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新的军政和税政-重生美利坚之帝国崛起txt下载
第八十四章新的军政和税政-重生美利坚之帝国崛起txt下载-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笔趣阁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作者:唐晓非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些时日,皇帝很少上朝,每天拉着两府相公在他的御书房里议事,从早上到深夜,每日如此,吃饭在这里吃,甚至有时候午休就原地闭目养神,随后又开始讨论。
最终终于讨论出一个结果,用皇帝的话来高度总结:要想富,先修路!废完徭役再废赋!
被皇帝拉在在屋子里强行灌输各种奇葩理念整整半个月后,两府相公们脑袋里的脑回来也有一丝改变了,听皇帝说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基本上得出了半个多月前,皇帝提出的七条:
第一条,摆在最前面的是富国强兵战略,也就是说,要让国库和军队强大起来,需要重新定义税收和军队制度。
北宋的军队制度中有一条很不靠谱的就是更戍法: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好在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但是,更戍法带来的百年积弊,却并未消除,一直影响到现在。
赵桓的意思是将全国分为几大战区:燕云战区、西北战区、东南战区、西南战区和中央战区。
五大战区各配置有最高将帅,称之为经略使,经略使不再是临时委派,而是长期职务,另配置两名经略副使,协助经略使管理战区。
美其名曰是协助管理,其实是相互掣肘,为何是两名?经略使侧翻一名副使太容易,两名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副使的权力也很大,不是简单的副职,统兵权在副职手中,发兵权由经略使向朝廷申报后,枢密院和皇帝批准可执行下去。
每一个战区配置五军,每一军常备军一万人,每一军下设三将,每一将下设三指挥使,指挥使下有都,以百人为单位。
经略使可根据战事向朝廷申报招募人数,由皇帝与枢密院签发文书后,放开招募。
赵桓这个独断专权的帝王此时才切身感受到发兵权的重要性,在这里面,相权对皇权依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例如招募与发兵,都必须还要经过枢密院。
到明朝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朱元璋集所有大权于一身。
为了巩固皇帝的实力,皇帝除了是国家最高元首,代天牧民以外,还被授予全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职位,这是赵桓强迫相公们答应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五大战区经略使的任命都是皇帝说得算,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直接听从皇帝派遣与任命。
用史学家的话来说,靖康新政对军政的改制,充满了****色彩,皇帝除了天下共主的身份以外,还有最高军事统帅的身份,这标志着军事主义在大宋的滋长,预示着扩张时代的来临。
这里面大大削弱了枢密院的权力,皇帝采用手段再一次加强皇权,逐渐开始架空西府。
第二条是兴人丁,人口在后世都是战略资源,更何况在古代。
彼时的大宋,拥有1.26亿的人口,是这颗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赵桓觉得依然不够,人口越多越好,容纳人口的地方肯定多得是,中原装不下就殖民东南亚,东南亚满了就向西挥师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满了,就继续向西,跨国小亚细亚,越过君士坦丁堡,进军欧洲,或乘船越过太平洋,入主美洲。
总之,这颗星球足够大,人越多越好。
异想天开的赵桓提出废除人头税的税制,减轻民间生孩子带来的经济压力,并且一柄将各种苛捐杂税都废除掉,彻底释放普通平民的活力。
同时,严禁民间杀婴,杀婴者,连坐!
中国人自古有传宗接代的优良传统,宋代民间杀婴现在非常普遍,皆因为人头税和各种苛捐杂税太多,普通平民根本无法抚养一个小孩。
这引起了相公们强烈反对,如果一口气废除这些,收税会减少足足两成,按照去年的财政收入8000万贯,两成就是1600万贯,这是一笔巨大的数额。
一想到这个数字将从财政收入中抹去,户部尚书兼三司使周朝就跳脚,他几乎红着脸,粗着脖子吼出来,其他相公真是为了捏了一把汗,这位官家可不同上几任啊,周朝你这是在作死!
岂料赵桓并未发怒,而是笑着安抚周朝,不要在乎这点小钱,周朝更加激动,这特么还是小钱!皇帝平时你不看财务报表不知道劳资的压力有多大是吧!
这下气氛就搞得很紧张了,但是皇帝依然很耐心跟周朝解释着,算着皇帝的一本账。
这下相公们就觉得奇怪了,皇帝你不是向来就喜欢拿着刀子威胁人的吗!怎么今天突然转性了?脑子瓦特了?
其实人家赵桓刚来的时候,在朝堂上威胁大臣,那特么是被逼的好吧,完颜宗望都打到城下了,一些不靠谱的搅屎棍还在朝堂上咋咋呼呼,不剁几个人,如何给天下人表决心?
那现在局势又不一样了,皇帝要改制,需要这些大臣帮他做事,当然就要开始变得耐心一点,并且人家周朝是因公事而争执,是为国家好,他赵桓因这事发怒,以后谁还敢说真话?
所以,发怒不是为了发怒,发怒杀人,是为了立原则,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被大臣们看在眼里,要让大臣们知道,皇帝不是一不顺皇帝心意就发怒,而是对国家有危害的,才发怒。
这下大家原本绷着的心也就慢慢松下来了,变得开始有点大胆了,在某些问题上还跟皇帝开始争论起来,但他们也知道皇帝的几个底线了,在皇帝的底线问题是,绝对不跟皇帝争论。
慢慢的,大臣们居然也跟皇帝有点默契了。
关于废除人头税和苛捐杂税,屋内的相公们分成了两派,以周朝为首,坚决反对废除人头税和杂税。
但是以李纲为首,却是赞同的,包括参知政事唐恪也赞同。
最后皇帝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最高期限两年,等海洋贸易和朝廷新兴的商行收入趋势呈现良好势头,必须立刻废除掉人头税和杂税。
这下相公们都赞同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就对朝廷的商行考验巨大了。
最终终于讨论出一个结果,用皇帝的话来高度总结:要想富,先修路!废完徭役再废赋!
