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面前站立的这个猥琐汉子,何灌不禁感到奇怪,徐卫这小子搞什么?这样的人都能当兵吃饷?转念一想,也替他感到为难,朝廷给的待遇实在太低了一些,要不是有斩级赏钱撑场面,恐怕连这样的人都招不来。
“你是徐九部下?你们乡勇营现在何处?你又怎么到了东京?”何灌问道。
对方从怀里取出一封:“小人是徐指挥使麾下都头李贯,奉命前来东京求见太尉。若不是张枢密帮忙,险些进不来!”
“本官在问你话!”何灌皱眉道。
李贯一个激灵,赶紧双手把信奉上:“我部与女真人遭遇,打了一仗,现已向西转进,寻找种少保部会师。小人奉指挥使军令,有书信一封在此,请太尉过目。”
何灌接过信,关切道:“哦?与金军遭遇?战况如何?”
李贯将战况详细报告给何灌,后者听罢大感意外。徐卫的乡勇营竟歼灭了一千余金军?确定是一千余金军?没有虚报?李贯再三保证,都有敌人级为证,绝无半点虚假。何灌大喜过望,拆开徐卫书信读了起来。
在信中,徐卫并无支言片语提到自己的战功,反倒是建议何灌:女真人肯定会威胁东京,但眼下都城之外已经云集数十万勤王之师。金军必然不会来强攻,多半是会提出议和条件,逼迫朝廷接受。但金军粮草已经不济,他与种师道会合后,金军不知虚实,只要再咬牙撑一阵,敌必退无疑。
何灌看罢书信,一声长叹。难得这小子如此用心,可惜啊,你们在前头流血牺牲,后头尽在干些拆台子捅棍子的事。官家被急昏了头,居然派郭药师出使金营,那厮至今没有任何消息传回来,怕只怕……
“你回去告诉徐九,千万不可与敌硬拼。我这边会想办法支援他。”何灌起身取过宝剑系在腰上,大声说道。李贯领命告辞而去,何灌刚要出门。外头又报来,太常少卿李纲求见。李纲?在这个档口,他来作甚?
大宋宣和七年岁末,作为这个国家至高权力的中枢,汴京内廷被一片投降逃跑的氛围笼罩着。朝中重臣,包括几名宰相在内,纷纷建议官家留太子监国,南逃江淮地区。但以李纲等人为的忠直之臣冒死力谏,赵佶左右为难,进退不得。
而就在此时,压垮这位道君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出现了。郭药师奉诏出使金营后,倒也的的确确向金国二太子斡离不转达了宋廷方面求和的意思。但斡离不此时野心勃勃,丝毫没有议和之心。况且郭药师初为辽将,就与女真人作战,后来投降大宋,再度与女真人为敌,如今还敢来充任使节,你当我女真人的战刀不利么?斡离不一怒,又要来一个斩将祭旗。
郭药师倒也有几分胆色,面对明晃晃的弯刀稳如泰山,只一句“太子若取药师之,无异自损十万雄兵”,就迫得金国二太子放下屠刀,追问缘由。郭药师这才回答说“两河虚实,我尽知之,愿助太子一臂之力”。斡离不疑其言,并未深信,但也没有杀他,只是扣留军中,散播消息,言大宋燕山副守郭药师已归顺大金,企图瓦解大宋军心。
赵佶闻讯,万念俱灰,连骂也懒得骂了,仓皇准备南逃。但哪怕在这种关头,他也没有忘记保持自己的“明君”形象,在给太子监国的诏书中标明,“此非左右大臣建明,出自朕意”。意思就是说,不是大臣逼我,我才命太子监国的,是我自己觉得用人不当,把国家弄到这个地步,心中有愧,才将权力交给储君。
可你交倒是全交啊,太子监国只是暂时的,你还是霸着皇位没挪窝呀。朝野人心不稳,在京大臣绝大多数都在收拾行装,准备跟随皇帝南逃。李纲等人察觉到危险,决定立即行动逼迫赵佶退位。因赵佶只要还是皇帝,文武大臣跟随他南逃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如果拥立新君,谁还有借口出逃?
