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说到的汽水,是研究院在黄复华的指点下新推出不久的一种饮料。这种新奇的饮料一经问世,就很受研究人员和吴王家眷们的喜爱。虽然如今还是寒冬时节,但产量不大的汽水仍然是供不应求。因此,柳如是才有想把汽水作为夏日廉政公署标准饮料的想法。
汽水就是碳酸的水溶液,在现代的工厂里制造汽水,并不是通过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在汽水瓶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是通过加压的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溶入溶液中。当然,现在在明末,采取的还是化学反应的方法。根据制作甜汽水或是盐汽水的不同需要,在汽水瓶中依次加入适量的果汁或是食盐,倒入适量的凉开水,再把1.5克的苏打粉和1.5克柠檬酸加入后,立即将瓶盖旋上,以防汽水冲出。然后,轻轻地摇动汽水瓶,就能发现瓶中产生了大量气泡,由于瓶盖旋得紧,产生的气体无法逸出,就这样,一瓶汽水就做成了。
当我们喝汽水时,碳酸便随之进入人体,碳酸因加热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既不会被肠胃吸收,也不易溶解于水,所以很快会从口腔排出,这时人往往会打嗝。由于人体内的一部分热量也同时被二氧化碳带出,因此人就会感到非常清凉。
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饮料的众人自然是对它爱不释手,黄复华可以想见,不久一定会产生一些“汽水男孩”或是“汽水女孩”。
对于柳如是的说笑,黄复华表示全无压力:“你管人家怎么看你们廉政公署呢。只要把事情做好了,随便别人怎么说。嘴巴长在别人的脸上嘛!倒是这次发行新货币,你们要多派些人手,把每个环节都盯紧盯好了。”
“夫君你放心。这件事情大家都很上心,绝对不会出纰漏的。”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诏“准贩东西二洋”,引发了东南沿海蓬勃的海上贸易,也打开了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的源头。贸易中,外国对中国商品的渴望远远超过了中国对外国物品的需求。因此,贸易的外方只能用白银换取中国商品。
外国银币大规模进入中华大地以前,中国传统的白银形制,最基本的是铤状的,也有饼形和银锭,携带和使用都极为不便,交易时须用戥子秤重,并用笨拙的切割法才能完成买卖,银子成色的鉴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与当时日益扩大的白银使用形成了一种不和谐,因此,标准划一、大小适中的外国白银铸币一进入广东、福建就受到民间的喜爱并快速地流通起来,并传播到了江南各府地。
此次黄复华下令铸造的机制币共有银币两种,铝币一种,铜钱一种。
银币有大小两种,大的银币又称大银元,重量为库平一两,即37.2克。该银币直径46毫米,厚度2.1毫米,铸币的材质为:含银90%,含铜10%,实际重量约37.36克。大银元为齿边,正面有“中华银元”四个大字,背面为精美的蟠龙纹。
另一种是库平五钱的小银币。该银币直径33.3毫米,厚度2.0毫米,铸币的材质同样是含银90%,含铜10%。小银币的实际重量约18.68克。小银元一样为齿边,正面除了中间有“中华银元”四个大字,边上一圈还有库平五钱的小字,背面为另一种图案的蟠龙纹。
在黄复华的直接推动下,此时金属铝也已经问世。这种银白光泽的金属一问世就有了另一个称呼:秘银。尽管黄复华从朝鲜等地找到了能有效降低氧化铝熔点的冰晶石,但在这个大规模电解制铝尚未问世的时代,铝无疑是一种身份稀罕,不可多得的贵金属。事实上,在原本的时空,1854年,法国化学家德维尔把铝矾土、木炭、食盐混合,通入氯气后加热得到了钠和铝的氯化物复盐,再将此复盐与过量的钠熔融,才得到了金属铝。这时的铝十分珍贵,据说在一次宴会上,法国皇帝拿破仑独自使用铝制的刀叉,而其他人都只能用银制的餐具。185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了一小块铝,标签上写着:“来自粘土的白银”,并将它放在最为珍贵的珠宝旁边。
