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封爵镇南王
何谦道:“莫非叔宝要北上?”
“非是北上,乃是东进!”
“东进?”
“不错!”
刘召道:“晋将亡,晋国各谋生路的人不在少数,召这一次南下,定斩获不俗。”
听到这里何谦更是骇然,东晋的情况有多少恶劣,何谦其实也非常清楚。像出身义阳周氏周勰本无反意,但是为了保全家人,只得委身从贼。现在魏国兵马大举南下,那么投降孙泰也是投降,投降魏国也是投降,更何况投降魏国也可以获得一个官身?
在这个时候,大厦将倾,谁不会谋取自己的前程?
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忠诚,就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一旦筹码够了,那么背叛起来,也没有任何压力。汪精卫为何降日当汉奸?还不是因为他是国民党总裁,却被老蒋死死的压制住,没有实权,不甘心居屈人下而已。
何谦再一次冷哼一声:“这些多余的废话就不用继续说下去了,想必贵使前来可是带了条件来谈的,直接把条件说出来,合适就谦就改旗易帜,如果不合适大家就战场上见!”
刘召听着这话,却是没有表现什么意外之色,依旧是面带微笑道:“既然何帅急着想要知道我们的条件,那么我也就不再多说了!条件有三个,其一,转武为文,一州刺史之位,掌民政,州限江、交、广、荆、益可任取其一。”
何谦道:“此不妥,谦出身虽然卑微,但是也算乞活将门,对于民政陌生,却熟悉军务。”
乱世之中,有兵有将才是草头王,没有兵马,谁会正眼看你?这点何谦看得比较通透。
刘召道:“其二,所部改编,按照魏国军制编为一军,下辖三营,何帅可为寇军将军,所部驻防朔州。”
何谦摇头道:“那其三呢?比如一州之督护?”
“督护倒不可能了!”刘召道:“我大魏没有督护之职,将军若选其三,那就是封爵南充郡公,赐田三千亩,食邑四千户,赏三千万钱。”
何谦开始深思起来,封爵南充郡公,食邑四千户,赏钱三千万。听上去似乎不错,事实上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坑。魏国的王爵爵位虽然没有晋国多,可是候爵以上却多达四千余位,至于伯、子、男这些爵位都加上,至少一万出头。任何东西只要多了,都是白菜价了。爵位也是一样的。
何谦其实也知道魏国的一些情况,像爵位这个东西在东晋非常值钱,也有特权,可是在魏国却仅有一份俸禄。既没有插手朝政的权力,也不可以影响封邑的政务,完全就是罢设。至于食邑的收入,魏国和晋国其实都差不多。晋国的税重,但是人均地少,而魏国四千户所拥有的土地,至少是东晋万户自耕农所拥有的田地。咸和五年(330)实行丁赋,一亩三升。三四六年后改行口税,一口三斛。就是每个人收三石粮食,四千户按照每户五人计算,这一年下来就可以收六万石粮食,每石粮食均价六百钱,每年就可以收三千六百万钱的税。当然除了田税,还有服役,在役法上,东晋规定“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丁”,这与西晋同。“男年十六亦**,年十八正课,六十六免课”。这比西晋役及十三岁以上要轻。特别是关于“其男丁,每岁役不过二十日”,已开北朝与隋朝规定每年役期之端,二十日与隋同。另有“又率十化,难于沟通,往往产生误解。同时,这些部族又被特殊的地理因素分割在不同的闭塞地带。最终在南北朝时期了奴隶制的部落联盟越裳。当然这个越裳此时还不算是国家,只是一个统一语系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内也争战不休。
在这个时代,冉明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拓展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东南亚不说了,冉明势在必得,至于整个中南半岛,冉明更看重的还是后世的缅甸。缅甸不仅拥有出海口和天然良港,有了缅甸,就可以把印度洋控制为魏国的内湖。
要看中国历史其实也很容易发现,在三国之前,中国所谓的核心地带,也其实就是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对于长江之南,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控制。可是孙坚在江东崛起,他们孙氏数代经营,把百越杀得七零八落,有效的融合了百越诸蛮,把汉化深入地方。而赵佗,把岭南纳入中华传统势力圈,自然也功不可没。
所以在统一之战,那些有割据之心的军阀,冉明也不打算斩尽杀绝,而是准备利用他们继续开拓疆土。如果何谦愿意放弃部分权力,消除自立之心,冉明少不得会给他一个军的编制,即使改制后,也至少是一个中将军长。然而何谦却选择继续割据,那么就容不得他了。如果愿意接受冉明的安排,率部进驻越裳,冉明固然会在后面给他一定的器械和粮食的支持。
冉明采取曲线的形式扩张,其实是有他的理由的。人都是自私的,秦军征南大军在岭南其实最开始非常苦逼,虽然秦军战斗力强悍,但是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随着秦朝失去对征南军团的控制,赵佗上位,就有了自立之心。所以加速与土著民族的融合,把岭南土著民族融合在一起了。当然孙氏也是如此。人只有在自己关系着自己利益时,才会尽心尽力。当何谦为了控制越裳,肯定会融合越裳土著诸族,等完成民族融合,回归也就水到渠成了。
“只要何帅效忠魏国,除了二十一州之外,其他地方都好说。不知何帅对大魏镇南王这个职位如何看?”
