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喜庆洋洋(一)-地主婆的红火日子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十二章 喜庆洋洋(一)-地主婆的红火日子全文免费阅读-地主婆的红火日子-笔趣阁
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作者:宋初云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且先不说秦衡临一路上如何,却说林氏从刘氏那儿得了准信后,回家马上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栓子。随后除了三日后宴请亲朋好友一事外,其余事宜林氏都吩咐暂且先搁下,一心一意的准备起小栓子和鱼儿的婚事来。
因两家都有当官的儿子,因此林氏认为这桩亲事不能有丝毫马虎、也不能办得太寒碜,一定要办得体体面面才行。并早早就打定了主意,打算就算不能让小栓子和鱼儿的婚礼成为小岞村里的独一份儿,也得办完后让村里的乡亲称赞谈论上一年半载才是。
于是林氏亲自带着小栓子去城里走了一趟,备了厚礼去拜见了州学里有名的先生,那位先生文采极好、又极有名望,请他来替小栓子写一封才情洋溢的求婚启,自是再有面子不过了。
那位先生也是位热心肠的人,知晓了林氏和小栓子的来意后,当下便铺纸研墨,挥笔替小栓子写了一封求婚启。待从那位老先生那儿得了求婚启,林氏才转而去请了位在城里小有名气的媒婆,请她帮着撮合这桩亲事。
那媒婆有媒婆钱赚自是愿意随林氏跑一趟了,因此杨家门外很快就多了个穿红戴绿、打扮得花枝招展,撑着一把油纸伞的妇人。
那妇人笑容灿烂的站在杨家大门外,远远的见院子里有人走动,便扯开嗓子喊了句:“杨嫂子在不?我给你们家送好姻缘来喽!”
刘氏闻言先是一愣,随后才意识到那媒婆是林家请来说媒的,于是赶忙让林氏把那媒婆请了进来,又是请坐又是看茶,忙乎了半响两人才坐定说话。
那媒婆早先已从赵家得了准话,知道两家早就合议过亲事、没什么需要商量的了,剩下的便是按照规矩走一遭就成了。
因此那媒婆一进屋坐下,茶都没顾上喝一口、就心急的把林氏给她的那封求婚启掏了出来,一把塞到刘氏手里、说道:“这是赵家托我送来的求婚启,杨嫂子你且先仔细瞧瞧!”
这刘氏又不识字,因此接过求婚启后脸上顿时有了一丝尴尬的神色,不过刘氏虽然不知道求婚启上头写了什么,但却知道它的用处———在北宋,婚约称之为帖,有草贴和细贴(也称定贴)之分。
一般两家有了议亲的意向后,便会率先由媒人把男方的求婚草贴(求婚启)送到女家。如女方同意这桩亲事,就会回一封写有女方生辰八字的草贴给媒人、由她递给男方。
而这些求婚草贴上,除了一些简单的男女双方状况外,无非就是写着一些赞美男女双方的词句,赞美完最后再说一些男女双方乃是天作之合、珠联璧合的一对儿等好话,总之就是走过过场而已。
因此刘氏不识字看不懂求婚草帖上写了什么也不打紧,她只要按照规矩把杨家事先准备好的草帖给媒人就行……
不过刘氏却不想让那媒人小瞧了去,只见她装模作样的看了一眼赵家送来的草帖,随后才对林氏吩咐道:“去,把我们家准备好的草帖取来,让这位媒婆带去给赵家。”
林氏应了声“是”后便进了里屋,躲在里屋的鱼儿见林氏进来了,连忙凑到她耳边、哭笑不得的叮嘱了她一句:“三嫂,你快让阿母别装模作样的看那赵家送来的草贴了,她都把草贴拿反了!”
林氏闻言先是一愣,随后便捂着嘴儿笑了起来:“我们阿母是紧张阿妹你的婚事,才会连草帖拿反了都没觉察到!阿妹你放心,兴许那媒婆她也不识字、压根就不晓得阿母把求婚启拿反了!”
