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纯感慨:“当日皇兄曾言,不能得杨处道而用之,乃是憾事,假以时日,若得伯乐,则千里马必为大周之敌,本王当时犹然不屑,今日方知此言不假。”
杨素当即向着东侧拱了拱手:“吾皇陛下,英武圣明,世人皆知,麾下鹰扬虎踞,人才济济,杨某也不过是方面之才罢了。大王带兵一方,战功赫赫,即使是我大汉内部,也无不赞叹,今日事已至此,何不弃暗投明,以后开疆拓土,当再立新功。”
宇文纯大笑三声:“本王生是大周之臣,死是大周之鬼,总还要让世人知道,大周仍有忠志之士愿为之死节,不然的话世人岂不是要嘲笑我大周无人乎?!无需多言,放马过来吧!”
杨素摇了摇头。
事已至此,也就只能成全他了。
当即杨素挥手,汉军将士一拥而上,很快就不见了宇文纯的身影。
杨素默然看着眼前这一幕。
当初在长安见到宇文纯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寒暄过几句,那个时候的杨素虽然已经有名声,但是一介白衣,终究如何任用还是朝廷说了算的,甚至宇文纯也有资格从中做出判断和决定,而宇文纯则已经是一方大员,多少世家子弟前后恭维,只求能够在定品的时候博得陈王一句称赞。
现在一切都已经颠倒过来。
曾经的那个北周,也烟消云散了。
就连当时的杨素也没想到,多年之后的自己,竟然会反过来为北周这个王朝送行。
宇文纯这一死,天下能够代表北周皇室的力量也就随之全部灭亡,宇文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至于唯一还打着北周旗号的独孤永业,杨素觉得并不难知道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事已至此,还有别的路可以走么?
李询越过满地尸体,走过来。
“结束了。”他感慨道。
刚刚看到了宇文纯的尸体,即使是这个已经经历过诸多波折和磨难的将军,也心中波澜不定。
“不,是新的征程,又开始了。”杨素笑道,“将军宝刀未老,可不能轻言结束啊!”
李询怔了一下,旋即大笑。
是啊,未来的路,可还长着呢!
——————————————-
独孤永业在邺城失守之后就主动派人和幽州方面接洽,向大汉提出投降的请求,带着范阳郡和剩下的数万北周军队投降。
这是在预料之中的。
本来他的这个独孤姓氏就只是因为母亲改嫁而获得的,要不是本人的确有能力,早就已经被鲜卑人给排挤出自己的圈子了,毕竟在北周时代的鲜卑人眼中,汉人还没有高贵到能够跑到自己头顶上呼来喝去的地步,大家顶多也就是接受一个平等相处的现状罢了。
现在鲜卑人虽然不至于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再翻来覆去的强调自己是鲜卑人显然并没有什么意义了,独孤永业很果断的从这个方向下手,解释了一通。
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年少就随母亲改嫁成为鲜卑人,这并不是我能决定的,也不是我自愿的,现在大汉能够取代北周,汉人能够取代鲜卑人成为天下的主宰,作为一个汉人的后代,他也非常高兴,并且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愿意为大汉效劳之类的。
不管这里面有几分是真心,有几分是假意,事已至此,独孤永业也没得选了,鲜卑人不会听从他的号令,汉人也不会听从他这个名义上鲜卑人的调遣,随着北周的灭亡,他原本处于夹缝之中的地位自然就变得愈发尴尬,想要躲入深山之中或者突围进入草原,再去称雄称霸,显然并不怎么现实。
与其这样,还不如乖乖的向大汉俯首称臣呢。
至少李荩忱并没有表露出来想要把北周降臣全部置之死地的意思。而随着独孤永业主动放下兵刃,自然也就意味着北周最后的抵抗力量随时宣告投降,北周这个政权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际存在上,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前朝。
晋阳和范阳的消息前后传来,邺城这边自然也是松了一口气。这样的结局虽然是在预料之中的,但是走到现在这一步到底不容易,越是到了最后,大家越是害怕会出什么纰漏。现在好了,万事大吉。
北周作为大汉多年以来的对手,而今被消灭当然是要大肆庆祝的,甚至还需要向天祭祀,感谢上苍的保佑能够让大汉成而今天下一统的局面。
不过这样的祭祀当然不会在邺城举行。
邺城,是北周的国都而不是大汉的国都。
在敌人的都城中,可以举行庆典——这个李荩忱在攻克邺城的时候就已经举行过了——但是不能举行祭祀,不然的话祭祀的又是谁?大汉,应该去大汉的都城祭祀大汉的苍天还有大汉的列祖列宗、为国牺牲的英烈们才对。
朝廷也正是要趁着这个机会,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洛阳已经要取代建康府成为大汉新的都城所在。
当然建康府的地位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削弱,按照大汉的规划,已经决定将建康府立为南都,而西侧的长安自然是西都,从而表明大汉未来向南和向西两个主要的扩张方向。
当然除了这两个方向之外,大汉对于北方草原和辽东自然也是垂涎欲滴,因此一个北都也在需要被考虑,毕竟多都城的制度并不是第一次设立,事实证明,至少在封建王朝制度不会被轻易改变的这个时代,进能够以此为据点向外拓展、退能够以此为依凭扼守一方的多都城制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历史上自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施行的实际上都是多都城的制度,甚至到了明代还出现了两套领导班子的状态。
不过这个北都应该选在哪里,目前还有争论,有的比较支持就选在这邺城,不管怎么说邺城也是现在大河以北最大的城池,不过反对者自然就指出邺城实际上过于靠南,根本不可能起到支撑朝廷向东和向北扩张的作用。
而且南方的官员们并不倾向于选择邺城,更因为他们不想再看到北方在有了长安、洛阳这样的雄城之后,再冒出来一个邺城,从而形成和长安、洛阳三足鼎立,完全压制住南方的局势。
杨素当即向着东侧拱了拱手:“吾皇陛下,英武圣明,世人皆知,麾下鹰扬虎踞,人才济济,杨某也不过是方面之才罢了。大王带兵一方,战功赫赫,即使是我大汉内部,也无不赞叹,今日事已至此,何不弃暗投明,以后开疆拓土,当再立新功。”
宇文纯大笑三声:“本王生是大周之臣,死是大周之鬼,总还要让世人知道,大周仍有忠志之士愿为之死节,不然的话世人岂不是要嘲笑我大周无人乎?!无需多言,放马过来吧!”
