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西苑,万寿宫。
入秋以来,弘治皇帝又将西苑这里整修了一遍,胜景新增数处,以便于他“颐养天年”。
三十多岁的弘治皇帝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他都有点悲观。三月份那场病让他思考了很多。
西苑的枫林成片,晚秋时火红的树叶堪比二月之花。午后的秋风吹过,林中飒飒声响。
张昭从西安门进来,给太监张忠带着,一路抵达“秋葵馆”。
这一个室内的场馆,外观造型像秋葵,弘治皇帝正在其中绕圈慢跑。见张昭过来,擦擦汗,就准备停下来。
张昭行礼后,道:“陛下,若想要达到锻炼的效果,不可减少运动量。臣在旁边等着即可。”
站在一旁的张忠心想:“张伯爷,最近是不是有点飘了?这么和皇爷说话?皇爷停止锻炼,不是因为重视你的到来吗?别不识好心。”
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却出乎张忠的意料之外。
弘治皇帝将手里的毛巾递给太监王岳,笑呵呵的道:“那行。朕再跑一会。”
说着,继续绕着场馆慢跑起来。
生命在于运动。而这种程度的慢跑对他身体有没有效果,他自己感受最深。并非御医所要求的“静养”二字可以一言蔽之。他自己的感触是:心思要静,少思少虑,少情绪;身体要动,慢跑快走,出身汗。
张昭笑笑,站在场边等着。
张忠心里就想抽自己一个嘴巴。他这纯粹是傻了。真正飘的是他自己啊。他最近在皇爷身边得用,有些“目无余子”。
看看皇爷和张伯爷相处,完全是子侄辈的感觉。而且,张伯爷话里虽然是劝谏,但和文官们能一样吗?这是真的为皇爷的身体着想啊!
他还得学习。
…
弘治皇帝又慢跑了一刻钟,简单的沐浴后,换身衣服出来,再喝着御医开的保养的汤药,在秋葵馆二楼的休息区“召见”张昭。
休息区很宽敞。巨大的落地玻璃让太液池秀丽的湖景扑面而来。
“子尚,春华秋实,又是一年过去了啊!”弘治皇帝将手里的碗放在太监手里的托盘上,感慨的说道。
张昭坐在椅中。如今大明虽然物资种类逐渐的丰富,但是沙发还真没有搞出来,当然,弘治皇帝坐着铺着坐褥的宫廷御椅和沙发舒适度相差无几。
张昭看着精神头好很多的弘治皇帝,道:“陛下春秋鼎盛,保重龙体,可得永年。”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这话他爱听,换过茶,道:“子尚来见朕,是为鞑靼遣使求和的事情而来?”
弘治皇帝如今虽然倦怠政务,但军国大事他还是会了解的,这是深入到他骨子里的习惯,不是“死亡”的威胁能够改变的。他内心之中,始终想要当一个合格的帝王!
最近的大事,那就只有这事。
张昭坐姿很正,挺拔如松,答道:“是的,陛下。臣以为当和鞑靼人议和。”
弘治皇帝就笑起来,“哦?”
他这个心腹爱将就是个对鞑靼强硬分子,竟然想要议和?
这和他的“敲打”有关?
他引张昭为心腹,中间有敲打过张昭两次。一次为国子监的事。如今张昭恪守本份,对朝堂中用人一概不问,不越权。当然,他还是那么还提一些建议。
一次是张昭回京,他有交待后事的意图时。他不希望张昭日后鼓动太子北征,免得重蹈“土木堡之变”的覆辙。
所以,张昭这是听进去了?
张昭也笑起来,慢慢的解释道:“陛下,臣是说的最终结果。而从过程上来说,不是鞑靼人想求和就给他们和平的。
当初纵马踹掉互市的是他们,现在请求互市的还是他们。拿大明当什么了?家里的下人奴仆么?呼来喝去!
这种恶劣的行为,不是鞑靼人在国书称臣就可以算了的。鞑虏有何廉耻之心?不过是弱肉强食罢了。
因此,臣以为谈还是要谈。但是怎么谈,主动权在大明。首先,鞑靼人要当着天下诸国的面,承认挑起战争,入寇大明的错误。此事要用文字,加盖印玺,传给诸国。用作后世当史料研究。
其次,战争罪犯臣估计他们是不会交出来的,小王子就是头子。但是,赔款不能少。哪有那么轻易签订合约的道理?譬如当年辽宋的合约,没有女子、财帛,签什么?”
