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嵊泗列岛是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中心点,长江、钱塘江的交会处,为沪、杭、甬之屏障。她区位优越,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地灵人杰,港口、渔业的优势独特。嵊泗县全县404个岛屿,星罗棋布镶嵌于8747平方公里的碧波、绿壤和金沙之间,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16个住人岛屿,约有8.2万人口。其中,泗礁岛是全县最大的岛,25.88平方公里。
元明时期,嵊泗列岛属宁波府定海县。由于明初的海禁,到了崇祯三年的时候,只有泗礁,枸杞,嵊山等几个大岛上还剩下几十户居民以打渔为生。
这么一个好地方,正是黄复华心中理想的第二个根据地。除了建立军港,控制海域,同时用以练兵之外,黄复华还准备开春后把一些流民招募到嵊泗岛,除了种植一些新品种蔬菜之外,最主要的是大面积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红薯。
红薯,又称番薯、甘薯、山芋、金薯、红苕等,旋花科一年生植物。红薯是高产稳产的一种作物,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病虫害较少等特点,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亩产可达数千公斤。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红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
《明朝可以免于灭亡的十次机会》认为:“明朝末年,关中持续八年大旱,闹的民变四起。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起义,天下大乱。明朝曾一度取得平叛胜利,收复张献忠,击败李自成,赢得了一时的安定,但天灾持续,明朝又没有采取措施进行赈济,导致民变再生,李自成东山再起。最终灭亡明朝。”
那时,红薯还没有在长江以北的内陆地区得到推广。否则,高产抗旱的红薯就能不让关中人民挨饿,这样也许就能改变历史进程。
1631年2月25日,崇祯四年的正月廿五日,对应现代的时间是2007年的2月25日,正月初八。
昨天下午,黄复华回老家过完了春节,借口上班回到了上海。明朝人虽然生活艰苦,但年味却很浓。加上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农活,都是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才会开始外出。
崇祯四年的正月廿五日,天气晴朗,蓝天与碧海在遥远的天际相接,白云飘荡其间,令人心旷神怡。和煦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泛起点点金光。
黄复华带领着全部的海上家当,带足了各类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向着嵊泗列岛进发,开始踏上开辟嵊泗根据地的征程。天才蒙蒙亮,一艘乌艚战船,两艘武装沙船和三艘小船组成的船队就从崇明岛出发,向嵊泗列岛的枸杞岛进发。
枸杞岛,有个山峰叫五里碑,上有一块的巨石,刻着“山海奇观”四个笔力刚劲的大字。这里还有个传说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倭寇猖獗,岛上居民深受其害。朝廷派浙江指挥使侯继高带兵前来进剿。可是倭寇十分狡猾,流窜海上,形踪飘忽,官兵想找到他们如同大海里捞针一般困难。有一天,侯继高从他夫人处得到灵感,想出一条声东击西的妙计。第二天,侯继高表面上乘坐官船,带着夫人和大批亲随,大张旗鼓,去普陀山烧香拜佛,游玩。倭寇得知侯继高在普陀山闲住,便想乘机出来活动。倭寇们撑着快船,往嵊泗洋面窜去。侯继高暗中派出的探子很快将倭寇的去向报到普陀山。
侯继高率领官兵悄悄来到嵊山岛旁边的枸杞岛,随时准备出击在嵊山岛的倭寇。两岛之间只隔一道海峡,风向好的话,木帆船只须半个时辰就可到达。侯继高请来几位老渔民,向他们打听嵊山岛的地形情况。正说着,忽听得船桅上的鳌鱼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一位老渔民说:“这回倭寇要倒霉了!”