杨素摇了摇头。
事已至此,也就只能成全他了。
当即杨素挥手,汉军将士一拥而上,很快就不见了宇文纯的身影。
杨素默然看着眼前这一幕。
当初在长安见到宇文纯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寒暄过几句,那个时候的杨素虽然已经有名声,但是一介白衣,终究如何任用还是朝廷说了算的,甚至宇文纯也有资格从中做出判断和决定,而宇文纯则已经是一方大员,多少世家子弟前后恭维,只求能够在定品的时候博得陈王一句称赞。
现在一切都已经颠倒过来。
曾经的那个北周,也烟消云散了。
就连当时的杨素也没想到,多年之后的自己,竟然会反过来为北周这个王朝送行。
宇文纯这一死,天下能够代表北周皇室的力量也就随之全部灭亡,宇文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至于唯一还打着北周旗号的独孤永业,杨素觉得并不难知道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事已至此,还有别的路可以走么?
李询越过满地尸体,走过来。
“结束了。”他感慨道。
刚刚看到了宇文纯的尸体,即使是这个已经经历过诸多波折和磨难的将军,也心中波澜不定。
“不,是新的征程,又开始了。”杨素笑道,“将军宝刀未老,可不能轻言结束啊!”
李询怔了一下,旋即大笑。
是啊,未来的路,可还长着呢!
——————————————-
独孤永业在邺城失守之后就主动派人和幽州方面接洽,向大汉提出投降的请求,带着范阳郡和剩下的数万北周军队投降。
这是在预料之中的。
本来他的这个独孤姓氏就只是因为母亲改嫁而获得的,要不是本人的确有能力,早就已经被鲜卑人给排挤出自己的圈子了,毕竟在北周时代的鲜卑人眼中,汉人还没有高贵到能够跑到自己头顶上呼来喝去的地步,大家顶多也就是接受一个平等相处的现状罢了。
现在鲜卑人虽然不至于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再翻来覆去的强调自己是鲜卑人显然并没有什么意义了,独孤永业很果断的从这个方向下手,解释了一通。
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年少就随母亲改嫁成为鲜卑人,这并不是我能决定的,也不是我自愿的,现在大汉能够取代北周,汉人能够取代鲜卑人成为天下的主宰,作为一个汉人的后代,他也非常高兴,并且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愿意为大汉效劳之类的。
不管这里面有几分是真心,有几分是假意,事已至此,独孤永业也没得选了,鲜卑人不会听从他的号令,汉人也不会听从他这个名义上鲜卑人的调遣,随着北周的灭亡,他原本处于夹缝之中的地位自然就变得愈发尴尬,想要躲入深山之中或者突围进入草原,再去称雄称霸,显然并不怎么现实。
与其这样,还不如乖乖的向大汉俯首称臣呢。
至少李荩忱并没有表露出来想要把北周降臣全部置之死地的意思。而随着独孤永业主动放下兵刃,自然也就意味着北周最后的抵抗力量随时宣告投降,北周这个政权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际存在上,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前朝。
晋阳和范阳的消息前后传来,邺城这边自然也是松了一口气。这样的结局虽然是在预料之中的,但是走到现在这一步到底不容易,越是到了最后,大家越是害怕会出什么纰漏。现在好了,万事大吉。
北周作为大汉多年以来的对手,而今被消灭当然是要大肆庆祝的,甚至还需要向天祭祀,感谢上苍的保佑能够让大汉成而今天下一统的局面。
不过这样的祭祀当然不会在邺城举行。
邺城,是北周的国都而不是大汉的国都。
在敌人的都城中,可以举行庆典——这个李荩忱在攻克邺城的时候就已经举行过了——但是不能举行祭祀,不然的话祭祀的又是谁?大汉,应该去大汉的都城祭祀大汉的苍天还有大汉的列祖列宗、为国牺牲的英烈们才对。
朝廷也正是要趁着这个机会,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洛阳已经要取代建康府成为大汉新的都城所在。
当然建康府的地位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削弱,按照大汉的规划,已经决定将建康府立为南都,而西侧的长安自然是西都,从而表明大汉未来向南和向西两个主要的扩张方向。
当然除了这两个方向之外,大汉对于北方草原和辽东自然也是垂涎欲滴,因此一个北都也在需要被考虑,毕竟多都城的制度并不是第一次设立,事实证明,至少在封建王朝制度不会被轻易改变的这个时代,进能够以此为据点向外拓展、退能够以此为依凭扼守一方的多都城制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历史上自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施行的实际上都是多都城的制度,甚至到了明代还出现了两套领导班子的状态。
不过这个北都应该选在哪里,目前还有争论,有的比较支持就选在这邺城,不管怎么说邺城也是现在大河以北最大的城池,不过反对者自然就指出邺城实际上过于靠南,根本不可能起到支撑朝廷向东和向北扩张的作用。
而且南方的官员们并不倾向于选择邺城,更因为他们不想再看到北方在有了长安、洛阳这样的雄城之后,再冒出来一个邺城,从而形成和长安、洛阳三足鼎立,完全压制住南方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