说话间林氏已开了刘氏床头的百宝箱、取出一封大红洒金的草帖,示意鱼儿稍安勿躁后才出了屋把草帖递给那媒婆。把媒婆得了草帖后当下便识趣的起身告辞,出了杨家门便直奔赵家。
而赵家得了杨家送来的草帖后,接下来便按照规矩进行合婚,顺利合完婚又请了位算命先生合八字,这些规矩赵家都一一照办了,才请媒婆把小栓子的庚帖送去杨家。而杨家接到庚帖后,还要再合一次婚才行。
两家顺利的交换过草帖后,接下来的步骤就开始递送细帖、也就是定贴了。这媒婆十分尽职,一把杨家的合婚结果带到赵家,就仔细的把细帖上需要写明的事项一一对林氏明说……
而在北宋,议亲时的细帖也十分讲究、一点都不能马虎,光是男方这边就要在细帖上写明祖、父及本人的姓名、职务,以及他本人的出生年、月、日,兄弟排行第几,父母健在否;如无父无母则要写明谁是主婚人,他本人有哪些田地、财产以及送什么聘礼给女方,这些都要一一在细帖上写清楚,且不可作假。
林氏听了媒婆的话后丝毫不敢马虎,马上按照赵家的实际情况,把小栓子的情况一一仔细填写了,写完才将细帖交与媒婆,一边塞了把铜板儿给她、一边笑着说道:“麻烦你再替我跑一趟把这细帖送去杨家!这几个钱你且拿着吃茶去,回头事情办妥当了我自会再重谢!”
那媒婆喜滋滋的接过林氏给的钱,先把那几个铜板儿塞到袖子里、再伸手接过细帖,接过后照样是往怀里一揣,随后便出了赵家门往杨家所在走去。
那媒婆到了杨家也不客气,径直拣了张板凳坐下,随后便把怀里那封五男二女花笺子掏了出来,笑眯眯的交给了刘氏。
这一回刘氏也不在媒婆面前装模作样了,直接寻了个由头拿着细帖进了里屋,让识字的鱼儿把细帖上填写的内容说与她听,见细帖上头写的情况都属实,刘氏也就放下心来,让鱼儿把自家事先准备好的细帖拿了出来。
而女方回的细帖的内容基本上和男方的相同,就是少了田地财产这一项,再将聘礼一项改成嫁妆,如此即可。
而杨赵两家互相递过细帖,两家的亲事就算是定下来了,婚约也即时开始生效……
但即便如此,这三书六礼、以及成亲前的种种规矩也才起了个头,此后杨家和赵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杨家要嫁的乃是最心爱的幺女,因此一家人尤为重视,事事都极力要做到最好,想给鱼儿一个难忘的婚礼。
日子在喜气洋洋的氛围里一天一天的流逝,转眼离鱼儿出嫁的吉日便只剩下三、四天了。这小栓子一心想早些把鱼儿娶进门来,因此一到迎亲的前三日,他就急忙忙的和赵家老大一起,把催妆花髻、金盖头、花扇花粉盒,以及画彩线果等物事送到鱼儿家里,意为催妆。
这催妆也是北宋的一项风俗,其意思也不难理解———大体是指在成亲的前三日,由男方家里派选人携礼品到女方家里,催请女方家里的人早早为新娘置办出嫁时所用的嫁妆。
而杨家收到小栓子送来的催妆物事后,则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子等物回赠,表示男方的意思他们已经知晓了。两日后,杨家便选派人送妆,把家里替鱼儿置办的嫁妆先一步抬送到赵家去。
这新妇嫁妆多少,同她今后在婆家地位的高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新嫁妇在婆家的体面。因此鱼儿的嫁妆都是刘氏花了大把银子精心置办的,除此之外,一直十分疼爱鱼儿的杨大郎几人、也大方的拿出体己银子,买了不少贵重的物事给鱼儿添箱。
这些嫁妆按照习俗都用箱笼装着,大件的有箱子、柜子、被子、褥子,小件的则有首饰、衣服、绸子、缎子、文房四宝和一些压箱底的金子、银子。
除此之外,鱼儿的嫁妆里还有着一种叫做“子孙桶”的物事。鱼儿初始有些好奇,一直拉着刘氏追问这“子孙桶”究竟是什么物事,后来刘氏把话说白了,鱼儿才知道原来她嫁妆里头的“子孙桶”,其实就是一只漆了红漆的马桶!
鱼儿也是听了刘氏的解释,才知道原来北宋女子出嫁,无论家境如何、置办了什么样的嫁妆,这嫁妆里头是一定要有这子孙桶的。
且这子孙桶里还要按照各地的风俗习惯放些物事进去,例如惠安一带的女子出嫁,是往子孙桶里放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往北一些的地方,则会往子孙桶里放五个煮熟的红鸡蛋,也是有“五子登科”的寓意。
刘氏这么一解释、子孙桶的用意立时显现出来———大家伙儿都希望鱼儿和小栓子成亲后、能够赶紧生出几个大胖小子来!
