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几天的时间里,天顺帝都没有上朝,对于朝中文官的不合作态度,非常的恼火。
此时山西总督刘君韬送来的北伐奏疏已经摆在天顺帝的面前将近十天了,但是朝廷依旧没有拿出一个态度来,这让天顺帝感到愤怒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无力感,甚至是一丝恐惧。
自己可是大明的帝王,是天下的共主,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可是朝中文官势力竟然无视这些,公然和自己唱反调、打擂台,这已经不是政见不同的问题了,而是文官势力在公然威胁皇权,在遏制天顺帝自己的权柄!
这是天顺帝不可忍受的!
有那么一瞬间,天顺帝差一点就忍不住召见北镇抚司指挥使以及东缉事厂提督,想要对朝中那些死硬的文官势力下狠手,彻底涤荡朝堂一番。
但是紧接着,天顺帝便冷静了下来,心中也是一阵后怕。
如果北镇抚司和东缉事厂介入到朝政之中,这不但会引起朝中文官的剧烈反弹,让朝中局势动荡不安、急剧恶化,更会开一个非常不好的头,那就是厂卫左右朝政,也许在自己百年之后,史书会将自己写成一个昏君!
想到这里,天顺帝心中一阵发虚,同时更是头痛不已,一时之间想不出应该如何应付朝中的那些文官。
这时,天顺帝看到手边的那份北伐奏疏,微微叹了一口气,自己想要凭借此战建立功勋,以洗刷土木堡之败的耻辱,看来还真是困难啊!
忽然,天顺帝想到:既然此事是由宁北伯刘君韬提出来的,那不如听一听刘君韬对于此时朝中事态的看法,也许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些建议。
此时天顺帝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当即写了一封手书,连夜命人送往了山西大同镇城。
当刘君韬接到这份天顺帝的手书之后,也不由重重一叹。
大明的这些文官之中,不可否认有许许多多的能臣、干臣,有许多的中正之士和英雄,但此时朝中的那些文官,大多数都是紧盯着权柄,虽然还并不严重,但也隐约有了明末文官的影子,这让刘君韬深感忧虑。
旁边刘子安、蓝思齐、向群三人也是传看了一下天顺帝的手书,而后也是忧心忡忡。
蓝思齐说道:“督宪,此事陛下是什么意思?督宪回书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些, 以免在关键时候被陛下拿出来堵众人的嘴!”
刘君韬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刘子安沉吟了一下,说道:“还有一件事,根据情报显示,陛下似乎掌握了不少朝中文官违律的证据,但只是拿出来一部分,并没有和朝中文官彻底撕破脸的打算。陛下在这个时候向督宪询问此事,督宪确实让谨慎一些。”
这时,刘君韬并没有回答刘子安、蓝思齐的话,而是看向了军部部长向群,问道:“现在山西、山东的各部兵马准备得如何了?”
向群说道:“启禀督宪,山西各部兵马已经开始动员,驻守山西的各部天策军将士随时可以开拔
,其余各部兵马也开始陆续开赴大同镇城和山西西部各处要点增员驻守。至于山东那边,现在时间太短,还没有进一步的回信传回来,不过之前山东镇总兵官回信,驻守山东的天策军各部已经完成了动员,想必现在山东镇正在囤积钱粮、物资。”
刘君韬笑着说道:“昨天,商部部长唐宇向本督禀报,已经为筹集了可供十万大军奋战三月的钱粮、物资。”
听完刘君韬的话,三人都是迟疑了一下,不知道刘君韬是什么意思,众人还说着天顺帝手书的事情,刘君韬怎么就扯到了山西、山东各部兵马调动的事情了?
刘君韬说道:“如今咱们山东和山西的兵马都已经做好了大战的准备,朝廷也是知道的,陛下也是知道的,朝中那些文官更是知道的!所以,此时本督的态度就有关重要了,陛下此时询问本督,也是想要坚定一下心中信心,同时也是想要用咱们向朝中文官势力施压!”
听完刘君韬的话,刘子安、向群、蓝思齐都是微微一愣,刘君韬这么多年来在三人的心中一直是一个能征惯战的猛将,是一个勇于开拓、奇思妙想不断的明主。
现在看来,刘君韬竟然对朝政还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见识很深,这让三人都是很吃惊,感觉刘君韬不知在什么时候,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蓝思齐问道:“那督宪准备如何回复陛下?”
刘君韬笑着说道:“当然是坚定陛下开战之心!”
