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氤氲斋和孙氏开了头,晋王府中还有其他美|妾,薛崇训三日闭门谢客极尽放|纵自不意外。实际上在这个时代要玩乐也没什么好玩的,无非就是声色犬马,鸟虫赌博之类的玩意薛崇训又完全没兴趣,马球等又太累人,他刚从安北镇回来也没啥心思,呆家里休息除了玩|女人还能有什么?纸醉金迷后人都“虚”了一头。
但是几天之后他就不得不收心了,回来后就去大明宫见了一次太平公主,这时还得和朝臣们联络一下,不然大伙老是见不着人并非好事。
走出家门去隔壁不远处的亲王国,短短的一段路薛崇训只觉得昏昏沉沉的,心思还没从各种肆|意欢乐的状态中收回来,脑子中一片空白,几乎没法思考正事。这种状态让他恍惚中回到了前世的学生时代,放假回去拿起课本总是看不进去的。
不过只要在亲王国的前殿里坐两天,就算不办什么实事,多看看官吏们送来的公文,心绪就能慢慢宁静下来,找回状态。他是这么想的。“二龄”还没回来,薛崇训幸好没和他们一路,不然那千里旅途慢腾腾地走回来真够无趣的。
天气越来越热了,一大早也不觉得凉爽。薛崇训走进处理公事的前殿“风满楼”,穿过二楼的敞殿,进了里面的书房。除非在某些人多的场合,薛崇训基本不呆在敞殿里,那里空间太大一个人坐在那里就跟呆在野地上一样,没啥安全感。他在书案前坐下来,发现旁边墙壁上借景窗上装上了一层纱,看外头的风景没那么清楚了,不过应该可以防蚊虫。
这时有亲王国官署的人进来说道:“陇右节度使杜暹进京述职来了,前日刚到京师,先来了亲王国问王爷回来没有。我告诉他王爷路上走得急,虽然已到京但车马劳顿要在家歇几日,让他今明两天派人来问问。”
“我知道了。”薛崇训随口应了一句。
等官吏出去后,他静坐了一会儿,心道:杜暹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回想起在对敌吐蕃的战场上,杜暹实际上还救了薛崇训一命。当时河陇会战临近,杜暹领河西兵往鄯州集结,但薛崇训已先一步轻骑突袭(去抢吐谷浑公主),回来的路上遭遇截击,神策军眼看都要赔光了,幸好杜暹援兵赶到才化险为夷。虽然营救主帅是边将的分内事,但如果遇到那种没意识的人来得太慢哪里赶得上?
所以薛崇训在战后接见杜暹时多有感激,并让他出任陇右节度使处理吐蕃事务,承诺一旦有起色就可以出将为相。
薛崇训回想起河陇的事儿,一琢磨预感道:杜暹此次回京,难道他对付吐蕃已经有效果了?
如果杜暹真的干得不错,薛崇训真愿意提拔他一把。报相救之情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权力场不是江湖,要讲什么义气,只要对大局有利忘恩负义算得了什么;主要杜暹有靠拢的意思,这样一个又会打仗又有政治头脑的可以独当一方的人才,薛崇训没有理由不拉拢。
果然当天上午又听说杜暹来了,薛崇训便叫人请他进亲王国叙话。
过了一会儿,杜暹就到书房门口了,薛崇训虽然没殿迎接,这时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抱拳与他相见,算是很给面子。只见杜暹身穿西州棉布衫,头上扎了一块布巾,一副平民百姓的打扮,倒让薛崇训感到有些意外。夏天家境殷实的臣民不喜戴帽子,在发髻上扎块头巾也是常见的打扮,不过在正式场合还得戴帽子,比如朝见等场合再热都得穿戴整齐了。
杜暹的脸照样白净富态,君子体胖的样子,脸型五官也很周正,倒不似一个带兵的人,不过杜暹本来就是走的文考路子。薛崇训心道:他在西域河陇多年,没晒黑倒也难得。
“前日刚到长安,还未来得及去朝里,听说晋王方归,便顺道前来拜访,不敢穿上官袍怕同僚看见了不太好,衣冠不整拜见晋王还望见谅。”杜暹打拱说道。
薛崇训心道:你前天不就来过了吗?还说顺道。还有他一回来谁都不见,也不去朝里述职,先穿着一身布衣跑到亲王国来,这本身就是攀附权贵的表现。
不过杜暹毕竟是有修养的体面人,就算在表现自己的态度时,都能如此不动声色体体面面,丝毫不会表现出低声下气猥|琐不堪的言行举止了。薛崇训认为这完全称得上文人的一项技术活。
薛崇训笑道:“你我还计较那些小节作甚?坐下说话,来人,看茶!”过得一会他又问道:“此次杜公进京述职,一定是吐蕃有进展了?你的功劳一定会得到朝廷的认可。”
