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直言
“哦?”李渊抬手摸摸额头,唐瑛这么一说,他苦笑起来,别人都不了解他的心思,连裴寂都不明白,难道唐瑛真能懂自己想什么?
“眼下大唐虽然在各个战场上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用兵日久,士卒疲惫,民不聊生,国家历经多年的战乱,更是千疮百孔,说句不好听的话,真的要再来一次旷日持久的大战,或者是一场决定生死的激战,会引发什么样的结果真不好说。 更新最快即便是胜利了,怕也是惨胜。所谓毙敌八百、自伤一千的结局,可能都算好结果了。这点,太子说的倒是没错。”
李渊的头随着唐瑛的话语慢慢地点着,这给了唐瑛信心,她知道,自己这次可能又蒙对了,李渊果然不是表面上表现的那样畏惧,他所考虑的事情,远比李建成兄弟想的多,也完全不同于裴寂这些人的想法。
想了一下,唐瑛继续说:“陛下是战争中杀出来的君王,军事上的事比任何人都明白,自然会想的更全面一些。大唐和突厥早晚会有一场决战,但决战的时机却不好把握,至少,眼下这个时机还没到。别说连年征战,战马损耗很大,就算战马够用,精骑兵也培养不过来呀,而这正是突厥人的强项,如果我军不能在骑兵上压制或者与其匹敌,跟突厥人决战的想法就如做梦。所以,陛下不想现在就硬碰硬地打这一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或许就是陛下赞同迁都的真实想法。陛下,不知道唐瑛说的对不对?”
“唉……”李渊长叹一声,拉过唐瑛的手,轻轻拍了几下:“唐瑛,朕的儿子们还不如你懂朕的心呀!这些年,朕与突厥人打了多少次交道了,朕还不明白突厥人都是喂不饱的狼?可大唐刚刚一统,多年用兵,将士们都疲惫不堪了,民众也不想打仗了。眼下,大唐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发展国力上,而不是继续争强斗狠。真要与突厥决战,败了,就可能把大唐给败完了。即便是胜,也难以完胜,不能完胜,突厥今年退了,明年还会来,年年如此年年打,大唐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呀!”
李渊的肺腑之言一说,唐瑛暗叫一声侥幸。如果没有这两年的接触,没有李渊对她青睐有加的宠爱,她根本不会如此了解李渊这个人,真把李渊当成以前在书本上看到的无能皇帝,她犯的错可就大了。幸好,她用女人细腻的心思,猜中了这个帝王高过别人的心计,为她,也为李世民,争取到了一丝成功的机会。
“陛下,您为什么不把这些话说给大臣们听呢?”
李渊笑着摇摇头“这你就不懂了。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如果朕在大殿上把这些话说出来,或许不出几天,突厥人就知道了,就会倾全力来攻长安。还有,迁都暂避突厥锋芒,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迁都,不等于把长安拱手让给突厥人,如果将长安当成诱饵来消磨突厥人的实力,等时机一到,就可以给突厥人沉重一击,彻底消灭这一隐患。”
唐瑛啊了一声,对李渊的认识更进一步。用长安做诱饵,这种设想,也只有李渊才想的出来。怪不得,当裴寂提出在长安留下一支精兵强将进行驻守之时,李渊颇有些心动的样子,原来如此呀。只是,这些封建帝王想的再多,总有一点不会想,那就是百姓的生死与疾苦。
“陛下的想法唐瑛明白了。驱虎之计是好,但用的不好,却会伤了自己。陛下,大殿之上众臣争论不下,萧老大人说的民心向背问题最值得您关注。长安,可是新兴大唐的都城,大唐能取得今天的胜利,也历经了千辛万苦,正当民众心向长安的时候,陛下放弃长安,怕会引起连锁反应,难以想象后果。”
李渊频频点头,他之所以下不了迁都的决心,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昨日二郎也提起过,朕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大唐虽然取得了天下一统的局面,但各处并没有完全安定下来。特别是江南和巴蜀之地。再加上河北山东刚刚平叛,人心并没有完全平复下来,万一……唉,朕也是难以做出决断呀!”
明白了李渊的心思,唐瑛就好出主意了:“陛下,唐瑛觉得,两者难以取决的时候,只能好好计算一下利弊了。在唐瑛看来,迁都的弊远远大于利。突厥人贪得无厌,我们让一步,他们就敢进一尺,所以,这让一定要有分寸;民心呢?动荡多年后,民心比军队还脆弱,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乱成一团,谣言更是满天飞,你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李渊缓缓点头:“你的意见也是打?”
