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李元昌之意,他本欲请李承乾出面,向李世民提起大唐与突厥人联姻之议,而后将阿史那云许给他。
李元昌想的倒是挺好,但李承乾听了李元昌的话,却动了其它的心思。
李元昌刚走,李承乾便命人备纸研墨。一封奏章便自东宫送进了立政殿。
“父皇亲阅,儿臣承乾敬奏:父皇神武,北伐突厥,生擒颉利,乃有今日北线之安,然今颉利病重,恐命难久。颉利若去,突厥人心势必动荡,故当下之要当为施恩突厥,安抚人心。儿臣窃以,或可择一宗室子,娶颉利嫡女阿史那云,册襄王,封定襄大都督,世镇北地。一可安突厥之心,二可壮北地之势,望父皇圣裁。”
李承乾的奏章中并未提及李元昌,更未提及李恪,但这封奏章却无异于一把利刃,一下子插进了李恪的心窝。
李承乾的信中虽未提及何人迎娶阿史那云,但长安城中的明眼人都看得出,大唐宗室子弟中,没有任何人比李恪更加合适了。
李恪少时为质突厥,本就与阿史那云走的极近,再加上李恪又与突厥众多首领相熟,若是李恪迎娶了草原明珠阿史那云,再由李恪出面安抚,自然事半功倍。
而且如此看来对李恪也极为有利,李恪既能抱得美人归,又能收拢突厥之势,自然是一举两得。
可这仅仅只是表面而言,因为李恪若当真娶了阿史那云,那他付出的代价将会是易爵襄王,出任定襄,至此李恪一脉为大唐守备北线,永镇漠南,不得再返长安。
自打颉利被擒,突厥国灭,颉利漠南故地便被分为六州,分属定襄、云中两大都督府,而定襄便掌漠南半壁。
若是对寻常皇子而言,襄王、定襄大都督、世镇北地,这样的官爵在漠南几乎是说一不二的人物,自然算得上是极大的恩遇,但对于李恪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要的不是横行一方,高官厚禄,他若是为了这些,大可请旨外放,去往扬州封地便是,又何必留在长安,他要的是太极宫中的那张龙椅,手握传国玉玺的无上权力,他要称帝,而一个世镇北地,回不来长安的皇子是不可能成为储君,成为皇帝的。
用半个漠南换整个大唐江山,于李承乾而言自然很是划算。
李世成对李承乾宠爱非常,当李承乾的奏折进京,第一时间便直抵李世民的案头,而李承乾奏折中所言正中李世民之心。
李世民太需要这样一个人了,颉利若死,突厥人便没了名义上的首领,李世民同样担心生乱,李承乾奏折中所言,恰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若当真能有宗室子弟迎娶阿史那云,既能稳定漠南及突厥人,使李世民对突厥人放心,也能笼络突厥人心,使突厥人对大唐放心,对朝堂而言自是极大的助益。
故而李世民方一看到李承乾的奏章,当即大悦,虽未直接指婚,但也命宗正寺查阅皇室谱牒,择选适龄宗亲。
一下子,一个艰难的选择便摆在了李恪的眼前。
上疏请求联姻,娶阿史那云,出镇定襄,至此退出夺嫡之争,与皇位无缘,抑或是对此事不闻不问,老老实实地缩在他的楚王府中称病不出。
李恪若是称病不出,固然保住了自己夺嫡的最后一丝机会,但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阿史那云嫁于旁人,甚至还会引起李世民对他的猜忌。
“本王这个皇兄好本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招联姻计,实在叫本王进退两难。”李恪自右骁卫衙门回府,还未坐定,便自王玄策手中得到了从宫中传出的消息,咬牙道。
在此之前,一直都是长孙无忌在同李恪为难,而这一次,却是李承乾同他的交锋,李恪着实是被他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王玄策看着李恪,问道:“此事已然如此,却不知殿下如何权衡?”