杜暹道:“不敢居功,一切都在晋王乌海之战后决定了。我几乎没办什么事,吐蕃国内就自己把自己给弄垮。去年冬天吐蕃丢失大量牛羊辎重后过冬十分困难,人口锐减苦不堪言;加上战争失败把以前被扩张掠夺掩盖的内部矛盾激发,内乱加剧。郎氏·梅色出任大论,扶植年幼的赤聪赞普继承弩器悉弄,指责末氏东则布害死了前任赞普,欲治其罪;末氏不甘,拒绝前往逻些城。从而变成内战,相互抢夺牛羊财产……不过我也在从中起了些无关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拉拢了末氏,并给他出主意,提高佛教的地位,借以获得那些受苯教众迫害的部族支持。”
薛崇训顿时点头道:“佛教对吐蕃是好东西。”
杜暹道:“不过逻些城的实力终究在吐蕃最强,末氏不支,又与大唐陇右有联系,所以多番请求投奔大唐,内迁避过逻些城的压力。以前吐蕃的钦陵死后,其族人被冠以谋逆罪,被吐蕃赞普屠杀,余者也内迁到了大唐境内成为了我们的一个羁州。此次我进京就是向朝里说这事,让政事堂决定何去何从。”
“又内迁?咱们大唐的土地干嘛要给他们占用?”薛崇训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一句话几乎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了。
这时杜暹不自觉就想起了南诏的事儿,因为南诏那一仗是宦官杨思勖打的,而杜暹又比较关注这个宦官,所以对南诏之事的来龙去脉了解得一清二楚。杨思勖这个宦官很会打仗,干过不少完胜的事儿,杜暹觉得一个宦官有此能耐实为罕见,所以才额外关注,了解得多。
在杜暹看来,当初南诏之战完全是一场没必要发动的战争,只不过运气好赢了罢了,那交通不便瘴气满布的南国真有那么好打么(应该是古代南方的寄生虫,古人以为是瘴气致病)。南诏人并未宣布反叛,而且一向比较亲唐,只是野心作祟要侵吞邻左,结果刚打下河蛮那么小块地方,就招来了唐朝军队,这个结果杜暹没想到,估计南诏人自己也没料到……杜暹分析薛崇训当时的动机,可能是不愿意周边各族合并坐大,分而治之是他的政略。
那么今天的吐蕃,允许末氏内迁虽然能进一步削弱吐蕃残余的实力,却让吐蕃国重新勉强一统;让末氏继续与逻些城分裂,才更符合薛崇训“分而治之”的策略!加上刚刚薛崇训脱口而出的那句话,更加坚定了杜暹这样的判断。
其实无论是让亲唐的少民内迁,还是离间分化,每种政策都有一番道理和佐证,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杜暹也没觉得一定要选择哪条国策,他要表现出来的政见唯一的出发点:与上位者同谋。不然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和别人一起还能干什么大事?
想到这里,杜暹便不再犹豫,一副很自然的表情说道:“在我看来内迁确实也没多大的益处,故而末氏几番派人来请求,我都没有答应他。但是吐蕃数十年乃大唐心腹之患,事关国策,我不敢擅自回绝,只得进京细述实情让朝中诸公最后定夺。我自己是认为留下末氏牵制逻些城,再以策略分而治之是最好的办法……”
“好一个分而治之!”果然薛崇训大为受用,赞道,“杜公确是一个有眼光的宰执之才,咱们的看法真是不谋而合。”
杜暹心下一阵高兴,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抱拳道:“晋王过誉了,不敢当。”
薛崇训道:“国家正值用人之秋,如果多一些张相公、杜公这样有远见的人,天下垂拱而治!你去朝里议事的时候只需放开手阐述自己的见解,无需过滤。昔日张相公预见兵制革新势在必行,我以为然,他便力排众议坚持大计,今日已见成效了……真理在少数人手中,莫受他人的左右。”
“晋王所言极是。”
这时候薛崇训更多了几分让杜暹入朝掌实权的心思,本来是打算让他做李守一那样的宰相的,明辨是非却没有独掌一面的实权,现在对杜暹的安置就暂时不想轻下决定了……原因是朝里已经有个出将为相的程千里,而且程千里恰好也是从西域河陇军方过来的,两员大臣都在西面成就功名,那其他边关的将领会怎么想?
