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勿看-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第四百三十二章.勿看-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清虚道德天尊-笔趣阁
清虚道德天尊
作者:豫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四百三十二章.勿看
陈子昂把武则天的滥杀,全推到狱吏身上,实又指酷吏,又以天意、人事并论,谏武则天德政、停酷刑。武则天同意他的劝谏的,遂提升他为右拾遗言官,官位接近七品,职务很重要,但是,酷吏们还在滥告、滥杀。
而且,酷吏的队伍还在扩大。醴泉人侯思止,是个卖饼的,此人诡计多端。一次,恒州刺史裴贞杖打一名判司小吏。判司与侯思止友善。他俩商量的结果,由侯思止上告裴贞与舒王李元名谋反。天授元年七月,李元名被废舒王头衔,徒往和州,裴贞被杀。侯思止因告发有功,得了个游击将军的头衔。侯思止听说监察御史高官权重,就向武则天要个监察御史做。当时武则天经常接见一般平民和被选上来的人员所以接见了他,听说他要做监察御史,就说:“卿不识字,岂堪御史”侯思止对曰:“獬豸何偿识字,但能触邪耳”武则天听他的回答得很妙,心里高兴,便授他朝散大夫、侍御史。还有个衡水人王弘义,也是个无赖。因诬告有功,授游击将军,后迁殿中侍御史。有人告胜州(今属内蒙)都督王安仁谋反,武则天让他去审案。他见到被押解而至的王安仁,就木枷上确掉他的头,又让人逮捕其子,则见到又砍掉了脑袋。杀人之后,再编造案情和供词上报。其残忍和奸诈,令人发指。
当时的酷吏来俊臣、侯思止因酷而齐名;而司邢徐有功、杜景俭因直也齐名。人们常说:“遇来、侯必死,遇徐、未必生。”徐有功是朝中司刑丞,凡被酷吏诬构者,他皆为辩诬,先后数十案,并敢直接与武则天当面争辩。琅琊王李冲反叛,家奴与县尉颜余庆相识,来俊臣审后定为死罪。徐有功却说:“赦令有言:魁首伏诛,支党未发者赦免之。赦而复罪,不如勿敕;生而复杀,不如勿生。”武则天责问他:“你认为颜余庆还不算魁首吗?”徐有功答:“魁首者元谋,虺贞(即李贞)是也,现已伏诛。余庆至今才治罪,支党也,应按敕令赦之。”当时,在朝堂听徐有功与女皇当面争辩,数百官员吓得大气不敢出,但徐有功却神情自若。武则天见他正直,“甚敬惮之。”遂听徐有功,免了颜庆余死罪。
司刑李日知也是个正直的人。一次,另一个司刑胡元礼想杀一个囚犯,李日知认为该囚未犯死罪不能杀。两个人争论不休,最后到武则天面前互控,仍激烈争吵,胡元礼发怒说:“我胡元礼不离刑曹,此犯终无生理”李日知针锋相对,也愤怒回敬:“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武则天见二人如此争执,还是同意了李日知,释该囚的死刑。
武则天要巩固新政权,必然清除反对派,尽管她大体上解酷吏的不法行为,也了解许多人蒙冤而死。但为达到清除反对派的目的,仍未阻止酷吏的行为。天授元年七月,武承嗣与周兴勾结,诬告隋州刺吏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谋反。武则天下诏令他们到朝廷受审,李素节在龙门被绞样、李上金自杀。高宗这两个庶子以前几番升贬,终被武则天用酷吏除掉。八月,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尚书左丞张行廉、安南王李颖等宗室十二人、太子贤的两个儿(即武则天的两个孙子)都在酷吏的屠刀下丧命。
反对派清除得差不多了,武则天开始整顿刑狱,也开始收拾酷吏。
一次,酷吏周兴又诬陷道州刺吏李行褒兄弟谋反,定为灭族重刑,徐有功坚决阻止。周兴告徐有功故意袒护,也该杀。武则天不仅不听周兴的,还提升徐有功为侍御史。徐有功跪地哭着请求武则天仍让他当刑官,说:“我听说鹿虽在山林中,早晚要被杀肉吃。我做刑官危险不大,而做了御史早晚要被酷吏杀死的。”武则天安慰他,让他安心做侍御史,没有敢无故害他。大家见到女皇态度有了重大改变,都心里宽慰,相互称贺。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御史中丞李嗣真上书暗示酷吏的危害重大,奏折说:“今告事纷纭,虚多实少,恐有凶恶阴谋离间陛下君臣。古者狱成,公卿参听,王必三宥,然后行刑。比日狱官单车奉使,推鞫既定,法家依断,不令重推。或临时专决,不复闻奏。如此,则权由臣下,非审慎之法,倘有冤滥,何由可知?况以九品之官专命推复,操杀生之柄,窃人主之威,按复既不在秋官,省审复不由门下,国之利器,轻以假人,恐为社稷之祸。”
