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正想要说让我稍微拖一会堂,结果就被同僚无情的打断:
“山长,你可该下课了,不然的话我今天要讲的还真不少,保不齐要拖堂,耽误了孩子们吃饭,你可不能怪我。”
一起筚路蓝缕开创了而今这一片小天地,这些学院先生们和裴矩这个山长之间也没有外人,裴矩颔首,不拖堂不占课,自己作为山长应该以身作则。
他看了一眼这先生手里的课本,好奇地问道:“小小年纪,能学的会《算学》么?”
“这些很简单的。”先生抚摸着自己的教材,感慨万千,“我就常常后悔自己小的时候为何没有这样的机会。”
裴矩也知道这教《算学》的先生是礼部从一处商铺挖来的,原来好像是记账的伙计,没什么太大的本事,算数能力那是相当不错,让他来教算学,可要比裴矩他们来的强,论算数,裴矩也好,其余的世家子弟们也罢,还真的不行。
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几个先生不服气,觉得自己出身世家,从小受的都是私塾教育,私塾教育可是他们眼中的精英教育,培养的都是社会顶尖人才,怎么会连小小的算数都不会呢?尤其是竟然要真的和这店铺伙计为伍,未免丢人啊。
结果课本一翻,这帮人就蔫儿了。
他们诗词歌赋那自然是样样精通,治国理政只要有所磨砺也能够胜任,但是这算学啊,以及书院在高年级开设的科学啊之类的,属实是两眼一摸瞎,即使是裴矩也是如此。
这些基本上都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裴矩身在北方,有的只是听到过名字,算学之中用到的一些典籍,比如《九章算术》之类的,甚至还曾经无聊的时候翻过,但根本没往心里去,有的就连概念听都没有听说过,还是实地考察了长安书院之后才知道的,不知不觉得北方和南方在教育方面上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开设的科目以及教授的内容上,南方也已经突破了金陵书院和成都书院刚开设时候的科目,当时李荩忱到底还是不敢跳出原本儒学的范畴,所有的教学也都是以君子六艺为依托,哪怕所教授的内容实际上已经远不是君子六艺的范畴,至少在名义上还是如此。
但是现在已然不是如此,工业的快速发展,让大汉社会内部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掌握有足够工业生产技术的人才。
即使是金陵书院和成都书院出来的学生也不是所有都能够为朝廷所用,李荩忱固然需要人才,却也一直在严守对人才的录用底线,如果你连科举考试都没有办法通过,那真的很抱歉,大汉宁肯让这个位置空缺着等待下一轮。
因此书院之中还有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需要面临就业的问题。
而现在各大工坊之中亦是供不应求,岗位都白白便宜了那些私立书院出来的学生。
这些公立书院自然也抓紧做出了调整,增开这方面的课程,尽可能地更全面培养学生。
裴矩看到的长安书院,也已经进行类似的调整和改革,这让裴矩更加意识到双方存在的巨大差距。
自己可不只是平地起高楼,甚至还要填补之前北方教育拉下的空缺,那也是一个深渊啊。
不过有差距不假,不代表已经不能弥补,裴矩对此充满信心也斗志十足。
远离官场斗争,他才意识到,原来世界还如此之大,未知的领域还如此之多,之前的自己,实在是孤陋寡闻了。
“还有多余的课本么?”裴矩问道。
“有,咱们学生数量还不多,课本多的。”
“给我来一本,我也听听去。”裴矩笑道。
算学先生有些诧异:“这······”
“活到老,学到老,希望为时不晚!”
裴矩扬了扬手,找课本去了。
算学先生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感慨。
之前大家总是说,教材的一统,简直可以称之为“书同文,车同轨”,全国一统,更加的公平也有利于批量的培养有用人才。
而现在算学先生感觉个中的意义不仅于此。
不说别的,至少算学,已经从原来的低人一等变成了现在的和文学、史学平起平坐,任何人,尤其是学院之中的学生都不敢小看算学。学好了别的,到底还是只能写写文章,真正融会贯通的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朝廷需要的人才。
而算学学得好,之后至少工坊的重要岗位上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时代变了,理念变了。
对自己来说,不是什么坏事。
希望下一次时代再有改变的时候,自己不会被抛弃。
脚步声响起,裴矩已经拿着课本来了。
算学先生深深提了一口气,推门走进去。
就算是时代改变又怎么样,自己又不是不会动脑子,大不了再学!
—————————————————
“看来让裴矩来担任这个山长,还真是选对人了。”李荩忱放下奏章,这是礼部提交的关于明年各学院招生、教育工作的报告。
这个报告当然也不是随便报个数就可以的,礼部在各个州府的吏员会负责进行核查,并且还会和本地州府报告上来的今年大致的学生数量以及招生报考情况等等进行核对。
比如金陵书院的主要招生范围主要集中在江南各州府,自然就要统计这些州府的学生招收情况,比如会有多少适龄学生要进入书院,或者至少有这个意向。
一旦核对出来数量上的问题,那就肯定不是书院的问题就是本地州府的问题,礼部会把这个问题移交给吏部,由吏部统一进行排查,查看问题的到底出在哪里。
而一旦发现两边的数据都比较小或者比较大,那就需要思考为什么今年的学生这么少或者这么多,是因为其余经济或者工业的发展冲击到了书院的招生,还是书院招生政策不对,而或者本地州府不配合。
既然朝廷打算全力发展教育,那么自然就不可能浮于表面,教育的多样和深入,才能帮助大汉培养出来更多有需求的人才。
裴矩显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今年龙门书院学生的培养上,他提出了“各科并重,德智体美一应俱全”的概念。
“山长,你可该下课了,不然的话我今天要讲的还真不少,保不齐要拖堂,耽误了孩子们吃饭,你可不能怪我。”
一起筚路蓝缕开创了而今这一片小天地,这些学院先生们和裴矩这个山长之间也没有外人,裴矩颔首,不拖堂不占课,自己作为山长应该以身作则。
他看了一眼这先生手里的课本,好奇地问道:“小小年纪,能学的会《算学》么?”
