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蔬菜,就是辣椒及青椒。
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欧洲人殖民到美洲后,辣椒在1493年率先传入欧洲,大约1583年-1598年传入日本。
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写的《遵生八笺》(1591年):“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椒是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
辣椒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名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另一条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
到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相较之下,四川地区食用辣椒的记载稍晚,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可能是在嘉庆末期。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椒才变得普遍起来,以至“山野遍种之”。
据说,1912年,美国制药师斯科维尔发明了测定辣度的方法。辣度数值越高,辣椒就越辣。我国一些名牌辣椒的辣度如下:四川海天椒、黄金椒10.6万,贵州七星椒6.0万,湖南小米椒3.0万,云南朝天椒2.25万,陕西线椒1.5万。
青椒,别名大椒、灯笼椒、柿子椒等,又叫甜椒、菜椒。青椒果实较大,辣味较淡甚至根本不辣,用作蔬菜食用而不是作为调味料。青椒是辣椒的一种,经过长期栽培驯化和人工选择,使果实发生了体积增大,果肉变厚,辣味消失,心皮及子房腔数增多等变化。它翠绿鲜艳,不但能自成一菜,还被广泛用于配菜。现实时空里,中国于100多年前引入青椒。
另两种,说是蔬菜,不如说是作物更妥当。
一种是马铃薯。马铃薯是茄科茄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蛋等。
马铃薯原来生长在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热带高原地带和智利北部南回归线南北的高原地带。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
荷兰人斯特儒斯在1650年访问荷兰占领下的台湾,他注意到荷兰人引进的马铃薯已经在台湾种植。
马铃薯在近百余年内虽然成为西方世界各国人民最主要的辅助食物,但历史上由于马铃薯味淡,遭到了欧亚人民的长期“歧视”。
“贫民悉以为食。亦多饲猪”。“其深山苦寒之区,稻麦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洋芋,种时用草薪,经火烧,则大获。夏种秋收,春种夏收。”综观许多方志及其他记载,凡土壤贫瘠,气温较低,其他粮食作物不易生长的高寒山区,却成了马铃薯传播繁衍之区。三百余年内对我国瘠土的利用,发生很大的功效。
另一种重要作物,就是花生。花生,又名长寿果、番豆、落花生、长生果等。花生为豆科作物,是优质食用油的主要油料品种之一。
一般认为,花生原产秘鲁和巴西,在秘鲁沿海地带的史前废墟中发现大量古代花生,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年,古印第安人称之为“安胡克”。同时,中国也有可能是花生原产地之一。1958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洋原始社会遗址中,和1961年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曾发掘出炭化花生种子。此外广西、云南、江西等地也曾报告过于花生形态极为相似的野生植物。2007年经西安文保中心专家确认,距今2100年前的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农作物里,已经出现了花生。
然而今天广泛种植的,则是南美引进无疑。明末清初,中国沿海地区花生种植较为普遍,多次从南美洲引种花生品种。福州王世懋的《学圃杂疏》,原序写于万历丁亥1587年:“香芋、落花生产嘉定。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具有确定年份的证据是嘉靖戊戌1538年的《常熟县志》的物产之中已经列有落花生。
《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的影响》一文认为,我国第二个长期粮食生产的革命,开始在16世纪,美洲传入的四种农作物,花生、甘薯、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华四百余年来,对沙地、瘠壤、不能灌溉的丘陵、甚至高寒的山区的利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食油来源。这四种美洲作物长期间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积累影响,不得不说,是“革命”性的。
黄复华在用自己的努力,加速在大明推广和传播这四种优秀的作物。而西红柿,辣椒和青椒,无疑也是很好的蔬菜和调料。在黄复华的明朝资金来源中,它们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
船头轻轻碰在石拱桥下,没于水下的青石台阶上,引起小船一阵轻晃。
“方公子,我们到了。”说完,船家一个健步踏上岸去,把手中的缆绳系在岸边露出水面的木桩上。
方以智一把掀开布帘,弯腰走出船舱,立于船头,四下打量这繁华之地——江南名镇七宝。
方以智,字密之,生于1611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方氏是桐城地区的名门望族。曾祖父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精通医学、理学,并且学习诸子百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著有记录赴东林讲学的《东游记》等。祖父方大镇在万历年间,曾任大理寺左少卿,著作数百卷。方学渐的耿定理,《明儒学案》把他列入《泰州学案》。外祖父吴应宾,精通释儒,著有《学易全集》、《三一斋稿》等。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通医学、地理、军事,并且较早地接触西学,主张研习经世致用的知识。
