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臣白了庞雨一眼,“庞班头可是抢黄文鼎的银子抢多了,看谁都是要抢百姓银子的模样。”
转向其他几人道,“所谓钞法,绝非闷头印出一堆楮炒,如何定额,如何制钞,如何发售,如何回收,如何钱钞并用,在在都是道理。
方才庞班头既问到如何令百姓换钞,纳银钱买钞者,可以九钱七分为一两,凡缴纳赋税罚脏,必须用钞,百姓自然踊跃而来。”
他说九钱七分为一两,就是让利三分,以这个差价吸引百姓兑换。
钱秉镫赞许的插话道,“三分蠲银确能引不少人前来,但要所有百姓自愿更换,首要还是楮币有可用之处。
钞止方寸之楮,加以工墨,命百则百,而愚民以之为宝,衣食皆取资焉。
何也,惟其能上行。
盖必官司喜于收受,民心不疑,自可转易流通。”
(注1:钱秉镫所著《钱钞议》)庞雨转头看向钱秉镫,看不出此人对钱钞还有这种见识,虽然只是一个方面,但确实说到了纸币的要点,就是要以朝廷信用为担保。
孙临则有些怀疑的道,“楮钞乃是软然易败之物,不过是些木浆写上文符,原本全无一用,何人肯用真金白银换一纸。
即便是九钱七分,其价也远超楮币。”
蒋臣毫不犹豫反驳道,“单论楮钞,确实全无一用,要使之流行者,不外乎严刑峻法,民间交易不用,以违法论处,自然令天下敬畏,则无用之物可使之有用。”
庞雨想想后小心的对蒋臣问道,“那这与太祖时宝钞有何分别,要说严刑峻法,恐怕太祖时候要严峻得多,为何宝钞最后废止?”
“宝钞废止,乃因发行过滥。
所以在下说,一界之后民间白银已尽,便不可超发滥发,只可以旧换新,发钞之总数必与白银之数稍稍相准,不可偏移太过,此乃参照宋代称提法。”
“那蒋兄如何保证朝廷不会滥发呢?”
蒋臣看看庞雨,停顿一下之后道,“在发钞之时可将总额公告天下。”
“超发不在公告与否,而在于财政是否平衡,岁入岁出是否大致相当。
朝廷外有建奴,内有流寇,都是耽搁不得的刚性支出。
一旦遇到入不敷出之际,超发楮币不过是多印一些纸,比我等衙门自下而上征收赋税方便百倍,朝堂诸公为何还要舍易就难?”
蒋臣有些恼怒的道,“朝堂诸公谦谦君子,岂会失信于天下之人?”
庞雨并不穷追猛打,对蒋臣笑笑道,“我自然相信朝堂上各位大人,但民间百姓少了教化,哪里能理解大人们的操守。
只是楮币更便于滥发,万一成宝钞一般,一石米值钞数十贯,百姓手中楮币便持续贬值。
无论大人们是否超发,百姓有这样的担忧,便无人愿意保留楮币,自然难以再流通于市。”
方以智见蒋臣脸色不好看,便进来岔开话题道,“我游学江南时,曾听陈子龙兄说及钱钞,他说钱文不一,最是弊事。
欲钱钞流通,皆须官给官敛,便如澄之方才所言,赋税罚脏皆需纳钞。
钱币壅即藏粟居货,无以平其重轻。
楮非钱也,而可执券以取钱,无远致之劳,有厚责之用,蒋兄的钞法之中,如何考虑的钱钞同用?”