原来嵊山岛有两个可以泊船的海湾,一个叫箱子岙,一个叫泗洲塘。箱子岙朝西北,而泗洲塘朝东南。所以船只到嵊山避风,总是东南风停在箱子岙,而西北风泊泗洲塘。现在风向转了,刮起了东南风,倭寇的船都在泗洲塘,如不及时转移,肯定会发生危险。
侯继高听老渔民这样一说,连忙点起战船,带了硫磺、硝石等火器,朝泗洲塘猛扑过去。倭寇头领正喝得醉醺醺的,发现风向转了,连忙命令倭寇转移泊船地方。正忙乱间,忽听得海面上响起一阵喊杀声,一团团火球直朝船上射来。风助火势,大火迅速蔓延,倭寇的船队顿时成了一片火海。风,火,浪,三路夹攻,不一会,倭寇全军覆没。第二天,风过天晴,侯继高乘兴登五里碑岗峰顶,环望壮丽的海天景色,欣然命笔,写下了“山海奇观”四个大字,令工匠刻于此处。
按下这边的黄复华意气奋发不说,在海上离他不到百里的地方,另一支队伍的领头人也正在豪情万丈地畅想未来。
李锦制,原是金山卫的一名普通军户,祖上三代都是从军。
李锦制为人豪爽,在普通军户中也很有人缘。但是,二十来岁时,李锦制参与了一次闹饷事件,起了不大不小的领导作用。事后,李锦制就被追究了,上头派人抓他。有朋友事先通知了李锦制,于是他先一步领着三个参与的好友,驾驶一艘小船,就逃亡出海。
后来,机缘巧合,投入了盘踞于灵龟岛(嵊泗列岛最南边的其中一个小岛)的一股海匪势力。李锦制和伙伴们经历多次战斗,在狂风险浪中数度生还,积下许多战功和人脉。终于在这个冬天,前老大因为年龄大,身体弱,旧伤复发,加上感染风寒,病情延绵不起,没挨到过年,就去了。经过大家推举,李锦制成了这股近百人的海匪的新头领。
今天,李锦制领着大伙儿在年后第一次出海。大家心里也清楚,正月还没过完,出海跑船的很少,没指望做上买卖,也有着陪新老大巡视自家地盘的意思。
从崇明出发,经过近八个小时的航行,黄复华和他的船队离目的地只剩下一个小时多的航程,不到二十里。
远处,一艘小渔船驶来,看到这么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船上的渔民估计心里害怕,马上就掉头远去,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李锦制领着手下们到海贸航线上平常的几个伏击点转了转,没见有什么目标,吩咐大伙儿掉头返航。
这时,边上的一个眼尖的手下,杨早,大声叫了起来:“老大,小孙他们的哨船回来了!速度这么快,肯定是有情况!”
“大伙儿迎上去!”
两边不一会就遇上了,这边哨船上的小孙大声通报:“李老大,发现崇明方向来的一只船队,三四百料的大船三艘,还有不足百料的小船三艘。打着黄氏的旗号,船上好象还有水军随船保护。”
周孔徒是跟着李锦制一起从金山卫出来的老伙伴了,这时近前对李锦制说:“大哥,这目标有点大啊。咱这回出来的也就六十多号人,两三百料的船两艘,其它各色小船不到十艘。恐怕是吃不下呀!”
“哈哈。三弟,这就是你不如大哥的地方了。这块肥肉,对我们正合适。我们没必要把肉都吃下去。只要我们集中所有力量,盯住并拿下一艘大船,然后划走。到时哪怕上头没货,就这船不也值个几百两银子的!”
“再说了,就崇明那里,张死人(指千户张四正)的手下有什么厉害角色?他能有佛郎机炮,或是火箭来攻我们,还是我们怕他来剿吗?!”
李锦制的一番话,说得一众海匪都兴致高涨,大声叫好。于是,跟着那只哨船,海匪们就向黄氏船队扑去。
“首长,发现有十多艘船向我们快速驶来!”
黄复华听了报告,马上拿起自己的现代军用望远镜向着发现情况的地方观察。在这晴朗的海上,高倍望远镜下,一里外的船只情况看得非常清楚。黄复华甚至看清了有个挥舞着大刀,兴奋喊叫的海盗是个独眼龙!
“所有船只加快速度,保持当前方向继续航行,别掉队!”
虽然船队开始加速,但有着几艘小船的拖累,还是被海匪的船队更靠近了,现在两支船队相距都不足一里地了。
不过,在追击过程中,海匪的队伍也自然地拉开了距离,两艘大船和两三快船在前,其余的被拉下了百十米。
第一次参与海上作战的黄复华,心里自然也很紧张。不过,对方实力并不占优势,自己还有利用便携时空门金蝉脱壳的最后保命手段,紧张感小了不少。
努力控制着双腿不再微微颤抖,对着同样有些紧张的一众部下喊:“贼寇真是狗胆包天,这么几个就赶着来送死。都别用燃烧弹,人杀了,给我把船留下!”
