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河一战,朝廷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战场局势发生彻底扭转,燕王最终占据了优势。
燕王一边调集军队,打算乘胜追击,一边给南京的建文帝上疏,要求建文帝罢免齐泰黄子澄的官位并施以严惩。哪怕知道齐泰黄子澄在建文帝身边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反而拖后腿的时候比较多,燕王仍旧看他们不顺眼。
南京的建文帝也急了,各地卫所有战斗力的边军几乎被抽调一空。为防备倭寇和安南等番邦,沿海和西南等地的守军坚决不能动。算下来,朝廷的兵力已是捉襟见肘。
朝中曾有大臣提议将镇守西南的黔宁侯沐晟召回。沐晟曾同何福一起讨伐平定麓川之乱,熟通兵法谋略,麾下上万善战将兵,当可讨伐燕王。
仔细考虑之后,建文帝否决了这一提议。
燕王起兵造反仍令边军守卫北疆要塞,防卫冲要之地。他身为一国之君,又怎能置边防于不顾?
抽调卫所诸军已减弱了海防。上月便有倭寇犯浙东,钱仓所千户易绍宗率兵出战,在壁上留书后与妻诀别,同倭寇力战而死。
“设将御敌,设军卫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为臣不职,何以为人!”
这是一个明朝军人的铮铮铁骨,也是男儿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朝廷收到奏报时,倭寇已被打退,众臣纷纷颂扬天威。
天威?
建文帝苦笑一声,燕王正造反呢,朝廷军队连战连败,自己哪来的武功盖世,万邦臣服?比起这些歌功颂德,他更想知道朝中还有几个“易绍宗”。虽然会做事发抽,不代膘允炆真是个傻子,能轻易被几句好话糊弄。
打断了礼部左侍郎的滔滔不绝,建文帝说道:“拟旨,厚葬易绍宗,赐行祭,勒碑纪念死于战中的卫军,厚赏其家人。”
这道旨意并不过分,重臣齐声称是。
但在建文帝说出要追赠易绍宗三等伯爵时,文官队伍中的御史立刻跳了出来。
“陛下,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一个小小的千户,五品的武官,不过杀了几个倭寇,竟然要被追赠爵位?这是什么道理!若是文官倒还罢了,武官?坚决不行!
御史康郁打头阵,户科和礼科给事中先后出列,坚决反对皇帝对易绍宗的追赠。
厚葬行祭都可以,立碑厚赏也没问题,追赠爵位坚决不行!没有给一个千户追赠的道理,不和规矩。
御史和给事中言辞咄咄,建文帝的表情越来越阴沉。
站在御座旁的宦官脸色发白。大臣们不知道,宫中侍奉的人都清楚,皇帝的脾气可不像世人认为的那么好。回忆起建文帝掀桌踹凳子的场景,宦官看向康郁等人的目光变得极不友善,嗖嗖的飞着刀子。
这几位倒是痛快了,宫里伺候皇帝的可就要倒霉了。
蹦得最欢的那个,咱家可是记住了!
由此可见,由宦官掌管的东厂和西厂比锦衣卫更喜欢请文官去喝茶聊天,并非没有因由。
“够了!”
建文帝一声怒喝,打断了言官们的“直言”,愤怒使得他脸色发红,声音中却似带着寒冰,“几位卿家也能为国力战而死,朕亦会追赠!”
“陛下!”
“退朝!”
建文帝被气得头疼,衣袖一挥直接走人。还有许多话没说完的康郁等人面面相觑,皇帝这样的态度还是第一次见。
文官队伍末尾的解缙杨士奇等人表情微变,想起不久前通政使司递到宫中的奏疏,心中有了计较。浙东的事只是个引子,皇帝发怒的根由怕是仍在燕王那里。
康郁等人八成是被迁怒,毕竟皇帝对文官一向仁爱,应该不会因为御史的直言便恼羞成怒。
解缙等人的猜测并非没有根据。
自建文帝登基以来,朝中文官的地位已隐隐压过了武官。洪武帝曾严令生员不许议论朝政,对读书人各种鄙视,如今短短不过三年,太学中的监生哪个不是高谈阔论?便是府学县学中的生员,动不动也能对朝廷指指点点。
朝中的大多数文官对此乐见启程,同乡、同窗、同年,各种关系网变得更加庞大。
武官心中有怨气却无处发泄,总不能去找皇帝讨个说法吧?尤其是洪武朝至今的勋贵,不能对皇帝抱怨,就只能对着文官们鼻孔喷气。
不能怪建文帝手下跳槽的武将越来越多,要怪只能怪老板给的工作环境不好,待遇也是差强人意。拼死拼活的打仗,还要被几个酸儒压在头上,动不动就捕风捉影,被污蔑生活作风问题,换成神仙也要发脾气。
燕王成功利用了朝中武官和勋贵对皇帝的不满,通过小舅子徐增寿的牵线搭桥,联合宫中的宦官,在建文帝身边织了一张透明的大网。
建文帝早晚会落入网中,被硬生生的拖下皇位。
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回到乾清宫,建文帝如宦官预料一样,掀翻了桌案。
内侍监太监王景弘低头弯腰,跟在皇帝身后,时刻警惕皇帝伤到龙体。宫内的宦官与女官走路都踮起了脚尖,不敢发出丁点声响。
“混账!”
