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之中,甘奇正在答着胡瑗的话语:“先生,中秋将近,学生准备办一个中秋诗会,邀请汴梁城内众多年轻士子前去赴会,诗会的名称就叫作中秋慈善诗会,到时候学生会在诗会之上带头捐款,也会发动学生士子们一起捐款,所以想请胡先生到时候带着太学诸位博士学究们同去。”
慈善晚宴什么的,对于甘奇而言是小套路,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是新鲜事物。但是胡瑗光凭这个名称,也猜得到甘奇要做什么。
胡瑗便也知道甘奇为何要来请他去参与诗会了,坐镇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胡瑗的身份不同,就凭礼部里一半的官员是胡瑗的学生这一点,就能让在场的那些学生不好意思不捐款,这才是目的。
甚至还可能有许多富裕家庭的学生们,会在胡瑗面前争先恐后去捐款,想在胡瑗面前留个好印象,能在胡瑗面前留个好印象,胡瑗以后随便与谁提上一提,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就算胡瑗不与谁提,胡瑗自己记住了这个人,来日这个人若是想入国子学里来读书,也先有个好印象。
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在胡瑗面前露脸,好处多了去了。胡瑗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胡瑗这个人,在如今的文坛身份地位都不一般,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影响力可不比宰相差多少,特别是那些当个一年就被撸了的宰相。
在宋朝,许多人说胡瑗堪比孔孟,连王安石在胡瑗死后,也直接说出过这种话语。到了明朝,胡瑗直接被称作为“先儒胡子”,胡瑗变成了胡子,这个意思就是与孔子孟子并列在一起了,胡瑗的灵位,也直接与孔子供在了一起享用香火。
胡瑗嘿嘿在笑,还连连点头:“嗯,道坚这个办法不错,老夫这张老脸面,若是能变成钱去赈灾,倒也可以卖一卖。”
老头通透得紧,甘奇也会心一笑:“多谢先生。”
读书阶层,在古代从来都不是穷人,读书阶层就是富裕阶层的代表,家里能供养读书的,大多不穷。寒门士子这个词,其实也并不是代表穷人的,在古代,能称之为“门”的,就不是穷人,门第门第,穷人是没有门第的。寒门,只是没落了的贵族,只要家里还有书,就还有门,如果连祖上传下来的书都没有,就没有门了,也就称不上寒门了。
真正的穷书生,其实是少之又少的少数。因为读书,是穷人负担不起的事情。哪怕蔡确,说自小家穷,寒门出身,这种穷也不是真正底层人民的那种穷,是读书人圈子里面的穷人,可能买不起很多书,给不起很多学费,笔墨也用得差,但是他还读得起书!
不论是大地主还是小地主,家里若不是能有租子收的,不能脱离生产劳动的,就不谈读书了,吃饱饭这一件事,就要占据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还谈什么读书?极个别有其他境遇的可以例外。
所以儒生之中,没有穷人。
甘奇要办一个中秋慈善诗会,就是为了在这些富人中弄点钱出来。
有胡瑗帮助,事情差不多就成功了一半。这种事情上,胡瑗比包拯的面子更大。
其实甘奇不仅要办慈善诗会,还要办慈善球赛,门票收入,那些赚了钱的赌心情大好捐一点,参与球赛的商家给一点,全部拿来赈灾。
到时候那场面,必然震动整个汴梁城。
以往的慈善之事,都是大户人家各自去做,放粮、施粥、铺路架桥之类。
甘奇这算是第一次办起了真正大规模的慈善活动。
这大概就是甘奇要的政治资本了。
但是许多事情,似乎也没有甘奇想的那么简单。
朝堂之上,也正在商量黄河决堤之事。
仁宗赵祯坐在书房之中,韩琦,富弼,刚刚当上参知政事的曾公亮,枢密使田况,副使张昇,三司使张方平等人皆在,刚当上御史中丞的包拯也在,连王安石这个度支判官也站在人群最末尾。
御书房里几乎挤得水泄不通。
赵祯正在发问:“六塔河两次决堤才过二年多,河北各地刚刚恢复一些元气,缘何这原武县又决了?”