此折切中武则天听任酷吏擅权,任意杀戮的时弊,让武则天无法答复。但她心中醒悟,决定对滥杀无辜的酷吏进行开刀,作为整顿刑狱的开端。
李嗣真上奏不久,有人状告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陷害无辜,在平息琅琊王李冲的叛乱中,杀害无辜官民数千人以为已功,罪大恶极。此事武则天早已得叛,因时机不到未予理睬,如今既欲整顿刑狱,当即下令将丘神绩斩首示众。丘神绩是武则天的心腹大将,被武则天赐为武姓,成为一大酷吏,每每诬害无辜。如今被女皇斩首,朝野欢欣鼓舞,知道酷吏的末日到了。
接着就有人告发酷吏周兴与丘神绩通谋,武则天立即派酷吏来俊臣去审理。周兴是酷吏之首,官衔是文昌右丞,在酷吏中也最高,来俊臣不过是他的学生辈而已。这次让酷吏办酷吏,众官员知道有好戏看了。据说,来俊臣接到命令后宴请周兴,向他请教审案的办法。来俊臣说:“囚多不承,当为何法?”意思是,囚犯不招供,怎么让他招供呢?周兴想也不想就拿出了逼供的办法,说:“此甚易下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一见,吓得屁滚尿流,惶恐叩头伏罪。这便是“请君入瓮”成语的来历出处。结果是武则天免周兴死罪,流放岭南。但他的仇家没能饶他,在流放路途中被仇人杀死,碎尸万段。
接着,武则天未经举报和告状,就下令处死了索元礼。他是第一个酷吏,杀过数千名无辜者,民愤极大。武则天久有所闻,乃杀之以慰众望。
然而,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是一个最大的酷吏,来俊臣也是个最恶毒的酷吏,他们都还在,只要他们还在,诬陷、谋杀就不会停止。
长寿元年(692年)初,武承嗣与做左台中丞的来俊臣密谋,要除掉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等高官宰相,这是他们的最大敌人。有这些正直的高官存在,武承嗣继承武则天当皇帝的阴谋就不会实现,来俊臣这样奸人总有一天会被他们所清除。他们的办法老一套,仍是诬告他们谋反,武则天最恨的是官员谋反。
果然一告即成大狱,几位宰相被捕入狱,受牵连的还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这些受牵连的人也是武承嗣、来俊臣等决心除去的,李嗣真曾上疏武则天,翦除酷吏、魏元跽是上次几乎掉关的那个治臣。
众人入狱,武承嗣、来俊臣等决心让他们死。来俊臣认为,以前曾经上奏谋反者,敕令说:如果自己承认谋反,态度好的可以免死。来俊臣知道这些人都很硬气,他们并没有谋反的事实,动大刑逼供也难得到口供。来俊臣就拿敕令给他们看,让他们主动奉认谋反,然后就有口供作根据杀死他们。
来俊臣便用这个办法诱供,先问狄仁杰,没想到狄仁杰立即反承认谋反,他说:“大周**,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既然大宰相主动承认了,先放着,他反正死定了。判官王德寿见狄仁杰态度这么主动便说:“尚书定灭死矣,德寿业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杨执柔,可乎?”意思是说:“尚书可以免死了,我想求你个事,我受别人指使,请您把杨执柔宰相也牵连进来,可以吗?”狄仁杰听了大声斥责:“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说着愤怒地以头碰柱,血流满面,吓得王德寿赶快谢罪,不敢逼他。