说完,刘君韬便沉吟了一会儿,而后便由刘子安研墨,由蓝思齐镇纸,向群掌灯,刘君韬当即给天顺帝写了一封回书。
当晚,一队天策军夜不收将士便带着这份回书,飞马赶往了京城。
天顺帝接到刘君韬的回书之时,便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在御书房拆开读了起来。
“……如今国朝外有鞑虏猖狂,内有文官掣肘,陛下威严何以立?……此番开战,正可重击鞑虏,扬我皇明国威,保国朝百万边民安危,故此,此番北伐之战迫在眉睫!”
“此战陛下如不发兵反击,国朝何以竖立千钧之威严,震慑四方胡族!陛下何以震慑群臣,维护皇权之权柄!朝中文官如此聒噪,置陛下龙威于何地?……”
洋洋洒洒,刘君韬这份回书数千字,天顺帝看了一遍又一遍,只看得热血沸腾,感叹道:“宁北伯真乃忠臣良将啊!”
而后,天顺帝便开始琢磨起眼下的局势,开始想办法应对朝中文官。
当夜,天顺帝在御书房内坐了许久,直到后半夜才回宫入睡。
次日早朝,天顺帝在大殿之上与众文官展开争论,大殿之上再次议论开来。
不过,此时的文官都很是委婉,并没有人和天顺帝硬顶,而是引经据典的进行劝谏。
一旦天顺帝显露出怒意,众文官便开始沉默不言,摆出一副拒不合作的样子,气得天顺帝有种想要杀人的冲动。
忽然,大殿之外的太监有些慌张的
小跑进来:“启禀陛下,辽东八百里加急军报!”
天顺帝顿时一惊,满朝文武大臣也是有些错愕。
“呈上来!”
秉笔太监急忙走过去,将军报呈给天顺帝。
天顺帝只见军报的封面上写着:“启奏辽东都司广宁陷落诸事”一行大字,直觉得顿时气血上涌,猛地将这份军报摔在了书案上,吼道:“念!给他们念出来!”
此时,大殿上已经是鸦雀无声,满朝文武大臣都是屏住呼吸,特别是那些文官,更是不敢说什么。
“臣,辽东总兵官泣血上报:鞑靼部贼酋孛来兴兵五万铁骑突袭辽东,一夜之间包围广宁城,击退四路援兵,臣意欲调集辽东镇兵马前往救援,不料广宁城旦夕失守,救援不及……”
“鞑靼部大军已经增兵广宁,孛来举兵十万屯守广宁城一日,便分兵东进,兵锋直指辽阳!臣已汇聚兵马严守辽阳城,意欲与城共存亡,恳请陛下调集大兵北上,聚歼贼虏于辽东!”
秉笔太监的声音不断在大殿上回荡,更是将满朝文武大臣震得头晕眼花。
特别是那些文官,万万没想到刘君韬北伐奏疏之中写的情报竟然是真的,如今鞑靼部攻陷了广宁城,正在准备攻打辽阳城,众人这可是延误军机的大罪!
“如今广宁失陷、辽阳告急,可还有人反对朝廷出兵北伐!”
天顺帝怒不可遏,大声呵斥文官误国,那些文官听在耳中非常的刺耳,但是又不敢反驳,生怕被扣下一个大罪,被天顺帝用来出气。
发泄了一番之后,天顺帝铁青着脸,说道:“传旨:命令辽东镇总兵官死守辽阳,汇集辽东各地兵马准备反击,全力阻挡鞑靼部的进犯,为朝廷调集兵马赢得时间!”
“传旨:命令山西总督、宁北伯刘君韬集结兵力,十日之内由大同镇城出发,北伐鞑靼部!”
说到这里,天顺帝考虑到鞑靼部虽然出兵十万进攻辽东,但是留守在草原上的大军至少还有三十万,更是有驻守在哈密卫的癿加思兰所部三十万大军为强援,所以刘君韬的兵力肯定不足。
于是,天顺帝接着说道:“传旨:命令山东镇总兵官胡德兴立即调动兵马,率领麾下天策军兵马于十五日内北上大同镇城,听候山西总督、宁北伯刘君韬调遣!”
天顺帝的这一道道圣旨传下,满朝文武都是大吃一惊,特别是朝廷中的众多文官,更是纷纷出言反对。
众人反对的焦点,便是将山东镇的兵马交给刘君韬统领,这样一来,刘君韬手中的兵力就有十几、二十万之巨,而且都是天策军这样的强悍兵马,这对于文官来说,太过危险了!