建文帝又将宫灯挥倒,王景弘心里打了个突,朝身后使了个眼色,立刻有小宦官去打探早朝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照这情形,事情绝对不小。
火气发出来,建文帝的脸色总算好了些。转身走进内殿,立刻有宦官和宫人收拾满地狼藉。
王景弘小心的跟了上去,见皇帝自己动手,铺开纸张,写下了两份旨意。
追赠钱仓千户易绍宗为三等伯。
削去齐泰黄子澄官位,令有司籍录其家。
敕令之后,建文帝又写了一封密令,内容是告知齐泰黄子澄,削其官位只为麻痹燕王,抄家也是走个过场。将两人送出京城,为的是暗中募兵对抗燕王。
南方有战斗力的卫军大部分被抽调,余下的又不能动。建文帝实在没办法,只能令两人在民间募兵。
密令写好马上封存,在敕令下达之前送到齐黄两人手中。建文帝相信,齐泰黄子澄或许能力不足,对他却是绝对的忠心。募兵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应该放心。
不放心也没办法,数来数去,真正能信得过的人只有几个。不把事情交给齐泰黄子澄,难不成让方孝孺去办?方孝孺做学问一流,论实务,恐怕连三-流都算不上。
建文帝自以为做得机密,却忘记了站在身后的宦官。
洪武帝不许宦官读书,为行事便易,只许部分宦官识字。王景弘在内侍监做事,有幸进入了扫盲班,加上为人聪明,记忆力超群,很快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了内侍监太监。燕王起兵造反,王景弘很快投靠,成为了潜伏在皇帝身边传递消息的重要情报人员。
记下“密令”的内容,王景弘退后两步,暗中思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递送出京。很快,心中有了腹案。
建文三年,闰三月
朝廷下达了追赠易绍宗和罢免齐泰黄子澄的旨意,王景弘也成功将消息送出了南京。
获得情报的燕王连连冷笑,和他玩心眼,皇帝还嫩可些!
当月,燕王便下令出兵真定。
真定城高池深,平安坚守不出,勉强打下来,己方损失也不会小,只能想办法诱敌出战方能取胜。
燕王问策于众将,众人也是挠头。想让平安上当可不容易,万一露出破绽,被将计就计,偷鸡不成蚀把米,麻烦可就大了。
众人犹豫不定时,真定城外的游哨来报,混入城内的细作送出消息,平安已被调走,如今驻守真定的是都指挥陶铭。
陶铭是谁?别说平安,连武定侯郭英都比不上,水平和燕王的手下败将徐凯旗鼓相当。
燕王大喜,众将也是面露喜色,纷纷出言,平安不上当,陶铭绝对不是问题!大可以诱敌出战,真定必下!
孟也积极参与其中,实在是武将想出的计策太过简单粗暴,要想成事,细节必须掌握。
“禀王爷,卑职认为,可令人佯做躲避兵祸的的百姓混入真定,再调守军出城,例外接应趁机夺城。”
燕王点头,“大善!”
“为求逼真,人数必定不能少。”
燕王继续点头,“然!”
“最好是大包小裹、拖家带口,抱个孩子就更好了……”
话说到一半,大帐中变得格外安静,或许该说,太安静了。
孟十二郎定睛一看,包括燕王和沈瑄在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隐隐带着绿光。脑子里顿时响起报警的讯号,这是什么情况?
燕王侧头同沈瑄低声讨论了两句,沈瑄先是摇头,随后又点头。
燕王大笑,拍了拍沈瑄的肩膀,“我儿甚好!”
随即面向孟,“孟同知此计大善,依此计行事必能事成。”
“卑职谢王爷!”
离开大帐之后,沈瑄告诉孟,燕王已将诱敌出城并伺机夺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待到一切准备妥当,便可依计行事。
“指挥要亲自去?”
