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危险和机遇并存。
疾风骤雨忽至。李东阳提醒张昭小心应对。李幽劝张昭退一步海阔天空。
只是,张昭的“退让”程度远比李幽想的更大。当然,他是假退让。报业里搞公平竞争,真理报最终肯定会一枝独秀。
从长远来看,这肯定不行。非政府控制的新闻机构,绝对不能允许其独占新闻市场。但那是将来的事。当前阶段,张昭需要真理报为他的改革发声。
当前,张昭“退”一步,在弘治皇帝面前再次得分。
所以,弘治皇帝有此问。
不要误会。弘治皇帝把张昭从京师中调到边关,并非是“流放”。而是想要补偿张昭。
这是明朝武勋“升级”的常用流程。
明朝的武勋子弟一般是先世袭取得“爵位”,然后到京营或者团营的坐营,接着就是外放领兵。有功劳后调会京师,在五军都督府任职,掌管一部分军队。
张昭现在就已经处在这个阶段。他本来就是军功封爵。
接下来,武勋们就可以通过协助整治运河、代天子祭祀等等务虚的事务来立功加官。譬如加太子太保,太傅之类的官职。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z地位。
以明朝的爵位体系,张昭这个食禄五百户且不能世袭的二等伯其实在最底层。
假设英国公张懋现在去世,张昭以这个爵位想要接管明朝的军队,基本不可能。和成国公朱辅根本没得争。声望不足啊!
当然,弘治皇帝只是单纯的想要补偿张昭而已。没想那么远。估计想到这么远,弘治皇帝也不会把兵权都集中在张昭身上。这是皇帝的基本修养。
弘治皇帝是打算等张昭把边贸城修筑起来,等银子运到国库,他给张昭把这个二等伯提升为一等伯。
张昭对明朝武勋集团提升的那一套流程并不熟悉,但他知道弘治皇帝并非要“流放”他。应该是有补偿的成分在里面。
但是,修筑边贸城这种小功劳,他要着有什么用?边贸城自有税务司和工部的官员去操心。
张昭脑海中想起接任后军都督府后,在家中沉思时的计划:复大宁卫。
弘治皇帝见张昭沉思,温和的笑一笑,道:“朕与卿君臣私下里闲谈,你有什么想法就大胆的说出来。”
随着弘治皇帝的话音落下,正好窗外有闷雷声传来。此时的召见,弘治皇帝将身边的大小太监都打发出去。这也是表示亲密、信任的一种方式。
张昭拱手行礼,歉然的道:“臣刚刚走神了。臣蒙陛下恩典,掌后军都督府事。北直隶诸卫所尽在臣管辖之中。臣斗胆询问陛下,北直隶诸卫所废除后,这些人口流往何处,边墙内的防务应当如此处理?”
弘治皇帝走回到铺着黄绸的书桌后,坐下来,不动神色的道:“卿说说看。”
弘治皇帝当然不会关注这些细枝末节。他只知道张昭和王承裕两人曾提出废除卫所要因地制宜。但当然了这么多年的领导,应对自如。
张昭一边整理着思路,一边道:“陛下,北直隶所辖的卫所约数百万人。这些人口都是宝贵的资源。在废除卫所后,不能让他们往中原而去。中原可耕种的土地基本开发殆尽。朝廷应当引导他们前往辽东开垦、定居。
另,去年七月泰宁卫犯境。臣有心复大宁卫旧地,往北剿灭朵颜三卫。削减鞑靼人的羽翼。”
关外的黑土地有多么的肥沃,这基本不用说。而中原之地早就被占满。这些卫所士卒和其家属,去中原也没有活路。让他们卖身豪门、地主为奴,更非张昭所愿。
就像张昭在顺天府和天津卫两地的试点,先挑选一部分士卒当兵,再分流,最后组建建筑公司兜底,将这些多出的人口转为工人。京城目前的繁华,和这些多出来的人口有关。
张昭正要接着介绍在北直隶各地卫所废除后,保障动员能力的都司(省)、卫所(府)两级军分区架构时,
弘治皇帝笑着打断张昭的话,“卿想要打朵颜三卫?朵颜三卫和鞑靼人关系并不紧密。”
张昭推动废除卫所制度,又掌管着后军都督府,直接负责这一块。弘治皇帝并不关注张昭改革的细节。他相信张昭能处理好。他关注的是张昭新想法。
张昭不急不徐的阐述道:“陛下,鞑靼拥有骑兵十万。可谓当世大国。大明与鞑靼的较量不会一蹴而就。臣之前提出的大方略是一方面。具体的操作,就是如大汉当年。
