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
征西将军府。
桓武站在桓彪那张帅案之前,一言不发。刚刚得到情报,桓武便将一众亲信都召集到了身边。
永和八年春,楚将文卿出清阳,与飞廉军大战一场,胜负未分之际。蔡通亲领军过襄水,击赵宫军,南阳一时大乱。
几乎在同时,吴主侯深率五万军出石头城,沿淮水而上,夺三城,进逼徐州。
这两场战役发生相隔千里,可要说没有联系,谁也不会相信。
一个楚侯,一个吴主,虽说这些年被桓武逼迫,双双联手,也只能勉强自保,看起来很是狼狈。
可别忘了,能够在桓武这个手握中原七州的霸主手下存活,这本身便是实力的象征。他们选择动手的时机很是巧妙。
若桓武不是他们的敌手,他此刻都想要击掌称赞了。
此刻周南郡前线,杨羡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夏宫涅召回了弦城,而杨纯也在南中城,迟迟没有动身迎敌的意思。
杨平的长策军与梁军小战几场,胜少败多。杨平是杨纯的义子,在蜀军之中却不怎么有名,远不如如今独领一军的杨安那么风头正劲。
杨平想要与桓彪过招,现在看起来还是太嫩了。
而此时正是好时机,鹊谷道已经打通,桓武可率精锐从镐京出发,直至南中。到时候,在周南郡的梁军数量将会超过二十万。
便是此刻杨纯坐镇南中,对于蜀军而言,也是压倒性的优势。蜀军远远无法和梁军相比,不光是军队的数量,更是因为梁军的恢复力。
可是蔡通与侯深如此一来,桓武反而无法有所动作。蔡通和侯深此刻只是试探性地进攻,可若是桓不理会,被他们嗅出了机会,那恐怕会引得中原大乱。
所以,桓武此刻必须率领大军坐镇镐京,若是中原有变,他也可以及时支援。同时,可以对吴、楚两军起到震慑作用。
“我倒是没有想到,蔡通和侯深两个人会这么给杨羡面子,选择在这个时候动手?”
天下的情势变得很是微妙,蔡通和侯深两人,这些年来被桓武打压,看起来像个孙子一样。
可是在场桓武的幕僚却十分清楚,这两个人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而是最为凶恶的猛兽。若是让他们闻到血腥味,他们会毫不犹豫从梁军身上咬下一大块肉。
“主公,前线传来了情报。杨羡将平陵许给了蔡通。而且,还让蜀王夏宫涅纳了吴主四子侯权为王夫。”
赵业从队列之中走了出来,尽管桓武说得不怎么在意,可赵业的语气并不轻松。中原的事态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甚至,只要桓武坐镇镐京,事态也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杨羡要的便是这个结果。为此,他不惜将平陵送给了蔡通,更是打算引狼入室。赵业对这一切洞若观火,可是却不明白杨羡想要做什么?
梁军之中的将领、谋士,都说杨羡这是怕了,所以不惜如此。可赵业并不相信。他也相信,桓武也不会相信。
“主公,杨羡心思莫测。这个时候,我大军精锐又在镐京之中脱不了身。还请主公下令给桓彪将军,让他小心谨慎,以防御为主。”
赵业的话刚刚说完,便有人走了出来。
“主公,如今我军势头正盛,若就此举步不前。恐怕天下之人会以为,我军经过宝成关一败,就此畏惧了杨羡。”
“主公,桓彪上将军率领十余万大军,每日用度,都是从镐京运出,经数百里蜀道至七河军营。雍州富裕,我军这十年来也有所积累,可也无法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消耗。”
走出来的无论是幕僚还是武将,他们都反对赵业防御的对策。这些人和赵业没有私仇,有些还跟赵业关系不错,可是各自都从不同的出发点,反驳赵业。
无它,就算梁军真的和蜀军耗得起,可是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要到这个地步。毕竟,那是中原平定这十年来,他们一点一滴积累的财富。
此刻吴楚两国正在边境生事,谁也无法预测这场牵延中原的骚乱会持续多长时间。难道边境的战火一天不平息,他们就一直要和杨羡干耗下去么?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明明有很大把握可以战胜蜀军,又为什么要拖下去?