沈瑄点头,说道:“孟同知需要随行。”
“卑职领命。”痛快的应了一句,孟又有些迟疑,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指挥,卑职换件衣服就成,可指挥……”想不被人认出,八成得换张脸。
脸藏住,这身煞气也藏不住。
沈瑄的杀神之名太过凶残,凡是同燕军打过仗的南军,没亲眼见过,也从同袍嘴里听过这位的凶名。
“无碍。”沈瑄除下铠甲,松开袖口,“我自有计较。”
既然沈指挥胸有成竹,孟不再多问。有沈瑄同行,危险系数攀高,安全系数也是直线上升。两相对比,孟更乐于和沈瑄一起行动。
当夜,孟睡了个好觉,还做了个不太纯洁的美梦。
隔日醒来,沈瑄正在净面。
水珠扑在如玉的面容上,随着沈瑄起身的动作流淌,滑过下颌和颈项,领口染上一抹湿痕。
半晌,沈瑄转过头,目若朗星,视线扫过孟,挑起一边的眉毛,似有些惊讶。
走到榻边,修长的手指擦过孟的嘴角,眼中染上了笑意,“十二郎如此悦我?”
低头扫了一眼,孟羞愧捂脸。
这样都能流口水,还能再没出息一点吗?
都是那个梦的错!
帐外响起了亲兵了声音,沈瑄直起身,暧——昧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
帐帘被掀起,亲兵送来了几套布衣。
拿起一件灰色的团龄外衫,孟有些怀念。自离家中之后,袢袄和武官服再未离身,极少有机会再穿此类布衣。
不想手里的外衫突然被沈瑄取走,取而代之的是一身浅色的衫裙。
孟眨眼,再眨眼。
无论怎么看,这都不是男子的长袍,而是一身裙子!
未及询问,又有亲兵送到帐前两个娃娃。
看向含着手指头的娃娃,再看淡定自若的沈指挥,孟十二郎瞬间石化。
谁来告诉他,是不是他又穿了?还是燕王等人被集体穿了?
又是裙子,又是娃娃,这馊主意谁想出来的?!
沈瑄默然的看着他,意思很明白。
孟抽了两下嘴角,再次捂脸。
好吧,是他自己。
可是,就算要带上“伪装”,也用不着他一个男人穿裙子吧?
沈瑄没说话,换上外衫之后,示意亲兵先把两个友情出演的孩子带下去。等在帐外的,还有孩子的父母,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族中有亲族从军,燕王有令自然不敢不从。
孟依旧对着手里衣服运气,忽然被沈瑄按坐在榻上。不解的抬头,沈瑄抬手散开了他的发。
修长的手指缓缓在发间梳过,像是有羽毛轻轻扫过孟的心间。
两人都没有说话,静谧中,情绪似乎要从胸口溢出,说不清,道不明。
孟十二郎捂着胸口,不就是穿裙子吗?为了美人,他穿!
想当初草裙都穿过,这又算得了什么?!
心理建设做好,孟很是大义凛然。认真考虑要不要到燕王帐前喊几声口号,如此牺牲,总要让大佬看见。至于丢脸什么的……一切为了王爷的大业,抛头颅洒热血!
结果,孟十二郎没能如愿。
沈瑄为他梳好了发,另叫人送了一套男子的外衫。
换上外衫,孟怀疑,之前的裙子,果真不是沈指挥拿来逗他的?
走出帐篷,孟有些意外,竟在同行的队伍中见到了杨铎。
杨同知一身团领右衽短衫,头发只用布带束起,脸上抹了泥灰,仍不掩俊朗。
“卑职见过沈指挥。”
杨铎抱拳向沈瑄行礼,队伍中假扮百姓的军汉也单膝跪地,“卑下见过指挥,遵指挥令!”
作为临演的里中百姓有点惊慌,怎样行礼的都有,沈瑄亲自扶起一名老者,说道:“晚辈谢耆老高义!”
“使不得!”老者连忙摆手,道,“王爷慈爱,为百姓放粮,小老儿一家才得以活命。为燕王殿下做事是小老儿求都求不来的,莫要说什么高义,小老儿当不得。”
听完老者的话,孟心中颇有感触,转头望向燕王大帐,抿了抿嘴唇,目光愈发坚定。
建文三年闰三月乙亥,上百名躲避战祸的百姓奔入真定城。孟和沈瑄等人混在百姓队伍中,未被守军发现。
入城后,曾同沈瑄叙话的老者主动求见城门裨将,言有密报。
“燕逆正在里中收粮。”老者跪在裨将跟前,哭诉道,“小老儿家中粮食都被抢走,活不下去了,但求天军庇佑。”
孟假作老者的孙子,见缝插针,添油加醋,哭得比老者更加凄惨。一边哭一边大骂燕军不是东西,家里的粮食和牲畜都被抢走,只剩几件衣服,几个破碗,一路嚼草根啃树皮才熬到真定。
“小的命苦……小的一家都命苦啊!”
孟十二郎哭得很有节奏,李景隆都蒙过,一个裨将不在话下。
唱作俱佳之下,裨将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不再有任何怀疑,将情况报告了陶铭。
陶铭召来谋士商议,认为燕军四处征粮,营中必定空虚,正是偷袭的大好时机。
“将军高明!”
