激动起来。凤阁舍人刘景先、凤税侍郎胡元范站出来说:“炎社稷元老,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太后说:“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就是说,裴炎已有了谋反的迹像了,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他二人急不择言地回答:“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太后见他们二人如此着急,仍笑着说:“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此刻,武大臣都自愿替裴炎作不反的身证。
武则天见到朝堂上起哄,更是见裴炎在朝众官员的代表性,她要杀一儆百,先威慑这些反对力量。
光宅元年(684年)十月丙申,下令斩裴炎于都亭。担保裴炎不反的刘景先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长史。胡元范被流放到琼州(今海南岛琼山县),死在流所。吏部侍郎郭待举被贬为岳州刺史。认为裴炎谋反的李景谌被提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办案有功的骞味道升为代理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职。
裴炎被处死后,他的年为十七岁的侄儿、太仆寺丞的裴伷先上表请见太后。太后召见了他,责问他说:“汝伯父谋反,尚何言?”裴伷先说:“臣为陛下画计耳安敢诉冤陛下为李氏妇,先帝弃天下,遽揽朝政,变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诸武。臣伯父忠于社稷,反诬以罪,戮及子孙。陛下所为如是,臣实惜之陛下早宜复子明辟,高枕深居,则族宗可全,不然天下一变,不可复救矣”太后怒曰:“胡白,小子敢此言”即是说,小子你胡说,你懂什么敢说这些话。便命人领他出去,裴伷被人架着往外走,仍不断回头说:“今用臣言,犹未晚”人们拉他,他就是打坠儿不走,反复说这话。太后被弄得急,命人拖倒打了一百杖,并下令把他流放到瀼州[事见《资治通鉴》,卷o,光宅元年十月。]。其行为按唐法当斩,而裴炎反也应诛族,裴伷先也是明知将被诛族,才敢找太后出气求死。然而,武则天对这样的敢于当面指责他的人,反而不加重刑;对那些奸诈小人就没这么客气了。
例如在裴炎下狱不久,郎将姜嗣宗受命到西京长安去。留守大臣刘仁轨问他东京生的事情,姜嗣宗讨好刘仁轨说:“嗣宗党裴炎有异于常久矣。”刘仁轨很鄙视这种见风使舵的小人,反复问他:“你原先就已觉察到裴炎要谋反吗?”姜嗣宗仍点头称是。刘仁轨说:“我有一封奏表,请你带回东都交给太后。”姜嗣宗欣然同意。他带回刘仁轨的奏表呈给太后,还未及退出,太后急命人把他拉了下去,绞死在都亭。原来奏表上说:“姜嗣宗自己说,他早知裴炎反情。知而不告朝廷,当死。”
裴炎谋反案也牵连不少人受害。如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曾上表为裴炎申述无罪,而程务挺过去又一直与叛将唐之奇、杜求仁要好。正好有人密报:“程务挺与裴炎、徐敬业通谍。”武则天接到密报后,以为程务挺是大将,在军队权重威高,一旦有异心就情况严重了。于是,未待查明真假,便密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就军斩了程务挺。接连串又因王方翼与程务挺关系密切,乃逮王方翼下狱,遂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岛凉山),后死在那里。程务挺、王方翼都是守卫西疆国土的大将,立有许多战功。在混乱可能为仇家所乘,武则天情急难察,不幸被杀、被贬,实是一大损失。
