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当看到新一期《武林秘闻》中的消息时,赵与莒忍不住喷了。正在为他收拾餐具的谢道清没有防备,被他弄得满脸都是乳白色的液体,赵与莒看了她一眼,强忍着某种暧昧的联想,挥手示意她下去洗漱。
《武林秘闻》如今是可以同《大宋时代周刊》相抗衡的大报了,不过与《周刊》的相对严肃、正式不同,《秘闻》是地道的小报风范,总少不得拐弯抹角玩那些哗众取宠的把戏。
比如今日这期头版头条,《大宋时代周刊》有个非常正式的标题:淮北蝗灾已灭,农田庄稼无忧。而《武林秘闻》则夸大其辞地道:鸭神显灵,百万大军千里调达;雷公怒,亿兆蝗虫一朝全消。
二说的都是一回事,便是淮北蝗灾被扑灭的消息。这次淮北蝗虫全灭可以说是多方面机缘巧合,一方面是徐凤等人的努力,另一方面自淮北去的鸭子大军——一只鸭子清晨离开鸭舍出去吃蝗,每天战果可以达到四百只蝗虫,这种度,与鸭子那笨拙的外表极不相称。另外就是老天也帮忙,自五月初之后便一直干了近两个月的淮北、京东,突然间下了暴雨,雨中还夹杂着鸽蛋大小的冰雹。虽然造成了雹灾,但也把出现反复的蝗灾给彻底消灭了。
笑过之后,赵与莒又皱起了眉,他将碗中的豆浆饮尽,站起身来,背着手在屋中来回走了几步。
周刊与秘闻播的都只是新闻司公开地稿件。在这公开的稿件之后,还有一件事情是公众所不知道的。因为徐凤督之过急,险些引起了忠卫军哗变,若不是秦大石应对得当,只怕今日头版头条会换个内容了。
此事怪不得忠卫军,他们未曾象近卫军那样习惯了严厉的纪律与严格的训练。骤然间便要他们如同近卫军般吃苦耐劳,对于散漫惯了的忠卫军来说实在有些难为。此事只能怪徐凤,他性子急、功业心重,自己从李云睿等人地报告中已经知道了,可还是将他派到淮北,故此严格来说还是要怪自己。
“这个徐子迅……”
如何处置徐凤成了一个难题,他险些激起哗变。但毕竟没有哗变。他这些时日在淮北不眠不休,据说人瘦了一半,累得几次吐血。淮北蝗灾未曾扩散,能支撑到大雨,他徐子迅立有大功。有过有功,如何处置便让赵与莒觉得两难了,而且徐凤的这个性子,如果不经磨砺的话,今后只怕会闯出更大的祸来。可是若刻意打压,又怕会损了他的进取之心。
义学少年不是真德秀那般理学家,赵与莒对他们没有个人情感。故此可以用尽权谋。对于义学少年,他还是有一份情感,尽管他尽可能将这份情感压在心底,以一向冷漠的神情掩饰,可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义学少年能够和他一起,将这个国家推上快展的轨道。在万事俱备之后,他能与义学少年们重回到山庄。吟赏烟霞共享富贵。
但这个路途之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折损,若是象王钰、章渝等人那样死去。那赵与莒心中还有个想念,可若是因为自家胡作非为而走上岔道……
想到这里,赵与莒悚然一惊,义学少年是他地人才储备,同时也是他最可倚重地力量,自己登基为天子之后,他们除了一如既往的忠诚之外,对于未来肯定有了不同的期待。而且,他们自暗中浮出来,走向明处,由于他们与自己的关系,免不了受到有心人的注意,或打压攻讦,或收买分化。
