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大宴,又作秋宴,每逢中秋佳节,李世民必在麟德殿设宴,大飨群臣。
今日的中秋宴对于李恪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次大宴是他自登太子位后,第一次参加这般规格的盛宴,自然极为重视。
麟德殿上,皇帝李世民正在殿中上首端坐,在太子李恪并太子妃武媚娘正坐于左侧第一列的席位之上,而在李恪的下首,便是魏王李泰还有魏王妃阎婉。
今日能够与宴的都是京中四品及以上大员,席间满座朱紫,美酒佳肴,歌舞齐出,确也是一派盛世场面。
夜色未降,天色昏黄,君臣众人落定,随着内侍一声“开宴”高唱,中秋大宴便算是开始了。
大宴伊始,歌舞齐出,大唐君臣之间本就没有那般多的束缚,酒席之间便开始觥筹交错了。待一轮舞罢,三杯酒后,大宴的气氛慢慢地也开始高涨起来,麟德殿中也真正地热闹上了。
中秋佳宴,众人兴致虽高,但今日的宴饮和舞乐已经是其次的了,因为众臣都知道,在今日的大宴之上将有要事要宣读,而这件要事便是录入凌烟阁的名录。
宴中众臣虽在饮酒,但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了李世民身后站着的褚遂良和褚遂良手中捧着的圣旨,这圣旨中记着的正是功臣名录。
又是一曲舞罢,大宴已经近半,终于李世民压了压手,示意宴中的舞姬散开,而后起身向着众臣道:“几日前,朕依太子之言,为表记众臣之功,特于太极宫凌烟阁置功臣阁,绘入功臣名录,既显其功,显荣当世,亦激励后人,追照先贤。今日恰逢佳节盛会,便将此事定下吧。”
李世民说完,摆了摆手,示意褚遂良上前宣旨。
“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乃得人心。朕继位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为彰表功德,特置凌烟阁,以流后世。
赵国公长孙无忌,贵戚豪族,英冠人杰,位列其一;河间郡王李孝恭,宗室名王,独称军功,位列其二;梁国公房玄龄,命世之才,善建嘉谋,位列其三...莒国公唐俭,忠纯不贰,心存国朝,位列二十三;英国公李绩,家国长城,义名天下,位列二十四。”
褚遂良声音清朗宏亮,念地虽不快,但二十四人的名单实在是不多,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就念完了,李恪坐在席中,看着席间的群臣,一个个都是名响天下的重臣,但听着褚遂良的话竟叫李恪觉着像是学生听着塾师在报着课考的排名一般,不禁笑了出来。
李恪身边的武媚娘看着李恪突然露笑,还不知李恪何故如此,忙抵了抵李恪,问道:“太子何故露笑?可是褚遂良念错了?”
这封名录的排次很是妥当,无论是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还是位列最末的李绩都合乎情理,叫人无可指摘,更无人出列说半句不是,可就是面对这么一副名单,主拟的李恪自己却笑了出来,武媚娘自然有些好奇。
李恪收住了脸上的笑意,回道:“褚遂良念地很好,并无错漏,只是本宫觉着很是有趣罢了。”
武媚娘自然猜不到李恪是在笑些什么,只是看着李恪发笑,也觉着有趣,于是拿起席间的一颗荔枝,慢慢剥开便塞进了李恪的口中,对李恪道:“你呀,嬉笑地没个正形,也不知在乐些个什么。”
李恪在乐些什么,李恪自己不说,武媚娘自然是猜不到的,但就在李恪和武媚娘嬉笑的时候,就在李恪下手坐着的李泰却突然站了出来。
李泰不知何时从袖中取出了一卷长轴,双手呈到了李世民的身前,对李世民道:“启禀父皇,中秋佳节,又逢凌烟阁盛会,正是双喜临门,儿臣为贺今日之喜,特奉上《凌烟阁赋》一副,献于父皇。”
李世民诸子,乃至整个大唐宗室中,若论武名,在李孝恭隐退的情况之下,李恪是绝对的执牛耳者,但若论文名,李泰才是诸子第一。李泰在这个时候突然献赋,自然也是有意在百官面前展露一番的。
李世民见状,知爱子献赋,也面露笑意,命人呈上了李泰的这篇《凌烟阁赋》。
这篇《凌烟阁赋》可是李泰琢磨了数日才有的成果,也是叫府中的士子们帮他仔细推敲了数次,逐字计较,才有他当众献赋的底气。
李世民也是识文懂货的,李世民拿过李泰献上的《凌烟阁赋》,不过寥寥数眼便知这赋必是上品,除了岑文本等寥寥数人,纵是朝中大臣能写出的也没有几个了,当即心中大悦,命人当众将李泰的《凌烟阁赋》诵读出来,显然是喜爱非常。
