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到此为止
耶律洪基点头:“副使这话倒也有理,对了,听闻王韶举了枢密使,此公一生征战,从无败绩,我也是佩服的。”
“近日听闻南朝河北各路,增加了一个折冲府,每州增设军士七百,这南朝军事,不会有何变化吧?”
张商英拱手:“朝廷刚刚下了最新诏命:先帝讲求法度,爱物仁民,而搢绅之间,不能推原本意,或妄生边事,或连起犴狱,久乃知弊。”
“此群言所以未息,朝廷所以惩革,整饬风俗,修振纪纲。罪显者已正,恶钜者已斥,则宜荡涤隐疵,阔略细故。”
“此乃朝廷方务生息之本意。”
“尽管如此,然枢密掌举**制,朝中之前有议以范纯仁担任,太皇太后以为军事终须精通军事者为之,故而最后定成王学士。”
“我朝如今正在革新军制,汰裁军员,但是如何汰裁,也让人头痛。”
“最后太皇太后从了司徒的建议,分散置之,让二十万西军转业至各地折冲府。”
“折冲府负责各州治安盗匪诸事,这是转为吏员,再与军事无干。”
“其实敢问北朝陛下,是想看到我朝常驻西北二十万悍战之军呢?还是想见到分布各州,每州七百的治安力量呢?”
“我朝东北所增不过数万就食之人,西北却减裁二十万悍卒,一增一减之间,对北朝利弊是不问可知的。”
耶律洪基想了一下,那句希望你们连每州七百治安都不要有的话,终于还是没有说出来:“我朝最近可能也会有些兵力调动,希望南朝方面不要惊讶,绝对不是针对你们。”
蔡卞拱手:“未知是西北还是东北?”
耶律洪基哈哈大笑:“不管西北还是东北,贵朝只需要知道绝不是针对你们就是了。”
说完一扬马鞭:“走,奔驰一程,贵使们体验一把我北朝骏马,顺便去看看朕给贵朝皇帝准备的贺登极礼!”
……
汴京,吕公著正在委婉劝谏高滔滔:“前降诏旨,以朝廷惩革,罪显者已正,恶钜者已斥,今日宜荡涤隐疵,阔略细故。应以前有涉事状者,一切不问,言者勿复弹劾。”
意思就是一切追究到此为止,颇有后世九十年代自纠自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那一次大风波的风范。
苏油在中牟,也觉得放千年后都不过如此,能在千年前的大宋做到这样,这就不错了,对吕公著的行政手腕又加了一分。
吕公著说道:“始邓绾谪滁州,言者未已。太皇太后因欲下诏慰存反侧,臣亦以为宜然。”
“然言者未已,以为未尽。或曰将遗患它日。”
“臣始终认为,治道去太甚耳。文、景之世,尚且网漏吞舟。加之人才实难,宜使自新,岂宜使自弃邪!”
文彦博也在听政,老头说道:“老臣亦觉得,朝堂如今火候已经差不多了,明润还在喊注意灾荒,如今役法、仓法未定,眼看着九月就要到来,岂容耽误?”
“别的地方还好说,河北岂能敷衍?黄河经过十数年治理,眼见就要成功,去年几处大工未完,陛下,再也耽误不得了啊……”
老头回朝,又算是创造了一个传奇,在宣德门侯进的时候,苏轼带着辽国使臣耶律永昌、刘霄也在边上,刘霄将文老头须发皆白,吓了一跳,拉着苏轼偷偷退立,改容道:“这就是潞国公吧?”
苏轼点头:“没错。就是文公。”
刘霄好羡慕:“潞国公四朝元老,如今年寿几何了?”
苏轼回答:“即将八十二了。”
刘霄大为吃惊:“年寿如此高,身体却怎么这么健壮。”
苏轼说道:“使者这还只是看到了他的容貌,没有听见他说话。”
“文公综理朝廷事务,极其精敏,许多少年后进也赶不上;学问贯古通今,即使专门名家也有不如。”
刘霄不由得感慨:“实乃天下异人。”
此事传入宫中,高滔滔对文彦博更加礼敬,每有大事,必得咨询。
听文彦博如此说,高滔滔便问道:“关于役法,朝廷商议得如何了?”
吕公著说道:“祥定役法苏轼、毕仲游等上奏,今年更张法令,时间上恐怕来不及,不过乡户衙前役满未有人替者,可以依旧募法支雇食钱。如愿投募者听其自便,仍免本户身役;不愿投募者,速召人替,如此则为两便。”
文彦博表示反对:“河北大役,非寻常州县可以支应,老臣怕是行此法依旧来不及。”
“听闻朝中有弹劾河渠司诸官贪墨,不恤民力者,老臣以为用人之际,不妨稍为和缓一二,或者命其戴罪立功也好,总不能整人整到连做事儿的人都没有了嘛!”