王玄策的话倒是一下子问住了李恪,李恪顿了半晌,才道:“阿云绝不能嫁于旁人。”
王玄策闻言,眼中露出一丝紧张,接着问道:“那殿下是要放弃皇位,上书求娶阿史那云吗?”
李恪听着王玄策的话,面露难色。
若说李恪对阿史那云没有丝毫的情意,那是假的,连李恪自己都不愿相信。
但若说求娶阿史那云,也还仓促地很,李恪根本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在这样的前提之前,他若求娶阿史那云,无疑便是自己主动退出了夺嫡之争。
现在的李恪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现在的他也已不是孤身一人,他身后还站着许多将身家性命交托与他的心腹。
苏定方、岑文本、王玄策、马周...这些人已经将自己的生死富贵同他捆在了一处,他若退了,将来他身边的人又该当如何?他又岂能任性为之,而这也是方才王玄策会觉得紧张的缘故。
李恪道:“鱼与熊掌,本王欲兼得,先生可有良策?”
王玄策想了想,摇头道:“若是放在往日尚可,但今日却是难事。”
如今李世民之意已然非常明显,娶阿史那云者拜襄王,封定襄大都督,镇守漠南突厥故地。
这几乎是一个死局,李恪若娶阿史那云,便必将外放,不得还京,甚至他连向李世民求情留京的机会都没有。
若无其他心思,他何必非要留在长安?李恪若是质疑请求留京,那他的夺嫡之心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世民的确宠爱李恪,但却不代表他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李恪对储君之位有意,李承乾乃嫡长子,并无过错,李世民绝不会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也绝不会允许旁人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想动李承乾,想谋他的储君之位,一定要等他自己犯错,只有如此,他才有争储的机会,若是贸然出手,只会徒惹李世民生疑。
“难道此事就别无他法了吗?”不到最后一刻,李恪不愿做出这样的抉择,剑眉微皱,对王玄策问道。
“等。”王玄策想了许久,却也只给了这个一个字。
进也不能,退亦不能,自打李恪自突厥还京,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两难的处境。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李元昌想的倒是挺好,但李承乾听了李元昌的话,却动了其它的心思。
李元昌刚走,李承乾便命人备纸研墨。一封奏章便自东宫送进了立政殿。
“父皇亲阅,儿臣承乾敬奏:父皇神武,北伐突厥,生擒颉利,乃有今日北线之安,然今颉利病重,恐命难久。颉利若去,突厥人心势必动荡,故当下之要当为施恩突厥,安抚人心。儿臣窃以,或可择一宗室子,娶颉利嫡女阿史那云,册襄王,封定襄大都督,世镇北地。一可安突厥之心,二可壮北地之势,望父皇圣裁。”
李承乾的奏章中并未提及李元昌,更未提及李恪,但这封奏章却无异于一把利刃,一下子插进了李恪的心窝。
李承乾的信中虽未提及何人迎娶阿史那云,但长安城中的明眼人都看得出,大唐宗室子弟中,没有任何人比李恪更加合适了。
李恪少时为质突厥,本就与阿史那云走的极近,再加上李恪又与突厥众多首领相熟,若是李恪迎娶了草原明珠阿史那云,再由李恪出面安抚,自然事半功倍。
而且如此看来对李恪也极为有利,李恪既能抱得美人归,又能收拢突厥之势,自然是一举两得。
可这仅仅只是表面而言,因为李恪若当真娶了阿史那云,那他付出的代价将会是易爵襄王,出任定襄,至此李恪一脉为大唐守备北线,永镇漠南,不得再返长安。
自打颉利被擒,突厥国灭,颉利漠南故地便被分为六州,分属定襄、云中两大都督府,而定襄便掌漠南半壁。
若是对寻常皇子而言,襄王、定襄大都督、世镇北地,这样的官爵在漠南几乎是说一不二的人物,自然算得上是极大的恩遇,但对于李恪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要的不是横行一方,高官厚禄,他若是为了这些,大可请旨外放,去往扬州封地便是,又何必留在长安,他要的是太极宫中的那张龙椅,手握传国玉玺的无上权力,他要称帝,而一个世镇北地,回不来长安的皇子是不可能成为储君,成为皇帝的。