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他从小由母亲和姑姑方维仪,当时有名的女诗人,一起抚养长大。除了家学,他所授业的老师也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由于其祖辈都直接或间接和东林党有关系,他从小也养成了关心时世的习惯。十四岁时,曾徒步到数百里外的考场参加会试,以此来磨炼意志。
从去年起,在为祖父守孝一年后,方以智开始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四处交游,结识学友。
“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七宝镇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二兄弟。两兄弟出身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显赫贵族,祖父就是大都督,丞相陆逊。后来,二陆被司马颖杀害,临刑前,陆机曾悲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留下了“华亭鹤唳”的典故。后来,其后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为陆宝院。陆宝院三移其址,因为吴越王钱镠赠经留言,而改称七宝寺,最后迁到了蒲汇塘之北,“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于宋初形成了七宝镇。
明太祖时,松江府管辖华亭(即松江县)、上海两县,明嘉靖二十一年,又割华亭、上海分置青浦县,此时,七宝镇属于青浦县。到了明万历元年,又以蒲汇塘和横沥河为界,七宝镇分属华亭,上海、青浦三县分治。具体分设为南为华亭县,北为青浦,过横沥河为上海县。
虽然三县分治,但七宝镇的地域划分在明代已十分明确。东到横泾(现新泾港),西到小涞港,北到观音堂(沪青平公路),南到顾司徒庙(顾戴路)。这一镇域历经几百年,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七宝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桥梁林立。镇中有自西而东的蒲汇塘,为太湖水系之一,在明朝时阔约十四丈,深达二丈,是全镇的干流。镇的左边有南北向的横沥塘,北接吴淞江,南连黄浦江。在明代,七宝已是经济发达,赋税倚重之地了。“田赋百万,非一令所能经理”,所以将七宝分为三县分治,各收赋税。
商业繁荣,势必促进文化发展。明代,七宝“科甲蝉联不绝”,先后出了六名进士、十六名举人、八名明经、两名武举。“人材辈出,科第蝉联不绝”,“名臣大儒,布满朝野”。至于能诗善书、名医巧匠,更代不乏人。元代著名书法家、翰林学士赵孟頫(子昂),著名藏书家杨维桢(廉夫)等人,或来七宝以诗画会友,或结庐侨寓于镇。
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欧洲人殖民到美洲后,辣椒在1493年率先传入欧洲,大约1583年-1598年传入日本。
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写的《遵生八笺》(1591年):“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椒是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
辣椒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名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另一条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
到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相较之下,四川地区食用辣椒的记载稍晚,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可能是在嘉庆末期。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椒才变得普遍起来,以至“山野遍种之”。
据说,1912年,美国制药师斯科维尔发明了测定辣度的方法。辣度数值越高,辣椒就越辣。我国一些名牌辣椒的辣度如下:四川海天椒、黄金椒10.6万,贵州七星椒6.0万,湖南小米椒3.0万,云南朝天椒2.25万,陕西线椒1.5万。
青椒,别名大椒、灯笼椒、柿子椒等,又叫甜椒、菜椒。青椒果实较大,辣味较淡甚至根本不辣,用作蔬菜食用而不是作为调味料。青椒是辣椒的一种,经过长期栽培驯化和人工选择,使果实发生了体积增大,果肉变厚,辣味消失,心皮及子房腔数增多等变化。它翠绿鲜艳,不但能自成一菜,还被广泛用于配菜。现实时空里,中国于100多年前引入青椒。
另两种,说是蔬菜,不如说是作物更妥当。
一种是马铃薯。马铃薯是茄科茄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蛋等。
马铃薯原来生长在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热带高原地带和智利北部南回归线南北的高原地带。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
荷兰人斯特儒斯在1650年访问荷兰占领下的台湾,他注意到荷兰人引进的马铃薯已经在台湾种植。
马铃薯在近百余年内虽然成为西方世界各国人民最主要的辅助食物,但历史上由于马铃薯味淡,遭到了欧亚人民的长期“歧视”。
“贫民悉以为食。亦多饲猪”。“其深山苦寒之区,稻麦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洋芋,种时用草薪,经火烧,则大获。夏种秋收,春种夏收。”综观许多方志及其他记载,凡土壤贫瘠,气温较低,其他粮食作物不易生长的高寒山区,却成了马铃薯传播繁衍之区。三百余年内对我国瘠土的利用,发生很大的功效。