于是鱼儿不等刘氏把话说完就羞红了脸,此后再有什么好奇的事儿,鱼儿也不敢打破沙锅问到底了,更是不敢再提那只子孙桶……
总想着鱼儿的婚礼一定要好好写写,可突然不知道该咋写,汗~
因两家都有当官的儿子,因此林氏认为这桩亲事不能有丝毫马虎、也不能办得太寒碜,一定要办得体体面面才行。并早早就打定了主意,打算就算不能让小栓子和鱼儿的婚礼成为小岞村里的独一份儿,也得办完后让村里的乡亲称赞谈论上一年半载才是。
于是林氏亲自带着小栓子去城里走了一趟,备了厚礼去拜见了州学里有名的先生,那位先生文采极好、又极有名望,请他来替小栓子写一封才情洋溢的求婚启,自是再有面子不过了。
那位先生也是位热心肠的人,知晓了林氏和小栓子的来意后,当下便铺纸研墨,挥笔替小栓子写了一封求婚启。待从那位老先生那儿得了求婚启,林氏才转而去请了位在城里小有名气的媒婆,请她帮着撮合这桩亲事。
那媒婆有媒婆钱赚自是愿意随林氏跑一趟了,因此杨家门外很快就多了个穿红戴绿、打扮得花枝招展,撑着一把油纸伞的妇人。
那妇人笑容灿烂的站在杨家大门外,远远的见院子里有人走动,便扯开嗓子喊了句:“杨嫂子在不?我给你们家送好姻缘来喽!”
刘氏闻言先是一愣,随后才意识到那媒婆是林家请来说媒的,于是赶忙让林氏把那媒婆请了进来,又是请坐又是看茶,忙乎了半响两人才坐定说话。
那媒婆早先已从赵家得了准话,知道两家早就合议过亲事、没什么需要商量的了,剩下的便是按照规矩走一遭就成了。
因此那媒婆一进屋坐下,茶都没顾上喝一口、就心急的把林氏给她的那封求婚启掏了出来,一把塞到刘氏手里、说道:“这是赵家托我送来的求婚启,杨嫂子你且先仔细瞧瞧!”
这刘氏又不识字,因此接过求婚启后脸上顿时有了一丝尴尬的神色,不过刘氏虽然不知道求婚启上头写了什么,但却知道它的用处———在北宋,婚约称之为帖,有草贴和细贴(也称定贴)之分。
一般两家有了议亲的意向后,便会率先由媒人把男方的求婚草贴(求婚启)送到女家。如女方同意这桩亲事,就会回一封写有女方生辰八字的草贴给媒人、由她递给男方。
而这些求婚草贴上,除了一些简单的男女双方状况外,无非就是写着一些赞美男女双方的词句,赞美完最后再说一些男女双方乃是天作之合、珠联璧合的一对儿等好话,总之就是走过过场而已。
因此刘氏不识字看不懂求婚草帖上写了什么也不打紧,她只要按照规矩把杨家事先准备好的草帖给媒人就行……
不过刘氏却不想让那媒人小瞧了去,只见她装模作样的看了一眼赵家送来的草帖,随后才对林氏吩咐道:“去,把我们家准备好的草帖取来,让这位媒婆带去给赵家。”
林氏应了声“是”后便进了里屋,躲在里屋的鱼儿见林氏进来了,连忙凑到她耳边、哭笑不得的叮嘱了她一句:“三嫂,你快让阿母别装模作样的看那赵家送来的草贴了,她都把草贴拿反了!”
林氏闻言先是一愣,随后便捂着嘴儿笑了起来:“我们阿母是紧张阿妹你的婚事,才会连草帖拿反了都没觉察到!阿妹你放心,兴许那媒婆她也不识字、压根就不晓得阿母把求婚启拿反了!”
说话间林氏已开了刘氏床头的百宝箱、取出一封大红洒金的草帖,示意鱼儿稍安勿躁后才出了屋把草帖递给那媒婆。把媒婆得了草帖后当下便识趣的起身告辞,出了杨家门便直奔赵家。
而赵家得了杨家送来的草帖后,接下来便按照规矩进行合婚,顺利合完婚又请了位算命先生合八字,这些规矩赵家都一一照办了,才请媒婆把小栓子的庚帖送去杨家。而杨家接到庚帖后,还要再合一次婚才行。
两家顺利的交换过草帖后,接下来的步骤就开始递送细帖、也就是定贴了。这媒婆十分尽职,一把杨家的合婚结果带到赵家,就仔细的把细帖上需要写明的事项一一对林氏明说……
而在北宋,议亲时的细帖也十分讲究、一点都不能马虎,光是男方这边就要在细帖上写明祖、父及本人的姓名、职务,以及他本人的出生年、月、日,兄弟排行第几,父母健在否;如无父无母则要写明谁是主婚人,他本人有哪些田地、财产以及送什么聘礼给女方,这些都要一一在细帖上写清楚,且不可作假。
林氏听了媒婆的话后丝毫不敢马虎,马上按照赵家的实际情况,把小栓子的情况一一仔细填写了,写完才将细帖交与媒婆,一边塞了把铜板儿给她、一边笑着说道:“麻烦你再替我跑一趟把这细帖送去杨家!这几个钱你且拿着吃茶去,回头事情办妥当了我自会再重谢!”
