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吐谷浑在隋朝的时候达到全盛,曾经一度全占河右,将隋朝在西北的疆界牢牢锁死在大河以东,甚至比不上现在的大汉。不过好景不长,不过二三十年,唐太宗以李靖、侯君集出西北,吐谷浑国破内附。
可以说现在的吐谷浑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甚至因为北周和突厥的打压,就连之前作为部落聚集地的沙州(今敦煌)都待不住了,只能越过祁连山迁到了伏俟城(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完全龟缩在了山南。
但是祁连山南那是什么地方,大家可都心里清楚,苦寒之地不说,还得随时和吐蕃大大小小的部落争斗,抢夺为数不多的河谷。吐谷浑当然也想着有朝一日可以重返沙州,而挡在前面的第一重障碍自然就是突厥人。
很快曹忠和徐德言就见到了吐谷浑的使者世伏。
这是一个身穿着藏地衣衫的汉子,脸颊晒得通红,如果不是他的身份摆在这里,恐怕谁都不晓得这位就是吐谷浑未来汗王,现在的汗王夸吕的嫡长子。
夸吕让自己的儿子前来作为使者,诚意已经十足。
而他们的意思也非常简单,现在北周已经调集兵马准备扫荡突厥人,而突厥人一旦向西,必然就会压迫大汉和吐谷浑,所以这两家也得联起手来在河西有所作为了。
实际上说得通俗易懂一些,吐谷浑想要重返沙州,所以他们希望能够联合大汉一起对付突厥,否则以现在吐谷浑的国力,别说返沙州了,突厥人不趁机前来抢他们一番就是好的了。毕竟此时的吐谷浑可没有后世隋朝时期那样的力量,甚至比不上大汉在西北的军力,所以他们着急想要寻求大汉的帮助也在情理之中。
突厥人肯定会想要找软柿子捏,所以两个软柿子也得凑在一起让突厥人一下子捏不了两个。
不管怎么说,这个世伏还是颇有几分才能历史上也正是他带着一直艰难求生的吐谷浑走向全盛三言两语就把吐谷浑的意图阐明清楚,而且他也不多说其余的,只是看着徐德言和曹忠。
似乎很有把握。
而实际上徐德言和曹忠不可能不心动,现在他们正在担心武威的情况,只是凭借长城,武威很有可能守不住,到时候大汉想要再夺武威并且站稳脚跟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而一旦吐谷浑参战,那就可以给突厥在西侧造成足够的压力,迫使突厥不敢全军南下武威。
至于吐谷浑想要的,是大汉根本控制不了的沙州,曹忠和徐德言也没有办法把目光放那么远,眼前的问题解决不了,别说沙州了,西北都不用想要了。
一边先派人送世伏等下去休息,徐德言一边转而看向曹忠:“你怎么看?”
“还有得选么?”