事后,武则天对诛死程务挺甚党悔恨。然而她又感觉朝军有功劳、有才干的臣武将,又多不能容忍她,这使她甚为痛苦。她鄙视那些小人,但那些小人往往对她极表忠诚。这种矛盾她不是不知道原因,仍然是功臣名将传统思想深重,不能接受她一个女人执政,看不起女人,只想为大唐国家、为李氏王朝立功卖命。不想为女人、为外姓做官,内心里以为这是耻辱、不合天地人伦礼法。这种尖锐的、根本性的矛盾叫她如何去解决。她只能对那些干臣名将耐心地等待,等待他们改变想法,拥护她、辅佐她。然而,她毕竟是执政者,当一些干臣名将硬是不听话,逼得她无路可走时,她就要开刀问斩。
对于那般小人,立了功又不能不赏;立功不赏谁还再立功。但她也尽量不让这些人太得势。在裴炎事件,李景谌立了功,当时给他赏格极高,让他当了宰相。半个月后,她便罢免了他,换了个司宾少卿的闲曹。崔詧是先揭裴炎谋反的人,也为他封为同平章事,接近宰相了,事后也被罢免;同时被罢的还有沈君谅。那个办案有功的骞味道被提拔为书令,职务取代了裴炎。一次,有个官员因故被贬职,就到他那里去申诉说明情况,骞味道不敢作主承担责任,说:“此太后处分”就是说,这是太后决定的,你去找太后吧。而当时在场的同书门下三品的刘祎之却说:“根据听犯的错误,改任官职,是我向太后奏请的。”言外之意,有事找我,有错我负责。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便把骞味道贬为青州(今山东潍坊一带)刺史,升刘祎之太大夫。她把这个事讲给大臣们听,说:“君臣同体,岂得归恶于君,行善自取他”[《资治通鉴》,卷o,垂拱元年三月。]
平定徐敬业叛乱和平息裴炎谋反案后,因不少官员生了变动,有的被杀、遭贬。同时,在这一系列事变,也多少能知道官员们对她的态度,只要没有明着反对她执政的,她都根据他们的官职和才能充实到朝廷枢之。以积官尚、右肃政大夫韦思谦、天官尚书韦待价为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冬官尚书韦苏良嗣为维言,以裴居道为内史。提拔昌右丞魏玄同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再次调整,以岑长倩为内史、苏良嗣为左相、韦待价为右相,韦思谦为纳言。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名士,被武则天任用,使太后执政下的朝廷枢规整充实。
为表示她的新政改制,把高宗去世的这一年改过三个年号,即嗣圣、明和光宅,分别代表着宗继位、睿宗即位和太后临朝。自从武则天入宫辅佐高宗之后,唐廷改用过许多新年号,这都是武则天的主意。高祖只用了一个武德年号、太宗只用了一贞观年号,而武则天先后用过三十多个年号。每生一件大事,她就改个年号来纪念,的确反映了武则天的改革新思想,旧的传统观念难以约束她。
她亲自临轩执政后,就把大唐的旗帜易为金色,改东都为神都,改洛阳宫为太初宫,改八品以下官员旧服青色为碧色。
她又一次大改官名,目的是“因时而立号”,“适事以标名”。从而改尚书省为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依次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改门下省为鸾台、书省为凤阁;改侍为纳言,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加一个右肃政台。其余的省、寺、监、率名称,都按各部门的职权令改名称,表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史书对武则天的改制成见很深,认为标新立易,乱改一通。而武则天举例解释说:“御史是分管官吏风气的官职,要起到整肃吏治的作用。现在国土之大,州县官员之多,很难整治。现在把御史台改为肃政御史台,增设右肃政台,就是用以监督地方官的风纪。而旧御史台不变,专管京的部门和军队的风纪。”[《资治通鉴》,卷o,光宅元年九月。]这说明武则天的改官员名为的“适事以标名”,而增设官为的是更好的做好国家的工作,只要不是对她有成见,就可以看以她改革的用心了。
武则天代子临轩,改元光宅时曾写改元赦,表示自己要励精图治的决心。其有语曰:“以社稷之大任,属荒眇之微躬。钦奉遗言,载深悲惧。遂以兹菲德,开导嗣王。”“惟欲励精图治,克己化人。便宗社固北辰之安,区宇致南风之泰。以斯酬眷命,用此报先恩。”谨表示她身负先帝的遗言和社稷的大任,要用心教育皇嗣,要把重担子挑好,使社稷稳固,让百姓有好光景,以此报答先皇的顾眷和委托。只能看到她垂念先帝的慈心、教育好皇嗣的苦心、治好国家的雄心,而并不见她吞并社稷的野心和害国害民的祸心。
