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依李世民之命,不得着甲胄入大安宫,于是先回王府换了身常服后,才往大安宫而去。大安宫位处太极宫西,与延康坊相去倒不甚远,待李恪到了大安宫时正是正午时分。
大安宫旧名宏义宫,本为武德五年间李渊为时为秦王的李世民所建,待贞观四年,唐军北伐大胜,李世民自东宫搬进了太极宫后,太上皇李渊便搬出了太极宫,将宏义宫更名,做了太上皇的寝宫。
大安宫本就是为亲王所建,规制所在,自然远比不得太极宫来的气派,大安宫宫室较卑小,宫室内外也要潮湿些,李渊在此住了四载,其实也不甚舒坦。不过好在宏义宫还有些山林胜景,颇为雅致,廖存几分慰藉。
“孙儿李恪、孙媳媚娘拜见祖父。”大安宫,垂拱殿中,李渊正在殿中歇息,李恪和武媚娘走到窗前俯身拜道。
“媚娘和虎头来了。”李渊抬起头,看了眼身前的李恪和武媚娘,缓缓道。
李渊的声音很轻,但听着却觉得很是吃力,似乎就这短短几个字,已经耗费了李渊许多的气力。李渊这幅虚浮无力的模样,与上次李恪见着的模样相差甚多,全然不是一个人了。
一时间,李恪看着瘦削了许多的李渊,竟有些语塞了,原本想好的话也堵在了喉中出不来,只是道:“孙儿在外督边,未能及时回京探望祖父,还望祖父勿怪。”
李渊闻言,轻声对李恪玩笑道:“你父皇说的对,你的性情太过板正了些,照我说,你还是别回来地好,你一回来,连带着原本善谈多言的媚娘都没了话了,我岂不是枯燥了许多。”
在李恪的眼中,李渊从来都是那个深居大安宫,除了朝中大宴甚少出宫的太上皇,李恪和李渊谈不上亲近,甚至连话都说的不多,今日李渊一见李恪,便能同李恪玩笑,着实叫李恪觉得讶异。李恪仔细想了想,多半也是因为武媚娘的缘故。
李恪也笑道:“祖父岂不闻民间有言:‘虎老威尤在’,祖父虽已年迈,但早年征伐天下,威服海内,积威甚重,孙儿岂敢放肆。”
李渊闻言,脸上的笑意愈重了,显然他对李恪的话也颇为受用。
李世民登基八载,南征北战,功勋甚著,甚至灭国突厥,据有阴山,成百年来数朝未有之功,有了天可汗的盛誉。
这些年来,无数的功歌颂德之下,多少人已经忘了他李渊是谁,忘了谁才是立大唐国之基业的开国皇帝。
李渊想到这里,突然对李恪问道:“虎头文武双全,又在地方为官,想必见闻比之其他皇子更要丰富上许多,若依虎头看来,待我故后,史官和天下百姓又该如何论我呢?”
李恪没想到李渊竟会这么问他,脸上露出难色,李渊的话并不好回,若是光挑拣着好话说,李渊不会当真,甚至还会觉着李恪敷衍,若是说了不好听的话,只会惹地李渊不悦,李恪也吃不消。
李恪说好也不是,说不好也不是,只得道:“祖父乃是长辈,孙儿却是晚辈,岂能犯上,长辈功过,孙儿不敢妄加议论。”
李恪行事一向稳妥,他的回答,倒也在李渊的意料之中,李渊道:“小小年纪,正是风华之时,怎的做事如此畏缩,难不成你在军中也是如此,你是如何服的众?”
李恪解释道:“孙儿在军中只管依规行事便是,不必顾及其他,可祖父乃是孙儿至亲,叫孙儿怎敢轻断。”
李渊道:“无妨,这是我于你的旨意,你只管直言便是,你若是真能说中了点,我还能助你一事,必定于你助益极大。”
李渊能赏给李恪什么,李恪不知道,也猜不着,但李恪看着李渊的模样,李恪知道,今日之事只怕他是推不过去了。
李恪顿了片刻,而后才问道:“祖父想听真话,还是好话?”
李渊不假思索地回道:“自然是真话,若只是好话,我听来作甚?”