桓武知道他们说得都对,可是也知道赵业的方法才是最为稳妥的。桓武拿捏不定,众人的意见,他不得不理会。
这是人心!
“父侯,儿臣请缨坐镇七河大营。”
便在此时,桓玢走了出来,拱手而道,面容肃然。桓玢请缨出战,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桓武更是面显犹豫。
楚吴相继出兵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七河大营之中,虽说此时让桓玢前去七河大营,的确有着稳定军心,激励士气的作用。甚至,若是能够一鼓作气,未尝没有击败蜀军的可能,可以算是一招妙棋。桓有济看出了桓武的犹豫,走出队列,拱手而道:“末将可依故计,从石羊小道侧袭,助大公子一臂之力。”
当初梁军本想要三路大军齐攻蜀地,让杨羡措手不及。作为一支偏军,也是能够在关键时候直插蜀军心腹的奇军,桓有济这支军队是出发最晚的。可等到他到达了雍州,前方已经传来郑大兵败的消息。
也因此,桓有济这支偏军迟迟没有出发,待在了桓武的身边,驻扎在了镐京附近。
“此时石羊道口的情况如何?”
“末将已经探查过了,驻扎在那附近的只是一支偏军,连番号都没有,主将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头子。看来杨羡没有防范,所以只派了一支杂牌驻守在那里。末将只率两万精锐,从石羊道奇袭蜀军,便能轻易占领周南郡东部。”
桓武点了点头,不过还是有些慎重。
“桓玢,你带着五万精锐,与桓彪会和。记住,杨纯就在南中城中,一定要小心。”说完,桓武看向了桓有济,“有济,石羊道险,若不能行,千万不要勉强。”
“儿臣(末将)遵命!”
</div>
征西将军府。
桓武站在桓彪那张帅案之前,一言不发。刚刚得到情报,桓武便将一众亲信都召集到了身边。
永和八年春,楚将文卿出清阳,与飞廉军大战一场,胜负未分之际。蔡通亲领军过襄水,击赵宫军,南阳一时大乱。
几乎在同时,吴主侯深率五万军出石头城,沿淮水而上,夺三城,进逼徐州。
这两场战役发生相隔千里,可要说没有联系,谁也不会相信。
一个楚侯,一个吴主,虽说这些年被桓武逼迫,双双联手,也只能勉强自保,看起来很是狼狈。
可别忘了,能够在桓武这个手握中原七州的霸主手下存活,这本身便是实力的象征。他们选择动手的时机很是巧妙。
若桓武不是他们的敌手,他此刻都想要击掌称赞了。
此刻周南郡前线,杨羡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夏宫涅召回了弦城,而杨纯也在南中城,迟迟没有动身迎敌的意思。
杨平的长策军与梁军小战几场,胜少败多。杨平是杨纯的义子,在蜀军之中却不怎么有名,远不如如今独领一军的杨安那么风头正劲。
杨平想要与桓彪过招,现在看起来还是太嫩了。
而此时正是好时机,鹊谷道已经打通,桓武可率精锐从镐京出发,直至南中。到时候,在周南郡的梁军数量将会超过二十万。
便是此刻杨纯坐镇南中,对于蜀军而言,也是压倒性的优势。蜀军远远无法和梁军相比,不光是军队的数量,更是因为梁军的恢复力。
可是蔡通与侯深如此一来,桓武反而无法有所动作。蔡通和侯深此刻只是试探性地进攻,可若是桓不理会,被他们嗅出了机会,那恐怕会引得中原大乱。
所以,桓武此刻必须率领大军坐镇镐京,若是中原有变,他也可以及时支援。同时,可以对吴、楚两军起到震慑作用。
“我倒是没有想到,蔡通和侯深两个人会这么给杨羡面子,选择在这个时候动手?”
