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厮上前去问,问得片刻就回来禀报:“主人,这些流民都是原武县过来的,原武的河堤决口了。”
“什么?又决口了?唉……黄河啊黄河……”王安石一边说着,一边摇头。
黄河决口,在后世来说是少见的事情,在这个时代来说,那是时不时就要发生的,大小决口太过平常,甚至黄河改道也是经常发生的。前两年,汴梁城都给淹了一半。
原武县,属于郑州,郑州与开封毗邻,都属于京畿路,郑州在西,开封在东,相距很近。原武到开封汴梁,不过二百里内。这一线,都是黄河水道,汴梁在黄河南岸,原武县在黄河北岸。
甘奇看着不远方慢慢走来的无数流民,除了破衣烂衫拖家带口之外,身无长物,一个个满脸愁苦,行动迟缓,面带菜色,可怜得紧。开口问道:“朝廷当要赈灾,介甫兄怕是有得忙了。”
度支衙门,就是进出钱粮的地方,要赈灾,自然就要忙碌了。王安石倒也不怕忙碌,开口说道:“忙碌算不得什么,就是南方赋税还未入京,府库里捉襟见肘了,也不知原武河道决口之事是否严重,若是受灾区域太大,那就为难了。”
黄河,长江,以及各处的大小江河,在这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每年大小灾祸无数。南方长江等河流,没有那些大坝调节,一到雨季,必然洪水滔天,受灾面积有大有小,全靠运气。
黄河亦然,泥沙越来越多,河道越来越高,河岸堤坝也得越筑越高,也就越来越容易决堤。
翻看史书,唐宋明清民国,到处都有赈水灾的记载,几年几月,哪里决口,哪里洪涝,给钱给粮。朝廷一旦应对失度,记载中马上就成了流民作乱之类,然后就是剿贼赈灾。贼剿了,几个字就记录了。贼剿不了,那就麻烦了……
奈何农耕时代,大量的人口,又离不开江河之边,江河旁边,必有广大的平原,所以江河才是华夏的根基。一次一次接受江河带来的滋养,也一次一次接受江河带来的灾难,这就是华夏。
王安石匆匆告辞,进城而去,该是他忙碌的时候了。
甘奇站在岸边,看着流民从自己面前走过,一双双空洞的眼神,无数孩童在饥饿中的哭泣。
京畿附近,只要有灾难,这些流民也都知道该往哪里去,哪里会有粮食。只是这些流民到得京城汴梁,却也进不得城池,只能在城外等候赈济。
码头上乞丐无数,相扑场外也聚集了无数。
城门口守城的兵丁也多了起来,因为城门楼围拢了许多讨饭的流民,兵丁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城门的畅通,也免不了挥舞着木棒鞭子驱赶流民们不要拥堵。
甘奇叹着气,看了许久的流民之后,甘奇也入城而去。
兴许该为这些流民做些什么?甘奇起了一些念头,一路也在想这些事情。救灾,不仅是行善事,也是政治资本,这种事情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应该做的,对甘奇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就是得花钱。
甘奇舍得花钱,但是这个钱该怎么花,也当有一些讲究。
回到城内宅子中,甘奇提笔写了许多帖子。
写完之后派人发出去,然后甘奇往太学而去。
如今的太学,已然不知之前的太学,风气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一些转变。
以往那些高谈阔论的年轻人,如今都慢慢变得安静了许多,变得沉稳了起来。读书的氛围好似都变了,这种变化有些难以形容,却又是能切身感受到的,特别是胡瑗,明显感觉太学里这些学生变得敏而好学起来,少了跳脱,多了成熟。
这就好像一个少年从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到了真正开始思考许多问题的青年人。这种变化乍一看并不明显,但也是要经过许多经历才能如此。
以往甘奇到太学来,总能一进门就遇到到处走动的人,比如孔子祥,每次甘奇来,第一个上前来迎接的,多是孔子祥,这一次孔子祥也不知道去了何处。学堂里的朗朗读书声并未传来,却是远远能看到一个个埋头苦读的身影。
甘奇也似乎能感受到这种变化,迈步往胡瑗的房间而去。
案前的胡瑗,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又皱眉思索,就连甘奇在门口的拜见之声,胡瑗都好似没有听到。
待得甘奇再开口:“学生甘奇,拜见先生。”
胡瑗并未抬头,而是直接问道:“谁?谁来了?”
