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不好了,刘威和米志城在白桥战败了。”临淄城内,当戴友归跌跌撞撞走进来的时候,这个消息直接让杨行愍眼前一黑,半晌之后才强行稳住身形,转而看着对方颤声道:“他们两个加起来足有三十万大军,比陆翊多出来整整一倍多,如何败的这么快?”
“刘威现如今人在历城,米志城被俘,安仁义也不知所踪,我军能打的战将快被这一战彻底消耗殆尽了。”戴友归叹了口气摇头道:“如今山东只有济州一道防线,主公必须将郓州的兵马撤回来了,确保临淄无碍,否则的话,只怕等不到主公准备好的那一天,天策军就该打过来了。”
“这个消息千万不能走漏出去,不然的话下面的民心只怕稳不住了。”杨行愍被对方的话说的一震,转而几乎是强行注入了一针镇静剂,匆匆起身道:“速度要快,我们不能慢了!”
“主公放心,我去准备。”戴友归匆匆而去,对于保密这件事他根本没去想,自己能确保消息不流传开,但是天策军的暗探却不是他能控制的,执掌帐前都和十三司对战这些年,对方的手段他了解的太清楚了,这么大的事情,用来打击民心士气是最合适不过了,对方又如何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所幸的是,自己也有所准备,在临淄城外,靠近海边的即墨,他已经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而且从如今的进度来看,至少可以赶得上。
实际上这也是在睹陈武的视线在此时并没有过分的关注临淄城本身的动静,而且在前线连续战败的情况下,十三司必然会为了配合天策军下一步进入山东而挑动各方势力,所以这一切都给了戴友归时间。
所以他此时除了调动郓州等地兵马回防临淄等地之外,就直接一头扎进了即墨,映入眼前的是,十几艘已经造好的战船,形体庞大,而且和天策军的战船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些新造好的战船大部分长宽比都不大,长约二三十丈,宽度也足有数丈之多,看起来更像是内河所用的沙船,底平,和天策军水师的海上尖底海船完全不同。
“军师,一切都是按照图纸仿造,绝无问题。”急匆匆找来一人之后,戴友归顾不得多说转而道:“我们的时间不多,你们能造出多少艘?”
“这一批这几日就能下水,加上之前的,和我们转移出去的,足有五十艘,如果能来得及,将最后一批造完的话,一百艘应该可以凑齐。”来人赤膊上身,点头道:“这流沙船在当年白江口大战的时候,一船能装四五百人,我看至少一次可以运兵数万。”
“你们最近看到的天策军船队行进规律都摸清楚了吗?”戴友归算了算之后,转而看着远处的海面问道:“他们可曾来过即墨?”
“天策军的船队大约一月一次,运送兵粮北上,大多走的是即墨外海,在月中时分北上,月底南下返回。”很显然,戴友归为了这件事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不仅仅让人在这里赶造海船,而且连天策军的水师船队行进规律也派人进行了观察。
“你们抓紧时间,想办法凑齐一百艘,能多造就多造。”戴友归点了点头,转而匆匆离开。这是他和杨行愍想出来的最后的办法,和李克用北上草原不一样的是,身处山东之地的杨行愍在河北道被燕北军团一头拦住之后,留给他们的就只有出海一条路可走了。
而且在进入山东之后,戴友归也发现了当年在登州附近登船出海的大唐水师留下来的资料,其中就有海船的图纸,这让两人都把希望寄托到了这个上面。在中原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戴友归就秘密负责这件事,从各地搜罗船工,在即墨建造船坞,制造战船。
虽然在戴友归看来,天策军的水师不论是规模还是战力都比自己这仓促拉起来,甚至于连战船都是新造的要强大太多,但是他的本意也不是要在海上决战,而是要将自己这些人连同齐军最后的战队通过海运送到三韩,他手里有一份完整的当年大唐水师出海作战的海图,可以很轻松的沿着当年刘仁轨留下的航路进入三韩半岛,在那里,可以让自己这些人休养生息。
从目前来看,这个计划是可行的,至少十三司并没有发现即墨这里的异状,而且陈武回归之后也忙着挑动山东各地内乱,接应陆翊大军进入山东,所以对于眼皮子底下的事情根本没心思去理会。
这种灯下黑让戴友归有了机会,虽然距离他所需要的能够一次输送十万人渡海而去的规模相去甚远,但是至少能够输送数万人离开,就已经非常难得了。对于杨行愍来说,只有保存下火种,自己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一点和朱全忠等人不一样,在历经了一次地盘更换之后,杨行愍集团内的大部分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羁绊,对于地盘什么的看得也不是那么重。这和朱全忠最后时刻坚守汴梁的做法完全不同,对于戴友归等人来说,地盘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人在,那么这些地盘土地城池迟早都能打下来。
这也是一开始的时候,杨行愍想要将朱全忠忽悠到山东来的一个原因,真到了自己准备周全的时候,其实他是可以将整个山东之地全都扔给朱全忠,自己带人出海先躲起来的。在他看来,天策军的这种席卷天下之势头虽然迅猛,但是新政一旦在全天下推行,必然会遭到各大士族的反对,而尤其是以山东为最甚。这里的世家大族实在是太多了,否则的话也不可能在他的强力镇压之下,尚且可以闹出了李世南造反的事情出现。
所以他和戴友归商议出来的结果就是,等到薛洋无法调和这内部矛盾,从而引发统治不稳的时候才是他们出现的最好时机,所以这个地方必须距离中土不远不近,能够他们过得去吗,还能回得来。
现如今这个计划虽然出现了很大的波折,但是戴友归却信心满满,对于自己的判断笃信不疑。
“刘威现如今人在历城,米志城被俘,安仁义也不知所踪,我军能打的战将快被这一战彻底消耗殆尽了。”戴友归叹了口气摇头道:“如今山东只有济州一道防线,主公必须将郓州的兵马撤回来了,确保临淄无碍,否则的话,只怕等不到主公准备好的那一天,天策军就该打过来了。”
“这个消息千万不能走漏出去,不然的话下面的民心只怕稳不住了。”杨行愍被对方的话说的一震,转而几乎是强行注入了一针镇静剂,匆匆起身道:“速度要快,我们不能慢了!”