“封王,如果是镇南王?”听了这话何谦内心里不激动那是假的,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可以称孤道寡?这个听起来诱惑不小,事实上却不是那么好做的。光越裳的土著人口足足有数十万人,这些如同猴子一般的土著,尽管战斗力不强,可是正应了那句话,癞蛤蟆爬脚面,它咬不死你能恶心死你。
首先如今的越裳名义上归宁州管辖,但是大部分处于土著部落控制之下,西部的孟卯部落控制下,自己要想掌控越裳,,就得从土著军手里抢过来,可是那土著会肯把越裳拱手相让吗?绝对不可能。到时候后边的魏军就能够笑看自己和土著拼死拼活了。
而且退一步说,就算自己拿下了越裳,但是等魏军彻底拿下宁州之后,接下来肯定是要继续南下,魏军除了要进攻广州和交州,琼州外,他们会不会进入越裳?如果要进入越裳到时候自己岂不是又会和现在一样,陷入两边为难的境界。
或许是看出了何谦的顾虑,刘召当既拿出了丹书铁卷。这个丹书铁卷当然不是铁牌,而是指用朱砂写成的盟约材料,铁意味着永不改变。
丹书铁券:皇帝与大臣之间订立誓约的书面材料。(简称“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但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可以认为“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何谦对于这个丹书铁卷可是早有耳闻,只是没有见过。打开铁卷一看,上面用朱笔写着,弘始元年丁酉日(七月四日)大魏皇帝封何谦为魏国镇南王,世袭罔替,建镇南国,定都镇南城(内比都)。魏国与镇南国以湄公河为界,湄公河之北属魏,之南为镇南国境。按制镇南国享受大国待遇,可建上、中、下三军,每军五千,另准其建王六军。每年上贡十万金,布、绢、丝各三千匹。
当然丹书铁卷里还详细的书写着镇南国向魏国承担的责任,比如外交统一,这个时候镇南国不能与魏国中央朝廷宣战国建交,也不能有经贸往来。当然,在镇南国遭遇敌国攻击,若镇南国需要,魏国可出兵支援镇南国。
这个时候,何谦看到冉明亲笔书写了如有违誓天谴之。在这个时代,可不像后世拿发誓当放屁,人们还是比较重视誓言的。何谦随即向刘召道:“某随誓死效忠皇帝陛下!”
刘召满脸堆笑道:“如此,外臣就恭喜镇南王了。”
何谦随即招集江州督护军,向诸将宣布效忠大魏,改旗易帜。当然这些将领也非常开心,毕竟任何一个将领面对魏国军队都压力非常大。能不打是最好的选择。就在刘召成功说降何谦之后,另外一路皇家特卫特使也成功的说降了周仲孙。
可是周仲孙居然和猜测的不一样,并没有接受魏国拿出了扶南王爵位,而是采取招降第二计,所部接受改编,愿领一军,镇守一方,不过问政务。这样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随着周仲孙与何谦二人投降,司马聃所部仅有不足二十万军队中,将近七万人马已经投降了魏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没有了。更加严重的是,司马聃派出司马晞率领右统军、左统军为讨贼大军主力救援无锡,在这个时候,米利和水师被牵制在历阳,而建康仅不足四万军队。而且这四万军队都是司马聃的王六军,也是中央禁军,基本上没有打过仗的少爷兵。
出现这种情况,立功心切的刘鹏和贾信二人立即找上了刘召,三人暗中商议一番,拿出一个决议。以刘鹏、贾信所部加上何谦、周仲孙所部,全军将近八万人马,准备拿下建康,擒获司马聃向冉明献礼。
紧接着形成决议后,周仲孙利用其嫡系力量驻防燕子矶、幕府山一带的便利之机,让心腹将领带着亲卫进城。拥有影子,司马聃当然知道周仲孙的人进城了。只是司马聃见周仲孙所部进城的四个校尉,带着亲兵三四百人,也没有太过在意。因为影子打探到的消息是,周仲孙的将领全部去了青楼喝花酒。
喝花酒只是打掩护,真正的目的是与皇家特卫情报人员接头。有了这三四百精干的力量,配合皇家特卫情报人员与行动处成员,加上冉明曾在建康秘密积攒的力量,总共得到数千兵力,开始在入夜时分真正行动。
何谦道:“莫非叔宝要北上?”
