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
半个月也撑不到啊!
五天后天启就得到浙江巡抚潘汝桢进剿惨败的消息。
潘汝桢率领浙江总兵何斌臣部八千大军,辅以临近调动的宁波海关缉私队五千人,水陆并进反攻金华,但单独一路的后者反攻诸暨失败,转眼又逃回绍兴固守。他们的败逃让张名振缴获枪炮弹药无数,随即转头用缴获的大炮三炮轰开浦江,然后带着义乌矿工为核心的大军一昼夜奔袭百里,突然出现在了何斌臣背后……
后者正在进攻兰溪。
但刚刚被乡贤会刺激得满脑门子热血的兰溪士绅,与驻守兰溪的大同军并肩作战坚守兰溪。
当然,主要是何斌臣攻击能力太差
明朝镇守总兵手下哪有什么能打的兵,就是自己养一批亲信家丁,再养部分杂兵维持编制吃空饷,真正打仗了赶紧出钱招募炮灰,何总兵八千大军里面真正能打仗的不足八百,剩下全是连武器都没配齐的炮灰。而且炮灰也都是些最劣质炮灰,他驻守的是镇海城,宁波一带商业繁荣,舟山还有杨信的工厂,好男儿谁去当兵,还能跑去当炮灰的也就是些地痞无赖。
主要目的是跟着抢劫。
但要说让这些人强攻城池就夸张了。
正在一筹莫展的何总兵,突然遭到张名振率领三千装备精良,光斑鸠铳就上千支的义乌矿工们背后偷袭,可以说瞬间就炸了营,八千大军转眼崩溃,据说光争夺船只逃跑就淹死一百多。
好在何总兵突围成功。
但他的八千大军跑到严州府时候,数了数还有不足两千。
“这,这也太夸张了吧?”
杨都督愕然说道。
“何斌臣其实是被宁波团练给卖了。
那些团练根本不是去进攻诸暨,而是专门去给张名振送枪炮弹药的,他们五千堪比新军的精锐,光红夷大炮就带了十二尊,斑鸠铳超过三千支,另外还有足够打一个月的弹药,到达诸暨后一炮未发就在半夜炸营。
说是遭到张名振偷袭,但逃回绍兴后几乎没有任何损伤。
反而将所有大炮弹药和两千支斑鸠铳扔在了诸暨,这些全都被张名振拿去武装起部下那些还在用刀矛的矿工,而何斌臣手中所有斑鸠铳和鸟铳加起来都未必有一千支。一边是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的矿工军,一边是拿着神枪三眼铳之类破烂的都督所说炮灰,这场仗他还能怎么打,他能逃出来也就是手下还有一百多家丁了。
不过这也不奇怪。
团练都是士绅自己养活的,怎么可能为朝廷出力。
要是我没猜错,他们丢弃的枪炮弹药,很可能是许都给钱的,他们就是借着这个机会,以这种方式给张名振送去而已。”
许显纯笑着说道。
事实上他猜的肯定是正确的。
但许都未必花了钱,这个结果很显然是宁波绍兴一带士绅故意的,他们就是故意让许都做大,许都的那套是他们都喜欢的,他们同样希望能加入,但目前的许都实力太弱,如果他们贸然加入,那么朝廷进攻时候许都未必能守住他们那块地方。所以他们需要许都更强一些,而他们负责给许都走私军火,等许都的实力强到足以对抗朝廷了,那他们就可以在某个恰当时机加入,一同在乡贤会的蓝天下过好日子了。
他们不会与许都真打起来的。
张名振占领诸暨后,诸暨几个世家大族在他礼送下,堂而皇之地离开诸暨前往绍兴,而他们的产业丝毫不动,只是留下管家打理,只不过一家送了些银子和粮食给他做军需。
剩下什么都不变。
地还是他们的地,店铺还是他们的店铺,奴仆还是他们的奴仆。
唯一的改变就是他们不在诸暨了,他们不屑于从贼,但打理他们产业的管家怎么做就不关他们的事了,而且他们族人里面肯定牵连不到他们的,还直接参加了乡贤会作为他们的代言人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损。
同样绍兴,宁波等地士绅在诸暨的产业,一样也还是他们的,同样他们也有人作为代言人加入乡贤会。
实际上就连金华的守诚钱庄都没动,但被许都接管成为大同军的,另外还有就是一些阉党和勋贵,宗室,在那一带的产业都被大同军接管了,包括杨家在那里的商铺。再就是朝廷的,比如说卫所的土地,那些军户被许都很干脆地下令除籍为民,原本他们耕种的土地归他们,所以这些军户对他同样感恩戴德。
这是张名振坚持的。
出身南京锦衣卫籍的张名振很清楚军户想要的是什么。
总之他们对本地以及周围各地士绅的利益不动。
抄没以杨家为首的阉党,勋贵,宗室及朝廷官有产业,然后用这些产业来扩充他们的军队,比如许都在金华的守诚钱庄,一下子就控制了十万两白银,这里面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本地士绅存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方便阉党在金华一带做生意运过去的。
光这一笔就够他们支撑一个月。
而且纪律严明。
抢劫之类严厉禁止,许都原本历史上就是这样,敢抢劫者斩首示众。
大同军迅速展现出一个符合所有士绅标准的大同之世,仿佛在实现他们一直不断追求的理想,隐约间他们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看到了一个真正属于士绅的盛世。
这样杨信反而不着急了。
他为什么要着急呢,让这些家伙都站好队不是更好?