天下的情势变得很是微妙,蔡通和侯深两人,这些年来被桓武打压,看起来像个孙子一样。
可是在场桓武的幕僚却十分清楚,这两个人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而是最为凶恶的猛兽。若是让他们闻到血腥味,他们会毫不犹豫从梁军身上咬下一大块肉。
“主公,前线传来了情报。杨羡将平陵许给了蔡通。而且,还让蜀王夏宫涅纳了吴主四子侯权为王夫。”
赵业从队列之中走了出来,尽管桓武说得不怎么在意,可赵业的语气并不轻松。中原的事态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甚至,只要桓武坐镇镐京,事态也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杨羡要的便是这个结果。为此,他不惜将平陵送给了蔡通,更是打算引狼入室。赵业对这一切洞若观火,可是却不明白杨羡想要做什么?
梁军之中的将领、谋士,都说杨羡这是怕了,所以不惜如此。可赵业并不相信。他也相信,桓武也不会相信。
“主公,杨羡心思莫测。这个时候,我大军精锐又在镐京之中脱不了身。还请主公下令给桓彪将军,让他小心谨慎,以防御为主。”
赵业的话刚刚说完,便有人走了出来。
“主公,如今我军势头正盛,若就此举步不前。恐怕天下之人会以为,我军经过宝成关一败,就此畏惧了杨羡。”
“主公,桓彪上将军率领十余万大军,每日用度,都是从镐京运出,经数百里蜀道至七河军营。雍州富裕,我军这十年来也有所积累,可也无法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消耗。”
走出来的无论是幕僚还是武将,他们都反对赵业防御的对策。这些人和赵业没有私仇,有些还跟赵业关系不错,可是各自都从不同的出发点,反驳赵业。
无它,就算梁军真的和蜀军耗得起,可是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要到这个地步。毕竟,那是中原平定这十年来,他们一点一滴积累的财富。
此刻吴楚两国正在边境生事,谁也无法预测这场牵延中原的骚乱会持续多长时间。难道边境的战火一天不平息,他们就一直要和杨羡干耗下去么?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明明有很大把握可以战胜蜀军,又为什么要拖下去?
桓武知道他们说得都对,可是也知道赵业的方法才是最为稳妥的。桓武拿捏不定,众人的意见,他不得不理会。
这是人心!
“父侯,儿臣请缨坐镇七河大营。”
便在此时,桓玢走了出来,拱手而道,面容肃然。桓玢请缨出战,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桓武更是面显犹豫。
楚吴相继出兵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七河大营之中,虽说此时让桓玢前去七河大营,的确有着稳定军心,激励士气的作用。甚至,若是能够一鼓作气,未尝没有击败蜀军的可能,可以算是一招妙棋。桓有济看出了桓武的犹豫,走出队列,拱手而道:“末将可依故计,从石羊小道侧袭,助大公子一臂之力。”
当初梁军本想要三路大军齐攻蜀地,让杨羡措手不及。作为一支偏军,也是能够在关键时候直插蜀军心腹的奇军,桓有济这支军队是出发最晚的。可等到他到达了雍州,前方已经传来郑大兵败的消息。
也因此,桓有济这支偏军迟迟没有出发,待在了桓武的身边,驻扎在了镐京附近。
“此时石羊道口的情况如何?”
“末将已经探查过了,驻扎在那附近的只是一支偏军,连番号都没有,主将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头子。看来杨羡没有防范,所以只派了一支杂牌驻守在那里。末将只率两万精锐,从石羊道奇袭蜀军,便能轻易占领周南郡东部。”
桓武点了点头,不过还是有些慎重。
“桓玢,你带着五万精锐,与桓彪会和。记住,杨纯就在南中城中,一定要小心。”说完,桓武看向了桓有济,“有济,石羊道险,若不能行,千万不要勉强。”
“儿臣(末将)遵命!”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