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上。反正不是灾民。他自称是本镇人,我问他名字,他也不说。”
俞仁放下手中的红薯。这是几个灾民为了感谢俞仁,特意献给他的。这也是他们眼中目前最好的东西了。
“这红薯真是好东西啊!只可惜太少了。要不然,分给这些灾民,他们生吃也行,煮着吃也可以。倒省去了我们不少的人力。”
梁如继接口道,“俞相公要这红薯还不容易吗?这东西在江南多的要死,而且极便宜。如果咱们用米粮去换红薯,就眼前的这些粮,换来的红薯便可以够这一千人吃上小半年的了。”
“真的啊?”俞仁大喜,他正为这些灾民太多,自己是否能够负担的起而发愁呢!梁如继的这个主意,让他一下子放下了心中的这个重担。
“曹安,这事就交给你了。你马上派一个人回家,告诉少夫人,让他用米粮给我换多多的红薯来,这东西冬天不易坏,运输又方便。”
曹安答应一声,“那,那人您还见不见?”
俞仁这才想起,曹安来是向他汇报有人要见他的。
“见,马上见。你把他带过来吧!”
曹安答应一声,去了。
不一会儿,曹安带进来一个四十上下的中年男人。此人身材魁梧,倒真是实足的山东大汉。
大汉走过来,向俞仁一抱拳。“沈当家请了。在下黄杰忠,有件事情要问一问沈当家。”
俞仁向黄杰忠也抱了抱拳。“我不姓沈,我姓俞,沈是我姨夫的姓。因为我姨夫病了,所以便由我替他掌管沈家的事务。不知黄兄要问什么事?”说完,他示意黄杰忠在自己所坐的草席旁坐下来。
那黄杰忠看了看俞仁,见他们几个都坐在草席上,便在俞仁旁边坐下来。
“听说沈当家住在松江,却远到我们兖州来施粥,不知所为何来?”黄杰忠说这话时,脸上露出戒备的神色。
俞仁向那黄杰忠微微一笑,“黄兄问的是。说实话,其实我本也没有这个打算。只是凑巧罢了。
我与几个兄弟刚从京里回来,想要回老家松江。可是在这儿却遇上了大片的灾民。我于是便上岸想看看情况,没想到正好碰上我自家的商船在此卖米。
我见这些灾民多数无钱买米,又实在饿的不行,便让家童在此特设一粥棚。虽然我是做生意的人。可是我也明白一个道理,生意首先要有人才有的做。如果百姓都活不成了,我也就自然没有了生意做。
虽然看上去现在我无偿的给他们施粥是我亏了。可是我相信,待到来年,他们的收成好了。他们便会跟我做生意的。我用一年的付出,换来未来长久的生意,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值得做的生意吗?”
黄杰忠听了俞仁的话,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俞兄真是大才,目光远大,不像有些人那样,只会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放手。兄弟受教了。”说完,一甩袖子,转身走了。
黄杰忠走后,梁宗义悄悄向俞仁道,“我昨天看到那钱家的管事,找的人就是他。”
俞仁点点头,站起来伸了个懒腰。“看来,这儿的事情也差不多了。咱们也该回去,办我们自己的大事了。”
一旁的若梅不解的问,“为什么?梁师哥昨天不还说,那姓钱的对咱们不怀好意吗?”
俞仁伸手摸了摸若梅的头,“你这丫头聪明一时,怎么这事也想不通。那姓钱的虽然对咱们不怀好意,可是却不敢得罪那黄杰忠。他是本镇的地头蛇,有他给我们罩着,所以我说咱们可以放心的走。”
“为什么你会认为这黄杰忠一定会罩着咱们,咱们可没给他任何好处,而且他还收了钱家的银子。”
“因为他方才问我的那个问题。”
若梅想了想,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又似乎不是很明白。
俞仁又把曹安找了来,“这儿的事情,就交给你了。如果有新的难民来,你记得就按我的办法办。先把他们编队,然后再由他们每队的负责人对他们进行管理。
尽量不要饿死人,但是你也要记住,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解决目前的千吧人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但难民再扩大,我们也会承受不住。所以,我走以后,你一定要经常派人向我汇报这儿的灾情。如果灾民超过三千,你就要小心对待了,需谨慎对待新的灾民。如果超过五千,你就不能再接受新灾民了。咱们虽然做的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否则就会把我们自己也一起拖进万丈深渊。
另外,这么多人住在这儿,只怕咱们还得找个大夫在这儿坐镇才好。”
“放心吧!少爷,您只管忙您的去吧!少夫人早就在家盼着您回去了。这儿的一切就交给我好了!”