“非是北上,乃是东进!”
“东进?”
“不错!”
刘召道:“晋将亡,晋国各谋生路的人不在少数,召这一次南下,定斩获不俗。”
听到这里何谦更是骇然,东晋的情况有多少恶劣,何谦其实也非常清楚。像出身义阳周氏周勰本无反意,但是为了保全家人,只得委身从贼。现在魏国兵马大举南下,那么投降孙泰也是投降,投降魏国也是投降,更何况投降魏国也可以获得一个官身?
在这个时候,大厦将倾,谁不会谋取自己的前程?
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忠诚,就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一旦筹码够了,那么背叛起来,也没有任何压力。汪精卫为何降日当汉奸?还不是因为他是国民党总裁,却被老蒋死死的压制住,没有实权,不甘心居屈人下而已。
何谦再一次冷哼一声:“这些多余的废话就不用继续说下去了,想必贵使前来可是带了条件来谈的,直接把条件说出来,合适就谦就改旗易帜,如果不合适大家就战场上见!”
刘召听着这话,却是没有表现什么意外之色,依旧是面带微笑道:“既然何帅急着想要知道我们的条件,那么我也就不再多说了!条件有三个,其一,转武为文,一州刺史之位,掌民政,州限江、交、广、荆、益可任取其一。”
何谦道:“此不妥,谦出身虽然卑微,但是也算乞活将门,对于民政陌生,却熟悉军务。”
乱世之中,有兵有将才是草头王,没有兵马,谁会正眼看你?这点何谦看得比较通透。
刘召道:“其二,所部改编,按照魏国军制编为一军,下辖三营,何帅可为寇军将军,所部驻防朔州。”
何谦摇头道:“那其三呢?比如一州之督护?”
“督护倒不可能了!”刘召道:“我大魏没有督护之职,将军若选其三,那就是封爵南充郡公,赐田三千亩,食邑四千户,赏三千万钱。”
何谦开始深思起来,封爵南充郡公,食邑四千户,赏钱三千万。听上去似乎不错,事实上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坑。魏国的王爵爵位虽然没有晋国多,可是候爵以上却多达四千余位,至于伯、子、男这些爵位都加上,至少一万出头。任何东西只要多了,都是白菜价了。爵位也是一样的。
何谦其实也知道魏国的一些情况,像爵位这个东西在东晋非常值钱,也有特权,可是在魏国却仅有一份俸禄。既没有插手朝政的权力,也不可以影响封邑的政务,完全就是罢设。至于食邑的收入,魏国和晋国其实都差不多。晋国的税重,但是人均地少,而魏国四千户所拥有的土地,至少是东晋万户自耕农所拥有的田地。咸和五年(330)实行丁赋,一亩三升。三四六年后改行口税,一口三斛。就是每个人收三石粮食,四千户按照每户五人计算,这一年下来就可以收六万石粮食,每石粮食均价六百钱,每年就可以收三千六百万钱的税。当然除了田税,还有服役,在役法上,东晋规定“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丁”,这与西晋同。“男年十六亦**,年十八正课,六十六免课”。这比西晋役及十三岁以上要轻。特别是关于“其男丁,每岁役不过二十日”,已开北朝与隋朝规定每年役期之端,二十日与隋同。另有“又率十化,难于沟通,往往产生误解。同时,这些部族又被特殊的地理因素分割在不同的闭塞地带。最终在南北朝时期了奴隶制的部落联盟越裳。当然这个越裳此时还不算是国家,只是一个统一语系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内也争战不休。
在这个时代,冉明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拓展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东南亚不说了,冉明势在必得,至于整个中南半岛,冉明更看重的还是后世的缅甸。缅甸不仅拥有出海口和天然良港,有了缅甸,就可以把印度洋控制为魏国的内湖。
要看中国历史其实也很容易发现,在三国之前,中国所谓的核心地带,也其实就是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对于长江之南,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控制。可是孙坚在江东崛起,他们孙氏数代经营,把百越杀得七零八落,有效的融合了百越诸蛮,把汉化深入地方。而赵佗,把岭南纳入中华传统势力圈,自然也功不可没。
所以在统一之战,那些有割据之心的军阀,冉明也不打算斩尽杀绝,而是准备利用他们继续开拓疆土。如果何谦愿意放弃部分权力,消除自立之心,冉明少不得会给他一个军的编制,即使改制后,也至少是一个中将军长。然而何谦却选择继续割据,那么就容不得他了。如果愿意接受冉明的安排,率部进驻越裳,冉明固然会在后面给他一定的器械和粮食的支持。
冉明采取曲线的形式扩张,其实是有他的理由的。人都是自私的,秦军征南大军在岭南其实最开始非常苦逼,虽然秦军战斗力强悍,但是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随着秦朝失去对征南军团的控制,赵佗上位,就有了自立之心。所以加速与土著民族的融合,把岭南土著民族融合在一起了。当然孙氏也是如此。人只有在自己关系着自己利益时,才会尽心尽力。当何谦为了控制越裳,肯定会融合越裳土著诸族,等完成民族融合,回归也就水到渠成了。
“只要何帅效忠魏国,除了二十一州之外,其他地方都好说。不知何帅对大魏镇南王这个职位如何看?”
