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

    东汉时孝廉察举是地方士人进入仕途的一条重要方式其依据是乡里评议。汉代已有以九品之法区分人物优劣。如《史记·李将军传》李广从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出广下甚远”。司马贞注:“以九品而论在下之中当第八”。又《后汉书》卷九八《许劭传》:“少峻名节好人伦……故天下之拔士者咸称许郭……初劭与靖(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檄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乡里评议掌握在清议名士手中他们甚至干预政府用人互相交结。这些名士又往往是地方大族或受大族支配的人他们交结在一起任意臧否政治(人物)形成一股浮华之风。

    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如2o5年曹操平袁绍之后布了一道命令:“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足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三国志·魏志》卷1又《意林》卷五引魏文帝《典论》)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权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展势力创造了条件。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便是黄巾起义之后人士流移政府选举无法考查乡里的批评故政府专设一官以司其职。这一点为当时人说法在我看来未必如此。因为中正官最初也是须以乡里评议为基础的。

    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如《后汉书·刘表传》:“及曹操到襄阳(刘)琮举州请降……乃释(韩)嵩之囚以其名重甚加礼待。使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而鲁肃的一段话更能佐证。《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但中正之名在史籍中是在曹丕任魏王之后出现的。《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魏初之中正官州为州都郡国为中正。如《太平御览》卷265引《傅子》:“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总其议”;又引应琚《新论》曰:“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州闾与郡县希足束如马齿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又引《吴志》:“习温为荆州大公平大公平即州都也。”如果说上面关于郡中正的论述还有点空泛的话那么下面便是魏初正始前王嘉、时苗任郡中正的记载。《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注引《魏略》以吉茂、时苗等人为《清介传》传曰:“……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又:“时苗字德胄钜鹿人也。……还为太官令领其郡中正定九品于叙人才不能宽……为令数岁不肃而治迁典农中郎将。年七十余以正始中病亡也。”

    上面的材料同时也表明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兼。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曹氏政权的目的即把易以形成朋党浮华之风的名士私家评议收归政府统管由郡长官推选现任官兼任中正职掌人物的品第。

    中正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家世一状一品。《太平御览》卷214引《晋阳秋》:“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表明魏时已重家世但还不是唯一标准。

    曹操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所以在品第人物上虽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初期恐怕更重才学。如《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汉代选举已参考状。状是一个人道德才能的具体叙述。中正所作的状往往止一二句是为总的评语。

    品是根据家世和行状综合作出的评定。品分九等而一品是虚位二品实已为最初期二、三品仍属上品。这里的品是“中正品”与官品是不同的。

    魏初中正定品尚重乡论。

    曹魏初期中正以郡为基层郡中正是真正挥品第人物作用的它们尚为地方士族所专控而州都只不过总其议罢了。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尚没能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其服务。但在曹芳以后情形生了变化。

章节目录

无奈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问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曹操对抗氏族的手段九品中正制-神,无奈三国,笔趣阁并收藏无奈三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