“是,打。”唐瑛点头:“但怎么打,如何打,是大打还是小打,却又两说。臣建议,陛下不妨就让秦王率部北上,先做出大唐举国与突厥拼死一争的架势来再说。至于这仗怎么打,还是让秦王做主吧。不过,陛下,您考虑的这些事情,一定要让秦王明白,他心里有底,才知道这仗如何打才对大唐最有利。”
“呵呵,唐瑛,你还是在为二郎说话。”李渊笑笑。
唐瑛摇头了,她这样说,还真不是为李世民说话:“陛下,我真不是为秦王说话。唐瑛敢肯定地说,秦王在这件事上,也是凭着一股热血反对迁都,他想的没陛下这么周全。臣还是建议陛下用秦王,那是因为秦王有这股热血,他战无不胜的名气也大,能在气势上压制住突厥人。但是,陛下如果不把忧虑的事情告诉秦王的话,这一仗,难说后果。”
李渊苦笑:“唉,这两个儿子,一个只想着要稳,一个只凭一股子劲去拼,谁也没你想的周到。唐瑛呀,朕眼下可是真犯愁了。”
“犯愁?”唐瑛虽不知道李渊为什么犯愁,却还是听出了李渊的弦外之意:“陛下,您慢慢引导秦王他们多学点这些实际的东西,别急。”
李渊意味深长地看了唐瑛一眼:“他们都不小了,有些性情,怕也难改变过来。算了,不说他们了,你的建议朕明白了,让朕再想想,明日上朝后,朕会把此事决定下来。”
“嗯。陛下要注意休息,当断则断嘛,用不着想的太多。”
“好,好,朕知道。”李渊笑了:“唐瑛,这几日去见太子妃了吗?”
唐瑛苦笑,她当然明白李渊的用心,不好拒绝,却是笑道:“没有,太子妃那儿也没什么事了,病也好的差不多了。再说,这几日我忙着翻找长安到雁门一带的图志,想找出抵御突厥的最佳战场,也没那时间去见太子妃。”
“嗯,朕知道你一心为大唐,是个好孩子。这样吧,朕也答应你前些日子的请求,真要派兵迎战突厥的话,就放你去前线。”
唐瑛听李渊这一说,就知道真要打这一仗了,而且,这一仗的胜负关系实在太大,所以,李渊才一反以往的做法,同意放她出去:“陛下放心,唐瑛一定会竭尽全力,助秦王打赢这一仗。而且,唐瑛也会努力配合秦王,尽量将这一仗对大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李渊点头了,他要的就是唐瑛这句话。李世民打仗没的说,但头脑发热的脾性却让他有些担心,要知道,这一仗真要打起来,可关系着大唐的生死存亡,有明白自己用心的唐瑛在李世民身边,他心里也算稍微多了一点安稳感觉。
李渊并不清楚,此时唐瑛心中已经在开始酝酿一个计划,她要为李世民争取将军权永远拿在手中,北定漠北,好呀,李世民,只要你真这样想,那,我就为你创造这样的机会吧,等你彻底消灭突厥这个隐患后,咱们再来一个定乾坤。
李渊果没食言,第二天就下旨,封秦王李世民为征讨大将军,率长安城内外的所有精兵两万余人,外加天策府众将,即可赶往凉州迎击突厥入侵之敌。
李渊并没有在朝廷上宣布让唐瑛随军的决定,所以,当唐瑛来到秦王府,将李渊的意思告诉李世民后,李世民心中是忧喜交加。忧的是,他的父皇显然已不如从前那样相信他,任用他了,父子之间的隔阂将越来越深。
叹口气,李世民意识到这次出兵,结局对他而言怕没有好处。他此去若是失败,就给了皇帝和太子剥夺他军权的借口,从此将无法翻身,而赢了,功劳没有,别人的猜疑心却会加重。
不过,好在李渊还肯重用他,在关键时刻还是对他的能力认可的。而且,有唐瑛跟随在他身边,且不说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恢复到从前,就是收兵回来后,在皇帝面前,唐瑛绝对会为他力争的。
带着各自复杂的心情,李世民率兵走出了长安城,而唐瑛则勒紧战马缰绳,以天策府女将的身份,紧紧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唐瑛却没想到,这一次却是她最后一次跟着李世民上战场了。
“哦?”李渊抬手摸摸额头,唐瑛这么一说,他苦笑起来,别人都不了解他的心思,连裴寂都不明白,难道唐瑛真能懂自己想什么?