侯思止审问魏元忠,让他主动承认谋反,便可以免死。魏元忠一听大怒,喝骂侯思止。侯思止命人把他推倒,倒拖着走,魏元忠骂曰:“侯思止,汝若须魏元忠头,则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狄仁杰既自认谋反,法曹准备上报行刑,不再严备。狄仁杰便把冤状写在被面上,裹在棉衣里,向王德寿说:“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棉。”王德寿便反他的棉衣送给狄仁杰的家人。其子狄光远取出冤状求见武则天,武则天便问来俊怎么可以搞逼供。来俊臣说:“仁杰等下狱,臣未尝褫其中带,寝处甚安,苟无事实,安肯承反”来俊臣又诈写了狄仁杰等人的谢死表,蒙蔽了武则天,武则天果认为狄仁杰等谋反,但要杀狄仁杰等宰相,她还不是说杀就杀。
被杀宰相乐思晦的小儿子还是个幼童,见狄仁杰等人又被捕,便以密事求见女皇。武则天感到奇怪,便接见了他。这个儿童说:“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来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武则天听了大吃一惊,便立即召见狄仁杰等人,问:“卿承反何也?”对曰:“不承,则已死于考掠矣”武则天又问:“何为作谢死表?”他们却不知道写表事。真相大白后,武则天才知道酷吏们在做手脚,但也没把他们怎样样,只把狄仁杰等人赦免了结。武则天对来俊臣等人仍持此态度,来俊臣仍在陷害杀人,不久因向左卫大将军泉献诚索贿受到拒绝,便诬告他谋反,伪造证据,先斩后奏。泉献诚是高丽投诚的名将,在唐朝为将多年,也被酷吏害死。
长寿元年(692年)五月,武则天下令全国禁止屠宰以敬佛事。左拾遗张德生了个男孩,宴请同僚,私杀羊以办宴。补阙杜肃被请,私自藏一块羊肉上表告密状。次日,百官上朝,武则天向张德说:“闻卿生男,甚喜。”张德拜谢。女皇又说:“何以得内?”张德叩头服罪。女皇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意思是:“禁止屠宰,红白喜事并不限制。不过爱卿请客,也得选择请谁啊”说着,把杜肃所上表给他看。杜肃当着百官之面,羞愧不能自容,百官鄙视欲吐其面。官员看出女皇已讨厌告密者,便群起上奏劝谏,奏疏的内容大体上差不多,无非揭露酷吏组织人告密,罗织罪状,又用酷刑逼供,陷害众人。俱言如今天下太平,哪有那么多“谋反”者,又有谁非要舍命抢当皇帝呢?以右补阙朱敬则的奏本最漂亮,他引经据典,说明酷法的危害;又肯切说明镇压叛乱用严法,人们拥护,四海升平再用酷法就使好的策略变坏。让女皇览秦汉得失,考时事合宜,尽快取缔诬害人的锋刃,堵塞罗织者的根源,让天下人能坦然地过日子。武则天看了很受感动,诏赐朱敬则丝帛三百段。
武则天令监察御史严善思要告密人,进行审理。严秉命追查,很快查出八百多个告密者,这些人全是酷吏们的爪牙,都给以严惩。武则天对来俊臣等酷吏的态度转变,他们失去保护,很快遭到惩罚。不久,来俊臣被告贪赃,贬为同州参军。王弘义被流放琼州,因私自潜回,被侍御史胡元礼杖杀。侯思止尽因私藏丝棉,武则天便让李昭德抓来朝堂打死。
接着,又有人告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派司刑评事万同俊往查,结果他擅杀数百流人。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便处万国俊死刑,并使者安抚流人曰:“吾前发千道使安抚流人,何使者不晓吾意,擅加杀害,深为酷暴其辄杀流人使并所在锁项,将至害流民处斩之,以快亡魂。诸流人未死或他事系者,兼家口放还。”
公地692年,武则天在这一年中又用了三个年号,四月以前是天授三年,四月改为如意元年,九月再改为长寿元年。公元684年也用过三个年号,即嗣圣元年、文明元年和光宅元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三件大事,即高宗驾崩后中宗即位、废中宗李旦即位、武则天代李旦临朝执政,中宗、睿宗、太后临朝各用一个年号。公元692年是她自己做皇帝为何用三个年号?原来那年女皇虚岁是七十岁了,“人到七十古来稀”,女皇七十了,她自然有所感想,先改个“如意”是图个吉利,想顺利闯过七十大关,再往另一个“坎”上奔。这年五月,她还禁屠宰,都是图吉享,想春秋高寿,寿比南山。