蒋臣对这个问题有些准备,他平静的道,“陈子龙兄所言,正是纸钞便利之处,在下的钞法之中,钱钞可并用,只需另行钱法,各布政司开铸局铸新铜钱,民间小额交易,以铜钱即可。”
方以智对货币并不太熟悉,听了蒋臣的说法,也提不出什么意见。
庞雨摸摸鼻子,这几人说的都有道理,就是用政府信用为担保,又以政府权威扩大应用范围,保证纸钞的用途,限制金属货币的流通,增加纸钞在民间的保有量。
那个陈子龙的说法里,还强调了纸币对商品流通的促进作用,没想到在这样的时代,桐城一个小小泽社之中,几个年轻人能对货币有了这么多认识,确实让庞雨刮目相看。
蒋臣喝了一口酒,却听庞雨又开口道,“那位陈子龙所说的,重点非是钱钞并用,而是以银钱为基本,钞是可兑换的纸币,百姓若是愿意,可将钞换为银钱,若是远出之时要方便携带,又可换为钞。
但蒋兄的钞法中,未涉及银钞兑换,如此便与宝钞有一相同的地方,便是未有发行的准备金。
朝廷两手空空,要收尽民间之存银,如同孙兄所说,是有用之物换无用之物。
若是朝廷有准备金而发钞,百姓自然愿意用,因其便捷而信用又有保证。
蒋兄现在是要反过来换,百姓就未必愿意了。”
蒋臣辩解道,“换了存银在朝廷手中,也非是不可再兑换,于百姓无甚差别。”
“若是无甚区别,那为何朝廷要拿出楮钞而收走白银,对百姓而言又能得到什么好处,能驱使他拿出家庭的所有财富,换取几张写了字的楮纸?”
蒋臣有些难以招架,他盯着庞雨道,“百姓怎地没有好处,行此钞法,除去成本,内府每年可得四千三百万,每年可免五百万税赋,四年后可免除辽饷,五年后可免除夏秋两税,天下百姓都会得益,最后会欣感而泣下。”
庞雨摇头道,“蒋兄说内府得益,可见蒋兄心中依然是把白银视为财富,而非是楮币。
有人得益便一定有人损失,朝廷既然得益,连夏秋两税都可免除,这天大的好处来自何处?”
亭中几人一时都晕头转向,蒋臣皱着眉头,他已经陷入一个怪圈,钞换银,银换钞,最后人人都得了好处,但好处从哪里来的,竟然弄不明白了。
庞雨站起来道,“来自蒋兄最初用楮币换来的白银,内府所有得益都是百姓亏出来的,有时想起来混乱,但亏不亏却是明摆着的,银子最多的人又往往是些大户,他们交不了多少税赋,最后无论大户还是百姓,都不会欣感而泣下,只会把银子挖个坑藏好。
本朝不是宋代,天下用银钱已两百年有余,百姓视银钱为财富根本,却全无用楮币的习惯。
即便是太平时,要推行钞法也是难之又难,更何况此时天下纷乱,金银能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因其本身就具有价值,具有天然的避险属性,动乱之时,相比那轻飘飘的一张纸,恐怕百姓更愿意留下金银。
蒋兄若是要钞法行得通,要先考虑发行的准备金,如此发出的楮币才有信用,方能通行天下。”
亭中几人都看向庞雨,眼睛瞪得老大,庞雨说得是不是完全正确他们不清楚,但其中的条理是很清晰的。
他们虽然都听过庞雨一些事迹,但还是初次听他侃侃而谈,确与他们心目中的衙役形象相去甚远。
蒋臣看着庞雨有些不满道,“在庞班头眼中,楮币不可信,朝堂诸公不可信,百姓也不可信,那天下事可还有可为?”