“这些很简单的。”先生抚摸着自己的教材,感慨万千,“我就常常后悔自己小的时候为何没有这样的机会。”
裴矩也知道这教《算学》的先生是礼部从一处商铺挖来的,原来好像是记账的伙计,没什么太大的本事,算数能力那是相当不错,让他来教算学,可要比裴矩他们来的强,论算数,裴矩也好,其余的世家子弟们也罢,还真的不行。
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几个先生不服气,觉得自己出身世家,从小受的都是私塾教育,私塾教育可是他们眼中的精英教育,培养的都是社会顶尖人才,怎么会连小小的算数都不会呢?尤其是竟然要真的和这店铺伙计为伍,未免丢人啊。
结果课本一翻,这帮人就蔫儿了。
他们诗词歌赋那自然是样样精通,治国理政只要有所磨砺也能够胜任,但是这算学啊,以及书院在高年级开设的科学啊之类的,属实是两眼一摸瞎,即使是裴矩也是如此。
这些基本上都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裴矩身在北方,有的只是听到过名字,算学之中用到的一些典籍,比如《九章算术》之类的,甚至还曾经无聊的时候翻过,但根本没往心里去,有的就连概念听都没有听说过,还是实地考察了长安书院之后才知道的,不知不觉得北方和南方在教育方面上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开设的科目以及教授的内容上,南方也已经突破了金陵书院和成都书院刚开设时候的科目,当时李荩忱到底还是不敢跳出原本儒学的范畴,所有的教学也都是以君子六艺为依托,哪怕所教授的内容实际上已经远不是君子六艺的范畴,至少在名义上还是如此。
但是现在已然不是如此,工业的快速发展,让大汉社会内部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掌握有足够工业生产技术的人才。
即使是金陵书院和成都书院出来的学生也不是所有都能够为朝廷所用,李荩忱固然需要人才,却也一直在严守对人才的录用底线,如果你连科举考试都没有办法通过,那真的很抱歉,大汉宁肯让这个位置空缺着等待下一轮。
因此书院之中还有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需要面临就业的问题。
而现在各大工坊之中亦是供不应求,岗位都白白便宜了那些私立书院出来的学生。
这些公立书院自然也抓紧做出了调整,增开这方面的课程,尽可能地更全面培养学生。
裴矩看到的长安书院,也已经进行类似的调整和改革,这让裴矩更加意识到双方存在的巨大差距。
自己可不只是平地起高楼,甚至还要填补之前北方教育拉下的空缺,那也是一个深渊啊。
不过有差距不假,不代表已经不能弥补,裴矩对此充满信心也斗志十足。
远离官场斗争,他才意识到,原来世界还如此之大,未知的领域还如此之多,之前的自己,实在是孤陋寡闻了。
“还有多余的课本么?”裴矩问道。
“有,咱们学生数量还不多,课本多的。”
“给我来一本,我也听听去。”裴矩笑道。
算学先生有些诧异:“这······”
“活到老,学到老,希望为时不晚!”
裴矩扬了扬手,找课本去了。
算学先生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感慨。
之前大家总是说,教材的一统,简直可以称之为“书同文,车同轨”,全国一统,更加的公平也有利于批量的培养有用人才。
而现在算学先生感觉个中的意义不仅于此。
不说别的,至少算学,已经从原来的低人一等变成了现在的和文学、史学平起平坐,任何人,尤其是学院之中的学生都不敢小看算学。学好了别的,到底还是只能写写文章,真正融会贯通的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朝廷需要的人才。
而算学学得好,之后至少工坊的重要岗位上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时代变了,理念变了。
对自己来说,不是什么坏事。
希望下一次时代再有改变的时候,自己不会被抛弃。
脚步声响起,裴矩已经拿着课本来了。
算学先生深深提了一口气,推门走进去。
就算是时代改变又怎么样,自己又不是不会动脑子,大不了再学!
—————————————————
“看来让裴矩来担任这个山长,还真是选对人了。”李荩忱放下奏章,这是礼部提交的关于明年各学院招生、教育工作的报告。
这个报告当然也不是随便报个数就可以的,礼部在各个州府的吏员会负责进行核查,并且还会和本地州府报告上来的今年大致的学生数量以及招生报考情况等等进行核对。
比如金陵书院的主要招生范围主要集中在江南各州府,自然就要统计这些州府的学生招收情况,比如会有多少适龄学生要进入书院,或者至少有这个意向。
一旦核对出来数量上的问题,那就肯定不是书院的问题就是本地州府的问题,礼部会把这个问题移交给吏部,由吏部统一进行排查,查看问题的到底出在哪里。
而一旦发现两边的数据都比较小或者比较大,那就需要思考为什么今年的学生这么少或者这么多,是因为其余经济或者工业的发展冲击到了书院的招生,还是书院招生政策不对,而或者本地州府不配合。
既然朝廷打算全力发展教育,那么自然就不可能浮于表面,教育的多样和深入,才能帮助大汉培养出来更多有需求的人才。
裴矩显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今年龙门书院学生的培养上,他提出了“各科并重,德智体美一应俱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