不管朵颜三卫是否和鞑靼关系密切。他只要有犯境之意,就会牵制大明在辽东、蓟州两镇数十万兵马。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而,大明往东,先灭掉朵颜三卫。保障京师、辽东这里的安全。更应该移民辽东,充实边地,不许女真诸部作乱。
往西,西征西域诸国,断掉鞑靼一臂。
如此,臣率王师出塞,北征大漠,则定可灭此朝食。”
如何灭掉草原诸部,汉、唐都曾作出示范。西汉先把西域诸国搞定,断匈奴一臂,最终由陈汤出兵灭掉北匈奴。即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那位。终结这场百年大战。
唐王朝占据河西,先把朔方郡打下来作为反击基地(就是河套地区)。兵精粮足之后,由名将李靖统兵十万北伐,灭掉了东突厥。
以新军营的战力,张昭其实完全可以采取唐朝的做法,先把河套打下来,继而出塞灭掉鞑靼。
或者,走明成祖朱棣的路线,直接由宣府出塞,经兴和城一线,横扫小王子在漠南的汗庭。
但是,打赢战役和灭掉草原诸部,占据其地是两回事。唐王朝统治草原的时期,同样是把西域收入囊中的。否则,仅靠安北都护府是不顶用的。
所以,欲占草原,必先得西域。因为西域有大片的地区适合种地,拥有大量的人口。可以给中原王朝提供很大的补充。
当然,如果科技发展起来,把铁路一修,那很轻松的可以让鞑靼人跪着唱征服。不用管地形。
弘治皇帝还是信任张昭的军事水平的。毕竟韦州大捷是土木堡之变后唯一斩首过万的胜利啊!
张昭的逻辑非常清晰。
弘治皇帝认可,但是他对灭掉鞑靼不感兴趣。
这并非他怂。而是张昭在他面前陈述战略,看似很轻松。但作为皇帝,他很清楚要调动多少人力、物力。大明的国力会被损耗一空。多少人的日子没法过?
这并非他所想要的大明!
弘治皇帝道:“卿所言有理。但朕恐怕难以给你更多的支持。国库中的粮食、布匹、银子已经被消耗殆尽。”
疾风骤雨忽至。李东阳提醒张昭小心应对。李幽劝张昭退一步海阔天空。
只是,张昭的“退让”程度远比李幽想的更大。当然,他是假退让。报业里搞公平竞争,真理报最终肯定会一枝独秀。
从长远来看,这肯定不行。非政府控制的新闻机构,绝对不能允许其独占新闻市场。但那是将来的事。当前阶段,张昭需要真理报为他的改革发声。
当前,张昭“退”一步,在弘治皇帝面前再次得分。
所以,弘治皇帝有此问。
不要误会。弘治皇帝把张昭从京师中调到边关,并非是“流放”。而是想要补偿张昭。
这是明朝武勋“升级”的常用流程。
明朝的武勋子弟一般是先世袭取得“爵位”,然后到京营或者团营的坐营,接着就是外放领兵。有功劳后调会京师,在五军都督府任职,掌管一部分军队。
张昭现在就已经处在这个阶段。他本来就是军功封爵。
接下来,武勋们就可以通过协助整治运河、代天子祭祀等等务虚的事务来立功加官。譬如加太子太保,太傅之类的官职。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z地位。
以明朝的爵位体系,张昭这个食禄五百户且不能世袭的二等伯其实在最底层。
假设英国公张懋现在去世,张昭以这个爵位想要接管明朝的军队,基本不可能。和成国公朱辅根本没得争。声望不足啊!
当然,弘治皇帝只是单纯的想要补偿张昭而已。没想那么远。估计想到这么远,弘治皇帝也不会把兵权都集中在张昭身上。这是皇帝的基本修养。
弘治皇帝是打算等张昭把边贸城修筑起来,等银子运到国库,他给张昭把这个二等伯提升为一等伯。
张昭对明朝武勋集团提升的那一套流程并不熟悉,但他知道弘治皇帝并非要“流放”他。应该是有补偿的成分在里面。
但是,修筑边贸城这种小功劳,他要着有什么用?边贸城自有税务司和工部的官员去操心。
张昭脑海中想起接任后军都督府后,在家中沉思时的计划:复大宁卫。
弘治皇帝见张昭沉思,温和的笑一笑,道:“朕与卿君臣私下里闲谈,你有什么想法就大胆的说出来。”
随着弘治皇帝的话音落下,正好窗外有闷雷声传来。此时的召见,弘治皇帝将身边的大小太监都打发出去。这也是表示亲密、信任的一种方式。
张昭拱手行礼,歉然的道:“臣刚刚走神了。臣蒙陛下恩典,掌后军都督府事。北直隶诸卫所尽在臣管辖之中。臣斗胆询问陛下,北直隶诸卫所废除后,这些人口流往何处,边墙内的防务应当如此处理?”