但是几天之后他就不得不收心了,回来后就去大明宫见了一次太平公主,这时还得和朝臣们联络一下,不然大伙老是见不着人并非好事。
走出家门去隔壁不远处的亲王国,短短的一段路薛崇训只觉得昏昏沉沉的,心思还没从各种肆|意欢乐的状态中收回来,脑子中一片空白,几乎没法思考正事。这种状态让他恍惚中回到了前世的学生时代,放假回去拿起课本总是看不进去的。
不过只要在亲王国的前殿里坐两天,就算不办什么实事,多看看官吏们送来的公文,心绪就能慢慢宁静下来,找回状态。他是这么想的。“二龄”还没回来,薛崇训幸好没和他们一路,不然那千里旅途慢腾腾地走回来真够无趣的。
天气越来越热了,一大早也不觉得凉爽。薛崇训走进处理公事的前殿“风满楼”,穿过二楼的敞殿,进了里面的书房。除非在某些人多的场合,薛崇训基本不呆在敞殿里,那里空间太大一个人坐在那里就跟呆在野地上一样,没啥安全感。他在书案前坐下来,发现旁边墙壁上借景窗上装上了一层纱,看外头的风景没那么清楚了,不过应该可以防蚊虫。
这时有亲王国官署的人进来说道:“陇右节度使杜暹进京述职来了,前日刚到京师,先来了亲王国问王爷回来没有。我告诉他王爷路上走得急,虽然已到京但车马劳顿要在家歇几日,让他今明两天派人来问问。”
“我知道了。”薛崇训随口应了一句。
等官吏出去后,他静坐了一会儿,心道:杜暹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回想起在对敌吐蕃的战场上,杜暹实际上还救了薛崇训一命。当时河陇会战临近,杜暹领河西兵往鄯州集结,但薛崇训已先一步轻骑突袭(去抢吐谷浑公主),回来的路上遭遇截击,神策军眼看都要赔光了,幸好杜暹援兵赶到才化险为夷。虽然营救主帅是边将的分内事,但如果遇到那种没意识的人来得太慢哪里赶得上?
所以薛崇训在战后接见杜暹时多有感激,并让他出任陇右节度使处理吐蕃事务,承诺一旦有起色就可以出将为相。
薛崇训回想起河陇的事儿,一琢磨预感道:杜暹此次回京,难道他对付吐蕃已经有效果了?
如果杜暹真的干得不错,薛崇训真愿意提拔他一把。报相救之情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权力场不是江湖,要讲什么义气,只要对大局有利忘恩负义算得了什么;主要杜暹有靠拢的意思,这样一个又会打仗又有政治头脑的可以独当一方的人才,薛崇训没有理由不拉拢。
果然当天上午又听说杜暹来了,薛崇训便叫人请他进亲王国叙话。
过了一会儿,杜暹就到书房门口了,薛崇训虽然没殿迎接,这时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抱拳与他相见,算是很给面子。只见杜暹身穿西州棉布衫,头上扎了一块布巾,一副平民百姓的打扮,倒让薛崇训感到有些意外。夏天家境殷实的臣民不喜戴帽子,在发髻上扎块头巾也是常见的打扮,不过在正式场合还得戴帽子,比如朝见等场合再热都得穿戴整齐了。
杜暹的脸照样白净富态,君子体胖的样子,脸型五官也很周正,倒不似一个带兵的人,不过杜暹本来就是走的文考路子。薛崇训心道:他在西域河陇多年,没晒黑倒也难得。
“前日刚到长安,还未来得及去朝里,听说晋王方归,便顺道前来拜访,不敢穿上官袍怕同僚看见了不太好,衣冠不整拜见晋王还望见谅。”杜暹打拱说道。
薛崇训心道:你前天不就来过了吗?还说顺道。还有他一回来谁都不见,也不去朝里述职,先穿着一身布衣跑到亲王国来,这本身就是攀附权贵的表现。
不过杜暹毕竟是有修养的体面人,就算在表现自己的态度时,都能如此不动声色体体面面,丝毫不会表现出低声下气猥|琐不堪的言行举止了。薛崇训认为这完全称得上文人的一项技术活。
薛崇训笑道:“你我还计较那些小节作甚?坐下说话,来人,看茶!”过得一会他又问道:“此次杜公进京述职,一定是吐蕃有进展了?你的功劳一定会得到朝廷的认可。”