“粤若圣唐之御极也,寰宇克清,鸿业再创,缵功臣之烈,纪重阁之上,图照日而增明,阁凌烟而益壮,勋庸自表,肆仪可望。昭昭兮藻绘之容,灼灼兮丹青之状......岂不遇圣明之主,建公忠之节。石有时而泐,水有时而竭,兹阁也,不骞不崩,表功臣之盛烈。”
李泰的一篇《凌烟阁赋》,洋洋洒洒五百余字,词藻华贵而不失恢弘,确为佳作,也叫李世民在众臣面前着实长了脸了,李世民看着席间众臣的脸色,脸上的笑意越发地重了。
《凌烟阁赋》方才诵完,便有秘书少监程迁出列道:“启禀陛下,魏王之《凌烟阁赋》气势恢弘,荡人心魄,比之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亦可较高下,得此佳赋,可随凌烟阁名传万世矣,臣为陛下贺。”
程迁之言入耳,李世民脸上的笑意已经化作一丝得色了,李泰是他的爱子,他的文采能得百官如此赞许,自然也是他的面子。
李世民当即道:“魏王献赋,深得朕意,赏金百斤,蜀锦千匹。”
日前朝议太子之事,李泰也是听到些风声的,以魏征为首的部分文官并不赞成李恪为储,那时若非温彦博力挺,还不知结果如何,左右李世民春秋还盛,李泰也并非全然没有机会,今日在百官之前显能,便是他迈出的又一步。
李泰俯身谢道:“儿臣不才,谢父皇恩赐。”
凌烟阁一事本是李恪首倡,今日大宴更是李恪身为太子后的第一次盛宴,却眼看着叫李泰献赋抢了风头,武媚娘自然就不愿了。
武媚娘看着李泰在席间的模样,对李恪小声问道:“今日盛宴,又逢盛事,魏王可是备好了佳作来恭贺父皇的,太子可曾有准备什么?”
李恪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笑道:“区区诗赋,本王还不是随手既来,何需提前准备,唯有当兴而为才是上品,应试而作反倒落得下乘了,且看为夫的。”
今日的中秋宴对于李恪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次大宴是他自登太子位后,第一次参加这般规格的盛宴,自然极为重视。
麟德殿上,皇帝李世民正在殿中上首端坐,在太子李恪并太子妃武媚娘正坐于左侧第一列的席位之上,而在李恪的下首,便是魏王李泰还有魏王妃阎婉。
今日能够与宴的都是京中四品及以上大员,席间满座朱紫,美酒佳肴,歌舞齐出,确也是一派盛世场面。
夜色未降,天色昏黄,君臣众人落定,随着内侍一声“开宴”高唱,中秋大宴便算是开始了。
大宴伊始,歌舞齐出,大唐君臣之间本就没有那般多的束缚,酒席之间便开始觥筹交错了。待一轮舞罢,三杯酒后,大宴的气氛慢慢地也开始高涨起来,麟德殿中也真正地热闹上了。
中秋佳宴,众人兴致虽高,但今日的宴饮和舞乐已经是其次的了,因为众臣都知道,在今日的大宴之上将有要事要宣读,而这件要事便是录入凌烟阁的名录。
宴中众臣虽在饮酒,但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了李世民身后站着的褚遂良和褚遂良手中捧着的圣旨,这圣旨中记着的正是功臣名录。
又是一曲舞罢,大宴已经近半,终于李世民压了压手,示意宴中的舞姬散开,而后起身向着众臣道:“几日前,朕依太子之言,为表记众臣之功,特于太极宫凌烟阁置功臣阁,绘入功臣名录,既显其功,显荣当世,亦激励后人,追照先贤。今日恰逢佳节盛会,便将此事定下吧。”
李世民说完,摆了摆手,示意褚遂良上前宣旨。
“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乃得人心。朕继位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为彰表功德,特置凌烟阁,以流后世。
赵国公长孙无忌,贵戚豪族,英冠人杰,位列其一;河间郡王李孝恭,宗室名王,独称军功,位列其二;梁国公房玄龄,命世之才,善建嘉谋,位列其三...莒国公唐俭,忠纯不贰,心存国朝,位列二十三;英国公李绩,家国长城,义名天下,位列二十四。”
褚遂良声音清朗宏亮,念地虽不快,但二十四人的名单实在是不多,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就念完了,李恪坐在席中,看着席间的群臣,一个个都是名响天下的重臣,但听着褚遂良的话竟叫李恪觉着像是学生听着塾师在报着课考的排名一般,不禁笑了出来。
李恪身边的武媚娘看着李恪突然露笑,还不知李恪何故如此,忙抵了抵李恪,问道:“太子何故露笑?可是褚遂良念错了?”