两人正说着,突然听到若兰匆匆回来向俞仁汇报。“不好了,有一个孩子不知是饿的,还是病的,居然死掉了。”
俞仁一听有人死了,赶紧站起来,“在哪儿?我去看看。”
若兰带着俞仁来到一个草棚边,远远的便看见那儿围着一小撮人。
“俞相公来了,大家让一让。”众人赶紧给俞仁让出一条道。俞仁走进人群,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躺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一个老太太坐在一旁垂泪。
俞仁走上前,蹲在小男孩的身旁,伸手试了试孩子的鼻息,果然已经没有气了。
“这孩子刚才还好好的,也不知是怎么了,突然就死掉了。不过,既然死了,不如早些埋了吧!”一个旁边的中年人道。他正是这一队人的小队长。
俞仁又赶紧把手伸进孩子的胸口。他突然发现,孩子还有微弱的心动。俞仁以为是自己产生了错觉。
“若兰,你来看看,这孩子是不是还有心跳。”
若兰走过来,照着俞仁的样子,也把手按在孩子的胸口处。
“是,是还有一点心跳。”
“孩子还没死,赶紧去请大夫。”俞仁向若兰急道。
“大夫来了!”俞仁的话还没讲完,外面便有人叫道。
果然就见人群外走过来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他背着一个旧箱子,神态有些疲倦,但是脚步还是很匆匆。不知是听说了这边死了人,又或是别人去告诉他,这才匆匆赶来的。
俞仁看这老头背着一个箱子,满面风尘的样子,不由的奇怪,便随口问了一句,“他是镇上的大夫吗?”
“不是,这位李先生是最近才来咱们这儿的。李先生可是好人,他是行医路经我们这儿,看到我们这些灾民生病了,无钱医治,便主动留下来,免费给我们医病。他在咱们这儿已经呆了小半个月了。”一个站在俞仁身边的灾民解释道。
俞仁点点头,内心里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这个世界好人也还是不少的。
那李先生匆匆走进棚里,蹲下身子,仔细的给小男孩检查了一遍,便赶紧从背箱里拿出一副银针,取出其中一支长针在小男孩子的喉咙处扎了几下,又在他的胸口处扎了几下。
就见那男孩子的喉咙动了几下,似乎是吞下了什么东西,然后便慢慢的苏醒过来。
看的俞仁暗暗佩服,一旁的人们却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这孩子是怎么回事?”本棚的那名负责人向李先生问。
“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他刚才吃东西时被一个东西突然卡在了喉咙里,没吞下去,这才出现了窒息。”
“先生真是妙手回春!”俞仁在一旁赞叹道。
李先生扫了一眼俞仁,没有说话,正要背起箱子走人,突然看到俞仁身后的赵蕊,老头子又停了下来。
老头仔细端详了赵蕊好一会儿,向俞仁道,“这位少夫人有重病在身,怎么还出来抛头露面?”
【决定从今天开始,每天两更了。这对我一个每天正常上班十多个小时的人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但我会努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俞仁放下手中的红薯。这是几个灾民为了感谢俞仁,特意献给他的。这也是他们眼中目前最好的东西了。
“这红薯真是好东西啊!只可惜太少了。要不然,分给这些灾民,他们生吃也行,煮着吃也可以。倒省去了我们不少的人力。”
梁如继接口道,“俞相公要这红薯还不容易吗?这东西在江南多的要死,而且极便宜。如果咱们用米粮去换红薯,就眼前的这些粮,换来的红薯便可以够这一千人吃上小半年的了。”
“真的啊?”俞仁大喜,他正为这些灾民太多,自己是否能够负担的起而发愁呢!梁如继的这个主意,让他一下子放下了心中的这个重担。
“曹安,这事就交给你了。你马上派一个人回家,告诉少夫人,让他用米粮给我换多多的红薯来,这东西冬天不易坏,运输又方便。”
曹安答应一声,“那,那人您还见不见?”
俞仁这才想起,曹安来是向他汇报有人要见他的。
“见,马上见。你把他带过来吧!”
曹安答应一声,去了。
不一会儿,曹安带进来一个四十上下的中年男人。此人身材魁梧,倒真是实足的山东大汉。
大汉走过来,向俞仁一抱拳。“沈当家请了。在下黄杰忠,有件事情要问一问沈当家。”
俞仁向黄杰忠也抱了抱拳。“我不姓沈,我姓俞,沈是我姨夫的姓。因为我姨夫病了,所以便由我替他掌管沈家的事务。不知黄兄要问什么事?”说完,他示意黄杰忠在自己所坐的草席旁坐下来。
那黄杰忠看了看俞仁,见他们几个都坐在草席上,便在俞仁旁边坐下来。
“听说沈当家住在松江,却远到我们兖州来施粥,不知所为何来?”黄杰忠说这话时,脸上露出戒备的神色。
俞仁向那黄杰忠微微一笑,“黄兄问的是。说实话,其实我本也没有这个打算。只是凑巧罢了。
我与几个兄弟刚从京里回来,想要回老家松江。可是在这儿却遇上了大片的灾民。我于是便上岸想看看情况,没想到正好碰上我自家的商船在此卖米。
我见这些灾民多数无钱买米,又实在饿的不行,便让家童在此特设一粥棚。虽然我是做生意的人。可是我也明白一个道理,生意首先要有人才有的做。如果百姓都活不成了,我也就自然没有了生意做。
虽然看上去现在我无偿的给他们施粥是我亏了。可是我相信,待到来年,他们的收成好了。他们便会跟我做生意的。我用一年的付出,换来未来长久的生意,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值得做的生意吗?”