但奇怪的事居然发生了,又过四个月,到八月底已掉的牙床里竟然长出了新齿。这一奇迹让女皇太兴奋了,所以才又改元长寿的。史书自然有点不怀好意,这么记载:“太后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知衷。丙戍,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改元。更以九月为社。”[《资治通鉴》,卷205,长寿元年九月。]年轻就是年轻,史书非说人是“善自涂泽”,好了,七十岁了又长出新牙来,这个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史书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记载,如果武则天能自动掉下脑脑袋,史书就该大事渲染了。又长出新牙了,史书就写那么一小句。而武则天当时不知怎么高兴呢?在百官的簇拥下,武则天登上高高的则天门,接受百官的拜贺,改元长寿元年,大赦天下。
武则天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日理万机,一直想不到年龄问题,这一年她所以挂念年龄和寿兴问题,主要有个嗣位问题缠绕着她,具体来说是武承嗣为争夺皇嗣兴风作浪,她拿不定主意,认为不如自己再活一百年,让他们无法争夺。
然而,在武承嗣的眼睛里,姑姑毕竟年已古稀,说不上哪天突然驾鹤西去,自己的命运如何,实在凶险。他是武氏嫡长,最先继承武士彟的爵位,姑姑称帝,又以亲王出任宰相之职。但他心如明镜,这一切靠的是皇上这棵大树,大树一倒,一切就难测。所以,他加紧培植党羽,笼络大臣,树立威信,牢牢控制朝局。并利用酷吏,整治那些仇武家的大臣,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清除,换上自己的亲信。然而,自己的亲信全是些无耻的小人,如傅游艺、宗秦客、来俊臣等,没有一个如狄仁杰、魏元忠般的忠诚、正派而有能力,这些大臣全部是自己的死对头。所以,他十分清楚,一旦女皇帝不在了,天下绝不可能再是武家的。他们也一定会被清除。所以,只有皇嗣是武家的、是他武承嗣,天下才能是武家的,他以合法的身份出现在朝廷上,反对派只有依附他才能继续做官,最终必然会转向他一面,那时武周的天下才能代代传下去。
[奉献]
陈子昂把武则天的滥杀,全推到狱吏身上,实又指酷吏,又以天意、人事并论,谏武则天德政、停酷刑。武则天同意他的劝谏的,遂提升他为右拾遗言官,官位接近七品,职务很重要,但是,酷吏们还在滥告、滥杀。
而且,酷吏的队伍还在扩大。醴泉人侯思止,是个卖饼的,此人诡计多端。一次,恒州刺史裴贞杖打一名判司小吏。判司与侯思止友善。他俩商量的结果,由侯思止上告裴贞与舒王李元名谋反。天授元年七月,李元名被废舒王头衔,徒往和州,裴贞被杀。侯思止因告发有功,得了个游击将军的头衔。侯思止听说监察御史高官权重,就向武则天要个监察御史做。当时武则天经常接见一般平民和被选上来的人员所以接见了他,听说他要做监察御史,就说:“卿不识字,岂堪御史”侯思止对曰:“獬豸何偿识字,但能触邪耳”武则天听他的回答得很妙,心里高兴,便授他朝散大夫、侍御史。还有个衡水人王弘义,也是个无赖。因诬告有功,授游击将军,后迁殿中侍御史。有人告胜州(今属内蒙)都督王安仁谋反,武则天让他去审案。他见到被押解而至的王安仁,就木枷上确掉他的头,又让人逮捕其子,则见到又砍掉了脑袋。杀人之后,再编造案情和供词上报。其残忍和奸诈,令人发指。
当时的酷吏来俊臣、侯思止因酷而齐名;而司邢徐有功、杜景俭因直也齐名。人们常说:“遇来、侯必死,遇徐、未必生。”徐有功是朝中司刑丞,凡被酷吏诬构者,他皆为辩诬,先后数十案,并敢直接与武则天当面争辩。琅琊王李冲反叛,家奴与县尉颜余庆相识,来俊臣审后定为死罪。徐有功却说:“赦令有言:魁首伏诛,支党未发者赦免之。赦而复罪,不如勿敕;生而复杀,不如勿生。”武则天责问他:“你认为颜余庆还不算魁首吗?”徐有功答:“魁首者元谋,虺贞(即李贞)是也,现已伏诛。余庆至今才治罪,支党也,应按敕令赦之。”当时,在朝堂听徐有功与女皇当面争辩,数百官员吓得大气不敢出,但徐有功却神情自若。武则天见他正直,“甚敬惮之。”遂听徐有功,免了颜庆余死罪。
