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森纳的进球来自于他们前场球员不懈的努力,曼联在中场回传的时候出现了失误,本特纳以外截住了卡里克回传给维迪奇的球,然后他没有转身直接交给了范佩西,接着反身向禁区内跑去。
这时候费迪南德思想出现了偏差,他原本准备转身卡住本特纳的跑动路线,但是却看到维迪奇逼了上去,于是他犹豫了零点零几秒钟,又调转头来逼向了范佩西。
但是就在他犹豫的那零点零几秒钟内,范佩西已经抬起了他的左脚,劲射,破门。
费迪南德和维迪奇一起叉着腰郁闷的看着球网里的皮球,而卡里克则保住了后脑勺,显然心里懊悔不已。
不过再怎么懊悔和遗憾也是没用的,两支球队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比分仍旧被扳成了1:1.
对于上半场的这个比分,显然两家球会的球迷们都不会感到满意,曼联是主场,他们的球迷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而阿森纳则在上半场后半阶段控制了局势,他们的球迷显然也很难对平局感到认同。
就连场外的那些足球解说员们也在评论不休,纷纷猜测两位主教练会在下半场做出怎样的调整,尤其是弗格森,弗爵爷最善于在乱战中找到对方的破绽,从而给予对手致命一击,过去十几二十年,他临阵换将的经典案例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当然属于三冠王那个赛季的惊天大逆转,索尔斯克亚和谢林汉姆。两名最后12分钟被换上的老将,联手把原本已经属于拜仁的欧冠冠军奖杯奇迹般拽了回来,堪称足球场上换人求胜的巅峰之作。
可是当两支球队下半场出现在球迷们眼前时,所有人都感到了由衷的失望,因为无论是温格还是弗格森,都没有对场上的阵型进行任何调整,除了温格按部就班的用笛卡尔换下本特纳之外,两支球队的出场人员和上半场一模一样。
这时候当然又会有场外的所谓“专家”们开始展开讨论了:
“真是不可思议,曼联在上半场落尽下风,弗格森居然没有对阵型和人员进行任何调整。难道他对这场比赛根本没有抱有希望吗?”
“其实我觉得这时候曼联应该把弗莱彻换下。换上纳尼,增加一个中场的控球点,你看他们上半场最后阶段的表现,他们连通过中场都显得很艰难。“
“弗格森显然太固执了。过去两个赛季的成功让他忘记了阿森纳是一位怎样的对手。他如果再不主动做出改变。曼联在下半场肯定会陷入困境。”
……
在这时候,这些“专家”们俨然已经超越了弗爵爷十几二十年的江湖经验,一个个变身成为了“叫兽”。仿佛老爵爷如果不按他们说的做出改变,曼联这场比赛已经凶多吉少了。
可是当比赛进行了十几分钟后,所有的“砖家叫兽”们都闭嘴了,因为曼联在球场上人还是那些人,但却再一次慢慢占据了上风。
是的,你没看错,曼联没有换人,也没有改变阵型,但他们已经夺回了优势。
说起来很简单,弗格森也没有变什么魔术,他在中场做出的唯一调整,就是同样加强了前场球员们的奔跑和反抢,阿森纳用不成体系的高位逼抢,曼联就以牙还牙,同样使出了这一招。
说到反抢,曼联的球员们其实比阿森纳更有经验,过去几个赛季甚至十几年,阿森纳在温格手里从来没有过前场防守的概念,但是在曼联,无论是吉格斯、斯科尔斯,甚至贝克汉姆和鲁尼,都被弗爵爷灌输了防守优先的理念,贝克汉姆去到皇马后被无缝改造成后腰,鲁尼经常出现在自家的禁区线甚至禁区里,这都是证明,所以说起高位逼抢,弗格森其实比温格更在行。
只是弗格森和温格一样,从来没有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一种战术,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他的无球跑动体系是以进攻为目的,所以实际上,弗格森依然把中前场的职能定义到了进攻之上,防守只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额外的附加,他不像巴塞罗那的瓜迪奥拉,很明确的提出把防线建立在对方禁区之外这个理念,所以曼联的“高位逼抢”,跟阿森纳一样不成体系。