弘治皇帝走回到铺着黄绸的书桌后,坐下来,不动神色的道:“卿说说看。”
弘治皇帝当然不会关注这些细枝末节。他只知道张昭和王承裕两人曾提出废除卫所要因地制宜。但当然了这么多年的领导,应对自如。
张昭一边整理着思路,一边道:“陛下,北直隶所辖的卫所约数百万人。这些人口都是宝贵的资源。在废除卫所后,不能让他们往中原而去。中原可耕种的土地基本开发殆尽。朝廷应当引导他们前往辽东开垦、定居。
另,去年七月泰宁卫犯境。臣有心复大宁卫旧地,往北剿灭朵颜三卫。削减鞑靼人的羽翼。”
关外的黑土地有多么的肥沃,这基本不用说。而中原之地早就被占满。这些卫所士卒和其家属,去中原也没有活路。让他们卖身豪门、地主为奴,更非张昭所愿。
就像张昭在顺天府和天津卫两地的试点,先挑选一部分士卒当兵,再分流,最后组建建筑公司兜底,将这些多出的人口转为工人。京城目前的繁华,和这些多出来的人口有关。
张昭正要接着介绍在北直隶各地卫所废除后,保障动员能力的都司(省)、卫所(府)两级军分区架构时,
弘治皇帝笑着打断张昭的话,“卿想要打朵颜三卫?朵颜三卫和鞑靼人关系并不紧密。”
张昭推动废除卫所制度,又掌管着后军都督府,直接负责这一块。弘治皇帝并不关注张昭改革的细节。他相信张昭能处理好。他关注的是张昭新想法。
张昭不急不徐的阐述道:“陛下,鞑靼拥有骑兵十万。可谓当世大国。大明与鞑靼的较量不会一蹴而就。臣之前提出的大方略是一方面。具体的操作,就是如大汉当年。
不管朵颜三卫是否和鞑靼关系密切。他只要有犯境之意,就会牵制大明在辽东、蓟州两镇数十万兵马。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而,大明往东,先灭掉朵颜三卫。保障京师、辽东这里的安全。更应该移民辽东,充实边地,不许女真诸部作乱。
往西,西征西域诸国,断掉鞑靼一臂。
如此,臣率王师出塞,北征大漠,则定可灭此朝食。”
如何灭掉草原诸部,汉、唐都曾作出示范。西汉先把西域诸国搞定,断匈奴一臂,最终由陈汤出兵灭掉北匈奴。即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那位。终结这场百年大战。
唐王朝占据河西,先把朔方郡打下来作为反击基地(就是河套地区)。兵精粮足之后,由名将李靖统兵十万北伐,灭掉了东突厥。
以新军营的战力,张昭其实完全可以采取唐朝的做法,先把河套打下来,继而出塞灭掉鞑靼。
或者,走明成祖朱棣的路线,直接由宣府出塞,经兴和城一线,横扫小王子在漠南的汗庭。
但是,打赢战役和灭掉草原诸部,占据其地是两回事。唐王朝统治草原的时期,同样是把西域收入囊中的。否则,仅靠安北都护府是不顶用的。
所以,欲占草原,必先得西域。因为西域有大片的地区适合种地,拥有大量的人口。可以给中原王朝提供很大的补充。
当然,如果科技发展起来,把铁路一修,那很轻松的可以让鞑靼人跪着唱征服。不用管地形。
弘治皇帝还是信任张昭的军事水平的。毕竟韦州大捷是土木堡之变后唯一斩首过万的胜利啊!
张昭的逻辑非常清晰。
弘治皇帝认可,但是他对灭掉鞑靼不感兴趣。
这并非他怂。而是张昭在他面前陈述战略,看似很轻松。但作为皇帝,他很清楚要调动多少人力、物力。大明的国力会被损耗一空。多少人的日子没法过?
这并非他所想要的大明!
弘治皇帝道:“卿所言有理。但朕恐怕难以给你更多的支持。国库中的粮食、布匹、银子已经被消耗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