老头长期支撑大宋北方门户,对河北可谓是费尽了心力,无奈那条黄河实在是桀骜不驯,去年灾患又开始抬头,不由得不急。
吕公著说道:“关于此事,陛下的条问之卷也陆续收到上陈,大宋如今的大役之区,宁夏不论,河北共有两处。”
“一处是迎阳埽故道分洪工程,一处大吴埽锯牙工程,两处工程工量巨大,据转运司上陈数据,需丁力三万,工料夫钱百万贯。”
“御史以为这个数额过于庞大,河渠司和转运司明显有贪墨的嫌疑,而且五月之后便进入农忙时节,这个时候兴大征起大役……河北本来就民风彪悍……”
高滔滔问道:“都堂有定策了吗?”
吕公著说道:“苏明润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今年是统计之年,治理不妨稍后,一切先依从旧制比较好。”
“如果不依,那就按照当年他治理陕西的法子,其余地方先改着,河北暂不大动,先保证河工、物料、指挥管理不缺。”
“仓法也是,河北常平仓各州先期划出一库,作为‘备灾库’,我们先做好准备。”
高滔滔问道:“苏明润预言今年又将大灾?”
文彦博有些无语:“苏明润也不是神仙,难道他能未卜先知?他这是积年老成稳妥的谋算,未虑胜先虑败,未做进取先顾保全,几十年不变的老路数了。”
高滔滔一想还真是苏油的老苟法,想了想说道:“那便如此吧,司马公三月统计的期限眼看就要到了,官家每日里学业之外,还要辛苦统计,举列‘每日总结’,最近人都瘦了。”
“都堂加紧一些,不要辜负他一片心意。”
这一刻吕公著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陛下虽然聪幼,但已经英睿勃发,他日必成尧舜之君。”
高滔滔说道:“吕公不必过夸,官家近日学问倒是在增进,不过如今时以炎暑,可不可以权罢讲学?”
吕公著立刻变脸:“侍讲范祖禹有奏,陛下今日学与不学,系天下它日之治乱。”
“陛下如好学,则天下之君子以直道事陛下,辅助德业而致太平;不好学,则天下之小人以邪谄事陛下,窃取富贵而专权利。”
“君子之得位,欲行其所学也;小人之得君,将济其所欲也。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君子与小人,皆在陛下心之所召。”
“且凡人之进学莫不于少时,今圣质日长,数年之后,恐不得如今日之专,窃为陛下惜也。”
“老臣以为范祖禹说得有道理,且陛下今日的学习环境,却是当日范文正公、司马公、苏司徒求之而不得者,岂可以之为苦?”
赵煦一直在旁边当扑克脸,突然问道:“范公以荻为笔,画粥而食;司马公安置警枕,日以继夜,这些我都知道,可司徒有什么刻苦学习的事迹?”
耶律洪基点头:“副使这话倒也有理,对了,听闻王韶举了枢密使,此公一生征战,从无败绩,我也是佩服的。”
“近日听闻南朝河北各路,增加了一个折冲府,每州增设军士七百,这南朝军事,不会有何变化吧?”
张商英拱手:“朝廷刚刚下了最新诏命:先帝讲求法度,爱物仁民,而搢绅之间,不能推原本意,或妄生边事,或连起犴狱,久乃知弊。”
“此群言所以未息,朝廷所以惩革,整饬风俗,修振纪纲。罪显者已正,恶钜者已斥,则宜荡涤隐疵,阔略细故。”
“此乃朝廷方务生息之本意。”
“尽管如此,然枢密掌举**制,朝中之前有议以范纯仁担任,太皇太后以为军事终须精通军事者为之,故而最后定成王学士。”
“我朝如今正在革新军制,汰裁军员,但是如何汰裁,也让人头痛。”
“最后太皇太后从了司徒的建议,分散置之,让二十万西军转业至各地折冲府。”
“折冲府负责各州治安盗匪诸事,这是转为吏员,再与军事无干。”
“其实敢问北朝陛下,是想看到我朝常驻西北二十万悍战之军呢?还是想见到分布各州,每州七百的治安力量呢?”
“我朝东北所增不过数万就食之人,西北却减裁二十万悍卒,一增一减之间,对北朝利弊是不问可知的。”
耶律洪基想了一下,那句希望你们连每州七百治安都不要有的话,终于还是没有说出来:“我朝最近可能也会有些兵力调动,希望南朝方面不要惊讶,绝对不是针对你们。”
蔡卞拱手:“未知是西北还是东北?”
耶律洪基哈哈大笑:“不管西北还是东北,贵朝只需要知道绝不是针对你们就是了。”
说完一扬马鞭:“走,奔驰一程,贵使们体验一把我北朝骏马,顺便去看看朕给贵朝皇帝准备的贺登极礼!”
……
汴京,吕公著正在委婉劝谏高滔滔:“前降诏旨,以朝廷惩革,罪显者已正,恶钜者已斥,今日宜荡涤隐疵,阔略细故。应以前有涉事状者,一切不问,言者勿复弹劾。”
意思就是一切追究到此为止,颇有后世九十年代自纠自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那一次大风波的风范。
苏油在中牟,也觉得放千年后都不过如此,能在千年前的大宋做到这样,这就不错了,对吕公著的行政手腕又加了一分。
吕公著说道:“始邓绾谪滁州,言者未已。太皇太后因欲下诏慰存反侧,臣亦以为宜然。”
“然言者未已,以为未尽。或曰将遗患它日。”
“臣始终认为,治道去太甚耳。文、景之世,尚且网漏吞舟。加之人才实难,宜使自新,岂宜使自弃邪!”