另一种重要作物,就是花生。花生,又名长寿果、番豆、落花生、长生果等。花生为豆科作物,是优质食用油的主要油料品种之一。
一般认为,花生原产秘鲁和巴西,在秘鲁沿海地带的史前废墟中发现大量古代花生,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年,古印第安人称之为“安胡克”。同时,中国也有可能是花生原产地之一。1958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洋原始社会遗址中,和1961年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曾发掘出炭化花生种子。此外广西、云南、江西等地也曾报告过于花生形态极为相似的野生植物。2007年经西安文保中心专家确认,距今2100年前的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农作物里,已经出现了花生。
然而今天广泛种植的,则是南美引进无疑。明末清初,中国沿海地区花生种植较为普遍,多次从南美洲引种花生品种。福州王世懋的《学圃杂疏》,原序写于万历丁亥1587年:“香芋、落花生产嘉定。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具有确定年份的证据是嘉靖戊戌1538年的《常熟县志》的物产之中已经列有落花生。
《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的影响》一文认为,我国第二个长期粮食生产的革命,开始在16世纪,美洲传入的四种农作物,花生、甘薯、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华四百余年来,对沙地、瘠壤、不能灌溉的丘陵、甚至高寒的山区的利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食油来源。这四种美洲作物长期间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积累影响,不得不说,是“革命”性的。
黄复华在用自己的努力,加速在大明推广和传播这四种优秀的作物。而西红柿,辣椒和青椒,无疑也是很好的蔬菜和调料。在黄复华的明朝资金来源中,它们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
船头轻轻碰在石拱桥下,没于水下的青石台阶上,引起小船一阵轻晃。
“方公子,我们到了。”说完,船家一个健步踏上岸去,把手中的缆绳系在岸边露出水面的木桩上。
方以智一把掀开布帘,弯腰走出船舱,立于船头,四下打量这繁华之地——江南名镇七宝。
方以智,字密之,生于1611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方氏是桐城地区的名门望族。曾祖父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精通医学、理学,并且学习诸子百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著有记录赴东林讲学的《东游记》等。祖父方大镇在万历年间,曾任大理寺左少卿,著作数百卷。方学渐的耿定理,《明儒学案》把他列入《泰州学案》。外祖父吴应宾,精通释儒,著有《学易全集》、《三一斋稿》等。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通医学、地理、军事,并且较早地接触西学,主张研习经世致用的知识。
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他从小由母亲和姑姑方维仪,当时有名的女诗人,一起抚养长大。除了家学,他所授业的老师也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由于其祖辈都直接或间接和东林党有关系,他从小也养成了关心时世的习惯。十四岁时,曾徒步到数百里外的考场参加会试,以此来磨炼意志。
从去年起,在为祖父守孝一年后,方以智开始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四处交游,结识学友。
“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七宝镇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二兄弟。两兄弟出身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显赫贵族,祖父就是大都督,丞相陆逊。后来,二陆被司马颖杀害,临刑前,陆机曾悲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留下了“华亭鹤唳”的典故。后来,其后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为陆宝院。陆宝院三移其址,因为吴越王钱镠赠经留言,而改称七宝寺,最后迁到了蒲汇塘之北,“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于宋初形成了七宝镇。
明太祖时,松江府管辖华亭(即松江县)、上海两县,明嘉靖二十一年,又割华亭、上海分置青浦县,此时,七宝镇属于青浦县。到了明万历元年,又以蒲汇塘和横沥河为界,七宝镇分属华亭,上海、青浦三县分治。具体分设为南为华亭县,北为青浦,过横沥河为上海县。
虽然三县分治,但七宝镇的地域划分在明代已十分明确。东到横泾(现新泾港),西到小涞港,北到观音堂(沪青平公路),南到顾司徒庙(顾戴路)。这一镇域历经几百年,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七宝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桥梁林立。镇中有自西而东的蒲汇塘,为太湖水系之一,在明朝时阔约十四丈,深达二丈,是全镇的干流。镇的左边有南北向的横沥塘,北接吴淞江,南连黄浦江。在明代,七宝已是经济发达,赋税倚重之地了。“田赋百万,非一令所能经理”,所以将七宝分为三县分治,各收赋税。
商业繁荣,势必促进文化发展。明代,七宝“科甲蝉联不绝”,先后出了六名进士、十六名举人、八名明经、两名武举。“人材辈出,科第蝉联不绝”,“名臣大儒,布满朝野”。至于能诗善书、名医巧匠,更代不乏人。元代著名书法家、翰林学士赵孟頫(子昂),著名藏书家杨维桢(廉夫)等人,或来七宝以诗画会友,或结庐侨寓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