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门自那日起被用木板钉得死死的,无论是外面的人把门敲得响得人耳朵疼,还是骂出一大串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那大门就稳稳得立在那儿,任谁来了也不开。久而久之村人猜测纷纷,这李家人是被弄怕了,……毕竟那日里正从李家搬出了那么一大麻袋番薯,闹得动静之大大伙儿也都瞧见了。私外下嘀咕里正不厚道,把李家人往死路上逼的大有人在。
转眼就到了秋日,雨水也不似夏日那般少了,渐渐的野草和野菜都抽出来了,一片疯长,避免了村里更多的人饿死。李家大门还是静悄悄的,李家人几乎要被村人所遗忘了。他们心里也疑惑着,怎么着也得……每日也得出来抬水喝,人不喝水可是连三日都熬不过的。说不准他们是晚上偷偷出来挑水回家,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
李家大屋里,李老太在给菜园子浇水。那绿油油的韭菜李家人都吃过一茬了,这也没几日,又重新抽长了出来。
话说那里里正带人来之前,李家人慌乱之下将好几袋子白米,珍珠米粉,糯米粉,番薯土豆等吃食全从墙头抛过去,落在了邻居院子里,邻居早早地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去了,倒也不怕粮食扔他们院子里而被眛下。最后那袋番薯是李家人有意便宜那帮人的,他们来无非是为了粮食,不刮点回去倒叫他们生疑。
封了大门后,李老头这才在和邻居院子相连的那道墙上掏了个大洞,指挥着家里的五个小子过去,把粮食扛了回来。
既然可以随意出入邻居的院子,李老太把主意打到了邻居那院子的一片空地上,一股脑儿的全给种上了蔬菜。虽然地不是什么肥地,但长些蔬菜供自家吃倒是不愁,也让李老头有些忙头。省得一闲下来就抽他那旱烟,粮都快断了,也没见他的烟丝抽完,李老太是这般想道,早先李老头肯定背着他藏了不少烟丝。李老头有了事忙活,也不再整日拿着旱烟杆子,念叨着要开门出去种晚稻了。时已入秋,雨水也规律了,正是种晚稻的好时节,但也未见李老太有所行动。红豆纵是不明白也不会去质疑李老太的决定,上回的教训可是很深啊,老人家吃的盐比她吃的米还多,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也只见李老太每日给菜园子浇浇水或是躲屋里做做针线,红豆近日也得了李老太新纳的一双鞋。鞋面上的花是小姑多乐绣的,李老太是不碰绣花针的。
赵氏和吴氏除了做平日的家务还得与多乐一道做绣品,这些绣品无非是荷包,香囊袋子,手绢之类的,也不是镇上的活。绣线李家是常年不缺的,那绣花的料子还是柳家给送来的聘礼中的几匹好料子呢,柳家退亲后被李老太一气之下裁了,好歹做的这些小物件也能给家中添进项。李高则负责了家中小子的课业,也教他们些许当掌柜的门道。连红豆也得帮着做着轻胜的活,比如烧火。总之,李家人没一个闲着的,即便在种不了粮食的时候,也得为以后的日子做打算,毕竟这日子是要过的。
至于不种晚稻的原因,红豆也从外头传进来的哭号声,怒骂声以及赵氏的点拨下明了了。
在别人还靠挖野菜度日的情况下,谁家要是种上了晚稻,不是证明他家还有粮食嘛,这般下来自会遭人惦记,甚至有些小心眼的还会去地里搞破坏。那日听到的哭号和怒骂,大致内容就是地里的秧苗被人拔了个干净。
红豆想明白了各中缘由,也不禁对李老太刮目相看。甭说她,连赵氏说起李老太的先见之明时,也是一脸佩服。果真这么多年盐不是白吃的,若是换作她就是有粮食也被人抢光了,又觉着自己是何其有幸投生到了李家。若非如此,她此刻应该饿着肚子在感叹时运不济,民生之艰吧,或许饿死了也说不准。这里的朝廷知道了灾情应该会拨下赈灾银的吧,红豆坐在小板凳上啃着她的午饭,一个水煮的大番薯。