“主公放心,我去准备。”戴友归匆匆而去,对于保密这件事他根本没去想,自己能确保消息不流传开,但是天策军的暗探却不是他能控制的,执掌帐前都和十三司对战这些年,对方的手段他了解的太清楚了,这么大的事情,用来打击民心士气是最合适不过了,对方又如何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所幸的是,自己也有所准备,在临淄城外,靠近海边的即墨,他已经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而且从如今的进度来看,至少可以赶得上。
实际上这也是在睹陈武的视线在此时并没有过分的关注临淄城本身的动静,而且在前线连续战败的情况下,十三司必然会为了配合天策军下一步进入山东而挑动各方势力,所以这一切都给了戴友归时间。
所以他此时除了调动郓州等地兵马回防临淄等地之外,就直接一头扎进了即墨,映入眼前的是,十几艘已经造好的战船,形体庞大,而且和天策军的战船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些新造好的战船大部分长宽比都不大,长约二三十丈,宽度也足有数丈之多,看起来更像是内河所用的沙船,底平,和天策军水师的海上尖底海船完全不同。
“军师,一切都是按照图纸仿造,绝无问题。”急匆匆找来一人之后,戴友归顾不得多说转而道:“我们的时间不多,你们能造出多少艘?”
“这一批这几日就能下水,加上之前的,和我们转移出去的,足有五十艘,如果能来得及,将最后一批造完的话,一百艘应该可以凑齐。”来人赤膊上身,点头道:“这流沙船在当年白江口大战的时候,一船能装四五百人,我看至少一次可以运兵数万。”
“你们最近看到的天策军船队行进规律都摸清楚了吗?”戴友归算了算之后,转而看着远处的海面问道:“他们可曾来过即墨?”
“天策军的船队大约一月一次,运送兵粮北上,大多走的是即墨外海,在月中时分北上,月底南下返回。”很显然,戴友归为了这件事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不仅仅让人在这里赶造海船,而且连天策军的水师船队行进规律也派人进行了观察。
“你们抓紧时间,想办法凑齐一百艘,能多造就多造。”戴友归点了点头,转而匆匆离开。这是他和杨行愍想出来的最后的办法,和李克用北上草原不一样的是,身处山东之地的杨行愍在河北道被燕北军团一头拦住之后,留给他们的就只有出海一条路可走了。
而且在进入山东之后,戴友归也发现了当年在登州附近登船出海的大唐水师留下来的资料,其中就有海船的图纸,这让两人都把希望寄托到了这个上面。在中原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戴友归就秘密负责这件事,从各地搜罗船工,在即墨建造船坞,制造战船。
虽然在戴友归看来,天策军的水师不论是规模还是战力都比自己这仓促拉起来,甚至于连战船都是新造的要强大太多,但是他的本意也不是要在海上决战,而是要将自己这些人连同齐军最后的战队通过海运送到三韩,他手里有一份完整的当年大唐水师出海作战的海图,可以很轻松的沿着当年刘仁轨留下的航路进入三韩半岛,在那里,可以让自己这些人休养生息。
从目前来看,这个计划是可行的,至少十三司并没有发现即墨这里的异状,而且陈武回归之后也忙着挑动山东各地内乱,接应陆翊大军进入山东,所以对于眼皮子底下的事情根本没心思去理会。
这种灯下黑让戴友归有了机会,虽然距离他所需要的能够一次输送十万人渡海而去的规模相去甚远,但是至少能够输送数万人离开,就已经非常难得了。对于杨行愍来说,只有保存下火种,自己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一点和朱全忠等人不一样,在历经了一次地盘更换之后,杨行愍集团内的大部分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羁绊,对于地盘什么的看得也不是那么重。这和朱全忠最后时刻坚守汴梁的做法完全不同,对于戴友归等人来说,地盘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人在,那么这些地盘土地城池迟早都能打下来。
这也是一开始的时候,杨行愍想要将朱全忠忽悠到山东来的一个原因,真到了自己准备周全的时候,其实他是可以将整个山东之地全都扔给朱全忠,自己带人出海先躲起来的。在他看来,天策军的这种席卷天下之势头虽然迅猛,但是新政一旦在全天下推行,必然会遭到各大士族的反对,而尤其是以山东为最甚。这里的世家大族实在是太多了,否则的话也不可能在他的强力镇压之下,尚且可以闹出了李世南造反的事情出现。
所以他和戴友归商议出来的结果就是,等到薛洋无法调和这内部矛盾,从而引发统治不稳的时候才是他们出现的最好时机,所以这个地方必须距离中土不远不近,能够他们过得去吗,还能回得来。
现如今这个计划虽然出现了很大的波折,但是戴友归却信心满满,对于自己的判断笃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