“是。”大伙儿连声应和。领头的说得轻松,看到自家实力确实强过对手,大家的心情都放松了一些。
元明时期,嵊泗列岛属宁波府定海县。由于明初的海禁,到了崇祯三年的时候,只有泗礁,枸杞,嵊山等几个大岛上还剩下几十户居民以打渔为生。
这么一个好地方,正是黄复华心中理想的第二个根据地。除了建立军港,控制海域,同时用以练兵之外,黄复华还准备开春后把一些流民招募到嵊泗岛,除了种植一些新品种蔬菜之外,最主要的是大面积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红薯。
红薯,又称番薯、甘薯、山芋、金薯、红苕等,旋花科一年生植物。红薯是高产稳产的一种作物,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病虫害较少等特点,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亩产可达数千公斤。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红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
《明朝可以免于灭亡的十次机会》认为:“明朝末年,关中持续八年大旱,闹的民变四起。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起义,天下大乱。明朝曾一度取得平叛胜利,收复张献忠,击败李自成,赢得了一时的安定,但天灾持续,明朝又没有采取措施进行赈济,导致民变再生,李自成东山再起。最终灭亡明朝。”
那时,红薯还没有在长江以北的内陆地区得到推广。否则,高产抗旱的红薯就能不让关中人民挨饿,这样也许就能改变历史进程。
1631年2月25日,崇祯四年的正月廿五日,对应现代的时间是2007年的2月25日,正月初八。
昨天下午,黄复华回老家过完了春节,借口上班回到了上海。明朝人虽然生活艰苦,但年味却很浓。加上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农活,都是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才会开始外出。
崇祯四年的正月廿五日,天气晴朗,蓝天与碧海在遥远的天际相接,白云飘荡其间,令人心旷神怡。和煦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泛起点点金光。
黄复华带领着全部的海上家当,带足了各类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向着嵊泗列岛进发,开始踏上开辟嵊泗根据地的征程。天才蒙蒙亮,一艘乌艚战船,两艘武装沙船和三艘小船组成的船队就从崇明岛出发,向嵊泗列岛的枸杞岛进发。
枸杞岛,有个山峰叫五里碑,上有一块的巨石,刻着“山海奇观”四个笔力刚劲的大字。这里还有个传说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倭寇猖獗,岛上居民深受其害。朝廷派浙江指挥使侯继高带兵前来进剿。可是倭寇十分狡猾,流窜海上,形踪飘忽,官兵想找到他们如同大海里捞针一般困难。有一天,侯继高从他夫人处得到灵感,想出一条声东击西的妙计。第二天,侯继高表面上乘坐官船,带着夫人和大批亲随,大张旗鼓,去普陀山烧香拜佛,游玩。倭寇得知侯继高在普陀山闲住,便想乘机出来活动。倭寇们撑着快船,往嵊泗洋面窜去。侯继高暗中派出的探子很快将倭寇的去向报到普陀山。
侯继高率领官兵悄悄来到嵊山岛旁边的枸杞岛,随时准备出击在嵊山岛的倭寇。两岛之间只隔一道海峡,风向好的话,木帆船只须半个时辰就可到达。侯继高请来几位老渔民,向他们打听嵊山岛的地形情况。正说着,忽听得船桅上的鳌鱼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一位老渔民说:“这回倭寇要倒霉了!”