正当武则天改元称制,除旧布新,准备为大唐江山的巩固与展、为黎民百姓的安乐与幸福大干一场时,一场由唐朝勋旧大臣的后代动的叛乱爆。叛乱距废黜宗李显、置新群于别殿、宣布临轩执政仅仅半年;距离易帜改元和改官名只有十十几天。对勋旧势力的可能叛变,武则天是有预料和准备的,但她也没有料到会生得如此之快。
叛乱生的原因,按传统史家的说法是“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因而为自保而动。如司马光的记述:“武承嗣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太后从之。裴炎谏曰:‘太后母临天下,当示其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对曰:‘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太后水从。”于是追尊五代祖考妣,皆为公、王和夫人。又在山西水建五代祠堂,并任用诸武,才激起唐宗室和勋臣后代的叛乱。
这个原因并不成为叛乱的原因,这仍然是“顺口而言”,把西汉吕后任用“诸吕”的先例顺手加到了武则天的头上。试问:如果武则天任用的是“诸李”,把李姓宗室孩娃不留,一个个全用上,是否就没有人说话了呢?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还用再多说吗?当李世民、李治执政时不是把李家的祖宗八代全追封为“皇帝”吗?李氏兄弟子侄哪个不是王侯呢?史家们感到完全应该。何况,武则天当时也都把李氏宗亲全安排到很高的位子上去了,高祖的五个儿子、太宗的两个儿子都安排在央枢的显要位子上了。央的三省六部堂官现任宰相、辅大臣全部是原来班子余下的老臣或新晋的多姓大臣。任用“诸武”是以后的事,是许多顽固大臣、李氏宗室叛她而去,才用上她的几个侄子为官,而朝的主要官员仍是多姓,始终未出现“诸武用事”的大局(此问题后当论及)。所以,这次叛乱是另有原因的。
具体原因,司马光接着就叙述出来了。而且行十分简炼,简直数语道破:
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盩厔(zu,z县名,在陕西省——引者)令敬猷、给事唐之奇、长安县主薄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栝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求仁,正伦之侄也。盩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恕望,仍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资治通鉴》,卷o,光宅元年九月。]
有这段字的记述,这次叛乱的具体原因太明白了。原来是一群犯罪的官员阴谋报复,所进行的作乱。这些龌龊小人因贪赃、受贿、赌博等原因,被贬了官,便凑到一起,先是泄不满情绪,然后利用形势变动进行政治投机,便以匡复庐陵王李哲为旗号,“乃谋作乱”。司马光已经给他们的阴谋活动下了定论:“谋作乱”,即阴谋动叛乱。看来,正统官史对历史上的叛乱者也是痛恨的。
叛乱祸是被赠爵为太尉、英国公、扬州大都督的李绩之孙李敬业。
李绩在前已经叙述过了,他是高祖兴唐建国后的三代功臣,也为武则天能成为皇后立过汗马功劳。武则天和高宗都极为尊重这位国家功勋元老,他死后为之罢朝七日表示全国哀悼。下葬时,武则天和高宗登上未央城楼,望着百官护送下的李绩灵东大声恸哭。由此可见武则天对李绩的重视与尊敬。
然而,李绩之孙李敬业、李敬猷兄弟荫袭了李绩的高爵却不思进取,只知吃喝玩乐,仍不知足又贪赃枉法,终未逃法而被贬免。又混淆视听,以前朝功勋之后为号召,打着恢复李唐之旗号,纠集犯官而公然为叛。
这群犯罪官员魏思温是朝的监察卸史,因犯法被贬为盩厔尉,再因故又被贬,他是个人,又有政治头脑,同那几个武夫不同,就成了这次叛乱的“谋主”。