谋士和部下的吹捧,让陶铭忘记了平安临行前的叮嘱:固守城池,千万不要主动迎敌,否则真定定然不保。
平安一番好意,在燕王的狡猾和陶铭的愚蠢之下付诸东流。
陶铭果断中计,率军出城偷袭燕军大营,一头撞进了燕王设下的圈套,在滹沱河遇上了等待多时的燕军,两军立刻展开了交战。
交战中,燕王再次发挥了奋勇向前、一马当先的精神。没有沈瑄紧跟在身边,更是砍了个过瘾。
朱棣只领数骑在阵中杀进杀出,愣是没有南军敢对他怎么样。被燕王砍了,只死自己一个,不小心砍死砍伤了燕王,怕会死全家。
当此时,真定方向窜起了黑色的浓烟,这是混入城中的沈瑄等人夺门成功的讯号。
燕军登时再无顾忌,朱棣一声令下,喊杀声震天。
陶铭心知中计,丢了真定,官位必然不保,项上人头也未必能安稳。干脆豁出去同朱棣拼命,或许还能得个死后哀荣。
南军见主帅开始拼命,也爆发出了惊人的勇气。不敢朝燕王身上射箭,干脆对着燕军的帅旗撒气,箭雨之下,燕王的中军大纛很快被射成了刺猬。
旗卫擎着大纛,不知该作何反应。
这算什么?精神胜利法?
南军为活命而战,一时之间,燕军竟拿他们毫无办法。
奈何上天好似真的站在燕王一方,两军交战最激烈时,又是一阵大风,掀屋拔树,对着南军的方向猛吹。
从白沟河,到夹河,再到滹沱河,这已经是第三次有大风助阵。
朱棣想不相信自己是受命于天都不可能了。
南军的战阵终于溃散,燕军趁势追杀,一直追到藁城,斩首六万余。主将陶铭失踪,事后也未能寻得踪迹。不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哀荣”是不可能了,“光荣”却是一定的。
守军溃散,燕王重新夺回真定,顺便接收了南军留下的大批粮草和军械。这些本是平安为守城准备,经过陶铭的手,全都送给了燕王。
献计的孟遭到了燕王的表扬,沈瑄杨铎等将士也各有恩裳。
助计划成功的老者和里中村民得到了燕王的亲切接见,回去时,有军汉专门推着粮车。燕王再次借花献佛,仁慈的名声更胜往昔。
立功的孟同知回到帐中,却见沈指挥正在擦拭长刀。
鲨鱼皮的刀鞘放在一旁,刀身映出了沈瑄俊美的面容。
自真定城一行,沈指挥貌似就有点不太对。
“指挥?”
“十二郎与杨同知交情不错?”
“啊?”孟被问得愣了一下,“谈不上交情,只是之前共事过。”
“恩。”
沈瑄放下布巾,收刀回鞘,“过来。”
孟老实的过去了,然后,嘴被堵住,衣领也被扯开了。
一连几天,孟十二郎颈侧的印子都没消。
当时,他咬回去了,结果……不能想,越想越是心酸。
拿下真定之后,燕王率军继续进攻。
闰三月癸丑,,燕军攻占顺德、广平。
夏四月,燕军再临大名城下,城中官吏主动出迎,表示大家早就等着燕王殿下的到来,全都盼着这一天呐!
同月,建文帝派遣的时臣从京城出发,带着皇帝的诏令拜见燕王。
来的不是旁人,正是高巍。
当时,闻听皇帝要派人使燕,朝中文臣武将纷纷告假。理由千奇百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宗旨只有一个,坚决不能被皇帝逮住!
燕王是好相与的吗?
去了十有八-九就回不来了。
建文帝气结,却也拿这些鹌鹑没办法。
点名直接摊派?文臣直接晕倒,武臣当殿大哭,臣愚钝,担当不了重任,皇帝还是另择贤才吧。
方孝孺主动请命,建文帝头摇得像拨浪鼓,这位和燕王绝对说不到一处去。派他使燕,拖延时间别想了,说不定会刺激得燕王立刻抄刀子直奔南京。
不得不承认,虽然建文帝大部分时间都是脑袋上有坑,对方孝孺这个人,他还是看得相当准的。
左思右想,在大臣中拨拉过来拨拉过去,最终,在家中闭门思过的高巍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此人曾主动使燕,和燕王的关系很是说不清道不明。
派他去,就算无功也能无过吧?
于是,建文帝拍板,就是你了!
卧病在床的高老先生好不容易聆听一次圣音,不想却是如此“重任”。
想起在燕王府内遭受的种种,老先生险些白眼一翻晕过去。不是假晕,绝对的真晕。
奈何皇帝旨意已下,高巍想推辞都没办法。
既然皇帝还肯用自己,高老先生跺跺脚,不就是使燕吗?他不惧!
