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与李自成决裂后,四月六日,李自成得到他的桂处死的消息,十分震惊,转而大怒,余怒未息,九日又得三桂绝父的信,当即徘惶失据!
他感到事态严重,便责备刘宗敏不该拷掠吴襄,为了补救失误,悄悄地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还宴请他,厚加抚”,以示笼络。但为时已晚,连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了。这时,不断传来吴三桂募兵备战讨贼的消息。李自成别无选择,招降不成,只有兴兵致讨。
而这时候的吴三桂,自斩杀李自成使臣,与父诀别之后,从而彻底断绝了同贼军的讨价还价,公开以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总兵官平西伯的身份,宣布“讨贼”,向各处散发告示。
但是,吴三桂的这一做法,却使自己陷于了孤立,腹背受敌。西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威胁,关外之东有清军压境。虽说吴三桂及其所部辽兵善战,毕竟力量不足,无法抗拒来于自两个方面的攻击。
虽然多尔衮答应不向其部发起攻击,但对于长期为敌的清军,吴三桂却有着一种本能的不信任……
此时,他又一次面临着十分困难的选择,既然投向李自成这条路已堵死,剩下的选择是否投向清朝。他在同李自成彻底决裂时,尚未想到投清,而是自任讨贼之责,以报君父之仇。他在山海关传檄远近,号召和动员人们同他一起对抗大顺军。他召集溃散地士兵及唐通的部分降兵。大约在二万人左右。
可是,显而易见,只凭这些兵力,仍然无法同久经战阵的大顺军相抵抗。吴三桂充分地估计到李自成不会放过他,迟早会来攻关的,他很忧虑双方力量悬殊。几经与诸将官讨论对策,当时就有部下向其提出约武英王朱由斌一共讨贼!
在这一点上,吴三桂还是很有把握的,以他和朱由斌的交情,加上双方共同地敌人,他坚信朱由斌一定会出兵的,到时只要江南军能够牵制住北京,自己就有喘息的时机。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朱由斌的健康状况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就在他久思不决的时候,林庆宗却为他带来了一条噩耗:
大明忠勇武英王,江南总督,骁骑大将军朱由斌去世!
这消息就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砸在了吴三桂的头上,几乎让他站立不住,吴三桂几乎是颤抖着抓住了林庆宗,用同样颤抖的声音问道:“你,你说地可是真的?”
“帅爷,这都是真的啊!”林庆宗哭泣着道:“江南军全军孝上加孝,祭奠忠勇武英王。从山东传来的确凿消息,江南军军营里哭声一片,大将郑天瑞等十九名将士自杀殉主,北京城里张灯结彩以示庆祝,李自成亲口说,义军屠夫一死。高闯王之仇今日终报!”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吴三桂一迭声地说了几遍,颓然坐到帅椅上,边上众将看去,竟有两行清泪从这铁打的主帅眼中流出,吴三桂喃喃地说道:
“兄弟,兄弟,当日你我驰骋疆场。浴血杀敌,二十一骑冲敌营,五十骑大破金虏两千骑,犹自历历在目……今国家蒙难。朝廷蒙羞,正待于你约共讨贼,你,你怎么就这么去了……从此后天地茫茫,你让我再到哪去找你这样的兄弟……”
“帅爷啊。”林庆宗擦了擦眼泪说道:“现在危急的不是这个,而是江南军自己内部已经乱了。忠勇武英王一去,郑天瑞等忠勇之士兵殉主,但剩下的将领却分成了几派,都想要接管江南军,甚至彼此间已经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而当突在最前面,位于山东河北交界处的刘风部,已经后撤三十里……”
吴三桂任凭泪水流下,他痛苦地摇了摇头,他和朱斌都是一样地人,部下多能征惯战,足智多谋的将士,但这些人,全是凭借着自己和朱斌的超凡魅力约束着他们,一旦他们两人去了,那些桀骜不驯的将领谁都不会服谁,只怕当时就会乱起来……
这时,又有部下飞奔进来,一见吴三桂便道:
“帅爷,江南军之伐罪军总帅钟建,在台湾传书,言武英王既然已去,江南军不可无主,自己久在武英王麾下,劳军远征,是为江南军第一功。现武英王不在,自当由他统帅江南全军,若是有人不从,他当领大军挥兵杀到,以定江南军民之心!”