他为这次扬州叛乱想出个毒辣的鬼主意:先让他们的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请求出使江都,当时武则天正令御史到各地监察官员的风纪,一求准奏。薛仲仲璋到达江都后,再由另一个党羽韦到薛仲璋处告扬州都督长史陈敬之谋反。这样,薛仲璋便以央派遣出使御史的身份逮捕陈敬之,如此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军事重镇扬州。
按照这个阴谋行事,果然成功。同年八月,薛仲璋以陈敬之“谋反”,把他逮捕。接着,李敬业自称“奉旨”来担任扬州司马,又假称高州地方酋长冯子猷谋反,太后令他扬州兵讨伐。遂即打开府库和监狱,把囚犯放出来给他们兵器和铠甲,同时招兵买马,杀死陈敬之。州府参军孙处行现了他们阴谋,也被他们杀害。于是,便控制了扬州的军队,宣布叛变,改回嗣圣元年宗的年号。
正如武则天所料,这批叛乱分子果然利用她儿子的名义起兵。他们一方面打起匡复宗的旗号,一方面又找个貌似李贤的人,扬言“李贤未死”,已逃来扬州,接着又说李贤委任他李敬业为匡复府上将军,领扬州大都督。接着在扬伪开三个府衙:一是匡复府,二是英公府,三是扬州大都督府。让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楚州(今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司马李崇福举所部三县响应。十几天就纠集十余万兵马。让“唐初四杰”之一、任叛军记室的骆宾王写出“讨伐檄”,传之各地,宣布武则天的罪恶,号召天下为匡复庐陵王共同叛变。这就是国历史上著名的“李敬业之乱”。
自高宗崩逝之后,武则天早有军事准备,闻扬州叛乱她无丝毫惊慌之色,她指挥东西用兵,对这帮跑梁小丑,根本不放心。所说那篇檄写得满好,便找来展读:
她很快读完第一段。其内容写她两度入宫,她何陷害皇后,夺得后位,然后“杀姊屠兄,弑群鸩母”,是“虺蜴为心,豺狼成性”等,堆积污秽,对她造谣陷害,几十年她都听得生厌了,编造的也太拙劣。
军二段写她如何阴谋夺位取帝位的罪行,用了不少大道边上的典故,章的对信工整,但只顾工整,内容就不够确切了。什么“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1,音离,龙的口水)帝后,识夏廷之遽衷”。仍把武则天比之于吕后、赵飞燕、褒姒红颜祸国,她将年过花甲,皇子又是自己的儿子,如此比喻,太过荒唐,更不见新颖。
军三段写李敬业叛乱。开介绍李敬业的出身,武则天有点气愤和讪笑,心说我对你徐家那样尊重,尊之高官厚爵,而徐懋功的不孝之孙自己不思进取,反欺世盗名,叛乱为祸。然而再看一去,她竟为章的工笔和气势所吸引,只见其曰:“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故,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谁托?”
武则天读到此处,禁不住连连称赞章的笔意生色,气吞山河。看罢章的结尾:“请看今日之日之域,竟是谁家之天下”又将为者“奇才奇才”问左右此不知出自谁的手笔。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听了叹道:“如此人才,却流落不用,这是你们宰相的过失啊”左右的大臣们看到武则天在这紧急的情况下,竟如此欣赏敌人的檄,称赞其笔,责备宰相不能识人用人,其镇定自若,无不为之叹服。
武则天放下檄,敕令左玉钤卫大将军(此军职也为太后所改,原名领军卫)李孝逸领兵三十万前往讨伐,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帅。她要领教一下叛军有无骆宾王檄说的那般气派。同时赦令追夺李敬业祖父李绩的官爵,掘其坟墓,碎其棺木,复其徐姓。这不怪武则天做事绝,封建社会的法律就是如此,一人谋反,诛连前后数代,灭其族。
那个大将军的后人徐敬业(因赐姓李已被剥夺)却对军事阵仗一窍不通。叛乱时弄得挺痛快,现在要同大唐官兵对阵了,他毫无主张,只好让叛贼众领讨论。军师魏思温说:“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薛仲璋则不同意进兵洛阳,而是守金陵,徐图北进,他说:“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是以为固,不知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魏思温又说:“山东豪杰麦饭为粮,伸锄为兵,以俟南军之至。不乘此势而立大功,乃更蓄缩自谋巢穴,远近闻之,其谁不解体”