“走,去见万岁爷!”
杨信心满意足地起身说道。
“也该让都督带兵南下了,玛的,再闹下去咱们损失大了!”
许显纯说道。
他在金华也有一处店铺被抄了。
实际上这时候以九千岁为核心的阉党们,也都在杨信带动下转向工商业,许显纯在各地也有大量商铺,这些商铺都是以守诚钱庄为核心,守诚钱庄开到哪里这些商铺就跟到哪里,然后由钱庄提供汇兑,信贷等服务,最终编织出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
大同军抄的全是他们的钱。
杨信没说话,直接起身去了科学院。
结果毫无悬念,被这场惨败气坏了的天启,直接下旨由他带兵南下,正好这时候也快到五月了,援朝军经过近半年的训练后,无论步兵还是骑兵都已经堪用了。
九千岁没有再反对,都这样了必须迅速镇压。
孙承宗和内阁也没再反对。
他们知道反对也没用,除非能够迅速解决许都,但既然潘汝桢的围剿惨败那也就不可能迅速解决,因为周围根本就没有可用的军队,就算从江西调动军队过去也没用,江西的兵就比浙江的强了?除了九边,剩下的都一样,除非调忠勇军或者那几支团练,可九千岁反对调动忠勇军,而且调忠勇军的结果只能是让南直隶那边也打起来,而团练就更不可能了,甚至就算调过去结果说不定更遭。
他们同样知道真相。
浙东士绅能故意给许都当运输大队长,苏松士绅为什么不能?
浙东士绅欢迎大同军这套,苏松士绅也一样欢迎啊!话说谁不欢迎?哪个地方的士绅不喜欢这套?不要朝廷派遣的地方官,不用再担心贪官污吏,自己凑在一起选地方官,不合心意的就换掉,贪赃枉法的换掉,这种好事哪个士绅会不喜欢?他们巴不得许都真得清君侧成功,然后整个大明都这样呢!
这种情况下真不敢指望团练。
杨信南下虽然有把那几家民兵化的危险,但这种时候顾不上这些了,孙承宗这些人终究还是自认为忠臣的。
当然,主要是他们都很清楚,大明实际上就是在南方养北方,南方士绅都这么干北方就完了,都玩大同国这一套了,谁还交税给朝廷,没有南方的税收和漕运支撑,这京城得饿死人,朝廷官员连俸禄都发不出。当年元顺帝时候没了南方漕运,京城最多一次饿死三十万,靠着张士诚救济才撑住,虽然现在有了杨信的垦荒区也没用。
真正支撑京城的,还是那每年四百万石的漕运。
这件事已经在变质。
对于这些头脑清醒的北方大臣来说,他们可以帮助南方士绅斗杨信,但南方士绅不能试图撇开他们单干,这已经是原则问题了,许都之所以能在仅仅一个多月里把浙江搞得天翻地覆,说白了就是南方士绅不想再延续旧的制度。旧的制度是南方养北方,或者说养北直隶,山西的税还是很高的,但北直隶田地面积超过南直隶的三分之二,每年需要交的田赋仅仅后者的十分之一。
现在他们不想这样继续下去了。
这是肯定不行的。
南方都这么玩,京城这帮子谁养活?
最后还不是把负担加到北方,再说杨信放出去祸害的也是南方,获利的依然是北方,但不把杨信放出去,南方这些家伙就要抛弃北方了。
必须得放出去。
必须得让河间侯率领他的大军再次出动,为大明平息这场叛乱。
半个月也撑不到啊!