这才是真正动摇自己根基的事情。
在秦大石的奏报之中,并没有提及徐凤与罗安琼的冲突,对于忠卫军的险些哗变,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解说了一番。虽然提出徐凤为人急躁须得天子磨砺,但也仅此而矣。
“秦重德倒是个厚道人……”
秦大石虽是不说,却不意味着赵与莒不知道,除了秦大石地奏报外,他还有另外的途径。赵与莒深居深宫,想要知道外界的消息,就必须多拓渠道,目前他可以通过报纸来了解市井新闻,可以通过地方官府来掌握各地动态,这些都是明面上地消息渠道。除此之外,霍重城挂在职方司下的游手组织,对于临安城中的动态和临安附近动态,也是有所掌握;通过流求银行,耶律楚材将大宋主要经济区的情况传到赵与莒这里来;除此之外,李云睿在军中建立起来的情报网,又可以将各地近卫军的情报会集到皇宫中。****若是有人以为天子居于深宫之中而想要欺瞒,那可以说是自寻死路了。
象秦大石这样,赵与莒并不生气,义学少年之间原本便应该互为援手,只要不违背原则,而罗安琼与徐凤的内斗才让他觉得恼怒。
义学四期只怕是他教出的六期学生中最麻烦地,司马重等人在流求初等学堂做得尚可,但是他们夹在前面学兄和后面学弟之间,面临着激烈地竞争,不免有些急躁。原本有王钰这样一个领袖人物尚好,可在这个领袖人物死去之后,其余人便有些不安了。
“调司马重回临安,让他主持临安皇家初等学堂事宜,让陈伯涵抽出身来。”赵与莒心中思忖,要安抚四期的少年,就必须让他们看到自己对义学四期还是很重视地,徐凤可以放到司马重身边为助手,既算是提拔了他,也算是压制他。
过了片刻,谢道清洗漱完毕又返回进来,不过她手中拿着一封密折,这是一大早呈送上来的。
“唔……金国开始变法了?”
当看到密折上的内容时,赵与莒吃了一惊。
密折是职方司自金国传来地消息,其实算不得什么秘密。上面说金国天子完颜守绪正式变法,在变法诏书中激切地说:“当此百年国变之际,非变无以图强,非革无以除弊。国之兴亡,不在于天,而在于政。政之得失,不在于祖宗,而在于时宜。昔太祖太宗以猛安谋克之制变祖宗之法,方得立国而有天下,今国势靡烂,若不思变,中京之耻。便为前鉴。”
上面还专门拿出宋国来为比较:“昔时国强宋弱。宋国当今天子英武,变法图强,一年则国力振,故一战而败史李,再战而擒蒙酋。今日宋为兄,金为弟,为弟效法兄长,足见两国兄友弟悌之谊。”
虽然在这官面诏书中大肆吹嘘了一番宋国与金国的兄弟情谊,但是赵与莒还是感觉到这其中的羞愤之意。他冷哼了一声。又皱起了眉,金国开始变法,却不是好消息。金国如今面积虽不大,人口也折损极众,但船小好调头,而且他也有自己的优势:背负的历史包袱没有宋国这般沉重,天子权势极大利于决策。
“遣人去请崔与之、葛洪、薛极三人来。”一边看着这密折,赵与莒一边吩咐道。
谢道清应了一声,快步而去,赵与莒觉得。这个历史上原本是他皇后的人。如今当做使女来用,越地得心应手了。她现在几乎就是赵与莒地工作和生活秘书。既要照顾赵与莒的生活起居,又要替赵与莒安排工作。
比起她来,其余三十五位宫女似乎还没有什么用处……不过最近太后不只一次暗示,应该将这谢道清收了。
将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抛开,赵与莒看始继续看密折。