原来嵊山岛有两个可以泊船的海湾,一个叫箱子岙,一个叫泗洲塘。箱子岙朝西北,而泗洲塘朝东南。所以船只到嵊山避风,总是东南风停在箱子岙,而西北风泊泗洲塘。现在风向转了,刮起了东南风,倭寇的船都在泗洲塘,如不及时转移,肯定会发生危险。
侯继高听老渔民这样一说,连忙点起战船,带了硫磺、硝石等火器,朝泗洲塘猛扑过去。倭寇头领正喝得醉醺醺的,发现风向转了,连忙命令倭寇转移泊船地方。正忙乱间,忽听得海面上响起一阵喊杀声,一团团火球直朝船上射来。风助火势,大火迅速蔓延,倭寇的船队顿时成了一片火海。风,火,浪,三路夹攻,不一会,倭寇全军覆没。第二天,风过天晴,侯继高乘兴登五里碑岗峰顶,环望壮丽的海天景色,欣然命笔,写下了“山海奇观”四个大字,令工匠刻于此处。
按下这边的黄复华意气奋发不说,在海上离他不到百里的地方,另一支队伍的领头人也正在豪情万丈地畅想未来。
李锦制,原是金山卫的一名普通军户,祖上三代都是从军。
李锦制为人豪爽,在普通军户中也很有人缘。但是,二十来岁时,李锦制参与了一次闹饷事件,起了不大不小的领导作用。事后,李锦制就被追究了,上头派人抓他。有朋友事先通知了李锦制,于是他先一步领着三个参与的好友,驾驶一艘小船,就逃亡出海。
后来,机缘巧合,投入了盘踞于灵龟岛(嵊泗列岛最南边的其中一个小岛)的一股海匪势力。李锦制和伙伴们经历多次战斗,在狂风险浪中数度生还,积下许多战功和人脉。终于在这个冬天,前老大因为年龄大,身体弱,旧伤复发,加上感染风寒,病情延绵不起,没挨到过年,就去了。经过大家推举,李锦制成了这股近百人的海匪的新头领。
今天,李锦制领着大伙儿在年后第一次出海。大家心里也清楚,正月还没过完,出海跑船的很少,没指望做上买卖,也有着陪新老大巡视自家地盘的意思。
从崇明出发,经过近八个小时的航行,黄复华和他的船队离目的地只剩下一个小时多的航程,不到二十里。
远处,一艘小渔船驶来,看到这么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船上的渔民估计心里害怕,马上就掉头远去,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李锦制领着手下们到海贸航线上平常的几个伏击点转了转,没见有什么目标,吩咐大伙儿掉头返航。
这时,边上的一个眼尖的手下,杨早,大声叫了起来:“老大,小孙他们的哨船回来了!速度这么快,肯定是有情况!”
“大伙儿迎上去!”
两边不一会就遇上了,这边哨船上的小孙大声通报:“李老大,发现崇明方向来的一只船队,三四百料的大船三艘,还有不足百料的小船三艘。打着黄氏的旗号,船上好象还有水军随船保护。”
周孔徒是跟着李锦制一起从金山卫出来的老伙伴了,这时近前对李锦制说:“大哥,这目标有点大啊。咱这回出来的也就六十多号人,两三百料的船两艘,其它各色小船不到十艘。恐怕是吃不下呀!”
“哈哈。三弟,这就是你不如大哥的地方了。这块肥肉,对我们正合适。我们没必要把肉都吃下去。只要我们集中所有力量,盯住并拿下一艘大船,然后划走。到时哪怕上头没货,就这船不也值个几百两银子的!”
“再说了,就崇明那里,张死人(指千户张四正)的手下有什么厉害角色?他能有佛郎机炮,或是火箭来攻我们,还是我们怕他来剿吗?!”
李锦制的一番话,说得一众海匪都兴致高涨,大声叫好。于是,跟着那只哨船,海匪们就向黄氏船队扑去。
“首长,发现有十多艘船向我们快速驶来!”
黄复华听了报告,马上拿起自己的现代军用望远镜向着发现情况的地方观察。在这晴朗的海上,高倍望远镜下,一里外的船只情况看得非常清楚。黄复华甚至看清了有个挥舞着大刀,兴奋喊叫的海盗是个独眼龙!
“所有船只加快速度,保持当前方向继续航行,别掉队!”
虽然船队开始加速,但有着几艘小船的拖累,还是被海匪的船队更靠近了,现在两支船队相距都不足一里地了。
不过,在追击过程中,海匪的队伍也自然地拉开了距离,两艘大船和两三快船在前,其余的被拉下了百十米。
第一次参与海上作战的黄复华,心里自然也很紧张。不过,对方实力并不占优势,自己还有利用便携时空门金蝉脱壳的最后保命手段,紧张感小了不少。
努力控制着双腿不再微微颤抖,对着同样有些紧张的一众部下喊:“贼寇真是狗胆包天,这么几个就赶着来送死。都别用燃烧弹,人杀了,给我把船留下!”
“是。”大伙儿连声应和。领头的说得轻松,看到自家实力确实强过对手,大家的心情都放松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