五天后天启就得到浙江巡抚潘汝桢进剿惨败的消息。
潘汝桢率领浙江总兵何斌臣部八千大军,辅以临近调动的宁波海关缉私队五千人,水陆并进反攻金华,但单独一路的后者反攻诸暨失败,转眼又逃回绍兴固守。他们的败逃让张名振缴获枪炮弹药无数,随即转头用缴获的大炮三炮轰开浦江,然后带着义乌矿工为核心的大军一昼夜奔袭百里,突然出现在了何斌臣背后……
后者正在进攻兰溪。
但刚刚被乡贤会刺激得满脑门子热血的兰溪士绅,与驻守兰溪的大同军并肩作战坚守兰溪。
当然,主要是何斌臣攻击能力太差
明朝镇守总兵手下哪有什么能打的兵,就是自己养一批亲信家丁,再养部分杂兵维持编制吃空饷,真正打仗了赶紧出钱招募炮灰,何总兵八千大军里面真正能打仗的不足八百,剩下全是连武器都没配齐的炮灰。而且炮灰也都是些最劣质炮灰,他驻守的是镇海城,宁波一带商业繁荣,舟山还有杨信的工厂,好男儿谁去当兵,还能跑去当炮灰的也就是些地痞无赖。
主要目的是跟着抢劫。
但要说让这些人强攻城池就夸张了。
正在一筹莫展的何总兵,突然遭到张名振率领三千装备精良,光斑鸠铳就上千支的义乌矿工们背后偷袭,可以说瞬间就炸了营,八千大军转眼崩溃,据说光争夺船只逃跑就淹死一百多。
好在何总兵突围成功。
但他的八千大军跑到严州府时候,数了数还有不足两千。
“这,这也太夸张了吧?”
杨都督愕然说道。
“何斌臣其实是被宁波团练给卖了。
那些团练根本不是去进攻诸暨,而是专门去给张名振送枪炮弹药的,他们五千堪比新军的精锐,光红夷大炮就带了十二尊,斑鸠铳超过三千支,另外还有足够打一个月的弹药,到达诸暨后一炮未发就在半夜炸营。
说是遭到张名振偷袭,但逃回绍兴后几乎没有任何损伤。
反而将所有大炮弹药和两千支斑鸠铳扔在了诸暨,这些全都被张名振拿去武装起部下那些还在用刀矛的矿工,而何斌臣手中所有斑鸠铳和鸟铳加起来都未必有一千支。一边是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的矿工军,一边是拿着神枪三眼铳之类破烂的都督所说炮灰,这场仗他还能怎么打,他能逃出来也就是手下还有一百多家丁了。
不过这也不奇怪。
团练都是士绅自己养活的,怎么可能为朝廷出力。
要是我没猜错,他们丢弃的枪炮弹药,很可能是许都给钱的,他们就是借着这个机会,以这种方式给张名振送去而已。”
许显纯笑着说道。
事实上他猜的肯定是正确的。
但许都未必花了钱,这个结果很显然是宁波绍兴一带士绅故意的,他们就是故意让许都做大,许都的那套是他们都喜欢的,他们同样希望能加入,但目前的许都实力太弱,如果他们贸然加入,那么朝廷进攻时候许都未必能守住他们那块地方。所以他们需要许都更强一些,而他们负责给许都走私军火,等许都的实力强到足以对抗朝廷了,那他们就可以在某个恰当时机加入,一同在乡贤会的蓝天下过好日子了。
他们不会与许都真打起来的。
张名振占领诸暨后,诸暨几个世家大族在他礼送下,堂而皇之地离开诸暨前往绍兴,而他们的产业丝毫不动,只是留下管家打理,只不过一家送了些银子和粮食给他做军需。
剩下什么都不变。
地还是他们的地,店铺还是他们的店铺,奴仆还是他们的奴仆。
唯一的改变就是他们不在诸暨了,他们不屑于从贼,但打理他们产业的管家怎么做就不关他们的事了,而且他们族人里面肯定牵连不到他们的,还直接参加了乡贤会作为他们的代言人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损。
同样绍兴,宁波等地士绅在诸暨的产业,一样也还是他们的,同样他们也有人作为代言人加入乡贤会。
实际上就连金华的守诚钱庄都没动,但被许都接管成为大同军的,另外还有就是一些阉党和勋贵,宗室,在那一带的产业都被大同军接管了,包括杨家在那里的商铺。再就是朝廷的,比如说卫所的土地,那些军户被许都很干脆地下令除籍为民,原本他们耕种的土地归他们,所以这些军户对他同样感恩戴德。
这是张名振坚持的。
出身南京锦衣卫籍的张名振很清楚军户想要的是什么。
总之他们对本地以及周围各地士绅的利益不动。
抄没以杨家为首的阉党,勋贵,宗室及朝廷官有产业,然后用这些产业来扩充他们的军队,比如许都在金华的守诚钱庄,一下子就控制了十万两白银,这里面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本地士绅存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方便阉党在金华一带做生意运过去的。
光这一笔就够他们支撑一个月。
而且纪律严明。
抢劫之类严厉禁止,许都原本历史上就是这样,敢抢劫者斩首示众。
大同军迅速展现出一个符合所有士绅标准的大同之世,仿佛在实现他们一直不断追求的理想,隐约间他们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看到了一个真正属于士绅的盛世。
这样杨信反而不着急了。
他为什么要着急呢,让这些家伙都站好队不是更好?