金国的改革措施几乎是完全模仿大宋,经济上兴办工厂与矿山,办银行以稳定楮币,为此金国甚至宣布,鼓励商贾与大宋交易时收大宋制钱与金元券,试图逐步以大宋制钱和金元券为储备,行新的金国货币。^^^^
政治上设集贤院学士,招募天下有所长,重金厚禄以赏之,同时也要求朝中、地方大臣举贤荐能。开放报纸,由官府出钱在汴梁办报,以广开言路。
至于军事上的变革,却暂时没有提到。
若是这些策略都顺利施行,金国实力定然会有所恢复,但是因为积病已深,金国当今天子只会亦步亦趋地学习大宋,对本国情形并无深刻认识,要想赶上大宋,还是很艰难。
而且对于金国来说,还有一个无法绕过的困难,就是北方地蒙胡。铁木真已被处死,但蒙胡实力尚存,在内斗之后有了新地领,金国定然会再次面临蒙胡的进袭。自己将铁木真的头颅送至汴梁,这招移祸之计,足以让蒙胡暴跳如雷。可是有过台庄惨败,他们只怕再也无胆入侵宋国,那么金国便是泄愤怒的最好地方。
新的蒙胡领,只怕也需要夺回铁木真的尸骸来作为稳固自己统治的功绩。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嘛……正好借着金国改革之机来逼促一下朝中大臣,让他们也在推动大宋改革上让步了。
上午八点五十分的时候,三位当朝宰辅都到了博雅楼。被天子召来,定然是有大事,只召他们三个宰辅,以他们对天子地了解,此事天子心中尚无定论,故此会召他们三人来,一则是探探风声,二则是争取他们的支持了。
葛洪看了看薛极,又看了看崔与之,心中暗暗叹了口气。
三位宰辅之间的关系,实在是有些纠集。比如说葛洪自己,当初与史党便有不清不白地联系,故此与薛极也算是老友,但如今却是理学一派“正人”的核心。薛极原本是史党要员,在史弥远倒台的那次风波中,却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天子一边,于是成了天子心腹,原先的“正人”和史党对他都有些不待见,只不过在宣缯去职之后,他就成了史党不得不捧着的核心。
身为相的崔与之,名望极大,年岁也高,但在朝中除了一个礼部侍郎之外,几乎没有自己的实力,偏偏他与“正人”、“史党”关系都是不疏不离,四平八稳。
原本一个宰辅团队,按理说应该是可以团结起来限制皇权的,可不知天子使了什么手段,他们之间明明关系不错,却无论如何也拧不在一起来。崔与之似乎也对朝中重臣团结起来不甚热衷,薛极在宣缯去职后更是吓坏了,凡事唯天子马是瞻,便是史党残余也对他有所不满。
有内侍奉上茶水,崔与之端起来呷了一口,然后不满地对着那内侍说道:“此处三人乃宰辅重臣,为何将这打侍郎尚书地茶叶来充数?去取天子地流求茶来,要最好的!”
听他如此呼喝,只是为了讨好茶喝,那被他喝斥地内侍也笑了。他倒也不惧,涎着脸道:“官家吩咐,崔相公来了只能这茶招待,内库之中好茶也不多了,官家还得孝敬太后,却不能再与崔相公了。”
“只是泡上一壶,哪能用了许多茶叶,官家就是小气!”崔与之吹着胡子道。
“崔兄!”葛洪忍不住咳了一声:“当心君前失仪!”
“这不天子还没来么,便是来了,当他面我也要如此说的。”崔与之眨着眼睛,捋须笑道:“你们便是太拘束,官家有的是好东西,不想法子去讨,难道说还等官家自己拿出来不成?”