说到六塔河,就不得不提仁宗皇帝人生中作大死的一件事了,那就是给黄河改道。
为何要人为的给黄河改道?因为以前有个叫李垂的“民间科学家”,他当过河北几地的知州,他通过研究,发现黄河从古至今,一直在改道,河道越来越往北了。
然后他下了一个定论,就是任由黄河这么发展下去,有一天黄河肯定还会往北改道,再往北改道,总有一日河道就进入辽国了。河道进入辽国?那还了得,辽人的大军,那不是坐着船就可以直接一路南下了吗?挡都挡不住,国之大患。
然后李垂就不断宣扬这种理论,不断给仁宗皇帝上书,一定不能让黄河再自己改道了,咱们得把黄河改回来,改回千年前的旧河道,就是用人力把黄河河道往南引。
仁宗开始还并不真当回事,但是庆历八年,黄河又自己改道了,往北改了几里。这回李垂的研究得到了验证,李垂有先见之明,仁宗与朝中诸位大佬回头一想,都觉得李垂说得很有道理。
怎么办?终于,在两年多前,仁宗与朝中诸多大佬决定干了,把黄河往南掰。当然也有反对之声,比如欧阳修就反对过,时任河北转运使的周沆也反对过,但是没有用,人微言轻。
改道的方法,自然就是得把黄河挖开另外一个口子,把水引入六塔河。
然后黄河就挖开了,大水汹涌澎湃,把小小的六塔河直接冲决堤了,把河北东南众多出粮的众多富庶州府,变成了大海。
结局就是十室九空,连河北十万驻守的禁军,事后再一清点,只剩下不到三万了。
好不容易大水退了,然后,然后就是……又决了一次,又来一次汪洋大海。半个河北,半个大粮仓,就直接给这么废了。
给钱给粮,安抚灾民,重新招兵,两年多了,刚刚才见一点成效。
要说北宋灭亡,靖康之变,与这黄河改道的事情,还真脱不了干系,好好的河北,被这么一场大水一闹,人口锐减,经济不谈,连十万军队的军械装备都要重新打造。
之后河北段的黄河成了一条“自由河”,想怎么流就怎么流,想怎么冲就怎么冲,实在没办法了,小针针登基后,得给仁宗擦屁股,想把黄河再掰回去,掰回原来的河道,这还能掰得回去吗?又发大水,这回大水还差点把当时在徐州的苏轼给淹死了,气得苏轼跳脚大骂。然后罢了,黄河依旧自由。
等你好不容易恢复了一点元气,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因为黄河不断泛滥,宋哲宗也想着给仁宗擦屁股,又想把黄河掰回原位,又大泛滥,又把河北冲一遍。
仁宗挖开了黄河,毁坏了河北三千多万亩良田,这种打击,后患无穷。
然后,二十多年后,女真金人大军来了,破河北犹如无人之境。把北宋给灭了,赶到南方变成了南宋。
谁知道,金国也被仁宗坑得不小,几个皇帝,一辈子跟大水杠上了,使出了吃奶的劲与黄河杠,年年发大水,年年修河道,年年赈大灾。
这还不算,连蒙古人来了之后,也跟黄河杠了一辈子,杠到最后,还要发动河北百万民夫去疏导黄河,拼命到处挖河道去疏导河水,然后……百万民夫,到处揭竿而起。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易回河”,仁宗挖了神宗挖,神宗挖了哲宗挖。哲宗挖完,金人接着挖,金人挖了近百年,灭国,蒙古人一接手,从忽必烈就开始挖,接着又挖了近百年,也灭国。
不作不死,也许就是这个道理。民间科学家信不得,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不过李垂这个民间科学家死得早,他一死了之了,没有看到河北的汪洋大海,仁宗赵祯却焦头烂额。
给黄河改道这种事情,就是放在后世,政府也不敢轻易这么干。
仁宗就干了!