黄杰忠听了俞仁的话,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俞兄真是大才,目光远大,不像有些人那样,只会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放手。兄弟受教了。”说完,一甩袖子,转身走了。
黄杰忠走后,梁宗义悄悄向俞仁道,“我昨天看到那钱家的管事,找的人就是他。”
俞仁点点头,站起来伸了个懒腰。“看来,这儿的事情也差不多了。咱们也该回去,办我们自己的大事了。”
一旁的若梅不解的问,“为什么?梁师哥昨天不还说,那姓钱的对咱们不怀好意吗?”
俞仁伸手摸了摸若梅的头,“你这丫头聪明一时,怎么这事也想不通。那姓钱的虽然对咱们不怀好意,可是却不敢得罪那黄杰忠。他是本镇的地头蛇,有他给我们罩着,所以我说咱们可以放心的走。”
“为什么你会认为这黄杰忠一定会罩着咱们,咱们可没给他任何好处,而且他还收了钱家的银子。”
“因为他方才问我的那个问题。”
若梅想了想,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又似乎不是很明白。
俞仁又把曹安找了来,“这儿的事情,就交给你了。如果有新的难民来,你记得就按我的办法办。先把他们编队,然后再由他们每队的负责人对他们进行管理。
尽量不要饿死人,但是你也要记住,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解决目前的千吧人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但难民再扩大,我们也会承受不住。所以,我走以后,你一定要经常派人向我汇报这儿的灾情。如果灾民超过三千,你就要小心对待了,需谨慎对待新的灾民。如果超过五千,你就不能再接受新灾民了。咱们虽然做的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否则就会把我们自己也一起拖进万丈深渊。
另外,这么多人住在这儿,只怕咱们还得找个大夫在这儿坐镇才好。”
“放心吧!少爷,您只管忙您的去吧!少夫人早就在家盼着您回去了。这儿的一切就交给我好了!”
两人正说着,突然听到若兰匆匆回来向俞仁汇报。“不好了,有一个孩子不知是饿的,还是病的,居然死掉了。”
俞仁一听有人死了,赶紧站起来,“在哪儿?我去看看。”
若兰带着俞仁来到一个草棚边,远远的便看见那儿围着一小撮人。
“俞相公来了,大家让一让。”众人赶紧给俞仁让出一条道。俞仁走进人群,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躺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一个老太太坐在一旁垂泪。
俞仁走上前,蹲在小男孩的身旁,伸手试了试孩子的鼻息,果然已经没有气了。
“这孩子刚才还好好的,也不知是怎么了,突然就死掉了。不过,既然死了,不如早些埋了吧!”一个旁边的中年人道。他正是这一队人的小队长。
俞仁又赶紧把手伸进孩子的胸口。他突然发现,孩子还有微弱的心动。俞仁以为是自己产生了错觉。
“若兰,你来看看,这孩子是不是还有心跳。”
若兰走过来,照着俞仁的样子,也把手按在孩子的胸口处。
“是,是还有一点心跳。”
“孩子还没死,赶紧去请大夫。”俞仁向若兰急道。
“大夫来了!”俞仁的话还没讲完,外面便有人叫道。
果然就见人群外走过来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他背着一个旧箱子,神态有些疲倦,但是脚步还是很匆匆。不知是听说了这边死了人,又或是别人去告诉他,这才匆匆赶来的。
俞仁看这老头背着一个箱子,满面风尘的样子,不由的奇怪,便随口问了一句,“他是镇上的大夫吗?”
“不是,这位李先生是最近才来咱们这儿的。李先生可是好人,他是行医路经我们这儿,看到我们这些灾民生病了,无钱医治,便主动留下来,免费给我们医病。他在咱们这儿已经呆了小半个月了。”一个站在俞仁身边的灾民解释道。
俞仁点点头,内心里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这个世界好人也还是不少的。
那李先生匆匆走进棚里,蹲下身子,仔细的给小男孩检查了一遍,便赶紧从背箱里拿出一副银针,取出其中一支长针在小男孩子的喉咙处扎了几下,又在他的胸口处扎了几下。
就见那男孩子的喉咙动了几下,似乎是吞下了什么东西,然后便慢慢的苏醒过来。
看的俞仁暗暗佩服,一旁的人们却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这孩子是怎么回事?”本棚的那名负责人向李先生问。
“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他刚才吃东西时被一个东西突然卡在了喉咙里,没吞下去,这才出现了窒息。”
“先生真是妙手回春!”俞仁在一旁赞叹道。
李先生扫了一眼俞仁,没有说话,正要背起箱子走人,突然看到俞仁身后的赵蕊,老头子又停了下来。
老头仔细端详了赵蕊好一会儿,向俞仁道,“这位少夫人有重病在身,怎么还出来抛头露面?”
【决定从今天开始,每天两更了。这对我一个每天正常上班十多个小时的人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但我会努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