“喜报喜报!”跟着又响起一阵刺耳的铜锣声。难不成是村里的哪个读书郎中秀才了?这是红豆的第一想法。前些年隔壁村出了个秀才,也是一路喜报喜报的铜锣敲了半晌。随后还有那秀才公骑在绑了大红花的大毛驴身上各个村的溜达。话说那秀才公眼下乌青,一副病弱模样,八成是寒窗苦读给累的。难怪总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愿她家几个哥哥堂哥别这般好,否则秀才没考上倒留下一身毛病倒糟。
可这喜报并非中秀才的喜报,只听那报喜的人扯开嗓子喊:“朝廷发赈灾粮了!明儿都带上户牒去镇上领粮,按人头分发,先到先得!”听那声音里带着亢奋,又喘着气儿,八成是边跑边喊的,果真这第二遍喜报喊的就有些听不大清了,估计是跑过了李家大屋这一地界。
“阿嬤,明儿可以领粮了!朝廷发粮了!”红豆对最先出屋的李老太兴奋喊道。天晓得她吃番薯土豆已经吃腻歪了。领了粮回来,就算李老太抠着不让吃,可那也是家中有粮,不愁饿死啊。
“就你这丫头耳朵尖。”赵氏笑嗔着点了点红豆的脑袋瓜,他们也都听见了。李老太虽没出声,但也难掩一脸喜色。
众人都许久没出声,沉浸在那喜报的铜锣声久久不能平静。
“老大媳妇老二媳妇今儿个晚饭早点做,把明儿路上吃的干粮也备好了。你们今晚个个给我天没黑就去睡觉,明儿得起早些赶路,头天领粮人肯定多。”李老太开口打破了这份安静,早些做打算才不至于到时慌了手脚。
“好嘞。”赵氏应和得分外利落,她真是头一次觉着早起做饭是如此快乐,吴氏也附着应了声。红豆瞧着自家二婶,觉得她的柔顺与当初因为没儿子底气不足而强装柔顺的林氏是不同的,吴氏应该是一个真正好脾气的人,否则她二叔那个混账哪能纳得了妾室。
红豆观察着吴氏的档儿,李老太也仔细看了红豆一番,犹豫着说道:“要不红豆留下来照顾老大好了。”李老太其实觉着到镇上去要走不少路,就红豆这小身板怕是去不了。
一听这话,红豆这笑嘻嘻的小脸立马就垮了下来。她从小到大可是从没去过镇上呢,这古镇怎么也得看一眼才对得起农女这个身份呀。
闺女这副失望样,赵氏是看在了眼里。
“娘,一个人头就是一份粮啊,这回就让她去吧,多领一份回来也好。”赵氏开口道。“就带上她吧,我这么大个人哪还需要她一个小丫头照顾。”李高也附和,他们夫妇一向觉着无论闺女小子还是多出去见见市面的好。
“阿嬤,小妹要是走不动了我可以背她,不会影响大家赶路的。”颂贤一向是家里最机灵的一个,一眼就看出了李老太担忧的事。
“阿嬤,我们也可以背小妹。”剩下四个颂也争相说道。
红豆一时间被这五个哥哥感动的狠,她知道无论是亲哥哥还是堂哥,都不是说着玩的,要是她走不动路了,肯定会争着背她的。
知道李老头也抽着旱烟帮着说了一句,李老太才松了口,同意让红豆一块去镇上。
“等你走到脚上长泡了,下回肯定就求着不去咯。”李老太虽然也眼馋那多得一份粮,可也担心红豆走到半道上就哭着不去了,那可是惹人笑话的。
“阿嬤,你就放心吧。”说完就跟只花蝴蝶似的飞奔回屋了,由不得李老太反悔。
次日一早李家没有公鸡打鸣也都早早的行了,吃早饭的时候天还是黑的。大门上的木板钉头昨儿个听了喜报后就被拆了下来。但这开门还是头一遭,门上积了多日的灰扑扑地撒了人一身。反正都是庄稼人,脏点也不怕。趁着天色转亮,就匆匆上路了。
随着天逐渐的亮,路上的朦朦胧胧的雾气也是看得清楚。清晨的天还是微凉的,直到赶了大半个时辰的路后,大伙儿身上才热乎乎了起来。直走了两个时辰,才看见白墙黑瓦的小镇。
进到小镇时,天已经大亮。有几户人家的烟囱冒着白烟,应是在做早饭。
真是比村里好太多了,红豆在心里直叹。房屋建的颇为齐整,带着浓厚的江南小镇的韵味。没来得及欣赏一番,红豆就被李老太连拖带拉着奔向领粮地儿。