但是天顺帝此时心意已决,面对朝中文官的反对之声,也是下了狠心,当场便一连杖毙十余人,硬是将朝中文官的反对之声压制了下来。
当日,天顺帝的圣旨同时发往了山西大同镇城和山东镇济南府城。
此时山西总督刘君韬送来的北伐奏疏已经摆在天顺帝的面前将近十天了,但是朝廷依旧没有拿出一个态度来,这让天顺帝感到愤怒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无力感,甚至是一丝恐惧。
自己可是大明的帝王,是天下的共主,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可是朝中文官势力竟然无视这些,公然和自己唱反调、打擂台,这已经不是政见不同的问题了,而是文官势力在公然威胁皇权,在遏制天顺帝自己的权柄!
这是天顺帝不可忍受的!
有那么一瞬间,天顺帝差一点就忍不住召见北镇抚司指挥使以及东缉事厂提督,想要对朝中那些死硬的文官势力下狠手,彻底涤荡朝堂一番。
但是紧接着,天顺帝便冷静了下来,心中也是一阵后怕。
如果北镇抚司和东缉事厂介入到朝政之中,这不但会引起朝中文官的剧烈反弹,让朝中局势动荡不安、急剧恶化,更会开一个非常不好的头,那就是厂卫左右朝政,也许在自己百年之后,史书会将自己写成一个昏君!
想到这里,天顺帝心中一阵发虚,同时更是头痛不已,一时之间想不出应该如何应付朝中的那些文官。
这时,天顺帝看到手边的那份北伐奏疏,微微叹了一口气,自己想要凭借此战建立功勋,以洗刷土木堡之败的耻辱,看来还真是困难啊!
忽然,天顺帝想到:既然此事是由宁北伯刘君韬提出来的,那不如听一听刘君韬对于此时朝中事态的看法,也许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些建议。
此时天顺帝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当即写了一封手书,连夜命人送往了山西大同镇城。
当刘君韬接到这份天顺帝的手书之后,也不由重重一叹。
大明的这些文官之中,不可否认有许许多多的能臣、干臣,有许多的中正之士和英雄,但此时朝中的那些文官,大多数都是紧盯着权柄,虽然还并不严重,但也隐约有了明末文官的影子,这让刘君韬深感忧虑。
旁边刘子安、蓝思齐、向群三人也是传看了一下天顺帝的手书,而后也是忧心忡忡。
蓝思齐说道:“督宪,此事陛下是什么意思?督宪回书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些, 以免在关键时候被陛下拿出来堵众人的嘴!”
刘君韬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刘子安沉吟了一下,说道:“还有一件事,根据情报显示,陛下似乎掌握了不少朝中文官违律的证据,但只是拿出来一部分,并没有和朝中文官彻底撕破脸的打算。陛下在这个时候向督宪询问此事,督宪确实让谨慎一些。”
这时,刘君韬并没有回答刘子安、蓝思齐的话,而是看向了军部部长向群,问道:“现在山西、山东的各部兵马准备得如何了?”
向群说道:“启禀督宪,山西各部兵马已经开始动员,驻守山西的各部天策军将士随时可以开拔
,其余各部兵马也开始陆续开赴大同镇城和山西西部各处要点增员驻守。至于山东那边,现在时间太短,还没有进一步的回信传回来,不过之前山东镇总兵官回信,驻守山东的天策军各部已经完成了动员,想必现在山东镇正在囤积钱粮、物资。”
刘君韬笑着说道:“昨天,商部部长唐宇向本督禀报,已经为筹集了可供十万大军奋战三月的钱粮、物资。”
听完刘君韬的话,三人都是迟疑了一下,不知道刘君韬是什么意思,众人还说着天顺帝手书的事情,刘君韬怎么就扯到了山西、山东各部兵马调动的事情了?
刘君韬说道:“如今咱们山东和山西的兵马都已经做好了大战的准备,朝廷也是知道的,陛下也是知道的,朝中那些文官更是知道的!所以,此时本督的态度就有关重要了,陛下此时询问本督,也是想要坚定一下心中信心,同时也是想要用咱们向朝中文官势力施压!”
听完刘君韬的话,刘子安、向群、蓝思齐都是微微一愣,刘君韬这么多年来在三人的心中一直是一个能征惯战的猛将,是一个勇于开拓、奇思妙想不断的明主。
现在看来,刘君韬竟然对朝政还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见识很深,这让三人都是很吃惊,感觉刘君韬不知在什么时候,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蓝思齐问道:“那督宪准备如何回复陛下?”
刘君韬笑着说道:“当然是坚定陛下开战之心!”