因此,可以从现代带回铝的黄复华利用铝,推出了一种辅币,该铝币直径25毫米,厚度2.0毫米,实际重量2.5克。铝币一样为齿边,正面的中间有“中华通宝”四个大字,边上一圈还有当五十文的小字,背面为牡丹花的图案。只要15公斤铝,不及损耗的话,就可以制造6000枚这种辅币,价值300两白银。
不过,普通老百姓日常可用不到银子,他们一辈子用到的唯一货币也许就是铜钱。在苏松两府,因为商业活动的发达,加上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一般的老百姓都已经熟悉和接受黄复华发行的纸币。可是,随着军事行动的展开,统治地域的急剧扩大,让新地区的穷苦百姓立刻就接受纸币,就不切实际了。
而此时,在大明朝的实际生活中,老百姓使用的铜钱种类是十分繁多的。前面说过,此时白银一两相当于一千文普通的崇祯通宝。实际上,崇祯通宝都分好些种类。近年来,随着大明朝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发行的铜钱那是越来越差。一个是铜的质地越来越糟糕,另一个是铜钱的用料中,铜的比例越来越小,而铅之类的比例就越来越大。这些就造成了新发行的崇祯通宝越来越象“皮钱”——小而薄的铜钱。
在实际应用中,老百姓心里也都有谱。好的“崇祯通宝”一千个折合一两白银,差的就要一千两百个甚至更多才合一两白银。若是那些宋代的小铜钱,越南黎朝那边的铜钱,或是广东福建那边私自铸造的劣质铜钱,更是不值钱,甚至会拒收。当然,若是“万历通宝”那样的优质铜钱,几百文铜钱折合一两白银也是可以的。
因此,为配合军事行动,黄复华还发行了新的铜钱——中华通宝。中华通宝大小和早年的崇祯通宝一致。除了把“崇祯”两字换成了“中华”,这铸币的材料上也改进了不少。除了铜的材质更好,铅的含量减低,其它微量金属含量也得到了合理配比。新的“中华通宝”和“崇祯通宝”拿到一起一比较,这高下立刻就可以判定。首先,分量上“中华通宝”要重上一点点,同时这颜色上也更亮堂,至于铸造工艺,更是精良细腻了许多。
这些亮闪闪的银元,铝币,铜钱,绝对是威力不亚于枪炮的经济武器。随着军事的大举进攻,这些货币的闪亮登场,新政权的光明“钱途”,一定会照亮大家的眼睛。
汽水就是碳酸的水溶液,在现代的工厂里制造汽水,并不是通过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在汽水瓶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是通过加压的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溶入溶液中。当然,现在在明末,采取的还是化学反应的方法。根据制作甜汽水或是盐汽水的不同需要,在汽水瓶中依次加入适量的果汁或是食盐,倒入适量的凉开水,再把1.5克的苏打粉和1.5克柠檬酸加入后,立即将瓶盖旋上,以防汽水冲出。然后,轻轻地摇动汽水瓶,就能发现瓶中产生了大量气泡,由于瓶盖旋得紧,产生的气体无法逸出,就这样,一瓶汽水就做成了。
当我们喝汽水时,碳酸便随之进入人体,碳酸因加热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既不会被肠胃吸收,也不易溶解于水,所以很快会从口腔排出,这时人往往会打嗝。由于人体内的一部分热量也同时被二氧化碳带出,因此人就会感到非常清凉。
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饮料的众人自然是对它爱不释手,黄复华可以想见,不久一定会产生一些“汽水男孩”或是“汽水女孩”。
对于柳如是的说笑,黄复华表示全无压力:“你管人家怎么看你们廉政公署呢。只要把事情做好了,随便别人怎么说。嘴巴长在别人的脸上嘛!倒是这次发行新货币,你们要多派些人手,把每个环节都盯紧盯好了。”
“夫君你放心。这件事情大家都很上心,绝对不会出纰漏的。”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诏“准贩东西二洋”,引发了东南沿海蓬勃的海上贸易,也打开了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的源头。贸易中,外国对中国商品的渴望远远超过了中国对外国物品的需求。因此,贸易的外方只能用白银换取中国商品。