等李家人到领粮地排队时,已经有好几百人在那儿候着了。看来都是提早来领粮的,倒是没见着一个熟悉的面孔,应该是离镇上比较近的村子里的人。没办法,人家占了地理优势,李家人一加进去队伍愈发长了。
没过多久,就有官差拿着钥匙赶过来开了领粮地的门,只见官差进去拉出了几十麻袋的大米出来,开始检查户牒挨个发粮。古代的户牒就类似于现代的户口本,记载了家里人口的姓名住处,出生年份。还有所在村的印章,镇的印章,府的印章,很是繁琐。用作户牒的纸倒比一般纸张稍厚实些,但还是需要小心保存,一旦毁坏,补办起来麻烦的很。
每个人头能分得一斗米,一斗米约有十斤,据说隔两月能发粮一次。十斤米,一个人省省吃倒也能挨过两月,甚至连抱在手上的孩童也能分得一斗米。一时间,直呼皇上英明的大有人在。李家人也乐意附和,说皇上好话总是没坏处的。
分米的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家人也如愿地分到了自家的那份,提了提沉甸甸的米袋,红豆露出了和领到米的人同样满足的笑容,看来这个朝代的皇上是真的不错。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份感激之情变质。不知道从哪儿运来好些秧苗,洋洋洒洒说了一堆当今皇上知道荒年民生不易,特赐下秧苗让老百姓能及时播下晚饭,有个丰收年。
这本是一件大喜事,可是在分秧苗的时候出了岔子。若是重新排队或者按原先领米的队伍那样顺序领,大伙是没有意见的。可偏偏领粮的一个官差头头非要大溪村的村民先领,说什么大溪村的灾情较为严重。
这闹的是旱灾,所有的庄稼都枯死了。不似蝗灾还有灾情轻重之分,那官差头头明显是给小大溪村开小灶,这领秧苗和领米可不一样,领的早的总能领些壮实的秧苗,且早些回家插秧,那存活率就高。队伍里还有人指出那官差头头正是大溪村的人,一时间队伍闹哄哄的,直到官差抽出明晃晃的刀,这才安静下来。
结果大溪村还是比别个村的人先领了秧苗,李家人按人头也总共领到了一百株秧苗,秧苗说好不好说差也不差。
民不与官斗,自然可知当官的有多大权力,连一个小小的官差头子都可以给老百姓下绊子,这让红豆隐隐希望家中的哥哥们能当上官,当官的福利好啊。
转眼就到了秋日,雨水也不似夏日那般少了,渐渐的野草和野菜都抽出来了,一片疯长,避免了村里更多的人饿死。李家大门还是静悄悄的,李家人几乎要被村人所遗忘了。他们心里也疑惑着,怎么着也得……每日也得出来抬水喝,人不喝水可是连三日都熬不过的。说不准他们是晚上偷偷出来挑水回家,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
李家大屋里,李老太在给菜园子浇水。那绿油油的韭菜李家人都吃过一茬了,这也没几日,又重新抽长了出来。
话说那里里正带人来之前,李家人慌乱之下将好几袋子白米,珍珠米粉,糯米粉,番薯土豆等吃食全从墙头抛过去,落在了邻居院子里,邻居早早地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去了,倒也不怕粮食扔他们院子里而被眛下。最后那袋番薯是李家人有意便宜那帮人的,他们来无非是为了粮食,不刮点回去倒叫他们生疑。
封了大门后,李老头这才在和邻居院子相连的那道墙上掏了个大洞,指挥着家里的五个小子过去,把粮食扛了回来。
既然可以随意出入邻居的院子,李老太把主意打到了邻居那院子的一片空地上,一股脑儿的全给种上了蔬菜。虽然地不是什么肥地,但长些蔬菜供自家吃倒是不愁,也让李老头有些忙头。省得一闲下来就抽他那旱烟,粮都快断了,也没见他的烟丝抽完,李老太是这般想道,早先李老头肯定背着他藏了不少烟丝。李老头有了事忙活,也不再整日拿着旱烟杆子,念叨着要开门出去种晚稻了。时已入秋,雨水也规律了,正是种晚稻的好时节,但也未见李老太有所行动。红豆纵是不明白也不会去质疑李老太的决定,上回的教训可是很深啊,老人家吃的盐比她吃的米还多,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也只见李老太每日给菜园子浇浇水或是躲屋里做做针线,红豆近日也得了李老太新纳的一双鞋。鞋面上的花是小姑多乐绣的,李老太是不碰绣花针的。
