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长安,董卓刚回到相府,就有府中下人来报:“启禀太师,温侯将军在外面候见!”
“混账东西,”董卓等下人一说完,便开口骂道:“奉先乃是吾儿,要见来见吾,直接进来即可,还需什么禀报?还不速速让他进来!”
下人挨了一顿骂,还不敢还口,只能喏喏地答应着,退出了议事厅,到外面去请吕布入内。
吕布大步走进了议事厅,见董卓坐在正中的榻上,而李肃则肃立一旁,连忙抢步上前,在董卓面前单膝跪地,大声地说:“孩儿给义父请安!”
“吾儿奉先免礼!”虽说曾经和吕布在凤仪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毕竟过了这么久,董卓早就忘之脑后了,笑着让吕布起身后,问道:“吾不在京师的这段日子,可有什么异动吗?”
“回义父的话。”吕布为了安董卓之心,连忙回答说:“自从当今皇上说准备禅位之后,朝中虽有大臣反对,但却摄于义父的威名,皆不敢有任何异动。”
董卓听说京师太平无事,越发地放心了。望着自己这位高大英俊的义子,再想想留在郿坞的那位千娇百媚的俏貂蝉,他决定给对方一点补偿,以便他能继续为自己效力,便开口说道:“奉先啊,吾不日将受汉禅。待登基之后,定当让汝总督天下兵马。”
听到董卓准备给自己封官,吕布连忙又跪下谢恩:“多谢义父!”
董卓在离开郿坞之前,在貂蝉的屋里折腾了一宿,又连着赶了两天路,身子感觉有些乏。便冲吕布摆了摆手:“吾有些倦了,想歇息片刻,汝且退下。”
见到吕布要离开,李肃也连忙向董卓告辞。没想到董卓对李肃说:“汝代吾将奉先送出府去,然后留在府中,吾有事可以随时与汝商议。”
李肃听董卓这么说,只能无奈地答应:“属下遵命!”
李肃在送吕布出门时,瞅瞅四周,见没有人,便小声地问吕布:“温侯将军,不知是否一切准备妥帖?”
吕布微微了点了点头,回答说:“一切皆已准备就绪。只等老贼明日入朝,管教他身首异处。对了,他的心腹四将在何地方?”
李肃知道吕布问的四将,指的是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连忙答道:“温侯请放心,他们四人被老贼留在了郿坞,至少在我们诛杀董贼的这段时间,他们是不会在京师出现的。”
“如此甚好。”听说李傕、郭汜等人不会回长安,吕布的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这样一来,明日在诛杀了董卓之后,他到城外去接管军营,就要顺利得多。他抱拳朝李肃说道:“吾这就前往司徒府,将此事告之王司徒。”
正在榻上睡觉的董卓,忽然感觉外面有什么声音传来。听到这个声音,他的心跳骤然加速了,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连忙坐直身体,侧耳聆听外面传来的声音,似乎是一群小孩在唱童谣。
董卓仔细地听了一会儿,终于听清楚小孩子们在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不知怎么搞的,董卓一听到这歌词,就有一种心烦意乱的感觉。
李肃正好这个时候走进了议事厅,见董卓又重新坐了起来,不禁暗吃一惊,连忙上前说道:“太师,您睡醒了!”
“李肃。”董卓望着李肃,表情严肃地说:“你听到外面的小孩子唱童谣了吗?”
“童谣?!”李肃听董卓这么说,也慌忙侧耳聆听,很快就听到府外传来了小孩唱歌的声音。他连忙冲董卓点了点头,说道:“回太师的话,属下听到了。”
“听清楚他们唱的是什么了吗?”董卓板着脸问道。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孩子们唱的歌谣,清晰地灌进了李肃的耳朵,他听清楚内容后,不禁大惊失色:“千里”是“重”,加草头是“董”;“十”“日”“卜”加起来是“卓”。“犹不生”,就是死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董卓死。
李肃慌忙回到说:“听清楚了!”
“你知道此童谣唱的是什么吗?”
李肃将董卓没有听出这首歌谣的含义,心里暗暗松了口气,便开始忽悠对方:“回太师的话,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董卓此刻对李肃非常信任,对他的这种解释,也就没有丝毫的怀疑了。
次日清晨,董卓摆仪仗入朝。刚刚离开府邸,就见一个身穿青袍、头扎白巾的道士站在路边,手里持着一根长竹竿,上面缠着一块布,垂下来的两截布上,都各写着一个“口”字。
见到这种情形,董卓又将李肃叫到什么问道:“李肃,此道人是何意啊?”