“学生甘奇,拜见先生。”
“甘奇?”胡瑗一抬头,立马露出了笑容,起身出得案前,口中说道:“道坚来了,快快进来,快快进来。”
甘奇作揖一番,走进房内,却见胡瑗直接转头把案上的一叠纸拿了起来,又道:“道坚你快看看,看看老夫最近准备著书之文。”
甘奇接过书稿,翻看几番,其实也真看不怎么进去,所以抬头说道:“先生,书稿稍后在看,学生此来有事相商。”
“道坚有事,那定是大事,道坚坐着说。”
甘奇落座,然后慢慢说道:“学生来时,在城外见得许多流民,成千上万,是那原武县河堤决口所置,学生是想与先生商议赈灾之事。”
“又决口了?唉……天地不仁啊,赈灾之事,老夫定会在御前去言,官家一向仁厚,朝廷也必然会竭尽全力,道坚放心,朝堂诸公,也会尽心尽力。”胡瑗有一些惆怅。
甘奇点着头:“学生也想为这些灾民出一出力。”
胡瑗看着甘奇,心中大概也猜到了甘奇又要掏钱做好事了,便道:“道坚若是要出力,老夫也是支持你的,但这种事情当量力而行,灾民何其多,你一人就算倾家荡产又能救得多少,所以但求心安,不必过于强求。朝廷赈灾之法有许多,青壮的会招入军伍,如此可饱一口饭食,老弱妇孺,当会放粮,只待大水退去,返乡继续耕种。年年如此。”
要说大宋赈灾之法,还真是天才的想法,把青壮流民招收入伍,一能避免这些青壮变成贼寇,二能补充军汉,三还能起到赈灾的作用,节约直接赈灾的花费,一举几得。
但是这个办法,看起来是真天才,每每都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却是后患无穷。
不过这个问题也不是现在的甘奇能解决的,便听甘奇说道:“先生,学生一人之力有限,但是学生想到了一些其他的办法,所以才想请先生帮衬一二。”
“哦?什么办法,说来听听。”胡瑗开口问道。
甘奇心中,也有个一举几得的赈灾之法,准备与胡瑗细细来说。此时的朝堂之上,诸多相公们也正在仁宗面前商议赈灾之事。
“什么?又决口了?唉……黄河啊黄河……”王安石一边说着,一边摇头。
黄河决口,在后世来说是少见的事情,在这个时代来说,那是时不时就要发生的,大小决口太过平常,甚至黄河改道也是经常发生的。前两年,汴梁城都给淹了一半。
原武县,属于郑州,郑州与开封毗邻,都属于京畿路,郑州在西,开封在东,相距很近。原武到开封汴梁,不过二百里内。这一线,都是黄河水道,汴梁在黄河南岸,原武县在黄河北岸。
甘奇看着不远方慢慢走来的无数流民,除了破衣烂衫拖家带口之外,身无长物,一个个满脸愁苦,行动迟缓,面带菜色,可怜得紧。开口问道:“朝廷当要赈灾,介甫兄怕是有得忙了。”
度支衙门,就是进出钱粮的地方,要赈灾,自然就要忙碌了。王安石倒也不怕忙碌,开口说道:“忙碌算不得什么,就是南方赋税还未入京,府库里捉襟见肘了,也不知原武河道决口之事是否严重,若是受灾区域太大,那就为难了。”
黄河,长江,以及各处的大小江河,在这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每年大小灾祸无数。南方长江等河流,没有那些大坝调节,一到雨季,必然洪水滔天,受灾面积有大有小,全靠运气。
黄河亦然,泥沙越来越多,河道越来越高,河岸堤坝也得越筑越高,也就越来越容易决堤。
翻看史书,唐宋明清民国,到处都有赈水灾的记载,几年几月,哪里决口,哪里洪涝,给钱给粮。朝廷一旦应对失度,记载中马上就成了流民作乱之类,然后就是剿贼赈灾。贼剿了,几个字就记录了。贼剿不了,那就麻烦了……
奈何农耕时代,大量的人口,又离不开江河之边,江河旁边,必有广大的平原,所以江河才是华夏的根基。一次一次接受江河带来的滋养,也一次一次接受江河带来的灾难,这就是华夏。
王安石匆匆告辞,进城而去,该是他忙碌的时候了。
甘奇站在岸边,看着流民从自己面前走过,一双双空洞的眼神,无数孩童在饥饿中的哭泣。
京畿附近,只要有灾难,这些流民也都知道该往哪里去,哪里会有粮食。只是这些流民到得京城汴梁,却也进不得城池,只能在城外等候赈济。
码头上乞丐无数,相扑场外也聚集了无数。
