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鹃虽然没念过书,但是家里有多少钱这一点,她还是有点数的。
因此倒也没对乔木递给她的三千多块钱有所质疑,伸手就接了过去,且依旧有些不太满意的说道:
“即便如此,那也不公平的很。
细算下来,大伯家已经拿到了整整四套婚庆用品,而且家里还给大伯家出了一次彩礼和一次聘礼。
二伯家也拿了三套婚庆用品。
我们家只得到一套。
这是不是有些说不过去。”
曹魏的大儿子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结婚了,大女儿也在九年前嫁了出去,因此再加上这次得到的两套婚庆用品,他的确拿到了四套。
曹蜀的大儿子也早在六年前就已经结婚了,如今孩子都五岁了。
再加上这次得到了两套。
他也的确拿到了三套。
可是这种事到哪能弄公平,你老三家总共就两孩子,还想拿四套婚庆用品不成,可别说肚子里还怀着几个,或者说过两年还能再生。
就没那么不要脸的。
“你们家总共就两个孩子,难不成还想要四五套婚庆用品,老大家比你们多交了十年的钱,多几套婚庆用品,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老二家也是一样。
你不要太过于得寸进尺。
给我等着啊……”
乔木心情虽然不好,但这时候也懒得生气了,只翻了个白眼就拿出木箱子里面的账本,并且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他们读最近三十年每年账面上的支出收入,以及用在三个家庭当中的钱,数据细致的很。
总体来讲,老大家那边反倒是略有亏损,老二家是略有收获,老三家基本能维持平衡,当然,这是刨除了下地干活所获收益的结果。
如果把下地干活也计算成具体的付出的话,那还是老大家吃亏。
因为老大曹魏不仅他自己年纪最大,他的儿女在一众人等当中也是年纪最大的,在他的儿女开始下地帮忙干活的时候,老二家和老三家的孩子,不是还在肚子里面没出生,就是刚出生没多久,年纪小。
如此前后一计算,老大家整家人加起来干的农活,远超过老二家和老三家干的农活,甚至都快能赶上他们两家所干的农活的总和了。
这份付出虽然不直接涉及到收入金钱,可是这难道不是付出吗?
经过乔木这么一番细致的计算和描述,王鹃这才没话说,曹魏也才恍惚明白,原来他们家并没有占二弟和三弟的光,感情在没有分家的情况下,还是他们一家最亏啊。
这么一想,曹魏对分家的抵制就没那么厉害了,原本他不愿意分家,主要是因为担心自己家吃亏。
可如今既然发现并不吃亏。
那分就分呗。
多养个老娘也是应该的。
在大家全都想开后,接下来的具体分家就简单多了,从家里面的各种家具,到锅碗瓢盆之类的零碎东西,很快就或是按人口,或是按家庭均分了,粮食也是一样如此。
至于养的鸡鸭和猪,鸡鸭数量还行,倒也分得开,可是猪就没办法了,他们家总共只养了两头猪。
再怎么分也不好分。
所以只能继续由全家人养着。
等回头过年杀猪的时候再分。
最后,也就只剩房子了。
乔木也懒得继续争辩,再加上她种的那些东西,得三个月左右才能正式开始成熟,长出花菇之类的蘑菇,所以她便跟王鹃直说到年底的时候会把目前充当菌菇培育基地的屋子还给他们,现在她还得用。
做婆婆的都说到这了。
王鹃自然也不好说不行,再加上她儿子那边估计一时半会儿也结不了婚,所以能捏着鼻子同意了。
自此,这家才算是分了。
不过也仅仅只是分了而已,大家还都是住在一起,因为他们家本来就只有一套房子,只是房子稍微大点,屋子稍微多点,他们再怎么分家那也没办法把房子彻底分开。
而且他们也没钱另起房子。
所以只能依旧住在一起,依旧住在原来的屋子里,最多就是大家的东西都分开放,粮食分开存,吃饭也不用在一起,可以各自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吃,或者直接在客厅那边分几张桌子吃,至于厨房嘛,目前也就只有一个,三家人只能依旧在一个厨房里面错开时间去做饭。
总体来讲,其实更麻烦了。
因为过去她们要做的活虽然不少,但是基本都是固定的活,而且做饭也是三个人轮流来,可是现在分开之后,她们虽然每一份工作的量都降低了很多,但是工作数量却一下子陡升了不少,总体来讲,工作总量没降低也就罢了,工作种类和复杂程度反倒还因此升了不少。
这使得她们比过去更累了。
每天的空闲时间也变得更少。
这就是分工合作和流水线工作的效率优于一人做所有活的原理。
估计她们得适应一段时间。
这些乔木并没有理会,她现在跟着老大家住,日子还跟过去一样舒服,老大家也并没有因为多个乔木要养而增加多少工作量,平常吃饭无非就是多加点米,多放点菜。
只要多放一点就够乔木吃了。
衣服是乔木自己洗的。
除了衣食之外,乔木也没有需要其他人操心的地方,房间她会自己收拾,一些小事情,她也可以自己干,压根就不需要别人去帮忙。
平常时候,乔木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其实还是那个菌菇培养室。
她以前没搞过这些,如今虽然有技术,那也是在摸索,所以自然得多花点时间在上面,仔细观察。
万一有什么意外情况。
也好及时调控一下。
降低损失。
好在她有详细无比的教程可供学习,还有比较高智能的环境监测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温,调整湿度。
因此,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
在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乔木总算于三个月之后,顺利收获了第一批花菇香菇以及灵芝。
数量不多,却是成功的象征。
有了第一批,那么第二批,第三批,乃至于无数批,还会远吗?