他这话中别有深意,葛洪与薛极都是聪明人,两人都是心中一动。
“崔卿自家从朕这捞走好处不说,还要带坏大臣!”赵与莒的声音传了进来,三人都站起恭候。随着这声音,赵与莒快步进入,时钟恰好此时敲了一下,上午九时正了。
“金国变法之事,诸卿都知道吧?”赵与莒示意众人坐下,自己也坐上主位,也不旁生枝节,直截了当地问道。
“金国变法?”出乎他意料,三位宰辅都露出惊讶的神情。
赵与莒也有些愣,这件事情,三位宰辅竟然都不知晓,他们便是没有看到职方司的密折,也应该自从金国回来的使处得知一二才是,特别是崔与之,那使还是他的学生洪咨夔。
注1:1226年京东雹灾为史实。
当看到新一期《武林秘闻》中的消息时,赵与莒忍不住喷了。正在为他收拾餐具的谢道清没有防备,被他弄得满脸都是乳白色的液体,赵与莒看了她一眼,强忍着某种暧昧的联想,挥手示意她下去洗漱。
《武林秘闻》如今是可以同《大宋时代周刊》相抗衡的大报了,不过与《周刊》的相对严肃、正式不同,《秘闻》是地道的小报风范,总少不得拐弯抹角玩那些哗众取宠的把戏。
比如今日这期头版头条,《大宋时代周刊》有个非常正式的标题:淮北蝗灾已灭,农田庄稼无忧。而《武林秘闻》则夸大其辞地道:鸭神显灵,百万大军千里调达;雷公怒,亿兆蝗虫一朝全消。
二说的都是一回事,便是淮北蝗灾被扑灭的消息。这次淮北蝗虫全灭可以说是多方面机缘巧合,一方面是徐凤等人的努力,另一方面自淮北去的鸭子大军——一只鸭子清晨离开鸭舍出去吃蝗,每天战果可以达到四百只蝗虫,这种度,与鸭子那笨拙的外表极不相称。另外就是老天也帮忙,自五月初之后便一直干了近两个月的淮北、京东,突然间下了暴雨,雨中还夹杂着鸽蛋大小的冰雹。虽然造成了雹灾,但也把出现反复的蝗灾给彻底消灭了。
笑过之后,赵与莒又皱起了眉,他将碗中的豆浆饮尽,站起身来,背着手在屋中来回走了几步。
周刊与秘闻播的都只是新闻司公开地稿件。在这公开的稿件之后,还有一件事情是公众所不知道的。因为徐凤督之过急,险些引起了忠卫军哗变,若不是秦大石应对得当,只怕今日头版头条会换个内容了。
此事怪不得忠卫军,他们未曾象近卫军那样习惯了严厉的纪律与严格的训练。骤然间便要他们如同近卫军般吃苦耐劳,对于散漫惯了的忠卫军来说实在有些难为。此事只能怪徐凤,他性子急、功业心重,自己从李云睿等人地报告中已经知道了,可还是将他派到淮北,故此严格来说还是要怪自己。
“这个徐子迅……”
如何处置徐凤成了一个难题,他险些激起哗变。但毕竟没有哗变。他这些时日在淮北不眠不休,据说人瘦了一半,累得几次吐血。淮北蝗灾未曾扩散,能支撑到大雨,他徐子迅立有大功。有过有功,如何处置便让赵与莒觉得两难了,而且徐凤的这个性子,如果不经磨砺的话,今后只怕会闯出更大的祸来。可是若刻意打压,又怕会损了他的进取之心。
义学少年不是真德秀那般理学家,赵与莒对他们没有个人情感。故此可以用尽权谋。对于义学少年,他还是有一份情感,尽管他尽可能将这份情感压在心底,以一向冷漠的神情掩饰,可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义学少年能够和他一起,将这个国家推上快展的轨道。在万事俱备之后,他能与义学少年们重回到山庄。吟赏烟霞共享富贵。
但这个路途之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折损,若是象王钰、章渝等人那样死去。那赵与莒心中还有个想念,可若是因为自家胡作非为而走上岔道……
想到这里,赵与莒悚然一惊,义学少年是他地人才储备,同时也是他最可倚重地力量,自己登基为天子之后,他们除了一如既往的忠诚之外,对于未来肯定有了不同的期待。而且,他们自暗中浮出来,走向明处,由于他们与自己的关系,免不了受到有心人的注意,或打压攻讦,或收买分化。