这封名录的排次很是妥当,无论是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还是位列最末的李绩都合乎情理,叫人无可指摘,更无人出列说半句不是,可就是面对这么一副名单,主拟的李恪自己却笑了出来,武媚娘自然有些好奇。
李恪收住了脸上的笑意,回道:“褚遂良念地很好,并无错漏,只是本宫觉着很是有趣罢了。”
武媚娘自然猜不到李恪是在笑些什么,只是看着李恪发笑,也觉着有趣,于是拿起席间的一颗荔枝,慢慢剥开便塞进了李恪的口中,对李恪道:“你呀,嬉笑地没个正形,也不知在乐些个什么。”
李恪在乐些什么,李恪自己不说,武媚娘自然是猜不到的,但就在李恪和武媚娘嬉笑的时候,就在李恪下手坐着的李泰却突然站了出来。
李泰不知何时从袖中取出了一卷长轴,双手呈到了李世民的身前,对李世民道:“启禀父皇,中秋佳节,又逢凌烟阁盛会,正是双喜临门,儿臣为贺今日之喜,特奉上《凌烟阁赋》一副,献于父皇。”
李世民诸子,乃至整个大唐宗室中,若论武名,在李孝恭隐退的情况之下,李恪是绝对的执牛耳者,但若论文名,李泰才是诸子第一。李泰在这个时候突然献赋,自然也是有意在百官面前展露一番的。
李世民见状,知爱子献赋,也面露笑意,命人呈上了李泰的这篇《凌烟阁赋》。
这篇《凌烟阁赋》可是李泰琢磨了数日才有的成果,也是叫府中的士子们帮他仔细推敲了数次,逐字计较,才有他当众献赋的底气。
李世民也是识文懂货的,李世民拿过李泰献上的《凌烟阁赋》,不过寥寥数眼便知这赋必是上品,除了岑文本等寥寥数人,纵是朝中大臣能写出的也没有几个了,当即心中大悦,命人当众将李泰的《凌烟阁赋》诵读出来,显然是喜爱非常。
“粤若圣唐之御极也,寰宇克清,鸿业再创,缵功臣之烈,纪重阁之上,图照日而增明,阁凌烟而益壮,勋庸自表,肆仪可望。昭昭兮藻绘之容,灼灼兮丹青之状......岂不遇圣明之主,建公忠之节。石有时而泐,水有时而竭,兹阁也,不骞不崩,表功臣之盛烈。”
李泰的一篇《凌烟阁赋》,洋洋洒洒五百余字,词藻华贵而不失恢弘,确为佳作,也叫李世民在众臣面前着实长了脸了,李世民看着席间众臣的脸色,脸上的笑意越发地重了。
《凌烟阁赋》方才诵完,便有秘书少监程迁出列道:“启禀陛下,魏王之《凌烟阁赋》气势恢弘,荡人心魄,比之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亦可较高下,得此佳赋,可随凌烟阁名传万世矣,臣为陛下贺。”
程迁之言入耳,李世民脸上的笑意已经化作一丝得色了,李泰是他的爱子,他的文采能得百官如此赞许,自然也是他的面子。
李世民当即道:“魏王献赋,深得朕意,赏金百斤,蜀锦千匹。”
日前朝议太子之事,李泰也是听到些风声的,以魏征为首的部分文官并不赞成李恪为储,那时若非温彦博力挺,还不知结果如何,左右李世民春秋还盛,李泰也并非全然没有机会,今日在百官之前显能,便是他迈出的又一步。
李泰俯身谢道:“儿臣不才,谢父皇恩赐。”
凌烟阁一事本是李恪首倡,今日大宴更是李恪身为太子后的第一次盛宴,却眼看着叫李泰献赋抢了风头,武媚娘自然就不愿了。
武媚娘看着李泰在席间的模样,对李恪小声问道:“今日盛宴,又逢盛事,魏王可是备好了佳作来恭贺父皇的,太子可曾有准备什么?”
李恪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笑道:“区区诗赋,本王还不是随手既来,何需提前准备,唯有当兴而为才是上品,应试而作反倒落得下乘了,且看为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