两支同样不把高位防守当做战术体系的球队,却在对战中不约而同的使出了高位防守,其结果当然就是经验更多的那一支占据了上风。
在曼联的前场,无论是弗莱彻还是朴智星,都属于积极勤奋的那种类型,他们两人的覆盖面积相当大,比起法布雷加斯、纳斯里等人来说,跑动距离起码多了三分之一,所以当两队同样在前场展开反抢时,曼联带来的压力自然也就比阿森纳要多。
这种情况下,曼联在场上逐渐扳回劣势,甚至一步步占据上风,当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是可怜了那些“砖家”和“叫兽”们,他们刚刚说完自己的担忧,转身就被弗爵爷狠狠的抽了脸,现在一个个闷着头都不敢说话了。
其实这样的情况也不难理解,因为曼联和阿森纳两支球队真的对彼此太过熟悉了,说句写实点儿的话,埃弗拉可能不记得自己的母亲生日是几月几号,但他一定会记得沃尔科特的百米速度是9秒7,而阿穆尼亚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身高是多少,但他肯定能一口说出吉格斯罚点球是喜欢射右边还是左边。
当两支球队已经熟悉到这种地步的时候,他们之间无论做出任何改变其实都已经尽在对方的预料之中,弗格森手里还有吉格斯和斯科尔斯,可是即使换上这两名老将。温格也不见得没有办法破解,比赛到了这种境界,双方之间比拼的其实已经不再是战术和智谋,而是球员的硬实力和状态。
状态好,如2011年8月那场大屠杀,曼联用8:2打得温格的兵工厂溃不成军,简直连耶稣来了也挡不住,状态不好,0:0,1:1也是常态,两支球队之间的交手。曼联84胜46平79负。谁也说不上占了上风。
这就好比两军交锋,如果两支军队彼此知根知底,人数一样多,战术一样高明。那他们之间其实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奇谋妙计“了。剩下的就是真刀实枪的干。谁先顶不住,谁就先奔溃。
在军事上,这叫做堂堂正正之师。
滑铁卢之役。拿破仑和联军实力相当,彼此相互忌惮,结果跛矮子非要出什么阴招,派格鲁希去追杀布吕歇尔,把自己的部队分成了两半,结果当他和威灵顿对决沙场的时候,他的格鲁希部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反倒是布吕歇尔的残兵败将们突然从身后杀了出来,最终跛矮子饮恨滑铁卢,法兰西梦断比利时。
根据后世学者们的分析,如果当时拿破仑的军队中多了格鲁希部那3万3千名士兵的话,说不定还没等到布吕歇尔部赶到战场,他们已经突破了威灵顿的军队,奠定了这场战斗的胜局。
因为双方当时在比利时战场上总共投入的兵力也只有14万人,这场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只打了12个小时。
连拿破仑这样战无不胜的名将,也因为花招没玩儿好,结果被威灵顿这样的二流将领终结了称霸欧洲的美梦,如阿森纳和曼联这样势均力敌的对手,当然更不会搞什么多余的动作,除非双方有绝对的把握,否则这场对决最终还是会回到堂堂正正的比拼硬实力上来。
所谓的硬实力,当然就是双方球员的对位,主教练在战术细节上的调整,明星球员的灵光一现,甚至包括运气等等不确定的因素,可绝对不是那些“砖家叫兽”们口中的“做出改变”。
做出改变容易,但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有用?这才是问题。
弗格森选择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他的球员们在上半场虽然出现了失误,但问题并不在于球员的状态,而在于战术细节上的差距,所以他下半场没有调整球员,也没有调整阵型,他只是加强了前场的逼抢,就轻易破解了阿森纳球员们自发使出来的招数。