庞雨倒不生气,温和的笑道,“信不信不重要,如方公子所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
世人存活于世,钱财头等大事,人人离不得此物,发钞切身攸关,自然皆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越是研究与人有关的问题,越是应当不带感情,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去推论,才能保持观。
但在下也颇为佩服蒋兄,钞法虽有瑕疵,但能自成体系,已是此时天下翘楚,再加以改善,未必不能为国所用。”
蒋臣这才面色稍霁,民乱的时候,他曾在衙门见过庞雨两次,心中对方以智邀请衙役参与泽社的聚会是有些不以为然,即便庞雨是平乱英雄,毕竟还没有进入读书人的层次。
方才一番辩论,庞雨虽然难以对付,但也没让蒋臣下不来台,总是留有余地,让给蒋臣对此人印象稍有改观,但不敢再小看庞雨。
庞雨自然也只是气,他需要在泽社众人面前建立印象,又不能把蒋臣得罪太狠,所以给蒋臣台阶下,他可不认为蒋臣这钞法真的能为国所用。
蒋臣埋头思索片刻后道,“此法乃在下多年苦思所得,只是庞班头不信百姓罢了,在下看来,只要各级衙门严刑峻法用心办事,将民间藏银起于朝堂,用于天下,最后各方皆会得益,而非庞班头所说有人得益必有人亏损。”
庞雨知道无法说服此人,只得微笑道,“在下确实悲观了一些,或许百姓纷纷支持,银钱流通起来,最后百业兴旺,朝廷和百姓都得了好处,也是可能的。”
方以智一拍手道,“今日蒋兄能发人之所未发,庞班头则疑人之所不疑,在下是开阔了眼界。
方某更感宽慰者,我辈便应是善疑之人,绝不是人云亦云,物理无可疑者,吾疑之,而必欲深求其故也。
蒋兄得庞班头质疑,必能改进钞法,待有朝一日为国解忧。”
庞雨和蒋臣连忙拱手谦让,方以智这是给这段争论打了句号,但让双方都感觉很受用,也可看出方以智虽然有时狂放,但情商还是很高的,所以能在泽社之中成为首要人物。
江之淮突然疑惑的道,“我们今日不是谈兵吗,怎地说了半天宝钞?”
几人同时失笑,方以智端起酒杯道,“先饮酒。”
孙临用折扇拍拍桌面道,“泽社聚会岂能如复社一样,龙眠山中都是狂生,用不惯小杯子。”
方以智哈哈大笑,对着门口的家仆大声喊道,“换大碗来!”
几人换了大碗,就在亭中饮酒,方以智讲了登庐山的经历,又说了在江南游学时一些复社见闻。
庞雨都留心听着,如果不是参加士子的文社,他在衙门呆一辈子也未必能听到这些内容,确实圈子能决定眼界。
出乎庞雨预料的是,不但方以智入了复社,蒋臣、钱秉镫都是复社的人,蒋臣还多次拜见过复社首领张溥兄弟,据说张溥对他颇为赏识。
孙临虽然还未入社,但方以智已经准备介绍他入社。
他们说及张溥的时候,都充满敬佩,无论道德还是文章,都是江南士林表率。
今日一个小小的泽社,就让庞雨颇为惊讶,不知道这个传说中大明第一的复社,又该是如何的惊人。
诗会一直持续到了午后,孙临等人打算在泽园过夜,庞雨喝了不少酒,但还是要赶回桐城,毕竟民乱不久,作为快班的首脑,不能离开县城太久。
方以智亲自送庞雨到了大门外,对着庞雨拱手道,“往日只道庞班头会些杂学,今日听了高论,又令方某刮目相看。”
庞雨回礼道,“在下也颇有感触,可惜方兄马上要去往南京,日后见面的机会少了,实在是一憾。”