给事中吴敏第一个难,上奏请求赵佶禅位,并援引李纲的言论。可悲的是,他说动赵佶的手段必须借助这位道君皇帝崇信的怪力乱神之说:“神霄万寿宫所谓长生大帝君者,陛下是也。必有青华帝君(太子赵桓)以助之,其兆已现于此。”赵佶闻言,只是长叹数声,若有所思。后又召李纲上殿,李纲倒的确是个忠心为国的君子之臣,刺破手臂写下血书,言明利害关系,顿叩求赵佶禅位。
赵佶急欲南逃,无心和这帮主战派大臣纠缠,遂答应禅位。可诏书送到赵桓面前,这位储君并没有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一推二拒三接受,而是真心不想在这个时候坐上龙椅,因为他明白,一旦登上皇位,他老子留给他的,并不是一个歌舞升平,四海臣服的大帝国,而是一副烂摊子!他再三推辞,甚至因为急怒攻心而病倒。可君无戏言,九五至尊的位置你坐也得坐,不坐也得坐!
宣和七年的最后一天,赵佶命人“押”来太子,正式传位于他,强行将黄袍披在他身上。可笑的是,当年赵家老祖宗赵匡胤也是被强行黄袍加身,可那是半推半就,心里暗爽。赵桓却是满腹委曲,真心推辞。现在御袍披在身上,只等正式登基,接受群臣朝贺,他便大宋第九代君王。
文德殿上,身披黄袍的赵桓面无表情地接受着李纲等一班主战派大臣非正式的朝贺。这位二十五岁的新君,与其父一样,生得唇红牙白,风流倜傥,翩翩佳公子,真真赵王孙。看着殿下大臣,他心乱如麻,根本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前途在哪里。
“陛下!新君即位,当升赏群臣,大赦天下,鼓舞三军士气。臣等愿追随陛下,虽肝脑涂地,九死不悔!”李纲的形象,让人很难将他和民族英雄联系起来。如果不是一身官袍,这位不到五十岁,满面风霜,布满皱纹,须花白的老者,看起来与农家老丈无异。
“你是徐九部下?你们乡勇营现在何处?你又怎么到了东京?”何灌问道。
对方从怀里取出一封:“小人是徐指挥使麾下都头李贯,奉命前来东京求见太尉。若不是张枢密帮忙,险些进不来!”
“本官在问你话!”何灌皱眉道。
李贯一个激灵,赶紧双手把信奉上:“我部与女真人遭遇,打了一仗,现已向西转进,寻找种少保部会师。小人奉指挥使军令,有书信一封在此,请太尉过目。”
何灌接过信,关切道:“哦?与金军遭遇?战况如何?”
李贯将战况详细报告给何灌,后者听罢大感意外。徐卫的乡勇营竟歼灭了一千余金军?确定是一千余金军?没有虚报?李贯再三保证,都有敌人级为证,绝无半点虚假。何灌大喜过望,拆开徐卫书信读了起来。
在信中,徐卫并无支言片语提到自己的战功,反倒是建议何灌:女真人肯定会威胁东京,但眼下都城之外已经云集数十万勤王之师。金军必然不会来强攻,多半是会提出议和条件,逼迫朝廷接受。但金军粮草已经不济,他与种师道会合后,金军不知虚实,只要再咬牙撑一阵,敌必退无疑。
何灌看罢书信,一声长叹。难得这小子如此用心,可惜啊,你们在前头流血牺牲,后头尽在干些拆台子捅棍子的事。官家被急昏了头,居然派郭药师出使金营,那厮至今没有任何消息传回来,怕只怕……
“你回去告诉徐九,千万不可与敌硬拼。我这边会想办法支援他。”何灌起身取过宝剑系在腰上,大声说道。李贯领命告辞而去,何灌刚要出门。外头又报来,太常少卿李纲求见。李纲?在这个档口,他来作甚?