李肃一看竹竿上的布,不禁被吓得魂飞魄散,两个“口”不就是一个“吕”字么,难道他想暗示董卓,说吕布要暗害他。他连忙急中生智地说:“回太师,此必是一疯子,不必理睬他。”说完,他叫过旁边的兵士,吩咐道,“来人啊,将此道人撵走!”
董卓的车仗入宫时,穿着朝服的文武百官,都站在一旁迎接。董卓心里想到再过片刻,自己就要在这里受禅,心中不由越发得意起来。
进北掖门时,除了二十名跟着马车前后的随从入内外,其余的军兵都挡在门外。而董卓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点,还在做着他当皇帝的美梦。
进了北掖门之后,坐在车里的董卓,忽然看到殿门紧闭,王允与其他几位大臣,手持宝剑站在殿门外。他隐隐绝对有些不对劲,连忙问李肃:“王司徒等人持剑是何意啊?”但李肃根本不搭理他,而是驱赶着马车继续向宫殿而去。
站在殿门外的王允,见董卓的马车渐渐靠近了,连忙大喊一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随着他的喊声,原本紧闭的殿门纷纷打开,从里面冲出了上百名的手持长戟的兵士。
王允用手里的剑朝马车一指,大喊道:“杀!”
接到王允号令的兵士,纷纷持长戟上前,对准马车里的董卓便刺。虽说不少人在第一次出戟就刺中了董卓,但因为他身穿重甲,长戟居然刺不进去,只伤了他的手臂。
董卓跳下车,拔腿就朝着北掖门跑去,同时嘴里大声地喊道:“救驾,救驾!吾儿奉先何在!”
早就等候在北掖门的吕布,将董卓朝自己冲过来,大吼一声:“有诏逃贼!”随即手里的方天画戟便朝董卓的咽喉刺去。董卓没想到自己的义子,居然会向自己下杀手,一时猝不及防,咽喉中戟,连喊都没有喊一声,便瞪着难以置信的眼神仰面倒下。而随后赶来的李肃,则挥刀砍下他的首级。
吕布吩咐人打开了北掖门,他左手持戟,右手高举着诏书,冲着等待外面的铁甲兵大声地说:“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
铁甲兵做梦都想不到,自家的主公刚刚进去受禅,怎么片刻的工夫,就成为了贼臣。因此在听完吕布的喊话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还坐在马背上,努力地消化着这个刚刚听到的消息。
刚赶到北掖门的王允,见铁甲兵还坐在马背上没反应,连忙一把抢过了李肃手里的人头。快步来到了军前,大声地说:“董卓人头在此,尔等还不快点归顺吗?我等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
见到董卓的人头,这些铁甲兵才搞清楚,原来董卓真的死了。在听清楚王允后面的一句话后,纷纷下马,跪在地上,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铁甲兵归顺,吕布又高声喊道:“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
一旁的李肃立功心切,连忙说道:“属下愿往!”
没等李肃离开,便有兵士前来向吕布禀报:“启禀将军,有李儒家奴将李儒绑缚来献!”
王允听到兵士的禀报,连忙吩咐道:“押上来!”
两名身强力壮的兵力,挟着垂头丧气的李儒来到了王允、吕布的面前。王允看着憔悴不堪的李儒,冷笑着问:“李儒,你也有今天!”
李儒压根没理睬王允,而是朝旁边的吕布看了一眼,随后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可惜太师不肯听我之言,才招来了今日的杀身之祸。”他把头一昂,摆出了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道:“要杀便杀,李某绝不会皱一下眉头。”
王允早就恨不得除掉李儒,此刻看到对方已成为了待宰的羔羊,自然不会气,冲挟着他的两名兵士摆了摆手,吩咐道:“缚赴市曹斩之!”随后又吩咐人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
等董卓的尸首和李儒被兵士带走后,王允又大声说道:“吕布、皇甫嵩,李肃!”
听到王允的喊声,吕布、皇甫嵩,李肃三人连忙上前一步,异口同声地答道:“在!”
“你们三人领兵五万,”王允吩咐他们说道:“即可赶往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不得有误!”