“待我得了确切地址,便让人告知庞班头,若庞班头来南京,一定来方某处作,届时方某带庞班头游历金陵,又是人生一快。”
庞雨哈哈笑道,“那在下便记下了,一定来叨扰方兄。”
两人又气几句,方以智最后对庞雨道,“上次跟你所说,阮先生那中江社,其实以前我和钱秉澄都曾入社,后来又退了出来。
他若邀你入社,万勿过于密切。”
庞雨记起这事,其实阮大铖已经请了他后天去参与中江社聚会,至于入社还没有正式邀请,知道方以智是因为离开在即,怕没人提醒庞雨,所以最近反复的说到此事。
“谢过方兄提点,在下懂的分寸了。”
两人分手道别,庞雨沿着山路蜿蜒而下,到山下拐弯处回头时,看到方以智还站在原地,庞雨远远一拱手,转身消失在山道尽头。
转向其他几人道,“所谓钞法,绝非闷头印出一堆楮炒,如何定额,如何制钞,如何发售,如何回收,如何钱钞并用,在在都是道理。
方才庞班头既问到如何令百姓换钞,纳银钱买钞者,可以九钱七分为一两,凡缴纳赋税罚脏,必须用钞,百姓自然踊跃而来。”
他说九钱七分为一两,就是让利三分,以这个差价吸引百姓兑换。
钱秉镫赞许的插话道,“三分蠲银确能引不少人前来,但要所有百姓自愿更换,首要还是楮币有可用之处。
钞止方寸之楮,加以工墨,命百则百,而愚民以之为宝,衣食皆取资焉。
何也,惟其能上行。
盖必官司喜于收受,民心不疑,自可转易流通。”
(注1:钱秉镫所著《钱钞议》)庞雨转头看向钱秉镫,看不出此人对钱钞还有这种见识,虽然只是一个方面,但确实说到了纸币的要点,就是要以朝廷信用为担保。
孙临则有些怀疑的道,“楮钞乃是软然易败之物,不过是些木浆写上文符,原本全无一用,何人肯用真金白银换一纸。
即便是九钱七分,其价也远超楮币。”
蒋臣毫不犹豫反驳道,“单论楮钞,确实全无一用,要使之流行者,不外乎严刑峻法,民间交易不用,以违法论处,自然令天下敬畏,则无用之物可使之有用。”
庞雨想想后小心的对蒋臣问道,“那这与太祖时宝钞有何分别,要说严刑峻法,恐怕太祖时候要严峻得多,为何宝钞最后废止?”
“宝钞废止,乃因发行过滥。
所以在下说,一界之后民间白银已尽,便不可超发滥发,只可以旧换新,发钞之总数必与白银之数稍稍相准,不可偏移太过,此乃参照宋代称提法。”
“那蒋兄如何保证朝廷不会滥发呢?”
蒋臣看看庞雨,停顿一下之后道,“在发钞之时可将总额公告天下。”
“超发不在公告与否,而在于财政是否平衡,岁入岁出是否大致相当。
朝廷外有建奴,内有流寇,都是耽搁不得的刚性支出。
一旦遇到入不敷出之际,超发楮币不过是多印一些纸,比我等衙门自下而上征收赋税方便百倍,朝堂诸公为何还要舍易就难?”
蒋臣有些恼怒的道,“朝堂诸公谦谦君子,岂会失信于天下之人?”
庞雨并不穷追猛打,对蒋臣笑笑道,“我自然相信朝堂上各位大人,但民间百姓少了教化,哪里能理解大人们的操守。
只是楮币更便于滥发,万一成宝钞一般,一石米值钞数十贯,百姓手中楮币便持续贬值。
无论大人们是否超发,百姓有这样的担忧,便无人愿意保留楮币,自然难以再流通于市。”
方以智见蒋臣脸色不好看,便进来岔开话题道,“我游学江南时,曾听陈子龙兄说及钱钞,他说钱文不一,最是弊事。
欲钱钞流通,皆须官给官敛,便如澄之方才所言,赋税罚脏皆需纳钞。
钱币壅即藏粟居货,无以平其重轻。
楮非钱也,而可执券以取钱,无远致之劳,有厚责之用,蒋兄的钞法之中,如何考虑的钱钞同用?”