城门口守城的兵丁也多了起来,因为城门楼围拢了许多讨饭的流民,兵丁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城门的畅通,也免不了挥舞着木棒鞭子驱赶流民们不要拥堵。
甘奇叹着气,看了许久的流民之后,甘奇也入城而去。
兴许该为这些流民做些什么?甘奇起了一些念头,一路也在想这些事情。救灾,不仅是行善事,也是政治资本,这种事情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应该做的,对甘奇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就是得花钱。
甘奇舍得花钱,但是这个钱该怎么花,也当有一些讲究。
回到城内宅子中,甘奇提笔写了许多帖子。
写完之后派人发出去,然后甘奇往太学而去。
如今的太学,已然不知之前的太学,风气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一些转变。
以往那些高谈阔论的年轻人,如今都慢慢变得安静了许多,变得沉稳了起来。读书的氛围好似都变了,这种变化有些难以形容,却又是能切身感受到的,特别是胡瑗,明显感觉太学里这些学生变得敏而好学起来,少了跳脱,多了成熟。
这就好像一个少年从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到了真正开始思考许多问题的青年人。这种变化乍一看并不明显,但也是要经过许多经历才能如此。
以往甘奇到太学来,总能一进门就遇到到处走动的人,比如孔子祥,每次甘奇来,第一个上前来迎接的,多是孔子祥,这一次孔子祥也不知道去了何处。学堂里的朗朗读书声并未传来,却是远远能看到一个个埋头苦读的身影。
甘奇也似乎能感受到这种变化,迈步往胡瑗的房间而去。
案前的胡瑗,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又皱眉思索,就连甘奇在门口的拜见之声,胡瑗都好似没有听到。
待得甘奇再开口:“学生甘奇,拜见先生。”
胡瑗并未抬头,而是直接问道:“谁?谁来了?”
“学生甘奇,拜见先生。”
“甘奇?”胡瑗一抬头,立马露出了笑容,起身出得案前,口中说道:“道坚来了,快快进来,快快进来。”
甘奇作揖一番,走进房内,却见胡瑗直接转头把案上的一叠纸拿了起来,又道:“道坚你快看看,看看老夫最近准备著书之文。”
甘奇接过书稿,翻看几番,其实也真看不怎么进去,所以抬头说道:“先生,书稿稍后在看,学生此来有事相商。”
“道坚有事,那定是大事,道坚坐着说。”
甘奇落座,然后慢慢说道:“学生来时,在城外见得许多流民,成千上万,是那原武县河堤决口所置,学生是想与先生商议赈灾之事。”
“又决口了?唉……天地不仁啊,赈灾之事,老夫定会在御前去言,官家一向仁厚,朝廷也必然会竭尽全力,道坚放心,朝堂诸公,也会尽心尽力。”胡瑗有一些惆怅。
甘奇点着头:“学生也想为这些灾民出一出力。”
胡瑗看着甘奇,心中大概也猜到了甘奇又要掏钱做好事了,便道:“道坚若是要出力,老夫也是支持你的,但这种事情当量力而行,灾民何其多,你一人就算倾家荡产又能救得多少,所以但求心安,不必过于强求。朝廷赈灾之法有许多,青壮的会招入军伍,如此可饱一口饭食,老弱妇孺,当会放粮,只待大水退去,返乡继续耕种。年年如此。”
要说大宋赈灾之法,还真是天才的想法,把青壮流民招收入伍,一能避免这些青壮变成贼寇,二能补充军汉,三还能起到赈灾的作用,节约直接赈灾的花费,一举几得。
但是这个办法,看起来是真天才,每每都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却是后患无穷。
不过这个问题也不是现在的甘奇能解决的,便听甘奇说道:“先生,学生一人之力有限,但是学生想到了一些其他的办法,所以才想请先生帮衬一二。”
“哦?什么办法,说来听听。”胡瑗开口问道。
甘奇心中,也有个一举几得的赈灾之法,准备与胡瑗细细来说。此时的朝堂之上,诸多相公们也正在仁宗面前商议赈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