高老先生带着皇帝的诏书一路向北,最终在大名见到了燕王。
彼时,燕王正与部下商议,准备向彰德进兵。
燕王一边调集军队,打算乘胜追击,一边给南京的建文帝上疏,要求建文帝罢免齐泰黄子澄的官位并施以严惩。哪怕知道齐泰黄子澄在建文帝身边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反而拖后腿的时候比较多,燕王仍旧看他们不顺眼。
南京的建文帝也急了,各地卫所有战斗力的边军几乎被抽调一空。为防备倭寇和安南等番邦,沿海和西南等地的守军坚决不能动。算下来,朝廷的兵力已是捉襟见肘。
朝中曾有大臣提议将镇守西南的黔宁侯沐晟召回。沐晟曾同何福一起讨伐平定麓川之乱,熟通兵法谋略,麾下上万善战将兵,当可讨伐燕王。
仔细考虑之后,建文帝否决了这一提议。
燕王起兵造反仍令边军守卫北疆要塞,防卫冲要之地。他身为一国之君,又怎能置边防于不顾?
抽调卫所诸军已减弱了海防。上月便有倭寇犯浙东,钱仓所千户易绍宗率兵出战,在壁上留书后与妻诀别,同倭寇力战而死。
“设将御敌,设军卫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为臣不职,何以为人!”
这是一个明朝军人的铮铮铁骨,也是男儿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朝廷收到奏报时,倭寇已被打退,众臣纷纷颂扬天威。
天威?
建文帝苦笑一声,燕王正造反呢,朝廷军队连战连败,自己哪来的武功盖世,万邦臣服?比起这些歌功颂德,他更想知道朝中还有几个“易绍宗”。虽然会做事发抽,不代膘允炆真是个傻子,能轻易被几句好话糊弄。
打断了礼部左侍郎的滔滔不绝,建文帝说道:“拟旨,厚葬易绍宗,赐行祭,勒碑纪念死于战中的卫军,厚赏其家人。”
这道旨意并不过分,重臣齐声称是。
但在建文帝说出要追赠易绍宗三等伯爵时,文官队伍中的御史立刻跳了出来。
“陛下,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一个小小的千户,五品的武官,不过杀了几个倭寇,竟然要被追赠爵位?这是什么道理!若是文官倒还罢了,武官?坚决不行!
御史康郁打头阵,户科和礼科给事中先后出列,坚决反对皇帝对易绍宗的追赠。
厚葬行祭都可以,立碑厚赏也没问题,追赠爵位坚决不行!没有给一个千户追赠的道理,不和规矩。
御史和给事中言辞咄咄,建文帝的表情越来越阴沉。
站在御座旁的宦官脸色发白。大臣们不知道,宫中侍奉的人都清楚,皇帝的脾气可不像世人认为的那么好。回忆起建文帝掀桌踹凳子的场景,宦官看向康郁等人的目光变得极不友善,嗖嗖的飞着刀子。
这几位倒是痛快了,宫里伺候皇帝的可就要倒霉了。
蹦得最欢的那个,咱家可是记住了!
由此可见,由宦官掌管的东厂和西厂比锦衣卫更喜欢请文官去喝茶聊天,并非没有因由。
“够了!”
建文帝一声怒喝,打断了言官们的“直言”,愤怒使得他脸色发红,声音中却似带着寒冰,“几位卿家也能为国力战而死,朕亦会追赠!”
“陛下!”
“退朝!”
建文帝被气得头疼,衣袖一挥直接走人。还有许多话没说完的康郁等人面面相觑,皇帝这样的态度还是第一次见。
文官队伍末尾的解缙杨士奇等人表情微变,想起不久前通政使司递到宫中的奏疏,心中有了计较。浙东的事只是个引子,皇帝发怒的根由怕是仍在燕王那里。
康郁等人八成是被迁怒,毕竟皇帝对文官一向仁爱,应该不会因为御史的直言便恼羞成怒。
解缙等人的猜测并非没有根据。
自建文帝登基以来,朝中文官的地位已隐隐压过了武官。洪武帝曾严令生员不许议论朝政,对读书人各种鄙视,如今短短不过三年,太学中的监生哪个不是高谈阔论?便是府学县学中的生员,动不动也能对朝廷指指点点。
朝中的大多数文官对此乐见启程,同乡、同窗、同年,各种关系网变得更加庞大。
武官心中有怨气却无处发泄,总不能去找皇帝讨个说法吧?尤其是洪武朝至今的勋贵,不能对皇帝抱怨,就只能对着文官们鼻孔喷气。
不能怪建文帝手下跳槽的武将越来越多,要怪只能怪老板给的工作环境不好,待遇也是差强人意。拼死拼活的打仗,还要被几个酸儒压在头上,动不动就捕风捉影,被污蔑生活作风问题,换成神仙也要发脾气。
燕王成功利用了朝中武官和勋贵对皇帝的不满,通过小舅子徐增寿的牵线搭桥,联合宫中的宦官,在建文帝身边织了一张透明的大网。
建文帝早晚会落入网中,被硬生生的拖下皇位。
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回到乾清宫,建文帝如宦官预料一样,掀翻了桌案。
内侍监太监王景弘低头弯腰,跟在皇帝身后,时刻警惕皇帝伤到龙体。宫内的宦官与女官走路都踮起了脚尖,不敢发出丁点声响。
“混账!”