“山东方面的态度呢?”吴三桂擦干了眼泪,重新恢复了冷静。
“山东方面大将黄飙愤怒,传已发文训斥,文中说我以断臂之功,尚不如你一后进小子?他招李天齐、郭飞两部,只言若钟建敢来,他便去其拼个死活。刘风、何凯、徐军等却又结盟,听说……听说正在商议着投降李自成……”
“好啊,好啊,我那兄弟一去,这些人就一个个跳出来了。”吴三桂冷笑不止:“若真的有人要接管江南军,我是武英王地兄长,除了我,还有谁人敢当此任!”
他那些将领互相看了看,心里一片雪亮,帅爷也对掌控江南军产生了兴趣。
“帅爷,现在当务之急是我们该怎么办。李自成得到斩使的消息后,必然会引领贼军前来攻击山海关,但我们的兵力实在不足……”一名参将说道。
“借兵!”忽然,吴三桂咬着牙说道:“向清军借兵报仇!”
辽军众将面面相觑,他们决然想不到吴三桂会想出这样的办法,堂堂大明之师,哪有向异族借兵报仇的道理?况且,一旦借兵之后,这不等于正好给了清兵一个堂皇入关,逐鹿中原地最好借口?
但他们对吴三桂素来敬若神明。而吴三桂之前的所
,也的确在一直维护着关宁军地利益,纵然有不同的谁都没有把话说出来。
—
吴三桂从一度短暂的降李自成转而迅速转向满清借兵,,这是他地人生道路地一大转机。
人的一喜一怒。一动一静,都可能改变某种既定的行为。尤其在大事临身的紧要关头,这种情绪无不起着某种哪怕是微弱的制约作用。吴三桂处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他的心情既复杂而又动荡不定。心理上地,感情上的,性格上的因素都在影响着他作出选择……
吴三桂决定向满清乞师,是在形势日益紧张,深感危机的情况下作出的。满清能否同意出兵。在吴三桂看来,确有相当把握。
首先,满清与贼军各有着根本不同的利益,满清不会愿意看到一个流寇政权成为他的新对手;同样,李自成也不会容忍关外的清朝觊觎它的利益。吴三桂利用清兵打李自成,就成为了可能。
其次,吴三桂的亲属如哥哥和姨夫、他地舅父祖大寿一家及他的好友张存仁、洪承畴等全部都已降清,他们肯定会劝说清朝君臣同意出兵。再次,清朝已屡次向他发出过招降的信息,对他抱有好感。他自信自己在危难之时,清朝也会积极考虑给予帮助。
就算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吴三桂也只有冒险一试了……
已经下了决心的吴三桂,当时就亲笔书写了一封信,特遣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为使臣。于十一日这天,离开山海关,星夜疾驰盛京请兵。
吴三桂以“亡国孤臣”的名义,恳请满清出兵,帮助他报君父之仇,以图明朝中兴,恢复其统治,但说明了这并不是降清。
并且吴三桂还给清兵规定了进兵路线。一从“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口等处;一从“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入口。
这两条路线是清兵经年屡次入关征明的旧路,吴三桂却牢牢地控制着“东协”即山海关与界岭口等重要关隘。从山海关至京师便捷,独当正面进兵。
从西协、中协走,已属侧翼。要绕路,误时日。显然,吴三桂自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地地位。从吴三桂的这个安排,看出了他把自己和清军严格的划分了开来。
最后,吴三桂郑重声明,大明为报答清兵“兴亡继绝”的扶助之功,不只给予财物,还将“裂地”即割让领土酬谢。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在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死后,俨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自居了……
……
又说且说李自成在北京为吴三桂降而复叛已深感不安。及至他的使臣被杀,吴三桂严词斥父的信传来,知道事已无法挽回。这时,每天都有一次、多至几次快马飞报吴三桂募兵声言“规复京师”地消息,他更是心烦意乱!