李恪道:“这真话,好听,也不好听,若是有难听之处,惹恼了祖父,还望祖父勿怪。”
李渊一口应道:“到了我这一步,最是难得的便是听到真话,更何况你又不是外人,好端端地我怪你作甚。”
李恪道:“既如此,那孙儿便直言不讳了。”
李渊道:“你只管说便是。”
李恪稍稍思虑了片刻,看了看殿中,确认并无旁人后,才终于开口小声道:“唐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家难圣谟。言生床笫,祸切肌肤。《鸱鸮》之咏,无损于吾。”
李恪的话传入李渊的耳中,李渊的心中先喜,后急,而后听到最后一句话时神色竟为之一松,似有些释怀的意思。
李恪所言,一共四句话,前一句半是在夸赞李渊开国之功,英明神武,后一句话却是在说李渊家宅不安,亲子相残,最后一句颇为折中,不贬不褒。
所谓“《鸱鸮》之咏”,即指为世人非议。《鸱鸮》一时出自诗经,乃是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写于周成王的诗,诗中所言乃是母鸟飞归、子去巢破的景象,诗中既有悲凉,也有面对悲凉的坚韧。
至于“无损于吾”半句,便是道尽了李渊面对世人所言的态度,既宽豁,又随性,颇有几分开国帝王的旷达心胸。
“《鸱鸮》之咏,无损于吾。《鸱鸮》之咏,无损于吾。哈哈哈,虎头所言甚好,这才是帝王心胸,甚得我心,甚得我心。”李渊品了片刻李恪的话,竟一下子笑了出来,似乎放下了什么,朗声笑道。
李渊原本究竟在纠结着什么,李恪此前不知,但现在李恪明白了,李渊原本纠结的,放不下的就是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一事,李渊失去了自己的长子,也丢掉了权位,他不止为眼下,他也常常想着百年之后旁人又该如何去看待他这个开国皇帝。
李世民文才武略,举世无双,作为李世民之父,虽有开国功业,但也难免被李世民掩盖光芒,再加之玄武门之事,便更是如此了。
不过李恪所言,却又叫他想开了许多,他堂堂开国帝王,起于乱世,又何必去在意那些市井之言?
“咳咳咳...”
李渊刚笑了两声,又咳嗽了起来,平息了许久方才止住了咳嗽。
“祖父仔细身子,切莫轻动喜怒。”李恪一面轻轻为李渊抚着后背,一面道。
李渊轻声笑了笑,拍了拍李恪的手臂,对李恪道:“你说的很好,想不到使我沉郁数载的心结竟叫你短短几句便解开了,早知如此,我便该早些问你。”
李恪闻言,笑着回道:“若非眼下如此,孙儿怎敢同祖父说这些话,若是眼下如此,孙儿纵是说了这番话,祖父又如何听得进去。”
李渊闻言,先是一愣,而后也明白了李恪的意思,点了点头道:“不错,你说的也是。”
接着李渊顿了顿,又对李恪道:“我答应助你一事,便一定会做到,只不过不是现在,再过几日,你便该知道了。”
大安宫旧名宏义宫,本为武德五年间李渊为时为秦王的李世民所建,待贞观四年,唐军北伐大胜,李世民自东宫搬进了太极宫后,太上皇李渊便搬出了太极宫,将宏义宫更名,做了太上皇的寝宫。
大安宫本就是为亲王所建,规制所在,自然远比不得太极宫来的气派,大安宫宫室较卑小,宫室内外也要潮湿些,李渊在此住了四载,其实也不甚舒坦。不过好在宏义宫还有些山林胜景,颇为雅致,廖存几分慰藉。
“孙儿李恪、孙媳媚娘拜见祖父。”大安宫,垂拱殿中,李渊正在殿中歇息,李恪和武媚娘走到窗前俯身拜道。
“媚娘和虎头来了。”李渊抬起头,看了眼身前的李恪和武媚娘,缓缓道。
李渊的声音很轻,但听着却觉得很是吃力,似乎就这短短几个字,已经耗费了李渊许多的气力。李渊这幅虚浮无力的模样,与上次李恪见着的模样相差甚多,全然不是一个人了。
一时间,李恪看着瘦削了许多的李渊,竟有些语塞了,原本想好的话也堵在了喉中出不来,只是道:“孙儿在外督边,未能及时回京探望祖父,还望祖父勿怪。”
李渊闻言,轻声对李恪玩笑道:“你父皇说的对,你的性情太过板正了些,照我说,你还是别回来地好,你一回来,连带着原本善谈多言的媚娘都没了话了,我岂不是枯燥了许多。”
在李恪的眼中,李渊从来都是那个深居大安宫,除了朝中大宴甚少出宫的太上皇,李恪和李渊谈不上亲近,甚至连话都说的不多,今日李渊一见李恪,便能同李恪玩笑,着实叫李恪觉得讶异。李恪仔细想了想,多半也是因为武媚娘的缘故。
李恪也笑道:“祖父岂不闻民间有言:‘虎老威尤在’,祖父虽已年迈,但早年征伐天下,威服海内,积威甚重,孙儿岂敢放肆。”
李渊闻言,脸上的笑意愈重了,显然他对李恪的话也颇为受用。
李世民登基八载,南征北战,功勋甚著,甚至灭国突厥,据有阴山,成百年来数朝未有之功,有了天可汗的盛誉。
这些年来,无数的功歌颂德之下,多少人已经忘了他李渊是谁,忘了谁才是立大唐国之基业的开国皇帝。
李渊想到这里,突然对李恪问道:“虎头文武双全,又在地方为官,想必见闻比之其他皇子更要丰富上许多,若依虎头看来,待我故后,史官和天下百姓又该如何论我呢?”