用半个漠南换整个大唐江山,于李承乾而言自然很是划算。
李世成对李承乾宠爱非常,当李承乾的奏折进京,第一时间便直抵李世民的案头,而李承乾奏折中所言正中李世民之心。
李世民太需要这样一个人了,颉利若死,突厥人便没了名义上的首领,李世民同样担心生乱,李承乾奏折中所言,恰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若当真能有宗室子弟迎娶阿史那云,既能稳定漠南及突厥人,使李世民对突厥人放心,也能笼络突厥人心,使突厥人对大唐放心,对朝堂而言自是极大的助益。
故而李世民方一看到李承乾的奏章,当即大悦,虽未直接指婚,但也命宗正寺查阅皇室谱牒,择选适龄宗亲。
一下子,一个艰难的选择便摆在了李恪的眼前。
上疏请求联姻,娶阿史那云,出镇定襄,至此退出夺嫡之争,与皇位无缘,抑或是对此事不闻不问,老老实实地缩在他的楚王府中称病不出。
李恪若是称病不出,固然保住了自己夺嫡的最后一丝机会,但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阿史那云嫁于旁人,甚至还会引起李世民对他的猜忌。
“本王这个皇兄好本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招联姻计,实在叫本王进退两难。”李恪自右骁卫衙门回府,还未坐定,便自王玄策手中得到了从宫中传出的消息,咬牙道。
在此之前,一直都是长孙无忌在同李恪为难,而这一次,却是李承乾同他的交锋,李恪着实是被他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王玄策看着李恪,问道:“此事已然如此,却不知殿下如何权衡?”
王玄策的话倒是一下子问住了李恪,李恪顿了半晌,才道:“阿云绝不能嫁于旁人。”
王玄策闻言,眼中露出一丝紧张,接着问道:“那殿下是要放弃皇位,上书求娶阿史那云吗?”
李恪听着王玄策的话,面露难色。
若说李恪对阿史那云没有丝毫的情意,那是假的,连李恪自己都不愿相信。
但若说求娶阿史那云,也还仓促地很,李恪根本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在这样的前提之前,他若求娶阿史那云,无疑便是自己主动退出了夺嫡之争。
现在的李恪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现在的他也已不是孤身一人,他身后还站着许多将身家性命交托与他的心腹。
苏定方、岑文本、王玄策、马周...这些人已经将自己的生死富贵同他捆在了一处,他若退了,将来他身边的人又该当如何?他又岂能任性为之,而这也是方才王玄策会觉得紧张的缘故。
李恪道:“鱼与熊掌,本王欲兼得,先生可有良策?”
王玄策想了想,摇头道:“若是放在往日尚可,但今日却是难事。”
如今李世民之意已然非常明显,娶阿史那云者拜襄王,封定襄大都督,镇守漠南突厥故地。
这几乎是一个死局,李恪若娶阿史那云,便必将外放,不得还京,甚至他连向李世民求情留京的机会都没有。
若无其他心思,他何必非要留在长安?李恪若是质疑请求留京,那他的夺嫡之心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世民的确宠爱李恪,但却不代表他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李恪对储君之位有意,李承乾乃嫡长子,并无过错,李世民绝不会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也绝不会允许旁人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想动李承乾,想谋他的储君之位,一定要等他自己犯错,只有如此,他才有争储的机会,若是贸然出手,只会徒惹李世民生疑。
“难道此事就别无他法了吗?”不到最后一刻,李恪不愿做出这样的抉择,剑眉微皱,对王玄策问道。
“等。”王玄策想了许久,却也只给了这个一个字。
进也不能,退亦不能,自打李恪自突厥还京,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两难的处境。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