百官多次“劝进”,他也无心即位,一再延期,他最担心的是,如果吴三桂投向清朝,造成吴军与清军的合势,直入北京,后果不堪设想。
招降的路已堵死,他没有别地选择,只能以军事手段解决吴三桂问题。于是,他便调集部分骑兵先行,以军事压力来威胁吴三桂。
李自成决策出师山海关,遭到他的几位重要谋臣将领的反对。
李岩提出四项主张,其中一项主张是:“吴三桂兴兵复仇,边报甚急,国不可一日无君。吉日已经选定,军民们都在翘首以盼。主上不必兴师,若要招抚吴三桂,只要许以父子封侯,仍以大国封明太子,奉明祭祀,世世朝贡,与国咸休,则一统之基可成,干戈之乱可息矣。”
他是力主政治解决,不赞成派兵攻打的。
但是李自成看了他的奏疏,很生气,拒绝了他的劝告。
而宋献策更是把话说明了:“闯王去,则对闯王不利;吴三桂来京师,则同样,对吴三桂不利。”
当时这些真确的意见,李自成都没有听。开始,李自成并没有想到与吴三桂打仗,更没想到与清军打仗,乃至决定出师,也没有做认真准备,对打大仗缺乏足够的估计。
他以为占领北京,大局已定,天命归己,只需再派一支部队去山海关,便可马到成功,吴三桂当可束手就擒。因此,他打算派刘宗敏、李过出征。
哪里想到昔日这些勇猛的部下,自从到了北京之后,早被这的荣华富贵所迷恋,整日沉浸在美酒和女人的怀抱里,那些斗志早跑得无影无踪,哪里还再肯上战场上去流血卖命?
李自成没有办法,只好决定由自己“亲征”。
就在李自成决定出师的当天,为“绝内患”,他将勋戚大臣、锦衣卫堂上官、大学士陈演、定国公徐允贞、新建伯王光通、博平侯郭明振、清平伯吴遵周、永宁伯王长锡、平江伯陈治、都督袁祐、周铭、周铎、周铉等共六十余名明朝大员,一起斩于西华门外。
而他的那个侄子李过的残忍丝毫不逊色于他,将拷讯的明官员彭琯、李逢甲、申济芳等五十三人全部活生生绞死。
同时,李自成将尚未处决的原明诸官员都集中到刘宗敏处,让他们全部坐到路边上,点着名字一个个砍头,一直杀到到夜晚二更的时候,刘宗敏自己杀到手软了,这才终于下令停刀……
也就是这天夜里,北京城外到处张贴吴三桂讨伐李自成的檄文,号召“士民缡素复仇”,有的人秘制素衣,准备迎接吴三桂进京,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
他感到事态严重,便责备刘宗敏不该拷掠吴襄,为了补救失误,悄悄地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还宴请他,厚加抚”,以示笼络。但为时已晚,连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了。这时,不断传来吴三桂募兵备战讨贼的消息。李自成别无选择,招降不成,只有兴兵致讨。
而这时候的吴三桂,自斩杀李自成使臣,与父诀别之后,从而彻底断绝了同贼军的讨价还价,公开以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总兵官平西伯的身份,宣布“讨贼”,向各处散发告示。
但是,吴三桂的这一做法,却使自己陷于了孤立,腹背受敌。西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威胁,关外之东有清军压境。虽说吴三桂及其所部辽兵善战,毕竟力量不足,无法抗拒来于自两个方面的攻击。
虽然多尔衮答应不向其部发起攻击,但对于长期为敌的清军,吴三桂却有着一种本能的不信任……
此时,他又一次面临着十分困难的选择,既然投向李自成这条路已堵死,剩下的选择是否投向清朝。他在同李自成彻底决裂时,尚未想到投清,而是自任讨贼之责,以报君父之仇。他在山海关传檄远近,号召和动员人们同他一起对抗大顺军。他召集溃散地士兵及唐通的部分降兵。大约在二万人左右。
可是,显而易见,只凭这些兵力,仍然无法同久经战阵的大顺军相抵抗。吴三桂充分地估计到李自成不会放过他,迟早会来攻关的,他很忧虑双方力量悬殊。几经与诸将官讨论对策,当时就有部下向其提出约武英王朱由斌一共讨贼!
在这一点上,吴三桂还是很有把握的,以他和朱由斌的交情,加上双方共同地敌人,他坚信朱由斌一定会出兵的,到时只要江南军能够牵制住北京,自己就有喘息的时机。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朱由斌的健康状况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就在他久思不决的时候,林庆宗却为他带来了一条噩耗:
大明忠勇武英王,江南总督,骁骑大将军朱由斌去世!