建文帝又将宫灯挥倒,王景弘心里打了个突,朝身后使了个眼色,立刻有小宦官去打探早朝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照这情形,事情绝对不小。
火气发出来,建文帝的脸色总算好了些。转身走进内殿,立刻有宦官和宫人收拾满地狼藉。
王景弘小心的跟了上去,见皇帝自己动手,铺开纸张,写下了两份旨意。
追赠钱仓千户易绍宗为三等伯。
削去齐泰黄子澄官位,令有司籍录其家。
敕令之后,建文帝又写了一封密令,内容是告知齐泰黄子澄,削其官位只为麻痹燕王,抄家也是走个过场。将两人送出京城,为的是暗中募兵对抗燕王。
南方有战斗力的卫军大部分被抽调,余下的又不能动。建文帝实在没办法,只能令两人在民间募兵。
密令写好马上封存,在敕令下达之前送到齐黄两人手中。建文帝相信,齐泰黄子澄或许能力不足,对他却是绝对的忠心。募兵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应该放心。
不放心也没办法,数来数去,真正能信得过的人只有几个。不把事情交给齐泰黄子澄,难不成让方孝孺去办?方孝孺做学问一流,论实务,恐怕连三-流都算不上。
建文帝自以为做得机密,却忘记了站在身后的宦官。
洪武帝不许宦官读书,为行事便易,只许部分宦官识字。王景弘在内侍监做事,有幸进入了扫盲班,加上为人聪明,记忆力超群,很快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了内侍监太监。燕王起兵造反,王景弘很快投靠,成为了潜伏在皇帝身边传递消息的重要情报人员。
记下“密令”的内容,王景弘退后两步,暗中思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递送出京。很快,心中有了腹案。
建文三年,闰三月
朝廷下达了追赠易绍宗和罢免齐泰黄子澄的旨意,王景弘也成功将消息送出了南京。
获得情报的燕王连连冷笑,和他玩心眼,皇帝还嫩可些!
当月,燕王便下令出兵真定。
真定城高池深,平安坚守不出,勉强打下来,己方损失也不会小,只能想办法诱敌出战方能取胜。
燕王问策于众将,众人也是挠头。想让平安上当可不容易,万一露出破绽,被将计就计,偷鸡不成蚀把米,麻烦可就大了。
众人犹豫不定时,真定城外的游哨来报,混入城内的细作送出消息,平安已被调走,如今驻守真定的是都指挥陶铭。
陶铭是谁?别说平安,连武定侯郭英都比不上,水平和燕王的手下败将徐凯旗鼓相当。
燕王大喜,众将也是面露喜色,纷纷出言,平安不上当,陶铭绝对不是问题!大可以诱敌出战,真定必下!
孟也积极参与其中,实在是武将想出的计策太过简单粗暴,要想成事,细节必须掌握。
“禀王爷,卑职认为,可令人佯做躲避兵祸的的百姓混入真定,再调守军出城,例外接应趁机夺城。”
燕王点头,“大善!”
“为求逼真,人数必定不能少。”
燕王继续点头,“然!”
“最好是大包小裹、拖家带口,抱个孩子就更好了……”
话说到一半,大帐中变得格外安静,或许该说,太安静了。
孟十二郎定睛一看,包括燕王和沈瑄在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隐隐带着绿光。脑子里顿时响起报警的讯号,这是什么情况?
燕王侧头同沈瑄低声讨论了两句,沈瑄先是摇头,随后又点头。
燕王大笑,拍了拍沈瑄的肩膀,“我儿甚好!”
随即面向孟,“孟同知此计大善,依此计行事必能事成。”
“卑职谢王爷!”
离开大帐之后,沈瑄告诉孟,燕王已将诱敌出城并伺机夺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待到一切准备妥当,便可依计行事。
“指挥要亲自去?”