蒋臣对这个问题有些准备,他平静的道,“陈子龙兄所言,正是纸钞便利之处,在下的钞法之中,钱钞可并用,只需另行钱法,各布政司开铸局铸新铜钱,民间小额交易,以铜钱即可。”
方以智对货币并不太熟悉,听了蒋臣的说法,也提不出什么意见。
庞雨摸摸鼻子,这几人说的都有道理,就是用政府信用为担保,又以政府权威扩大应用范围,保证纸钞的用途,限制金属货币的流通,增加纸钞在民间的保有量。
那个陈子龙的说法里,还强调了纸币对商品流通的促进作用,没想到在这样的时代,桐城一个小小泽社之中,几个年轻人能对货币有了这么多认识,确实让庞雨刮目相看。
蒋臣喝了一口酒,却听庞雨又开口道,“那位陈子龙所说的,重点非是钱钞并用,而是以银钱为基本,钞是可兑换的纸币,百姓若是愿意,可将钞换为银钱,若是远出之时要方便携带,又可换为钞。
但蒋兄的钞法中,未涉及银钞兑换,如此便与宝钞有一相同的地方,便是未有发行的准备金。
朝廷两手空空,要收尽民间之存银,如同孙兄所说,是有用之物换无用之物。
若是朝廷有准备金而发钞,百姓自然愿意用,因其便捷而信用又有保证。
蒋兄现在是要反过来换,百姓就未必愿意了。”
蒋臣辩解道,“换了存银在朝廷手中,也非是不可再兑换,于百姓无甚差别。”
“若是无甚区别,那为何朝廷要拿出楮钞而收走白银,对百姓而言又能得到什么好处,能驱使他拿出家庭的所有财富,换取几张写了字的楮纸?”
蒋臣有些难以招架,他盯着庞雨道,“百姓怎地没有好处,行此钞法,除去成本,内府每年可得四千三百万,每年可免五百万税赋,四年后可免除辽饷,五年后可免除夏秋两税,天下百姓都会得益,最后会欣感而泣下。”
庞雨摇头道,“蒋兄说内府得益,可见蒋兄心中依然是把白银视为财富,而非是楮币。
有人得益便一定有人损失,朝廷既然得益,连夏秋两税都可免除,这天大的好处来自何处?”
亭中几人一时都晕头转向,蒋臣皱着眉头,他已经陷入一个怪圈,钞换银,银换钞,最后人人都得了好处,但好处从哪里来的,竟然弄不明白了。
庞雨站起来道,“来自蒋兄最初用楮币换来的白银,内府所有得益都是百姓亏出来的,有时想起来混乱,但亏不亏却是明摆着的,银子最多的人又往往是些大户,他们交不了多少税赋,最后无论大户还是百姓,都不会欣感而泣下,只会把银子挖个坑藏好。
本朝不是宋代,天下用银钱已两百年有余,百姓视银钱为财富根本,却全无用楮币的习惯。
即便是太平时,要推行钞法也是难之又难,更何况此时天下纷乱,金银能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因其本身就具有价值,具有天然的避险属性,动乱之时,相比那轻飘飘的一张纸,恐怕百姓更愿意留下金银。
蒋兄若是要钞法行得通,要先考虑发行的准备金,如此发出的楮币才有信用,方能通行天下。”
亭中几人都看向庞雨,眼睛瞪得老大,庞雨说得是不是完全正确他们不清楚,但其中的条理是很清晰的。
他们虽然都听过庞雨一些事迹,但还是初次听他侃侃而谈,确与他们心目中的衙役形象相去甚远。
蒋臣看着庞雨有些不满道,“在庞班头眼中,楮币不可信,朝堂诸公不可信,百姓也不可信,那天下事可还有可为?”