这消息就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砸在了吴三桂的头上,几乎让他站立不住,吴三桂几乎是颤抖着抓住了林庆宗,用同样颤抖的声音问道:“你,你说地可是真的?”
“帅爷,这都是真的啊!”林庆宗哭泣着道:“江南军全军孝上加孝,祭奠忠勇武英王。从山东传来的确凿消息,江南军军营里哭声一片,大将郑天瑞等十九名将士自杀殉主,北京城里张灯结彩以示庆祝,李自成亲口说,义军屠夫一死。高闯王之仇今日终报!”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吴三桂一迭声地说了几遍,颓然坐到帅椅上,边上众将看去,竟有两行清泪从这铁打的主帅眼中流出,吴三桂喃喃地说道:
“兄弟,兄弟,当日你我驰骋疆场。浴血杀敌,二十一骑冲敌营,五十骑大破金虏两千骑,犹自历历在目……今国家蒙难。朝廷蒙羞,正待于你约共讨贼,你,你怎么就这么去了……从此后天地茫茫,你让我再到哪去找你这样的兄弟……”
“帅爷啊。”林庆宗擦了擦眼泪说道:“现在危急的不是这个,而是江南军自己内部已经乱了。忠勇武英王一去,郑天瑞等忠勇之士兵殉主,但剩下的将领却分成了几派,都想要接管江南军,甚至彼此间已经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而当突在最前面,位于山东河北交界处的刘风部,已经后撤三十里……”
吴三桂任凭泪水流下,他痛苦地摇了摇头,他和朱斌都是一样地人,部下多能征惯战,足智多谋的将士,但这些人,全是凭借着自己和朱斌的超凡魅力约束着他们,一旦他们两人去了,那些桀骜不驯的将领谁都不会服谁,只怕当时就会乱起来……
这时,又有部下飞奔进来,一见吴三桂便道:
“帅爷,江南军之伐罪军总帅钟建,在台湾传书,言武英王既然已去,江南军不可无主,自己久在武英王麾下,劳军远征,是为江南军第一功。现武英王不在,自当由他统帅江南全军,若是有人不从,他当领大军挥兵杀到,以定江南军民之心!”
“山东方面的态度呢?”吴三桂擦干了眼泪,重新恢复了冷静。
“山东方面大将黄飙愤怒,传已发文训斥,文中说我以断臂之功,尚不如你一后进小子?他招李天齐、郭飞两部,只言若钟建敢来,他便去其拼个死活。刘风、何凯、徐军等却又结盟,听说……听说正在商议着投降李自成……”
“好啊,好啊,我那兄弟一去,这些人就一个个跳出来了。”吴三桂冷笑不止:“若真的有人要接管江南军,我是武英王地兄长,除了我,还有谁人敢当此任!”
他那些将领互相看了看,心里一片雪亮,帅爷也对掌控江南军产生了兴趣。
“帅爷,现在当务之急是我们该怎么办。李自成得到斩使的消息后,必然会引领贼军前来攻击山海关,但我们的兵力实在不足……”一名参将说道。
“借兵!”忽然,吴三桂咬着牙说道:“向清军借兵报仇!”
辽军众将面面相觑,他们决然想不到吴三桂会想出这样的办法,堂堂大明之师,哪有向异族借兵报仇的道理?况且,一旦借兵之后,这不等于正好给了清兵一个堂皇入关,逐鹿中原地最好借口?
