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兵败返回陈留后,丝毫没有影响驻军在酸枣的讨董大军,整个初平元年,董卓和十七镇诸侯大大小小数十战,在虎牢关前打得天昏地暗,最后董卓还是吃了憋,因为他手下一个猛将华雄被江东好汉孙坚所斩,虎牢关失陷,十七镇诸侯占据虎牢关,兵锋直指洛阳,这个时候,已经是初平二年年初,公元191年二月。
曹操这一年来在陈留没有做别的事,依然是韬光养晦,曹昂今年已经十四岁,离冠礼时间只有一年,开始参加大大小小的议事会议,直到这一年,曹操依然没有栖身之所。
自从曹昂参与议事之后就曹彰就很少看见他了,现在他已经会说话,并且能够走几步了,稀疏的黄发也浓密了不少,自己唯一的玩伴就是四岁的曹丕,4岁的小孩是最调皮的,曹彰常常被这货欺负,曹丕经常会抽风一样把他压到身下,偶尔还会捏他的脸,更过分的是有一次居然撒尿给他。
作为一个有成年人思维的曹彰,他是万万不能忍受一个4岁的小屁孩撒尿到自己身上的,所以那一次当曹丕露出他的小jj撒尿给曹彰的时候曹彰毫不犹豫地用自己肉呼呼的小手狠狠抓了曹丕的小jj一下,痛得曹丕当场大哭,卞氏看到以后决定把曹丕和曹彰两人分开居住,从此,曹彰就交给了曹操另外一个老婆丁夫人抚养。
初平二年四月,曹操带着家眷和自己的人马离开了陈留,曹彰和丁夫人坐在摇晃的马车上,隐隐听到了曹操和夏侯惇两人在谈论的事情,马上知道这次要去的目的地。
这次曹操的目的地是东郡,东郡和陈留同样属于兖州,相隔不远,东郡的太守叫做桥瑁,是讨董大军十八路诸侯之一,但是现在已经是个死人了,因为十八路诸侯占据虎牢关之后就开始闹矛盾,毕竟这些地方官很多人是为了浑水摸鱼来的,看到胜利在望,自然就开始有了摩擦,而这位东郡太守桥瑁就是被另外一位诸侯兖州刺吏刘岱杀死的,刺史是现代的纪委主任,职责是检查地方官员行为,东郡是属于兖州,那么刘岱和桥瑁就是兖州纪委主任和东郡市长的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了,所以他们的矛盾可以归结为上下级矛盾,上级杀了下级。
太守死了自然要有人顶上,也许是因为曹操发表了讨董檄文,让袁绍吃了一个大便宜,做了盟主,声势日隆,所以袁绍向这位兖州刺史保举了曹操去做东郡太守,直到这一刻,曹操才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发展势力的地方,这一年,曹操已经36岁了。
自从刘岱宰了桥瑁以后,十八路诸侯作鸟兽散,各自回到自己的地盘发展势力了,而曾经繁华一时的洛阳也变成了废墟,董卓自然不会多做留念,而是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回到了长安去。
要说这次讨董行动的最大赢家,当属袁绍无疑,十八路诸侯回到了自己的领地后北平太守公孙瓒不甘寂寞,打着再伐董卓的旗号杀到了黄河以北第一大州冀州之地,名为讨伐董卓,事实却是想吞并这块拥有广袤平原的大好土地,冀州牧韩馥羸弱自知不是公孙瓒的对手,又怕投降后公孙瓒不给自己好过,所以听从了讨董联军领袖袁绍的劝说,把冀州之地拱手让给了袁绍,让袁绍得到了争霸北方根据地,相比起只得一个郡的曹操,袁绍的起步就快得多了,冀州是黄河以北第一大州。下面有十一个郡,地大物博,和小小一个东郡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年,袁绍自领冀州牧,曹操则是一个小小的东郡太守。
如果说这一年曹操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那就是因为一个人的投靠,这个人叫做荀彧,刚曹操看见他一眼时就说“吾之子房也!”这句话已经是对于一个谋士最高的评价了,子房就是张良,俗话说得好,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汉高祖刘邦能得天下也是因为谋有张良武有韩信,所以曹操对待荀彧也像对待夏侯惇等四人一样,带着他见过了自己几个儿子,曹彰自然也一睹了这位谋士的风采。