司刑李日知也是个正直的人。一次,另一个司刑胡元礼想杀一个囚犯,李日知认为该囚未犯死罪不能杀。两个人争论不休,最后到武则天面前互控,仍激烈争吵,胡元礼发怒说:“我胡元礼不离刑曹,此犯终无生理”李日知针锋相对,也愤怒回敬:“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武则天见二人如此争执,还是同意了李日知,释该囚的死刑。
武则天要巩固新政权,必然清除反对派,尽管她大体上解酷吏的不法行为,也了解许多人蒙冤而死。但为达到清除反对派的目的,仍未阻止酷吏的行为。天授元年七月,武承嗣与周兴勾结,诬告隋州刺吏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谋反。武则天下诏令他们到朝廷受审,李素节在龙门被绞样、李上金自杀。高宗这两个庶子以前几番升贬,终被武则天用酷吏除掉。八月,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尚书左丞张行廉、安南王李颖等宗室十二人、太子贤的两个儿(即武则天的两个孙子)都在酷吏的屠刀下丧命。
反对派清除得差不多了,武则天开始整顿刑狱,也开始收拾酷吏。
一次,酷吏周兴又诬陷道州刺吏李行褒兄弟谋反,定为灭族重刑,徐有功坚决阻止。周兴告徐有功故意袒护,也该杀。武则天不仅不听周兴的,还提升徐有功为侍御史。徐有功跪地哭着请求武则天仍让他当刑官,说:“我听说鹿虽在山林中,早晚要被杀肉吃。我做刑官危险不大,而做了御史早晚要被酷吏杀死的。”武则天安慰他,让他安心做侍御史,没有敢无故害他。大家见到女皇态度有了重大改变,都心里宽慰,相互称贺。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御史中丞李嗣真上书暗示酷吏的危害重大,奏折说:“今告事纷纭,虚多实少,恐有凶恶阴谋离间陛下君臣。古者狱成,公卿参听,王必三宥,然后行刑。比日狱官单车奉使,推鞫既定,法家依断,不令重推。或临时专决,不复闻奏。如此,则权由臣下,非审慎之法,倘有冤滥,何由可知?况以九品之官专命推复,操杀生之柄,窃人主之威,按复既不在秋官,省审复不由门下,国之利器,轻以假人,恐为社稷之祸。”
此折切中武则天听任酷吏擅权,任意杀戮的时弊,让武则天无法答复。但她心中醒悟,决定对滥杀无辜的酷吏进行开刀,作为整顿刑狱的开端。
李嗣真上奏不久,有人状告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陷害无辜,在平息琅琊王李冲的叛乱中,杀害无辜官民数千人以为已功,罪大恶极。此事武则天早已得叛,因时机不到未予理睬,如今既欲整顿刑狱,当即下令将丘神绩斩首示众。丘神绩是武则天的心腹大将,被武则天赐为武姓,成为一大酷吏,每每诬害无辜。如今被女皇斩首,朝野欢欣鼓舞,知道酷吏的末日到了。
接着就有人告发酷吏周兴与丘神绩通谋,武则天立即派酷吏来俊臣去审理。周兴是酷吏之首,官衔是文昌右丞,在酷吏中也最高,来俊臣不过是他的学生辈而已。这次让酷吏办酷吏,众官员知道有好戏看了。据说,来俊臣接到命令后宴请周兴,向他请教审案的办法。来俊臣说:“囚多不承,当为何法?”意思是,囚犯不招供,怎么让他招供呢?周兴想也不想就拿出了逼供的办法,说:“此甚易下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一见,吓得屁滚尿流,惶恐叩头伏罪。这便是“请君入瓮”成语的来历出处。结果是武则天免周兴死罪,流放岭南。但他的仇家没能饶他,在流放路途中被仇人杀死,碎尸万段。
接着,武则天未经举报和告状,就下令处死了索元礼。他是第一个酷吏,杀过数千名无辜者,民愤极大。武则天久有所闻,乃杀之以慰众望。
然而,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是一个最大的酷吏,来俊臣也是个最恶毒的酷吏,他们都还在,只要他们还在,诬陷、谋杀就不会停止。
长寿元年(692年)初,武承嗣与做左台中丞的来俊臣密谋,要除掉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等高官宰相,这是他们的最大敌人。有这些正直的高官存在,武承嗣继承武则天当皇帝的阴谋就不会实现,来俊臣这样奸人总有一天会被他们所清除。他们的办法老一套,仍是诬告他们谋反,武则天最恨的是官员谋反。