干完,仁宗宅心仁厚四处救灾,灾又来了。
御书房大臣无数,一个个低着头,不知如何是好,就差把那个民间科学家李垂挖出来鞭尸了。
韩琦,身为大佬,自然得说话:“陛下,臣以为,救灾要紧,此番原武河决,当比不得之前六塔河决,陛下放心,臣当调集粮食以供灾民度日,待得大水过后,再修复河堤,恢复耕种。”
仁宗扶额在叹,摇头不止,他是真的心累了,两年前,连汴梁城都掩了大半,这灾救个没完没了。只得摆摆手说道:“韩卿定要办好此差,也要派人往原武去看看,看看到底灾情如何,再来禀报。”
新宰相韩琦,再一次大包大揽:“陛下放心,臣此去调度安排,一定把此事办得妥妥当当。”
仁宗难受,站起身来:“先全力赈灾,其中花费,事后再来禀报。”
“遵旨!”韩琦知道,这事可不能办差了,这事一旦办差了,仁宗抬脚一蹬就得滚蛋,屁股才刚坐热的韩琦,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还得办得漂漂亮亮,凸显出首相的能力。
这是立功的机会,这件事情如果办得漂亮了,这回宰相之位,就真的坐稳了!彻底坐得稳稳当当,有此大功一件,再也不用那般谨小慎微了,再也不用怕随时被仁宗皇帝一脚蹬下去了。
慈善晚宴什么的,对于甘奇而言是小套路,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是新鲜事物。但是胡瑗光凭这个名称,也猜得到甘奇要做什么。
胡瑗便也知道甘奇为何要来请他去参与诗会了,坐镇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胡瑗的身份不同,就凭礼部里一半的官员是胡瑗的学生这一点,就能让在场的那些学生不好意思不捐款,这才是目的。
甚至还可能有许多富裕家庭的学生们,会在胡瑗面前争先恐后去捐款,想在胡瑗面前留个好印象,能在胡瑗面前留个好印象,胡瑗以后随便与谁提上一提,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就算胡瑗不与谁提,胡瑗自己记住了这个人,来日这个人若是想入国子学里来读书,也先有个好印象。
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在胡瑗面前露脸,好处多了去了。胡瑗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胡瑗这个人,在如今的文坛身份地位都不一般,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影响力可不比宰相差多少,特别是那些当个一年就被撸了的宰相。
在宋朝,许多人说胡瑗堪比孔孟,连王安石在胡瑗死后,也直接说出过这种话语。到了明朝,胡瑗直接被称作为“先儒胡子”,胡瑗变成了胡子,这个意思就是与孔子孟子并列在一起了,胡瑗的灵位,也直接与孔子供在了一起享用香火。
胡瑗嘿嘿在笑,还连连点头:“嗯,道坚这个办法不错,老夫这张老脸面,若是能变成钱去赈灾,倒也可以卖一卖。”
老头通透得紧,甘奇也会心一笑:“多谢先生。”
读书阶层,在古代从来都不是穷人,读书阶层就是富裕阶层的代表,家里能供养读书的,大多不穷。寒门士子这个词,其实也并不是代表穷人的,在古代,能称之为“门”的,就不是穷人,门第门第,穷人是没有门第的。寒门,只是没落了的贵族,只要家里还有书,就还有门,如果连祖上传下来的书都没有,就没有门了,也就称不上寒门了。
真正的穷书生,其实是少之又少的少数。因为读书,是穷人负担不起的事情。哪怕蔡确,说自小家穷,寒门出身,这种穷也不是真正底层人民的那种穷,是读书人圈子里面的穷人,可能买不起很多书,给不起很多学费,笔墨也用得差,但是他还读得起书!
不论是大地主还是小地主,家里若不是能有租子收的,不能脱离生产劳动的,就不谈读书了,吃饱饭这一件事,就要占据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还谈什么读书?极个别有其他境遇的可以例外。
所以儒生之中,没有穷人。
甘奇要办一个中秋慈善诗会,就是为了在这些富人中弄点钱出来。
有胡瑗帮助,事情差不多就成功了一半。这种事情上,胡瑗比包拯的面子更大。
其实甘奇不仅要办慈善诗会,还要办慈善球赛,门票收入,那些赚了钱的赌心情大好捐一点,参与球赛的商家给一点,全部拿来赈灾。
到时候那场面,必然震动整个汴梁城。
以往的慈善之事,都是大户人家各自去做,放粮、施粥、铺路架桥之类。
甘奇这算是第一次办起了真正大规模的慈善活动。
这大概就是甘奇要的政治资本了。
但是许多事情,似乎也没有甘奇想的那么简单。
朝堂之上,也正在商量黄河决堤之事。
仁宗赵祯坐在书房之中,韩琦,富弼,刚刚当上参知政事的曾公亮,枢密使田况,副使张昇,三司使张方平等人皆在,刚当上御史中丞的包拯也在,连王安石这个度支判官也站在人群最末尾。
御书房里几乎挤得水泄不通。
赵祯正在发问:“六塔河两次决堤才过二年多,河北各地刚刚恢复一些元气,缘何这原武县又决了?”