沈瑄点头,说道:“孟同知需要随行。”
“卑职领命。”痛快的应了一句,孟又有些迟疑,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指挥,卑职换件衣服就成,可指挥……”想不被人认出,八成得换张脸。
脸藏住,这身煞气也藏不住。
沈瑄的杀神之名太过凶残,凡是同燕军打过仗的南军,没亲眼见过,也从同袍嘴里听过这位的凶名。
“无碍。”沈瑄除下铠甲,松开袖口,“我自有计较。”
既然沈指挥胸有成竹,孟不再多问。有沈瑄同行,危险系数攀高,安全系数也是直线上升。两相对比,孟更乐于和沈瑄一起行动。
当夜,孟睡了个好觉,还做了个不太纯洁的美梦。
隔日醒来,沈瑄正在净面。
水珠扑在如玉的面容上,随着沈瑄起身的动作流淌,滑过下颌和颈项,领口染上一抹湿痕。
半晌,沈瑄转过头,目若朗星,视线扫过孟,挑起一边的眉毛,似有些惊讶。
走到榻边,修长的手指擦过孟的嘴角,眼中染上了笑意,“十二郎如此悦我?”
低头扫了一眼,孟羞愧捂脸。
这样都能流口水,还能再没出息一点吗?
都是那个梦的错!
帐外响起了亲兵了声音,沈瑄直起身,暧——昧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
帐帘被掀起,亲兵送来了几套布衣。
拿起一件灰色的团龄外衫,孟有些怀念。自离家中之后,袢袄和武官服再未离身,极少有机会再穿此类布衣。
不想手里的外衫突然被沈瑄取走,取而代之的是一身浅色的衫裙。
孟眨眼,再眨眼。
无论怎么看,这都不是男子的长袍,而是一身裙子!
未及询问,又有亲兵送到帐前两个娃娃。
看向含着手指头的娃娃,再看淡定自若的沈指挥,孟十二郎瞬间石化。
谁来告诉他,是不是他又穿了?还是燕王等人被集体穿了?
又是裙子,又是娃娃,这馊主意谁想出来的?!
沈瑄默然的看着他,意思很明白。
孟抽了两下嘴角,再次捂脸。
好吧,是他自己。
可是,就算要带上“伪装”,也用不着他一个男人穿裙子吧?
沈瑄没说话,换上外衫之后,示意亲兵先把两个友情出演的孩子带下去。等在帐外的,还有孩子的父母,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族中有亲族从军,燕王有令自然不敢不从。
孟依旧对着手里衣服运气,忽然被沈瑄按坐在榻上。不解的抬头,沈瑄抬手散开了他的发。
修长的手指缓缓在发间梳过,像是有羽毛轻轻扫过孟的心间。
两人都没有说话,静谧中,情绪似乎要从胸口溢出,说不清,道不明。
孟十二郎捂着胸口,不就是穿裙子吗?为了美人,他穿!
想当初草裙都穿过,这又算得了什么?!
心理建设做好,孟很是大义凛然。认真考虑要不要到燕王帐前喊几声口号,如此牺牲,总要让大佬看见。至于丢脸什么的……一切为了王爷的大业,抛头颅洒热血!
结果,孟十二郎没能如愿。
沈瑄为他梳好了发,另叫人送了一套男子的外衫。
换上外衫,孟怀疑,之前的裙子,果真不是沈指挥拿来逗他的?
走出帐篷,孟有些意外,竟在同行的队伍中见到了杨铎。
杨同知一身团领右衽短衫,头发只用布带束起,脸上抹了泥灰,仍不掩俊朗。
“卑职见过沈指挥。”
杨铎抱拳向沈瑄行礼,队伍中假扮百姓的军汉也单膝跪地,“卑下见过指挥,遵指挥令!”
作为临演的里中百姓有点惊慌,怎样行礼的都有,沈瑄亲自扶起一名老者,说道:“晚辈谢耆老高义!”
“使不得!”老者连忙摆手,道,“王爷慈爱,为百姓放粮,小老儿一家才得以活命。为燕王殿下做事是小老儿求都求不来的,莫要说什么高义,小老儿当不得。”
听完老者的话,孟心中颇有感触,转头望向燕王大帐,抿了抿嘴唇,目光愈发坚定。
建文三年闰三月乙亥,上百名躲避战祸的百姓奔入真定城。孟和沈瑄等人混在百姓队伍中,未被守军发现。
入城后,曾同沈瑄叙话的老者主动求见城门裨将,言有密报。
“燕逆正在里中收粮。”老者跪在裨将跟前,哭诉道,“小老儿家中粮食都被抢走,活不下去了,但求天军庇佑。”
孟假作老者的孙子,见缝插针,添油加醋,哭得比老者更加凄惨。一边哭一边大骂燕军不是东西,家里的粮食和牲畜都被抢走,只剩几件衣服,几个破碗,一路嚼草根啃树皮才熬到真定。
“小的命苦……小的一家都命苦啊!”
孟十二郎哭得很有节奏,李景隆都蒙过,一个裨将不在话下。
唱作俱佳之下,裨将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不再有任何怀疑,将情况报告了陶铭。
陶铭召来谋士商议,认为燕军四处征粮,营中必定空虚,正是偷袭的大好时机。
“将军高明!”