徐敬业无才无识,终于不听魏思温的进取之计,而采取了薛仲璋的退守之策。于是,下令唐之奇守江都,徐敬猷屯军淮阴,韦屯兵都梁山,自率人马取润州(今江苏镇江)。魏思温叹声道:“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而取洛阳,则在眼矣”[《资治通鉴》,卷o,光宅元年九月。]
但徐敬业控制叛军主力,润州又是个小城镇,进攻润州开始取得了胜利。
守润州的刺史正好是徐敬业的叔父,李绩之子李思。徐敬业曾几次企图拉他一起叛变,不仅遭到拒绝,李思还派人向武则天火告急。徐敬业大军渡江改润州,李思奋力拒守,以小小润州之兵力,与叛军大战四十多天,终因兵力悬殊城破被擒。魏思温提出斩其祭旗,徐敬业不许,他向李思说:“叔叔和武氏一党,这么忠于她,应改姓武,今后就叫武思好了”。
润州司马刘延嗣同时被俘,徐敬业要杀他,而魏思温则以他是自己的旧相识请求赦免了死刑。两个人都被关进了监狱。曲阿县令尹元贞率一县之兵往救润州。兵败被俘。徐敬业命人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逼他投降,结果“不屈而死”。
李孝逸的大兵就要赶过来了,徐敬业闻讯急忙由润州退兵拒守,在高邮县的下河溪屯兵。命其弟敬猷守淮阴,韦、尉迟昭守都梁山。李孝逸兵进临淮,偏将雷仁智与叛军初战失利,李孝逸就害怕了,按兵屯守不再进攻。担任监军的殿侍御史魏元忠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如今天下太平,叛贼搅乱,人们都盼着尽快扑灭叛乱。今日将军却按兵不动,使远近失望。倘若朝廷得知,改派他将来取代将军,将军打算用什么理由解脱逗留不进的罪过呢?”李孝逸听了吓个半死,才急令进攻。都梁山一战,马敬臣斩叛将尉迟昭于阵前。
十一月,武则天果然派左鹰杨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统领大军增援李孝逸。李孝逸闻讯,再攻都梁山,而叛将韦坚守不出战。李孝逸诸将在阵前攻守莫定,议论纷纷。而魏元忠建议先攻徐敬业之弟徐敬猷,诸将认为攻敬猷莫若全力进攻徐敬业。魏元忠分说:“不然,徐敬业之师虽乌合之众,但其人数众多,可凭险死战。若战之不利,大事玄矣而徐敬猷是一个赌棍,根本不懂战事,其军单弱。大军一到,立马可克。徐敬业想救,必难及时。今舍弱不先攻取,乃下策。“李孝逸听取了魏元忠的意见,先引兵进攻韦,韦则乘夜逃去。再进击攻淮阴的徐敬猷,徐敬猷果然大败,仅以身免。于是,大军进攻徐敬业。
徐敬业凭河抗拒官兵。官兵后军总管苏孝祥夜率五千人马袭击徐敬业,叛军死战,苏孝祥战死,士卒死者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成立三朗被擒,将被斩杀,成三朗大呼:“官兵大至,尔曹破在旦夕。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也”遂不屈而死。
李孝逸督军与徐敬业几战不利,又害怕起来,想退守石梁。魏元忠等再劝说:“现在正是顺风,芦苇干枯,用火攻有利,此时决不能退却”而徐敬业的叛军更是疲惫不堪,互相观望,失去斗志。李孝逸听从魏元忠火攻之计,官兵借风势纵火烧敌,徐敬业果然大败。一阵杀死七千余人,溺死者不可胜数。
徐敬业见大势已去,便率轻骑进入江都城,取出家小,奔去润州,准备在那里渡海,东奔高丽。结果逃至海陵界,被大风阻住,无法渡海。其部将王那相见大势已去,便杀死徐敬业、徐敬猷兄弟,献其投降。唐之奇、魏思温等皆被活捉。唯有骆宾王不知下落。有人说他削躲进了和尚庙;也有人说他死在乱军之死骨不寻;还有人说他隐姓埋名浪迹江湖而终。徐敬业的叛乱被快剿灭,前后不到四个月。
武则天镇压了徐敬业的叛乱,其宗族皆不得免,唯李思被提升为司仆少卿。武则天对他说:“徐敬业把你改姓武,今天就赐你姓武了”[事见《资治通鉴》,卷o,垂拱元年一月。]李绩立功三朝,功勋赫赫,最终因徐敬业叛乱,使其宗族被刑,唯李思一脉余存,实令人感叹啊。