这才是真正动摇自己根基的事情。
在秦大石的奏报之中,并没有提及徐凤与罗安琼的冲突,对于忠卫军的险些哗变,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解说了一番。虽然提出徐凤为人急躁须得天子磨砺,但也仅此而矣。
“秦重德倒是个厚道人……”
秦大石虽是不说,却不意味着赵与莒不知道,除了秦大石地奏报外,他还有另外的途径。赵与莒深居深宫,想要知道外界的消息,就必须多拓渠道,目前他可以通过报纸来了解市井新闻,可以通过地方官府来掌握各地动态,这些都是明面上地消息渠道。除此之外,霍重城挂在职方司下的游手组织,对于临安城中的动态和临安附近动态,也是有所掌握;通过流求银行,耶律楚材将大宋主要经济区的情况传到赵与莒这里来;除此之外,李云睿在军中建立起来的情报网,又可以将各地近卫军的情报会集到皇宫中。****若是有人以为天子居于深宫之中而想要欺瞒,那可以说是自寻死路了。
象秦大石这样,赵与莒并不生气,义学少年之间原本便应该互为援手,只要不违背原则,而罗安琼与徐凤的内斗才让他觉得恼怒。
义学四期只怕是他教出的六期学生中最麻烦地,司马重等人在流求初等学堂做得尚可,但是他们夹在前面学兄和后面学弟之间,面临着激烈地竞争,不免有些急躁。原本有王钰这样一个领袖人物尚好,可在这个领袖人物死去之后,其余人便有些不安了。
“调司马重回临安,让他主持临安皇家初等学堂事宜,让陈伯涵抽出身来。”赵与莒心中思忖,要安抚四期的少年,就必须让他们看到自己对义学四期还是很重视地,徐凤可以放到司马重身边为助手,既算是提拔了他,也算是压制他。
过了片刻,谢道清洗漱完毕又返回进来,不过她手中拿着一封密折,这是一大早呈送上来的。
“唔……金国开始变法了?”
当看到密折上的内容时,赵与莒吃了一惊。
密折是职方司自金国传来地消息,其实算不得什么秘密。上面说金国天子完颜守绪正式变法,在变法诏书中激切地说:“当此百年国变之际,非变无以图强,非革无以除弊。国之兴亡,不在于天,而在于政。政之得失,不在于祖宗,而在于时宜。昔太祖太宗以猛安谋克之制变祖宗之法,方得立国而有天下,今国势靡烂,若不思变,中京之耻。便为前鉴。”
上面还专门拿出宋国来为比较:“昔时国强宋弱。宋国当今天子英武,变法图强,一年则国力振,故一战而败史李,再战而擒蒙酋。今日宋为兄,金为弟,为弟效法兄长,足见两国兄友弟悌之谊。”
虽然在这官面诏书中大肆吹嘘了一番宋国与金国的兄弟情谊,但是赵与莒还是感觉到这其中的羞愤之意。他冷哼了一声。又皱起了眉,金国开始变法,却不是好消息。金国如今面积虽不大,人口也折损极众,但船小好调头,而且他也有自己的优势:背负的历史包袱没有宋国这般沉重,天子权势极大利于决策。
“遣人去请崔与之、葛洪、薛极三人来。”一边看着这密折,赵与莒一边吩咐道。
谢道清应了一声,快步而去,赵与莒觉得。这个历史上原本是他皇后的人。如今当做使女来用,越地得心应手了。她现在几乎就是赵与莒地工作和生活秘书。既要照顾赵与莒的生活起居,又要替赵与莒安排工作。
比起她来,其余三十五位宫女似乎还没有什么用处……不过最近太后不只一次暗示,应该将这谢道清收了。
将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抛开,赵与莒看始继续看密折。
金国的改革措施几乎是完全模仿大宋,经济上兴办工厂与矿山,办银行以稳定楮币,为此金国甚至宣布,鼓励商贾与大宋交易时收大宋制钱与金元券,试图逐步以大宋制钱和金元券为储备,行新的金国货币。^^^^