李恪没想到李渊竟会这么问他,脸上露出难色,李渊的话并不好回,若是光挑拣着好话说,李渊不会当真,甚至还会觉着李恪敷衍,若是说了不好听的话,只会惹地李渊不悦,李恪也吃不消。
李恪说好也不是,说不好也不是,只得道:“祖父乃是长辈,孙儿却是晚辈,岂能犯上,长辈功过,孙儿不敢妄加议论。”
李恪行事一向稳妥,他的回答,倒也在李渊的意料之中,李渊道:“小小年纪,正是风华之时,怎的做事如此畏缩,难不成你在军中也是如此,你是如何服的众?”
李恪解释道:“孙儿在军中只管依规行事便是,不必顾及其他,可祖父乃是孙儿至亲,叫孙儿怎敢轻断。”
李渊道:“无妨,这是我于你的旨意,你只管直言便是,你若是真能说中了点,我还能助你一事,必定于你助益极大。”
李渊能赏给李恪什么,李恪不知道,也猜不着,但李恪看着李渊的模样,李恪知道,今日之事只怕他是推不过去了。
李恪顿了片刻,而后才问道:“祖父想听真话,还是好话?”
李渊不假思索地回道:“自然是真话,若只是好话,我听来作甚?”
李恪道:“这真话,好听,也不好听,若是有难听之处,惹恼了祖父,还望祖父勿怪。”
李渊一口应道:“到了我这一步,最是难得的便是听到真话,更何况你又不是外人,好端端地我怪你作甚。”
李恪道:“既如此,那孙儿便直言不讳了。”
李渊道:“你只管说便是。”
李恪稍稍思虑了片刻,看了看殿中,确认并无旁人后,才终于开口小声道:“唐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家难圣谟。言生床笫,祸切肌肤。《鸱鸮》之咏,无损于吾。”
李恪的话传入李渊的耳中,李渊的心中先喜,后急,而后听到最后一句话时神色竟为之一松,似有些释怀的意思。
李恪所言,一共四句话,前一句半是在夸赞李渊开国之功,英明神武,后一句话却是在说李渊家宅不安,亲子相残,最后一句颇为折中,不贬不褒。
所谓“《鸱鸮》之咏”,即指为世人非议。《鸱鸮》一时出自诗经,乃是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写于周成王的诗,诗中所言乃是母鸟飞归、子去巢破的景象,诗中既有悲凉,也有面对悲凉的坚韧。
至于“无损于吾”半句,便是道尽了李渊面对世人所言的态度,既宽豁,又随性,颇有几分开国帝王的旷达心胸。
“《鸱鸮》之咏,无损于吾。《鸱鸮》之咏,无损于吾。哈哈哈,虎头所言甚好,这才是帝王心胸,甚得我心,甚得我心。”李渊品了片刻李恪的话,竟一下子笑了出来,似乎放下了什么,朗声笑道。
李渊原本究竟在纠结着什么,李恪此前不知,但现在李恪明白了,李渊原本纠结的,放不下的就是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一事,李渊失去了自己的长子,也丢掉了权位,他不止为眼下,他也常常想着百年之后旁人又该如何去看待他这个开国皇帝。
李世民文才武略,举世无双,作为李世民之父,虽有开国功业,但也难免被李世民掩盖光芒,再加之玄武门之事,便更是如此了。
不过李恪所言,却又叫他想开了许多,他堂堂开国帝王,起于乱世,又何必去在意那些市井之言?
“咳咳咳...”
李渊刚笑了两声,又咳嗽了起来,平息了许久方才止住了咳嗽。
“祖父仔细身子,切莫轻动喜怒。”李恪一面轻轻为李渊抚着后背,一面道。
李渊轻声笑了笑,拍了拍李恪的手臂,对李恪道:“你说的很好,想不到使我沉郁数载的心结竟叫你短短几句便解开了,早知如此,我便该早些问你。”
李恪闻言,笑着回道:“若非眼下如此,孙儿怎敢同祖父说这些话,若是眼下如此,孙儿纵是说了这番话,祖父又如何听得进去。”
李渊闻言,先是一愣,而后也明白了李恪的意思,点了点头道:“不错,你说的也是。”
接着李渊顿了顿,又对李恪道:“我答应助你一事,便一定会做到,只不过不是现在,再过几日,你便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