“封王,如果是镇南王?”听了这话何谦内心里不激动那是假的,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可以称孤道寡?这个听起来诱惑不小,事实上却不是那么好做的。光越裳的土著人口足足有数十万人,这些如同猴子一般的土著,尽管战斗力不强,可是正应了那句话,癞蛤蟆爬脚面,它咬不死你能恶心死你。
首先如今的越裳名义上归宁州管辖,但是大部分处于土著部落控制之下,西部的孟卯部落控制下,自己要想掌控越裳,,就得从土著军手里抢过来,可是那土著会肯把越裳拱手相让吗?绝对不可能。到时候后边的魏军就能够笑看自己和土著拼死拼活了。
而且退一步说,就算自己拿下了越裳,但是等魏军彻底拿下宁州之后,接下来肯定是要继续南下,魏军除了要进攻广州和交州,琼州外,他们会不会进入越裳?如果要进入越裳到时候自己岂不是又会和现在一样,陷入两边为难的境界。
或许是看出了何谦的顾虑,刘召当既拿出了丹书铁卷。这个丹书铁卷当然不是铁牌,而是指用朱砂写成的盟约材料,铁意味着永不改变。
丹书铁券:皇帝与大臣之间订立誓约的书面材料。(简称“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但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可以认为“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何谦对于这个丹书铁卷可是早有耳闻,只是没有见过。打开铁卷一看,上面用朱笔写着,弘始元年丁酉日(七月四日)大魏皇帝封何谦为魏国镇南王,世袭罔替,建镇南国,定都镇南城(内比都)。魏国与镇南国以湄公河为界,湄公河之北属魏,之南为镇南国境。按制镇南国享受大国待遇,可建上、中、下三军,每军五千,另准其建王六军。每年上贡十万金,布、绢、丝各三千匹。
当然丹书铁卷里还详细的书写着镇南国向魏国承担的责任,比如外交统一,这个时候镇南国不能与魏国中央朝廷宣战国建交,也不能有经贸往来。当然,在镇南国遭遇敌国攻击,若镇南国需要,魏国可出兵支援镇南国。
这个时候,何谦看到冉明亲笔书写了如有违誓天谴之。在这个时代,可不像后世拿发誓当放屁,人们还是比较重视誓言的。何谦随即向刘召道:“某随誓死效忠皇帝陛下!”
刘召满脸堆笑道:“如此,外臣就恭喜镇南王了。”
何谦随即招集江州督护军,向诸将宣布效忠大魏,改旗易帜。当然这些将领也非常开心,毕竟任何一个将领面对魏国军队都压力非常大。能不打是最好的选择。就在刘召成功说降何谦之后,另外一路皇家特卫特使也成功的说降了周仲孙。
可是周仲孙居然和猜测的不一样,并没有接受魏国拿出了扶南王爵位,而是采取招降第二计,所部接受改编,愿领一军,镇守一方,不过问政务。这样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随着周仲孙与何谦二人投降,司马聃所部仅有不足二十万军队中,将近七万人马已经投降了魏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没有了。更加严重的是,司马聃派出司马晞率领右统军、左统军为讨贼大军主力救援无锡,在这个时候,米利和水师被牵制在历阳,而建康仅不足四万军队。而且这四万军队都是司马聃的王六军,也是中央禁军,基本上没有打过仗的少爷兵。
出现这种情况,立功心切的刘鹏和贾信二人立即找上了刘召,三人暗中商议一番,拿出一个决议。以刘鹏、贾信所部加上何谦、周仲孙所部,全军将近八万人马,准备拿下建康,擒获司马聃向冉明献礼。
紧接着形成决议后,周仲孙利用其嫡系力量驻防燕子矶、幕府山一带的便利之机,让心腹将领带着亲卫进城。拥有影子,司马聃当然知道周仲孙的人进城了。只是司马聃见周仲孙所部进城的四个校尉,带着亲兵三四百人,也没有太过在意。因为影子打探到的消息是,周仲孙的将领全部去了青楼喝花酒。
喝花酒只是打掩护,真正的目的是与皇家特卫情报人员接头。有了这三四百精干的力量,配合皇家特卫情报人员与行动处成员,加上冉明曾在建康秘密积攒的力量,总共得到数千兵力,开始在入夜时分真正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