说完,刘君韬便沉吟了一会儿,而后便由刘子安研墨,由蓝思齐镇纸,向群掌灯,刘君韬当即给天顺帝写了一封回书。
当晚,一队天策军夜不收将士便带着这份回书,飞马赶往了京城。
天顺帝接到刘君韬的回书之时,便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在御书房拆开读了起来。
“……如今国朝外有鞑虏猖狂,内有文官掣肘,陛下威严何以立?……此番开战,正可重击鞑虏,扬我皇明国威,保国朝百万边民安危,故此,此番北伐之战迫在眉睫!”
“此战陛下如不发兵反击,国朝何以竖立千钧之威严,震慑四方胡族!陛下何以震慑群臣,维护皇权之权柄!朝中文官如此聒噪,置陛下龙威于何地?……”
洋洋洒洒,刘君韬这份回书数千字,天顺帝看了一遍又一遍,只看得热血沸腾,感叹道:“宁北伯真乃忠臣良将啊!”
而后,天顺帝便开始琢磨起眼下的局势,开始想办法应对朝中文官。
当夜,天顺帝在御书房内坐了许久,直到后半夜才回宫入睡。
次日早朝,天顺帝在大殿之上与众文官展开争论,大殿之上再次议论开来。
不过,此时的文官都很是委婉,并没有人和天顺帝硬顶,而是引经据典的进行劝谏。
一旦天顺帝显露出怒意,众文官便开始沉默不言,摆出一副拒不合作的样子,气得天顺帝有种想要杀人的冲动。
忽然,大殿之外的太监有些慌张的
小跑进来:“启禀陛下,辽东八百里加急军报!”
天顺帝顿时一惊,满朝文武大臣也是有些错愕。
“呈上来!”
秉笔太监急忙走过去,将军报呈给天顺帝。
天顺帝只见军报的封面上写着:“启奏辽东都司广宁陷落诸事”一行大字,直觉得顿时气血上涌,猛地将这份军报摔在了书案上,吼道:“念!给他们念出来!”
此时,大殿上已经是鸦雀无声,满朝文武大臣都是屏住呼吸,特别是那些文官,更是不敢说什么。
“臣,辽东总兵官泣血上报:鞑靼部贼酋孛来兴兵五万铁骑突袭辽东,一夜之间包围广宁城,击退四路援兵,臣意欲调集辽东镇兵马前往救援,不料广宁城旦夕失守,救援不及……”
“鞑靼部大军已经增兵广宁,孛来举兵十万屯守广宁城一日,便分兵东进,兵锋直指辽阳!臣已汇聚兵马严守辽阳城,意欲与城共存亡,恳请陛下调集大兵北上,聚歼贼虏于辽东!”
秉笔太监的声音不断在大殿上回荡,更是将满朝文武大臣震得头晕眼花。
特别是那些文官,万万没想到刘君韬北伐奏疏之中写的情报竟然是真的,如今鞑靼部攻陷了广宁城,正在准备攻打辽阳城,众人这可是延误军机的大罪!
“如今广宁失陷、辽阳告急,可还有人反对朝廷出兵北伐!”
天顺帝怒不可遏,大声呵斥文官误国,那些文官听在耳中非常的刺耳,但是又不敢反驳,生怕被扣下一个大罪,被天顺帝用来出气。
发泄了一番之后,天顺帝铁青着脸,说道:“传旨:命令辽东镇总兵官死守辽阳,汇集辽东各地兵马准备反击,全力阻挡鞑靼部的进犯,为朝廷调集兵马赢得时间!”
“传旨:命令山西总督、宁北伯刘君韬集结兵力,十日之内由大同镇城出发,北伐鞑靼部!”
说到这里,天顺帝考虑到鞑靼部虽然出兵十万进攻辽东,但是留守在草原上的大军至少还有三十万,更是有驻守在哈密卫的癿加思兰所部三十万大军为强援,所以刘君韬的兵力肯定不足。
于是,天顺帝接着说道:“传旨:命令山东镇总兵官胡德兴立即调动兵马,率领麾下天策军兵马于十五日内北上大同镇城,听候山西总督、宁北伯刘君韬调遣!”
天顺帝的这一道道圣旨传下,满朝文武都是大吃一惊,特别是朝廷中的众多文官,更是纷纷出言反对。
众人反对的焦点,便是将山东镇的兵马交给刘君韬统领,这样一来,刘君韬手中的兵力就有十几、二十万之巨,而且都是天策军这样的强悍兵马,这对于文官来说,太过危险了!
但是天顺帝此时心意已决,面对朝中文官的反对之声,也是下了狠心,当场便一连杖毙十余人,硬是将朝中文官的反对之声压制了下来。
当日,天顺帝的圣旨同时发往了山西大同镇城和山东镇济南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