“走,去见万岁爷!”
杨信心满意足地起身说道。
“也该让都督带兵南下了,玛的,再闹下去咱们损失大了!”
许显纯说道。
他在金华也有一处店铺被抄了。
实际上这时候以九千岁为核心的阉党们,也都在杨信带动下转向工商业,许显纯在各地也有大量商铺,这些商铺都是以守诚钱庄为核心,守诚钱庄开到哪里这些商铺就跟到哪里,然后由钱庄提供汇兑,信贷等服务,最终编织出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
大同军抄的全是他们的钱。
杨信没说话,直接起身去了科学院。
结果毫无悬念,被这场惨败气坏了的天启,直接下旨由他带兵南下,正好这时候也快到五月了,援朝军经过近半年的训练后,无论步兵还是骑兵都已经堪用了。
九千岁没有再反对,都这样了必须迅速镇压。
孙承宗和内阁也没再反对。
他们知道反对也没用,除非能够迅速解决许都,但既然潘汝桢的围剿惨败那也就不可能迅速解决,因为周围根本就没有可用的军队,就算从江西调动军队过去也没用,江西的兵就比浙江的强了?除了九边,剩下的都一样,除非调忠勇军或者那几支团练,可九千岁反对调动忠勇军,而且调忠勇军的结果只能是让南直隶那边也打起来,而团练就更不可能了,甚至就算调过去结果说不定更遭。
他们同样知道真相。
浙东士绅能故意给许都当运输大队长,苏松士绅为什么不能?
浙东士绅欢迎大同军这套,苏松士绅也一样欢迎啊!话说谁不欢迎?哪个地方的士绅不喜欢这套?不要朝廷派遣的地方官,不用再担心贪官污吏,自己凑在一起选地方官,不合心意的就换掉,贪赃枉法的换掉,这种好事哪个士绅会不喜欢?他们巴不得许都真得清君侧成功,然后整个大明都这样呢!
这种情况下真不敢指望团练。
杨信南下虽然有把那几家民兵化的危险,但这种时候顾不上这些了,孙承宗这些人终究还是自认为忠臣的。
当然,主要是他们都很清楚,大明实际上就是在南方养北方,南方士绅都这么干北方就完了,都玩大同国这一套了,谁还交税给朝廷,没有南方的税收和漕运支撑,这京城得饿死人,朝廷官员连俸禄都发不出。当年元顺帝时候没了南方漕运,京城最多一次饿死三十万,靠着张士诚救济才撑住,虽然现在有了杨信的垦荒区也没用。
真正支撑京城的,还是那每年四百万石的漕运。
这件事已经在变质。
对于这些头脑清醒的北方大臣来说,他们可以帮助南方士绅斗杨信,但南方士绅不能试图撇开他们单干,这已经是原则问题了,许都之所以能在仅仅一个多月里把浙江搞得天翻地覆,说白了就是南方士绅不想再延续旧的制度。旧的制度是南方养北方,或者说养北直隶,山西的税还是很高的,但北直隶田地面积超过南直隶的三分之二,每年需要交的田赋仅仅后者的十分之一。
现在他们不想这样继续下去了。
这是肯定不行的。
南方都这么玩,京城这帮子谁养活?
最后还不是把负担加到北方,再说杨信放出去祸害的也是南方,获利的依然是北方,但不把杨信放出去,南方这些家伙就要抛弃北方了。
必须得放出去。
必须得让河间侯率领他的大军再次出动,为大明平息这场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