政治上设集贤院学士,招募天下有所长,重金厚禄以赏之,同时也要求朝中、地方大臣举贤荐能。开放报纸,由官府出钱在汴梁办报,以广开言路。
至于军事上的变革,却暂时没有提到。
若是这些策略都顺利施行,金国实力定然会有所恢复,但是因为积病已深,金国当今天子只会亦步亦趋地学习大宋,对本国情形并无深刻认识,要想赶上大宋,还是很艰难。
而且对于金国来说,还有一个无法绕过的困难,就是北方地蒙胡。铁木真已被处死,但蒙胡实力尚存,在内斗之后有了新地领,金国定然会再次面临蒙胡的进袭。自己将铁木真的头颅送至汴梁,这招移祸之计,足以让蒙胡暴跳如雷。可是有过台庄惨败,他们只怕再也无胆入侵宋国,那么金国便是泄愤怒的最好地方。
新的蒙胡领,只怕也需要夺回铁木真的尸骸来作为稳固自己统治的功绩。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嘛……正好借着金国改革之机来逼促一下朝中大臣,让他们也在推动大宋改革上让步了。
上午八点五十分的时候,三位当朝宰辅都到了博雅楼。被天子召来,定然是有大事,只召他们三个宰辅,以他们对天子地了解,此事天子心中尚无定论,故此会召他们三人来,一则是探探风声,二则是争取他们的支持了。
葛洪看了看薛极,又看了看崔与之,心中暗暗叹了口气。
三位宰辅之间的关系,实在是有些纠集。比如说葛洪自己,当初与史党便有不清不白地联系,故此与薛极也算是老友,但如今却是理学一派“正人”的核心。薛极原本是史党要员,在史弥远倒台的那次风波中,却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天子一边,于是成了天子心腹,原先的“正人”和史党对他都有些不待见,只不过在宣缯去职之后,他就成了史党不得不捧着的核心。
身为相的崔与之,名望极大,年岁也高,但在朝中除了一个礼部侍郎之外,几乎没有自己的实力,偏偏他与“正人”、“史党”关系都是不疏不离,四平八稳。
原本一个宰辅团队,按理说应该是可以团结起来限制皇权的,可不知天子使了什么手段,他们之间明明关系不错,却无论如何也拧不在一起来。崔与之似乎也对朝中重臣团结起来不甚热衷,薛极在宣缯去职后更是吓坏了,凡事唯天子马是瞻,便是史党残余也对他有所不满。
有内侍奉上茶水,崔与之端起来呷了一口,然后不满地对着那内侍说道:“此处三人乃宰辅重臣,为何将这打侍郎尚书地茶叶来充数?去取天子地流求茶来,要最好的!”
听他如此呼喝,只是为了讨好茶喝,那被他喝斥地内侍也笑了。他倒也不惧,涎着脸道:“官家吩咐,崔相公来了只能这茶招待,内库之中好茶也不多了,官家还得孝敬太后,却不能再与崔相公了。”
“只是泡上一壶,哪能用了许多茶叶,官家就是小气!”崔与之吹着胡子道。
“崔兄!”葛洪忍不住咳了一声:“当心君前失仪!”
“这不天子还没来么,便是来了,当他面我也要如此说的。”崔与之眨着眼睛,捋须笑道:“你们便是太拘束,官家有的是好东西,不想法子去讨,难道说还等官家自己拿出来不成?”
他这话中别有深意,葛洪与薛极都是聪明人,两人都是心中一动。
“崔卿自家从朕这捞走好处不说,还要带坏大臣!”赵与莒的声音传了进来,三人都站起恭候。随着这声音,赵与莒快步进入,时钟恰好此时敲了一下,上午九时正了。
“金国变法之事,诸卿都知道吧?”赵与莒示意众人坐下,自己也坐上主位,也不旁生枝节,直截了当地问道。
“金国变法?”出乎他意料,三位宰辅都露出惊讶的神情。
赵与莒也有些愣,这件事情,三位宰辅竟然都不知晓,他们便是没有看到职方司的密折,也应该自从金国回来的使处得知一二才是,特别是崔与之,那使还是他的学生洪咨夔。
注1:1226年京东雹灾为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