“此事是否要禀报陛下?”徐德言担忧的问道。
不管怎么说都是和外族合作,不算什么小事。
“西北事态紧急,就算是陛下已经启程前往江陵,消息一来一也得将近半个月,咱们不能等了。”曹忠沉声说道,“眼见得就要入冬,周人怕是要采取行动了。突厥一旦西来,我们再做任何准备都已经为时晚矣。”
顿了一下,曹忠果断说道:“但有差错,某来承担。”
“说什么呢,”徐德言笑了一声,“你不能当某不存在。就算是这西北的天塌下来,咱们也得一起扛着。还有长孙和侯家那两个小子也跑不了。”
曹忠怔了一下,下意识看过来。
两人同时大笑。
李荩忱还是见到了杨素,不过是在他下令催促杨素的十天之后了,而且也不是在建康府,而是在江州。杨素从成都府一路顺流而下,总算是在江州和从建康府前往江陵的李荩忱船队相遇。
“臣太尉参军杨素参见陛下。”杨素单膝跪地行礼,“一路山水跋涉崎岖,未能赶到建康参见陛下,臣自知有罪。”
“行了,起来吧。”李荩忱伸手虚扶一把,“看在你上的奏章的确有几分模样,朕许你将功补过。”
“多谢陛下。”杨素急忙说道,不管怎么说他这一路上终归是有些拖沓,这个还是要主动认错的。
而李荩忱看着杨素,不由得一笑。这个家伙倒是很精明,杨素是太尉府参军,按照新的官制,实际上是和太尉互为掣肘的,绝对算得上大汉军中高层数一数二的人物了,而李荩忱在设置这个位置的时候也是比对的后世参谋长这个位置,只不过杨素资历尚浅,所以用“参军”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名号来代替,否则可能会引来非议。
杨素也很聪明,大汉朝廷之上不过而立就能够位居高位的并不是没有,萧世廉和裴子烈就是两个典型,但是且不说这两个人和李荩忱的关系摆在那里,他们能够走到这个位置上也真的是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谁都说不得什么。
可是杨素却不一样,弘农杨氏在北方到底都起了什么作用,实际上知道的人不多,而且也不算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大家对于杨素的理解依旧单纯只是停留在弘农杨氏家主、大汉在北方的一枚棋子上。现在这棋子骤然走到了参军的位置上,绝对可以称之为青云平步,因此杨素也得让做出来一些不太合适的事情,让李荩忱能够拿捏住他的一些把柄,这样李荩忱才能放心的用他。
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点儿帝王心术和臣子之术罢了。
因此杨素郑重的跪下,李荩忱也是做做样子扶了一下,意思也很明显,朕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而杨素直接转移话题:“陛下,臣在路上已经听说西北之事愈演愈烈,甚至有开战的可能?”
李荩忱微微颔首,他这里有八百里加急直通西北,当然要比杨素消息灵通很多:“这已经入了十一月,周人正在加紧调集兵马北上,意图已经很明显,突厥人这一次想要在周人那里捞到好处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了,而且以杨坚和宇文宪的心思,既然是要北上,就肯定要打出来个至少五六年的和平,所以很有可能会直接恢复曾经的魏人军镇制度,毕竟周人延承自北魏,对他们来说恢复军镇也是轻车熟路。”
可以说现在的吐谷浑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甚至因为北周和突厥的打压,就连之前作为部落聚集地的沙州(今敦煌)都待不住了,只能越过祁连山迁到了伏俟城(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完全龟缩在了山南。
但是祁连山南那是什么地方,大家可都心里清楚,苦寒之地不说,还得随时和吐蕃大大小小的部落争斗,抢夺为数不多的河谷。吐谷浑当然也想着有朝一日可以重返沙州,而挡在前面的第一重障碍自然就是突厥人。
很快曹忠和徐德言就见到了吐谷浑的使者世伏。
这是一个身穿着藏地衣衫的汉子,脸颊晒得通红,如果不是他的身份摆在这里,恐怕谁都不晓得这位就是吐谷浑未来汗王,现在的汗王夸吕的嫡长子。
夸吕让自己的儿子前来作为使者,诚意已经十足。
而他们的意思也非常简单,现在北周已经调集兵马准备扫荡突厥人,而突厥人一旦向西,必然就会压迫大汉和吐谷浑,所以这两家也得联起手来在河西有所作为了。
实际上说得通俗易懂一些,吐谷浑想要重返沙州,所以他们希望能够联合大汉一起对付突厥,否则以现在吐谷浑的国力,别说返沙州了,突厥人不趁机前来抢他们一番就是好的了。毕竟此时的吐谷浑可没有后世隋朝时期那样的力量,甚至比不上大汉在西北的军力,所以他们着急想要寻求大汉的帮助也在情理之中。
突厥人肯定会想要找软柿子捏,所以两个软柿子也得凑在一起让突厥人一下子捏不了两个。
不管怎么说,这个世伏还是颇有几分才能历史上也正是他带着一直艰难求生的吐谷浑走向全盛三言两语就把吐谷浑的意图阐明清楚,而且他也不多说其余的,只是看着徐德言和曹忠。
似乎很有把握。
而实际上徐德言和曹忠不可能不心动,现在他们正在担心武威的情况,只是凭借长城,武威很有可能守不住,到时候大汉想要再夺武威并且站稳脚跟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而一旦吐谷浑参战,那就可以给突厥在西侧造成足够的压力,迫使突厥不敢全军南下武威。
至于吐谷浑想要的,是大汉根本控制不了的沙州,曹忠和徐德言也没有办法把目光放那么远,眼前的问题解决不了,别说沙州了,西北都不用想要了。
一边先派人送世伏等下去休息,徐德言一边转而看向曹忠:“你怎么看?”