“领命!”听说要带兵去郿坞抄董卓的家产,最高兴的莫过于吕布,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能和貂蝉重逢,因此他回答的声音是最响亮的。
郿坞距离京师长安有两百多里,五万大军至少要花两天的时间才能赶到。虽说董卓和李儒已死,但城中还有李傕等人的亲信,他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混出城,快马加鞭地赶往郿坞,向自己的主子报信去了。
当天傍晚,李傕等人的亲信便赶到了郿坞。正好又遇到了那个刁难过李肃的都伯,在指挥手下关城门。都伯看清楚远处来的都是一些平民打扮的人,知道不会是什么大人物,便命令兵士们不必等他们,径直关门即可。
这些亲信长途奔波赶到郿坞,是为了向自己的主子传递生死攸关的情报,见居然有个不长眼的都伯居然看到自己来了,还敢关城门,二话不说,冲上去一刀就将其砍翻。兵士们见来的几名平民打扮的骑手,居然砍翻了自己的都伯,连忙手持兵器围上来,欲将这几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杀死。
见到自己被一群兵士围住,李傕的亲信连忙掏出自己所携带的令箭,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趁着兵士们散开的工夫,带着几位同伴冲进了城里。
李傕见到自己留在京师的亲信匆匆忙忙赶来,不禁好奇地问:“汝从京师来,有何要事?”
“将军!”那位亲信趴在地上,带着哭腔说:“太师在京师被王允、吕布等人所杀,小的是特地来报信的。”
“什么,太师被杀了?”李傕听到这个消息,一把将自己的亲信从地上揪起来,恶狠狠地说:“汝要是敢诓骗本将军,小心你死无葬身之地。”
“将军,小的不敢撒谎。”亲信连忙回答说:“不光太师死了,就连李儒也被绑缚市曹斩首示众。而且王允还派吕布、皇甫嵩、李肃三人,统领五万大军前来郿坞。请将军早做决断,否则等大军一到,就来不及了。”
听说王允派了五万大军,而且还由勇冠三军的吕布统兵,李傕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就在他准备让人招郭汜、张济、樊稠等人来议事时,这三人已经不请自到。原来他们手下的亲信,在进入郿坞之后就分开,各自向自己的主子报讯去了。因此这三人得到消息的时间,甚至比李傕都早。
“诸位,”见郭汜等人都来了,李傕有些慌乱地问道:“吕布领五万大军,正朝郿坞进发,我们该怎么办?”
“郿坞只有三千飞熊军,”郭汜听完后,苦着脸说:“要想挡住五万大军,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以吾之见,我等还是弃了此处,返回凉州去吧。”、
郭汜的提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众人匆忙收拾了东西,连董卓的家人都来不及通知,便带着三千飞熊军连夜奔凉州而去。
“混账东西,”董卓等下人一说完,便开口骂道:“奉先乃是吾儿,要见来见吾,直接进来即可,还需什么禀报?还不速速让他进来!”
下人挨了一顿骂,还不敢还口,只能喏喏地答应着,退出了议事厅,到外面去请吕布入内。
吕布大步走进了议事厅,见董卓坐在正中的榻上,而李肃则肃立一旁,连忙抢步上前,在董卓面前单膝跪地,大声地说:“孩儿给义父请安!”
“吾儿奉先免礼!”虽说曾经和吕布在凤仪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毕竟过了这么久,董卓早就忘之脑后了,笑着让吕布起身后,问道:“吾不在京师的这段日子,可有什么异动吗?”
“回义父的话。”吕布为了安董卓之心,连忙回答说:“自从当今皇上说准备禅位之后,朝中虽有大臣反对,但却摄于义父的威名,皆不敢有任何异动。”
董卓听说京师太平无事,越发地放心了。望着自己这位高大英俊的义子,再想想留在郿坞的那位千娇百媚的俏貂蝉,他决定给对方一点补偿,以便他能继续为自己效力,便开口说道:“奉先啊,吾不日将受汉禅。待登基之后,定当让汝总督天下兵马。”
听到董卓准备给自己封官,吕布连忙又跪下谢恩:“多谢义父!”
董卓在离开郿坞之前,在貂蝉的屋里折腾了一宿,又连着赶了两天路,身子感觉有些乏。便冲吕布摆了摆手:“吾有些倦了,想歇息片刻,汝且退下。”
见到吕布要离开,李肃也连忙向董卓告辞。没想到董卓对李肃说:“汝代吾将奉先送出府去,然后留在府中,吾有事可以随时与汝商议。”
李肃听董卓这么说,只能无奈地答应:“属下遵命!”
李肃在送吕布出门时,瞅瞅四周,见没有人,便小声地问吕布:“温侯将军,不知是否一切准备妥帖?”
吕布微微了点了点头,回答说:“一切皆已准备就绪。只等老贼明日入朝,管教他身首异处。对了,他的心腹四将在何地方?”