赵氏和吴氏除了做平日的家务还得与多乐一道做绣品,这些绣品无非是荷包,香囊袋子,手绢之类的,也不是镇上的活。绣线李家是常年不缺的,那绣花的料子还是柳家给送来的聘礼中的几匹好料子呢,柳家退亲后被李老太一气之下裁了,好歹做的这些小物件也能给家中添进项。李高则负责了家中小子的课业,也教他们些许当掌柜的门道。连红豆也得帮着做着轻胜的活,比如烧火。总之,李家人没一个闲着的,即便在种不了粮食的时候,也得为以后的日子做打算,毕竟这日子是要过的。
至于不种晚稻的原因,红豆也从外头传进来的哭号声,怒骂声以及赵氏的点拨下明了了。
在别人还靠挖野菜度日的情况下,谁家要是种上了晚稻,不是证明他家还有粮食嘛,这般下来自会遭人惦记,甚至有些小心眼的还会去地里搞破坏。那日听到的哭号和怒骂,大致内容就是地里的秧苗被人拔了个干净。
红豆想明白了各中缘由,也不禁对李老太刮目相看。甭说她,连赵氏说起李老太的先见之明时,也是一脸佩服。果真这么多年盐不是白吃的,若是换作她就是有粮食也被人抢光了,又觉着自己是何其有幸投生到了李家。若非如此,她此刻应该饿着肚子在感叹时运不济,民生之艰吧,或许饿死了也说不准。这里的朝廷知道了灾情应该会拨下赈灾银的吧,红豆坐在小板凳上啃着她的午饭,一个水煮的大番薯。
“喜报喜报!”跟着又响起一阵刺耳的铜锣声。难不成是村里的哪个读书郎中秀才了?这是红豆的第一想法。前些年隔壁村出了个秀才,也是一路喜报喜报的铜锣敲了半晌。随后还有那秀才公骑在绑了大红花的大毛驴身上各个村的溜达。话说那秀才公眼下乌青,一副病弱模样,八成是寒窗苦读给累的。难怪总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愿她家几个哥哥堂哥别这般好,否则秀才没考上倒留下一身毛病倒糟。
可这喜报并非中秀才的喜报,只听那报喜的人扯开嗓子喊:“朝廷发赈灾粮了!明儿都带上户牒去镇上领粮,按人头分发,先到先得!”听那声音里带着亢奋,又喘着气儿,八成是边跑边喊的,果真这第二遍喜报喊的就有些听不大清了,估计是跑过了李家大屋这一地界。
“阿嬤,明儿可以领粮了!朝廷发粮了!”红豆对最先出屋的李老太兴奋喊道。天晓得她吃番薯土豆已经吃腻歪了。领了粮回来,就算李老太抠着不让吃,可那也是家中有粮,不愁饿死啊。
“就你这丫头耳朵尖。”赵氏笑嗔着点了点红豆的脑袋瓜,他们也都听见了。李老太虽没出声,但也难掩一脸喜色。
众人都许久没出声,沉浸在那喜报的铜锣声久久不能平静。
“老大媳妇老二媳妇今儿个晚饭早点做,把明儿路上吃的干粮也备好了。你们今晚个个给我天没黑就去睡觉,明儿得起早些赶路,头天领粮人肯定多。”李老太开口打破了这份安静,早些做打算才不至于到时慌了手脚。
“好嘞。”赵氏应和得分外利落,她真是头一次觉着早起做饭是如此快乐,吴氏也附着应了声。红豆瞧着自家二婶,觉得她的柔顺与当初因为没儿子底气不足而强装柔顺的林氏是不同的,吴氏应该是一个真正好脾气的人,否则她二叔那个混账哪能纳得了妾室。
红豆观察着吴氏的档儿,李老太也仔细看了红豆一番,犹豫着说道:“要不红豆留下来照顾老大好了。”李老太其实觉着到镇上去要走不少路,就红豆这小身板怕是去不了。
一听这话,红豆这笑嘻嘻的小脸立马就垮了下来。她从小到大可是从没去过镇上呢,这古镇怎么也得看一眼才对得起农女这个身份呀。
闺女这副失望样,赵氏是看在了眼里。
“娘,一个人头就是一份粮啊,这回就让她去吧,多领一份回来也好。”赵氏开口道。“就带上她吧,我这么大个人哪还需要她一个小丫头照顾。”李高也附和,他们夫妇一向觉着无论闺女小子还是多出去见见市面的好。