史书上说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后半句曹彰不能确定是否是事实,因为没有交流过,但是清秀通雅四个字形容这位帅哥那真是恰到好处,这一年他应该已经年近三十,但是皮肤白皙,身形俊伟高挑,举止优雅从容,一派名士风采,也许魏晋南北朝的名士风骨应该就是从汉末三国时开始兴起的吧。
曹操做了东郡太守,好歹也算一个地方官了,生活条件马上好了很多,房子从一个三进院落变成了一户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齐备的大宅院,而服侍曹彰的人也从丁夫人和一个婢女增加到侍女三人,奶妈三人,护卫六人,丁夫人的房间也变成了一个带有二层阁楼的庭院。
曹彰很满意这样的安排,毕竟他看见那个2货曹丕的机会就少得多了,自己实在是受不了一个四岁的小孩不断地欺压自己这个心理年龄已经快三十的大叔。
没有了曹丕在自己身边呱噪,曹彰的小脑袋里开始思考起自己未来,自己有这个机会重生,还生在了正处在上升趋势的曹家,从现在算起到司马昭篡位,还有好几十年的风光,但是自己有没有命等到那会就很难说了,历史上曹彰只活到了35岁,显然现在还很2的曹丕命也没有多长,曹彰死去的三年后魏文帝曹丕也跟着去了,两人的死亡也代表着盛极一时的争权开始走向末路,自己最终极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活得长一点,至于那个朝自己撒尿的文帝曹丕能活多久,就不关他的事了,要在乱世活得长久,显然不是生在一个显赫家族就能办到的,特别是即将变成天下第一家族的曹家,还需要手段,权谋,甚至必要的时候更需要一点点卑鄙无耻。
看来,我要好好在脑子里复习一下汉末知识了,曹彰这么想。
这一天是公元191年中,初平二年7月,夏末,树叶开始泛黄,曹彰依然还是一个看客。
曹操这一年来在陈留没有做别的事,依然是韬光养晦,曹昂今年已经十四岁,离冠礼时间只有一年,开始参加大大小小的议事会议,直到这一年,曹操依然没有栖身之所。
自从曹昂参与议事之后就曹彰就很少看见他了,现在他已经会说话,并且能够走几步了,稀疏的黄发也浓密了不少,自己唯一的玩伴就是四岁的曹丕,4岁的小孩是最调皮的,曹彰常常被这货欺负,曹丕经常会抽风一样把他压到身下,偶尔还会捏他的脸,更过分的是有一次居然撒尿给他。
作为一个有成年人思维的曹彰,他是万万不能忍受一个4岁的小屁孩撒尿到自己身上的,所以那一次当曹丕露出他的小jj撒尿给曹彰的时候曹彰毫不犹豫地用自己肉呼呼的小手狠狠抓了曹丕的小jj一下,痛得曹丕当场大哭,卞氏看到以后决定把曹丕和曹彰两人分开居住,从此,曹彰就交给了曹操另外一个老婆丁夫人抚养。
初平二年四月,曹操带着家眷和自己的人马离开了陈留,曹彰和丁夫人坐在摇晃的马车上,隐隐听到了曹操和夏侯惇两人在谈论的事情,马上知道这次要去的目的地。
这次曹操的目的地是东郡,东郡和陈留同样属于兖州,相隔不远,东郡的太守叫做桥瑁,是讨董大军十八路诸侯之一,但是现在已经是个死人了,因为十八路诸侯占据虎牢关之后就开始闹矛盾,毕竟这些地方官很多人是为了浑水摸鱼来的,看到胜利在望,自然就开始有了摩擦,而这位东郡太守桥瑁就是被另外一位诸侯兖州刺吏刘岱杀死的,刺史是现代的纪委主任,职责是检查地方官员行为,东郡是属于兖州,那么刘岱和桥瑁就是兖州纪委主任和东郡市长的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了,所以他们的矛盾可以归结为上下级矛盾,上级杀了下级。