接下来,就看两队的当家球星们的表演了。
要说这几年为什么阿森纳的球员卖的比曼联好,就不得不表扬一下温格教授的点睛妙笔,在他手下法布雷加斯、阿德巴约、纳斯里、笛卡尔等人都成了转会市场上的香馍馍,被各家豪门反复争抢,而反观他们的对手曼联阵中,除了鲁尼,维迪奇,估计还没有其他豪门会对剩下的球员有什么兴趣,吉格斯和斯科尔斯等人是肯定撬不动的,朴智星和安德森?遍数欧陆豪阀,他们估计也就只能在曼联打上比赛了。
所以在球员素质上,温格1:0取得了暂时的领先。
不过在综合实力上来看,温格和弗格森却还有一定的差距。弗格森为曼联奠定了无球跑动体系,虽然中间经过一些挫折和弯路,但是他最终还是用这套体系把曼联变成了磐石一样的军队,和nba的马刺一样,曼联阵中,根本不在乎谁来谁走,只要这套体系还在,他们始终都是各自联盟中排的上号的强队;而反观温格,他带领的阿森纳踢得眼花缭乱,但是迄今为止,也没人能够说明白温格的战术到底是属于什么体系,tiki-taka?控球战术?防守反击?全攻全守?拜托,442那只是阵型,不是战术。
缺乏明确的战术理念,这就是温格最大的问题,他的球队把足球传得像拈花蝴蝶,但没人敢说阿森纳就是控球型的球队,因为他们在控球率上不见得每场比赛都会领先对手,甚至创造巴塞罗那连续300场控球率超过对手的变态记录;他们的攻击行云流水,进球数称得上是独步英超,可也没人敢说他们是全攻全守的球队。因为阿森纳过去进攻靠前场,防守靠后卫,和其他普通的英超球队也没有任何区别……
唯一敢说的就是,温格的阿森纳,总有不断涌现的球星支撑他的进攻,就算球队在最落魄的时候,他的球员依然可以在转会市场上呼风唤雨。
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这样定义,弗爵爷主打体系,温格主打球星。
当两支球队到了要比拼球星灵光一现的时候,当然就轮到温格的阿森纳占据上风了。
下半场比赛进行到21分钟。当曼联逐渐在球场上控制了局势之时。进球却突然来到了,不过不是他们,而是阿森纳。
这就是一次球星闪光的个人英雄主义表演。
法布雷加斯中场分球,边路的沃尔科特拿球后突然前插。盯防他的埃弗拉一时不察被他突破。不过埃弗拉反应很快。迅速回身靠住了沃尔科特的身体,让他无法舒畅的启动加速。
沃尔科特无奈之下把球扫到了中路,笛卡尔在曼联的左边肋部得球。这时维迪奇和卡里克同时紧张的逼了过去,因为在过去几个赛季中,笛卡尔是带给曼联最大伤害的那个人,他的成名之战就在阿森纳和曼联的比赛之中,过去3个赛季笛卡尔一共在6场比赛中对曼联打进了6球,称得上是“曼联克星”了。
不过笛卡尔这次没有给他们包夹的机会,他得球之后直接把球又横传给了左路接应的范佩西,这脚球看起来平淡无奇,任何一个英超球员都可以随随便便的传出来。
范佩西拿球的时候盯防他的是费迪南德,这是英格兰国家队的队长,也是曼联队员们最为信赖的后防支柱,所以当看到他贴上了范佩西之后,曼联的其他球员都松了口气,脚步不知不觉就缓了下来。
这时笛卡尔突然像离弦之箭一样冲了出去,目标正是曼联的禁区,而范佩西脚下的皮球也好像有了灵性一样,突然就从费迪南德的脚边滑过,径直滚向了笛卡尔。
负责盯防笛卡尔的维迪奇吃了一惊,但好在他的反应也不慢,当笛卡尔启动的时候,他迅速跟了上去,根据他的判断,他绝对有机会在笛卡尔拿球的时候挡在他的身前,就算他不停球准备直接抽射,自己也有大把的时间倒地滑铲,把这个球破坏出去。
可是笛卡尔的反应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他冲着皮球直接跑了过去,在接触皮球之前突然把右脚钉在了皮球旁边,这是个很敏感的位置,如果维迪奇要滑铲的话,他肯定会首先铲到笛卡尔的脚,然后才会碰到皮球。
他想骗点球?维迪奇脑中第一个浮现的念头就是笛卡尔准备使阴招,所以他犹豫了一下并没有出脚铲球,而是硬生生止住了步伐,拦在了笛卡尔身前。
但是当维迪奇正准备靠向笛卡尔,通过身体挤压逼迫他无法转身之时,他却听到了现场数万名观众传来的惊呼声,然后他看了看笛卡尔的脚下,球不见了!