“还有得选么?”
“此事是否要禀报陛下?”徐德言担忧的问道。
不管怎么说都是和外族合作,不算什么小事。
“西北事态紧急,就算是陛下已经启程前往江陵,消息一来一也得将近半个月,咱们不能等了。”曹忠沉声说道,“眼见得就要入冬,周人怕是要采取行动了。突厥一旦西来,我们再做任何准备都已经为时晚矣。”
顿了一下,曹忠果断说道:“但有差错,某来承担。”
“说什么呢,”徐德言笑了一声,“你不能当某不存在。就算是这西北的天塌下来,咱们也得一起扛着。还有长孙和侯家那两个小子也跑不了。”
曹忠怔了一下,下意识看过来。
两人同时大笑。
李荩忱还是见到了杨素,不过是在他下令催促杨素的十天之后了,而且也不是在建康府,而是在江州。杨素从成都府一路顺流而下,总算是在江州和从建康府前往江陵的李荩忱船队相遇。
“臣太尉参军杨素参见陛下。”杨素单膝跪地行礼,“一路山水跋涉崎岖,未能赶到建康参见陛下,臣自知有罪。”
“行了,起来吧。”李荩忱伸手虚扶一把,“看在你上的奏章的确有几分模样,朕许你将功补过。”
“多谢陛下。”杨素急忙说道,不管怎么说他这一路上终归是有些拖沓,这个还是要主动认错的。
而李荩忱看着杨素,不由得一笑。这个家伙倒是很精明,杨素是太尉府参军,按照新的官制,实际上是和太尉互为掣肘的,绝对算得上大汉军中高层数一数二的人物了,而李荩忱在设置这个位置的时候也是比对的后世参谋长这个位置,只不过杨素资历尚浅,所以用“参军”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名号来代替,否则可能会引来非议。
杨素也很聪明,大汉朝廷之上不过而立就能够位居高位的并不是没有,萧世廉和裴子烈就是两个典型,但是且不说这两个人和李荩忱的关系摆在那里,他们能够走到这个位置上也真的是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谁都说不得什么。
可是杨素却不一样,弘农杨氏在北方到底都起了什么作用,实际上知道的人不多,而且也不算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大家对于杨素的理解依旧单纯只是停留在弘农杨氏家主、大汉在北方的一枚棋子上。现在这棋子骤然走到了参军的位置上,绝对可以称之为青云平步,因此杨素也得让做出来一些不太合适的事情,让李荩忱能够拿捏住他的一些把柄,这样李荩忱才能放心的用他。
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点儿帝王心术和臣子之术罢了。
因此杨素郑重的跪下,李荩忱也是做做样子扶了一下,意思也很明显,朕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而杨素直接转移话题:“陛下,臣在路上已经听说西北之事愈演愈烈,甚至有开战的可能?”
李荩忱微微颔首,他这里有八百里加急直通西北,当然要比杨素消息灵通很多:“这已经入了十一月,周人正在加紧调集兵马北上,意图已经很明显,突厥人这一次想要在周人那里捞到好处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了,而且以杨坚和宇文宪的心思,既然是要北上,就肯定要打出来个至少五六年的和平,所以很有可能会直接恢复曾经的魏人军镇制度,毕竟周人延承自北魏,对他们来说恢复军镇也是轻车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