果然一告即成大狱,几位宰相被捕入狱,受牵连的还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这些受牵连的人也是武承嗣、来俊臣等决心除去的,李嗣真曾上疏武则天,翦除酷吏、魏元跽是上次几乎掉关的那个治臣。
众人入狱,武承嗣、来俊臣等决心让他们死。来俊臣认为,以前曾经上奏谋反者,敕令说:如果自己承认谋反,态度好的可以免死。来俊臣知道这些人都很硬气,他们并没有谋反的事实,动大刑逼供也难得到口供。来俊臣就拿敕令给他们看,让他们主动奉认谋反,然后就有口供作根据杀死他们。
来俊臣便用这个办法诱供,先问狄仁杰,没想到狄仁杰立即反承认谋反,他说:“大周**,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既然大宰相主动承认了,先放着,他反正死定了。判官王德寿见狄仁杰态度这么主动便说:“尚书定灭死矣,德寿业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杨执柔,可乎?”意思是说:“尚书可以免死了,我想求你个事,我受别人指使,请您把杨执柔宰相也牵连进来,可以吗?”狄仁杰听了大声斥责:“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说着愤怒地以头碰柱,血流满面,吓得王德寿赶快谢罪,不敢逼他。
侯思止审问魏元忠,让他主动承认谋反,便可以免死。魏元忠一听大怒,喝骂侯思止。侯思止命人把他推倒,倒拖着走,魏元忠骂曰:“侯思止,汝若须魏元忠头,则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狄仁杰既自认谋反,法曹准备上报行刑,不再严备。狄仁杰便把冤状写在被面上,裹在棉衣里,向王德寿说:“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棉。”王德寿便反他的棉衣送给狄仁杰的家人。其子狄光远取出冤状求见武则天,武则天便问来俊怎么可以搞逼供。来俊臣说:“仁杰等下狱,臣未尝褫其中带,寝处甚安,苟无事实,安肯承反”来俊臣又诈写了狄仁杰等人的谢死表,蒙蔽了武则天,武则天果认为狄仁杰等谋反,但要杀狄仁杰等宰相,她还不是说杀就杀。
被杀宰相乐思晦的小儿子还是个幼童,见狄仁杰等人又被捕,便以密事求见女皇。武则天感到奇怪,便接见了他。这个儿童说:“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来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武则天听了大吃一惊,便立即召见狄仁杰等人,问:“卿承反何也?”对曰:“不承,则已死于考掠矣”武则天又问:“何为作谢死表?”他们却不知道写表事。真相大白后,武则天才知道酷吏们在做手脚,但也没把他们怎样样,只把狄仁杰等人赦免了结。武则天对来俊臣等人仍持此态度,来俊臣仍在陷害杀人,不久因向左卫大将军泉献诚索贿受到拒绝,便诬告他谋反,伪造证据,先斩后奏。泉献诚是高丽投诚的名将,在唐朝为将多年,也被酷吏害死。
长寿元年(692年)五月,武则天下令全国禁止屠宰以敬佛事。左拾遗张德生了个男孩,宴请同僚,私杀羊以办宴。补阙杜肃被请,私自藏一块羊肉上表告密状。次日,百官上朝,武则天向张德说:“闻卿生男,甚喜。”张德拜谢。女皇又说:“何以得内?”张德叩头服罪。女皇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意思是:“禁止屠宰,红白喜事并不限制。不过爱卿请客,也得选择请谁啊”说着,把杜肃所上表给他看。杜肃当着百官之面,羞愧不能自容,百官鄙视欲吐其面。官员看出女皇已讨厌告密者,便群起上奏劝谏,奏疏的内容大体上差不多,无非揭露酷吏组织人告密,罗织罪状,又用酷刑逼供,陷害众人。俱言如今天下太平,哪有那么多“谋反”者,又有谁非要舍命抢当皇帝呢?以右补阙朱敬则的奏本最漂亮,他引经据典,说明酷法的危害;又肯切说明镇压叛乱用严法,人们拥护,四海升平再用酷法就使好的策略变坏。让女皇览秦汉得失,考时事合宜,尽快取缔诬害人的锋刃,堵塞罗织者的根源,让天下人能坦然地过日子。武则天看了很受感动,诏赐朱敬则丝帛三百段。