球呢?
维迪奇吃了一惊,急忙四处张望,寻找足球的踪迹,然后他终于看到了,皮球在曼联的球网中不停的翻腾,而球门线上的范德萨和他同样迷茫的眼光,两人大眼对小眼,几乎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直到现场的大屏幕将整个过程通过慢动作重播了一遍,维迪奇才搞清楚,原来笛卡尔把支撑脚放在滚动的皮球旁边,不仅是为了防止他破坏进攻,更是为了用左脚脚后跟射门。
由于他自身慢了笛卡尔一步启动,所以维迪奇冲得很猛,当他停住步伐时,他其实已经处在笛卡尔身前了。放在平时,如果笛卡尔准备拿球或者转身,他这个位置刚好可以正面对上对方,但是当笛卡尔决定用后脚跟射门之后,他的身后一大片空挡却完全暴露出来,他甚至都不知道笛卡尔在脚下做了什么动作。
和他一样被骗到的还有曼联的门将范德萨,老范经验丰富,可是如此近距离的脚后跟射门,就算连他也没法反应过来,等他发现皮球的时候,皮球已经出现在了球门线上,这时候无论他做出什么反应,都已经晚了。
笛卡尔用这样一记充满想象力的射门,宣告了他真正是曼联的克星,同时也帮助阿森纳反超了比分,而这个球看得场边的弗爵爷都连连摇头,挡不住啊,挡不住啊,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挡不住人家灵光一现,这又有什么办法?(未完待续。。)
这时候费迪南德思想出现了偏差,他原本准备转身卡住本特纳的跑动路线,但是却看到维迪奇逼了上去,于是他犹豫了零点零几秒钟,又调转头来逼向了范佩西。
但是就在他犹豫的那零点零几秒钟内,范佩西已经抬起了他的左脚,劲射,破门。
费迪南德和维迪奇一起叉着腰郁闷的看着球网里的皮球,而卡里克则保住了后脑勺,显然心里懊悔不已。
不过再怎么懊悔和遗憾也是没用的,两支球队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比分仍旧被扳成了1:1.
对于上半场的这个比分,显然两家球会的球迷们都不会感到满意,曼联是主场,他们的球迷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而阿森纳则在上半场后半阶段控制了局势,他们的球迷显然也很难对平局感到认同。
就连场外的那些足球解说员们也在评论不休,纷纷猜测两位主教练会在下半场做出怎样的调整,尤其是弗格森,弗爵爷最善于在乱战中找到对方的破绽,从而给予对手致命一击,过去十几二十年,他临阵换将的经典案例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当然属于三冠王那个赛季的惊天大逆转,索尔斯克亚和谢林汉姆。两名最后12分钟被换上的老将,联手把原本已经属于拜仁的欧冠冠军奖杯奇迹般拽了回来,堪称足球场上换人求胜的巅峰之作。
可是当两支球队下半场出现在球迷们眼前时,所有人都感到了由衷的失望,因为无论是温格还是弗格森,都没有对场上的阵型进行任何调整,除了温格按部就班的用笛卡尔换下本特纳之外,两支球队的出场人员和上半场一模一样。
这时候当然又会有场外的所谓“专家”们开始展开讨论了:
“真是不可思议,曼联在上半场落尽下风,弗格森居然没有对阵型和人员进行任何调整。难道他对这场比赛根本没有抱有希望吗?”
