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三十八年,九月初六。又是三年一度,让无数人喜怒哀乐的日子。

    云中城贡院的大小和规模,明显不是前三级科举场地能比拟的。从寅时开始便全城戒严,所有道路设上路障,直到辰时才允许让百姓们通过。在这一刻,天下所有人都要为科举让路,即便是当朝一品、国公王族也绝不敢发出任何不和谐的声响来。

    贡院位于云中城东部,取有“日出东方,东方文明”之意。贡院坐北朝南,和至尊之位含义相当。

    贡院前侧一个巨大广场,三里方圆。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牌坊,一书“明经取士”,一书“为国求贤”。正前方,一扇大门,上面自然是“云州贡院”四个墨黑大字。

    贡院大门两侧,一色鲜红阑珊,此处便是各府学子集结之处。这一次,没有了抽签进门的规矩。根据各府顺序,轮流进场。

    卯时刚到,天尚未大亮,只听连续九声锣响,贡院大门缓缓打开。两队身穿大红号服的衙役鱼贯而出,后面是神态严肃的兵丁,身穿皮甲,腰挎长刀。

    “师兄,你看老师出来了!”顺着王熙河手指方向,颜子卿隐约看到苏和仲带着两名副考、十余名同考官出现在贡院大门。

    因站得太远,听不清前方在说什么。无非也就是些“严禁作弊,违者重处”“粉身碎骨,以报皇恩”之类,最后之间苏和仲一招手,辕门大开,可以进场。

    这次杭州运气不错,排名第九,只需等半个时辰便能入内。于是,杭州府众人席地而坐,等着开场入内。这个时候,萧如秀准备的木箱子就体现出优势来。

    大多数学子们带的都是竹篮、包裹,极个别带有藤条箱,只有几人带有木箱。除了带木箱的,众人都只能盘腿坐地,看着颜子卿优哉游哉坐在木箱上,众人只觉说话都矮了好几个头。

    终于,在众人等得快失去耐心的时候,一名身穿红色号服的衙役跑了过来:“杭州府入内”。

    颜子卿纵身而起,带头领着杭州学子走进贡院。

    进了正门,经过严格搜检,众人终于走进“龙门”。

    龙门后面是“飞虹桥”。在云州贡院帘门外,横有一条宽约十余米的清水池,池水将江南贡院拦腰分作两段。池上架有一座石桥,便是“飞虹桥”。

    飞虹桥宽6米,长约15米,用巨石筑成。两侧的桥栏护板之上,以高浮雕的手法,铭刻出象征“一路连科”、“青云直上”的吉祥纹饰,其构图之美、刻工之精让人称绝

    飞虹桥后便是帘门,帘门前道路两侧悬挂着六面大旗,分别是:青云直上、天开文运、连中三元、指日高升、鹏程万里、状元及第。

    帘门往里走,最显眼的建筑便是明远楼。明远楼是科举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发号施令、批阅试卷的地方。明远楼取意为“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

    明远楼是贡院中心,位于贡院建筑群中轴线,三层木结构建筑,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四面皆窗。

    由于其地位与作用的特殊性,使得贡院内的建筑,包括贡院以外五里范围内任何建筑,在高度上均一律不准超过明远楼。所以只要登临四顾,整个江南贡院一目了然。

    明远楼不光是科举士子们未来三天需要面对的地方,还是十余名考官生活、居住的地方。从考试前十余天起,众考官便需“与世隔绝”,直到批卷完成。

    二十五府有多少学子?一万不到,七八千人是有的。要在短短几天内把九科试卷全部批阅完毕,其难度可想而知。

    大汉律对考官批阅试卷的容错率低的令人发指。考官们必须字字句句仔细斟酌,像前三场那样一目十行那样阅卷,是不可能的。

    因为乡试通过,就意味着已经正式进入国家官员行列,有资格做官。说是事关黎民生死、国家兴衰,也不为过。所以,乡试试卷在云中城取完之后,还要把试卷送到神京礼部进行复查,这一步名叫“磨勘”。

    “磨勘”的仔细程度绝不亚于乡试阅卷。礼部汇同翰林院那帮整天闲的没事找事做的翰林们一起复查,每一份试卷都会被再次仔细审阅。看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有无作弊,看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有无错字、错句等等。

    若是考官的错误一经磨勘查出,就会进行严厉惩处。轻则罚俸,重则降职,严重渎职者还会移交大理寺。这对那些六七品的同考官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所以,这场科举考试,不光事关学子,还与考官们的乌纱帽有关。