弘治皇帝就笑,这才是他所熟悉的张昭啊,笑呵呵的道:“你觉得鞑靼人肯赔多少银子?”
张昭道:“这就要鸿胪寺去谈。”说着,站起来,躬身一礼,“陛下,臣请陛下升格鸿胪寺品级,使其专职外交之事。”
大明的外交职权比较混乱。
首先,涉外的权限,礼部肯定是的,外使见天子如何行礼,全是礼部在教。然后鸿胪寺里有专门的翻译人才,招待外国使团也是他们在干。
最后,对外的谈判,通常是天子指定信任的人选去谈,而非部门主官。
这其实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延续。还是,那句话应当让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把朝堂各部门的职权固定下来,明示天下。
治理的本质靠的是人。所谓做事先得人。但要尽量的去减少人治的因素,依靠“法治”才是未来的道路。
大明能如此的“任性”,其实本质上还是人才太多导致的。真要是小国寡民,那你不得好好的培养官员啊?大明完全是散养,然后还不断的有牛人冒出来。
弘治皇帝沉吟道:“礼部必然会有意见。即将上任的秦纮功绩卓著。”
张昭直白的道:“陛下,那就让礼部这次参与其中。如果签署的条约出卖大明的利益,就在报纸上捅出来,责令其专职礼仪和教育事务。”
这是“钓鱼”,明显的阳谋。
弘治皇帝没好气的瞪张昭一眼,他是执政十七年的天子,根本无须用这种手段,道:“传朕口谕,令鸿胪寺主持和鞑靼人的谈判。”
想要将一个制度固定下来,不是靠嘴巴说,而是要靠实际去做。他只需要每次都指定鸿胪寺负责,外交权限则自然的转移到鸿胪寺。
张昭由衷的道:“陛下高明!”
弘治皇帝忍不住笑起来,“这个马屁太拙劣。去吧。朕要休息一会。”
第二天,京中的信使往宣府而去。
稍后,鸿胪寺寺卿柳渊率队启程离京前往宣府,准备和鞑靼人谈判。
入秋以来,弘治皇帝又将西苑这里整修了一遍,胜景新增数处,以便于他“颐养天年”。
三十多岁的弘治皇帝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他都有点悲观。三月份那场病让他思考了很多。
西苑的枫林成片,晚秋时火红的树叶堪比二月之花。午后的秋风吹过,林中飒飒声响。
张昭从西安门进来,给太监张忠带着,一路抵达“秋葵馆”。
这一个室内的场馆,外观造型像秋葵,弘治皇帝正在其中绕圈慢跑。见张昭过来,擦擦汗,就准备停下来。
张昭行礼后,道:“陛下,若想要达到锻炼的效果,不可减少运动量。臣在旁边等着即可。”
站在一旁的张忠心想:“张伯爷,最近是不是有点飘了?这么和皇爷说话?皇爷停止锻炼,不是因为重视你的到来吗?别不识好心。”
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却出乎张忠的意料之外。
弘治皇帝将手里的毛巾递给太监王岳,笑呵呵的道:“那行。朕再跑一会。”
说着,继续绕着场馆慢跑起来。
生命在于运动。而这种程度的慢跑对他身体有没有效果,他自己感受最深。并非御医所要求的“静养”二字可以一言蔽之。他自己的感触是:心思要静,少思少虑,少情绪;身体要动,慢跑快走,出身汗。
张昭笑笑,站在场边等着。
张忠心里就想抽自己一个嘴巴。他这纯粹是傻了。真正飘的是他自己啊。他最近在皇爷身边得用,有些“目无余子”。
看看皇爷和张伯爷相处,完全是子侄辈的感觉。而且,张伯爷话里虽然是劝谏,但和文官们能一样吗?这是真的为皇爷的身体着想啊!