“阿嬤,小妹要是走不动了我可以背她,不会影响大家赶路的。”颂贤一向是家里最机灵的一个,一眼就看出了李老太担忧的事。
“阿嬤,我们也可以背小妹。”剩下四个颂也争相说道。
红豆一时间被这五个哥哥感动的狠,她知道无论是亲哥哥还是堂哥,都不是说着玩的,要是她走不动路了,肯定会争着背她的。
知道李老头也抽着旱烟帮着说了一句,李老太才松了口,同意让红豆一块去镇上。
“等你走到脚上长泡了,下回肯定就求着不去咯。”李老太虽然也眼馋那多得一份粮,可也担心红豆走到半道上就哭着不去了,那可是惹人笑话的。
“阿嬤,你就放心吧。”说完就跟只花蝴蝶似的飞奔回屋了,由不得李老太反悔。
次日一早李家没有公鸡打鸣也都早早的行了,吃早饭的时候天还是黑的。大门上的木板钉头昨儿个听了喜报后就被拆了下来。但这开门还是头一遭,门上积了多日的灰扑扑地撒了人一身。反正都是庄稼人,脏点也不怕。趁着天色转亮,就匆匆上路了。
随着天逐渐的亮,路上的朦朦胧胧的雾气也是看得清楚。清晨的天还是微凉的,直到赶了大半个时辰的路后,大伙儿身上才热乎乎了起来。直走了两个时辰,才看见白墙黑瓦的小镇。
进到小镇时,天已经大亮。有几户人家的烟囱冒着白烟,应是在做早饭。
真是比村里好太多了,红豆在心里直叹。房屋建的颇为齐整,带着浓厚的江南小镇的韵味。没来得及欣赏一番,红豆就被李老太连拖带拉着奔向领粮地儿。
等李家人到领粮地排队时,已经有好几百人在那儿候着了。看来都是提早来领粮的,倒是没见着一个熟悉的面孔,应该是离镇上比较近的村子里的人。没办法,人家占了地理优势,李家人一加进去队伍愈发长了。
没过多久,就有官差拿着钥匙赶过来开了领粮地的门,只见官差进去拉出了几十麻袋的大米出来,开始检查户牒挨个发粮。古代的户牒就类似于现代的户口本,记载了家里人口的姓名住处,出生年份。还有所在村的印章,镇的印章,府的印章,很是繁琐。用作户牒的纸倒比一般纸张稍厚实些,但还是需要小心保存,一旦毁坏,补办起来麻烦的很。
每个人头能分得一斗米,一斗米约有十斤,据说隔两月能发粮一次。十斤米,一个人省省吃倒也能挨过两月,甚至连抱在手上的孩童也能分得一斗米。一时间,直呼皇上英明的大有人在。李家人也乐意附和,说皇上好话总是没坏处的。
分米的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家人也如愿地分到了自家的那份,提了提沉甸甸的米袋,红豆露出了和领到米的人同样满足的笑容,看来这个朝代的皇上是真的不错。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份感激之情变质。不知道从哪儿运来好些秧苗,洋洋洒洒说了一堆当今皇上知道荒年民生不易,特赐下秧苗让老百姓能及时播下晚饭,有个丰收年。
这本是一件大喜事,可是在分秧苗的时候出了岔子。若是重新排队或者按原先领米的队伍那样顺序领,大伙是没有意见的。可偏偏领粮的一个官差头头非要大溪村的村民先领,说什么大溪村的灾情较为严重。
这闹的是旱灾,所有的庄稼都枯死了。不似蝗灾还有灾情轻重之分,那官差头头明显是给小大溪村开小灶,这领秧苗和领米可不一样,领的早的总能领些壮实的秧苗,且早些回家插秧,那存活率就高。队伍里还有人指出那官差头头正是大溪村的人,一时间队伍闹哄哄的,直到官差抽出明晃晃的刀,这才安静下来。
结果大溪村还是比别个村的人先领了秧苗,李家人按人头也总共领到了一百株秧苗,秧苗说好不好说差也不差。
民不与官斗,自然可知当官的有多大权力,连一个小小的官差头子都可以给老百姓下绊子,这让红豆隐隐希望家中的哥哥们能当上官,当官的福利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