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郝扭头看,是梁得胜。

    他挤开人群,走过去:“汝上次去吾五叔家造谣生事,吾没有计较,居然当吾面污蔑。”

    梁得胜还未开口,张德奎也挤了过来。

    有张德奎在,梁得胜敢说什么。

    刘昌郝不是喜欢动手的人,他继续盯着梁得胜说:“若汝继续污蔑抹黑吾或吾家人,吾即抽汝脸!”

    “少东家,抽否?”张德奎问。

    刘昌郝啼笑皆非,说:“饶其一次。”

    张德奎喝道:“小人,滚!”

    梁得胜落荒而逃,议论纷纷的人群也变得鸦雀无声。

    韩大虎也在看,他说道:“贱哪!”

    刘家好好地待你们不是很好吗,非得骂着打着才老实。

    刘梁村这情况也要看的,若是刘昌郝能将刘四根压下去,又将日子过得好起来,可能就会渐渐树立好的风气。

    韩大虎又说:“昌郝,池子渐要建好。”

    棘岭寨也有地,地更差,产量更低,加上王安石变法后,赋税更沉重,刘昌郝家的工钱对于棘岭寨大多数人家来说,皆是一个小惊喜。而且刘昌郝用工也灵活,忙了回家做自家的活,闲了来做工。韩家现在情况变得稍好一点,不过韩大虎当年从河东逃来,是棘岭寨的人收留了他,妻子也是棘岭寨的女儿,所以问了一问。

    “韩叔父,还有活,正好,吾来说说。”

    他将韩大虎带到边上,一边说一边用树棍子画图讲解。沤池快全竣工了,但还有池子,沼池。

    沼池比沤池小得多,可在刘昌郝预算里,它们的花费也更多,十几个沼池,而且是沼池,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求更严格,建设更麻烦。但再麻烦,它们只是池子,不是房子。但还有一项庞大的工程,山塘,它离竣工还早着呢。山塘之外,还有横纵各五条路,活多着呢。

    “为何如此沤肥?”韩大虎狐疑地问。

    刘昌郝一边讲一边画图,韩大虎也不傻,他听懂了,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至少有两点,一是建造沼池更繁琐,二是成本更高,需要石盖,需要大量的青砖、石灰,甚至一些糯米粉。

    “其有些危险……然其乃是肥料之王,十倍于普通肥料。”

    “有何不同?”

    有何不同,我说了,你能听懂吗?

    “韩叔父,吾用来开山之药,皆是常见之物,吾稍加处理,威力惊人,其理不同,其理亦同。”

    韩大虎终于听懂了一点,肥料经过这样的处理,肥效会更好。若不相信,看看那个开山的火药威力有多大。不过有活做,总是好事,当然,他也是好心,才问了一问。

    韦小二走过来说:“少东家,车装好了。”

    受路的影响,刘梁村的车皆不大,一个人拉就好了,顶多在紫峰口上坡那段,安排人在后面推一下。

    不过眼下正在修路,路上有许多炸开的碎石,一部分路段也未来得及平整,想将鞭炮拉到乌头渡,必须多请一些人在后面帮忙。

    “好。”

    刘昌郝正要去叫人,王叔在边上说:“少东家,能否让韦二哥子在京城探听厚实麻葛价?”

    今年旱灾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不过对秋收影响不大,所以去年冬天没有人逃荒。到了今年春天,灾情越来越重,还好,宋朝对蝗虫不迷信,官府鼓励百姓用各种办法杀蝗虫,甚至劝百姓吃蝗虫,也会拿钱出来购买蝗卵与蝗尸,当然,官府买去不是吃的,而是烧掉,虽花了钱,但会减少蝗灾爆发的可能。

    蝗虫是旱灾的伴生物,今年也有蝗虫,但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灾害,可是现在百姓抗灾能力弱,旱了半年,夏收肯定什么也收不到,自二月起,大批流民逃出灾区,来到京城或洛阳乞食。

    都是春天出来逃荒的,那可能会带厚实的衣被?

    秋天正式降临,王叔父想到了冬天。

    让他们回家取衣服那是不可能的,那怕会骑马,路途远,那些破破烂烂的衣服,还不够租马的钱。庄木匠与秦瓦匠两家是例外,他们两老家还有不少财产,但秦庄两人敢回去么?

    那么宋朝人是如何过冬的?