外国银币大规模进入中华大地以前,中国传统的白银形制,最基本的是铤状的,也有饼形和银锭,携带和使用都极为不便,交易时须用戥子秤重,并用笨拙的切割法才能完成买卖,银子成色的鉴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与当时日益扩大的白银使用形成了一种不和谐,因此,标准划一、大小适中的外国白银铸币一进入广东、福建就受到民间的喜爱并快速地流通起来,并传播到了江南各府地。
此次黄复华下令铸造的机制币共有银币两种,铝币一种,铜钱一种。
银币有大小两种,大的银币又称大银元,重量为库平一两,即37.2克。该银币直径46毫米,厚度2.1毫米,铸币的材质为:含银90%,含铜10%,实际重量约37.36克。大银元为齿边,正面有“中华银元”四个大字,背面为精美的蟠龙纹。
另一种是库平五钱的小银币。该银币直径33.3毫米,厚度2.0毫米,铸币的材质同样是含银90%,含铜10%。小银币的实际重量约18.68克。小银元一样为齿边,正面除了中间有“中华银元”四个大字,边上一圈还有库平五钱的小字,背面为另一种图案的蟠龙纹。
在黄复华的直接推动下,此时金属铝也已经问世。这种银白光泽的金属一问世就有了另一个称呼:秘银。尽管黄复华从朝鲜等地找到了能有效降低氧化铝熔点的冰晶石,但在这个大规模电解制铝尚未问世的时代,铝无疑是一种身份稀罕,不可多得的贵金属。事实上,在原本的时空,1854年,法国化学家德维尔把铝矾土、木炭、食盐混合,通入氯气后加热得到了钠和铝的氯化物复盐,再将此复盐与过量的钠熔融,才得到了金属铝。这时的铝十分珍贵,据说在一次宴会上,法国皇帝拿破仑独自使用铝制的刀叉,而其他人都只能用银制的餐具。185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了一小块铝,标签上写着:“来自粘土的白银”,并将它放在最为珍贵的珠宝旁边。
因此,可以从现代带回铝的黄复华利用铝,推出了一种辅币,该铝币直径25毫米,厚度2.0毫米,实际重量2.5克。铝币一样为齿边,正面的中间有“中华通宝”四个大字,边上一圈还有当五十文的小字,背面为牡丹花的图案。只要15公斤铝,不及损耗的话,就可以制造6000枚这种辅币,价值300两白银。
不过,普通老百姓日常可用不到银子,他们一辈子用到的唯一货币也许就是铜钱。在苏松两府,因为商业活动的发达,加上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一般的老百姓都已经熟悉和接受黄复华发行的纸币。可是,随着军事行动的展开,统治地域的急剧扩大,让新地区的穷苦百姓立刻就接受纸币,就不切实际了。
而此时,在大明朝的实际生活中,老百姓使用的铜钱种类是十分繁多的。前面说过,此时白银一两相当于一千文普通的崇祯通宝。实际上,崇祯通宝都分好些种类。近年来,随着大明朝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发行的铜钱那是越来越差。一个是铜的质地越来越糟糕,另一个是铜钱的用料中,铜的比例越来越小,而铅之类的比例就越来越大。这些就造成了新发行的崇祯通宝越来越象“皮钱”——小而薄的铜钱。
在实际应用中,老百姓心里也都有谱。好的“崇祯通宝”一千个折合一两白银,差的就要一千两百个甚至更多才合一两白银。若是那些宋代的小铜钱,越南黎朝那边的铜钱,或是广东福建那边私自铸造的劣质铜钱,更是不值钱,甚至会拒收。当然,若是“万历通宝”那样的优质铜钱,几百文铜钱折合一两白银也是可以的。
因此,为配合军事行动,黄复华还发行了新的铜钱——中华通宝。中华通宝大小和早年的崇祯通宝一致。除了把“崇祯”两字换成了“中华”,这铸币的材料上也改进了不少。除了铜的材质更好,铅的含量减低,其它微量金属含量也得到了合理配比。新的“中华通宝”和“崇祯通宝”拿到一起一比较,这高下立刻就可以判定。首先,分量上“中华通宝”要重上一点点,同时这颜色上也更亮堂,至于铸造工艺,更是精良细腻了许多。
这些亮闪闪的银元,铝币,铜钱,绝对是威力不亚于枪炮的经济武器。随着军事的大举进攻,这些货币的闪亮登场,新政权的光明“钱途”,一定会照亮大家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