文彦博也在听政,老头说道:“老臣亦觉得,朝堂如今火候已经差不多了,明润还在喊注意灾荒,如今役法、仓法未定,眼看着九月就要到来,岂容耽误?”
“别的地方还好说,河北岂能敷衍?黄河经过十数年治理,眼见就要成功,去年几处大工未完,陛下,再也耽误不得了啊……”
老头回朝,又算是创造了一个传奇,在宣德门侯进的时候,苏轼带着辽国使臣耶律永昌、刘霄也在边上,刘霄将文老头须发皆白,吓了一跳,拉着苏轼偷偷退立,改容道:“这就是潞国公吧?”
苏轼点头:“没错。就是文公。”
刘霄好羡慕:“潞国公四朝元老,如今年寿几何了?”
苏轼回答:“即将八十二了。”
刘霄大为吃惊:“年寿如此高,身体却怎么这么健壮。”
苏轼说道:“使者这还只是看到了他的容貌,没有听见他说话。”
“文公综理朝廷事务,极其精敏,许多少年后进也赶不上;学问贯古通今,即使专门名家也有不如。”
刘霄不由得感慨:“实乃天下异人。”
此事传入宫中,高滔滔对文彦博更加礼敬,每有大事,必得咨询。
听文彦博如此说,高滔滔便问道:“关于役法,朝廷商议得如何了?”
吕公著说道:“祥定役法苏轼、毕仲游等上奏,今年更张法令,时间上恐怕来不及,不过乡户衙前役满未有人替者,可以依旧募法支雇食钱。如愿投募者听其自便,仍免本户身役;不愿投募者,速召人替,如此则为两便。”
文彦博表示反对:“河北大役,非寻常州县可以支应,老臣怕是行此法依旧来不及。”
“听闻朝中有弹劾河渠司诸官贪墨,不恤民力者,老臣以为用人之际,不妨稍为和缓一二,或者命其戴罪立功也好,总不能整人整到连做事儿的人都没有了嘛!”
老头长期支撑大宋北方门户,对河北可谓是费尽了心力,无奈那条黄河实在是桀骜不驯,去年灾患又开始抬头,不由得不急。
吕公著说道:“关于此事,陛下的条问之卷也陆续收到上陈,大宋如今的大役之区,宁夏不论,河北共有两处。”
“一处是迎阳埽故道分洪工程,一处大吴埽锯牙工程,两处工程工量巨大,据转运司上陈数据,需丁力三万,工料夫钱百万贯。”
“御史以为这个数额过于庞大,河渠司和转运司明显有贪墨的嫌疑,而且五月之后便进入农忙时节,这个时候兴大征起大役……河北本来就民风彪悍……”
高滔滔问道:“都堂有定策了吗?”
吕公著说道:“苏明润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今年是统计之年,治理不妨稍后,一切先依从旧制比较好。”
“如果不依,那就按照当年他治理陕西的法子,其余地方先改着,河北暂不大动,先保证河工、物料、指挥管理不缺。”
“仓法也是,河北常平仓各州先期划出一库,作为‘备灾库’,我们先做好准备。”
高滔滔问道:“苏明润预言今年又将大灾?”
文彦博有些无语:“苏明润也不是神仙,难道他能未卜先知?他这是积年老成稳妥的谋算,未虑胜先虑败,未做进取先顾保全,几十年不变的老路数了。”
高滔滔一想还真是苏油的老苟法,想了想说道:“那便如此吧,司马公三月统计的期限眼看就要到了,官家每日里学业之外,还要辛苦统计,举列‘每日总结’,最近人都瘦了。”
“都堂加紧一些,不要辜负他一片心意。”
这一刻吕公著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陛下虽然聪幼,但已经英睿勃发,他日必成尧舜之君。”
高滔滔说道:“吕公不必过夸,官家近日学问倒是在增进,不过如今时以炎暑,可不可以权罢讲学?”
吕公著立刻变脸:“侍讲范祖禹有奏,陛下今日学与不学,系天下它日之治乱。”
“陛下如好学,则天下之君子以直道事陛下,辅助德业而致太平;不好学,则天下之小人以邪谄事陛下,窃取富贵而专权利。”
“君子之得位,欲行其所学也;小人之得君,将济其所欲也。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君子与小人,皆在陛下心之所召。”
“且凡人之进学莫不于少时,今圣质日长,数年之后,恐不得如今日之专,窃为陛下惜也。”
“老臣以为范祖禹说得有道理,且陛下今日的学习环境,却是当日范文正公、司马公、苏司徒求之而不得者,岂可以之为苦?”
赵煦一直在旁边当扑克脸,突然问道:“范公以荻为笔,画粥而食;司马公安置警枕,日以继夜,这些我都知道,可司徒有什么刻苦学习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