“眼下大唐虽然在各个战场上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用兵日久,士卒疲惫,民不聊生,国家历经多年的战乱,更是千疮百孔,说句不好听的话,真的要再来一次旷日持久的大战,或者是一场决定生死的激战,会引发什么样的结果真不好说。 更新最快即便是胜利了,怕也是惨胜。所谓毙敌八百、自伤一千的结局,可能都算好结果了。这点,太子说的倒是没错。”
李渊的头随着唐瑛的话语慢慢地点着,这给了唐瑛信心,她知道,自己这次可能又蒙对了,李渊果然不是表面上表现的那样畏惧,他所考虑的事情,远比李建成兄弟想的多,也完全不同于裴寂这些人的想法。
想了一下,唐瑛继续说:“陛下是战争中杀出来的君王,军事上的事比任何人都明白,自然会想的更全面一些。大唐和突厥早晚会有一场决战,但决战的时机却不好把握,至少,眼下这个时机还没到。别说连年征战,战马损耗很大,就算战马够用,精骑兵也培养不过来呀,而这正是突厥人的强项,如果我军不能在骑兵上压制或者与其匹敌,跟突厥人决战的想法就如做梦。所以,陛下不想现在就硬碰硬地打这一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或许就是陛下赞同迁都的真实想法。陛下,不知道唐瑛说的对不对?”
“唉……”李渊长叹一声,拉过唐瑛的手,轻轻拍了几下:“唐瑛,朕的儿子们还不如你懂朕的心呀!这些年,朕与突厥人打了多少次交道了,朕还不明白突厥人都是喂不饱的狼?可大唐刚刚一统,多年用兵,将士们都疲惫不堪了,民众也不想打仗了。眼下,大唐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发展国力上,而不是继续争强斗狠。真要与突厥决战,败了,就可能把大唐给败完了。即便是胜,也难以完胜,不能完胜,突厥今年退了,明年还会来,年年如此年年打,大唐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呀!”
李渊的肺腑之言一说,唐瑛暗叫一声侥幸。如果没有这两年的接触,没有李渊对她青睐有加的宠爱,她根本不会如此了解李渊这个人,真把李渊当成以前在书本上看到的无能皇帝,她犯的错可就大了。幸好,她用女人细腻的心思,猜中了这个帝王高过别人的心计,为她,也为李世民,争取到了一丝成功的机会。
“陛下,您为什么不把这些话说给大臣们听呢?”
李渊笑着摇摇头“这你就不懂了。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如果朕在大殿上把这些话说出来,或许不出几天,突厥人就知道了,就会倾全力来攻长安。还有,迁都暂避突厥锋芒,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迁都,不等于把长安拱手让给突厥人,如果将长安当成诱饵来消磨突厥人的实力,等时机一到,就可以给突厥人沉重一击,彻底消灭这一隐患。”
唐瑛啊了一声,对李渊的认识更进一步。用长安做诱饵,这种设想,也只有李渊才想的出来。怪不得,当裴寂提出在长安留下一支精兵强将进行驻守之时,李渊颇有些心动的样子,原来如此呀。只是,这些封建帝王想的再多,总有一点不会想,那就是百姓的生死与疾苦。
“陛下的想法唐瑛明白了。驱虎之计是好,但用的不好,却会伤了自己。陛下,大殿之上众臣争论不下,萧老大人说的民心向背问题最值得您关注。长安,可是新兴大唐的都城,大唐能取得今天的胜利,也历经了千辛万苦,正当民众心向长安的时候,陛下放弃长安,怕会引起连锁反应,难以想象后果。”
李渊频频点头,他之所以下不了迁都的决心,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昨日二郎也提起过,朕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大唐虽然取得了天下一统的局面,但各处并没有完全安定下来。特别是江南和巴蜀之地。再加上河北山东刚刚平叛,人心并没有完全平复下来,万一……唉,朕也是难以做出决断呀!”
明白了李渊的心思,唐瑛就好出主意了:“陛下,唐瑛觉得,两者难以取决的时候,只能好好计算一下利弊了。在唐瑛看来,迁都的弊远远大于利。突厥人贪得无厌,我们让一步,他们就敢进一尺,所以,这让一定要有分寸;民心呢?动荡多年后,民心比军队还脆弱,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乱成一团,谣言更是满天飞,你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李渊缓缓点头:“你的意见也是打?”