“其实我觉得这时候曼联应该把弗莱彻换下。换上纳尼,增加一个中场的控球点,你看他们上半场最后阶段的表现,他们连通过中场都显得很艰难。“
“弗格森显然太固执了。过去两个赛季的成功让他忘记了阿森纳是一位怎样的对手。他如果再不主动做出改变。曼联在下半场肯定会陷入困境。”
……
在这时候,这些“专家”们俨然已经超越了弗爵爷十几二十年的江湖经验,一个个变身成为了“叫兽”。仿佛老爵爷如果不按他们说的做出改变,曼联这场比赛已经凶多吉少了。
可是当比赛进行了十几分钟后,所有的“砖家叫兽”们都闭嘴了,因为曼联在球场上人还是那些人,但却再一次慢慢占据了上风。
是的,你没看错,曼联没有换人,也没有改变阵型,但他们已经夺回了优势。
说起来很简单,弗格森也没有变什么魔术,他在中场做出的唯一调整,就是同样加强了前场球员们的奔跑和反抢,阿森纳用不成体系的高位逼抢,曼联就以牙还牙,同样使出了这一招。
说到反抢,曼联的球员们其实比阿森纳更有经验,过去几个赛季甚至十几年,阿森纳在温格手里从来没有过前场防守的概念,但是在曼联,无论是吉格斯、斯科尔斯,甚至贝克汉姆和鲁尼,都被弗爵爷灌输了防守优先的理念,贝克汉姆去到皇马后被无缝改造成后腰,鲁尼经常出现在自家的禁区线甚至禁区里,这都是证明,所以说起高位逼抢,弗格森其实比温格更在行。
只是弗格森和温格一样,从来没有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一种战术,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他的无球跑动体系是以进攻为目的,所以实际上,弗格森依然把中前场的职能定义到了进攻之上,防守只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额外的附加,他不像巴塞罗那的瓜迪奥拉,很明确的提出把防线建立在对方禁区之外这个理念,所以曼联的“高位逼抢”,跟阿森纳一样不成体系。
两支同样不把高位防守当做战术体系的球队,却在对战中不约而同的使出了高位防守,其结果当然就是经验更多的那一支占据了上风。
在曼联的前场,无论是弗莱彻还是朴智星,都属于积极勤奋的那种类型,他们两人的覆盖面积相当大,比起法布雷加斯、纳斯里等人来说,跑动距离起码多了三分之一,所以当两队同样在前场展开反抢时,曼联带来的压力自然也就比阿森纳要多。
这种情况下,曼联在场上逐渐扳回劣势,甚至一步步占据上风,当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是可怜了那些“砖家”和“叫兽”们,他们刚刚说完自己的担忧,转身就被弗爵爷狠狠的抽了脸,现在一个个闷着头都不敢说话了。
其实这样的情况也不难理解,因为曼联和阿森纳两支球队真的对彼此太过熟悉了,说句写实点儿的话,埃弗拉可能不记得自己的母亲生日是几月几号,但他一定会记得沃尔科特的百米速度是9秒7,而阿穆尼亚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身高是多少,但他肯定能一口说出吉格斯罚点球是喜欢射右边还是左边。
当两支球队已经熟悉到这种地步的时候,他们之间无论做出任何改变其实都已经尽在对方的预料之中,弗格森手里还有吉格斯和斯科尔斯,可是即使换上这两名老将。温格也不见得没有办法破解,比赛到了这种境界,双方之间比拼的其实已经不再是战术和智谋,而是球员的硬实力和状态。
状态好,如2011年8月那场大屠杀,曼联用8:2打得温格的兵工厂溃不成军,简直连耶稣来了也挡不住,状态不好,0:0,1:1也是常态,两支球队之间的交手。曼联84胜46平79负。谁也说不上占了上风。