徐敬业代表豪门士族顽固势力叛乱反对武则天,不得人心,才迅灭亡。当叛乱生后,江淮各州县顽强抵抗叛乱军队,说明地方庶族地主对武则天的拥护。徐敬业的叛乱,被武则天迅剿灭,避免了广大人民遭受战争之苦。平叛战争仅限于扬、楚两州,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动乱,对唐初的政治与经济,尤其对人民的社会生产影响不大,使唐代建国六十多年的国内和平得到保持。社会展规律、人心思治的实性,都决定闹军事动乱者不得人心,这是徐敬业叛乱迅失败的根本原因。
高宗一死,武则天就成了众矢之的。过去,懦弱的高宗用男性和正统的皇帝招牌挡着向她射来的暗箭,如今招牌撤去她就成了明靶。一双双恶毒的眼睛斜着向她瞄准,弯了撘箭,理由有的是,光明正大的理由。她是女人,出身卑贱、当过尼姑、侍候两代皇帝的贱女人。她是褒姒、妲己、吕后,是“母鸡司晨”,是个妖怪。赶快杀死她她姓武,不姓李,她用**杀死了高宗、用毒药和绳索杀死了高宗的犯子,又把今天子“幽之于别宫”,李氏的天下就要改姓武了。赶快杀死她,以匡正朔
没想到,武则天也有一双眼睛,一双知己知彼、洞察天下的眼睛;一双明亮、犀利、正义的女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些貌似公允、实则邪恶的“正统”的眼睛;盯着那些饱读儒学、猎取金钱、美女、高官的男人们的眼睛。盯着那些明里暗里向她弄刀放箭的恶毒的眼睛。
徐敬业们没逃过她犀利的法眼,跑到扬州造了反。她只扬一扬眉,动一动嘴,便镇压了那帮无知无识的狂妄的男人、犯人。她有千手千眼,每只眼睛都各有用处,都在盯着她身边不远的那些假装休眠的狼一样的眼睛。其,最险恶的就是她的当朝宰相、顾命大臣裴炎的眼睛。
武则天明察秋毫,徐敬业乃明将之后,以匡复为名招降纳叛,其声威影响自然不会小,不数日招集千万之众。在这种形势下,朝内官员一定有所反映,他们对她临朝称制本就不满。如今,有人聚众而起,朝内官员也就会以某些形式,与之呼应。监察御史薛仲璋在关键时刻请求出使江都,作了叛乱集团的骨干。而裴炎是薛仲璋的舅父,当朝宰相对监察御史自有控制之权,何况又是他的外甥,能不知其内情?所以,自扬州叛乱的信息传到东都,武则天就密切关注朝的动向,似乎若如其事地观察着,尤其是这位貌似若无其事的当朝宰相裴炎。她心里数着裴炎的以往……
裴炎是山西闻喜人。裴氏家族是山西有名的名门大族,在前朝出了不少高官名将,立有赫赫战功的裴行俭也是山西闻喜世家。裴炎受到过传统良好教育,熟读儒家经史,尤其精《左氏春秋》。举明经冬天及第后,历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史官)、黄门侍郎等职。武则天垂帘听政后,一手提拔他为同书门下三品,进拜侍,成了宰相。高宗崩逝,受诏顾命[《旧唐书》,卷87,《裴炎传》。]。武则天临朝执政后,对他倚为股肱,重用不疑,以当朝辅宰相,加爵河东县侯。宗李显荒谬,他力争死谏,依靠武则天废黜了宗,立睿宗李旦为帝。他用“春秋大义的儒家思想来衡量这一切,都是符合礼义传统的。
但是,自睿宗即位,他做辅弼大臣,武则天应该坐到后宫做她的皇太后了。谁想这个六十多岁的女人竟把皇帝弄到其他宫殿读书写字,自己临朝做起皇帝的事来。难道他这个辅佐大臣还能跟着睿宗教他读书写字去?他心里好一顿翻腾,便升现了西汉吕后专权的图景来,也就是“母鸡司晨”的强烈威觉,有了让武则天归政睿宗的大主意。
所以,当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请求皇太后追封武士彟为王、立武氏七庙时,裴炎便拿西汉吕后的专权误国来劝谏她。武则天没有听他的,第二天就下诏追封五代。此后,裴炎一则心烦恼,生怕李家天下被武则天霸占了去;二则害怕,他知道皇太后何等人物,一旦报复起来他难以抵挡。
不久之后,生了徐敬业在扬州叛乱之事,而裴炎的外甥、监察御史薛仲璋从央跑去扬州一起策划,成了叛乱的主谋。从裴炎劝谏太后不封七庙遭太后拒绝,到扬州叛乱生还有一段时间。
就是这一段时间,让好些人去想。裴炎的外甥由央去扬州谋叛乱,是否裴炎在央的策动?扬州的叛乱是否只是裴炎覆武后的一个行动计划组成部分?裴炎是否还要在央总动?裴炎如动成功后是归政睿宗还是自己当皇帝?