说到六塔河,就不得不提仁宗皇帝人生中作大死的一件事了,那就是给黄河改道。
为何要人为的给黄河改道?因为以前有个叫李垂的“民间科学家”,他当过河北几地的知州,他通过研究,发现黄河从古至今,一直在改道,河道越来越往北了。
然后他下了一个定论,就是任由黄河这么发展下去,有一天黄河肯定还会往北改道,再往北改道,总有一日河道就进入辽国了。河道进入辽国?那还了得,辽人的大军,那不是坐着船就可以直接一路南下了吗?挡都挡不住,国之大患。
然后李垂就不断宣扬这种理论,不断给仁宗皇帝上书,一定不能让黄河再自己改道了,咱们得把黄河改回来,改回千年前的旧河道,就是用人力把黄河河道往南引。
仁宗开始还并不真当回事,但是庆历八年,黄河又自己改道了,往北改了几里。这回李垂的研究得到了验证,李垂有先见之明,仁宗与朝中诸位大佬回头一想,都觉得李垂说得很有道理。
怎么办?终于,在两年多前,仁宗与朝中诸多大佬决定干了,把黄河往南掰。当然也有反对之声,比如欧阳修就反对过,时任河北转运使的周沆也反对过,但是没有用,人微言轻。
改道的方法,自然就是得把黄河挖开另外一个口子,把水引入六塔河。
然后黄河就挖开了,大水汹涌澎湃,把小小的六塔河直接冲决堤了,把河北东南众多出粮的众多富庶州府,变成了大海。
结局就是十室九空,连河北十万驻守的禁军,事后再一清点,只剩下不到三万了。
好不容易大水退了,然后,然后就是……又决了一次,又来一次汪洋大海。半个河北,半个大粮仓,就直接给这么废了。
给钱给粮,安抚灾民,重新招兵,两年多了,刚刚才见一点成效。
要说北宋灭亡,靖康之变,与这黄河改道的事情,还真脱不了干系,好好的河北,被这么一场大水一闹,人口锐减,经济不谈,连十万军队的军械装备都要重新打造。
之后河北段的黄河成了一条“自由河”,想怎么流就怎么流,想怎么冲就怎么冲,实在没办法了,小针针登基后,得给仁宗擦屁股,想把黄河再掰回去,掰回原来的河道,这还能掰得回去吗?又发大水,这回大水还差点把当时在徐州的苏轼给淹死了,气得苏轼跳脚大骂。然后罢了,黄河依旧自由。
等你好不容易恢复了一点元气,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因为黄河不断泛滥,宋哲宗也想着给仁宗擦屁股,又想把黄河掰回原位,又大泛滥,又把河北冲一遍。
仁宗挖开了黄河,毁坏了河北三千多万亩良田,这种打击,后患无穷。
然后,二十多年后,女真金人大军来了,破河北犹如无人之境。把北宋给灭了,赶到南方变成了南宋。
谁知道,金国也被仁宗坑得不小,几个皇帝,一辈子跟大水杠上了,使出了吃奶的劲与黄河杠,年年发大水,年年修河道,年年赈大灾。
这还不算,连蒙古人来了之后,也跟黄河杠了一辈子,杠到最后,还要发动河北百万民夫去疏导黄河,拼命到处挖河道去疏导河水,然后……百万民夫,到处揭竿而起。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易回河”,仁宗挖了神宗挖,神宗挖了哲宗挖。哲宗挖完,金人接着挖,金人挖了近百年,灭国,蒙古人一接手,从忽必烈就开始挖,接着又挖了近百年,也灭国。
不作不死,也许就是这个道理。民间科学家信不得,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不过李垂这个民间科学家死得早,他一死了之了,没有看到河北的汪洋大海,仁宗赵祯却焦头烂额。
给黄河改道这种事情,就是放在后世,政府也不敢轻易这么干。
仁宗就干了!
干完,仁宗宅心仁厚四处救灾,灾又来了。
御书房大臣无数,一个个低着头,不知如何是好,就差把那个民间科学家李垂挖出来鞭尸了。
韩琦,身为大佬,自然得说话:“陛下,臣以为,救灾要紧,此番原武河决,当比不得之前六塔河决,陛下放心,臣当调集粮食以供灾民度日,待得大水过后,再修复河堤,恢复耕种。”
仁宗扶额在叹,摇头不止,他是真的心累了,两年前,连汴梁城都掩了大半,这灾救个没完没了。只得摆摆手说道:“韩卿定要办好此差,也要派人往原武去看看,看看到底灾情如何,再来禀报。”
新宰相韩琦,再一次大包大揽:“陛下放心,臣此去调度安排,一定把此事办得妥妥当当。”
仁宗难受,站起身来:“先全力赈灾,其中花费,事后再来禀报。”
“遵旨!”韩琦知道,这事可不能办差了,这事一旦办差了,仁宗抬脚一蹬就得滚蛋,屁股才刚坐热的韩琦,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还得办得漂漂亮亮,凸显出首相的能力。
这是立功的机会,这件事情如果办得漂亮了,这回宰相之位,就真的坐稳了!彻底坐得稳稳当当,有此大功一件,再也不用那般谨小慎微了,再也不用怕随时被仁宗皇帝一脚蹬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