李肃知道吕布问的四将,指的是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连忙答道:“温侯请放心,他们四人被老贼留在了郿坞,至少在我们诛杀董贼的这段时间,他们是不会在京师出现的。”
“如此甚好。”听说李傕、郭汜等人不会回长安,吕布的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这样一来,明日在诛杀了董卓之后,他到城外去接管军营,就要顺利得多。他抱拳朝李肃说道:“吾这就前往司徒府,将此事告之王司徒。”
正在榻上睡觉的董卓,忽然感觉外面有什么声音传来。听到这个声音,他的心跳骤然加速了,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连忙坐直身体,侧耳聆听外面传来的声音,似乎是一群小孩在唱童谣。
董卓仔细地听了一会儿,终于听清楚小孩子们在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不知怎么搞的,董卓一听到这歌词,就有一种心烦意乱的感觉。
李肃正好这个时候走进了议事厅,见董卓又重新坐了起来,不禁暗吃一惊,连忙上前说道:“太师,您睡醒了!”
“李肃。”董卓望着李肃,表情严肃地说:“你听到外面的小孩子唱童谣了吗?”
“童谣?!”李肃听董卓这么说,也慌忙侧耳聆听,很快就听到府外传来了小孩唱歌的声音。他连忙冲董卓点了点头,说道:“回太师的话,属下听到了。”
“听清楚他们唱的是什么了吗?”董卓板着脸问道。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孩子们唱的歌谣,清晰地灌进了李肃的耳朵,他听清楚内容后,不禁大惊失色:“千里”是“重”,加草头是“董”;“十”“日”“卜”加起来是“卓”。“犹不生”,就是死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董卓死。
李肃慌忙回到说:“听清楚了!”
“你知道此童谣唱的是什么吗?”
李肃将董卓没有听出这首歌谣的含义,心里暗暗松了口气,便开始忽悠对方:“回太师的话,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董卓此刻对李肃非常信任,对他的这种解释,也就没有丝毫的怀疑了。
次日清晨,董卓摆仪仗入朝。刚刚离开府邸,就见一个身穿青袍、头扎白巾的道士站在路边,手里持着一根长竹竿,上面缠着一块布,垂下来的两截布上,都各写着一个“口”字。
见到这种情形,董卓又将李肃叫到什么问道:“李肃,此道人是何意啊?”
李肃一看竹竿上的布,不禁被吓得魂飞魄散,两个“口”不就是一个“吕”字么,难道他想暗示董卓,说吕布要暗害他。他连忙急中生智地说:“回太师,此必是一疯子,不必理睬他。”说完,他叫过旁边的兵士,吩咐道,“来人啊,将此道人撵走!”
董卓的车仗入宫时,穿着朝服的文武百官,都站在一旁迎接。董卓心里想到再过片刻,自己就要在这里受禅,心中不由越发得意起来。
进北掖门时,除了二十名跟着马车前后的随从入内外,其余的军兵都挡在门外。而董卓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点,还在做着他当皇帝的美梦。
进了北掖门之后,坐在车里的董卓,忽然看到殿门紧闭,王允与其他几位大臣,手持宝剑站在殿门外。他隐隐绝对有些不对劲,连忙问李肃:“王司徒等人持剑是何意啊?”但李肃根本不搭理他,而是驱赶着马车继续向宫殿而去。
站在殿门外的王允,见董卓的马车渐渐靠近了,连忙大喊一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随着他的喊声,原本紧闭的殿门纷纷打开,从里面冲出了上百名的手持长戟的兵士。
王允用手里的剑朝马车一指,大喊道:“杀!”
接到王允号令的兵士,纷纷持长戟上前,对准马车里的董卓便刺。虽说不少人在第一次出戟就刺中了董卓,但因为他身穿重甲,长戟居然刺不进去,只伤了他的手臂。
董卓跳下车,拔腿就朝着北掖门跑去,同时嘴里大声地喊道:“救驾,救驾!吾儿奉先何在!”
早就等候在北掖门的吕布,将董卓朝自己冲过来,大吼一声:“有诏逃贼!”随即手里的方天画戟便朝董卓的咽喉刺去。董卓没想到自己的义子,居然会向自己下杀手,一时猝不及防,咽喉中戟,连喊都没有喊一声,便瞪着难以置信的眼神仰面倒下。而随后赶来的李肃,则挥刀砍下他的首级。
吕布吩咐人打开了北掖门,他左手持戟,右手高举着诏书,冲着等待外面的铁甲兵大声地说:“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
铁甲兵做梦都想不到,自家的主公刚刚进去受禅,怎么片刻的工夫,就成为了贼臣。因此在听完吕布的喊话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还坐在马背上,努力地消化着这个刚刚听到的消息。
刚赶到北掖门的王允,见铁甲兵还坐在马背上没反应,连忙一把抢过了李肃手里的人头。快步来到了军前,大声地说:“董卓人头在此,尔等还不快点归顺吗?我等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
见到董卓的人头,这些铁甲兵才搞清楚,原来董卓真的死了。在听清楚王允后面的一句话后,纷纷下马,跪在地上,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铁甲兵归顺,吕布又高声喊道:“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
一旁的李肃立功心切,连忙说道:“属下愿往!”