    饶过明远楼,便是号舍。号舍在明远楼东、西两部,那就是一个独自的考试之所。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人坐在后侧低矮木板上,便可用前侧上层木板做书案。

    这次一改童子试所有人都在挤在一起考试的环境,每人一个独间,显然正规很多。颜子卿走进属于自己的那个,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三年使用一次的地方,脏乱差是必然,干净才不正常。四角全是蜘蛛网,地面和两块面板上半寸厚的灰,这对有洁癖的人来说……幸亏进来的早,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打扫。

    每排号房边站着两名士兵,这次监考的考官不再是文员,而是手持长刀的军汉。

    打扫卫生的时候,颜子卿发现不少“前辈”留言:

    “某年某月某留字于此”、“某某某多少年应试于此”、“某某在此向后辈师弟们问安”……千奇百怪,无所不有。颜子卿想了想,也留了一行:

    “元祐三十八年秋,杭州颜子卿在此随波逐流!”

    “咚——咚——咚——”随着三声鼓响,决定无数人命运的乡试,正式开始。一名名衙役、军官、小吏捧着封印着试卷的纸袋,穿梭于一个个号舍之间。

    诗、词、赋……明经、墨义、诸子技……军策、民策……算学、衍学……。在紧张的气氛中,两天时间很快过去。

    每场交卷之后,试卷马上被集中存放。在和明远楼相连的院落中,在负责监察的监临官监督下,所有试卷在此整理、分类、挑选……但凡试卷有破损、印记、污垢全被挑选出来,送到至公堂,审核之后用蓝笔抄录姓名,挂上蓝榜——等同宣判死刑。

    合格试卷盖上印记之后,送到左侧弥封所糊名。把考生信息用厚纸糊住之后,揭榜之前,任何人不能私自拆开。

    接下来便是史上最大规模的誉录。上百位刀笔吏用朱笔把试卷誉录下来,就算是错别字,也必须原封不动抄下来,并在页码上注明。

    誉录完毕,还得把誉录好的试卷和原件一起送到隔壁对读所。由对读所的官吏负责监察朱笔和墨笔内容是否一致,标点是否正确。

    接着送进至公堂掌卷所,给朱笔、墨笔编上同样号码。墨笔试卷封存,朱笔分成相应的“捆”,送到对应的同考官处。同考官有几人,便需分为几“捆”。“捆”之下还有“束”,所有试卷“一束束”被送到同考官们面前。

    待到分好“捆”之后,监临官带着试卷与监考官们交接。所有程序只能由军士们进行,两边不能说一句话,试卷交接之后,各自离去。

    接下来便是阅卷。“诸位,抽签吧!”随着苏和仲一声令下,十余名同考官分别上前,抽到哪一号码便把对应的“捆”带走。不能带回自己房间,只能在统一的阅卷堂批阅。在一众监视官监视下,众同考官阅卷都是战战兢兢,因为这些监视官大多出自当今陛下派出的血衣卫。

    同考官批阅完试卷后,若是主观题还需根据标准判定文章优劣,给试卷写评语,陈述批卷理由。

    批卷完的试卷会统一送到旁边复审官那里进行复审,复审速度自然比阅卷快速的多,所以需要的人数也就少得多。凡是复审官认为有问题的试卷,会被送到副考和主考官员处,进行最终裁定。

    阅卷时间是白天,晚上休息。傍晚时分,所有人退出阅卷室,试卷封存。三把锁、三把钥匙分别由三位主副考官保管,阅卷室由兵丁们彻夜保护,待到第二天天亮,众人再继续批阅。

    当某一科试卷全被批阅完成后,会有誉分堂人员前来登记造册。按照编号,把每个人的卷面成绩登录到齐相应的号码栏,算某人某一科成绩。至此,一科的考试才算真正考完。

    相对来说,明经、墨义、诸子技、军策、民策、算学、衍学这些考试考试科目都是比较好评分的,因为大多为客观题,答案比较死板。就算是诗词赋,在制定好律诗、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词牌的的种类和平仄、押韵标准之后,也是很好判定的。

    难就难在时文一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往往会成为同考官和主副考官们争论焦点。

    所以,时文一项对考官们来说,是最耗时,最纠结也最慎重的一科。对学子们来说却是最耗精力、最需要思考的一科。

    坐在案桌前的徐文青便是如此。

章节目录

血儒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梦醒半浮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168章 随波逐流-血儒生,血儒生,笔趣阁并收藏血儒生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