那媒婆喜滋滋的接过林氏给的钱,先把那几个铜板儿塞到袖子里、再伸手接过细帖,接过后照样是往怀里一揣,随后便出了赵家门往杨家所在走去。
那媒婆到了杨家也不客气,径直拣了张板凳坐下,随后便把怀里那封五男二女花笺子掏了出来,笑眯眯的交给了刘氏。
这一回刘氏也不在媒婆面前装模作样了,直接寻了个由头拿着细帖进了里屋,让识字的鱼儿把细帖上填写的内容说与她听,见细帖上头写的情况都属实,刘氏也就放下心来,让鱼儿把自家事先准备好的细帖拿了出来。
而女方回的细帖的内容基本上和男方的相同,就是少了田地财产这一项,再将聘礼一项改成嫁妆,如此即可。
而杨赵两家互相递过细帖,两家的亲事就算是定下来了,婚约也即时开始生效……
但即便如此,这三书六礼、以及成亲前的种种规矩也才起了个头,此后杨家和赵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杨家要嫁的乃是最心爱的幺女,因此一家人尤为重视,事事都极力要做到最好,想给鱼儿一个难忘的婚礼。
日子在喜气洋洋的氛围里一天一天的流逝,转眼离鱼儿出嫁的吉日便只剩下三、四天了。这小栓子一心想早些把鱼儿娶进门来,因此一到迎亲的前三日,他就急忙忙的和赵家老大一起,把催妆花髻、金盖头、花扇花粉盒,以及画彩线果等物事送到鱼儿家里,意为催妆。
这催妆也是北宋的一项风俗,其意思也不难理解———大体是指在成亲的前三日,由男方家里派选人携礼品到女方家里,催请女方家里的人早早为新娘置办出嫁时所用的嫁妆。
而杨家收到小栓子送来的催妆物事后,则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子等物回赠,表示男方的意思他们已经知晓了。两日后,杨家便选派人送妆,把家里替鱼儿置办的嫁妆先一步抬送到赵家去。
这新妇嫁妆多少,同她今后在婆家地位的高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新嫁妇在婆家的体面。因此鱼儿的嫁妆都是刘氏花了大把银子精心置办的,除此之外,一直十分疼爱鱼儿的杨大郎几人、也大方的拿出体己银子,买了不少贵重的物事给鱼儿添箱。
这些嫁妆按照习俗都用箱笼装着,大件的有箱子、柜子、被子、褥子,小件的则有首饰、衣服、绸子、缎子、文房四宝和一些压箱底的金子、银子。
除此之外,鱼儿的嫁妆里还有着一种叫做“子孙桶”的物事。鱼儿初始有些好奇,一直拉着刘氏追问这“子孙桶”究竟是什么物事,后来刘氏把话说白了,鱼儿才知道原来她嫁妆里头的“子孙桶”,其实就是一只漆了红漆的马桶!
鱼儿也是听了刘氏的解释,才知道原来北宋女子出嫁,无论家境如何、置办了什么样的嫁妆,这嫁妆里头是一定要有这子孙桶的。
且这子孙桶里还要按照各地的风俗习惯放些物事进去,例如惠安一带的女子出嫁,是往子孙桶里放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往北一些的地方,则会往子孙桶里放五个煮熟的红鸡蛋,也是有“五子登科”的寓意。
刘氏这么一解释、子孙桶的用意立时显现出来———大家伙儿都希望鱼儿和小栓子成亲后、能够赶紧生出几个大胖小子来!
于是鱼儿不等刘氏把话说完就羞红了脸,此后再有什么好奇的事儿,鱼儿也不敢打破沙锅问到底了,更是不敢再提那只子孙桶……
总想着鱼儿的婚礼一定要好好写写,可突然不知道该咋写,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