这就好比两军交锋,如果两支军队彼此知根知底,人数一样多,战术一样高明。那他们之间其实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奇谋妙计“了。剩下的就是真刀实枪的干。谁先顶不住,谁就先奔溃。
在军事上,这叫做堂堂正正之师。
滑铁卢之役。拿破仑和联军实力相当,彼此相互忌惮,结果跛矮子非要出什么阴招,派格鲁希去追杀布吕歇尔,把自己的部队分成了两半,结果当他和威灵顿对决沙场的时候,他的格鲁希部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反倒是布吕歇尔的残兵败将们突然从身后杀了出来,最终跛矮子饮恨滑铁卢,法兰西梦断比利时。
根据后世学者们的分析,如果当时拿破仑的军队中多了格鲁希部那3万3千名士兵的话,说不定还没等到布吕歇尔部赶到战场,他们已经突破了威灵顿的军队,奠定了这场战斗的胜局。
因为双方当时在比利时战场上总共投入的兵力也只有14万人,这场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只打了12个小时。
连拿破仑这样战无不胜的名将,也因为花招没玩儿好,结果被威灵顿这样的二流将领终结了称霸欧洲的美梦,如阿森纳和曼联这样势均力敌的对手,当然更不会搞什么多余的动作,除非双方有绝对的把握,否则这场对决最终还是会回到堂堂正正的比拼硬实力上来。
所谓的硬实力,当然就是双方球员的对位,主教练在战术细节上的调整,明星球员的灵光一现,甚至包括运气等等不确定的因素,可绝对不是那些“砖家叫兽”们口中的“做出改变”。
做出改变容易,但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有用?这才是问题。
弗格森选择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他的球员们在上半场虽然出现了失误,但问题并不在于球员的状态,而在于战术细节上的差距,所以他下半场没有调整球员,也没有调整阵型,他只是加强了前场的逼抢,就轻易破解了阿森纳球员们自发使出来的招数。
接下来,就看两队的当家球星们的表演了。
要说这几年为什么阿森纳的球员卖的比曼联好,就不得不表扬一下温格教授的点睛妙笔,在他手下法布雷加斯、阿德巴约、纳斯里、笛卡尔等人都成了转会市场上的香馍馍,被各家豪门反复争抢,而反观他们的对手曼联阵中,除了鲁尼,维迪奇,估计还没有其他豪门会对剩下的球员有什么兴趣,吉格斯和斯科尔斯等人是肯定撬不动的,朴智星和安德森?遍数欧陆豪阀,他们估计也就只能在曼联打上比赛了。
所以在球员素质上,温格1:0取得了暂时的领先。
不过在综合实力上来看,温格和弗格森却还有一定的差距。弗格森为曼联奠定了无球跑动体系,虽然中间经过一些挫折和弯路,但是他最终还是用这套体系把曼联变成了磐石一样的军队,和nba的马刺一样,曼联阵中,根本不在乎谁来谁走,只要这套体系还在,他们始终都是各自联盟中排的上号的强队;而反观温格,他带领的阿森纳踢得眼花缭乱,但是迄今为止,也没人能够说明白温格的战术到底是属于什么体系,tiki-taka?控球战术?防守反击?全攻全守?拜托,442那只是阵型,不是战术。
缺乏明确的战术理念,这就是温格最大的问题,他的球队把足球传得像拈花蝴蝶,但没人敢说阿森纳就是控球型的球队,因为他们在控球率上不见得每场比赛都会领先对手,甚至创造巴塞罗那连续300场控球率超过对手的变态记录;他们的攻击行云流水,进球数称得上是独步英超,可也没人敢说他们是全攻全守的球队。因为阿森纳过去进攻靠前场,防守靠后卫,和其他普通的英超球队也没有任何区别……
唯一敢说的就是,温格的阿森纳,总有不断涌现的球星支撑他的进攻,就算球队在最落魄的时候,他的球员依然可以在转会市场上呼风唤雨。
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这样定义,弗爵爷主打体系,温格主打球星。