杜暹道:“不敢居功,一切都在晋王乌海之战后决定了。我几乎没办什么事,吐蕃国内就自己把自己给弄垮。去年冬天吐蕃丢失大量牛羊辎重后过冬十分困难,人口锐减苦不堪言;加上战争失败把以前被扩张掠夺掩盖的内部矛盾激发,内乱加剧。郎氏·梅色出任大论,扶植年幼的赤聪赞普继承弩器悉弄,指责末氏东则布害死了前任赞普,欲治其罪;末氏不甘,拒绝前往逻些城。从而变成内战,相互抢夺牛羊财产……不过我也在从中起了些无关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拉拢了末氏,并给他出主意,提高佛教的地位,借以获得那些受苯教众迫害的部族支持。”
薛崇训顿时点头道:“佛教对吐蕃是好东西。”
杜暹道:“不过逻些城的实力终究在吐蕃最强,末氏不支,又与大唐陇右有联系,所以多番请求投奔大唐,内迁避过逻些城的压力。以前吐蕃的钦陵死后,其族人被冠以谋逆罪,被吐蕃赞普屠杀,余者也内迁到了大唐境内成为了我们的一个羁州。此次我进京就是向朝里说这事,让政事堂决定何去何从。”
“又内迁?咱们大唐的土地干嘛要给他们占用?”薛崇训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一句话几乎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了。
这时杜暹不自觉就想起了南诏的事儿,因为南诏那一仗是宦官杨思勖打的,而杜暹又比较关注这个宦官,所以对南诏之事的来龙去脉了解得一清二楚。杨思勖这个宦官很会打仗,干过不少完胜的事儿,杜暹觉得一个宦官有此能耐实为罕见,所以才额外关注,了解得多。
在杜暹看来,当初南诏之战完全是一场没必要发动的战争,只不过运气好赢了罢了,那交通不便瘴气满布的南国真有那么好打么(应该是古代南方的寄生虫,古人以为是瘴气致病)。南诏人并未宣布反叛,而且一向比较亲唐,只是野心作祟要侵吞邻左,结果刚打下河蛮那么小块地方,就招来了唐朝军队,这个结果杜暹没想到,估计南诏人自己也没料到……杜暹分析薛崇训当时的动机,可能是不愿意周边各族合并坐大,分而治之是他的政略。
那么今天的吐蕃,允许末氏内迁虽然能进一步削弱吐蕃残余的实力,却让吐蕃国重新勉强一统;让末氏继续与逻些城分裂,才更符合薛崇训“分而治之”的策略!加上刚刚薛崇训脱口而出的那句话,更加坚定了杜暹这样的判断。
其实无论是让亲唐的少民内迁,还是离间分化,每种政策都有一番道理和佐证,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杜暹也没觉得一定要选择哪条国策,他要表现出来的政见唯一的出发点:与上位者同谋。不然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和别人一起还能干什么大事?
想到这里,杜暹便不再犹豫,一副很自然的表情说道:“在我看来内迁确实也没多大的益处,故而末氏几番派人来请求,我都没有答应他。但是吐蕃数十年乃大唐心腹之患,事关国策,我不敢擅自回绝,只得进京细述实情让朝中诸公最后定夺。我自己是认为留下末氏牵制逻些城,再以策略分而治之是最好的办法……”
“好一个分而治之!”果然薛崇训大为受用,赞道,“杜公确是一个有眼光的宰执之才,咱们的看法真是不谋而合。”
杜暹心下一阵高兴,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抱拳道:“晋王过誉了,不敢当。”
薛崇训道:“国家正值用人之秋,如果多一些张相公、杜公这样有远见的人,天下垂拱而治!你去朝里议事的时候只需放开手阐述自己的见解,无需过滤。昔日张相公预见兵制革新势在必行,我以为然,他便力排众议坚持大计,今日已见成效了……真理在少数人手中,莫受他人的左右。”
“晋王所言极是。”
这时候薛崇训更多了几分让杜暹入朝掌实权的心思,本来是打算让他做李守一那样的宰相的,明辨是非却没有独掌一面的实权,现在对杜暹的安置就暂时不想轻下决定了……原因是朝里已经有个出将为相的程千里,而且程千里恰好也是从西域河陇军方过来的,两员大臣都在西面成就功名,那其他边关的将领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