武则天令监察御史严善思要告密人,进行审理。严秉命追查,很快查出八百多个告密者,这些人全是酷吏们的爪牙,都给以严惩。武则天对来俊臣等酷吏的态度转变,他们失去保护,很快遭到惩罚。不久,来俊臣被告贪赃,贬为同州参军。王弘义被流放琼州,因私自潜回,被侍御史胡元礼杖杀。侯思止尽因私藏丝棉,武则天便让李昭德抓来朝堂打死。
接着,又有人告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派司刑评事万同俊往查,结果他擅杀数百流人。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便处万国俊死刑,并使者安抚流人曰:“吾前发千道使安抚流人,何使者不晓吾意,擅加杀害,深为酷暴其辄杀流人使并所在锁项,将至害流民处斩之,以快亡魂。诸流人未死或他事系者,兼家口放还。”
公地692年,武则天在这一年中又用了三个年号,四月以前是天授三年,四月改为如意元年,九月再改为长寿元年。公元684年也用过三个年号,即嗣圣元年、文明元年和光宅元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三件大事,即高宗驾崩后中宗即位、废中宗李旦即位、武则天代李旦临朝执政,中宗、睿宗、太后临朝各用一个年号。公元692年是她自己做皇帝为何用三个年号?原来那年女皇虚岁是七十岁了,“人到七十古来稀”,女皇七十了,她自然有所感想,先改个“如意”是图个吉利,想顺利闯过七十大关,再往另一个“坎”上奔。这年五月,她还禁屠宰,都是图吉享,想春秋高寿,寿比南山。
但奇怪的事居然发生了,又过四个月,到八月底已掉的牙床里竟然长出了新齿。这一奇迹让女皇太兴奋了,所以才又改元长寿的。史书自然有点不怀好意,这么记载:“太后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知衷。丙戍,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改元。更以九月为社。”[《资治通鉴》,卷205,长寿元年九月。]年轻就是年轻,史书非说人是“善自涂泽”,好了,七十岁了又长出新牙来,这个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史书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记载,如果武则天能自动掉下脑脑袋,史书就该大事渲染了。又长出新牙了,史书就写那么一小句。而武则天当时不知怎么高兴呢?在百官的簇拥下,武则天登上高高的则天门,接受百官的拜贺,改元长寿元年,大赦天下。
武则天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日理万机,一直想不到年龄问题,这一年她所以挂念年龄和寿兴问题,主要有个嗣位问题缠绕着她,具体来说是武承嗣为争夺皇嗣兴风作浪,她拿不定主意,认为不如自己再活一百年,让他们无法争夺。
然而,在武承嗣的眼睛里,姑姑毕竟年已古稀,说不上哪天突然驾鹤西去,自己的命运如何,实在凶险。他是武氏嫡长,最先继承武士彟的爵位,姑姑称帝,又以亲王出任宰相之职。但他心如明镜,这一切靠的是皇上这棵大树,大树一倒,一切就难测。所以,他加紧培植党羽,笼络大臣,树立威信,牢牢控制朝局。并利用酷吏,整治那些仇武家的大臣,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清除,换上自己的亲信。然而,自己的亲信全是些无耻的小人,如傅游艺、宗秦客、来俊臣等,没有一个如狄仁杰、魏元忠般的忠诚、正派而有能力,这些大臣全部是自己的死对头。所以,他十分清楚,一旦女皇帝不在了,天下绝不可能再是武家的。他们也一定会被清除。所以,只有皇嗣是武家的、是他武承嗣,天下才能是武家的,他以合法的身份出现在朝廷上,反对派只有依附他才能继续做官,最终必然会转向他一面,那时武周的天下才能代代传下去。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