没等李肃离开,便有兵士前来向吕布禀报:“启禀将军,有李儒家奴将李儒绑缚来献!”
王允听到兵士的禀报,连忙吩咐道:“押上来!”
两名身强力壮的兵力,挟着垂头丧气的李儒来到了王允、吕布的面前。王允看着憔悴不堪的李儒,冷笑着问:“李儒,你也有今天!”
李儒压根没理睬王允,而是朝旁边的吕布看了一眼,随后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可惜太师不肯听我之言,才招来了今日的杀身之祸。”他把头一昂,摆出了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道:“要杀便杀,李某绝不会皱一下眉头。”
王允早就恨不得除掉李儒,此刻看到对方已成为了待宰的羔羊,自然不会气,冲挟着他的两名兵士摆了摆手,吩咐道:“缚赴市曹斩之!”随后又吩咐人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
等董卓的尸首和李儒被兵士带走后,王允又大声说道:“吕布、皇甫嵩,李肃!”
听到王允的喊声,吕布、皇甫嵩,李肃三人连忙上前一步,异口同声地答道:“在!”
“你们三人领兵五万,”王允吩咐他们说道:“即可赶往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不得有误!”
“领命!”听说要带兵去郿坞抄董卓的家产,最高兴的莫过于吕布,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能和貂蝉重逢,因此他回答的声音是最响亮的。
郿坞距离京师长安有两百多里,五万大军至少要花两天的时间才能赶到。虽说董卓和李儒已死,但城中还有李傕等人的亲信,他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混出城,快马加鞭地赶往郿坞,向自己的主子报信去了。
当天傍晚,李傕等人的亲信便赶到了郿坞。正好又遇到了那个刁难过李肃的都伯,在指挥手下关城门。都伯看清楚远处来的都是一些平民打扮的人,知道不会是什么大人物,便命令兵士们不必等他们,径直关门即可。
这些亲信长途奔波赶到郿坞,是为了向自己的主子传递生死攸关的情报,见居然有个不长眼的都伯居然看到自己来了,还敢关城门,二话不说,冲上去一刀就将其砍翻。兵士们见来的几名平民打扮的骑手,居然砍翻了自己的都伯,连忙手持兵器围上来,欲将这几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杀死。
见到自己被一群兵士围住,李傕的亲信连忙掏出自己所携带的令箭,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趁着兵士们散开的工夫,带着几位同伴冲进了城里。
李傕见到自己留在京师的亲信匆匆忙忙赶来,不禁好奇地问:“汝从京师来,有何要事?”
“将军!”那位亲信趴在地上,带着哭腔说:“太师在京师被王允、吕布等人所杀,小的是特地来报信的。”
“什么,太师被杀了?”李傕听到这个消息,一把将自己的亲信从地上揪起来,恶狠狠地说:“汝要是敢诓骗本将军,小心你死无葬身之地。”
“将军,小的不敢撒谎。”亲信连忙回答说:“不光太师死了,就连李儒也被绑缚市曹斩首示众。而且王允还派吕布、皇甫嵩、李肃三人,统领五万大军前来郿坞。请将军早做决断,否则等大军一到,就来不及了。”
听说王允派了五万大军,而且还由勇冠三军的吕布统兵,李傕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就在他准备让人招郭汜、张济、樊稠等人来议事时,这三人已经不请自到。原来他们手下的亲信,在进入郿坞之后就分开,各自向自己的主子报讯去了。因此这三人得到消息的时间,甚至比李傕都早。
“诸位,”见郭汜等人都来了,李傕有些慌乱地问道:“吕布领五万大军,正朝郿坞进发,我们该怎么办?”
“郿坞只有三千飞熊军,”郭汜听完后,苦着脸说:“要想挡住五万大军,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以吾之见,我等还是弃了此处,返回凉州去吧。”、
郭汜的提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众人匆忙收拾了东西,连董卓的家人都来不及通知,便带着三千飞熊军连夜奔凉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