太守死了自然要有人顶上,也许是因为曹操发表了讨董檄文,让袁绍吃了一个大便宜,做了盟主,声势日隆,所以袁绍向这位兖州刺史保举了曹操去做东郡太守,直到这一刻,曹操才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发展势力的地方,这一年,曹操已经36岁了。
自从刘岱宰了桥瑁以后,十八路诸侯作鸟兽散,各自回到自己的地盘发展势力了,而曾经繁华一时的洛阳也变成了废墟,董卓自然不会多做留念,而是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回到了长安去。
要说这次讨董行动的最大赢家,当属袁绍无疑,十八路诸侯回到了自己的领地后北平太守公孙瓒不甘寂寞,打着再伐董卓的旗号杀到了黄河以北第一大州冀州之地,名为讨伐董卓,事实却是想吞并这块拥有广袤平原的大好土地,冀州牧韩馥羸弱自知不是公孙瓒的对手,又怕投降后公孙瓒不给自己好过,所以听从了讨董联军领袖袁绍的劝说,把冀州之地拱手让给了袁绍,让袁绍得到了争霸北方根据地,相比起只得一个郡的曹操,袁绍的起步就快得多了,冀州是黄河以北第一大州。下面有十一个郡,地大物博,和小小一个东郡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年,袁绍自领冀州牧,曹操则是一个小小的东郡太守。
如果说这一年曹操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那就是因为一个人的投靠,这个人叫做荀彧,刚曹操看见他一眼时就说“吾之子房也!”这句话已经是对于一个谋士最高的评价了,子房就是张良,俗话说得好,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汉高祖刘邦能得天下也是因为谋有张良武有韩信,所以曹操对待荀彧也像对待夏侯惇等四人一样,带着他见过了自己几个儿子,曹彰自然也一睹了这位谋士的风采。
史书上说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后半句曹彰不能确定是否是事实,因为没有交流过,但是清秀通雅四个字形容这位帅哥那真是恰到好处,这一年他应该已经年近三十,但是皮肤白皙,身形俊伟高挑,举止优雅从容,一派名士风采,也许魏晋南北朝的名士风骨应该就是从汉末三国时开始兴起的吧。
曹操做了东郡太守,好歹也算一个地方官了,生活条件马上好了很多,房子从一个三进院落变成了一户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齐备的大宅院,而服侍曹彰的人也从丁夫人和一个婢女增加到侍女三人,奶妈三人,护卫六人,丁夫人的房间也变成了一个带有二层阁楼的庭院。
曹彰很满意这样的安排,毕竟他看见那个2货曹丕的机会就少得多了,自己实在是受不了一个四岁的小孩不断地欺压自己这个心理年龄已经快三十的大叔。
没有了曹丕在自己身边呱噪,曹彰的小脑袋里开始思考起自己未来,自己有这个机会重生,还生在了正处在上升趋势的曹家,从现在算起到司马昭篡位,还有好几十年的风光,但是自己有没有命等到那会就很难说了,历史上曹彰只活到了35岁,显然现在还很2的曹丕命也没有多长,曹彰死去的三年后魏文帝曹丕也跟着去了,两人的死亡也代表着盛极一时的争权开始走向末路,自己最终极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活得长一点,至于那个朝自己撒尿的文帝曹丕能活多久,就不关他的事了,要在乱世活得长久,显然不是生在一个显赫家族就能办到的,特别是即将变成天下第一家族的曹家,还需要手段,权谋,甚至必要的时候更需要一点点卑鄙无耻。
看来,我要好好在脑子里复习一下汉末知识了,曹彰这么想。
这一天是公元191年中,初平二年7月,夏末,树叶开始泛黄,曹彰依然还是一个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