但他们对吴三桂素来敬若神明。而吴三桂之前的所
,也的确在一直维护着关宁军地利益,纵然有不同的谁都没有把话说出来。
—
吴三桂从一度短暂的降李自成转而迅速转向满清借兵,,这是他地人生道路地一大转机。
人的一喜一怒。一动一静,都可能改变某种既定的行为。尤其在大事临身的紧要关头,这种情绪无不起着某种哪怕是微弱的制约作用。吴三桂处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他的心情既复杂而又动荡不定。心理上地,感情上的,性格上的因素都在影响着他作出选择……
吴三桂决定向满清乞师,是在形势日益紧张,深感危机的情况下作出的。满清能否同意出兵。在吴三桂看来,确有相当把握。
首先,满清与贼军各有着根本不同的利益,满清不会愿意看到一个流寇政权成为他的新对手;同样,李自成也不会容忍关外的清朝觊觎它的利益。吴三桂利用清兵打李自成,就成为了可能。
其次,吴三桂的亲属如哥哥和姨夫、他地舅父祖大寿一家及他的好友张存仁、洪承畴等全部都已降清,他们肯定会劝说清朝君臣同意出兵。再次,清朝已屡次向他发出过招降的信息,对他抱有好感。他自信自己在危难之时,清朝也会积极考虑给予帮助。
就算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吴三桂也只有冒险一试了……
已经下了决心的吴三桂,当时就亲笔书写了一封信,特遣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为使臣。于十一日这天,离开山海关,星夜疾驰盛京请兵。
吴三桂以“亡国孤臣”的名义,恳请满清出兵,帮助他报君父之仇,以图明朝中兴,恢复其统治,但说明了这并不是降清。
并且吴三桂还给清兵规定了进兵路线。一从“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口等处;一从“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入口。
这两条路线是清兵经年屡次入关征明的旧路,吴三桂却牢牢地控制着“东协”即山海关与界岭口等重要关隘。从山海关至京师便捷,独当正面进兵。
从西协、中协走,已属侧翼。要绕路,误时日。显然,吴三桂自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地地位。从吴三桂的这个安排,看出了他把自己和清军严格的划分了开来。
最后,吴三桂郑重声明,大明为报答清兵“兴亡继绝”的扶助之功,不只给予财物,还将“裂地”即割让领土酬谢。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在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死后,俨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自居了……
……
又说且说李自成在北京为吴三桂降而复叛已深感不安。及至他的使臣被杀,吴三桂严词斥父的信传来,知道事已无法挽回。这时,每天都有一次、多至几次快马飞报吴三桂募兵声言“规复京师”地消息,他更是心烦意乱!
百官多次“劝进”,他也无心即位,一再延期,他最担心的是,如果吴三桂投向清朝,造成吴军与清军的合势,直入北京,后果不堪设想。
招降的路已堵死,他没有别地选择,只能以军事手段解决吴三桂问题。于是,他便调集部分骑兵先行,以军事压力来威胁吴三桂。
李自成决策出师山海关,遭到他的几位重要谋臣将领的反对。
李岩提出四项主张,其中一项主张是:“吴三桂兴兵复仇,边报甚急,国不可一日无君。吉日已经选定,军民们都在翘首以盼。主上不必兴师,若要招抚吴三桂,只要许以父子封侯,仍以大国封明太子,奉明祭祀,世世朝贡,与国咸休,则一统之基可成,干戈之乱可息矣。”
他是力主政治解决,不赞成派兵攻打的。
但是李自成看了他的奏疏,很生气,拒绝了他的劝告。
而宋献策更是把话说明了:“闯王去,则对闯王不利;吴三桂来京师,则同样,对吴三桂不利。”
当时这些真确的意见,李自成都没有听。开始,李自成并没有想到与吴三桂打仗,更没想到与清军打仗,乃至决定出师,也没有做认真准备,对打大仗缺乏足够的估计。
他以为占领北京,大局已定,天命归己,只需再派一支部队去山海关,便可马到成功,吴三桂当可束手就擒。因此,他打算派刘宗敏、李过出征。
哪里想到昔日这些勇猛的部下,自从到了北京之后,早被这的荣华富贵所迷恋,整日沉浸在美酒和女人的怀抱里,那些斗志早跑得无影无踪,哪里还再肯上战场上去流血卖命?
李自成没有办法,只好决定由自己“亲征”。
就在李自成决定出师的当天,为“绝内患”,他将勋戚大臣、锦衣卫堂上官、大学士陈演、定国公徐允贞、新建伯王光通、博平侯郭明振、清平伯吴遵周、永宁伯王长锡、平江伯陈治、都督袁祐、周铭、周铎、周铉等共六十余名明朝大员,一起斩于西华门外。
而他的那个侄子李过的残忍丝毫不逊色于他,将拷讯的明官员彭琯、李逢甲、申济芳等五十三人全部活生生绞死。
同时,李自成将尚未处决的原明诸官员都集中到刘宗敏处,让他们全部坐到路边上,点着名字一个个砍头,一直杀到到夜晚二更的时候,刘宗敏自己杀到手软了,这才终于下令停刀……
也就是这天夜里,北京城外到处张贴吴三桂讨伐李自成的檄文,号召“士民缡素复仇”,有的人秘制素衣,准备迎接吴三桂进京,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