因此倒也没对乔木递给她的三千多块钱有所质疑,伸手就接了过去,且依旧有些不太满意的说道:
“即便如此,那也不公平的很。
细算下来,大伯家已经拿到了整整四套婚庆用品,而且家里还给大伯家出了一次彩礼和一次聘礼。
二伯家也拿了三套婚庆用品。
我们家只得到一套。
这是不是有些说不过去。”
曹魏的大儿子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结婚了,大女儿也在九年前嫁了出去,因此再加上这次得到的两套婚庆用品,他的确拿到了四套。
曹蜀的大儿子也早在六年前就已经结婚了,如今孩子都五岁了。
再加上这次得到了两套。
他也的确拿到了三套。
可是这种事到哪能弄公平,你老三家总共就两孩子,还想拿四套婚庆用品不成,可别说肚子里还怀着几个,或者说过两年还能再生。
就没那么不要脸的。
“你们家总共就两个孩子,难不成还想要四五套婚庆用品,老大家比你们多交了十年的钱,多几套婚庆用品,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老二家也是一样。
你不要太过于得寸进尺。
给我等着啊……”
乔木心情虽然不好,但这时候也懒得生气了,只翻了个白眼就拿出木箱子里面的账本,并且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他们读最近三十年每年账面上的支出收入,以及用在三个家庭当中的钱,数据细致的很。
总体来讲,老大家那边反倒是略有亏损,老二家是略有收获,老三家基本能维持平衡,当然,这是刨除了下地干活所获收益的结果。
如果把下地干活也计算成具体的付出的话,那还是老大家吃亏。
因为老大曹魏不仅他自己年纪最大,他的儿女在一众人等当中也是年纪最大的,在他的儿女开始下地帮忙干活的时候,老二家和老三家的孩子,不是还在肚子里面没出生,就是刚出生没多久,年纪小。
如此前后一计算,老大家整家人加起来干的农活,远超过老二家和老三家干的农活,甚至都快能赶上他们两家所干的农活的总和了。
这份付出虽然不直接涉及到收入金钱,可是这难道不是付出吗?
经过乔木这么一番细致的计算和描述,王鹃这才没话说,曹魏也才恍惚明白,原来他们家并没有占二弟和三弟的光,感情在没有分家的情况下,还是他们一家最亏啊。
这么一想,曹魏对分家的抵制就没那么厉害了,原本他不愿意分家,主要是因为担心自己家吃亏。
可如今既然发现并不吃亏。
那分就分呗。
多养个老娘也是应该的。
在大家全都想开后,接下来的具体分家就简单多了,从家里面的各种家具,到锅碗瓢盆之类的零碎东西,很快就或是按人口,或是按家庭均分了,粮食也是一样如此。
至于养的鸡鸭和猪,鸡鸭数量还行,倒也分得开,可是猪就没办法了,他们家总共只养了两头猪。
再怎么分也不好分。
所以只能继续由全家人养着。
等回头过年杀猪的时候再分。
最后,也就只剩房子了。
乔木也懒得继续争辩,再加上她种的那些东西,得三个月左右才能正式开始成熟,长出花菇之类的蘑菇,所以她便跟王鹃直说到年底的时候会把目前充当菌菇培育基地的屋子还给他们,现在她还得用。
做婆婆的都说到这了。
王鹃自然也不好说不行,再加上她儿子那边估计一时半会儿也结不了婚,所以能捏着鼻子同意了。
自此,这家才算是分了。
不过也仅仅只是分了而已,大家还都是住在一起,因为他们家本来就只有一套房子,只是房子稍微大点,屋子稍微多点,他们再怎么分家那也没办法把房子彻底分开。
而且他们也没钱另起房子。
所以只能依旧住在一起,依旧住在原来的屋子里,最多就是大家的东西都分开放,粮食分开存,吃饭也不用在一起,可以各自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吃,或者直接在客厅那边分几张桌子吃,至于厨房嘛,目前也就只有一个,三家人只能依旧在一个厨房里面错开时间去做饭。
总体来讲,其实更麻烦了。
因为过去她们要做的活虽然不少,但是基本都是固定的活,而且做饭也是三个人轮流来,可是现在分开之后,她们虽然每一份工作的量都降低了很多,但是工作数量却一下子陡升了不少,总体来讲,工作总量没降低也就罢了,工作种类和复杂程度反倒还因此升了不少。
这使得她们比过去更累了。
每天的空闲时间也变得更少。
这就是分工合作和流水线工作的效率优于一人做所有活的原理。
估计她们得适应一段时间。
这些乔木并没有理会,她现在跟着老大家住,日子还跟过去一样舒服,老大家也并没有因为多个乔木要养而增加多少工作量,平常吃饭无非就是多加点米,多放点菜。
只要多放一点就够乔木吃了。
衣服是乔木自己洗的。
除了衣食之外,乔木也没有需要其他人操心的地方,房间她会自己收拾,一些小事情,她也可以自己干,压根就不需要别人去帮忙。
平常时候,乔木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其实还是那个菌菇培养室。
她以前没搞过这些,如今虽然有技术,那也是在摸索,所以自然得多花点时间在上面,仔细观察。
万一有什么意外情况。
也好及时调控一下。
降低损失。
好在她有详细无比的教程可供学习,还有比较高智能的环境监测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温,调整湿度。
因此,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
在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乔木总算于三个月之后,顺利收获了第一批花菇香菇以及灵芝。
数量不多,却是成功的象征。
有了第一批,那么第二批,第三批,乃至于无数批,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