大宋宣和七年岁末,作为这个国家至高权力的中枢,汴京内廷被一片投降逃跑的氛围笼罩着。朝中重臣,包括几名宰相在内,纷纷建议官家留太子监国,南逃江淮地区。但以李纲等人为的忠直之臣冒死力谏,赵佶左右为难,进退不得。
而就在此时,压垮这位道君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出现了。郭药师奉诏出使金营后,倒也的的确确向金国二太子斡离不转达了宋廷方面求和的意思。但斡离不此时野心勃勃,丝毫没有议和之心。况且郭药师初为辽将,就与女真人作战,后来投降大宋,再度与女真人为敌,如今还敢来充任使节,你当我女真人的战刀不利么?斡离不一怒,又要来一个斩将祭旗。
郭药师倒也有几分胆色,面对明晃晃的弯刀稳如泰山,只一句“太子若取药师之,无异自损十万雄兵”,就迫得金国二太子放下屠刀,追问缘由。郭药师这才回答说“两河虚实,我尽知之,愿助太子一臂之力”。斡离不疑其言,并未深信,但也没有杀他,只是扣留军中,散播消息,言大宋燕山副守郭药师已归顺大金,企图瓦解大宋军心。
赵佶闻讯,万念俱灰,连骂也懒得骂了,仓皇准备南逃。但哪怕在这种关头,他也没有忘记保持自己的“明君”形象,在给太子监国的诏书中标明,“此非左右大臣建明,出自朕意”。意思就是说,不是大臣逼我,我才命太子监国的,是我自己觉得用人不当,把国家弄到这个地步,心中有愧,才将权力交给储君。
可你交倒是全交啊,太子监国只是暂时的,你还是霸着皇位没挪窝呀。朝野人心不稳,在京大臣绝大多数都在收拾行装,准备跟随皇帝南逃。李纲等人察觉到危险,决定立即行动逼迫赵佶退位。因赵佶只要还是皇帝,文武大臣跟随他南逃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如果拥立新君,谁还有借口出逃?
给事中吴敏第一个难,上奏请求赵佶禅位,并援引李纲的言论。可悲的是,他说动赵佶的手段必须借助这位道君皇帝崇信的怪力乱神之说:“神霄万寿宫所谓长生大帝君者,陛下是也。必有青华帝君(太子赵桓)以助之,其兆已现于此。”赵佶闻言,只是长叹数声,若有所思。后又召李纲上殿,李纲倒的确是个忠心为国的君子之臣,刺破手臂写下血书,言明利害关系,顿叩求赵佶禅位。
赵佶急欲南逃,无心和这帮主战派大臣纠缠,遂答应禅位。可诏书送到赵桓面前,这位储君并没有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一推二拒三接受,而是真心不想在这个时候坐上龙椅,因为他明白,一旦登上皇位,他老子留给他的,并不是一个歌舞升平,四海臣服的大帝国,而是一副烂摊子!他再三推辞,甚至因为急怒攻心而病倒。可君无戏言,九五至尊的位置你坐也得坐,不坐也得坐!
宣和七年的最后一天,赵佶命人“押”来太子,正式传位于他,强行将黄袍披在他身上。可笑的是,当年赵家老祖宗赵匡胤也是被强行黄袍加身,可那是半推半就,心里暗爽。赵桓却是满腹委曲,真心推辞。现在御袍披在身上,只等正式登基,接受群臣朝贺,他便大宋第九代君王。
文德殿上,身披黄袍的赵桓面无表情地接受着李纲等一班主战派大臣非正式的朝贺。这位二十五岁的新君,与其父一样,生得唇红牙白,风流倜傥,翩翩佳公子,真真赵王孙。看着殿下大臣,他心乱如麻,根本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前途在哪里。
“陛下!新君即位,当升赏群臣,大赦天下,鼓舞三军士气。臣等愿追随陛下,虽肝脑涂地,九死不悔!”李纲的形象,让人很难将他和民族英雄联系起来。如果不是一身官袍,这位不到五十岁,满面风霜,布满皱纹,须花白的老者,看起来与农家老丈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