    有钱人家好办,室内生火炉,或者置木炭盆,开地坑(深火坑)、建火墙(中式壁炉)。盖的是毡毯、绒毛被子,穿的是皮裘。

    情况一般的也好办,室内生火盆子,有的烧木炭、石炭(无烟煤),有的烧干牛粪饼,有的烧木柴,盖的是稍差的毡毯,穿的是粗加工的各种兽皮衣服,如羊皮、狗皮等等,或者劣制毛褐。

    情况差的难熬了,木炭石炭舍不得用,衣被更简单,用厚实的麻布或葛布,往里面塞茧头,或者芦絮,或者柳絮草绒,往往遇到大寒天气,便会冻死许多人。

    棉花呢,它还在岭南,等着朱元璋强行下令全国种植呢。其实就是老朱将棉花推广到全国,因为种植不得法,棉种差(粗绒棉),产量低,许多人家依然缺少棉衣棉被,遇到特别寒冷的冬天,还会冻死人,当然,有了棉花与没有棉花终是两样的。

    秋天渐深,回家去取衣被那是不可能了,再说,即便取来了,又有几件好衣服。

    那么只好买,刘昌郝给了一些工钱,其实在农村,工钱给的不低,但来刘家的时间短,手中钱不多。但也有办法,他们在京城或乞食或做活,略攒了一些钱,这是必须的,否则秋天到了回到家还是死路一条。真不够,秦瓦匠与庄木匠出来也带了不少的钱,还不足,差一点向东家借也不会难的。不过从头置办,好一点的过冬衣被那肯定是舍不得,只好打听既厚实又便宜的麻布与葛布。

    “王叔父,勿用探听,过段时间,吾自会替汝等置办冬衣被,”刘昌郝随意说,忽然他顿了下来。

    刘昌郝想的比他们更早,在未去京城请他们之前便想到了,秋天来了,秋天去了,冬天便降临,相对于他另一个时空的故乡,开封是北方,北方的冬天可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似乎用不了多少钱,况且还有鞭炮。

    真到来临时,刘昌郝刚才想了一想,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对了,还有鞭炮,也是一个用钱的黑窟窿。

    难道前身的天赋如此之差?黑猫大人将刘昌郝弄到了宋朝,灵魂过来了,记忆多半打入前身的脑细胞里。

    之所以没有想到,多半是前身智商不够。

    他不由地拍了一下脑袋。

    王叔产生误会:“少东家,钱吾等出。”

    “王叔父,吾家乃三代积善之家,吾虽非良人,亦非恶人,即将汝等带至吾家,过冬衣被,岂让汝等出钱。吾讶然,与此无关。”

    发现问题,那就得解决问题,刘昌郝走来走去,努力想着解决的办法。

    第二天刘昌郝厚着脸皮去李阔海家,李家的门开着,开着也不能随便进去,刘昌郝叩了叩门。

    一个下人走了出来,不过下人认识刘昌郝,他对刘昌郝说李阔海去李家田头收租子去了。刘昌郝又问李家的田在哪里,下人也答了。刘昌郝只好去李家田头。

    李阔海家这片耕地全是一流的良田,入眼处,皆是金黄色的稻穗。

    但放在刘昌郝眼里,水稻长势不是好,而是依然很差,差到极点!他转了转,没有看到李阔海,于是问人,说李阔海骑马去了油坊。

    刘昌郝抹了一把汗,李阔海骑马跑起来是很方便的,可俺是走路的。

    又兜了一个大圈子,气喘吁吁地来到李家油坊,才看到李阔海。

    李阔海正在看榨油,一边还与油坊里一人说着话。

    “大官人,出油率提高乎?”

    上次刘昌郝离开后,李阔海仍让他家下人改进工艺。李阔海想法也简单,他不相信这个方法是刘昌郝自己想出来的,必从那本书看到的,或那个渠道听来的。或者是“大秦”那边的方法,刘昌郝祖父对刘父说了,刘父又对刘昌郝说了。一成五的出油率并不是空穴来风,自家出油率只有一成一,那只好找原因。

    先是不停地调试改进工艺,出油率是上升了一点,约从原来的10.9%上升到11.2%,但与15%相比,这点上升是微乎其微的,另外他也察觉到豆子品种对出油率同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出油率高的豆子与出油率低的豆子能相差0.5%,这些天便安排人手大规模地采集各地豆样。

    秋收来了,秋收也快结束,这时候就要准备开始大规模购买豆子,得知道什么品种哪里的豆子出油高,这才能安排人手专门购买这些豆子。

    这些没必要对刘昌郝说,于是李阔海摇了摇头。

    他这样做真的不好,若不轻视刘昌郝,与刘昌郝仔细沟通,刘昌郝说不定就会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李阔海不欲说,刘昌郝也不会追问,他开门见山地说:“大官人,吾欲向汝复借五百缗钱。”

    “汝为何复借钱?或汝随汝叔父陷于赌债?”李阔海吓了一大跳。刘昌郝手里有多少钱,一千多缗钱,在刘梁村那个贫穷的地方,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数字。这才多少天,怎么花下去的?

章节目录

我是大圣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午后方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五十五章 冬衣-我是大圣的师兄徐桓的书名叫什么,我是大圣师,笔趣阁并收藏我是大圣师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