被皇帝拉在在屋子里强行灌输各种奇葩理念整整半个月后,两府相公们脑袋里的脑回来也有一丝改变了,听皇帝说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基本上得出了半个多月前,皇帝提出的七条:
第一条,摆在最前面的是富国强兵战略,也就是说,要让国库和军队强大起来,需要重新定义税收和军队制度。
北宋的军队制度中有一条很不靠谱的就是更戍法: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好在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但是,更戍法带来的百年积弊,却并未消除,一直影响到现在。
赵桓的意思是将全国分为几大战区:燕云战区、西北战区、东南战区、西南战区和中央战区。
五大战区各配置有最高将帅,称之为经略使,经略使不再是临时委派,而是长期职务,另配置两名经略副使,协助经略使管理战区。
美其名曰是协助管理,其实是相互掣肘,为何是两名?经略使侧翻一名副使太容易,两名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副使的权力也很大,不是简单的副职,统兵权在副职手中,发兵权由经略使向朝廷申报后,枢密院和皇帝批准可执行下去。
每一个战区配置五军,每一军常备军一万人,每一军下设三将,每一将下设三指挥使,指挥使下有都,以百人为单位。
经略使可根据战事向朝廷申报招募人数,由皇帝与枢密院签发文书后,放开招募。
赵桓这个独断专权的帝王此时才切身感受到发兵权的重要性,在这里面,相权对皇权依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例如招募与发兵,都必须还要经过枢密院。
到明朝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朱元璋集所有大权于一身。
为了巩固皇帝的实力,皇帝除了是国家最高元首,代天牧民以外,还被授予全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职位,这是赵桓强迫相公们答应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五大战区经略使的任命都是皇帝说得算,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直接听从皇帝派遣与任命。
用史学家的话来说,靖康新政对军政的改制,充满了****色彩,皇帝除了天下共主的身份以外,还有最高军事统帅的身份,这标志着军事主义在大宋的滋长,预示着扩张时代的来临。
这里面大大削弱了枢密院的权力,皇帝采用手段再一次加强皇权,逐渐开始架空西府。
第二条是兴人丁,人口在后世都是战略资源,更何况在古代。
彼时的大宋,拥有1.26亿的人口,是这颗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赵桓觉得依然不够,人口越多越好,容纳人口的地方肯定多得是,中原装不下就殖民东南亚,东南亚满了就向西挥师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满了,就继续向西,跨国小亚细亚,越过君士坦丁堡,进军欧洲,或乘船越过太平洋,入主美洲。
总之,这颗星球足够大,人越多越好。
异想天开的赵桓提出废除人头税的税制,减轻民间生孩子带来的经济压力,并且一柄将各种苛捐杂税都废除掉,彻底释放普通平民的活力。
同时,严禁民间杀婴,杀婴者,连坐!
中国人自古有传宗接代的优良传统,宋代民间杀婴现在非常普遍,皆因为人头税和各种苛捐杂税太多,普通平民根本无法抚养一个小孩。
这引起了相公们强烈反对,如果一口气废除这些,收税会减少足足两成,按照去年的财政收入8000万贯,两成就是1600万贯,这是一笔巨大的数额。
一想到这个数字将从财政收入中抹去,户部尚书兼三司使周朝就跳脚,他几乎红着脸,粗着脖子吼出来,其他相公真是为了捏了一把汗,这位官家可不同上几任啊,周朝你这是在作死!
岂料赵桓并未发怒,而是笑着安抚周朝,不要在乎这点小钱,周朝更加激动,这特么还是小钱!皇帝平时你不看财务报表不知道劳资的压力有多大是吧!
这下气氛就搞得很紧张了,但是皇帝依然很耐心跟周朝解释着,算着皇帝的一本账。
这下相公们就觉得奇怪了,皇帝你不是向来就喜欢拿着刀子威胁人的吗!怎么今天突然转性了?脑子瓦特了?
其实人家赵桓刚来的时候,在朝堂上威胁大臣,那特么是被逼的好吧,完颜宗望都打到城下了,一些不靠谱的搅屎棍还在朝堂上咋咋呼呼,不剁几个人,如何给天下人表决心?
那现在局势又不一样了,皇帝要改制,需要这些大臣帮他做事,当然就要开始变得耐心一点,并且人家周朝是因公事而争执,是为国家好,他赵桓因这事发怒,以后谁还敢说真话?
所以,发怒不是为了发怒,发怒杀人,是为了立原则,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被大臣们看在眼里,要让大臣们知道,皇帝不是一不顺皇帝心意就发怒,而是对国家有危害的,才发怒。
这下大家原本绷着的心也就慢慢松下来了,变得开始有点大胆了,在某些问题上还跟皇帝开始争论起来,但他们也知道皇帝的几个底线了,在皇帝的底线问题是,绝对不跟皇帝争论。
慢慢的,大臣们居然也跟皇帝有点默契了。
关于废除人头税和苛捐杂税,屋内的相公们分成了两派,以周朝为首,坚决反对废除人头税和杂税。
但是以李纲为首,却是赞同的,包括参知政事唐恪也赞同。
最后皇帝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最高期限两年,等海洋贸易和朝廷新兴的商行收入趋势呈现良好势头,必须立刻废除掉人头税和杂税。
这下相公们都赞同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就对朝廷的商行考验巨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