“是,打。”唐瑛点头:“但怎么打,如何打,是大打还是小打,却又两说。臣建议,陛下不妨就让秦王率部北上,先做出大唐举国与突厥拼死一争的架势来再说。至于这仗怎么打,还是让秦王做主吧。不过,陛下,您考虑的这些事情,一定要让秦王明白,他心里有底,才知道这仗如何打才对大唐最有利。”
“呵呵,唐瑛,你还是在为二郎说话。”李渊笑笑。
唐瑛摇头了,她这样说,还真不是为李世民说话:“陛下,我真不是为秦王说话。唐瑛敢肯定地说,秦王在这件事上,也是凭着一股热血反对迁都,他想的没陛下这么周全。臣还是建议陛下用秦王,那是因为秦王有这股热血,他战无不胜的名气也大,能在气势上压制住突厥人。但是,陛下如果不把忧虑的事情告诉秦王的话,这一仗,难说后果。”
李渊苦笑:“唉,这两个儿子,一个只想着要稳,一个只凭一股子劲去拼,谁也没你想的周到。唐瑛呀,朕眼下可是真犯愁了。”
“犯愁?”唐瑛虽不知道李渊为什么犯愁,却还是听出了李渊的弦外之意:“陛下,您慢慢引导秦王他们多学点这些实际的东西,别急。”
李渊意味深长地看了唐瑛一眼:“他们都不小了,有些性情,怕也难改变过来。算了,不说他们了,你的建议朕明白了,让朕再想想,明日上朝后,朕会把此事决定下来。”
“嗯。陛下要注意休息,当断则断嘛,用不着想的太多。”
“好,好,朕知道。”李渊笑了:“唐瑛,这几日去见太子妃了吗?”
唐瑛苦笑,她当然明白李渊的用心,不好拒绝,却是笑道:“没有,太子妃那儿也没什么事了,病也好的差不多了。再说,这几日我忙着翻找长安到雁门一带的图志,想找出抵御突厥的最佳战场,也没那时间去见太子妃。”
“嗯,朕知道你一心为大唐,是个好孩子。这样吧,朕也答应你前些日子的请求,真要派兵迎战突厥的话,就放你去前线。”
唐瑛听李渊这一说,就知道真要打这一仗了,而且,这一仗的胜负关系实在太大,所以,李渊才一反以往的做法,同意放她出去:“陛下放心,唐瑛一定会竭尽全力,助秦王打赢这一仗。而且,唐瑛也会努力配合秦王,尽量将这一仗对大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李渊点头了,他要的就是唐瑛这句话。李世民打仗没的说,但头脑发热的脾性却让他有些担心,要知道,这一仗真要打起来,可关系着大唐的生死存亡,有明白自己用心的唐瑛在李世民身边,他心里也算稍微多了一点安稳感觉。
李渊并不清楚,此时唐瑛心中已经在开始酝酿一个计划,她要为李世民争取将军权永远拿在手中,北定漠北,好呀,李世民,只要你真这样想,那,我就为你创造这样的机会吧,等你彻底消灭突厥这个隐患后,咱们再来一个定乾坤。
李渊果没食言,第二天就下旨,封秦王李世民为征讨大将军,率长安城内外的所有精兵两万余人,外加天策府众将,即可赶往凉州迎击突厥入侵之敌。
李渊并没有在朝廷上宣布让唐瑛随军的决定,所以,当唐瑛来到秦王府,将李渊的意思告诉李世民后,李世民心中是忧喜交加。忧的是,他的父皇显然已不如从前那样相信他,任用他了,父子之间的隔阂将越来越深。
叹口气,李世民意识到这次出兵,结局对他而言怕没有好处。他此去若是失败,就给了皇帝和太子剥夺他军权的借口,从此将无法翻身,而赢了,功劳没有,别人的猜疑心却会加重。
不过,好在李渊还肯重用他,在关键时刻还是对他的能力认可的。而且,有唐瑛跟随在他身边,且不说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恢复到从前,就是收兵回来后,在皇帝面前,唐瑛绝对会为他力争的。
带着各自复杂的心情,李世民率兵走出了长安城,而唐瑛则勒紧战马缰绳,以天策府女将的身份,紧紧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唐瑛却没想到,这一次却是她最后一次跟着李世民上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