庞雨倒不生气,温和的笑道,“信不信不重要,如方公子所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
世人存活于世,钱财头等大事,人人离不得此物,发钞切身攸关,自然皆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越是研究与人有关的问题,越是应当不带感情,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去推论,才能保持观。
但在下也颇为佩服蒋兄,钞法虽有瑕疵,但能自成体系,已是此时天下翘楚,再加以改善,未必不能为国所用。”
蒋臣这才面色稍霁,民乱的时候,他曾在衙门见过庞雨两次,心中对方以智邀请衙役参与泽社的聚会是有些不以为然,即便庞雨是平乱英雄,毕竟还没有进入读书人的层次。
方才一番辩论,庞雨虽然难以对付,但也没让蒋臣下不来台,总是留有余地,让给蒋臣对此人印象稍有改观,但不敢再小看庞雨。
庞雨自然也只是气,他需要在泽社众人面前建立印象,又不能把蒋臣得罪太狠,所以给蒋臣台阶下,他可不认为蒋臣这钞法真的能为国所用。
蒋臣埋头思索片刻后道,“此法乃在下多年苦思所得,只是庞班头不信百姓罢了,在下看来,只要各级衙门严刑峻法用心办事,将民间藏银起于朝堂,用于天下,最后各方皆会得益,而非庞班头所说有人得益必有人亏损。”
庞雨知道无法说服此人,只得微笑道,“在下确实悲观了一些,或许百姓纷纷支持,银钱流通起来,最后百业兴旺,朝廷和百姓都得了好处,也是可能的。”
方以智一拍手道,“今日蒋兄能发人之所未发,庞班头则疑人之所不疑,在下是开阔了眼界。
方某更感宽慰者,我辈便应是善疑之人,绝不是人云亦云,物理无可疑者,吾疑之,而必欲深求其故也。
蒋兄得庞班头质疑,必能改进钞法,待有朝一日为国解忧。”
庞雨和蒋臣连忙拱手谦让,方以智这是给这段争论打了句号,但让双方都感觉很受用,也可看出方以智虽然有时狂放,但情商还是很高的,所以能在泽社之中成为首要人物。
江之淮突然疑惑的道,“我们今日不是谈兵吗,怎地说了半天宝钞?”
几人同时失笑,方以智端起酒杯道,“先饮酒。”
孙临用折扇拍拍桌面道,“泽社聚会岂能如复社一样,龙眠山中都是狂生,用不惯小杯子。”
方以智哈哈大笑,对着门口的家仆大声喊道,“换大碗来!”
几人换了大碗,就在亭中饮酒,方以智讲了登庐山的经历,又说了在江南游学时一些复社见闻。
庞雨都留心听着,如果不是参加士子的文社,他在衙门呆一辈子也未必能听到这些内容,确实圈子能决定眼界。
出乎庞雨预料的是,不但方以智入了复社,蒋臣、钱秉镫都是复社的人,蒋臣还多次拜见过复社首领张溥兄弟,据说张溥对他颇为赏识。
孙临虽然还未入社,但方以智已经准备介绍他入社。
他们说及张溥的时候,都充满敬佩,无论道德还是文章,都是江南士林表率。
今日一个小小的泽社,就让庞雨颇为惊讶,不知道这个传说中大明第一的复社,又该是如何的惊人。
诗会一直持续到了午后,孙临等人打算在泽园过夜,庞雨喝了不少酒,但还是要赶回桐城,毕竟民乱不久,作为快班的首脑,不能离开县城太久。
方以智亲自送庞雨到了大门外,对着庞雨拱手道,“往日只道庞班头会些杂学,今日听了高论,又令方某刮目相看。”
庞雨回礼道,“在下也颇有感触,可惜方兄马上要去往南京,日后见面的机会少了,实在是一憾。”
“待我得了确切地址,便让人告知庞班头,若庞班头来南京,一定来方某处作,届时方某带庞班头游历金陵,又是人生一快。”
庞雨哈哈笑道,“那在下便记下了,一定来叨扰方兄。”
两人又气几句,方以智最后对庞雨道,“上次跟你所说,阮先生那中江社,其实以前我和钱秉澄都曾入社,后来又退了出来。
他若邀你入社,万勿过于密切。”
庞雨记起这事,其实阮大铖已经请了他后天去参与中江社聚会,至于入社还没有正式邀请,知道方以智是因为离开在即,怕没人提醒庞雨,所以最近反复的说到此事。
“谢过方兄提点,在下懂的分寸了。”
两人分手道别,庞雨沿着山路蜿蜒而下,到山下拐弯处回头时,看到方以智还站在原地,庞雨远远一拱手,转身消失在山道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