历史就是如此,史作者也无孔不钻。只要有裴炎的时机,史作者就去考究、钻研、猜测,写出令人感兴趣的章来。史书或记闻曾有如下记述:
当徐敬业谋反时,让骆宾王写个行动计划。而骆宾王去找裴炎商量,骆宾王不仅会写章,鬼主意也有一大堆,他一只脚踏在墙上,思考了片刻,一歌谣竟让他想了出来:“一片火,二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然后教给裴炎家乡和都下儿童诵唱。很快,大街小巷便传开了这童谣。裴炎听到后自己不能解,便找学问大的人解释。实际那浅陋的童谣裴炎哪能不会解,两片火不就是个“炎”字吗?非衣合起来是个“裴”字,加在一起是说他裴炎要当皇帝了。故事书继续写下去,终于找到了采英华的骆宾王头上。裴炎先给他好多礼物,骆宾王不理他。又给他好多美女和骏马,骆宾王尽情享受仍不理他。后来又拿出左代忠臣烈士图来,同骆宾王一起观赏。当翻到司马懿的画像后,骆宾王突然站起来大叫:“这才是英雄啊”又说:“自古大臣执政,多能谋夺社稷。”裴炎听了大喜过望。骆宾王问:“但不知童谣说的是什么?”裴炎便告知片火绯衣之事。骆宾王听了瞪大眼想了想,而后突然离开座位,跪在裴炎脚下说:“您就是人主啊”于是,裴炎以真命天子的设想与徐敬业等合谋起兵,他在朝作内应。而裴炎致书扬州的许敬业,只写了“青鹅”两个字。谁料想竟让武则天得到了这封信,群臣都不能解释“青鹅”的含义。武则天想了想告诉大家“青”字拆开来是“十二月”;“鹅”字是“我自与”之意。合起来是他裴炎要同扬州叛贼十二月动叛乱,于是认定裴炎操纵扬州叛乱,乃捕杀之。
史书上还介绍:裴炎还策划乘武则天出游龙门时劫持她,逼交权,归政睿宗。龙门在洛阳之南,又名伊阙,是洛阳名胜。武则天喜爱名胜,常去龙门。但因当时阴雨不晴,武则天没去龙门,使裴炎的计划落空,才不得不改变计划,举行兵叛。[《新唐书》,卷7,《裴炎传》;张:《朝野佥载》,卷5。]
这些史料或笔述为正史所载,虽仍难成信史,但裴炎外甥请使江都,去策划叛乱,如愿而去,裴炎就成了难以摆脱的嫌疑。而当叛乱已成事实后,作为一国宰相、顾命大臣,出了如此大事,不见裴炎的镇叛行动。武则天自然要征求宰相的意见,他却回答:“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坚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
裴炎不仅不提只字平叛,反而利用叛乱逼太后归政,司马光就认定“炎欲示闲暇,不汲汲议诛讨”,是在故意拖延时间,让叛乱者有机会从容行事,再用扩大事态,不可收拾,逼太后规政。无论是要自己做皇帝,还是还政睿宗,他仍做辅弼大臣,此时他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朝就有人看出了他的阴谋,监察御史崔詧(詧,察的古体字)上书说:“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求太后归政?”武则天早已觉察到裴炎的野心,看到田崔詧的奏书后,即令人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将裴炎拘捕,审理此案。当时有人劝他向太后逊词求免,裴炎知道他自己陷得太深,无法解脱,就说:“宰相下狱,安有全理”表示不向太后低头,自愿赴死。
此时,朝大臣对徐敬业的叛乱几乎无人过问,而当裴炎被捕入狱,却都激动起来。凤阁舍人刘景先、凤税侍郎胡元范站出来说:“炎社稷元老,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太后说:“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就是说,裴炎已有了谋反的迹像了,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他二人急不择言地回答:“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太后见他们二人如此着急,仍笑着说:“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此刻,武大臣都自愿替裴炎作不反的身证。
武则天见到朝堂上起哄,更是见裴炎在朝众官员的代表性,她要杀一儆百,先威慑这些反对力量。
光宅元年(684年)十月丙申,下令斩裴炎于都亭。担保裴炎不反的刘景先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长史。胡元范被流放到琼州(今海南岛琼山县),死在流所。吏部侍郎郭待举被贬为岳州刺史。认为裴炎谋反的李景谌被提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办案有功的骞味道升为代理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职。