当两支球队到了要比拼球星灵光一现的时候,当然就轮到温格的阿森纳占据上风了。
下半场比赛进行到21分钟。当曼联逐渐在球场上控制了局势之时。进球却突然来到了,不过不是他们,而是阿森纳。
这就是一次球星闪光的个人英雄主义表演。
法布雷加斯中场分球,边路的沃尔科特拿球后突然前插。盯防他的埃弗拉一时不察被他突破。不过埃弗拉反应很快。迅速回身靠住了沃尔科特的身体,让他无法舒畅的启动加速。
沃尔科特无奈之下把球扫到了中路,笛卡尔在曼联的左边肋部得球。这时维迪奇和卡里克同时紧张的逼了过去,因为在过去几个赛季中,笛卡尔是带给曼联最大伤害的那个人,他的成名之战就在阿森纳和曼联的比赛之中,过去3个赛季笛卡尔一共在6场比赛中对曼联打进了6球,称得上是“曼联克星”了。
不过笛卡尔这次没有给他们包夹的机会,他得球之后直接把球又横传给了左路接应的范佩西,这脚球看起来平淡无奇,任何一个英超球员都可以随随便便的传出来。
范佩西拿球的时候盯防他的是费迪南德,这是英格兰国家队的队长,也是曼联队员们最为信赖的后防支柱,所以当看到他贴上了范佩西之后,曼联的其他球员都松了口气,脚步不知不觉就缓了下来。
这时笛卡尔突然像离弦之箭一样冲了出去,目标正是曼联的禁区,而范佩西脚下的皮球也好像有了灵性一样,突然就从费迪南德的脚边滑过,径直滚向了笛卡尔。
负责盯防笛卡尔的维迪奇吃了一惊,但好在他的反应也不慢,当笛卡尔启动的时候,他迅速跟了上去,根据他的判断,他绝对有机会在笛卡尔拿球的时候挡在他的身前,就算他不停球准备直接抽射,自己也有大把的时间倒地滑铲,把这个球破坏出去。
可是笛卡尔的反应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他冲着皮球直接跑了过去,在接触皮球之前突然把右脚钉在了皮球旁边,这是个很敏感的位置,如果维迪奇要滑铲的话,他肯定会首先铲到笛卡尔的脚,然后才会碰到皮球。
他想骗点球?维迪奇脑中第一个浮现的念头就是笛卡尔准备使阴招,所以他犹豫了一下并没有出脚铲球,而是硬生生止住了步伐,拦在了笛卡尔身前。
但是当维迪奇正准备靠向笛卡尔,通过身体挤压逼迫他无法转身之时,他却听到了现场数万名观众传来的惊呼声,然后他看了看笛卡尔的脚下,球不见了!
球呢?
维迪奇吃了一惊,急忙四处张望,寻找足球的踪迹,然后他终于看到了,皮球在曼联的球网中不停的翻腾,而球门线上的范德萨和他同样迷茫的眼光,两人大眼对小眼,几乎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直到现场的大屏幕将整个过程通过慢动作重播了一遍,维迪奇才搞清楚,原来笛卡尔把支撑脚放在滚动的皮球旁边,不仅是为了防止他破坏进攻,更是为了用左脚脚后跟射门。
由于他自身慢了笛卡尔一步启动,所以维迪奇冲得很猛,当他停住步伐时,他其实已经处在笛卡尔身前了。放在平时,如果笛卡尔准备拿球或者转身,他这个位置刚好可以正面对上对方,但是当笛卡尔决定用后脚跟射门之后,他的身后一大片空挡却完全暴露出来,他甚至都不知道笛卡尔在脚下做了什么动作。
和他一样被骗到的还有曼联的门将范德萨,老范经验丰富,可是如此近距离的脚后跟射门,就算连他也没法反应过来,等他发现皮球的时候,皮球已经出现在了球门线上,这时候无论他做出什么反应,都已经晚了。
笛卡尔用这样一记充满想象力的射门,宣告了他真正是曼联的克星,同时也帮助阿森纳反超了比分,而这个球看得场边的弗爵爷都连连摇头,挡不住啊,挡不住啊,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挡不住人家灵光一现,这又有什么办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