谋士和部下的吹捧,让陶铭忘记了平安临行前的叮嘱:固守城池,千万不要主动迎敌,否则真定定然不保。
平安一番好意,在燕王的狡猾和陶铭的愚蠢之下付诸东流。
陶铭果断中计,率军出城偷袭燕军大营,一头撞进了燕王设下的圈套,在滹沱河遇上了等待多时的燕军,两军立刻展开了交战。
交战中,燕王再次发挥了奋勇向前、一马当先的精神。没有沈瑄紧跟在身边,更是砍了个过瘾。
朱棣只领数骑在阵中杀进杀出,愣是没有南军敢对他怎么样。被燕王砍了,只死自己一个,不小心砍死砍伤了燕王,怕会死全家。
当此时,真定方向窜起了黑色的浓烟,这是混入城中的沈瑄等人夺门成功的讯号。
燕军登时再无顾忌,朱棣一声令下,喊杀声震天。
陶铭心知中计,丢了真定,官位必然不保,项上人头也未必能安稳。干脆豁出去同朱棣拼命,或许还能得个死后哀荣。
南军见主帅开始拼命,也爆发出了惊人的勇气。不敢朝燕王身上射箭,干脆对着燕军的帅旗撒气,箭雨之下,燕王的中军大纛很快被射成了刺猬。
旗卫擎着大纛,不知该作何反应。
这算什么?精神胜利法?
南军为活命而战,一时之间,燕军竟拿他们毫无办法。
奈何上天好似真的站在燕王一方,两军交战最激烈时,又是一阵大风,掀屋拔树,对着南军的方向猛吹。
从白沟河,到夹河,再到滹沱河,这已经是第三次有大风助阵。
朱棣想不相信自己是受命于天都不可能了。
南军的战阵终于溃散,燕军趁势追杀,一直追到藁城,斩首六万余。主将陶铭失踪,事后也未能寻得踪迹。不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哀荣”是不可能了,“光荣”却是一定的。
守军溃散,燕王重新夺回真定,顺便接收了南军留下的大批粮草和军械。这些本是平安为守城准备,经过陶铭的手,全都送给了燕王。
献计的孟遭到了燕王的表扬,沈瑄杨铎等将士也各有恩裳。
助计划成功的老者和里中村民得到了燕王的亲切接见,回去时,有军汉专门推着粮车。燕王再次借花献佛,仁慈的名声更胜往昔。
立功的孟同知回到帐中,却见沈指挥正在擦拭长刀。
鲨鱼皮的刀鞘放在一旁,刀身映出了沈瑄俊美的面容。
自真定城一行,沈指挥貌似就有点不太对。
“指挥?”
“十二郎与杨同知交情不错?”
“啊?”孟被问得愣了一下,“谈不上交情,只是之前共事过。”
“恩。”
沈瑄放下布巾,收刀回鞘,“过来。”
孟老实的过去了,然后,嘴被堵住,衣领也被扯开了。
一连几天,孟十二郎颈侧的印子都没消。
当时,他咬回去了,结果……不能想,越想越是心酸。
拿下真定之后,燕王率军继续进攻。
闰三月癸丑,,燕军攻占顺德、广平。
夏四月,燕军再临大名城下,城中官吏主动出迎,表示大家早就等着燕王殿下的到来,全都盼着这一天呐!
同月,建文帝派遣的时臣从京城出发,带着皇帝的诏令拜见燕王。
来的不是旁人,正是高巍。
当时,闻听皇帝要派人使燕,朝中文臣武将纷纷告假。理由千奇百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宗旨只有一个,坚决不能被皇帝逮住!
燕王是好相与的吗?
去了十有八-九就回不来了。
建文帝气结,却也拿这些鹌鹑没办法。
点名直接摊派?文臣直接晕倒,武臣当殿大哭,臣愚钝,担当不了重任,皇帝还是另择贤才吧。
方孝孺主动请命,建文帝头摇得像拨浪鼓,这位和燕王绝对说不到一处去。派他使燕,拖延时间别想了,说不定会刺激得燕王立刻抄刀子直奔南京。
不得不承认,虽然建文帝大部分时间都是脑袋上有坑,对方孝孺这个人,他还是看得相当准的。
左思右想,在大臣中拨拉过来拨拉过去,最终,在家中闭门思过的高巍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此人曾主动使燕,和燕王的关系很是说不清道不明。
派他去,就算无功也能无过吧?
于是,建文帝拍板,就是你了!
卧病在床的高老先生好不容易聆听一次圣音,不想却是如此“重任”。
想起在燕王府内遭受的种种,老先生险些白眼一翻晕过去。不是假晕,绝对的真晕。
奈何皇帝旨意已下,高巍想推辞都没办法。
既然皇帝还肯用自己,高老先生跺跺脚,不就是使燕吗?他不惧!
高老先生带着皇帝的诏书一路向北,最终在大名见到了燕王。
彼时,燕王正与部下商议,准备向彰德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