裴炎被处死后,他的年为十七岁的侄儿、太仆寺丞的裴伷先上表请见太后。太后召见了他,责问他说:“汝伯父谋反,尚何言?”裴伷先说:“臣为陛下画计耳安敢诉冤陛下为李氏妇,先帝弃天下,遽揽朝政,变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诸武。臣伯父忠于社稷,反诬以罪,戮及子孙。陛下所为如是,臣实惜之陛下早宜复子明辟,高枕深居,则族宗可全,不然天下一变,不可复救矣”太后怒曰:“胡白,小子敢此言”即是说,小子你胡说,你懂什么敢说这些话。便命人领他出去,裴伷被人架着往外走,仍不断回头说:“今用臣言,犹未晚”人们拉他,他就是打坠儿不走,反复说这话。太后被弄得急,命人拖倒打了一百杖,并下令把他流放到瀼州[事见《资治通鉴》,卷o,光宅元年十月。]。其行为按唐法当斩,而裴炎反也应诛族,裴伷先也是明知将被诛族,才敢找太后出气求死。然而,武则天对这样的敢于当面指责他的人,反而不加重刑;对那些奸诈小人就没这么客气了。
例如在裴炎下狱不久,郎将姜嗣宗受命到西京长安去。留守大臣刘仁轨问他东京生的事情,姜嗣宗讨好刘仁轨说:“嗣宗党裴炎有异于常久矣。”刘仁轨很鄙视这种见风使舵的小人,反复问他:“你原先就已觉察到裴炎要谋反吗?”姜嗣宗仍点头称是。刘仁轨说:“我有一封奏表,请你带回东都交给太后。”姜嗣宗欣然同意。他带回刘仁轨的奏表呈给太后,还未及退出,太后急命人把他拉了下去,绞死在都亭。原来奏表上说:“姜嗣宗自己说,他早知裴炎反情。知而不告朝廷,当死。”
裴炎谋反案也牵连不少人受害。如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曾上表为裴炎申述无罪,而程务挺过去又一直与叛将唐之奇、杜求仁要好。正好有人密报:“程务挺与裴炎、徐敬业通谍。”武则天接到密报后,以为程务挺是大将,在军队权重威高,一旦有异心就情况严重了。于是,未待查明真假,便密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就军斩了程务挺。接连串又因王方翼与程务挺关系密切,乃逮王方翼下狱,遂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岛凉山),后死在那里。程务挺、王方翼都是守卫西疆国土的大将,立有许多战功。在混乱可能为仇家所乘,武则天情急难察,不幸被杀、被贬,实是一大损失。
事后,武则天对诛死程务挺甚党悔恨。然而她又感觉朝军有功劳、有才干的臣武将,又多不能容忍她,这使她甚为痛苦。她鄙视那些小人,但那些小人往往对她极表忠诚。这种矛盾她不是不知道原因,仍然是功臣名将传统思想深重,不能接受她一个女人执政,看不起女人,只想为大唐国家、为李氏王朝立功卖命。不想为女人、为外姓做官,内心里以为这是耻辱、不合天地人伦礼法。这种尖锐的、根本性的矛盾叫她如何去解决。她只能对那些干臣名将耐心地等待,等待他们改变想法,拥护她、辅佐她。然而,她毕竟是执政者,当一些干臣名将硬是不听话,逼得她无路可走时,她就要开刀问斩。
对于那般小人,立了功又不能不赏;立功不赏谁还再立功。但她也尽量不让这些人太得势。在裴炎事件,李景谌立了功,当时给他赏格极高,让他当了宰相。半个月后,她便罢免了他,换了个司宾少卿的闲曹。崔詧是先揭裴炎谋反的人,也为他封为同平章事,接近宰相了,事后也被罢免;同时被罢的还有沈君谅。那个办案有功的骞味道被提拔为书令,职务取代了裴炎。一次,有个官员因故被贬职,就到他那里去申诉说明情况,骞味道不敢作主承担责任,说:“此太后处分”就是说,这是太后决定的,你去找太后吧。而当时在场的同书门下三品的刘祎之却说:“根据听犯的错误,改任官职,是我向太后奏请的。”言外之意,有事找我,有错我负责。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便把骞味道贬为青州(今山东潍坊一带)刺史,升刘祎之太大夫。她把这个事讲给大臣们听,说:“君臣同体,岂得归恶于君,行善自取他”[《资治通鉴》,卷o,垂拱元年三月。]
平定徐敬业叛乱和平息裴炎谋反案后,因不少官员生了变动,有的被杀、遭贬。同时,在这一系列事变,也多少能知道官员们对她的态度,只要没有明着反对她执政的,她都根据他们的官职和才能充实到朝廷枢之。以积官尚、右肃政大夫韦思谦、天官尚书韦待价为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冬官尚书韦苏良嗣为维言,以裴居道为内史。提拔昌右丞魏玄同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再次调整,以岑长倩为内史、苏良嗣为左相、韦待价为右相,韦思谦为纳言。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名士,被武则天任用,使太后执政下的朝廷枢规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