他还得学习。
…
弘治皇帝又慢跑了一刻钟,简单的沐浴后,换身衣服出来,再喝着御医开的保养的汤药,在秋葵馆二楼的休息区“召见”张昭。
休息区很宽敞。巨大的落地玻璃让太液池秀丽的湖景扑面而来。
“子尚,春华秋实,又是一年过去了啊!”弘治皇帝将手里的碗放在太监手里的托盘上,感慨的说道。
张昭坐在椅中。如今大明虽然物资种类逐渐的丰富,但是沙发还真没有搞出来,当然,弘治皇帝坐着铺着坐褥的宫廷御椅和沙发舒适度相差无几。
张昭看着精神头好很多的弘治皇帝,道:“陛下春秋鼎盛,保重龙体,可得永年。”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这话他爱听,换过茶,道:“子尚来见朕,是为鞑靼遣使求和的事情而来?”
弘治皇帝如今虽然倦怠政务,但军国大事他还是会了解的,这是深入到他骨子里的习惯,不是“死亡”的威胁能够改变的。他内心之中,始终想要当一个合格的帝王!
最近的大事,那就只有这事。
张昭坐姿很正,挺拔如松,答道:“是的,陛下。臣以为当和鞑靼人议和。”
弘治皇帝就笑起来,“哦?”
他这个心腹爱将就是个对鞑靼强硬分子,竟然想要议和?
这和他的“敲打”有关?
他引张昭为心腹,中间有敲打过张昭两次。一次为国子监的事。如今张昭恪守本份,对朝堂中用人一概不问,不越权。当然,他还是那么还提一些建议。
一次是张昭回京,他有交待后事的意图时。他不希望张昭日后鼓动太子北征,免得重蹈“土木堡之变”的覆辙。
所以,张昭这是听进去了?
张昭也笑起来,慢慢的解释道:“陛下,臣是说的最终结果。而从过程上来说,不是鞑靼人想求和就给他们和平的。
当初纵马踹掉互市的是他们,现在请求互市的还是他们。拿大明当什么了?家里的下人奴仆么?呼来喝去!
这种恶劣的行为,不是鞑靼人在国书称臣就可以算了的。鞑虏有何廉耻之心?不过是弱肉强食罢了。
因此,臣以为谈还是要谈。但是怎么谈,主动权在大明。首先,鞑靼人要当着天下诸国的面,承认挑起战争,入寇大明的错误。此事要用文字,加盖印玺,传给诸国。用作后世当史料研究。
其次,战争罪犯臣估计他们是不会交出来的,小王子就是头子。但是,赔款不能少。哪有那么轻易签订合约的道理?譬如当年辽宋的合约,没有女子、财帛,签什么?”
弘治皇帝就笑,这才是他所熟悉的张昭啊,笑呵呵的道:“你觉得鞑靼人肯赔多少银子?”
张昭道:“这就要鸿胪寺去谈。”说着,站起来,躬身一礼,“陛下,臣请陛下升格鸿胪寺品级,使其专职外交之事。”
大明的外交职权比较混乱。
首先,涉外的权限,礼部肯定是的,外使见天子如何行礼,全是礼部在教。然后鸿胪寺里有专门的翻译人才,招待外国使团也是他们在干。
最后,对外的谈判,通常是天子指定信任的人选去谈,而非部门主官。
这其实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延续。还是,那句话应当让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把朝堂各部门的职权固定下来,明示天下。
治理的本质靠的是人。所谓做事先得人。但要尽量的去减少人治的因素,依靠“法治”才是未来的道路。
大明能如此的“任性”,其实本质上还是人才太多导致的。真要是小国寡民,那你不得好好的培养官员啊?大明完全是散养,然后还不断的有牛人冒出来。
弘治皇帝沉吟道:“礼部必然会有意见。即将上任的秦纮功绩卓著。”
张昭直白的道:“陛下,那就让礼部这次参与其中。如果签署的条约出卖大明的利益,就在报纸上捅出来,责令其专职礼仪和教育事务。”
这是“钓鱼”,明显的阳谋。
弘治皇帝没好气的瞪张昭一眼,他是执政十七年的天子,根本无须用这种手段,道:“传朕口谕,令鸿胪寺主持和鞑靼人的谈判。”
想要将一个制度固定下来,不是靠嘴巴说,而是要靠实际去做。他只需要每次都指定鸿胪寺负责,外交权限则自然的转移到鸿胪寺。
张昭由衷的道:“陛下高明!”
弘治皇帝忍不住笑起来,“这个马屁太拙劣。去吧。朕要休息一会。”
第二天,京中的信使往宣府而去。
稍后,鸿胪寺寺卿柳渊率队启程离京前往宣府,准备和鞑靼人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